2014年2月12日星期三

墙外楼: 我为什么不觉得背井离乡有那么悲壮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我为什么不觉得背井离乡有那么悲壮
Feb 12th 2014, 13:23, by 墙外仙

今天看了微博上被疯转的一篇关于”为什么非要背井离乡到大城市生活”的文章,很多人都表示有同感,我想大概都是离乡工作的人吧。

我也是离乡工作的人。但背井离乡的感触,我似乎不是很深,兴许是因为我离家近?兴许是我的老婆也是从家乡来的?兴许我在这座城市里生了儿子?兴许我的爹妈现在也来到了这座城市?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反正,我好像一直没觉出这种生活有多苦来。

2000年暑假快要结束的一天,我扛着被子在东直门看见接我的小范。我印象中身上最多不超过2000块钱。我跟着他去太阳宫一所平房收拾东西,搬 家。周围都是很破旧的房子,住着杂七杂八的人,我和他把很少的一些家当搬上了一辆大发车,一路奔向了未来十几年一直没离开过的酒仙桥。

我们同住的房子是筒子楼,如果你到过酒仙桥,一定看到过那里的筒子楼,三层旧楼,一排一排的,分别冠以几街坊几街坊的,比如我们住的,如果没记错的 话好像就是四街坊。这两个地名都挺让我有好感的,酒仙桥,听着就那么有灵气,四街坊,街里街坊的,大概住的也都是热情好客的好邻里。

我们住在一楼阴面的一间房里,同单元还住着三个三口之家,有一家是不常住的,四家公用一个厕所,我们和另外一家合用一个厨房。房间原来是一对儿小夫 妻住,我和小范搬进去第一件事就是把两张合并在一起的单人床分开来一边一个,旁边有个斗桌,固定家具就是这些了,有点儿像宿舍但实际上比宿舍还不如。房租 450,中途小范搬走了,后来房租又涨到500一个月,我一个人住到2003年。

又要提到那个我比较讨厌的老板了,我听从了他关于"你把自己打理成什么样子就只能过那样的生活"的说法,换了附近一处小两居,房租一下从500涨到 了1600,好像当时最初三个月的房租还是王老师来京帮我付的。是的,当时我的工资只有3K多,根本存不下钱。租了两居之后,我只能辞职,换了个挣钱稍微 多一点儿的工作,并且把同住的一居又转租出去,心理和经济上才稍微平衡了些。

本来是要说离乡工作生活的,这一开头就不由自主的掰开揉碎了说了,收回点儿来,多说心得,少说细节。

05年的某一天早晨我觉得应该买房了。那时候王老师已经来京一年。我们在附近看了两处房子,订了一处,就开始还贷的日子。07年我们搬进新房,后来 一天先生就出世了。养孩子是费钱的事,这个不必多说。但即便如此,我还是在10年底买了车。随后就到了现在。日子过得不紧不慢。

以上简单把来京这十几年生活的大事罗列了下,主要想说明:可能大家的起点都差不多,生活的轨迹也不会有太大差距,当然,那些真正有本事创业发家的,比不了,咱就说咱一般上班打工养家的。

我不是个工作特别出色的人,甚至会有些不思进取,但依然可以在北京实现买房生子买车等一系列所谓的养家大事,可能我是个没心没肺的主儿,因为我几乎 没觉的这有多大的压力,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不止是在最初的几年,包括成家之后所谓压力更大的这些年,我依然没有过勒紧裤腰带过日子的感觉。

是的,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我爱记账,有一款记账软件,我从04年成家记到了现在,这十年来每一笔开销,现在打开我的电脑都能查到。这个近乎变态的行 为,让诸多亲友觉得我是个无比财迷的家伙,但实际上,我几乎是拿这个软件当成游戏玩了,看着各种收支数字,跟开了个店似的,可有意思了。并且,记账只是让 我明白每一笔开销的去处,而根本没有对节流起到任何作用,该花的还是花。没意识到过日子有多省着。

关于职业的事,我真的没有太多可说的。谈不上出色,也一直没觉得受到多大的打击。十几年,我真正想离开北京回家,只有两次。

第一次是来京半年的时候。当时所在的第一家广告公司包了一份报纸版面,招我来不是什么文案,就是给各大建材企业打电话拉广告。半年了,我除了帮忙写 了几篇软文稿之外,什么都没拉到,年底公司搬家,元旦前,老板给我发完2500块钱的当月工资之后,告诉我不用跟着搬过去了。加上我身上的100多,我揣 着这2600块钱,直接坐车回家。在去火车站路上的公共汽车上,被人掏了包。一分钱没有了。逃票回到了天津,打车回家,让我妈出来帮我结车钱。

那个年过得,没法提了,家里人还安慰说没事儿,不成就不去了。我也完全不像半年前一投简历就被人聘用一样那么信心十足了,刚刚知道,找个工作不是那 么容易的事。要感谢后来公司的主管,她在年前联系我面试,被我推脱,年后又联系我,我在一个大雪天重新回京,成为她的下属。那个公司虽然也没呆太长时间, 但因为她的坚持,让我有了再次赴京的机会和勇气。

另外一次是03年底,所在公司发生了一些变故,当时的老板因病去世了。说"树倒猢狲散"一点儿也不为过,但真正让我觉得是个打击的并不是因为没了工 作,而是我第一次真切的感到世事无常,原本有那么多那么多的计划和构想,一夜间人死灯灭,也第一次怀疑自己到底都在干什么,有没有意义,能不能有结果。我 想回家。这个想法我和王老师说,她说还以为有机会也跟我来北京呢。因为这个,我决定在北京继续下去,半年后,她来北京,我们结婚。再往后,生活基本就顺理 成章了。

