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3日星期日

墙外楼: 錢留兒女 如何不被「敗光」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錢留兒女 如何不被「敗光」
Oct 13th 2013, 04:40, by 墙外仙

華人愛兒女心切,希望「錢留兒女」,但大多又對兒女的另一半不放心,擔心兒女有一天婚姻失和,配偶「坐享其成」,讓兒女無法完全享受到父母的好意。又有人擔心房產過戶兒女後,兒女生意失敗,將父母房產賣掉,父母無家可歸。

專家建議在房產上設置留置權(lien),或成立信託(Trust),或透過設立「家庭有限合夥」(Family Limited Partnership)等,都可望避免父母的愛心「落到外人田」。

鑽石吧一對華人夫妻為避贈與稅,將兒子名字加到他們房產名下。然而兒子日後與配偶離婚,財產爭議鬧到法庭,法官判決兒子配偶有權享受兒子房子持分的一半,讓這對等不到孫子女的夫妻深感不平。

爾灣一對華人夫妻則是大方地替兒子付了房子40%定金,剩餘貸款由兒子及媳婦負擔。沒想到小兩口後來離婚,法官並不考慮房子定金由男方父母支付,將房子一半價值判給媳婦。

最近一場華人社區退休人士同學會,討論最多反而是將房產留給子女,卻不必擔心好處有一天跑到可能與子女離婚的配偶,以及如何確保過戶給子女的房產,不致因子女有朝一日生意失敗,偷偷地將父母居住的房產賣掉,讓父母流落街頭。

當天的結論是: 房子過戶給子女前,應先要求子女寫一張向父母借貸等值於房價的借據(假設是50萬元),如此子女三、五年後離婚,假設房子賣價是60萬元,須先用60萬元減去50萬元,如此子女配偶頂多分到5萬元。

律師陳建友說,單是借據不夠,必須先在房產上登記一個債權的留置權,父母才能真正獲得保障。也就是說若之後子女變賣父母房產,或因離婚與配偶分財產,父母仍可拿回50萬元。

安盛理財副總裁暨財務規畫師董天路說,父母若與子女共有房產,不管那一方想要重新貸款,都須先獲對方同意,將綁手綁腳。他認為更好的做法,是父母的房子就放在父母名下,但可先設立生前信託,即在逝世時才將房產轉到子女名下。如此父母生前不必擔心過戶給子女的房子,被子女賣掉,或讓與子女失和的配偶撈到好處。

生前信託相當於將資產轉到公司名下,不再是個人名下。優點是父母往生後,房產轉給子女時不須經過遺囑檢驗法庭(Probate Court)批准,免掉花錢又費時程序。子女有一天賣掉房產時,利得稅的計算是以賣價減去轉給他時的市價計算,遠比透過贈與獲得房產,將來賣掉房子時要付的利得稅少很多。因為後者是以賣價減去父母買房子時的基價,來計算利得稅。

針對父母究應透過生前信託或留置權處理給子女的房產提問? 董天路笑說,不管那種方式其實都在表示父母不信任子女,只是信託是「包裝好的不信任」,留置權則是「赤裸裸的不信任」,他傾向於設立信託,認為一勞永逸。

國泰銀行財務管理部總監李學粹則認為,設立家庭有限合夥或公司有限合夥,是父母保障資產的最佳方式,因為任何合夥人(家庭成員)都不能因為個人離婚或訴訟,要求處置掉資產。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发达国家粉碎机和经济危机背后的根本原因:技术大停滞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发达国家粉碎机和经济危机背后的根本原因:技术大停滞
Oct 13th 2013, 05:00, by 墙外仙

  实话实说,天涯国际观察不是一个发表论点的好地方,因为这里最喜欢的就是站队和扣帽子,稍微深入点的探讨很容易演变成辱骂的场所。

  为什么这个帖子发到天涯国际观察?因为那个"发达国家的粉碎机"一贴我是在国观随意浏览时看到的,虽然后来知道是转载,但本文最初观点就是来自于对该篇帖子的思索。
  我的观点很长,其中一些涉及数学推导和仿真的部分就不发在天涯了,因为制作图片很麻烦。

  本文的若干观点其实在读博的时候就已经隐隐约约萌发,写过一些小文章,和若干同学有过争辩和交流,工作后,和海内外同事同学商讨过此类问题,不少人在自己领域都感觉到了相似的问题,但促使我写下此篇文章的直接因素有三点
  1 最近偶尔看到了复旦大学韦森教授的长篇论文:从熊彼特的商业周期理论看目前的世界经济衰退。我对经济学不是很熟悉,但此篇文章给我一种完全不同与理工科的的体验, 里面介绍了对2008年来世界经济衰退的一种新解释,不是一般大众所熟悉的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熊彼特的技术创新浪潮衰竭。
  2 天涯论坛上一篇帖子拓展了我的视野。
  3 物理学家史蒂芬?韦伯在2002出版的《地外文明在哪儿?》,文中很多观点对我有启发。
  4 最近Nature这样的科技期刊和诸如Economist这样有影响的人文出版物,都开始探讨技术创新所面临的问题。(尽管不少杂志是持反对态度,但在以前是不敢想象讨论此类问题的)。

  匆匆写的,别想别写,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所以很多参考观点没有给出来源,有不少文字输入错误,请大家见谅。

  在天涯国际观察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意思是中国是发达国家粉碎机,中国山寨的速度超过西方国家创新的速度,让创新无法回本,最终发达国家变成发展中国家。这篇文章促使本人开始思考,为什么山寨的速度能超过西方国家创新的速度?山寨其实指的是技术的扩散,而所谓超过西方创新的速度,本质上是技术复杂度到达了一个新高度,使得进一步的创新进入了瓶颈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大部分技术领域没有大规模的进步,所谓的晶体管/IT革命只是一个特例,并且在2001年后,进入了一个同样的停滞时期。

  2008爆发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萎靡不振快5年了,这5年中,美欧日采用了一切办法来刺激经济,除了行政部门的常规刺激政策,金融部门更是以超出常人想象范围的方式来给市场添加助力,美联储一次又一次的搞量化宽松,欧洲央行许诺无限制的购买债券,日本干脆以威胁以印钞的方式来撬动市场,但即使在这些史无前例的"救心针"作用下,发达国家的就业市场依旧远远没有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而民间的抗议示威则是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欧洲那些二流发达国家,都快逼近国家破产的地步了。

