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0日星期日

墙外楼: 愤怒的医生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愤怒的医生
Nov 10th 2013, 10:35, by 墙外仙

财新《新世纪》 记者 蓝方 李妍 罗洁琪 任重远 林金冰 实习记者 韩晓梅

  "我不想提心吊胆地生活。为什么我要这样做一个医生?"说这句话的时候,北京某三级甲医院住院医师文玫显得落寞而失悔。从业九年后,34岁的文玫向医院提出了辞职。

  她准备去一个医科大学读博士。她说,抽身离开,是静观其变。如果医患关系继续恶化,就打算彻底放弃从医。

  文玫仍然记得15年前进医学院的第一天。全体同学穿着白衣、对着校徽庄严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

  誓言言犹在耳。然而,经过15年的风吹雨打,当年伴随着他们青涩岁月的热情和抱负,在愈演愈烈的医患冲突之下,随风飘逝了。

  时光回溯到10月25日上午8时27分,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在他的诊室内被一名曾在医院就诊的患者连恩青捅伤,不治身亡。

  10月31日,王云杰的追悼会在当地举行。在浙江省温岭市殡仪馆,近千人赶来送别他。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的无数家医院内,医生们都在为这位逝去的同行默哀致悼。

  被患者伤害的医生,每年都在增加。与此相应,是医生这个职业共同体不断累积的愤怒。

  在中国纠结、反复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医生这个职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失衡,医生高强度的劳动付出,并未得到应有的回报。一些理论上的应得收入,亦在现实中被"灰色化"。

  "看病难、看病贵"状况未有实质性改善,患者对体制的怨气,向医生发泄。最可怕的后果,则是优秀医生快速流失,医疗专业后继无人。

  "医生人人自危之时,即是国民病入膏肓之日"——医生的愤怒,是体制的悲哀。

医院失防

"大街上随便打个人,警察都得出警;医院里的医生,好像可以随便打、随便骂"

  "医而忧则武"——这句玩笑话,当今居然成为现实。11月5日,上海一家医院请来公安部门的教官,为医院职工培训遇袭时的自卫方法。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人冲进来伤害你,医院是无法保护医生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看到拿着刀和螺纹钢来上班的同事,心情复杂。

  就在温岭悲剧发生前不久的10月12日,国家卫计委刚和公安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每20张病床配一名保安,在重点部位配备安检、查缴管制刀具。

  尽管此举仅是"治标",亦被认为很有必要。

  "医院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可以任意闯进去的,办公室、值班室就不要说了,就连要严格消毒的治疗室、手术室也是病人家属想进就进。医院除了几个私密的科室,每一个都是毫不设防的敞着大门。"北京同仁医院的一位医生说。

  希望"设防"的背后,是医院处处潜藏纠纷。从医院管理专业毕业一年的小刘,在湖北省一家三甲医院的医务处参与处理医患纠纷。

  每天她都要面对难以计数的各种投诉,绝大部分是针对就医的流程、医生的态度,以及医院的物价。小刘坦言,大多数医院在就医流程、就医环境、患者情绪疏导等方面,确实做得不够,"但医疗服务的供给就是有限的,现阶段只能这样"。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就此成为患者怨气的一个出口。"从挂号、缴费到各种检查,病人排了一整天的长队,最后到医生护士这里,也就是几分钟问诊时间。"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一位医生对患者的情绪表示理解,"患者之前的一肚子火气,最后都指向医生和护士。"

  在医院,胸心外科、普外科,内科中的消化、呼吸、精神、内分泌、心血管科室,以及儿科和妇产科,是公认的最忙且最容易惹麻烦的科室,急诊则是最容易出事的科室。

  "如果来一个胖一点的孩子,护士找血管,扎两针扎不到,家长一个耳光就扇过来了。"成都一家儿科医院的主任医师介绍,类似的事件太常见。

  卫生部的一份统计显示,在医疗纠纷发生后,70%以上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6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死后,家属在医院内摆花圈、拉横幅、设灵堂等情况;其中43.86%发展成打砸医院和医生。

  每每遇到这些情况,警方的态度非常消极。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曾遇到病人在医院走廊闹事,打电话报警,警方说,"这是人民内部矛盾,我们不管。"

  成都市一家儿童专科医院的医生更在2006年目睹了医院院长被患者家属挟持的事件。院方拿着当年卫生部和公安部有关严惩医闹的文件,要求警方积极处置,而警察则表示未发生打砸不能采取行动。

  "我们三十几个政协委员已经联名写信,要求公检法部门重视这一问题。"温建民强调,中国必须将医院明确为公共场所,医院内出现的纠纷不是内部管理问题,而是公共问题。

  "警察对医疗纠纷的辨别判断是模糊的,解决办法是不清楚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亦在不断呼吁"给予医院足够多的保护"。

  "大街上随便打个人,警察都得出警;但医院里的医生,好像就可以被随便打、随便骂。"北京世纪坛医院的一名医生指出,面对医患纠纷,法律丧失了严肃性和威慑力,对违法者的惩戒不足,正是当下恶性刺医事件屡屡发生的原因之一。

1

为了维稳

"凡是'闹'的,基本上都给钱"

  事实上,医疗纠纷的出现十分正常。医疗过程本身存在风险,难免会有意外发生,治疗结果也可能不及预期。但这究竟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在中国并非没有完善的制度渠道加以判定。

  一般而言,纠纷发生后,医患双方都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以此为基础,双方自行协商赔偿数额,也可申请行政部门调解,或者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另一条渠道,则是在纠纷后,直接向法院起诉,以寻求司法鉴定。

  不过,前文提到的小刘在一年间接触了近100例纠纷,少有通过行政或司法途径解决的,几乎都是"私了"。而且几乎每一个案子,都有"闹"的因素,其中不乏职业医闹。

  职业医闹早已经不是新闻。

  "他们非常专业,知道医院的软肋在哪里。"小刘介绍,职业医闹知道怎样闹效果最好,例如,会指导患者直接去堵行政楼的大门,帮着演戏,给患者索赔定价出主意。

  "凡是'闹'的,基本上都给钱。"小刘表示,她经手过的纠纷里,目前没有遇到过医方有重大过错的,但医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中间总会发生各种瑕疵。无论对患者还是医方而言,"私了"都是最好的方式。

  据了解,患者一方通常都不会提出走行政途径。"一旦医院要求做医疗事故鉴定,对方就指责,这是老子为儿子鉴定,不公正,不肯去。"一位曾在医务处处理医患纠纷的医生说。而司法途径的成本高、时间长。"患者尽管对治疗结果不满意,但对于医生究竟要负多大责任,他们心里并不确定,走程序对他们来说反而风险更大。"这位医生介绍,"不走程序、医院赔钱"是大多数纠纷中患方的"标准诉求"。

  而医院方面,通常会在内部先有一个评估。还原医疗过程、分析其中的医方的责任,由此与患方谈判。"如果对方要价非常离谱,远远高于法律的程序成本和法定赔偿,我们就会坚持走司法的渠道。"小刘说。但医院面对的尴尬是,即便通过程序确定没有责任,对方依然不依不饶。

  一位医疗律师向财新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段经历。在做律师前,他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妇产科医生,收治了一名高危产妇。在分娩手术时,母子双亡。经过医疗事故鉴定,这位医生并没有主观医疗失误和责任,但家属在职业医闹的撺掇下,长期在医院拉横幅、摆花圈。

  这位医生要求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遭到医院领导的阻止。"医院当时说,打不出什么结果来,患者只会闹得更凶。"最后由医生、科室、医院三方共同赔偿了10万元了事。

  医院的担忧建立在诸多先例之上。

  一位心内科医生介绍,2010年她刚到医院,就遇到了一起医闹。一位安装了心脏起搏器的老太太,因为体质不适,产生过敏反应,手术后两年去世。经过了医疗事故鉴定和法院审判,医院一方已明确无责任。但老人的儿子——一位派出所所长,依然雇人在医院门口闹了几个月。

  正是这样的事件,让这位医生从此上班有了"提心吊胆"的感觉。而亲身经历了医疗纠纷的上述妇产科医生,干脆改行做了医疗律师。

  缺乏法律、院方的保护,医生们只求自保。当一些病人带着录音笔求诊时,医生们的做法也是事事留存证据。"住院要有入院评估、入院告知、病程记录,都要家属签字。一个病人往往要写七八页纸。"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的一位医生介绍,这既是上级部门的文件要求,也是医生自我保护的需要,"这样的工作,占据了医生相当大的精力"。

2

无从喘息

医疗资源匮乏不均,只能依靠医生的超负荷劳动支持医疗体系的运转

  恶性的刺医事件也并非不可预防。

  四川一家三甲医院的住院医师小邹刚刚参加了一场"心生疾病"培训。他分析,温岭事件中的凶手连恩青有着典型的偏执型人格,属于高风险患者。如果医生能够尽早识别这样的患者,加强关注,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化解医疗风险。他参加的课程,便是教会医生们如何识别这些在心理或性格上有一定缺陷的病人,如何与他们沟通。在小邹看来,对医生而言,这样的课程远比防身术要重要。

  但是,要让医生们识别出这些潜在的风险,技能知识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条件,是医生们有时间和精力与病人们沟通。

  这在绝大多数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几乎是一个奢望。

  在分级转诊机制缺位、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下,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承受了最大的压力。有统计数据显示,三甲医院发生的伤医事件,占总数的80%。