谈起我的朋友们,现在在北京的朋友,基本上除了同事就是网友了。想法也不是都那么一致的,即便在所谓的大城市,也有人愿意过所谓"公务员"之类的生 活的。环境自然重要,但道路还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大部分感觉跟我差不多,没什么大富大贵,也没什么衣食之忧,过着我都还能理解或了解的生活。

至于家乡的朋友,说实话,有一段时间,我是挺羡慕他们的,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比我挣得多,也比我明白人情世故,每次回家聚会,看着他们各自安排 着各种吃喝玩乐聚会项目,而被他们捧为见过世面的我,基本就跟个傻逼似的,嘿嘿笑着听他们各种谈资的份儿。还是那句话,也许是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即便是 在家乡,也还可以选择自己做点儿什么,或者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做做,我羡慕他们都能在社会上立足了,而我还差得远。

补充点儿关于买房的事。

有人说那时房价低所以没压力,这个我不否认,我要说的也不是你看我买得起房你买不起,我要说的是心态,与我同期的人有人没房也有人买了别墅豪车,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是单靠压力二字就能划分的。如果我那时没买房,现在也不会再买。我自己基本上是个碌碌之辈,如果换到现在的环境,我肯定是买不起房的人。 但我可以接受自己买不起房这个事实。我不希望,也肯定不会让自己的生活过得紧紧巴巴,背着重重的房贷过日子。买房不代表成功,也并不一定就是家的必需品。 所谓压力,都是自找。因买不起的东西饿死累死自己也是活该。

啰里啰唆说了这么多,十四年的生活,肯定聊起来越聊越多,越聊越远。总结一下吧:

1、这十几年的生活,让我觉得,在北京,压力没有那么大。

2、动摇似乎谁都有过,我的动摇,并没有靠什么所谓远大的理想来坚定。决定离开或者留下,其实有时候就是随其自然,也许是乘胜追击,也许是知难而退,谈不上什么悲壮和勇敢的。

3、能否安逸生活实际上还是个处世原则的问题,其实和是不是溜须拍马灰色收入混日子什么的并不是有着那么直接的关系,也不能把自己的社交无能一律归结为世浊自清。

4、奋斗不是一件悲愤的事,生活更不应该是。

5、以上大概是一个在北京没梦想的离乡者的看法,不一定具备普遍性,各过各的,不必来辩。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冯学荣: 瞎子阿炳、日寇、梅毒与近代史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冯学荣: 瞎子阿炳、日寇、梅毒与近代史
Feb 12th 2014, 13:24, by 墙外仙

咱们中国人编写的历史,存在着严重的"怨妇心态",其中有一个重要特点,是想方设法将一切国民的苦难,都归罪于"日本侵略者"。其中,瞎子阿炳的故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记得小时候的音乐课本,是这样介绍《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子的:

"这首《二泉映月》,是无锡籍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所写下的在日寇的铁蹄下的苦难人生"。

于是,更是有了出生于伪满洲国的日寇后代小泽征尔"跪下来听《二泉映月》"的"感人"一幕。

那么,事实上,瞎子阿炳的眼睛,到底是怎么瞎的?而"日寇",又对阿炳实施了什么样的迫害?

我们先来听听瞎子阿炳生前的朋友——无锡人阚献之的说法。

王亚法在其文章《我知道的瞎子阿炳》一文中,收录了阚献之这样的证言:

"……..舅公(阚献之)最愿意给我讲故事,讲得最多的,要算瞎子阿炳的事。他说瞎子阿炳原名华均彦,因命中五运缺火,取小名叫阿炳…….
阿炳长大后,因交友不慎,染上梅毒和阿芙蓉癖。他的双眼也因梅毒而失明,从此人们叫他"瞎子阿炳",他也乐意接受…….."

可见,依据阚献之的说法,瞎子阿炳的失明,是因为感染了梅毒的缘故。我们继续往下看:

"……..(阚献之说)瞎子阿炳的人缘好,敌伪时期,汪伪搞清乡,一到黄昏,城门就关闭。守门的伪军喜欢听阿炳拉二胡,所以不管他多晚进城,只要听到他的胡琴声,卫兵就出来开门,让他进城…….."

于是我们进一步知道,依据阚献之的证言,瞎子阿炳不但没有受到日寇的迫害,而且还受到了日寇伪军的优待。

梳理上述阚献之的证言,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三点:

1、阿炳吸毒。

2、阿炳嫖娼染上梅毒、因此导致失明。

3、阿炳和日伪军关系不错。

这不是我冯学荣捏造的文字,这是历史见证人——阿炳的无锡旧友——阚献之的证言。

大家都熟悉我的文风,我是从来不以孤证来谈历史的。我们再来看看旧中国无锡老记者华钰麟的证言:

"……….在日寇侵占无锡期间,阿炳生活上的主要来源,是依靠在通运路(俗称马路上)和北塘一带旅社中卖唱所得。每晚要到十点钟左右才能进城回家,当时的城门在傍晚七点钟便要关闭,出入城门必须持日本宪兵队发出的特别通告证才得通行,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听到阿炳琴声,守城门的日本兵便会开一条门缝让阿炳进城,有时阿炳为日兵奏一二段乐曲作为答谢,用单弦拉出一些声音,阿炳随口说一句:"谢谢东洋先生…….."