  和历史上危机不同的是,本次危机的特点就是拖延时间长,1990年和2001年的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都很短,市场反弹很快。从宏观历史看,如果不计1990-1991年的轻微衰退和2001年由于911事件所导致的美国宏观经济增速的短期下滑,自1979至1983年的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到2008年以来的这场经济衰退,整个西方世界已经保持了四分之一多个世纪的经济增长。
  而最新预计是,美国的就业市场要到2016年才能恢复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不是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本来经济危机和经济繁荣应该是循环往复的,但这次经济危机后,似乎看不到经济重新繁荣的征兆。
  个人认为,此次危机之所以破坏程度深,对中产阶级的打击超过了以往危机,是因为本次危机在反弹阶段和过往危机有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这次危机中,掌握大部分财富的利益集团不愿意割肉来喂养失业人群,反应在宏
  观层次就是福利社会的崩溃,表现尤以希腊最突出。原因很简单:苏联倒了。西谚有云:两个相互竞争的魔鬼胜过一个善良的天使。福利社会这个词本来是苏联发明并提倡的,西方为了遏制共产主义,平息社会矛盾,在二战后向民众大规模提供福利。但现在东方的魔鬼倒下了,没有了东西矛盾,西方充满了所谓的制度信心,因此,一遇到危机,社会福利就是第一个被砍的目标。
  再次,南北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过去西方的高生活水平是建立在剥削第三世界国家的基础上的,高价出口工业品,低价进口原材料,但现在南方国家出现了中国这样一头怪兽,大规模低价向世界倾销工业品,并把世界上的原材料价格大幅拉高,两重煎熬下,西方很多伪工业国的本质就暴露了,诸如西班牙,葡萄牙这样的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力,沦为"欧猪四国"就不可避免了。

  从时间轴上来看,人类可能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技术(不是科学)的大停滞时期。如果说前面的东西关系,南北关系是浅层因素,技术上的停滞所带来的影响则是全局性和长期性的。
  熊彼特有句名言:经济危机是破坏性的创新,就像草原上每次饥荒,活下来都是身体健壮,更能适应大自然的生物。经济危机的一大好处就是淘汰那些那后的生产力和相关企业,让社会资金更好的聚集于那些有前途,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上。在过去的两百年里,这条规律一直适应,火车替代马车,内燃机取代蒸汽机,电灯淘汰煤气灯,计算机埋葬算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正是由于对以往规律的认识,西方在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尤其是美国)慢慢把低端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认为自己只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技术创新上,抓住高端产业即可。所以我们看到了所谓的"雁行模式",IT外包,以及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上个世纪90年代,我看西方的报导,都充满了自信,针对国内有人抱怨产业转移,所有的西方媒体都会鄙夷的回复:让中国人和印度人流血流汗,我们抓住高端就行了。
  但本次危机后,严格意义上讲,2001年IT泡沫破灭后,西方突然发现,下一个产业突破点,下一个经济增长点在哪儿呢?2001年IT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什么将联邦利率大幅下调?因为在找不到新型产业突破点的时候,必须依靠房地产泡沫来推动经济发展,满足资本牟利的需要。当2008年次贷危机导致金融崩盘后,房地产泡沫也就一去不再回头,没有了新的投资方向,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很奇特的现象:美国企业里有着史无前例的充裕现金,国内失业人数一大群,但它们都不愿意投资。

  先举例说下技术扩散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块水泥平地,中央放一个圆形漏斗,漏斗中灌了一些水,很显然,漏斗中的水会从下面流出来,向四周扩散,漏斗中的水越多,扩散得越快。
  要想保持漏斗中的水位不变,上头必须不停的有足够流量的活水注入,否则,漏斗中的水最终都会扩散出去,导致水泥地上各点的水位相同。
  西方要想保持技术优势,就必须不停的能够实现技术创新,保证”漏斗中有活水注入"。如果技术创新的脚步停下来,漏斗中的水位就会下降。
  美日欧现在的窘境就在于此。

  以我的经历来说下技术扩散的步骤及其给中国带来的好处。
  九十年代末期,我在南大做本科毕业设计的时候,题目是给一个电路模块做测试,电路由一个博士提出框架和算法细节,两个硕士负责在FPGA上用verilog HDL实现。用现在的话来说,其实就是实现一个完成特定功能的CPU,主要是要包含几条特殊指令,完成特定数据的叠加和变换。
  设计最终没有达到最初要求,因为那个博士不知道如何下手,当时根本找不到相关设计资料,想问人也无从问起,只能独自摸索。
  后来在企业工作几年后,又回学校读研,硕士阶段有一阵子很空闲,自己设计了一个32位CPU软核,由于技术交流和网络查找,并不觉得有多大难度。博士毕业前,我把电脑和资料移交给了一个硕士师弟,后来听说,10年,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设计一个4核CPU。
  也就十几年的时间,曾经看上去很高深的技术就烂大街了。

  有人会批评到,19世纪末,不少人说物理学的理论大厦已经构建完毕,今后只需要在细节上修修补补就行了,可20世纪涌现了相对论和量子论,把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大大推进了一步。现在说"技术革命的停滞",不是和当年的情况一样吗?
  但个人仔细思索后,认为这一次的情况不同于上一次。上一次是认为科学理论已经完美,今后不再需要完善,而这一次的情况却是,即使我们在科学上有越来越多的理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之处越来越多,但知其所以然不代表就能造其然,我们想发明的东西越来越多,但我们可能越来越难以推进技术的增长。
  当然,我不是说,技术马上就会停止进步,技术目前仍然在增长,但增长的步伐会慢下来。由于新一轮技术革命迟迟难以到达,在以后的岁月里,技术对社会的推动作用,不会像过去一个半世纪那样显著。技术很有可能进入一个"增长的停滞"时期,至于时间的跨度,如果不是永远的话,也是一段非常长的时期。
  其实人类文明已经经历过一次类似的"技术革命的停滞",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转换过程中,农业,马匹,车轮,冶金,文字所代表的一次技术革命,把人类从蒙昧时代解放出来,对世界的改造远超之前的原始社会,但在这之后,人类文明的进展速度大大下降,之后几千年的时间里,社会生活和技术领域的变化只能用龟速来形容,用一位历史学家的话来说,公元1500年的世界和公元前500年的世界差别不大,但长期的积沙成塔,最终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瓦特改进蒸汽机到现在短短200多年,人类生活已经天翻地覆。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验里,"进步"是时代的主轴,周边的事务似乎在永不停息的变化,而科学技术就是这一切变化的幕后主宰。一方面,科学技术渗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就在短短的三十年内,无数过去只能为精英所享有的产品和服务迅速普及到大众,如 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等。另一方面,汹涌澎湃的科技浪潮向旧时代的各种组织,机构和团体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这些组织,或者崩溃,比如, 信息化宣告了前苏联基于20世纪20年代对大工业生产的认识而提出的"现代化=电气化"政策的破产; 或者被迫做出重大调整,以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就像IBM公司从大型机转向PC,再从PC转向信息服务一样。
  在大部分人看来,技术似乎会永远不停的发展下去,因而,怎么可能出现"技术革命的停滞"这种现象呢?
  其实,技术的增长已经慢了下来,普通民众之所以感觉到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
  ,一方面是"滞后"效应,另一方面是IT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后的异军突起掩盖了其它技术部门的停滞不前。很多现代科技产品,如手机,其原型在半个世纪前就存在
  了,但一直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在其它部门的配套科技水平(微电子)跟上来之后,再加上商业化组织和营销方面的创新,手机才大规模推广开来,但对于使用手机的普通民众而言,感觉技术却是离自己如此之近!赞叹之余,对技术顶礼膜拜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透过科学技术表面上的喧嚣,就会发现,在很多技术领域,人类已经陷入泥沼之中。