  "我的门诊日,上午是30-40人,下午60-70人。手术日,一天至少四台手术。"温建民如此介绍自己的工作强度。这也是三甲医院医生们的工作常态。

  "在普通门诊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北京某三级甲医院一位医生介绍,"如果给一个病人看病的时间长了,后面的病人看不完,后面的病人也会催促。"

  医生们还会遇到一些"无法沟通"的病人,有的病人是无法接受现实,有的则是缺乏基本医学常识。医生们反映,患者和家属最大的认识误区,就是意识不到医疗本身就有风险,"不是人来了就一定能医好,医不好也并不就是医生的责任。"

  "医生们承担着额外的压力。"一位接受采访的儿科医生说,医疗资源匮乏且不均,只能依靠医生的超负荷劳动,支持医疗体系的运转。"医生真的是很努力了。"

  同仁医院的一位医生,为财新记者提供了一份大多医院采用的排班表。以四天为一个周期,第一天白班十个小时,从早8时到晚18时;第二天上晚班,从晚上18时到第三天的早上8时;第四天则是行政班,上下午各四个小时。这只是基本的工作量。如果在病区,医生每天早上必须查房,至少两个小时;若有手术任务,都是在行政班时完成。一台手术,耗时几个小时乃至十几个小时,都属正常。

  排班表不管周末或节假日,更无所谓年休假。遇到节假日,常常是日班夜班合在一块,上24个小时。"节假日在外旅游的人,有多少是医生护士?"这位医生说。

  该医生介绍,现在很多医院已没有那么多的医生来排四个班次。

  广东省卫计委副主任廖新波告诉财新记者,现在各大医院受欢迎的医生每天对应80到100个患者,不堪重负。"病人要等很长时间,才轮到和医生谈一两分钟、两三分钟。病人就有怨气。除非医生、医院一点也没错,否则就会小题大作甚至激发恶性事件。"

  按照中国现在的职称管理,医生被分为"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四个层级。住院医师往往是最辛苦的阶段,和家属接触最多,事务性的工作也最多。医学院学生毕业后平均要做至少五年的住院医师,才有机会晋升。

  而在竞争激烈的大医院,这一周期往往要达到七年乃至十年。从主治医师开始,则要负担门诊、手术以及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方面的工作。

  在现有的晋升机制下,职称评定对SCI论文、自然科学基金的项目等均有要求。"如果没文章,一辈子都没有正高职称,"上述阜外心血管医院的医生介绍,"很多医生熬夜写文章,八点上班又做手术。"

  而在没有承担科研任务的基层医院,医生们同样为发论文而忙碌。"他不看你的工作量,具体的工作业绩。这个评价机制就是看你有没有论文。现在下面基层的医生要晋升,就是抄来抄去做论文,花钱到二三流的杂志上去发。"一位县级医院的医生说。

被低估的付出

"专家号,7元;普通门诊,5元。旁边的宠物医院,给狗看一个病,50元"

  医生们付出如此之多的劳动后,所得究竟有多少?

  "十年间,我的门诊量、手术量都翻了四五倍,我的工资涨了不到1000元。"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获得者,温建民在中医骨科领域享有盛誉。但加上奖金和补贴,温建民的总收入每月为1万多元。

  温建民介绍,他的基本工资是4000多元,这包括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和各种补贴。"医生的基本工资是低于公务员和老师的,但工作强度和风险是远高于他们的。"

  在医生们的工资单上,岗位工资设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级别;薪级工资则依据人事部、卫生部2007年3月印发的《关于卫生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而定,这份文件将医生技术级别分为初级医师、中级医师、副高级医师、正高级医师4大级别,每个级别中又进行了细分,共分为13个级别。补贴则是指事业单位补贴以及中医、精神病医师等特殊岗位的津贴。

  财新记者采访多位医生了解到,地区不同、医院级别不同、直管单位不同、个人岗位及职务不同,医生的基本工资具体金额不一。

  全国三级医院住院医师的基本工资普遍为1200-1700元,主治医师1500-1800元,副主任医师1800-2300元,主任医师2300-3000元,二级医院、一级医院、社区门诊、基层医院和乡村医生的工资更低。

  医生们的基本工资早非财政拨款。成都一家儿科医院的医生以其所在医院为例,政府的所有补贴仅仅是按照上世纪90年代的编制人员数量补一部分,约为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医院其他的一切运营费用,都是医院自己挣。

  "这已经算不错的,还有很多地方差额拨款只有百分之几,甚至为零,主要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情况,包括医院的级别和运营情况。"温建民介绍说。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的公立医院开始了"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劳分配"的全面市场化改革,在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经济压力骤增的情况下,"科室独立结算"逐渐普及,直至成本压力分摊到每一位医生身上。

  廖新波抱怨说:"把医院当企业来经营,从医院的角度来说,就要尽可能多盈利,这就是市场。真正的公立医院来讲,不应该是这样的。"

  "每天我都是有成本压力的,每天我都欠医院的钱。"温建民所说的"欠钱"就是科室成本核算,包括医务人员劳务费、房租床位等固定资产折旧费、取暖制冷费、水电费、医疗耗材费等直接核算的成本费用,还有行政管理费、公共设施折旧费、公益性支出等间接分摊的成本费。"我们要先把这些钱挣够,交上去,剩下的钱,才能发工资、补贴、奖金。"

  "我们的奖金也是很少的。"温建民介绍说,科室的全部收入要先上交给医院,医院扣除基本成本,并给医院所有医务人员、行政人员、后勤和退休人员发工资,剩下的钱按比例返还给科室,作为奖金。

  "大概只有我们上交上去金额的10%。我们再按照手术数量、管理病例数、值班时间之类的分配。"他说。

  在医院各科室的收入中,医生的劳务是最不值钱的。"专家号,7元;普通门诊,5元。旁边的宠物医院,给狗看一个病,50元。手机开机做个检查,30元。"北京的一位医生对此忿忿不平。

  "我们应该是靠知识和技术挣钱的,但根据现在服务价格的规定,针灸收费为每次4元,推拿收费每次25元。那些博士医生还不如路边洗脚按摩的,谁还愿意学?愿意做?"温建民感叹。

  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医生介绍说,一台高风险心脏手术,服务性收费为1400元,需要一个主任医师、两个助手、一个麻醉师、两个护士,有时还需要抢救人员在旁边随时待命。一天下来,平均每人获得劳动报酬200多元。"和肯德基钟点工的收入差不多。"

  服务费用畸低的情况下,医生们要生存,大处方、大检查不可避免。

  "多做检查、多开药、多动手术、多用医疗器械的科室比较赚钱,比如外科、骨科、心内科、放射科,用一个支架多少钱?钉一个钉子多少钱?"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透露说,在基本工资过低的情况下,奖金差别形成了医生之间的收入差异。

  "要考虑完成创收任务的问题,还要挣奖金。"温建民认为,扭曲的薪酬体系导致医生被逼良为娼。

无奈"灰色收入"

扭曲的薪酬体系导致医生被"逼良为娼"

  "只要提及医生工资低的问题,紧跟着的反问就是,你们灰色收入高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原院长赵平对财新记者表示,"灰色收入"降低了医生的社会地位,也降低了病患对医生的信任度,是医患关系恶化的直接原因之一。

  医生的"灰色收入"主要包括病患提供的"红包"、医药代表提供的回扣和各类医院提供的"走穴费"等。

  "红包万万不该拿,极个别医生才会这么做;回扣是以药养医的机制不合理造成的;而走穴是医生自由执业没有放开,医事服务费又迟迟不能落地造成。"温建民认为,应该深入分析医生"灰色收入"形成的现实原因,而不能一味责骂。

  "现在的媒体也好,公众也好,都把收红包这种个别现象标签化了。"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表示,几乎每个医生都会遇到送红包的情况。

  "住院医生不敢收,他们都很年轻,要考虑长远发展的问题;开刀的主任医师级别高,跟病患和家属并不熟悉,而且大多德高望重,不会拿这种钱。越是大医院管的越严格,大家也会考虑影响的问题。"他说。

  最常见的灰色收入是医药回扣。"这不能回避,所有的医院都在以药养医。"温建民说。

  2006年,发改委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整顿药品和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秩序的意见》规定,"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销售药品,以实际购进价为基础,顺加不超过15%的加价率作价,在加价率基础上的加成收入为药品加成。"

  "医院的主要收入,包括医生奖金的主要来源,都靠这15%的药品加成。所以从制度上而言,以药养医已经形成了,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要卖药挣钱。"温建民表示。

  为扭转以药养医的扭曲机制,201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12年主要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但实际上,取消加成后的资金漏洞该如何填补,并没有成熟的方案。

  "说的是财政补贴和提高医事服务费这两大块,但实际上,2011年全国公立医院核算发现亏损严重,财政补贴难以到位,医事服务费也只做了部分试点,所以药品提成仍然是公立医院的主要经济来源。"清华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原副院长管德林对财新记者表示。

  除了有据可查的15%药品加成,医药代表给予医生的回扣难以明确计数。"没有医生会主动向医药代表要钱,但医药代表会以各种形式给医生好处。"北京某三甲医院住院医师表示,"我们也觉得拿这种钱是很耻辱的,但医生收入太低,他把这钱拿来,有多少人能抵抗这个诱惑?"

  至于"走穴"费用,则被业界视作为制度所"灰色化"的收入。从上世纪90年代起,医生"走穴"暗地成风。"出去参加学术会议,到小医院和民办医院会诊、做手术,每次可以拿到1000-2000元报酬。但是,现在管控很严格,这叫非法行医,被同事领导知道了影响很不好,出了医疗事故又是大麻烦。"北京某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说,"为什么我们要偷偷摸摸的,而不是光明正大的去赚钱?"