这篇证言,收录在《无锡新周刊》2007年4月29日版。

我们从这位历史见证人、旧中国无锡老记者华钰麟的笔下,印证了以下的一个事实:

我们伟大的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和侵华日军的关系,至少在表面上,是相当不错的。

这还不算呢。我们再来看第三个证人的说法:已故作家陆文夫。

《苏州杂志》2010年第2期,刊登了作家冬苗的文章《陆文夫一生的"阿炳情结"》。在这篇文章中,冬苗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老陆(陆文夫)又专程去过无锡两趟,访问了崇安寺雷尊殿的左邻右舍,以及瞎子阿炳的熟人、朋友四五人………..(陆文夫说) 我能说,阿炳的眼晴不是被日本宪兵用硝镪水弄瞎的,而是嫖堂子,得了花柳病(梅毒发作)!我能说,阿炳爱赌博、抽鸦片,败光了香火旺盛的雷尊殿,才弄得"赤脚地皮光"!我能说,阿炳好端端的当家道士不做,自甘堕落,偏要做讨饭叫化子似的流浪艺人!我能说,阿炳拉胡琴并非勤学苦练,只靠悟性,同-曲子,每次拉都不-样,任凭他即兴发挥!我能说,《二泉映月》并非阿炳创作,源出风月场中婊子和嫖客调情时,唱的淫曲《知心客》!尤其不能说,解放前,阿炳靠一把叫化胡琴,马马虎虎还能混得下去;一解放,政府雷厉风行,严加禁毒,他抽了三十多年鸦片,难以戒绝,烟瘾发作,又无经济来源,只得自行了断………"

于是,我们从这位"阿炳研究专家"陆文夫的笔下,总结了以下的几点:

1、阿炳的失明,是感染性病的后果;

2、阿炳爱赌博、爱抽鸦片;

3、《二泉映月》的雏形,是一首江苏民间淫曲。

不得不说,陆文夫的说法,正印证了前面阚献之的说法。

还不算,我们再来看看无锡籍作家许墨林所编写的《华彦钧(阿炳)年谱》,其中记录了阿炳感染性病的内容:

·
1925年—1928年

·
33岁—36岁

·
父亲华清和辞世

·
阿炳继承父业,成为雷尊殿当家

·
因生活失检,阿炳染上吸毒宿娼之恶习

·
导致经济入不敷出,双目先后失明

·
为生活所迫,开始走上街头,以卖艺为生

于是,我们从许墨林这个《华彦钧年谱》,也可以得出以下的说法:

1、阿炳吸毒;

2、阿炳嫖娼感染性病、因此导致双目失明。

最后,我们来看一本由新星出版社出版、黑陶所搜集整理的新书《二泉映月:十六位亲见者回忆阿炳》,这本书收录了十六位历史见证人的证言,其中白纸黑字地记录了:阿炳失明,是因为感染性病。

如果各位没有时间细读该书,也可以读一下作家老愚所写的书评文章《 "民间艺人"

与 "人民艺术家"的距离有多远?》。

综上所述,我们从阚献之、华钰麟、陆文夫、许墨林、黑陶等人互相印证的说法,似乎可以梳理和总结出以下的基本历史事实:

1、阿炳吸毒。

2、阿炳嫖娼染上梅毒、因此导致失明。

3、阿炳和侵华日军的关系不错。

当然,证明感染性病最权威的证据,是医院出具的验血报告,但是,历史研究毕竟与刑事侦查不同,对于历史,我们只能"无限接近事实"。阿炳的失明原因,虽然没有医学上的证据,但是,众多历史见证人的证言,其证明力毕竟是相当强大的。

由此,我们可知:我们中小学音乐教材中《二泉映月》"是民间音乐家阿炳所写下的在日寇的铁蹄下的苦难人生"的说法,是很难成立的:阿炳个人的人生悲剧,主要是因为其个人的恶习,而不是因为日寇的迫害。事实上,阿炳得到了无锡日寇的优待,这是历史见证人留下的众口一词的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中国的教材、电影、电视、纪录片等大多数关于阿炳的宣传资料中,"性病"两个字被刻意掩埋,而"日寇"二字,则被刻意放大。因此,《二泉映月》就和"铁蹄"联系上了。

这促发我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是否必须要对我们的后代撒谎,否则就无法生存?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美国之音: 微软被指封杀敏感中文搜索结果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美国之音: 微软被指封杀敏感中文搜索结果
Feb 12th 2014, 13:25, by 墙外仙

一个提倡互联网自由的团体指责微软公司在其必应(Bing)搜索引擎上对美国用户审查中文搜索结果。

这个叫做"GreatFire.org"的团体说,遭到审查的搜索结果看来是一些搜索字词,例如被北京视为"分离主义者"的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

GreatFire.org团体的珀西.阿尔法告诉美国之音说,必应似乎在过滤掉中国当局会认为有害的链接和故事。

这跟其竞争对手谷歌搜索的中文结果不同,谷歌似乎并不限制搜索结果。

在某些情况下,必应显示一个告示说,由于中国的法律和法规,搜索结果已被删除。

必应周三否认了这一关于审查的指控。必应在一份声明中说,它在中国境外并不遵守中国关于搜索的法律规定。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吴主任: 为什么说《感动中国》很恶心?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吴主任: 为什么说《感动中国》很恶心?
Feb 12th 2014, 13:26, by 墙外仙

先试想一个极端的情况,全社会人人无私奉献,这个社会能存活一天吗?人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那么结果只能是每个人都互相跪求对方活下去!