在火箭推进方面,没有任何稍大一点的创新,导致太空运输的单位质量成本依旧居高不下。纳粹德国在40年代搞出V1和V2火箭,不到30年,阿波罗登月飞船在1969造访月球,把人类的空间跨度拉伸了百倍不止,在当时,很多科学家预测30年内,人类将会在火星登陆。但现在看来,由于推进技术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再过50年都不大可能。
  在航空技术方面,从莱特兄弟木头双翼飞机上天,到喷气式发动机出现,到波音747投入服役,总共也就60多年的时间,变化只能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但从1970年开始,航空技术骤然减速,40多年前开始生产的波音飞机和B-52到现在为止依旧雄风不减,托IT技术革命的福,新型飞机更舒适,通讯更便捷,但在载重量和航程方面没有大突破,从侧面说明了航空技术以蜗牛爬的速度在前进,
  在能源领域,依旧是石油和煤炭的天下,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每一次能源危机,总是会有人跳出来呼吁新能源。每一次吹嘘新能源的时候,总是说"技术进步很快,发电成本几年内就会与火力发电平齐"。但事实却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光伏技术和风电技术,一直没有革命性的的突破,发电成本远超火电,必须依靠政府的大量补贴才能生存。
  在核技术上,从发现核裂变到原子弹爆炸,不到8年时间,又用了几年搞出核聚变氢弹和核动力航母。接下来,可控核聚变研究了60年,经历了数次"快了,快了"的宣称,到现在,仍然只能用瞬间功率比大于1来忽悠政客,仍旧没有一点成功的可能性。
  在目前火爆的信息科学领域,自香农提出他的理论后,通信的基本框架就没有太大的变化,神经网络热闹了一阵子,大家觉得前途渺茫都不搞了,而目前所有计算机的鼻祖都是图灵机,事实上,现在最新的计算机,其工作原理,和50年前的计算机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上个世纪80年代,日本曾经宣称要发展第5代"智能"计算机,现在也偃旗息鼓了(大家还记得小时候的动画片《阿童木》吗?)。其实有一个大家天天都接触的例子,互联网上现在为了防止机器顶帖和注册,竟然在使用类手写的"认证码",靠大脑对不规则事物的识别能力来打败计算机的计算能力。
  在生物学领域,从发现双螺旋结构开始,无数次的宣称要进入"生物学"世纪,要像牛顿力学那样指导工程实践,结果到现在为止对DNA的动力学原理依旧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为什么一个基因的改变会导致高鼻梁和低鼻梁的区别,中间过程是怎样的,牛顿力学中,可以用微分方程来描述相关质点运动问题,但生物学中,快60年了,还只能观察表明现象,不能深入揭示内在机理,更不要说利用其中机理,无数次让人失望,搞生物的都只能拼命的发paper来申请资金,导致相关杂志SCI影响因子奇高。
  半个世纪前,人们曾乐观的宣称到2000年能了解大脑的思维特性,而现在人类对大脑的了解,比起50年前,没有什么大差别。如果说有什么成果的话,就是认识到大脑的复杂性远不能用现在人类的知识来描述。
  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人民日报》采访一位医学家,该医学家乐观的估计,说到2010年,人类将会战胜癌症,这是基于对之前医疗技术进步经验的积累而做出的估计,但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显然难以达到。
  不单是癌症,很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改进都是慢得令人发指。事实上,医学和生物学这些年来的进步,要谢谢IT技术的进步和扩散,诸如CAT这样的设备,对于医疗技术的改进,要甚于医疗技术本身的进步。对于医疗技术本身,已经开始有学者提出,技术进步开始变慢

在材料学和化学方面,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周围,很多工艺和技术都已经有几十年,甚至半个世纪的历史了。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社会之所以认为技术在飞速发展,这是基于过去200多年的经验而得出的结论,但这并不能充分证明,技术在将来还会飞速地发展。

为什么技术进步越来越难,乃至到了停滞阶段?在详细阐述我的观点之前,先探讨一下科学和技术的区别。
  个人认为,科学本质上是认知的范式,而技术本质上是实践。
  康德有句名言,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人类具备有先天综合的能力,即把感性材料综合为相互连接的表象,进而归纳出若干原则,这些原则可以用来解释众多的芜杂现象。当然,现代科学体系一般都遵循奥卡姆剃刀原则,即用最少的来解释最多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11条提纲中的最后一条中说道"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话如果套用过来就是,科学解释世界,但对人类更重要的是技术可以改造世界。
  牛顿的理论最初只能用于象牙塔,而瓦特的蒸汽机改进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关键转折点。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造其然,利其然。这是个人对技术创新所要经历的四步骤的归纳。

知其然就是观察世界或通过实验,把众多现象(其中可能彼此看上去是风马牛不相及)总结起来,归纳到同一因果链。
  比如牛顿观察到大海潮汐,月亮的运转和地球绕太阳运动,他认识到这背后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在起作用。
  很多科学领域,比如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化学,都已经超越了这一阶段。
  但生物学的很多分支,还处于这一阶段。

  知其所以然,找出内部规律,用相对简洁的规律来解释庞杂的外在现象,如果能够数学化,那就意味着真正的知其所以然。
  牛顿提出三大运动定律,万有引力来解释诸多现象,配合微积分,演绎出一个庞大的体系,他的解释很让人信服,实验精度很高。
  麦克斯韦在电磁学上作出了类似的贡献,相似的例子还有爱因斯坦,薛定谔,香农等。
  比较低层次的有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可用于定性解释化学现象,但无法定量。
  而生物学在这方面还没有及格,大部分生物领域,找不出较好的方法来简洁描述生物现象。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都知道单眼皮和双眼皮是由基因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但如何造成的?DNA如何根据碱基的不同,操纵物质一步步勾勒出单眼皮和双眼皮?能用什么数学方程来描述?