  "关键还是放开医师自由执业,至少应该先多点执业。"温建民表示,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医生是与律师类似的自由职业者,可以与多个医疗机构签订合同,也可以自己开私人诊所。"自由执业制度可以让医生完全脱离医疗机构的束缚,医生的工作价值将在市场竞争后得到最大化,同时,医生的流通是有利于医疗资源平衡,有利于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3

后继无人

"我们的后代还要不要做医生?"

  缺乏安全与尊严的执业环境,医学正失去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

  前文提到的文玫在今年8月选择了辞职。其实,明年是她从业第十年。按照医院的规定,她可以竞聘主治医生了。这意味着可以退居二线,减少和病人、家属接触,收入也能提高。可是,这对她已经没有吸引力。她认为,医生无论职称高低,都一样得不到尊重,面临同样的人身危险。

  2010年,和文玫一起入职那家三甲医院的同事有12个。

  截至2013年,已经有四个辞职,在外资药企做药物研究或者组织学术会议。文玫苦笑着说,他们的收入是她的3倍,这充分证明"看病的不如卖药的",在4.5元的挂号费里,医生的价值远远得不到体现。医护人员流失的现象,出现在各地医院,尤其是优秀人才聚集的三甲医院。温建民告诉财新记者,亲眼看到八个"好苗子"走了,都是非常优秀的医生,转行去卖药了。

  文玫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在中国从医。她的硕士导师甚至明确要求考大学的女儿,"除了学医,你学什么专业都可以"。

  中国医师协会在2011年进行了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希望自己子女从医的医师仅6.83%,而不希望的达到78.01%。而在2002年的首次调查中,此两项比例分别是10.89%和53.96%。

  刺医事件频发,也让正在就读的医科学生产生了深深的不安全感。南方医科大学五年制临床专业本科生小徐对财新记者说,现在医学院里的负面情绪很大,"除了新闻报道里频繁的医患伤害事件,临床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病人和家属也让老师感到很失望。"老师的情绪对学生会产生影响。

  小徐说,老师曾经用"农夫和蛇"比喻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治疗的时候医生肯定是想把病人医好,病人也对医生毕恭毕敬,但是一旦出现一点问题,病人就马上翻脸,反咬一口,实在让人寒心。"

  北京某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硕士生在学校论坛上发帖吐槽:混到主任医生要好多年,社会地位高又怎么样,也一样被捅死。"当时脑子被驴踢了,学什么不好,学医!我孩子要是想学医,打断他腿!"还有人说,"想想以后无休止的夜班、加班和随时会出现的生命危险,真是觉得别当医生了,直接做科研或者转基础算了。"

  在悲愤、迷茫的情绪中,庄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被调侃成另一个新版的医学生誓言,"你是否愿意从事这样一份职业,打着鸡血卖命,低声下气干活;一生与患者为伴,爱她、治愈她、安慰她、尊重她、保护她,但却没人保护你⋯⋯"

  当很多人愤懑吐槽时,也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积极为未来做准备。文玫说,她看到在医院实习的医学生都抱着厚厚的培训教材,准备美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e Examination(USMLE)。通过该考试,就可获得在美国的行医资格。

  不仅是在读的学生,在很多医院里,越来越多的年轻医生在准备这个考试。当年和文玫一起入职的12人中,就有两个人正在报考。文玫说,他们会是第6个和第7个离职的人,USMLE也是她未来的选择之一。

  "在美国,医生被当作宝,可是,在中国,医生被当作狼。"文玫介绍,朋友圈里已经组成USMLE的群,去了美国的先行者,都会热情地帮助后来人。中国医生的工作量大,有足够的临床经验。需要的,只是英语能力而已。如果去不了美国,她就去和睦家之类的私立医院,或者再也不做医生了。

  ECFMG(外国医学毕业生教育委员会)2011年报称,按照国籍,2011年中国拿到ECFMG证书的人数是289人,占证书发放的3%;按照医学院,则是310人,占3.2%。

  从1987年到2011年,按照国籍排序,中国拿到证书的人数排在第五位,紧随印度、美国、巴基斯坦、菲律宾之后。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则向美国输送了最多的毕业生。

  大量优质生源流失、医学院招生困难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医生都对这一行业的未来表示悲观:等我们老后,谁来给我们看病?

  文玫的公公是江苏有名的中医,从医50多年,一直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他反对文玫放弃医学。

  这位老医生对文玫说,"在正常社会,人们是能理解医生的。社会正义会越来越多,理解越来越多,尊重生命的人,也越来也多"。

  可是,近期的医生被杀害的事件,让这位70多岁的老中医也顿感迷茫,"我们的后代还要不要做医生?"■

  本刊记者李雪娜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好一堆花瓶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New G+ Hangout Reveals...

The truth about online business building. Click here to reserve your seat and *instantly watch* this new training video. ==>
From our sponsors
好一堆花瓶
Nov 10th 2013, 10:40, by 墙外仙

BYia3doCUAAEElw.jpg-larg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新世纪》疯狂的泵车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新世纪》疯狂的泵车
Nov 10th 2013, 10:25, by 墙外仙

造假质疑不断、逾期率上升、表外风险依存,三一、中联等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政策市"受益者,正想尽一切办法消化"4万亿"以来激进销售累积的风险

1
日本大地震期间,应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要求,三一重工向日本支援一台62米泵车,参与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冷却作业。杨毅/CFP

财新《新世纪》 记者 张伯玲 于宁

  尽管《新快报》记者陈永洲10月26日早晨出现在央视《朝闻天下》的节目中,低头承认自己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连续发表针对中联重科(000157.SZ/01157.HK)的十多篇负面报道并收受钱财,但人们对于他在系列报道中及向证券监管部门举报的中联重科"财务造假"的疑问并未消解。

  事实上,遭到类似质疑的不仅一个中联重科,还包括同城竞争对手三一重工(600031.SH),只不过质疑者来自《新快报》的同城媒体《时代周报》。

  这两家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军企业有关"虚增销售额""财务造假"的报道,对准的基本都是他们过去几年的明星产品——泵车。

  所谓泵车,就是利用压力将混凝土沿管道连续输送的机械。泵车是工程机械中单价及毛利都很高的产品种类,而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多年来一直垄断着中国八成左右的泵车市场,两家的竞争近乎决斗。

  自今年6月以来,财新记者一直在调查中联重科与三一重工的销售状况。由于两家企业产品门类均非常齐全,我们的调查也主要放在泵车身上。虽然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都否认了财务造假,监管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也出具了相关调查结论和证明,但我们的采访发现,两家企业销售订单和退货订单存在或潜在或明显异常这一点无可否认。出现这些异常的原因,要回溯到三年前在"4万亿"刺激下工程机械行业展开的一轮"激进销售"运动,其产业后果直至今日仍未消解干净。

  根据10月底公布的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工程机械三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机械(000425.SZ)净利润同比下滑49.3%、45.48%和46.3%,应收账款却反向大幅激增。报告期内,三一、中联和徐工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25.50亿元、256.28亿元和197.87亿元,分别较期初增长50.6%、35.59%和11.54%,截至9月底,三家巨头应收账款合计高达680.65亿元。

  中联重科融资租赁的应收账款逾期率由去年的9.3%上升至14.6%,三季度更是进一步加大;三一重工也超过了10%。

  昔日的明星产品混凝土泵车,更是大幅下滑。中联重科上半年销售1250台,下降64%,三一重工亦下降50%。而2012年,两家公司的泵车销量都超过3000台。

  这是中国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在2008年刺激政策下超常规发展结下的苦果。中国经济高位下行后,工程机械行业不可避免地进入艰难的调整期,行业风险已然暴露,客户逾期率上升、应收账款增加、毛利率下降、表内表外风险敞口增加⋯⋯

  如果说"陈永洲事件"对中国新闻行业是一次重击的话,中联、三一等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面临的挑战毫不逊色。

造假质疑

  关于中联重科造假质疑的报道开始于今年年初。1月8日,香港《明报》以"匿名信指中联重科夸大盈利"为题,率先报道在香港H股上市的中联财务造假,称中联重科被匿名举报财务造假,指其将部分未实际销出甚至是不存在的订单计入正常销售额内,以夸大利润表现。这封声称向香港证监会举报的匿名信所提供的材料显示,利用这种方式,中联重科仅华东区销售去年前三个月的销售增长就由3.8%夸大至34.8%。

  2月4日,上海的《每日经济新闻》以"中联重科销售造假真相调查"再次报道中联华东地区销售造假,报道通过媒体记者的实地调查,质疑中联重科去年在华东地区的销售存在"设备销售未达终端、涉嫌提前销售"等问题。

  三个月过后,署名陈永洲的《新快报》报道更为详细地质疑了中联重科的"销售造假"问题。5月27日,广东《新快报》以"年报季报连续变脸验证销售涉嫌造假"报道了中联重科华中地区销售造假。报道称,以去年8月、11月为例,中联重科在华中地区累计销售订单9.12亿元,累计退货订单5.44亿元。

  十天过后,中联重科的竞争对手三一重工销售造假的报道也相继出来。6月6日,《时代周报》以"三一重工被指虚增销售收入4亿:辽宁等地方涉虚假销售"报道了三一重工存在疑似虚假销售现象,仅其经销商沈阳众森工程机械设备销售租赁有限公司的虚假销售额或达4.15亿元,其中车载泵产品销售虚假率达100%。