并不是说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令人厌恶,我一直对那些民间慈善行为充满敬意(再强调一次,官办慈善不叫慈善,用抢来的钱做好事那不叫慈善)。慈善的动机有八卦爱好者会分析,出于严谨,我对慈善背后的动机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在我看来这不仅无法准确知道,而且任何动机都不太影响做好事这样一个事实。

《感动中国》这个节目的邪恶之处在于宣扬一种病态的利他行为。获奖人物都是被洗脑的病人,一群愚昧的人,大多生活极惨,缺胳膊少腿的不少。该节目要宣扬的观点也毫不含糊,爱他人胜过爱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表面上看,一群吃错药的怪物被另一群怪物盯上,领出来供更多的怪物围观,越惨越感人。围观群众中就算再没心没肺,也得暗自表示牛逼(无情感纯事件而言,其中的事件的确需要吓人的能力)在这种官方强势的但如今在我看来非常拙劣的煽情之下,无辜的观众默默地低下头,心生惭愧。好像自己真的做错了什么。

实际上这种节目当然并不会真的改变人的本性,也就是趋利避害的本性。但是这种令人作恶的反人性的意识形态通过官方大喇叭宣传却会使得整个社会变得不正常。在这种变态的理念浸透的社会,不仅让很多人变得虚伪,也很容易不假思索地仇恨有能力的财富创造者。他们很容易从每个人至少都应该帮助他人(通常被定义为弱势群体)这种奇怪的思想中得出一堆谬论,比如怎么可以只看钱?富人那么富为什么就不能分点钱给穷人?这种对利他行为的强调,为一切集体主义价值观搭好了框架。有国才有家,有集体才有个人等等诸如此类的荒谬但根深蒂固的观念就会像病毒一样传播。如果站远一点看,作为财富掠夺者的统治者正是通过这种观念宣传把所有人都当猴来耍。滑稽的是,这帮猴子还被感动哭了。

从来只有个人才行动。集体是个骗傻子的概念。没有人有义务帮助别人,也没有任何人有权利要求别人必须帮助自己。社会的繁荣不是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实现的。真正的顺序是,一个人因为想要让自己过得更幸福,只有更好地为他人提供商品和服务,每个人都朝着自私自利的方向去才是让整个社会繁荣的根本原因。

那些穷鬼怎么办?许多人根本不知道,抛开个人天生残疾等能力缺陷不说,多数人过得很惨都是因为政府权力太大造成的。一个在鞋厂辛苦打工给儿子积攒学费的母亲,怎么会知道自己存在银行里的钱每时每刻都因为政府的滥发钞票而一直在贬值?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了,她很不开心,辛苦了一天的她坐在电视机前可能还会为政府稳定物价的限价政策拍手叫好。

类似《感动中国》这种恶心人的节目还有文艺下乡,一群远不如东莞小姐体面的但以为自己很体面的央视主持人部队歌手,唱的一首首反人类歌曲,演的一出出赞美愚蠢憨厚的老百姓最可爱的小品,倒还真的把很多傻逼老娘们弄哭了。有时候会不得不承认,人类真的是挺可笑的一个物种。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再谈“无风险”的意义及其他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ry Moz Analytics Today!

Take a 30 day free trial of Moz Analytic today! Manage all of your inbound marketing efforts, search, social, links, and brand from within one easy to use platform.
From our sponsors
再谈"无风险"的意义及其他
Feb 12th 2014, 11:46, by 墙外仙

天气太冷不想上班,缩书房吹空调上论坛码字休息大脑。

继上次开帖谈余额宝大战狗子三百回合最后狗血在一起收场后,最近又看到不少贴说什么真的存在高收益低风险产品之类的,于是开帖来说说"无风险"这个对金融业意义跟老百姓想象非常不同的概念。

关于这个话题的缘起,大家可以看这个

其实有很多保底保收益10点及以上的产品或项目,只不过与屌丝无缘罢了
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绝对有效的

保底12%,都是公司挑选优质客户电话联系的,不公开,一般500W起,给你一个账户,你汇钱就去就行。这种的我天天见,有什么稀奇,电话给你一个你要吗?

目前国内也就信托产品还算安全 目前国内所有信托产品出现问题的都基本由信托公司兜底了
要注意的是 合同请直接和信托公司签 不要把钱打给中间公司 非常危险!

至于信托公司 直接上该公司的网站就可以查到市场部的联系方式

不是说制造业的利润都很低吗?有保底12%干嘛还做什么制造业啊?那些老板500w总拿的出来吧

做生意最怕缺现金,很多时候就差那么一口气整盘生意就要完蛋

说的大实话,可惜明白人不多,信托一般100万起,目前年息10%左右,都没问题

保底12的有,就是跑路了你就哭了

信托也是有风险的但是很小,另一个信托是锁死资金的

有准入标准

我自己买的产品收益快16%,6个月,你自己去买同样产品也就10%。因为我把销售费用也拿来了当然高。至于风险,我自己做的项目,全部能控盘。但这种事情拿出来说也没什么意义。大家记得一句话,投资信托也好,基金子公司也好,找政府兜底项目,别去找民营企业。

到底是保底还是保收?这标题我就看不懂了。
保证收益敢往合同里写么?