  造其然,就是主动利用已知规律来造出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事物。这一过程本质是人对自然的反馈。典型例子是原子弹,氢弹,火箭和宇宙飞船。机械,电子以及电力技术在这方面最成熟,相对不成熟的是化学和材料学,通过化学反应能够得到某种物质,能测出物质的特性,但反过来,预期要求某物质具有若干特性,如何通过一定的步骤,造出这种物质来?

  利其然,虽然也是利用规律,但和造其然有很大的差异,很多造其然的行为是不计成本的实验室行为,很多甚至是国家行为,例如曼哈顿计划。而利其然的核心就是要求设计精良,配合巧妙,能够产业化,人类能从中获利并可持续发展,如果从更宏观的角度来形容,就是要求能够引进低熵,在一定时间内抵消人类社会产生的高熵。
  瓦特依据离心原理来造出离心调速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自动控制及反馈机械系统,大大促进了蒸汽机的改进,进而改变了整个世界,让煤成为了最重要的能源。

其实现在科技界心理也很急,也很心虚,技术长时间没有突破,经费怎么来?如何炮制论文?

  制造噱头是商家的拿手好戏,到大城市的商业中心随便转一转,诸如"跳楼大卖","清仓处理"等口号或标语铺天盖地。当然,喊口号是比较低级的手段,很多人已经具备免疫力了。一片规划中的绿地,一条待整治的臭水沟,就可以把楼盘加上"诗意栖居"的名头,这样的宣传手段,还真能让不少消费者心甘情愿地掏钱。如果加上政府方面的配合,诸如"城市副中心","半小时市中心公寓","江北CBD"之类的,就更蛊惑人心了,至于所谓的副中心,到底有没有前途,几十年后的事了,除了买单者,谁会去在意?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科技界也逐渐沾染上了这股风气。更要命的是,在噱头背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在沉默不语。
  下面按照我自己的记忆来说下所见识过的科技界噱头。

很小的时候,大概是在80年代中期吧,我还在读小学高年级,当时电视新闻
  里,报纸上都在热烈探讨智能机器人概念。仿佛一夜醒来,智能机器人就要满大街都是,很多专家学者在报导中痛心疾首的高喊,你看日本美国多么多么重视,投了多少钱来搞,再不搞智能机器人,中国要亡国了。搞出智能机器人,人类就可以从人剥削人,变成人剥削机器了。
  后来自己读大学了,开始系统学习IT方面的知识,才知道当年那些报导是多么的幼稚,何谓智能?
  人类大脑是已知的最复杂的组织结构。它有上千亿个神经细胞(神经元)。这个数字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星的数目。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相互联结。即使从数字比照角度讲,假定每个突触有两个状态,那么,人脑中所包含的不同状态总数超过了整个宇宙中的基本粒子(质子和中子)的总数(不超过2^1000)。
  对如此宏伟复杂的结构,人类的认识还处于最原始的阶段,没认清自身的思维模式,就能搞出人工智能?
  读研时,数学系一位老师给我们上课,用一句话终结了人类按照冯诺依曼结构搞出人工智能的可能性:有限个零级无穷大,不可能模拟一级无穷大。
  但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在科技界内部),当时竟然没人站出来说明。
  后来帮一位朋友整理学校内部史料的时候,突然发现,学校在80年代,竟然以人工智能的名义,申请了不少国家级项目。成果呢?几篇无人再看的论文。
  也许,这就是制造噱头的目的吧。

第二个来说说生物工程,从初中开始,就一直被生物工程这个概念轮番轰炸,"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下一轮国际竞争的核心","新时代的曼哈顿工程",一直喊了30年,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和一位高中同学,都被感染得热血沸腾,跳进了生物工程这个专业。现在都在美国做博士后,博士毕业都快7,8年了,从一个实验室跳到另外一个实验室,还在苦逼的帮老板写项目申请书,向美国NIH申请赞助。而单单在美国,就差不多有10来万生物学博士后靠政府基金养活。
  生物工程,名字就取得奇怪,像计算机工程,电子工程类的专业方向,大体上已经是"造其然"的地步,但生物工程实际上离工程化差得很远很远。仍然还在处于知其然的地步,尚未达到知其所以然,更不要说造其然,用我同学的话说,现在一片惨淡,看不到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可能性。
  生物工程主要靠政府养着,前一阵子,清华和北大的海归生命科学院院长都大声嚷嚷,说科研经费分配不合理,实质是这帮论文牛人在抢夺政府蛋糕时处于不利位置。
  很奇怪的是,生物工程方面期刊的SCI影响因子很吓人。证明了论文大部分情况下是拿来忽悠出资者的道理。
  前景不明朗,噱头唱了30年。

本来接下去准备写技术创新的方向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不彻底,但发信息很多回贴中存在在若干比较美好的想法,因此下面我来说说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利益集团带来的负面效果。
  提到科学家,很多人下意思想到的都是正面的评价,比如刻苦,严谨,无私奉献,坚持真理等等。但事实是,这些词汇用在19世纪那些大科学家身上是合适的,却远不能用在现在的科学家身上。
  在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大部分科学家都是把科学作为一种兴趣来研究的,当时的科技研究,所需要的条件也比较简单,往往靠个人的财力和物力就可以解决。即使规模比较大的研究,比如孟德尔的遗传学实验,在自己的地盘就可以完成。在另一方面,当时的技术发明也处于初级手工作坊阶段,主要依靠工匠的经验和灵感完成。大部分发明创造,不像现在那样需要宏大的实验室和支撑设备。因此,在19世纪晚期以前,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科学家,并没有构成一个明显的利益集团。

  但从19世纪晚期开始,情况发生了变化。随着科技复杂度和规模的提升,科技研究中,个人天赋的比重开始下降,像爱因斯坦那样一个人就可以开创一个全新领域的例子越来越少。与之相反的是,职业化,集体化和工程化开始普及。从爱迪生建立实验室,到后来的贝尔实验室,各种各样的实验室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这一转变到了二战中达到了巅峰,原子弹,导弹和计算机就是大规模政府投入后才发明的。

  二战后,个人的研究发明还时常涌现,但不再是时代的主流。

  这时候的科技研究,已经不是靠着个人的财力物力能够完成的了,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尤其是国家的力量。一个典型例子就是大型粒子加速器,像大型粒子加速器这样的科学研究设备,已经不是一个人或一群人能承担得起了,只有国家出面,才可能建立相关的基础设施。

  当科技工作者成为一个特定职业,当职业科学家们要依靠政府来获得经费的时候,当政府和企业要大规模雇佣科技工作者来提供服务的时候,科技工作者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就不可避免的诞生了。

世界上的利益集团很多,石油巨头,军火贩子,房地产。。。例子举不胜举。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自然有着大部分利益集团共用的性质:群体掩盖个体,利益至上等等,但也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特色之处:

  (1) 难以理解性。大部分的利益集团,其图谋和目的的表达方式都是比较简单的,民众可以通过查询资料和阅读报导来加以了解。而科学界由于其专业知识的高门槛,普罗大众不经过长时间的专业学习,很难明白科学界要表达的是什么,就是在科学界内部,也是隔行如隔山,比如,一个研究数学的,对于生物学领域的进展基本上不花一点时间也搞不懂。
  这种高门槛还给科技界带来了另外一个特点:自我评价性。能对科技界做出评价的,只能是科技界本身。科技界所发表成果的刊物,也只有科技界能看懂。任谁离开前沿10年,前沿已经是陌生领域。

  (2) 道德外在性。相对于房地产等利益集团的目的鲜明性,一般人无法对科学界的利益图谋形成若干清晰的概念。绝大部分人都下意识的认为科学家都是为研究真理而忙碌,再加上几百年来绝大部分科技界前辈(伽利略,法拉第等等)的道德示范作用,以及受科技界所控制的大学的宣传,民众普遍都对科学工作者抱有好感。媒体即使对个别科技工作者的卑劣人品有报导,但作为一个整体,科技界所享有的声誉在人类社会是位于顶尖位置的。
  这种道德上的超然地位还给科技工作者带来了一个好处:大众对科研成败的宽容态度。毕竟科技工作者是在为人类的前景而工作,失败了不要紧,态度比成果更重要。

  (3) 内部传承性。由西方所建立并传播开来起来的导师—学生制度,造就了科技界的人员封闭性。内部人员可以从一个实验室流向另外一个实验室,但没有导师的指点和带路,要弄明白前沿在开展什么工作,很难很难。参野狐禅的外来人员要进入某个科学领域并崭露头角,更是难如登天。事实上,科技界有着一个隐隐约约的阶层体系。典型外在表现就是,开会的时候,都喜欢说自己的导师是谁,xx的导师是谁等。

  (4) 期待不一致性。绝大部分职业中,出资方(或老板)都会关注付出和回报,并且都建立了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政府出钱的目的是为了什么?肯定是为了推动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但科技界成功的对外塑造了一种观念:研发就是多发论文。科技界内部一般都明白论文的质与量间的差别,但对外忽悠政府拨款的时候,都喜欢用明确好看的数字来糊弄官僚。

早期的科学家是有了成果后发论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科研的目的变成了为了发论文来找成果,看看各种基金申请书,看到那一个个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字,你就会明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这一点国内外都一样,洋人并不高尚)
  当论文成了考核指标后,其实用性就无人关注了。

  可以对比高考和科研。

  很显然,高中阶段学习的目的绝对不是为了高考,高考只是检验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手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高考本身成了高中阶段学习的唯一目的,在绝大部分高中,与高考无关的课程被极大的压缩,而大部分课程教学中,并不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而是教授学生怎样解题!

  本来科研的目的是为了探索自然,解决人类前进途中的问题,发表论文只是一种成果公布方式,但在实际操作中,科技工作者成功的给拨款者(一般是外行)树立了一种观点,科研成果就是看论文。于是,发论文成了科研工作的唯一目的。

那么,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群体,其目的是什么?
  科技界的利益所在,就是采用一切手段来获得越来越多的研究经费,以维持自身职业的超然地位。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工作者有的主动出击,有的则是闭口不言,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科技界并不关心所从事工作的费效比和前景,所关注的是,通过各种手段来达到上述目的。为达到目的,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会下意识地维护群体利益。
  和大部分利益集团不同,科技工作者维护自己集团利益的手段很有独到之处。其它利益集团要占有利益,比如商人集团想让政府少收点税,农业集团想让补贴多一点,这些集团往往主动出击,嗓门越大越好。而科技界的手段给人的感觉是"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过去30年来,科技界作为一个利益群体,面对众多技术领域的踯躅不前,在干货不足的情况下,开始采用越来越多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

太认同了,我是某干细胞研究所的一个小小的研究员,对于申请资金搞所谓的研究看得无比透彻,大老板的成果"细胞机理方面研究"发了影响因子10分以上文章,在我看来,屁都不是。图片是真的,但却是在无数张不好的片子里选出来的,数据是真的,也是经过精心筛选过的。对于实际方面的应用毫无帮助,早在十多年前提出的核酸疫苗仅是海市蜃楼,根本无法投入量产。
  正如楼主所说,科技掌握在这些所谓的科技工作者手里……

楼主是亲人啊…化药的停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生物药的兴起,一堆人去研究基因筛靶点,可计算量不是几个小服务器就能搞定的,况且还有那么多不明的机理,结果生物工程这么多年除了克隆个猪牛羊,其他也没搞出什么名堂。可还有一堆人在搞,包括俺。有时候我也在想,是不是一开始的方向就不对呢?可不对的话什么才是对的?大牛们的SCI摆在前面了,不去踩巨人的肩膀而是另起炉灶?

很多从事技术工作的朋友回帖中都暴露了所谓大牛的不诚实行为,而另一方面,我发现很多朋友(估计是学文科的为主)都对技术的发展充满了乐观态度,认为是如今是一个技术爆炸的年代,因此,我继续来说说科技利益集团的一些行为。这些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媒体和大众。
  任何利益团体都喜欢用大话讹人,比如计生委喜欢讨论人口爆炸,石油集团爱宣扬石油即将枯竭,那么科学界喜欢用什么来宣扬自己的重要性?
  科学界最喜欢宣扬的就是科学知识爆炸。比如说,如下一段话是过去几十年在各种报刊上常见的:
  —————————————————————-
  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科学知识的"爆炸"的时代。1995年,知识的量每5年翻一番,到2020年,世界的知识量每73天增长一倍。今天已知的科学的信息量相当庞大,科学知识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增长。任何人要跟上它都是不可能的。霍金在1998年白宫千年晚会上发表演讲时曾说,如果科学知识仍然以现在的发展速度增长的话,到2600年,如果你将新书依次摆放的话,你要以每小时90英里(144公里/小时)的速度行走才能跟上新书出版的速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博学、最聪明的科学家也无法记住所有的科学知识,
  ————————————————
  注意:以上报导由科学界的人提出的,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对此保持沉默。

  我第一次看到类似的报导是在读初中的时候,当时觉得前景太恐怖了,难道自己越学,知识相对越少?感觉像庄子说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在读博后,开始发现这类报导的奥秘。这类报导你要说错,也没错,但要严格意义上追究起来,却又大错特错。