  6月13日,《时代周报》再度报道"创立三年成三一重工'欠款大户',采购约2亿欠款却超4亿"一文,指三一重工不仅在全国多地存在虚增销售收入的行为,还涉嫌隐瞒信息欺骗投资者。

  这些报道核心都指向了这些销售订单的客户是否真实存在,以及订单是否真实执行。

  针对这些报道,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屡次发布公告予以澄清,会计师事务所也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中联重科的澄清公告,主要指出"销售订单"与"退货订单"属营销业务系统数据,"销售收入"和"销售退回"属财务系统的会计数据,两者既相互区别,也相互联系。当营销业务系统中的"销售订单""退货订单"满足相关会计准则中对"销售收入"和"销售退回"的确认条件时,相关信息被传递到财务系统进行会计核算。一笔销售交易在营销业务系统中可能形成多笔"销售订单"和"退货订单",但在财务上只确认一次销售收入。

  中联重科表示,2012年8月、11月,中联重科在华中地区累计销售订单9.08亿元,累计退货订单5.67亿元;2012年全年,中联重科在华中地区累计销售订单60.88亿元,累计退货订单13.64亿元,比率为22.4%;而财务系统的收入为52.10亿元,销售退回2.11亿元,比率为4%。

  同时,中联重科也对报道中所出现的客户进行了介绍,认为都是有实力的客户,这些客户也确认了其与中联重科之间产品采购行为的真实性。

  三一重工的澄清公告则针对《时代周报》报道的逐条信息进行了澄清。三一重工称,2012年公司通过沈阳众森工程机械设备租赁有限公司,实现99台泵车、14台车载泵、69台搅拌车等产品的销售,并基本按合同约定的进度结算货款。媒体报道三一重工与新疆信友机械有限公司签订的12台泵车为虚假购销合同,新疆信友总经理贾庆奎称实际销售是2台。对此,三一重工否认存在名为贾庆奎的客户,但公司曾与名为贾胜奎的客户签订了12台泵车、20台搅拌车的合同,实际交货并确认收入泵车3台、搅拌车9台。

  媒体还报道三一重工与山西恒台建业发展有限公司的66米、72米、86米泵车等交易"完全是虚假销售"。三一重工称,2009年、2012年,公司向山西恒台及其子公司分别销售一台66米泵车、一台72米泵车,66米泵车已使用近四年,泵送方量超过22万立方米,72米泵车已使用近一年,泵送方量超过4万立方米。上述报道的86米泵车仅为意向合同,后因市场变化等未能成交,也没有确认相关收入。

  "记者报道的失误是不了解销售收入和财务收入之间的差异,但巨额退货确实是过去几年这个行业超常规发展和激进销售潜生的巨大风险。"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金融界人士指出,部分地区在绩效考核的刺激下还存在占坑销售问题,让当季业绩很好看,下个季度再列入退货,利用时间差调节利润。

  他指出,这些激进销售手段,配以降低首付、免息、买十送一、以旧换新等激进销售政策,"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是跨越式发展的虚假繁荣,给市场和投资者也带来了极大的误导"。

2

激进销售

  "激进销售"是中国整个工程机械行业在2008年刺激政策下超常规发展的手段。"实际上,2011年下半年,行业就已经出现拐点了,但激进销售政策进一步刺激和透支了客户需求,迅猛增长的势头一直延续到去年中期。"财新记者采访的多位客户如此表示,"不只是激进,而是疯狂。"

  "在很长一段时期,混凝土机械曾是工程机械行业中利润率非常高的产品,也有较大的上升发展空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王金星分析说,一方面混凝土严禁现场搅拌的法规执行不断深入,现有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一向是各地投资重心,水利、资源、能源等各方基础建设项目都会带动混凝土机械的需求。

  受惠于2008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推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以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获得迅猛发展,三一重工、中联重科2010年的盈利近乎翻番。市场最好的时候,日单产泵车就有20台,满产运转,年产四五千台。由于产量过快增长,企业通过低首付乃至零首付等刺激政策来促销。

  "以前卡特彼勒在中国做市场,首付一般要达到30%,但这一行规很快被打破。"一位多年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人士称,工程机械设备的融资租赁大约始自2005年,从挖掘机开始。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开始出现15%这样的低首付,2009年-2011年是最猛的三年:一是实行15%首付+5%保证金,二是新入行的客户多,三是对老客户实行送配件、以旧换新。到了2011年春节后就全面铺开了,首付下降到5%甚至零首付,如果是银行按揭,一般要求二成首付,由经销商或企业垫付。之后市场转差,厂家已经骑虎难下,对新入行的客户也大规模采用这些促销方式,如半年免息、买十送一、送配件、以旧换新等。

  郭玉华是北京的一家个体户,去年他买了两台三一的56米泵车。"每台合同价是505万元,实际花了420万元-430万元,送了配件,而且免息——利息是7.6%,相当于少了60万元利息。"

  北京一家大型泵送服务公司的负责人对财新记者称:"厂家都在抢市场,对客户的审批有时也是形同虚设,虽然规定要'家访',但有的销售员走形式,有人3万元买个身份证,用这些身份证去购买泵车。这种做法的好处就是不怕拖车,货款能拖多久就拖多久。"在他看来,不乏这样恶意逃债的客户。

  来自山东的董凤伟从2008年开始干工程机械,他回忆说,当时买设备,首付得60%,后来门槛越来越低。"在北京玩设备最多的就是我们山东人,有20万就来了,只要5万元就能把500万元的设备拿走,还免半年利息,甚至原来给别人开泵车的机手(司机)都当个体老板了,所以市场就做烂了。"

  这种激进销售与销售人员的销量考核有直接关系。"销售员主要是拿提成,基本工资一两千元,中联重科的销售员卖一台设备大约提成1.5%,三一重工还要高一个点,徐工机械没这么高,徐工给经销商的返点才两个点。"徐工机械的一位经销商称,一名普通的销售人员一年卖3台泵车(一般单价400万-600万元),扣除请客户吃饭等费用也能挣十几万元,市场好的时候一年赚好几十万,这对销售员肯定有刺激作用。

  至于是哪家工程机械企业最先开始的激进销售,谁的力度最大,每个厂家的看法都不一样。

  三一重工一位高管对财新记者表示:"中联重科在资本市场募资200亿元,一分钱固定资产没投,负债还是50%,而我们一分钱没募集,固定资产投资100多亿元,还买了普茨迈斯特,负债率才60%多。中联的钱都投向哪里去了?市场激进的肯定不是我们三一嘛。他们起码做了200个亿的保理,把应收账款卖给银行转成了钱。"

  2010年,中联重科A股增发和香港上市成功,先后募集55亿元人民币和150亿港元。但中联重科仅承认公司在2011年三季度才开始在销售战略上进行调整。中联一位人士称,一直以来,三一重工的销售人员近乎中联的两倍,他们的政策是高奖高罚。他反问道:"三一重工采取的是经销商代理制,销售人员竟然比采取直销的中联重科还多,你说激进销售是由谁开始的?"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2008年时,我们的资产负债率超过70%,经营非常谨慎,尤其是收购了CIFA以后。到2011年,我们的负债率很低,银行对我们也很支持,从当年下半年开始,可以看到中联在经营政策是快速的,我们在销售上比别人采取更主动的战略。"

  2011年四季度,中联重科的收入、利润首次超过三一重工,而且是大幅超越:当季中联重科的收入与利润分别是131亿元、21.8亿元,三一重工是94亿元和11.22亿元。三一和中联两家寡头垄断的混凝土机械同样如此。2011年四季度之前,三一重工的占有率一直胜过中联重科一筹。根据双方披露的数据,2001年-2007年,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70%,居全国第一;远高于紧随其后的中联重科的25%。2008年收购CIFA之后,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的市场占有率上升到35%左右,三一重工略有下降,仍强于中联重科。但2011年四季度,竞争格局发生改变,中联重科的混凝土机械市场占有率达到48%,而三一重工为42%。

  凭借2010年定向增发和H股上市募集的充足资金,资产负债率回到56%的安全水平,中联重科开始在市场上激进销售,争取市场份额。

  中联重科的股东弘毅投资一位人士,将2012年上半年中联的市场策略概括为"有钱的打没钱的"。

  2012年,除一季度三一超过中联,此后三个季度都是中联领先。2012年二季度中联重科收入175亿元、净利高达36亿元,三一重工是收入170亿元、净利24.93亿元。三季度依然如此,中联重科的收入与净利分别是99亿元与13亿元,三一重工是89亿元与7.75亿元。

  中联重科当时的激进措施主要是:AA级的客户就可以享受零首付、低首付;对按时还款的客户还可以贴息。中联重科一位副总裁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透露,2011年首付比例平均约30%,2012年降低到15%左右。

  不过,他表示低首付客户的比重并没有市场上传的那么高。"2012年冲市场的时候,实行低首付和零首付的客户最多就几十个,不会超过10%,都是资信好的老客户,还有一类是评审等级高的,比如AAA级以上。低首付是指低于平均信用政策,融资租赁的首付(含保证金)低于15%。"

  其实不仅仅是厂家,经销商与终端客户当时也过于乐观,整个工程机械行业都陷入了激进销售的尴尬境地。

  财新记者了解到,一个大连客户在2011年购买了五台三一泵车,其中48米泵车四台,售价360万元/台;52米泵车一台,420万元/台,设备总额为1860万元。其中首付款558万元中有550.78万元是用其在大连的房产做的冲抵。三一代理商还赠送了这家客户180万元优惠券,作为购买下一台泵车的首付款。

