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

墙外楼: 暴风雨前的平静——金融危机前兆悉数登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ousands of Free eBooks

BookBub brings you free & bargain national bestselling eBooks in the genres of your choice! Sign up now & join 1.5 million happy readers.
From our sponsors
暴风雨前的平静——金融危机前兆悉数登场
Jun 12th 2014, 13:06, by 墙外仙

一切都似曾相识,没错,一切都像极了七年前——金融危机前夕的样子。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John Plender认为,首先,我们又回到了大缓和阶段,2007年之前那一段时间市场出现诡异的稳定,经济学家和央行们都曾认为那预示着一个无通胀增长时代的到来。如今,市场的波动性又一次崩溃,所有资产类别的波动性都降至低位。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央行最新的系统性风险调查报告显示,无论是短期还是中期,英国金融系统发生影响力大的事件之可能性都在持续下降,创下2008年开始创立这份调查报告以来的最低点。

这不禁让人回想起金融危机前的"银行业风险"(Banking Banana Skins)调查,当时这份调查显示,金融系统中最大的担忧就是过度监管,风险管理成了最不令人焦虑的部分。

其次,包含杠杆的结构性产品重现江湖,如抵押贷款债务(CLO)。2013年CLO的发行量达到820亿美元,仅仅比其2006年的峰值少15%。

与此同时,去年全球杠杆贷款发行量也创下纪录新高,较2012年的1.6万亿美元激增55%。

美国债市信贷风险处于历史低位,而债券发行质量已经出现恶化。信贷风险显然被低估了。

此外,似乎也没有任何的信贷泡沫迹象。许多发达国家的信贷渠道仍然处于破损状态,而银行业一直在经历大规模的去杠杆化,货币政策也倾向于宽松而非收紧。

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银行系统并没有增加信贷催生泡沫,那么贷款标准为什么在降低呢?一个不幸的答案可能是,银行的业务遭到了来自影子银行系统的激烈竞争,而官方数据又没能精确地捕捉目前信贷活动的真实情况。

同样与银行形成竞争的还有资本市场,这些市场充满了过度的存款。除了亚洲之外,欧元区也在金融危机之后步入了净存款时代,加上央行的债券购买项目等因素,就导致了收益率进一步承压,而金融机构也开始为了追求收益率而愈发忽视风险。

下一次金融危机的前兆?

虽然金融危机的到来并不会那么迫切,但是金融危机的种子可能已经种下,资本市场不稳定性的理论家明斯基(Hyman Minsky)对于这一点有过深刻描述。泡沫终究会到来。

国际金融协会(IIF)也阐释了潜在的脆弱性,其认为,就像需要关注信贷占GDP的比例一样,也需要关注资产占GDP比例。用这个方法,IIF发现,G7国家中,资产占GDP比率较其长期趋势显示出9%左右的大规模偏离。这意味着,除非未来经济增长显著加速,否则经济增长就不能够创造出足够的资源为发达国家巨大的资产池子服务,这样一来,资产价格就会面临修正,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将会下降,债券市场也将面临修正,随后波动性就会复仇般地归来。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纽约时报》香港对内地贷款激增招致严厉监管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Roll with Us

Need high ROI advertising? See why over 15,000 brands choose AdRoll for retargeting.
From our sponsors
《纽约时报》香港对内地贷款激增招致严厉监管
Jun 12th 2014, 09:59, by 墙外仙

中国内地经济增长放缓,而由香港流向内地的商业贷款激增,这促使香港金融监管部门实施了严格的金融规则。这些规则的实施,比国际标准要求的期限早了四年。

此举的目的是让银行在融资时不要过于依赖短期资金,短期资金在市场动荡时很容易蒸发。但大型国际银行一直在抗拒,它们担新规则会提高贷款成本,削减它们的利润。

虽然与中国境内的贷款相比,香港对内地的贷款规模仍然较小,但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已经开始令香港监管部门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感到担忧。担忧源于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对当前经济环境的顾虑。

关于中国会出现信贷紧缩的忧虑日益加剧。美联储(Federal Reserve)也在撤回其债券购买计划,这一刺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将短期利率维持在低位,并使得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可以获得大量资本。

人们担心,如果中国经济出现严重问题,香港的一些银行可能会极易受到冲击。

香港的中央银行香港金融管理局(Hong Kong Monetary Authority)透露,香港的银行为内地的企业和银行提供的贷款总额去年增加了32%,达到4650亿美元(约合2.8万亿元人民币)。1月份的贷款增长进一步加速,不过增长速度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有所放缓。

周一,信用分析公司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表示,香港的本地及外国银行对中国内地的风险敞口变大,贷款总额达到7980亿美元。惠誉研究范围更广的交易,尤其是贸易融资。该公司计算,亚太其他地区——主要是澳大利亚、日本、澳门、新加坡和台湾——的银行向中国内地提供了大约4000亿美元的贷款,该公司使用的数据来自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惠誉在一份声明中写道,"对于香港的银行来说,中国经济'硬着陆'是一种概率低,但影响大的下行风险。"

香港金管局正针对在香港经营的本地及国际银行,逐步实施新规则。监管机构已经通知69家贷款迅速增加的银行,它们需要增加长期的资金来源,比如零售储蓄。如果降低银行对短期资金的依赖程度,银行在国际市场上借款遇到困难时,削减贷款规模及信贷额度的可能性就会降低。

监管部门还告诫银行,要对借款人仔细核查,特别是在贷款金额每年至少增长20%的情况下。

香港金管局负责银行监管的副总裁阮国恒(Arthur Yuen)接受采访时表示,"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告诫银行,你们以这种速度扩大贷款规模时,一定要确保开展信用评估。"