前面说了几个科技界的噱头,再说说另外几个

  前面一个网友提到了纳米材料的造假。纳米材料在20世纪末甚嚣尘上,炙手可热,无论国内外,一谈高科技,除了IT和生物工程外,必谈纳米材料,比如有了纳米材料,就能造太空电梯,有了纳米材料,可以造出无数微米级的机器人,潜入人内脏里,在体内切除肿瘤。(附带说下,这些宣传材料倒是给写科幻小说的提供了不少素材)。2001年IT泡沫破灭的时候,纳米材料的宣传达到了顶峰,大有"舍我其谁"的势头。当时申请自然科学基金,不挂个纳米材料,还真不好拿出手。
  十几年过去了,钱已经到手,当年的狂热谁也不提。

  另一个比较新的科技噱头就是物联网。
  这个就不细说了,天涯国观曾经有一个帖子,揭穿了物联网的忽悠本质。相比于其他噱头,物联网"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锡成了冤大头,前任总理在这上面马失前蹄,吃了一个闷亏。
  别的地方不说,借助物联网这个噱头,无锡和南京的物联网大楼倒是盖了不少。

  最新的就是石墨烯。
  借助诺贝尔的名头,吹得天花乱坠,好比"正反物质湮灭提供能量"这样的能源解决方案一样,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附带说一下,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朋友,竟然真的相信石墨烯会改变世界,和我争辩了一个上午。本来搞新闻的都是忽悠别人,这次竟然被相关科技利益集团给忽悠了。

  带一点噱头色彩的是3D打印。
  有一定用途,但作用被极度夸大了。没有什么革命性的大突破,什么下一次工业革命这样的牛皮都敢吹。

刚才一位同学给我发来信件,里面内容是从google上搜来的,转帖一下:

美国,作为世界经济强国,一向以技术和创新引以为傲,并将其视作在全球经济中继续领跑的主要动力。但是,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对这些被广泛认可的美国繁荣之本提出挑战,认为技术和创新已经不再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动力。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泰勒·考恩(Tyler Cowen)提出这样一个挑衅性的论点:在过去40年间,技术和创新的蓬勃发展,并没有转化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和生产效率的改进。他给自己的新书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大停滞》。

  这本通过电子书形式发行的著述还有一个副标题:美国怎样吃掉现代历史中所有的低垂果实,生了病,并将(最终)好转。

  美国电子杂志Slate的资深作家蒂莫西·诺亚(Timothy Noah)在他撰写的书评中,将考恩的著作和1998年出版的一本书做了比较。

  那一部由华尔街日报著名记者鲍伯·戴维斯(Bob Davis)和戴维·韦塞尔(David Wessel)合著的书题为《繁荣:未来二十年的繁荣以及它对你意味着什么》。两位作者相信,因电脑而得以提高的生产效率,在加上社区学院入学人数的不断提高,将会把陷入经济停滞长达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美国中产阶级解救出来。

  和戴维斯和韦塞尔一样,考恩的论点也是基于美国现代历史中这样一个令人费解的谜题:从1947到1973年,美国家庭收入中位数翻了一番;而那以后,到2004年的30多年间,这个数字只涨了不到四分之一。

  不同的是,前者当时乐观地认为,技术和教育将会给美国中产阶级再次带来好运;而考恩的看法却完全相反。他在书中写到:"我们依赖低垂的果实已经至少有300年时间了。"但是,他悲观地说,这些美国人赖以建立其自己的社会和经济制度的"低垂的果实",已经基本上被吃光了。

  考恩以所谓"低垂的果实"来比喻美国经济长期以来所享有的唾手可得的优势:免费的土地、移民劳工、强大的新技术,以及教育。

  戴维斯和韦塞尔十多年前乐观地认为,这些优势会振兴美国中产阶级。但是他们的预言没有应验。

  在经历了大萧条后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后,考恩的看似悲观的论调则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

  在他所说的"低垂的果实"中,免费土地早就不复存在了;而最有争议的,当然是他对技术作为经济动力的看法。

  考恩认为,美国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已经处在一个技术停滞期(technological plateau)。他认为,被广泛视作美国经济优势和动力的新技术,尤其是互联网,并没有真正地转化为经济增长、就业机会,以及生产效率的提高。

  考恩认为,技术和创新虽然仍在不断涌现,但是已经不再惠及整个社会。

  他在华盛顿信息技术和革新基金会就他的观点举行的一个谈论会上说,他的批评者们通常以2001到2004这段新技术蓬勃发展时期来反驳他的观点。但他回应说:

  "那一段时期看起来是不错。但是严肃的经济学家们都同意,2001年到2004年那段时间只是一个幻象;中产阶级并没有从中受益。"

  考恩在书中说,从技术革新中受益的仅仅是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还有就是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和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这样的人,并没有转化成为新的就业机会。他举例说,iPod在美国创造的就业机会不到1万4千个;Facebook雇的员工不到两千;Twitter雇用更是少于300。

  他说,美国GDP的四分之一被用于"政府消费"、教育和健保等。

  考恩被认为是个"自由意志论者"(libertarian)。他在书中左右开弓 – 既数落了即便在中产阶级囊中羞涩之际还要大手花钱的民主党政府,也批评共和党人秉承的以减税刺激经济的论调是"不切实际"的。

  不过,考恩拒绝承认他是个悲观论者。他说,问题虽然不会在一夜间得以解决,但仍然有乐观的理由。考恩说,美国人要做的只是认识到过去繁荣背后的真正原因,以及如何创造出更多"低垂的果实"。

技术进步的整体方向应该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从长期来看,技术应该使得一个人类社会能够从外界引入足够多的负熵流。
  下面简单说下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有几种表述方式:
  最容易理解的是克劳修斯表述 热量可以自发地从较热的物体传递到较冷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传递到较热的物体;
  比较抽象点的是开尔文-普朗克表述 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并将这热量变为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但最能说明本质的是熵表述 随时间进行,一个孤立体系中的熵总是不会减少。什么是熵?贴公式比较麻烦,简单点说吧,熵是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粒子无序度的量度,系统越无序、越混乱,熵就越大;系统越有序,熵就越小。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在一个不与外界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孤立系统中,无论其初始条件和历史如何,它的一个状态函数熵会随时间的推移单调地增加,自发的朝着朝着均匀.无序.简单,趋向平衡态的方向演化,直到达到热力学平衡态。这实际上是一种退化的方向。
  要使系统回复到原先的有序状态是不可能的,除非外界对它做功。
  所以,在无外界干涉的情况下,把一滴红墨水放入一杯水中,最终整杯水会变红。一栋房子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最终倒塌,山峰会瓦解,行星最终会解体。
  有序最终会变成无序。

  但在另一方面,生物学描述的却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无功能到有功能.多功能的有组织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进化的方向。
  同时,我们也看到,人类历史一再表明,人类可以在一座荒芜土地上,构建出一个巨大,繁荣,有序的城市。