  此外,三一重工也采取了零首付、零保证金、免运费和手续费以及帮助客户还贷等优惠条件销售。2011年6月,三一帮助吉林一家客户价值近1000万元的220吨全路面汽车吊还贷。

  徐工和福田的激进销售与三一也不相上下。多位市场人士注意到,今年最激进的反而是徐工,去年徐工集团号称收入上千亿元,保持行业老大位置。年初,徐工机械的代理商领保底任务、冲刺任务,徐工要求现款(包括票据)现货,这意味着经销商要自己去融资,徐工给经销商担保。由此徐工拿到大量现款,财务表现非常好——从今年中报业绩看,137亿元的收入主要都是现金销售收入,经营现金流亦为正,且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混凝土机械销售翻番。

  "但压力给了经销商,经销商为了回笼资金就非常激进地销售,付款条件比三一和中联都低。"一位市场人士称。

3

逾期后果

  激进的销售政策在市场向好的情况下,可以以低价策略快速地抢占市场份额,但一旦市场转差,则会带来逾期风险。

  工程机械销售方式有四种:全款、按揭、融资租赁和分期付款。分期付款是公司给客户信用,公司承担风险,占用事业部资金,但是客户需要以家庭财产抵押,分期付款的时间也比较短,一般是一到两年。按揭是银行给客户贷款,厂家担保,并且违约后回购设备,但是收回时的残值和公允价值之间的差,由银行承担损失。相对而言,中联重科的融资租赁占比较高,三一的银行按揭占比较高。

  "门槛太低,市场上设备太多,供大于求,导致价格竞争激烈。"徐工机械的客户罗云毅给财新记者细细算账:"2011年下半年以来市场就不好了,以前每个月泵送四五千方混凝土,现在也就2000方。按照每月3000方计算是7.5万元收入,油钱1.5万元,两个工人工资1万,保养1万,就是每月挣4万,一年干八个月是32万,设备是338万元,得十年才能回本。"

  董凤伟日子更难过。他有三台徐工泵车,2012年开始赔钱,三台赔了50多万。"一是工人工资涨了快1倍,油价也上涨,活儿却少到每个月3000方,价格降低到20元/立方米。我还得续月供,现在没还清的还有300万元,我已经赔进去三四百万元了。"

  北京冀东泵普建筑机械施工公司总经理陈淑梅也给财新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台62米泵车为例,价格在800万元左右。按照泵车每个月泵送5000立方米混凝土,那么每立方米的折旧费用在五六元,油耗是0.8升,维修保养是3元;一辆泵车三个操作手,每人工资6000元,折合每立方米成本三四块钱。这些成本加总起来就有18-20元。再加上财务成本,每立方米的成本在25元左右。"市场上报价低于25元,对于一个正规的企业是无法挣钱的。"陈淑梅总结说。

  郭玉华手中的几台中联设备,2008年以来总共欠了600多万元。"我承诺年底付齐,不行就再谈。因为我还在干活,还有收入,我们这些融资租赁的客户,能交30%-40%就不错了。"在他看来,周边的个体户逾期很普遍。

  "在北京市场,70%都是个体,逾期普遍存在,我不仅要卖设备,还得帮他们找活儿干。"徐工机械的一位经销商称自己干得很辛苦,在他看来,国企也不是没有逾期,他的院子里就放着一台中铁某局的闲置设备。就连北京泵普这样北京泵送租赁领域的老大也表示曾出现阶段性逾期。

  中联重科的一位副总裁谈到泵车的风险时称,泵车市场拥有量加大,但总需求没有同比增加,出现产能过剩,一些混凝土机械的租赁类客户确实出现了风险,他们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没有央企大客户、商混客户(即成套投资搅拌站,购买泵车、搅拌车等)强,他们主要靠出租设备、提供专门的泵送业务为主,要不断地找活儿干,流动性更大,属于中联重点监控的客户。

  但他认为,泵车做融资租赁的占比不到20%,近乎一半的混凝土机械客户都是按揭,所以不是融资租赁中风险最大的。从行业角度来看,挖掘机是风险最大的,但中联在严格控制规模。目前,融资租赁业务出问题比较大的是起重机,收入占比高且行业下滑较大。

  逾期率这一关键数据,在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财报中都未披露,而且统计的口径也可能不一致。根据中联重科分析师会议记录,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融资租赁的逾期率由去年的9.3%升至14.6%。三季度融资租赁逾期率仍在上升,分期付款逾期率同比下降,银行按揭逾期率同比也略有下降,应收款项的上升主要是融资租赁应收款。

  中联重科的上述副总表示,融资租赁逾期率提高,并不代表风险增加。因为今年总体销售规模下降,融资租赁的占比更是下降了10个百分点至21%,今年新发生的融资租赁规模只有60亿元左右(今年中报的累计余额为189亿元),"分母下降,所以逾期率提升"。

  三一重工上半年的中报披露,负有回购担保义务的客户按揭贷款余额为236.79亿元、融资租赁相关余额为113.08亿元,代客户垫付逾期按揭款、逾期融资租赁款及回购款余额合计为35.28亿元。按照这一口径计算的垫付及回购比例超过10%,而真正的逾期率比已经发生垫付的还应该更高。

  一位多年从事融资租赁的人士告诉财新记者,去年上半年市场还不是那么差的时候,他走访过60个客户,逾期已经不低,下半年就惨不忍睹。"客户是按月还款,到期不能还款的严格来说都属于逾期,但又可分为几类:一是阶段性逾期但不跨月,大概占三四成,有时能到四五成。二是三个月内能还款的,即逾期一至二期的。三是连续逾期三个月以上的,这部分恐怕有20%以上。对这类客户要进行锁机,即让客户停止工作,但一般也不会拖走,还上几万块钱再开机,还不上就再锁机。"

  比锁机更严重的是,逾期半年后无力还款的要将设备拖走,去年底以来,中联、三一都拖回了一些设备,但这是他们不愿看到的。

  "一旦以银行按揭、融资租赁方式购买设备的客户出现逾期,意味着经销商需要替企业垫付,而主机制造厂家则承担最终的垫付、回购责任,这就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甚至吞噬掉以前的利润。"一家第三方融资租赁公司的人士称,"逾期严重的要将设备拖走处置,二手设备出售也会打折,而且现在二手设备也不好卖。"

  据悉,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融资租赁客户中被拖走的设备近200台,三一也不在少数。

  不过,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似乎都不承认自己面临逾期风险。中联的上述副总裁称,截至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的逾期是在增加,但2012年报中提到的"由于客户违约造成的担保赔款2.87亿",并不是公司的实际损失,公司的损失要看所处置二手设备的价值,"我们通过处置而止损了,违约率按照逾期金额计算只有0.88%"。

  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则对财新记者称,三一的逾期率只有2%。"我们普遍采用'两成(按揭)三年',如果客户三年能收回投资,这样的回报率是很高的,这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没问题;经济不好的时候,客户盈利能力弱化,回款有些困难,表面上形成逾期滞纳,但不一定有坏账损失,改成五年就没逾期了。"他解释说,国外的分期付款一般都比较长,国内很短,是因为过去盈利太快。

  "而且客户的资质不同,逾期的风险自然也不同。"向文波说,三一是工程机械的第一品牌,客户有实力,"第二三品牌的风险比第一品牌大得多"。

  中联与三一一般是逾期3-6个月就拖机,视不同产品有差异,拖回后尽快处置二手设备。比如一台设备50万元,二手的市场评估40万元,由于之前已经交了首付,那么再卖就不亏,二手设备的残值一年能回收80%,关键是看残值能否抵上应收账款的余额。不过,财新记者从二手设备销售商处了解到,市场也不景气,积压不少。

风险敞口

  从财报来看,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徐工机械对应收账款都加大了控制,但风险的评估不能仅看表内,而要关注整个的风险敞口,包括应收账款的保理、按揭与融资租赁的回购责任,尤其是融资租赁,在过去几年已经成为企业盘活资金、促进销售和融资的利器。

  风险敞口来自几个方面。一是渠道存货,厂家是否把库存转移到销售渠道,甚至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

  中联重科以直销为主,只有汽车吊和挖掘机是代销,去年代销占收入比不到15%。也就是说,是否收到钱,从财务上就是应收款与销售的增长关系。

  三一重工和徐工机械则以经销商为主。2012年三一重工对15家经销商改制,原来是集团持股,后变成股份公司,有经销商的高管参股,三一入股9%-19%不等。但改制后不合并到三一上市公司的报表,三一与经销商的关系让人看不清销售的真实状况,欠款多少。

  对于经销商改制的原因,向文波解释称:"第一,国际普遍实行代理制,直销是很少的,直销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中国没有成熟的代理商。第二,三一的代理商现在很多是我这个年龄了,作为长期合作伙伴,你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把他们变成有产阶级。第三,改制也是为了提高市场反应速度,我们现在的销售队伍上万人,不能像过去那样管理直销体系,目前保持19%的股份,是要有知情权,对经营状况进行监控。"

  在各家银行推出全程通、保兑仓等供应链管理的金融产品之后,经销商只需向银行交设备全款的10%-20%,就能开出承兑汇票给厂家,敞口部分由未来几个月的销售回款再付,这部分对于厂家来讲不计入应收账款。而且厂家往往采取阶梯销售的刺激政策,多拿货、多销售、多提成,所以经销商的存货量并不低。2012年,三一重工在江苏的经销商江苏三一工程设备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达到7.65亿元;山西经销商山西三一晋湘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应收账款达到4.21亿元。