西方及日本的银行向香港金管局表达了不满。由全球最大的一些银行组成的联盟亚太贷款市场协会(Asia Pacific Loan Market Association)也开始就该问题发表意见,尤其是资金规则的问题。该组织在一份声明中表示,银行"担心这会限制香港贷款业务的增长"。

贷款规模的扩张是由国际银行引领的,这些银行极少甚至完全没有香港居民的储蓄,只有几家例外。这些被称为批发银行的机构表示,新规定对那些在香港拥有大量储蓄的银行有利,比如汇丰银行(HSBC)、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和花旗集团(Citigroup)。

这些批发银行借入资金的期限往往为一天或一周,借款利率目前在全球资本市场上堪称极低。

香港实行的规则意在配合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制定的新国际监管规则。《巴塞尔协议III》(Basel III)提出的国际规则,呼吁实施稳定的资本要求,促使银行在承担贷款等长期负债时,较少依赖短期资金。

但这些规则仍在制定中,直到2018年才会生效。香港现在的动作较快,监管部门将会根据3月31的资金情况,对银行进行评估。

香港是在经历金融危机后迅速作出这一反应的。虽然在香港有大量存款基础的银行仍在持续放贷,但批发银行还是削减了对数千家本地企业的信贷支持,甚至终止了贷款。这种局面引发了一波破产潮,包括一些有订单的出口企业,因为它们突然之间没有足够的资金采购和运输货物了。

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高层决策者陈德霖(Norman Chan),在2009年下半年成了香港金管局总裁,目前他依然在任。他一直坚定地支持稳定的资本金要求。

IMF官员也一直支持这一要求。IMF货币和资本市场部副主管艾莉森·霍兰(Allison Holland)说,"我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审慎的措施。"

过去两个月里,IMF在两份报告中关注了香港金融机构扩大对内地贷款规模的趋势。

报告呼吁金管局对流向内地的贷款进一步加强监控。不过,IMF认为,这些贷款并未对香港银行体系构成系统性风险,除非发生极端情况,例如北京当局任凭内地的银行同业市场几乎彻底地崩盘。

目前,贷款的主要去向是那些拥有重要资源和背景的大公司,这也是监管部门并未太过紧张的一个原因。

有一半发放给内地的贷款流向了大型国有企业,这些资金往往用于企业的海外扩张。没有任何一家国有企业的贷款额占到贷款总额的1%以上。

几乎三分之一的贷款流向了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分支,贷款方往往和这些跨国企业来自同一个国家。例如,澳大利亚各银行的香港分行,一直在格外积极地向本国跨国企业的在华子公司发放贷款。

其余19%贷款流入了各种内地公司手中,这些贷款通常都得到了内地银行的还款担保,或者有不动产作为抵押。

霍兰说,尽管借款人的身份多种多样,"但保持警惕对当局而言依然至关重要。"

银行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公开对前述规则发表任何意见,因为这种言论可能会被解读为对监管者的指责。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和花旗集团(Citigroup)拒绝对新规则发表评论。高盛(Goldman Sachs)没有受到影响,因为它没有在港营业的银行牌照,而是归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监管。

一个尚未解答的问题是,香港为什么迅速变成了更具吸引力的贷款来源地。穆迪(Moody's)的香港银行业高级分析师徐崧宜(Sonny Hsu)说,较低的利息率是一个优势。通常在香港,企业能以比内地低两个百分点的利率借到钱。

在一些专家看来,中国内地的境外借款行为是中国国内银行业陷入困境的早期警示。那些银行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贷款,发放给绝不可能全额偿还债务的公司和项目。

另一些经济学家,以及香港的监管者和银行业者则认为,内地企业之所以从香港借钱,并不是因为它们在内地已经筹不到钱了。

他们指出,由于许多中国企业加大了海外并购的力度,大部分贷款都是用美元,而非人民币支付的。由于内地央行持续购买美元,以防止人民币在外汇市场升值,因此内地银行可供贷款的美元供应量有限。

没有什么迹象显示,中国内地的信贷紧缩已经到了严峻的地步。例如,企业应收帐款的增加并不比销售额的增加快。

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驻香港的中国经济师高路易(Louis Kuijs)说,"我依然没有看到重大的系统性压力。"

不过,随着对内地贷款的持续增加,香港监管部门一直在积极地提醒本地银行,吸取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1998年破产的教训。这家国有企业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倒闭,当时该公司负债40亿美元,其大部分贷款都借自香港。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秦晖:大国、强国、现代国——关于“崛起”的讨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2014 Benchmark Report

Learn the ecommerce metrics that matter.
From our sponsors
秦晖:大国、强国、现代国——关于"崛起"的讨论
Jun 12th 2014, 05:56, by 墙外仙