  于是产生了一个克劳修斯和达尔文的矛盾,退化和进化的矛盾,似乎生物界包括人类社会遵循着与物理世界完全不同的规律,有着迥然不同的演化方向。

上面的矛盾最终由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而得以解决。
  普利高津发现在力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不可逆现象中,确实存在着从简单到复杂,从无序到有序,从对称到对称破缺的进化。 普利高津通过从平衡态到近平衡态再到远离平衡态的研究,而后发现,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在从平衡态到近平衡态再到远离平衡态推进的过程中,当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且不因外界微小的扰动而消失。这种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形成的新的稳定的宏观的有序结构,普利高津称之为耗散结构。

  普利高津因此得出结论,要想维持一个系统的有序,系统必须开放,从外界引入负熵。

  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熵(S)的变化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本身由于不可逆过程(例如热传导.扩散.化学反应等)引起的熵的增加,即熵产生(dis),这一项永远是正的;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起的熵流(des),这一项可正可负,整个系统熵的变化ds就是这两项之和:
  ds=des+dis
  根据熵增加原理,dis>=0(平衡态dis=0)而des 可以大于或小于零。如果des小于零,其绝对值又大于dis,则
  ds=des+dis〈0

  这表明只要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就可以抵消系统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减少,逐步从无序向新的有序方向发展,形成并维持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这样,普利高津在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条件下,通过引入负熵流来抵消熵产生,说明了开放系统可能从混沌无序状态向新的有序状态转化,从而解决了克劳修斯和达尔文的矛盾

1、中国的科研经费,浪费的至少80%;(很多是把国外已经做好的东西再重复做一下,然后写几篇论文收工)
  2、美国的科研经费,浪费的也差不多这比例。
  原因很简单:科研工作监督考核难度非常大。小学生是没法评价大学生的作业的。
  3、企业界。美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除IT行业外,都是财务掌权,他们对科技一无所知,要么压缩研发,要么瞎投钱。
  相比美国,可能中国企业界带头大哥技术出身的比例还略大些。

浪费80%,90%这样的话我只能呵呵了。看来你和楼主一样完全不知道科研经费的运作。科研工作监督考核难度大是对于外行说的。科研工作考察的主要方式叫peer review,及同行评议。既然是同行,所以没有什么小学生评价大学生的说法。中国企业界带头大哥们有技术?除了掰指头能数两遍的几个,大部分不是官2就是土老肥。说到这里,中国还有一个问题是文理分科导致的大量文傻长期掌控经济政治话语权。

开放系统能够维持低熵的关键在于能够从外界引入负熵,但如果把系统扩大一点,把外部也包含进去,就会发现,新的大范围系统的总体熵是增加的,整体的无序度是增加的。

  这个原理应用到生活中,所带来的结果比较残酷,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我们越是想让一个地方有序,就越是会导致总体的更加无序。我们付出的努力越多,使用的技术越高,所导致的总体无序程度就越大。

  比如清理垃圾,虽然我们面前的垃圾不见了,可运输垃圾和处理垃圾产生的消耗却增加了,这里还包括相关工具的制造耗费;再比如洗衣服,眼前的衣服虽然被我们洗干净了,可洗衣服所耗用的水、电、洗衣机、化学洗涤剂以及污水的处理都随之增加。这种事例随时随刻存在于我们身边,总之,把一个地方弄干净,就会导致另一个地方变脏,而且,以现代人精益求精的标准,只会让更多的地方变脏。

从某种意义(科学上不严谨)来说,通过熵可以区分有效能量和无效能量,有效能量在开发应用过程中不可逆地转化为无效能量,并同时增加外部世界的混乱无序度——熵!

  在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社会维持有序的外来负熵流主要来自太阳。通过农业活动,人类实现了太阳能的初步利用,获得了粮食,燃料和建材,使得人类社会能世代繁衍并逐步脱离蛮荒状态,建立起秩序井然的文明,这种农业文明,按照现在眼光开来,其实是很低级的,有序度其实很低很低。

  依靠这种对太阳能的初步利用和负熵流,农业社会可以维持很长时间,理论上,只要在太阳的最终解体到来前,人类这种低层次的农业文明一直可以存在。

  但一切随着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都变了,人类开始走上一条不归路。
  一条按指数级要求向外界索取负熵流的道路!

从蒸汽机开始,到内燃机,电动机,核反应堆,在这一过程中,整个世界逐渐融合成一个整体,人类文明开始大步前进,人口数量急剧增长,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基础设施一日千里。过去曾经难以想象的百万人口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千万人口的城市也日益增多。从文明层次上讲,人类社会的有序度在过去200多年里飞速提高。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通过大幅引入负熵流(有效能源)来实现的。

  所以说,有效能源的获取,转换,控制和利用是近代文明的核心。

  通过农业活动来把太阳能转换成生物能,所提供的负熵流根本不能支撑如今的工业化社会。人类主要通过化石能源—-过去数千万年沉淀下来的太阳能来提供负熵流,
  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大规模开采煤矿。资本主义所展示出来的生产力是过去农业社会所不能想象的。

  第二次工业革命,石油和电力(部分通过水力发电来实现)成了能源产业的核心,人类对能源的利用达到了一个全新的台阶,相应内燃机与电动机的开发和利用,让庞大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庄。

  节奏到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时候戛然而止。

  我们所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从能源供应和控制角度来讲,只能算是半次工业革命。

可能很多人会反驳,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在1945年后取得了很大进展。
  不错,20世纪50年代后,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进展,航天技术在1957-1969年间也是成就非凡,生物技术也有若干进步。但最关键的能源技术上,很可惜,迈出了几小步,但之后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
  从能源的获取角度来说,裂变核反应堆被大规模推广开来,但从目前角度而言,根本不能取代传统的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的比例很低,全球核电占一次能源比例中,世界各国平均水平是5.8
  就单从发电量而言,核电比例甚者是逐步下降(过去10年,中国修了很多火电厂)
  因此,我们还在享受前两次工业革命的恩泽。

  从能源的转换和利用上而言,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依旧占据着主导地位。火箭发动机,航空发动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巅峰的产物,1950年后,有了一定的改进,但1970年后,改进逐步停滞,导致航天技术和航空技术差不多在以龟速前进。依靠现在的火箭发动机,登陆火星只是妄想。
  想象中的核发动机还是只能停留在科幻小说中。

  人类社会要想大步前进, 外界必须能提供更多的负熵流。信息技术改进了能源的控制,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但无法解决人类现在面临的根本问题—–新层次能源的来源和转换。
  没有更多的负熵流,人类社会在耗尽化石能源(当然,这个时间不短,估计在100年以上)后,有序度就会逐步下降。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每一次能源危机,总是会有人跳出来呼吁新能源。每一次吹嘘新能源的时候,总是说"技术进步很快,发电成本几年内就会与火力发电平齐"。但事实却是:到目前为止,所有光伏发电和风电企业,都必须依靠政府的大量补贴才能生存。