信托一样有风险,背后的担保公司如果倒掉了我敢说一大批人要跳楼。
而国内担保公司实力参差不齐,难保哪天会出大事。

很正常啊,我们集团内部信托,100起,稳定12,200,13,500以上都是15

那俺把房子抵押贷款出来放进去是不是有几个点的差价能赚。

是,但是轮不到你买,懂了吗?

这种和老鼠仓也没啥区别,真出问题,你也第一时间自己先撤了。

不是完全没有,但不会比屁民买的六七个点的理财高。

非集团内部买不到,认购也是有上限得。另外我们集团金融领域国内一家独大,出了集团也不敢保证了。毕竟现在信托也不能确定是百分百刚兑了

我2、3年前就说过老板的金融投资,2000W一年目标收益18%,实际收益13%。

10%靠谱的都少,还满街呢
银行能有个8-9保本就是爆表的收益
年初卖的对公理财,一年期7.4%保本保收益,一天卖了50亿,问题是这个收益的理财,现在我家资产都没配上,要是10以上保本保收益满街,给我推荐下,我能吃下来30亿以上,不用pm,直接回帖就行

10算什么更高的都有 还是四大出的 只不过门槛高了点 一般都是500W起还不对外公开发售的

LS说的这些所谓无风险,其实赚的是信息不对称的差价和无手续费收益,根本就不算一般意义上的理财产品,没有意义的。要扯这种"产品",PE圈很多的,我自己公司投的项目,光请券商律师会计师做DD就花掉100多万,啥都看明白了公司投进去1、2个亿,这种企业本身安全性就被分析过了,他要贷款的时候我跟他说我放1、200万年息12%给你,比银行低,其他钱你找银行贷吧,人家也答应。
这种模式你说安全性高不高,当然高,问题是他根本不普适。要知道"风险"的定义本身就包含了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而你消除这种不对称是要付出成本的,只不过这种成本可以通过别人承担,或者你长期呆在这个公司里掌握了信息来消除。前者就是我这种公司投资我放贷模式,后者就是很多国有企业的内部集资模式——再说了,很多国有企业内部集资那本来就是变相发福利,不是市场化行为,外部人也拿不到,这怎么能算"理财"?我一朋友是国有建筑公司的,工资卡得紧,公司就搞内部集资,18%的年利,明明银行能贷到10%但不贷,就集资,你说为啥?
我坚持认为,做理财,第一个需要树立的观念就是"风险收益是绝对成正比的"。有了这个观念你才能理性,才不至于迷失在高收益低风险的贪欲中去。这个社会就是太多像这贴里面的故意隐藏某些关键逻辑而只炫耀高收益低风险的人,才会导致很多老百姓只看到高收益低风险而没看到各种限制前提,梦想着自己也能撞到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最终被骗。留点口德吧各位,你划胖赚了虚荣心,很多人可会因为这个而损失金钱啊。

别和他们扯淡了,快来和我勾兑勾兑保函买入返售

中诚信托那亏本买卖没人提?人家不是信托?

该贴及贴中跟帖里有一个观点,就是"可以通过对信息的充分掌握而战胜风险收益比,获得高收益低风险回报",举的例子包括企业内部集资、投资于自己了解内幕的高收益金融产品。对于这个论点的反驳大家可以直接看我在该贴32F的回帖,这里就不赘述了。

这个贴主要说一下为什么从金融逻辑上"不可能"存在真正的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

首先,风险是可以计算的——这个观念对于非金融专业的人来说有点难理解,这涉及到对风险的定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统计学知识。我简单的说一下,就是对金融业来说,风险是一种波动的概率,因为对于金融业的参与机构来说,资金是有限的,而波动则可能导致有限的资金爆仓,爆仓就意味着损失不可回收,这就是风险。这个定义其实很有意思,因为只要突破其中一点,风险就可以消失:比如说假设资金是无限的,那就没有风险的概念了,因为就算跌到谷底,我也可以通过无限追加仓位的办法来保证不爆仓,只要波动存在,就一定有反弹回去的概率,那我就能等到那时候。说这个比较难理解,其实这个概念有个很简单的广为人知的例子,就是"翻倍下注"策略,我在赌场赌大小,输了就加倍赌注再赌,总有赢的一次,而只要我一直加注到赢,那我一定能获得第一次下注金额的等额收益。比如第一次丢1元,输了,第二次丢2元,输了,第三次丢4元,赢了,那我一共输了3元赢了4元,净赚第一次下注的本金1元。但为什么在赌场没人使用这个策略呢?因为这个策略的前提是——你有无限的资金,否则你钱输光了,你就没有翻本的机会了。所以说,赌场没有稳赚的策略,金融市场也一样,没有无限的资金,就不可能跳出波动(这句话感觉好像JOJO历险记)。

回到可计算的问题上来。既然风险是波动,波动大了就爆仓,那怎么计算呢?就是计算你的投资有多大的可能性会触及到爆仓的线。具体的计算我就不说了,大意就是看某个投资标的过去的波动"模式",然后假设这种波动模式在没有大的前提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不变,然后计算这个波动模式触及爆仓底线的几率有多大。这个计算过程既有技术又有艺术,技术的是世界最基本的运作原理之一——概率论;艺术的是对外部环境的判断,比如你是炒外汇的,那你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美国未来的经济走势。两者综合考虑,就形成了金融上的风险。