   世界历史波澜壮阔,大国兴衰构成了其中重要的篇章。去年一部政论片《大国崛起》引起了国人对大国、强国的讨论。有人说强大的政权对全球性的影响力是成为大国的重要因素,也有人认为富足的经济才是最主要的,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大国崛起》是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片,它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并探究了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们所说的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
   我们中国单纯从人口和面积上来讲,都不会输给其他国家,但是我们没有进入大国行列。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很低的,被称为"东亚病夫"。因此,那个时候有人就说,大国还不够,重要的是强国。
   强国,通俗地讲,是指作战很厉害,有大片的势力范围。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崛起",并不单纯指这个意义上的大国。当然,国家建设也包括了国防建设,但这绝不仅仅是我们现在要追求的主要目标。
   入选世界大国的国家,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这些都是很小的国家。而在同一个时期,历史上有很多的军事强国崛起,如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波斯帝国等,但他们却没有"入围"大国的行列,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想,一方面我们所谈论的大国是在近现代化事业的范围内进行考察的,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文化不先进,即便你骁勇善战也不是我们所要弘扬的大国精髓。
   《大国崛起》中最早讲述的国家——葡萄牙。它的航海活动从十五世纪就开始了,在军事上极具世界影响力,众所周知的哥伦布就是它的代表。
   其实,应该说葡萄牙在海上是具有很强实力的,但在陆地上,却另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他于1453年攻下了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人们讲中世纪的结束和近代的开始,就是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和新大陆的发现作为一个标准的。而且这两件事情几乎同时发生,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在1492年,而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在1453年。
   但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只是土耳其奥斯曼帝国霸权的开始。在1453年以后的二百多年中,它力量的扩张一直很厉害。在1453年的时候,它只有很小的一块地方,但在后来的两个世纪中,它发展成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军事帝国。它的军队从君士坦丁堡最远一直打到欧洲的腹地——维也纳的城下。当时的匈牙利、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希腊……都是它的领土,在亚洲它占领了整个两河流域;在非洲它占领了整个北非,也就是穆斯林地区。但是,它也没有入选世界大国,一个很简单的道理:虽然它的军事力量强大,扩张得很厉害,但是这个帝国的政治经济结构完全还是中世纪的,人们认为他和以前的波斯、阿拉伯、蒙古人的扩张一样属于所谓的传统性质,不具任何现代化意义。
   我们所说的传统、近代,主要是就征服者和被征服者而言。传统和近代的区别并不是很重要的。
   曾经,美洲的原住民因为近代的殖民征服而被迫皈依基督教;在这以前,世界上的很大一部分地区,如波斯、中亚。那里的原住民因为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传统征服,而皈依伊斯兰教。这些过程应该差不多,都是因为传统帝国的扩张而导致的文化征服。
   当年,中国人被传统的蒙古军队大肆屠杀;近代,我们又惨遭现代的日本军队屠杀。
   对于当时的受害者而言,不管是传统帝国的征服还是近代的那些征服,区别并不大,真正的区别在于传统大国和近代大国的立国原则以及基本制度对世界对后世的影响。
  
   荷兰
   国家强大以后,国民的地位是否有所提高,公民权利是否提升,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近现代国家和传统大帝国最大的不同所在。比如《大国崛起》中提到的所谓海上强国荷兰。我们都知道,荷兰就本土他只是寡民小国,从来也没有成为领土、人口意义上的大国。就算是在殖民地和势力扩张的那个时期,它也不能和西班牙、葡萄牙、英国、法国这些大国相提并论。
   荷兰人在历史上就殖民征服而言他并不是很有能耐的,历史上真正比较有意义的荷兰殖民地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荷属东印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印度尼西亚。但我们知道它以前在北美洲有一些殖民地还是比较有意义的。比如,今天的纽约,最早就是荷兰人的殖民地,纽约是不太标准的译法,"New York"应该翻译成新约克,就像"New Zealand"我们把它叫做新西兰。纽约被荷兰人占领的时候被称作新阿姆斯特丹。除此之外,荷兰的殖民地,都小得不足挂齿。
   但是荷兰人最终没有保住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说,它在军事上并不强。荷兰人当时还被郑成功打败过,而郑成功当时并不是中国的政府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股反政府武装分子。当时清朝几乎征服了全中国,郑成功只是明朝残余势力。那时候实行海禁,进行海上交易是犯法的。郑成功是既算海商又算海盗的武装分子。后来他受了招安,成了总兵,一直支持明朝的残余势力和清朝打了很长时间的仗。在陆地上他打不过清朝,于是就要找一块安身之地。当时的台湾被荷兰殖民者控制着,所以郑成功就将荷兰人打败了。
   在东方它打不过郑成功,在西方它也打不过像英国、西班牙这样的国家。
   荷兰的移民也值得一提,西方国家移民有一个特点,就是移民出去的人要闹独立。北美就是英国移民,后来闹独立,而这一点荷兰人表现得最为明显。荷兰的殖民地除了印尼以外还有一块就是南非,荷兰移民从来没有爱国主义情操,他们到了南非以后就拒绝被称为荷兰人,而称自己为非洲人。也有外部人把他们称为"布尔"就是农民的意思。他们在南非成立了几个共和国,他们真正爱的是这些国家。
   后来他们和英国发生了矛盾,于是就产生了历史上称为最早的两场帝国主义战争之一的"英布战争"。现在有些教科书上说,帝国主义的标志就是三场早期的帝国主义战争,就是美西战争、日俄战争和英布战争。
   荷兰人不仅国家小,势力范围也不大,但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强国呢?因为荷兰一些制度的创新,对世界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影响,他们的国民也因此很自豪。像股份公司、联省共和这些制度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而且,荷兰人的商业势力及文化影响力都被大家认可。
   我们的东邻日本,曾经在很长一个时期,就把荷兰人当作西方人的代表。明治维新以前,介绍西方的学问称作"兰学",就是因为日本人是通过荷兰人接受的近代文明影响。即使在他的霸权衰落后,荷兰人的富裕和文明,仍让世人称羡,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一点也不亚于当年。
   如果要讲崛起,这的确是个问题。没有先天的优势,凭借自己文化制度的创新使自己位于大国行列。荷兰,在今天,依然是一个非常先进的国家,一个不容小觑的国家。
  