  风险敞口的第二个来源是银行保理。厂家将应收账款卖给银行,获取现金,称为保理,保理的利率甚至超过贷款利率。有追索的保理是银行可以再向企业追应收款,无追索的保理类似按揭,厂家担保,客户违约后要处置设备。截至上半年,中联重科的保理89亿元,信息披露显示今年没有发生垫付。

  三一重工的一位人士私下透露:"三一现在的保理业务做得不大,不超过50亿元,其实保理业务并不是真的没有风险,因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保理,虽然卖给银行了,但若收不回来,企业最后还是要承担的。如果能都卖,那我们都会这么做的,就不用贷款了。即使真卖,也要打很大的折扣。其实企业做保理业务就是业绩的一种粉饰,好让大家在财务报表上看到现金流。"三一更喜欢用银行按揭的方式销售,因为按揭交给银行来做,必须符合银行规定,能保证客户质量相对较高。

  第三个风险源头就是融资租赁。厂家把设备卖给旗下的租赁公司,租赁公司与客户签订融资租赁合同,收取租金。但实际操作有多种方式:

  一是融资租赁公司用自己的资金去买货,相当于经销商。

  二是售后回租,厂家仍承担回购责任。但是去年12月1日实行"营改增"后,售后回租逐渐减少。

  三是第三方租赁公司直租,直接面对客户并承担风险。现在做工程机械租赁的主要是银行系租赁公司,如光大、民生、国银租赁、交银租赁等。一位银行系租赁公司人士称:"由第三方租赁公司做才能出表,三一在推第三方租赁,现在中联也在转。一是签署买卖合同,我们买设备;二是与他们的租赁公司签署委托管理协议,由他们管理客户,如果逾期按照市场价处置,把钱还我们,这样就可以真正出表。"

  四是联租,企业的租赁公司和第三方租赁公司一起租赁,企业一般占10%,主要是第三方出资。具体是厂家自己做融资租赁还是让第三方做,完全取决于厂家,而不是客户,厂家根据自己的资产、资金状况来定。

  按照中联重科中报的披露,对联租、第三方租赁都有担保义务,最大敞口分别为5.4亿和10.6亿元。其中,中联重科在联租和第三方租赁上,目前未发生客户违约而需要支付担保款。按揭方面,中联重科支付由于客户违约所造成的担保赔款人民币1.23亿元。

  三一重工披露,截至上半年,三一重工代客户垫付逾期按揭款、逾期融资租赁款及回购款余额合计为35.28亿元。

  中金公司分析师吴慧敏认为,即使加大了回款力度,三一重工的信用风险仍然很高。截至上半年末,包含应收款项(表内)、银行按揭和融资租赁(表外)的风险敞口合计605.5亿元,相比年初增加58.1亿元,占当期收入26.3%,占总资产余额的86.1%。不过,今年三季度,三一重工的经营净现金流已经转为正数。

  中联重科的风险敞口也不低,余额累计584亿元,相比年初增加37亿元,也占到当期收入的18.4%,占资产余额的65.69%。

迟来的调整

  中联之所以在2012年上半年过于乐观,是期盼"十八大"对经济会有一个好的促进,咬紧牙关冲到"十八大",三四季度能接上这个宏观经济的回升,在市场占有率上有个显著提升。当时,确实很多人都持这种判断,连他们的客户也过度采购,以迎接市场的增长。

  但是,到了2012年7月,"十八大"就要开了,宏观经济的回升还没有任何迹象——大家以为经济走势是个U字型,实际却是个L型的。

  詹纯新在6月18日召开的中联重科股东大会上比喻:"就像跑长跑一样,跑着跑着,我想应该快到终点了,应该加速了。结果发现终点不在那儿,目标还远着呢。"

  中国经济高位下行,工程机械行业不可避免地进入艰难的调整期,行业风险已然暴露,收欠款、去库存、降成本,成为去年下半年以来整个行业的主题。

  去年10月中联重科下达了一份收款的激励方案,"要像挤牙膏一样在收款"。中联重科的应收账款和收入之比,今年一季度是历年来最高的,接近1:1。但今年前三季度,中联重科的应收账款还是增加了67亿元。

  三一今年一季度因年初向渠道铺货,应收款增加了75亿元,二三季度则加大收款力度,二季度应收账款仅增加7亿元,三季度更是下降了7亿元,合计前三季度应收账款共增加了75亿元。

  今年中联重科调整的另一措施是提全款、稳按揭、降分期、调融资租赁。从一季度看,全款确有所增加,全年目标是占比达到25%;减少融资租赁比重的目标是最高不能超过28%,2010年、2011年融资租赁的比重是30%-40%。根据三季度财报,截至9月末,中联重科的全款购机比重升至30%,银行按揭同比大幅提高至26%,分期付款占比下降为20%左右,融资租赁占比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至21%左右。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调整目标。

  "销售方式的结构调整、首付比例、期限都达到了年初的预定目标。"中联的上述副总称,"原来大多精力放在市场开拓,现在是风险控制。比如降低存货,每个事业部每个月都有硬指标。"

  除了在销售策略的调整,在公司运营上,中联重科也在各事业部推行"模拟股份制"。詹纯新称,"模拟股份制"是以利润为主导,应收账款、逾期等都作为资金、资产的占用从利润中扣除,以改变过去追求收入规模的做法。

  模拟股份制推出之后,各事业部压力很大:第一要严控风险,出现逾期就得提坏账,销售多了未必有效益;二是必须按照各类销售方式的政策比例执行,比如全款的销售比例达不到也不行,现在要求每个月的加权平均期限、首付都得达到指标才行;三是保险抵押不到位,恶意客户转移或转卖了,员工就得承担损失。

  一位中联干部说:"现在是每三天呼叫一次客户,电话跟踪,提供服务,了解客户的风险状况。"

  收缩之下,去年四季度中联重科利润仅为3.7亿元,今年一季度净利也只有5.92亿元,二季度增至23.1亿元,三季度净利8.89亿元。截至三季度末,中联存货余额110亿元,较年初减少7亿元。

  三一重工也在加大回款,低价清理库存,与中联的成果相似。截至9月末,应收账款225.49亿元,较年初增加75亿元,较6月末减少7亿元;存货为98.99亿元,较年初减少了6.11亿元。

  由于应收账款和存货下降,三一重工经营活动现金流呈逐季改善趋势。一季度的经营现金流为负33.94亿元,二季度已经实现现金流净流入19.97亿元,第三季度净流入16.94亿元,前三季度累计经营活动现金流为净流入2.97亿元。

  三一重工也对应收款项坏账准备计提大幅增加,资产减值准备2.26亿元。不过,调整之下,三一重工的净利润在今年一直呈下降趋势。一季度、二季度和三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为16.8亿、11.6亿、3.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2.7%、53.4%、54.8%。

未来挑战

  尽管去年四季度三一重工曾出现了亏损,不过向文波并不太担心:"过去几年,刺激计划造成了超高速发展,代价不小。但这个行业没有替代性危险。"

  他和詹纯新同样认为,实际GDP达不到两位数,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就会显现出来。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虽然二季度显示出缓慢复苏迹象,但8月以来下游情况未见显著改善。由于天气及季节性因素,汽车起重机、挖掘机及混凝土机械工作小时数环比下降,复苏力度仍然较弱。市场普遍预期两家公司达到今年的销售目标有很大压力——中联重科的全年目标是营收550亿元、三一重工则是净利增长10%。同时基于对宏观经济复苏的谨慎预期,目前,中联重科A股对应2013年市盈率为7.5倍,只略高于5.5元的每股净资产;三一重工为10.9倍。

  面对饱和的市场,向文波给出的答案是国际化。今年上半年三一重工的海外销售占比近25%,不过其中一半来自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后的并表。同时,三一重工集团董事长梁稳根在5月提出复盘策略,制定各项费用的管控标准,财报显示三项费用确实下降明显。

  詹纯新给出的答案是多元化,他在6月18日的股东大会上称,中联将向重卡、农用机械、环卫设备、金融服务扩展,未来工程机械只是其中一个板块。

  中联上述高管认为,如果行业2014年能走出谷底,消化风险不成问题,但如果明年仍处于谷底甚至进一步下行,风险还需要严加控制,所以现在提出的是"严控风险没有时间点"。

  无论是战略转型,还是消化已然出现的市场风险,或许都还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从对政策利好的依赖转向对市场真实需求的理性判断,则需要对这个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息息相关的"政策市"有清晰的认识。

  显然,经历了超常规发展之后,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需要消化已然存在的客户逾期风险,同时还要维持发展,并渐进转型,加大国际化与多元化,可谓三重挑战。■

  本刊记者吴静对此文亦有贡献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李迅雷:房地产泡沫必破 并将引爆金融危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Acquire Clients Globally!