好了,有人会问了,风险"可计算"对你讲不存在"高收益低风险产品"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就在,既然风险是可计算的,那其实理论上每个人只要学得足够好,就能够计算出一个产品的风险来!这句看上去像废话的话其实是市场经济理论最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即市场有效论。如果有足够多的聪明人能计算出一个产品的风险,那他很容易就能根据风险和收益计算出这个产品的"收益预期"——关于这个概念我不讲了,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百度——然后根据收益预期来决定买入还是卖出。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假设真的存在一款"高收益低风险的产品"——为后面方便,我假设这个产品就是风险跟SHIBOR一样但收益比SHIBOR高3个点的产品,那么这个地球上至少有一万个金融交易员能在一天之内发觉这个产品拥有不正常的收益预期,如果你是那个交易员,你会怎么办——没错,卖了SHIBOR买它啊!有人会说了,那又怎么样,一个人的钱是有限的,他又不可能把产品买完,总有可能落在我头上吧?那你就错了。金融业有种很神奇的东西叫做"杠杆",在股市他叫融资融券、在期货市场他叫保证金。回到那个比SHIBOR高3个点的产品上,如果我是一个交易员,我看明白了这个产品,我钱不够怎么办?简单,我自己做SHIBOR卖给别人,拿SHIBOR融回来的钱买这个产品就行了啊!这么说很高深是不是?那我说,比如你看明白了余额宝一年4%的利息没风险,你朋友说他愿意2%的利息借钱给你用,你会不会借他的钱来投余额宝?其实就是一个道理,而在金融行业中,只要你胆子够大信用够好,这种杠杆能把你的资金放大几十倍!你看外汇市场和贵金属市场,一年可能波动也就几个点十几个点,等那么久赚这么点傻子去做啊?为什么那么多人做,就是因为这些市场你可以疯狂的放杠杆,你自己有100万,你可以融1000万、2000万去炒,涨1%你就赚10%——当然啦,跌1%你就亏10%,跌10%,对不起,你爆仓了。

看明白了吗?如果真的存在这样的产品的话,理论上市场会马上反应过来然后从其他正常收益预期的金融市场上把钱取出来买这个产品,这个产品瞬间就被抢光了,根本轮不到你——事实上,金融市场还真有这样的机会和这样赚钱的商业模式——就是量化交易,设定好策略,计算机不停的扫描盘面,看到定价错误的卖盘就抢下来,这种模式在股市上不多见,因为定价机制比较稳,在杠杆放得很凶交易非常活跃的期货市场很常见。我交大一个学计算机的师兄,90年代涉足期货,利用计算机知识设计了中国第一批"捡漏"交易程序,专门抢乌龙蛋,现在身家早已过十亿退出江湖。谈起当年事,这哥们说得很实在,就是赶上了时光,傻子都挣钱。但现在计算机如此普及,这个策略早已无数人使用,很难再捡到漏了。所以说,定价违背风险价值规律的产品,在成熟的市场下,是不可能作为一种长期的普发的现象存在的。而那种短期的偶发的情况,不具备普适性——讨论一个不具备普适性的投资策略,其意义除了秀优越我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的了。

上面还只是说了买方市场的情况。大家可以想想一下,买方都这么聪明,卖方难道是傻的吗?买方能够通过一个公开的算法计算产品的收益预期,卖方算不出吗?这是什么意思?这意思就是,如果一个产品突破了风险收益规律,买方能够马上计算出来,你觉得卖方为什么会发行这样的产品呢?卖方比买方更笨?还是卖方知道一些买方不知道的风险?中国有句老话,买的没有卖的精。你觉得自己比发行方聪明,你觉得你能战胜庄家,我建议如果你有这种想法,跟我一起念——天亮了,别做梦了。

上面松散的说了下风险收益比无法突破的原因,为了巩固这个观念,我来说说很多人嘴巴里讲的好像只要认真找就一定能找到的高收益无风险产品。"无风险"是什么概念呢,就是不管任何情况,我都能保本。这听上去好像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比如一个极端靠谱的人找你借钱,比如美国的国债,都有利息啊,而且没风险啊。其实不对的,他们都有风险,比如你那靠谱的朋友走路上被车撞死了,比如外星人入侵地球把美国灭了。好,不谈现实,假设真有一种真正完全没风险的产品,给的利率也很正常,比如5%吧,也没什么不合理的啊?我要说,这在金融上,那就是个超级无敌大BUG,有多大呢,跟黑洞奇点对物理学的BUG一样大(啊啊,不要跟我说什么奇点是存在的,有兴趣请自行科普)。金融产品的预期收益受几个因素的决定——风险、利率、持有期、持有规模、杠杆水平。一个正常的有风险的产品,其计算出来的预期收益是一个"有上限"的数字。而如果风险为0的话,这个预期收益就是——无限大。为什么呢,因为没风险,所以任何有风险的产品只要利率比这个无风险的产品低,那交易员们就会卖出那些产品筹资来买这个无风险的产品,有多少买多少,直到把所有比这个产品利率低的产品的资金都抽到这个产品中为止,交易员会放无穷大的杠杆(即借入无穷多的金钱)来投资这个产品并且持有无限长的时间(因为不存在波动性——波动性风险是跟持有期成正比的,不存在波动性就不存在持有期贴水因素了)。问题是,交易员做出来的产品的买家是傻X吗?他们为什么要买交易员的有风险的产品而不直接买这个无风险的产品呢?这就好比,如果一个理财产品(方便理解我就说是余额宝吧),它"真的"是风险低收益高,那说明它融资来做的某个实际产业(银行间交易市场)"真的"是风险低收益高,那说明他这个产业产品的交易对手(银行)是在买一个"真的"风险高收益低"的产品(高息大额存单)。那么问题来了——银行的交易员不比天弘的产品经理能力差,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他们在买余额宝的高息大额存单风险收益不成比例,如果你是那个交易员,你又知道这个问题,你怎么办?简单啊,我拒绝跟余额宝做大额存单——更极端的说,我做大额存单就是为了放贷然后赚取其中的收益差(这个收益差是银行的渠道升水和起风控能力带来的风险收益升水),现在放贷的预期收益还不如余额宝,我还融资放贷个P啊,我把所有贷款收回全部投你余额宝好了,你余额宝帮我去赚钱啊谢谢。看,车轱辘了吧?