   瑞典
   再举个例子。这是《大国崛起》中没有提到的国家——瑞典。
   人们讲民主社会主义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瑞典。瑞典曾经有一度在欧洲是非常强大的。那就是在十七、十八世纪之交,他的军事政治实力在欧洲属于前三强,仅次于英法两国。它曾经把波罗的海变成了瑞典湖,兵锋曾经直指莫斯科,曾经把波兰变成了他的附庸,曾经干预奥地利的王位继承,在最厉害的时候,甚至横扫欧洲。
   今天的瑞典是一个北欧国家,当时的瑞典军队曾经打到过东南欧,也就是说从欧洲的西北部一直打到东南部,最后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会战于南乌克兰的波尔塔瓦。这是欧洲历史上很有名的"波尔塔瓦战役",瑞典战败。战后签订了《尼什塔德合约》,从此他的霸权彻底崩溃,而且从此再也没有恢复。但是,瑞典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却恰恰是在这以后才有了明显的崛起。
   战败之后,瑞典人痛定思痛,废除了专制制度,开始了瑞典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时期——自由时代。建立了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都居欧洲前列的宪政民主制度,在没有任何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情况下,工业化后来居上,如果按人口平均来算,他的工业比美国还发达。他的文化也很发达,从诺贝尔奖的得主就可看出;他的社会福利制度更是独步全球——从摇篮到坟墓的瑞典模式,先是成为民主社会主义的世界性样板,在苏联解体后,又成为全球唯一还有号召感的社会主义样板。
   今天的瑞典人,有谁还会怀念波尔塔瓦战败以前所谓伟大国王的光荣呢?如今瑞典人的光荣和自豪岂是当年的那些臣民可以比较的呢?
   这就是大国风范——国民自豪感、制度建设都走在引领世界潮流上。
  