Attention Advertisers: What's your CPA? Have Us Acquire Additional Clients for You Utilizing International, Localized PPC on AdWords, Bing, & Facebook Exchange!
From our sponsors
李迅雷:房地产泡沫必破 并将引爆金融危机
Nov 10th 2013, 10:16, by 墙外仙

今日多家媒体转发了海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上个月的文章《李迅雷:房地产泡沫必破 并将引爆金融危机》。

在文章中,李指出3季度GDP增速为7.8%,其中投资贡献为4.3%,继续上升。这说明稳增长靠再走老路:加杠杆、扩产能。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快速上升成为经济反弹主要贡献,这会加剧产能过剩。

另一方面,市场利率水平大幅上升,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因而要求在资产端更高的回报率。统计显示,今年保险资管的新增利率债投资为零,资金主要增配了高收益的非标资产。银行理财主要配置的标的也是非标资产和高收益债。而由于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被泛滥使用,到期债券绝大部分都是刚性兑付的惯例,投资人的信用风险意识被抛之脑后,导致了信用利差的大幅下降。这一观点与平安证券石磊一致,后者在见闻专栏《中国的利率水平为什么这么高》中认为同业业务的创新使得"债券和信贷和信托受益权,在风险和资本调整后的收益率必须达到可比水平"。

石磊认为"这么高的信贷需求与这么高的实际利率不匹配,原因在于信贷需求来源于非贸易部门,主要是房地产"。李迅雷也认为房地产出现拐点的时间,基本上也对应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时间。他给出了海通研究的一组数字:

银行表内贷款中,按揭贷款占13%,开发贷和建筑贷占1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15.2%,故38%的贷款直接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相关;在表内贷款中,54%是抵押贷款。银行的表外贷款预计为13-16万亿,其中70%左右投向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由此可见,土地与房产的未来价格变化,基本决定了银行资产的风险度。

李表示虽然中国债务总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大,但2008年以后的增速全球罕见。他表示:

如果总是不肯去刺穿泡沫,却以稳增长的名义推迟调结构,则今后金融危机的爆发能级会越来越高。所以,风险越早释放,会越有利于经济的复苏。打一个形象比喻,若今后三年内出现金融危机,危机级别相对低,则有利于中国加快改革步伐,中国今后还有希望跨入到欧美等高收入国家行列。若五年后才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则消费刚需基本耗尽,中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大大增加,中国经济或许只能成为拉美了。

以下是李迅雷文章全文:

上周刚公布的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为7.8%,比二季度快了0.3个百分点,预期全年经济增速将保持在7.5%以上,稳增长目标可顺利完成。但在经济保持较高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问题是否改善,金融风险是否下降等深层次问题更需要关注。

稳增长靠再走老路:加杠杆、扩产能

从 "三驾马车"对前三季度GDP增长(7.7%)的贡献看,消费贡献了3.5%,保持稳定,投资贡献了4.3%继续上升,出口的贡献是-0.1%,继续下降,说明海外经济在去杠杆,国内经济的反弹靠的是投资再度加杠杆。

在固定资产投资的构成中,制造业投资增速上升最快,增速从16.5%上升至20.6%,成为经济反弹主要贡献,但从逻辑上看,这会加剧产能过剩;三季度的地产和基建投资增速则有升有降:尽管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增速同比有所回落,但9月份数据又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有望继续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但9月基建投资增速从29.4%降至21.6%,主要源于交运投资增速的下滑,这也与9月挖掘机使用率回落等中观数据相对应。

三季度经济增速的回升,与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支持铁路、城市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4G、环保等领域投资的一系列稳增长措施有关,尽管这些稳增长投资领域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仅为8.12%,但按中性情况分析,其将拉动下半年经济增速约0.3%。但从长期看,由于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始终不大,故投资效益却是令人担忧的。

从9月份工业用电量大幅回落的数据看,四季度经济增速应该会略有回落,但短期内似乎看不到经济发生趋势性向上或者向下的迹象。中国经济仍然面临产能过剩、债务规模上行的压力。

市场利率上行反映金融风险提升

今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速与去年前三季度均为7.7%,但今年的市场利率水平却明显上升,表现在债券市场上,则是债务收益率水平上行,目前中国债券的信用利差已处于历史最低位。原因在于,利率市场化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大幅上升,因而要求在资产端更高的回报率。统计显示,今年保险资管的新增利率债投资为零,资金主要增配了高收益的非标资产。银行理财主要配置的标的也是非标资产和高收益债。而由于政府的隐性信用担保被泛滥使用,到期债券绝大部分都是刚性兑付的惯例,投资人的信用风险意识被抛之脑后,导致了信用利差的大幅下降。

与市场利率水平形成反差的,是企业盈利水平的下滑。今年前三季度,中国500强企业平均利润率仅4.34%,比去年同期降0.33个百分点, 经济所能提供的回报率在下降,但是三季度以来以债券利率为代表的社会资金成本持续大幅上升,表明高负债下企业融资的刚性需求,为了支付本息而宁愿支付更高的利率。

导致利率上行的因素中除了利率市场化之外,债务总规模的快速增长,每年还本付息规模的膨胀,也是重要因素。估计2013年全社会的还本付息额就超过5万亿,仅以信托为例,今年年初有两个规模达到近12亿的项目到期未能偿付本息而拍卖抵押资产、进入司法拍卖。据统计,2013年信托行业到期产品总规模已接近5000亿元,兑付压力较大。

就保险行业而言,目前保险公司的新增保费成本大约在6%左右,但2012年6万多亿险资的投资收益率仅3.39%,成本与收益的倒挂,迫使保险业大量配置非标债权。目前非标规模已经超过1600亿,而国债等低风险资产收益率已经接近历史高位,依然乏人问津,源于竞争环境下对高收益的狂热。短期市场竞争使得风险管理上劣币驱逐良币,从长期看将给金融系统埋下巨大的风险,这与美国次贷危机以前金融机构狂热配置ABS债券的行为如出一辙。

金融危机爆发时间取决于房地产何时出现拐点

2008年以后,中国经济整体负债率进入加速上升阶段,总负债/GDP从2008年的197%升至2013年三季度的286%,其中企业部门负债/GDP从85%升至121%,金融部门非存款负债/GDP从62%升至88%,政府部门负债/GDP从31%升至43%(其中地方债以官方公布的10万亿计算),居民部门负债/GDP从18%升至35%。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总负债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大,而且其中也有重复部分。且从经济整体来看,负债率肯定低于100%,因为其等同于社会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但这里有两方面需要引起重视,一是2008年前,总负债/GDP的变化不大,几乎是一条平走的曲线,但2008年至今的短短五年中,总债务增速居然超过名义GDP的45%,如此高的债务增长速度,属全球罕见。二是由于金融负债的分布失衡,会使得某一经济主体金融负债过多,导致债务利息超过资产收入,会使得其现金流变负从而失去造血能力。今年6月份一度出现的"钱荒"危机,其本质也是金融产品期限错配导致结构失衡而引发的。

由于负债总是与资产相对应的,企业、政府与居民的负债,在中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下,对应的大部分是银行的资产,而银行的资产构成与质量,决定了银行风险的大小。目前银行获得的资产抵押物中,主要是房地产。据海通证券银行业研究员戴志峰统计,银行表内贷款中,按揭贷款占13%,开发贷和建筑贷占10%,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占15.2%,故38%的贷款直接与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相关;在表内贷款中,54%是抵押贷款。银行的表外贷款预计为13-16万亿,其中70%左右投向房地产和融资平台。由此可见,土地与房产的未来价格变化,基本决定了银行资产的风险度。

因此,房地产出现拐点的时间,基本上也对应中国发生债务危机的时间。或许是基于房地产对中国经济的举足轻重影响,今年政府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上,也愈发小心翼翼,唯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在去年末的政治局会议上,对房地产提出的要求是"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住房保障工作";但今年7月份政治局会议只提"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未提及调控。然而,今年中国的房价走势总体上依然非常强劲,涨幅越大,未来下跌的空间也就越大。

回顾中国历次制定的五年规划,都是将GDP的增速目标设得比较低,目的是为了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落实到每个年份,则又将GDP增速目标调高了。比如,今年是十二五规划执行的第三年,前两年的GDP增速都超过或接近8%,高于规划预期目标一个百分点。而今年却又将稳增长的目标定在 7.5%,在这个目标下,调结构几乎是不可能实施的,且企业、政府及居民债务规模的增速仍将维持较高水平,这又在积聚金融风险。

当住房作为自住的消费品时,其价格水平更多与购房者收入水平或租金水平相关;而当住房变为投资品时,其价格则更多受各种预期影响。当前,房地产已经捆绑了中国经济,故投资者也预期到中央政府不会出台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而地方政府更不愿意打压房地产去断送土地收入来源,这就是房价继续攀升的原因──大而不能倒。但要知道,行政调控对于资产价格的波动而言,最终是失效的,久涨必跌的房地产泡沫破灭案例,在全球都是无一幸免的。

因此,金融风险的发生时间,未必取决于债务规模有多大,却主要取决于负债所对应的某类资产的价格波动拐点何时出现。而金融危机爆发的深度和广度,则取决于这类资产价格波动的幅度和所对应的负债杠杆率水平。

下半年启动的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即将公布,我们预估地方债务规模在14万亿-18万亿之间,说明每年地方债规模的增速超过10%,其对应资产的泡沫扩大速度也应该超过两位数。如果总是不肯去刺穿泡沫,却以稳增长的名义推迟调结构,则今后金融危机的爆发能级会越来越高。所以,风险越早释放,会越有利于经济的复苏。打一个形象比喻,若今后三年内出现金融危机,危机级别相对低,则有利于中国加快改革步伐,中国今后还有希望跨入到欧美等高收入国家行列。若五年后才出现房地产泡沫破灭,则消费刚需基本耗尽,中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概率大大增加,中国经济或许只能成为拉美了。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利率飙升,中国债券市场面临质变?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New G+ Hangout Reveals...