说来说去这么多,其实总结下来非常简单——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对抗风险收益规律的产品,那市场会疯狂的买它买到他的风险收益比符合规律为止。这种机会既少且不持续,拿来作为教授所有投资者的普适规律纯粹是犯了总体和局部矛盾的哲学错误——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百度一下朱镕基时期时任钢铁业协会会长的陈永泰推广鞍钢模式的失败案例,非常有启发性——总结来说就是,某种对局部有利的博弈策略如果放到整体上要求所有博弈方共同采用,反而会得到最差结果,没错,就是囚徒困境。当时中国钢铁业蓬勃发展,鞍钢率先开始通过增产降低成本打价格战,销量和收入规模一下就上去了。陈永泰觉得这个办法好,市场经济,于是就到处推广,要求所有钢铁厂都这么搞,结果呢,产能过程价格猛跌,所有钢厂都亏亏亏。这算是典型的中国式官僚搞经济的样板啊,任何一个学过经济学供需模型的人都不会犯的错误,让一个中国官僚把一个支柱产业搞得生不如死十几年。

扯远了。最后再说一个跟风险收益规律无关但一定有人提的话题——现在理财产品收益高是因为供需失衡造成的,那发现局部供需失衡而突破风险收益规律是否可能呢?比如说我是做医疗器械的,我发现医疗器械这个行业很赚钱而且没什么风险,但银行就是不给贷款,那我做个高息贷款给他们,不就是高收益低风险吗?首先,局部供需失衡会导致局部产品预期收益超出市场水平,这句话是对的。其次,据此突破风险收益规律,这句话是错的。差异在哪里?差异在"产品"收益预期和"你的"收益预期是有区别的——一个产品的内涵价值,和你通过它获取的价值之间还有一个成本——寻找成本。这跟找好股票一样,这个市场上充斥着价值被远远低估的好股票,这不符合风险收益规律,但你要找到这样的股票,你得付出成本。要么你自己实地去调研企业,要么你买投行的分析报告,这些都要花钱。当然,寻找成本是相对固定的,跟投资规模关系不大,所以说理论上你的投资规模越大,你越可以从寻找成本的固化上寻求超额收益——这就是阳光私募、PE投资行业的获利逻辑。不过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因为,不管是你自己,还是为你去寻找的人,其分析能力是否真的可以降低投资风险,本身就是一个风险。你觉得你看明白了这个企业,你觉得你买的这份报告的撰写人比你更聪明,那都是"你觉得",真相如何,不知道。而要找出这个真相,抱歉,又是寻找成本啊。所以金融业只有很少有自信的人才在干这种模式,这也就是为什么PE啊阳光私募啊比起理财产品的规模连小指头都不如的原因——市场再一次证明了它的有效性。而理财产品直接就放弃了这种虚无缥缈的通过自身努力来获取超额收益的想法,他们体量够大,赚体力钱都很开心,于是他们一致接纳风险收益规律,仅仅去赚那些附加的渠道升水和整合风险的处理升水——本质上,他们赚的不是投资收益,而是跟搬砖工人一样的劳动收益,他们做这个赚这么多钱,你学了几年金融知识来做这个,照样赚这么多钱,跟个体能力无关。所以说,如果有哪个理财发行机构说他的产品在同风险水平下比其他产品收益高——放心,那绝对不是水平差异,他就是收你的手续费少点罢了。

这篇比上篇讲余额宝的要深奥很多,主要设计到很多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了。讲得不系统也不准确,有兴趣深入了解金融体系的朋友不妨去买Stephen A.Ross的《公司理财》和John C.Hull的《期权、期货和其他衍生品》来看。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天朝玉兔号月球车唤醒失败,或成为人类史上寿命最短的无人月球车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ry Moz Analytics Today!