   秦朝
   有一些国家也很强大,国民的尊严和国家的强大同时存在,像美国、英国,国家都曾经是这样。这些还有一些国家和瑞典、荷兰这样的国家恰好相反,出现了"国强民弱"的现象,古代的中国就很典型。
   古代中国,在秦朝统一六国时期,军事力量是很强大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强国,而且在人口数量和领土扩张方面表现也不俗。那老百姓的地位如何呢?
   秦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法家思想,如商鞅、韩非子,以他们代表的法家思想是秦朝立国的理论基础。法家明确地说过:秦国的强大,是以百姓的软弱作为条件的。
   "商鞅变法"是秦国强大的关键,商鞅在《商君书》有篇文章题目——《弱民》,这一章就是公然宣称"民弱则国强,民强则国弱。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意在百姓的地位低才能被支配,因此国家要对外征服扩张,首先要征服自己的国民。《商君书》和《韩非子》称得上是两部奇书,它的有些道理讲得非常直白,不加任何掩饰。
   "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能胜强敌者必先胜其民",要想征服天下,必须先征服你的百姓;想要打败强敌,首先要打败你的人民。这也是出自《商君书》。可以说,书中的言论赤裸裸地表达出了法家极端专制的思想。
   最近有种言论说"民主制度不是什么好东西"。有人说,民主制度最早是在希腊罗马新城的时候,由于他们好战,想欺负别的民族,因此号召自己内部的人团结起来,简言之,搞民主就是为了对外征服。还有一些人说,我们中国人爱好和平,不想统治别国,那么我们也就不必为了征服别国而搞民主。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局面挺好。
   针对以上言论,《商君书》和《韩非子》也许就是最好的反驳了。法家的极端专制难道不是为了对外征服吗?
   "民胜其政,国弱;政胜其民,兵强"意思就是说如果老百姓胜过统治者,那国家就要衰弱;而统治者能够胜过老百姓,那国家就能强大。因此,法家认为为了治民,统治者绝对不能心慈手软。
   商鞅说,"慈父无孝子,智主无忠臣",这句话和儒家思想恰恰相反,他的意思是,如果父亲太仁慈了,过度溺爱子女,子女反而不孝顺;关心老百姓的统治者,就得不到忠臣。
   "农有余时,则薄厌于税"的意思就是老百姓吃饱了就会游手好闲,无所事事。韩非专门有一句话叫做"足民何可以为治"意思是说,让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好治理了。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就要使老百姓"家不积粟",想尽一切办法搜刮百姓。要用严格的保甲制度和严刑峻法来禁锢他们,并且要使这些想摆脱桎梏的人"行间无所逃,迁徙无所入,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无所处,罢无所处。"
   历史故事的结局很多都出乎人的意料,商鞅最后死在了自己制定的制度上。
   商鞅在秦朝的内部斗争中,失势了。然后他就出逃,跑到一个地方想住旅馆,那个旅馆老板就说你要拿出官府的证明来,才能允许你住旅店。商鞅说,我要住店你怎么不接待呢?老板说,你看,商君有令,老百姓如果没有官府的特许是不能乱走的。商鞅长叹一声,没想到自己制定的法令却害了自己。于是就有了成语"作法自毙"。
   也许我们之前认识的商鞅都是正面描写,可是商鞅确实认为:老百姓都是"贱骨头",千万不能让他们遂愿,遂了他们的愿,他们就会弄奸耍滑;让他们富起来,他们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只有让他们穷困潦倒他们才会卖力。原文是这样的,"任民之所善,固奸多""民贫则力,民富则淫""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他的制度改革给秦朝带来的变化,但是他所谓的"富国强兵"意味着老百姓沉沦在辱。这样的"强国"是老百姓所希望的吗?
   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秦灭六国,给六国的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那么当时的秦国人民对此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关于这个问题,史学家是有争论的。《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司马迁所指的关中绝不是指今天关中平原这么一点小地方,实际是指作为六国之一的秦国所统治的地方,包括整个西北和现在的四川。李冰修都江堰也是在那个时候,他说这个地方当时非常发达。因此有人说,秦朝的制度对经济的繁荣有很大的作用。可是这一说法,在最近几十年内,很多史学家都觉得是不妥的,经过考证之后,他们指出司马迁的这段描写带有文学色彩,并不可信。
   他们根据《史记》和其他一些资料,根据对秦汉时期人口和土地等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秦故地的经济是不能自给的。而当时经济最发达的地方是关东的魏、赵、韩、齐这四国的故地。在秦汉时代,每年他们都要向关中输出400万担粮食,还包括大量的纺织品和其他手工业品。
   所以,上海复旦大学的葛剑雄先生就说,全面考察秦汉时期的经济状况,我们不能不承认,当时最发达的地区是关东。主要的财富,也积聚在关东。
   那么,秦国经济既然不发达,政治上又极度苛霸,那他们到底想要怎么样呢?商鞅的一句话震惊四座,他说,"政做民之所恶,民弱;政做民之所乐,民强。"为政者就是要做老百姓痛恨的事情,而绝不做老百姓高兴的事情。你有能力做老百姓痛恨的事情,这才显示你战胜了老百姓;如果你要顺从百姓,做老百姓喜欢你做的事情,那么这就说明老百姓在牵着你的鼻子走,百姓强了,国家也就弱了。
   他的思想与今天胡锦涛同志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思想截然对立。"我就要做老百姓痛恨的事情,我就不做老百姓高兴的事情",古今中外恐怕有很多专制者这样想,但是敢这样赤裸裸地、肆无忌惮地说出来的也只有商鞅一人吧!在这样的情况下,百姓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日子呢?
   有很多关于秦国当时状况的描述,比如说贾谊的《过秦论》,他把秦朝老百姓说得很糟糕,他们是反秦势力,可以说他们别有用心。但是商鞅都用这种制度治理百姓,我们能不相信吗?"强秦造福于人民"的说法,不需我们来反驳,商鞅、韩非子这些强秦理论家就是最有利的反驳者。
   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为什么这样的所谓暴秦,居然还能成就大业呢?
   古话道:"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应该是一个很善良的说法,但是我认为这种说法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才是事实,那就是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因为民主政治本身就是靠老百姓投票来决定你能否得天下,如果不得人心,怎么可能得天下呢?但是,如果我把这个逻辑放到古代,像秦始皇那种状态下那恐怕就应了"成者为王,败者寇"这句话。
   我们作评判的时候要有一些道德标准,不能太过功利主义。可是如果在不民主的条件下,天下者也证明他得人心,那不就是"成者为王,败者寇"了吗?在传统时代,得人心者得天下是一种非常善良的理想,但是他并不是事实。在历史上,经常有一种规律——蛮族征服。我们中国古代的中原王朝经常被周边的少数民族打败,这是因为周边的游牧民族就比我们先进吗?他们的人民就比我们生活得好吗?不见得吧!
   从商鞅到韩非子这些强秦理论家,他们从来不去论证我要怎么做人民才会拥护我。他们认为这是非常浅薄、非常可笑的。我为什么要让你拥护呢?我就是要让你害怕,让你不能反抗,让你绝对服从。他们从来不指望人民如何拥护,他们更从不讲如何争取这种拥护。他们讲的都是统治者如何"以法赏罚之,以术操控之,以势威吓之"。在他们看来,国家能否治理好,不在于百姓的爱戴,而在于使百姓害怕,不敢反抗。这样,他们就可以在连老婆孩子都不可信的情况下维持统治,这才叫高明,这才是法家崇尚的最高境界。
   韩非有一句名言:"夫以妻之禁及子之亲,乃不可信,则其与无可信则矣",意思就是,不要相信谁会忠于你,这些都是不可信的,就连老婆孩子都不一定靠得住。他说,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设计一种制度,使这些不忠于你,也不爱你的人服你。后来就有了马基雅维利的一句名言:"令人畏惧强于受人爱戴"。这样的强秦确实让人害怕,秦国的思想和做法都是应该摒弃的。我们现在提倡的就是"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这样的强国不好,那弱国的百姓就会过得很好吗?关东的经济比秦发达,关东的老百姓在和平时期,他们的生活应该也不会比秦国的老百姓差。但是你有像秦这样一个强邻,如果不自强,就会被他打败。这样的苦难也是自不待言的。
   比如,赵国遭遇长平之败,几十万战俘被暴秦坑杀,赵国当时几乎没有青壮年的男人,孤儿寡妇之国真是苦海无边。所以那个时代,暴秦的强国弱民之道固然可恶,但是关东六国不知自强,也是不可取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提倡另一种思想,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列宁提出的口号——让本国政府在战争中失败。要是这样,对于战败的老百姓来讲,同样是灾难。我们也不能持这种立场。
   总而言之,在那样的情况下,无论强国弱国,无论崛起衰败,对国家的百姓都未必是件好事。这是一种无解的状态,元曲中"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作了土,输都变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就是这题最佳的注解。
   现在,我们追求现代化,就是为了摆脱这种困境,为了老百姓有真正的尊严。即使没有霸权,国民的人格自尊一样存在,甚至更甚。就好比瑞典、荷兰。
   强国,固然是我们每一个有民族自尊心的国民所追求的目标,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还有一个核心价值观,可以既不是强国,也不是大国,但一定要是现代化国家。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就是,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没错!但是,国家兴亡,匹夫先要有权,有权才能有责。权责需要对应。
   权利不同于权力,我们要的只是基本权利应该得到维护。匹夫无权,那么兴如秦,亡如赵。兴亡皆百姓苦,这就是大国崛起时的核心问题。
   一个好的国家、一个让人羡慕的国家,他应该做到国家利益最大限度地吻合于国民的利益,而不是把国家利益变成一小部分统治者的利益。这只有在民主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使国家利益和国民利益最大限度地吻合,所以我们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我们进行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体制改革。当然,在制度改革这方面,自晚清以来,我们一直在向先进国家学习,虽然现在我们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这个学习的过程仍然没有结束,我们仍然要向值得我们学习的任何一个国家学习,目的就是为了强国富民。
   不管我们是不是在大国行列,我们都要昂然挺立,这才是《大国崛起》给我们的真谛。
   今天的我们虽然不在大国之列,但是我们一直走在通往大国的路上……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其实我们从小就被洗脑了——我是怎么从毛黑变毛粉的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其实我们从小就被洗脑了——我是怎么从毛黑变毛粉的
Jun 12th 2014, 05:06, by 墙外仙