The truth about online business building. Click here to reserve your seat and *instantly watch* this new training video. ==>
From our sponsors
利率飙升,中国债券市场面临质变?
Nov 10th 2013, 07:52, by 墙外仙

中国的债券市场近期一片风声鹤唳,前两大发债人财政部和国开行的发展成本都在逼近历史新高。央妈不再可以依靠,同业业务竞争倒逼,债券市场或许面临结构性的变化。路透认为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银行"不断扩张资产、不断补充资本金"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银行资产配置的盈利要求会更高。

本周10年国债收益率达到4.30%,逼近2008年时期4.60%的高点,脱离基本面和CPI表现的走势。中国国债发行收益率抬升意味着财政部融资成本更高,而目前中国的国债余额已高逾8.2万亿元。去年,财政部为政府债务支付利息达2,734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开行发债成本的飙升,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平台融资提供商,本周二国开行五个期限金融债招标发行,一年、五年和七年期金融债收益率创历史新高,而10年期金融债中标收益率还达到5.34%的2008年以来最高水平。进一步看,中央国债公司给出的国开债平均到期收益率本周四升至5.36%的历史高位。与财政部家大业大不同,发债成本的走高给国开行带来巨大挑战,路透称如果当前情势长期延续,国开行边际净息差将会大幅收窄,甚至不排除出现负数的入不敷出可能。路透计算称,以去年生息资产收益率简单计算的目前边际净息差已降至仅28个基点(bp)。

中国前两大债券发行人尚且如此,那剩下的大量企业情况就更糟了。本周四中央国债公司信用债平均到期收益率已升至6.0266%逾两年高位,已高出9月份5.9%的工业企业利润率12个bp。对非金融企业而言,贷款才是其融资的主要渠道,而贷款的加权平均利率为7.05%,更较工业企业利润率高出115个bp,存在严重倒挂。据华尔街见闻此前报道,刚刚公布的10月PPI同比降1.5%,连续20个月下降,且降幅较9月有所扩大。这给企业经营带来更大压力,9月数据显示企业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61.1%的新高。

利率走高有很多原因,政策面方面,央行不断释放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信号,10月份央行连续暂停逆回购就曾让银行间市场利率创出钱荒以来新高。而需求方面,如平安证券石磊所言,"有了同业投资科目创新后,债券和信贷和信托受益权,在风险和资本调整后的收益率必须达到可比水平",路透也称,在银行的盈利要求倒逼之下,同业业务不仅挤出了债券和票据,三季度还挤出了部分房贷业务。

利率之所以能够迅速走高,也许需求端的需求旺盛有关,而这主要来自于非贸易部门。中国房地产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既有融资需求,又愿意承担高利率,金融部门势必会通过各种途径为之融资,即使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出台同业业务新规,限制金融机构理财、同业及表外等业务发展,金融机构也会继续创新,变通其他渠道来承接相关业务。

路透的报道认为,除去利率市场化,流动性,银行资产配置,央行货币政策态度转变等因素外,银行资产扩张及实体经济杠杆濒临临界点或许是绕不开的原因。

路透援引以下数据: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总额分别为52万亿元人民币和134万亿人民币,银行业的资产是GDP的2.6倍。

而过去10年,GDP和银行资产的平均增速分别在10%和17%的水平,未来若继续以这种增速增长,10年后银行业的资产总额将为GDP的4.8倍。

银行业的资产增速显然过快且不具持续性,这还没有考虑GDP的降速问题,若GDP未来以6%的中速增长测算,这种倍数将达到近8倍。

尽管面对信贷规模管制,银行仍会不断创新出银行理财,银信合作及同业业务等资产扩张工具,但大趋势是银行业这种"资产扩张,随后不断补充资本金"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降速是大势所趋。事实上,2012年下半年来,银行业资产同比增速下台阶状态明显。

资产降速、盈利能力又要保持,这就要求资产配置的收益率提高,这也就进一步加剧了银行对包括债券在内的各类资产收益率的要求。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多省低调召开薄案通报会 传达5点原因6个教训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New G+ Hangout Reveals...

The truth about online business building. Click here to reserve your seat and *instantly watch* this new training video. ==>
From our sponsors
多省低调召开薄案通报会 传达5点原因6个教训
Nov 10th 2013, 07:52, by 墙外仙

日前,陕西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薄熙来案及其教训的通报。大公网记者了解到,近日以来,内地多省陆续”低调”召开薄案通报会,传达高层指示。

各省低调通报 延至政权基层

11月7日上午,陕西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中共中央关于薄熙来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省委书记赵正永主持会议。此条消息被《陕西日报》于11月8日在头版头条刊登。这是截止目前见诸省级党报的唯一一篇公开报道。

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之后,陕西各地各单位相继召开薄案通报会。据有关政府官网显示,包括科技厅、地矿局、旅游局等陕西省直机关和渭南市民政局等单位也召开了类似会议。

截至目前,省级层面召开薄案通报会、并见诸公开报道的仅有陕西一地。但在省直机关以及市县级,薄案通报会已经全面展开。大公网记者从各地政府网 站了解到,安徽、贵州、山东、黑龙江、河南、辽宁等省下属县市或机关都有召开类似会议。其中,见诸于公开消息最多的当属江西、新疆和重庆三地。

值得注意的是,薄案通报会延伸到了政权最基层,如鄂尔多斯市燕庄站派出所等基层单位。不仅如此,包括喀什师院在内的教育单位也牵入其中。而薄熙来主政故地重庆,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梁平县农机监理站、秀山高中近日都召开了通报会。

相关活动也在薄熙来主政过的大连和商务部展开。11月8日,大连市气象局组织党员干部大会,传达中央对于薄案的通报。商务部官方官网则转载了一篇地方商务部门召开薄案通报会的新闻。

5点原因6个教训:通报内容引关注

梳理各地政府官网相关消息可以发现,各地通报会具有四大方面共同内容:

第一,在江西、河南、辽宁等多省下属县市官网公布的通报会消息中,都显示一份名为”中共中央关于薄熙来严重违纪违法案及其教训的通报”的文件为通报会的学习材料。

第二,会议主要议程是通报薄案,主要是通报薄案基本案情、案发原因以及教训警示;随后,党政负责人讲话,与会者对此进行讨论和表态,并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进行落实。

第三,关于薄案的”5点原因、6个教训”这一表述,出现在多地通报会上。据山东经信委官网透露,这6条教训警示包括,加强党性修养,恪守从政道 德;必须自觉遵守党的纪律,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监督;必须严格执行组织原则,公道正派选人用人;必须增 强法制观念,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必须从严治党,科学有效地防止腐败。

第四,在党政负责人讲话时,多有提及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带头执行民主集中制,自觉接受党内监督,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领导干部要”切实管好家人、管好身边的工作人员”。可以发现,这样的表述与官方对于薄案的定性有密切关系。

2012年3月,薄熙来从重庆市委书记任上落马。2013年8月22日,薄熙来案在济南中院进行一审,被判无期徒刑。山东高院驳回薄的上诉,维持原判。

作为邓小平时代以来落马的第三位政治局委员,薄案进展关乎全国大局。事实上,在7月25日薄熙来被提起公诉后,中央办公厅就曾向全国通报。而大 面积通报的背后,不乏以此整治腐败、严肃党纪、加强内部凝聚力的用意。正如陕西通报会上所说的,这是我们党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大胜利,充分体现了我们 党建设廉洁政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鲜明立场和坚定决心。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真正的改革不可能在三中全會中出現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Acquire Clients Globally!

Attention Advertisers: What's your CPA? Have Us Acquire Additional Clients for You Utilizing International, Localized PPC on AdWords, Bing, & Facebook Exchange!
From our sponsors
真正的改革不可能在三中全會中出現
Nov 10th 2013, 07:55, by 墙外仙

消息指三中全會將會提出重大的改革提案,主要是針對國有企業所有制的問題。如果這就是俞正聲所說:「三中全會改革的範圍和力度都將是空前的」,「改革」這個詞語對中共政權來説,已經完全失去意義。

中國現在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十有八九是源自政治上的獨裁與政制上的矛盾,再進行「經濟改革」–開放金融市場、改組國有企業所有制–並不會在邊際上增加任何收益。市場經濟需要有效的制度所支持,缺乏獨立和公平的司法制度,人民不能參與地方與中央的政策制定過程,沒有任何機制監察政府施政,國家的經濟命脈始終是被少數的政府要員與他們利益關係者所把持,這個集團的利益將會蓋過整個國家的利益。不建立開明的政治與公正的法治體系而進一步「開放市場」,就只會為勢力人士製造更多機會去利用既有權力進一步中飽私囊。

故此,要減少壟斷和貪腐,唯一方法就是以制度限制官員的權力,割斷政府人員與企業的利益關係,只有建築於這基礎上的改革才能夠發揮實際效果。但是,就算假設中共領導層真的希望改善國家的狀況,他們也不可能推行任何政治改革,其中有兩個原因:第一,政治改革會分散政權的權力,容許他人爭奪合法性,政權會因此瓦解。第二,政權分裂為不同派系,每個派系都有各自的利益關係者,領導層可以打擊其他派系的利益集團,但只要損害自己派系的利益他就會失去所有支持:全面打擊利益集團等於打擊政權本身。

不管是在什麽地方,政治人物的首要任務是不大幅越過既定的遊戲規則去獲得和維持權力(大幅的偏離既有的遊戲規則就是革命),不論是換誰上臺這個原則都不會改變。只要清楚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在體制内進行改革,基本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尤其是當你的改革會減弱自己權力的時候(西班牙的民主轉型是一個因緣際會的歷史異數)。因此,我不明白爲何有人會寄望「習李新政」、「反貪腐行動」、「上海自貿區迫使改革」和現在的三中全會。同理,香港也不可能靠談判談出真正的民主政改。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