Take a 30 day free trial of Moz Analytic today! Manage all of your inbound marketing efforts, search, social, links, and brand from within one easy to use platform.
From our sponsors
天朝玉兔号月球车唤醒失败,或成为人类史上寿命最短的无人月球车
Feb 12th 2014, 11:58, by 墙外仙

美国宇航局NASA月球勘测者号LRO拍摄到的中国嫦娥三号着陆器(大箭头所示)及玉兔号月球车(小箭头所示)在月面的图像。

Chang'e_3_landing_site
图片显示了嫦娥3号着陆点周边长宽各576米的一块正方形区域。

1月25日,第二次月夜休眠之前,受复杂月面环境的影响,中国首个核动力玉兔月球车的机构控制出现异常.科研人员随即组织抢修,但故障严重可能已无法修复。

2月10日,月夜后玉兔月球车仍未被唤醒。据推测,玉兔月球车这次故障可能因为做动电机进了月尘,导致堵转,然后电流过大烧掉了主系统和运动控制系统间的通讯端口,而且连备份一起烧掉了,导致整个运动控制完全失效,也就是说整个玉兔都无法做任何机械运动了,包括升降桅杆,开关太阳能板,当然还有自身移动.此前有人在网络上披露,发生故障的原因是由于部分研究人员过于乐观,未按计划对玉兔月球车进行休息,导致过载烧坏,已无修复可能。

人类历史上只有40多年前的苏联成功发射过2台无人月球车月球1号和月球2号成功登陆月球.前者正常工作了10个月,后者因为错误操作跌入月球坑而只工作了4个月.这次中国玉兔月球车预计工作寿命3个月,但按目前情况来看,玉兔月球车只工作了不到1.5个月就已经出现故障.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矿产信托再现逾期 松花江(77)号连续四期无法兑付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ry Moz Analytics Today!

Take a 30 day free trial of Moz Analytic today! Manage all of your inbound marketing efforts, search, social, links, and brand from within one easy to use platform.
From our sponsors
矿产信托再现逾期 松花江(77)号连续四期无法兑付
Feb 12th 2014, 11:48, by 墙外仙

  2月7日,"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四期)"逾期。一边是投资人焦急的等待,一边是吉林信托"近期到期的产品暂无兑付信息"的公告。松花江(77)号信托项目再次将矿产信托推向了风口浪尖。

  据了解,松花江(77)号信托项目规模为9.727亿元,共6期,信托资金用于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受让山西福裕能源有限公司子公司投资建设的450万吨洗煤项目、180万吨焦化项目和20万吨甲醇项目的收益权,托管于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

  根据吉林信托最新公告,目前联盛能源已根据山西省金融办印发的《关于签署(山西联盛战略重组指引)的通知》进行重组,山西联盛、各债权人、各有关机构已在签署过程中,但个别债权银行尚未签署该重组指引。

  "重整不是破产,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企业资产状况没有问题,企业正在与投资人进行谈判。"吉林信托方面表示。

  连续四期无法兑付

  春节过后,"吉信·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四期)"投资人从建行方面得知,项目暂时无法按时兑付。"2月7日到期,但建行方面转给我们吉林信托的公告,被告知'企业资金何时能归还,目前不能确定'。"

  据了解,松花江(77)号信托计划共有六期,六期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均为9.8%。一期成立于2011年11月17日,规模为2.45亿元;二期成立于2011年11月30日,规模为1.4亿元;三期成立于2011年12月29日,规模为8940万元;四期成立于2012年2月8日,规模为2.89亿元;五期成立于2012年2月20日,规模为1亿元;六期成立于2012年3月12日,规模为1.09亿元。

  记者获得的一份该项目要素书上显示,松花江(77)号并没有实物抵押,增信措施为"由山西福龙煤化有限公司提供连带责任保证,由山西联盛实际控制人邢利斌、李风晓提供无限连带责任保证。"

  "前三期均已在2013年11-12月到期,投资人无法按时获得本金收益,算上2月7日的四期,松花江(77)号项目已经连续四期无法按时兑付了。"该项目投资人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五期、六期将分别于2月19日、3月11日到期,我们都很焦虑。"

  "投资松花江(77)号信托项目之前,建行的客户经理销售时一再表示这款产品非常安全。"山西一投资者李先生告诉上海证券报记者,"当时我没有多想便把钱打到建行账上了,连项目推介书都没看,合同也是之后补签的。"

  记者在投资人自发组建的聊天群里,发现李先生的情况并非个案,他们不仅对吉林信托、煤矿市场行情一无所知,而且大部分都是"先打款,后签合同"。

  联盛重组进行中

  1月22日,吉林信托发给投资人公告,首次披露联盛重组信息,其核心内容为:山西省金融办于2014年1月6日印发的《关于签署(山西联盛战略重组指引)的通知》,山西联盛、各债权人、各有关机构已在签署过程中,但个别债权银行尚未签署该重组指引,山西省金融办将督促各家银行、金融机构尽快反馈意见并签署《山西联盛战略重组指引》。

  吉林信托还表示,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现已进场对山西联盛及相关方进行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等重组前的准备工作。此外,吉林信托驻山西项目处置人员并未获得其他有价值的消息,近期到期的产品暂无兑付信息。

  但是联盛如何重组依然是个谜。

  据了解,联盛集团是柳林县最大的民营企业,下辖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及其控股的多家投资公司、下属的多家煤矿企业,总产能近4000万吨。

  2013年11月29日,山西省柳林县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受理山西联盛能源有限公司及其下辖公司等12家企业的重整申请,令诸多债权人措手不及。

  根据柳林县人民法院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联盛集团财务状况堪忧,金融负债近300亿,已基本失去债务清偿能力,且面临欠缴税款、职工养老保险金、工程款、材料设备等多项财务问题。其中,与联盛集团有担保关系的民营企业有10多家,所欠信贷资金规模超过200亿。

  吉林信托前身为吉林省经济开发公司,成立于1985年,2009年更名为吉林省信托有限责任公司。截至2012年12月31日,吉林信托注册资本金15.96亿元,吉林省财政厅持有吉林信托97.496%股份。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