八十年前,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现在,网民在高喊自由和民主的口号前,弄清楚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也是喊民主口号前的首要问题。

弄不清楚这个问题,结果就是象二十年前的苏联同志,最近乌克兰的二货们,喊了半天,把自己卖了还帮人数钱。

近日重读毛主席当年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感慨万分。一篇不过数千字的文章,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那个时代中国革命的关键:一切革命问题都是"屁股"问题,利益问题。

即使过了近百年,这篇文章放到现在来看,也依然没有过时。仔细重读多次后,愈来愈感觉主席他老人家的伟大。

几年前,也正是读懂了这篇文章,硬生生地把我从最初的带路党一步步地向美分,右派到今天这个叶公好龙的毛粉和伪毛左转变。

十几年来,和港台地区的笔友作者多有联系。

十年前刚上网时,我们谈写作,谈女人,五年前开始谈投资理财,而最近大家讨论的话题,却是以政治居多。

回忆我人生成长的历程,心路的变化,政治观点的转变,同样也是感慨万分。

我是生于嗡嗡嗡后78年,长于改革开放的一代,成长的历程,经历了共和国后毛时代和邓时代两种观念的转化转变。

港台的朋友,在和我聊到大陆时,老是说我们小时候接受的是洗脑教育,他们错了,真的错了。

我曾以为,自己脑后反骨是天生的,并且为自己质疑一切的思维方式而欣欣自喜,可是某天我回头一看,仔细一想,我却惊奇地发现,

我错了,在不知不觉中,我还是被人洗脑了,被那个人洗脑了。

回忆起来,我小学时代,接受的思想方面的教育时说的是啥。

首先,是老一代的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时刻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嗯,这些都是老一套的口号,姑且可以说他们是洗脑。但是,后面的东西,才是真正关键的。

课本里,历史书里,除去一笔带过,讲得不多的原始社会篇,三皇五帝篇,夏朝篇,周朝篇,然后就是著名的"国人暴动"。

在国人暴动这一章,特地停了停,着重分析这起中国历史有记载史上最早的平民起义的前前后后的一系列事迹。

翻过这一章后,就是蜂火戏诸候的西周末年,再然后是无义战的春秋时代,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然后秦皇统一六国。

而后,重头戏来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话第一次听到时,就是来自于初中历史书。

陈胜吴广起义,是初中课本中的重头戏。几乎用了整整一页两面的内容讲述这段起义,上课时,老师甚至还特地分析了起义军失败的原因。这一段历史,当时初中的老师讲得很粗糙,但好歹也提到了陈、吴二人起义后的一系失误。当然,比起陈胜吴广,秦末最风光的两位英雄,项羽和刘邦,才是这段历史的重点。

陈胜和吴广,仅仅只是我被洗脑的开始。

秦完是汉,翻过文景之治,武帝击匈奴这一篇,然后就是王莽篡汉,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大起义,刘秀建立东汉。

针对西汉末年的内部矛盾,阶级矛盾,王莽失败的改革,当时的历史老师又分析了一次。至于绿林军,赤眉军起义,最后被刘秀摘桃子之事,老师倒是没有说太多。不过结合一下后来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的历史课本里的内容后,在西汉和东汉这一篇里,我从课本里,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地主武装。

课本里,着重说明了,西汉末年,刘秀是在地主武装的支持下,击败了赤眉绿林军最后登位,也因此,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林立的种子的——因为他的政权是在诸多大地主大门阀的支持下建立的。而黄巾起义时,课本里又一次提到了"地主武装"这个名词。

这是我被洗脑的第二部,我明白了和皇帝站在一起的,还有一个叫"地主武装"的东西。

跨过三国这一篇,然后是一笔草草带过的西晋和南北朝,而后是隋朝,接下来就是重头戏之一的隋末农民大起义。

在这里,我学到了一个新名词,门阀贵族,与之配套的,差不多在这个时期,我从政治课本上讨论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的最后总结里,学到了一句我至今仍能背出来的话:农民起义,使得从前被严重兼并的土地得到了再一次的重新分配,减缓了社会生产资料分配不均矛盾。但由于农民阶级眼光限制的原因,农民起义的后果,要么是被镇压下去,要么被地主阶段利用,成为他们改朝换代的工具。——当然,关于奴隶社会时代的奴隶起义,也有类似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的评价。

唐朝这一章揭过后最后的结局就是有名的黄巢起义。关于黄巢造反失败的原因,历史课本上依旧不让地用了一段文字进行分析:我记得当时写的是没有对逃入四川的唐政权趁胜追击,留下大后患,此外还有起义军自己的腐化堕落——在谈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历史老师也有对起义军的腐化堕落问题讨论过。

唐后是跪宋。北宋南宋 ,齐民要术王安石变法,然后是大戏靖康耻,发展到南宋剧本时,历史课本提到了"均贫富""等贵贱"农民起义——是四川发生的,关于这次起义老师没有分皙太多,不过起义的口号,却是历史考试常考的。

宋之后是元,元后就是元末农民大起义,关于这次起义,课本说得不多,只有刘福通其人,以及陈友谅,采石矶,以及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在历史课本中,这唯一一次成功的农民起义,老师讲得倒是不多。

而后就是明和清。

明代的历史中,说得最多的是几件事,郑河下西洋,土木堡之变,张居正变法,以及最后的闯王大起义。而闯王起义,则又是重头戏。对于闯王起义的成功和失败,从来都是课堂上老师重分析的地方——到了清朝历史这一段时,类似的太平天国起义的前前后后,天京之变,太平天国失败运动的原因,同样也是课堂上讲述的重点。印象中,那时我们的老师,甚至还向我们推演了一番,太平天国运动,应当要怎么做才不会失败——虽然以后来毛主席的阶级斗争理论来分析,老师当时的那翻推演可以说是很肤浅的白痴想法,但是,他却是在课堂上,教我们怎么造反。

对,教我们怎么造反。

直到三十年后我回头思起这段过往,才突然明白,原来,我少时读书时,读过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其实一直都是在教我们,怎么造反。

我们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告诉我们,王朝末年时,为什么农民要造反。

我们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告诉我们:王朝末年时,统治者上层,不是没有想搀天倾的各种人物,如唐末,宋末,明末甚至清末,都有各种变法想搀回气运,可是全都失败。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失败——虽然那些课本上的说法有些粗浅,但其实都是在告诉我们一件事:不要相信统治阶级的自我改良能成事,只有彻底地革命,也就是造反,才能解放我们自己。

我们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告诉我们:活不下去,就干他娘!

我们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告诉我们:干他娘时,要干谁的娘,清末之前是封建地主阶级,民国时是三座大山,告诉我们谁是我们的敌人。

我们的历史课本和政治课本甚至还告诉了我们造反的行动纲领,口号:秦末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宋时的均贫富等贵贱,明末的闯王来了不纳粮,清末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以及民国时土共的土地革命等一系列口号,所有的一切都直指造反要成功,必须注意的最根本的东西:土地,也就是资源的,生产资料的再分配。

甚至还告诉我们,造反成功后,千万要注意的事,不能过早腐化重蹈太平天国和闯王,黄巢为山九仞功亏一筹的覆辙。

把社会的阶级矛盾,分析得如此清楚,如此残酷,如此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历代统治者最想隐藏的真相:为什么人民要造反,怎么造反,造反时要注意的事项。

再看毛选,那写的都是什么东西啊,这根本是一本讲屠龙术的书!

中国历史上,在太祖之前,每个新朝的建立者,登顶之后,有哪个会象毛一样,把自己革命成功的经验白纸黑字的写出来,全国民众人手一本,生怕他们不能分享他造反成功的经验。甚至还把造反成功的经验、心得、体会,偷偷地融进历史课本里和政治课本里,让每一个孩子阅读。

儒家的三纲父纲君纲全是鬼话屁话。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不要当顺民。

无论是反抗老师还是反抗父母或者强权,都不必有心理负担,

反抗,造反,

三十年后,回顾往事时,我突然一朝顿悟,

我少年读书,受到的最大的洗脑,就是要造反,要反抗!

我脑后的反骨,原来是太祖夹在历史和政治课本里,偷偷地传给我的。

于是,一夜之间,我从昔日的太祖黑,变成了太祖粉了。

胆敢把自己造反的经验心得以这样的方式传给人民,如此胸襟,如此气魄,当真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第一人。

想到今天 我们的所谓的"没有洗脑内容"的教科书,正偷偷地把这些东西从书中抹去,想到重新被立在天安门太祖像对面的率兽食人的儒家畜牲道的祖师爷孔子的雕像,想到把愚民两千年的儒家重新请回来的某些人,更是令人长叹万分。

欢迎随便转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华尔街日报》青岛港骗贷风波:西方银行忧被骗贷 急寻青岛涉事贸易公司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ousands of Free eBooks

BookBub brings you free & bargain national bestselling eBooks in the genres of your choice! Sign up now & join 1.5 million happy readers.
From our sponsors
《华尔街日报》青岛港骗贷风波:西方银行忧被骗贷 急寻青岛涉事贸易公司
Jun 12th 2014, 01:52, by 墙外仙


中国的银行家们正在关注一家大宗商品贸易公司的行动,这些银行家正努力寻找他们认为被用作贷款抵押品的金属,但这些金属似乎被用于了多次抵押。

青岛港的运营商本周称,中国当局正在调查一起指称欺诈案件,该案涉及存放在该港口的金属,这些金属涉嫌被用作获取多笔银行贷款的抵押品。

一些西方银行的数位管理人士称,他们向与青岛企业德诚矿业(Decheng Mining)有关的实体发放了贷款。这些高管表示,现在他们正在调查这些实体是否为同一批抵押品出具了多张仓单,用于抵押多笔贷款。

他们还在试图联络德诚矿业母公司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Dezheng Resources Holding Co. Ltd.)的董事长陈基鸿。这些银行家表示,陈基鸿已被中国有关部门拘捕,目前无法与其联络。

记者未能联系到陈基鸿本人,也未能联络到青岛警方、德诚矿业和德正资源发表评论。

这起调查打击了一些大宗商品的全球价格,因为人们担心中国可能进一步打击将金属用于贷款抵押的做法,这可能导致这些交易被解除,进而导致大量相关金属被抛售。

以大宗商品作为贷款抵押的做法在中国是合法的,数十亿美元资金已经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帮助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但中国有关部门今年4月表示,担心这种做法可能给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风险。

调查此事的银行家们称,他们一直无法进入青岛港对抵押品进行评估。这些银行家中的一位管理人士表示,要等到他们获准进去查看这些抵押品时,他们才能知道损失的程度。

知情人士透露,一家西方银行的调查人员周二也未能查看存放在蓬莱港的抵押品。蓬莱港位于青岛以北约240公里处。

陈基鸿是新加坡公民,他也是总部位于香港的中骏资源有限公司(Zhong Jun Resources Company Ltd.)的董事。中骏资源在新加坡有办事处。

中骏资源的一位秘书说,她已经好几周没有见到陈基鸿了。新加坡外交部的一位发言人称,正在向陈基鸿及其家人提供领事协助。

这位发言人没有透露陈基鸿的更多情况,也没有提到他是否已在中国被拘留。

担心贷款收不回来的银行已经减少了向金属贸易商的放贷规模,这可能会导致中国进口下降,进而影响到全球多个大宗商品市场。

被卷入调查的西方银行的管理人士称,银行向那些用铜、铝等存放在青岛港的金属作抵押品的贸易商提供贷款。青岛港是中国最大的港口之一。

银行会在拿到显示抵押品证明的仓单后放款。但是它们现在担心,那些抵押品可能被重复抵押给了其他银行。

AI-CJ082_CMETAL_G_20140610132104

青岛港保税区坐落在青岛市的北部,是中国最大的保税区之一。它的旁边是六车道高速公路,来往的12轮大卡车带起尘土飞扬和巨大噪声。保税区内最大的仓库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记者未被允许入内。

德诚矿业的办公室位于青岛市的东南部,在一栋三层楼内。德诚矿业门口的一名保安说,公司员工已经离开,但该公司似乎在正常经营。

周二早些时候,中国国有企业中信资源控股有限公司(Citic Resources Holdings Ltd.,简称:中信资源)在提交给香港交易所的公告中称,已就其在青岛港保税仓库内的金属资产,向青岛法院申请并取得查封令。中信资源表示,公司有若干氧化铝和电解铜存放在青岛港保税仓库内。

据一名知情人士说,一些西方和中资银行也申请了类似的法院查封令,试图锁定抵押品。但这位知情人士称,法院查封令无助于解决多家银行要求得到借款方承诺给它们的同一批抵押品的问题。

青岛港骗贷风波 全球紧张

李昕

六月初,南非标准银行发布一则声明,称在中国青岛港金属库存有不正常情况,该集团正在调查中。这则简短的声明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和银行业引起轩然大波,把当地政府着手调查的金属仓单骗贷事件推向世界。调查目前仍在继续,事涉多家外资金融机构,金额达数亿美元。在风暴的中心,青岛港大港保税仓库紧闭的铁门之后,是关于中国经济的何种真相?

调查的核心是一家名为德诚矿业的民营贸易公司,将其存放在当地保税区的铜、铝和铁矿石的仓单反复抵押,骗取数家银行的贷款。消息人士称德诚的董事长,新加坡国籍的陈基鸿已经被警方控制。德诚的母公司是德正资源控股有限公司,陈基鸿本人还兼有位于香港的中骏资源公司的董事一职。《西方银行忧被骗贷 急寻青岛涉事贸易公司》一文对外资银行了解的调查进展有详述,并用图表展示了金属抵押贷款的过程。

一家规模不大的民营公司骗贷曝光,为何会引起全球关注?因此事涉及多方,击中了市场对问题普遍性的担忧,而此番银行敞口究竟多大仍然不明。一周之内,数家银行已经叫停大宗商品相关融资。资金紧张的贸易商可能被迫抛售金属库存,影响全球价格。而当融资用途的金属进入现货市场,亦会减弱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中国占全球铜需求的40%,铁矿石需求的2/3。

涉足这场风波中有多家公司,除被查的德诚公司和提供仓储服务的青岛港之外,有不少本地银行提供贷款,而与贸易商有往来的国际银行包括渣打、花旗、荷兰银行(ABN AMRO Bank NV)、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 SA)、法国外贸银行(Natixis)和标准银行(Standard Bank PLC)。本报《多家银行调查金属仓单骗贷行为》一文中,报道多家外资银行已经派员工到其他仓库检查抵押品情况,以评估问题的严重程度。但董事长陈基鸿无法联系,据信被警方控制;外资银行调查人员也未获准进入仓库,核实库存。银行调查人员希望查看距离不远的蓬莱港仓储情况,同样未被获准进入。

可能受到影响的贸易公司也逐步浮出水面,既有国内也有海外贸易公司,如主要交易石油、能源产品及工业大宗商品的日内瓦公司(Mercuria Energy Group Ltd.),和瑞士矿业及贸易公司嘉能可(Glencore PLC)。贸易商亦采取应对措施,有的考虑将库存金属运出青岛港,移至韩国、台湾或伦敦金属交易所仓库。同时,数家银行和贸易商寻求法院保全,如中信集团控股的中信资源于6月10日向青岛法院取得查封令,以保全存放于青岛港的氧化铝和电解铜。但即使查封保全,也不能解决被多次抵押的货物归属问题。

一位受访的银行高管说出所有人的担忧:青岛港的问题是个例,还是会成为更多问题的引爆点?分析师称,青岛港的铜库存大约为50,000吨,相比之下,上海的铜库存有800,000吨。

事有凑巧,青岛港仓库的管理方新近赴香港上市。 这家国有港口运营商也是半年之内第二家在港上市的中资港口运营商,紧跟在去年12月IPO的秦皇岛港之后。按吞吐量计,秦皇岛港是国内最大的煤炭港口运营商,而青岛港涉及多种大宗商品,包括铜、铁矿石和农产品,名列全球第七,全国第三。不难想象,上市首日(6月6日)青岛港即跌破3.76港币的发行价,6月10日,其收盘价为3.63港币。

为何青岛的贸易商们以金属融资? 《多家银行调查金属仓单骗贷行为》一文中亦有分析:银行放贷收紧,企业融资困难,用大宗商品抵押贷款成为获得资金的捷径。不少中国公司开具信用证购买大宗商品之后,再用仓单做抵押,以较低的离岸市场利率借入美元,转手投资在高收益的国内项目上,套利并偿还美元贷款。

对重复抵押融资的担忧并非一夜之间出现。三月,因为中国政府打算调查铜抵押骗贷的传闻,全球铜价下跌10%,此后价格逐步恢复。但大宗商品抵押贷款似乎并未因此减弱,例证之一是,尽管中国经济放缓,四月铁矿石和铜的进口量仍以两位数增长。

此次调查虽然引起不少恐慌,外国投资者却看好背后的政府决心。Wells Fargo全球策略分析师Sameer Samana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这类融资行为的泛滥会严重打击人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他认为调查显示出中国政府打击腐败和建立透明金融市场的决心之大,或许超过了海外观察者的预期。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