  就像一位网友说过的,任何一项技术要想产业化,必须满足产业化的要求,同时满足多项指标。而现在国内常见的宣传手法是大谈某项指标,避开其它不利指标。以充电电池为例,说某某新电池容量很大,却回避生产成本,或者说,某某电池的充电速度很快,却不谈寿命和可生产性。
  事实上,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绝大部分行业,除非基础理论有重大突破。一般技术的进步是很缓慢的。很多进步是通过工艺和其它类别技术的引入来实现的。
  诸如光伏发电,风电这样的产业,都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其基础理论很早就出现了,但一直没有革命性突破,不能大幅降低发电成本,无法靠自身的力量来推动产业化,只能依靠政府的投入来实现产业化。
  如果说,光伏发电和风电,投入了资本,总还有一些应用之处。那可控核聚变发电现在看来,就是彻头彻尾的大失败。在花费了纳税人的巨额金钱后,依然踯躅不前。

可控核聚变之所以能够吸引全球注意力,有几个理由:

  1) 实现了可控核聚变,人类就彻底摆脱了能源的桎梏,获得了几乎无限的负熵流,前景实在太过诱人。人类心理上无法承担失败或根本搞不出来的后果。
  如果搞不出来,基本就意味着工业文明的终结。

  2) 氢弹那样的人工核聚变早就实现了,可控核聚变给人的盼头还是比较大的。

  3) ITER是人类第一个全球性大工程,政治意义很浓厚。

我初中时看报纸,说可控核聚变在20世纪末会实现,1999年时,说再过15年,可控核聚变会商用,到了2013年,在网上搜索,据《自然》杂志报道,预计在2019年ITER核聚变装置将完成建设,比预期的要晚1年,比NIF晚了整整10年。而第一次ITER氘-氚聚变试验则计划在2026年进行,比NIF要晚15年左右。至于商用化,2050年后再说吧。
  很好,2050年的时候,现在拨钱的政治家和用钱的科学家差不多都已经不在人世了。法国国王有一句名言"我死活哪管洪水滔天",搞可控核聚变的是"我死活哪管天文数字般的经费怎么向大众交待"。

为什么会有技术大停滞?
  个人认为是多层次因素造成的。
  起一定作用的是大竞争环境的消失,其次是人类社会结构的变化,最本质的是由于技术复杂度上升带来的负面效果。
  正向前面几个回帖中所提到的一样,世界大战是技术革命最好的催化剂,军备竞赛是和平年代最大的技术助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世界对技术的巨大投入,把复杂度提升到一个二战前不敢想象的地步,二战的成果包括材料技术,电子计算机,雷达,核技术,喷气式飞机和火箭技术,直到今天,人类还未脱离二战所开辟的技术道路。而二战后的美苏军备竞赛,巨额经费投入,是1945-1970这25年技术大进步的一个直接原因。
  但现在大竞争环境基本上不可能再出现,世界大战就不要想了,在核武年代,大国之间不可能出现大规模战争,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也失去了军备竞赛的动力,鉴于苏联失败的原因,中国估计也不会倾全国之力来和西方对抗,中国更擅长的是采用水磨方式来和西方竞争,绝对不会采用前苏联的硬碰硬模式。

 第二个和技术大停滞有关的因素是人类社会结构的改变。
  过去100多年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变化只能用翻天覆地来形容,而且这种变化很奇怪,世界各地的人类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相似!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世界各地的差异非常大,伊斯兰,印度,儒家,西方,东正教,非洲各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很大,用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即使同一文明区域内部,差异也很大,比如同在欧洲,德国西班牙的风格与气质有很大的区别,这一点,可以从小说,绘画等艺术作品中体验到。再以中国为例,100多年前,江南和西北的民俗,时尚与社会观念大相径庭。
  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交通和通信的便利正在使得全球趋于一致,同样的工业化产品,同样的交通通信设施和法规,同样的理工科教程,越来越一样的教育体系和艺术评价观念。
  于是我们看到,好莱坞的一部电影,可能会在全球激起同样的票房热潮,一部关于非洲荒野的纪录片,可能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或地区得到播放。若有突发新闻,第二天,所有报纸的头条会一致。

  如果采用熵的类比,就是人类社会正在朝着"热力学平衡"狂奔。

  这种结构的改变,绝对会影响到科技创新。

  以前看遗传算法相关论文,论文中说遗传算法相对什么牛顿求导法的一大优势就是依靠随机性,能挑出局部极值点这个坑,找到全局最优点。

  科技创新不是一个线性过程,也不是靠钱就能堆出来,需要的是众多瞬间的灵感。人类差异性的消失,导致观念慢慢趋同,政府和大众希望科技大师能指出前进的方向,但可悲的是,大师们的观念往往很多时候也是类似的,如果陷入到"局部极值点",可能再也挑不出来!

  下面是一位牛人在前面回帖发表的言论,类比非常形象。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5:19:41
  我以前,不知道从哪个杂志上看到,一个学者,去研究美洲的印第安人的部落消亡之谜,他发现,有个部落幸存了下来,其他的部落,他们的狩猎习惯是,每次由经验最丰富的猎人,决定狩猎线路。。。。但是,这些部落,统统灭亡了。。。而幸存下来的那个部落,他们的狩猎习惯是,每次由祭司占卜,决定狩猎线路。。。只有这个部落幸存了下来。。。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5:28:30
  其实,我们现在的科研制度,科研经费的应用,也和那些消亡的部落是一样的,由最有权威的科学家来制订科研线路,科研计划,科研经费的分配。。。。这个估计是我们的科技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5:31:52
  文艺复兴时代,工业革命时代,科研都是以个人作为主体的,那个时候,科学成果层出不穷,欣欣向荣。。。
  现代社会,科研自从变成以团队为主体之后,再也没有能和牛顿,爱因斯坦等个体相提并论的重要成果。。。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5:42:32
  科学的利益团体,已经能非常娴熟地从把团队作为自己谋利的工具,一方面欺骗政府与公众,获取大量科研资源和经费,以及科研荣誉,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5:44:53
  另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打击那些真正搞科研的人,以防他们动摇自己的地位与利益。。这个才是造成现代科技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5:55:06
  我们需要的是,象印第安人的祭司一样,用抛硬币的随机方法,来分配科研经费,来决定科研方向,来制订科研线路。。。

  作者:oohhmail 时间:2013-10-03 16:00:04
  这样,很多真正搞科研的人,他们的项目,才能保存下来。。。。要不然,我们的科技只能走向停滞。。。。

前面谈到的两个因素都是社会人文因素,导致技术停滞的第三个因素就是复杂度,个人认为,这是一个根本性因素,而复杂度这个魔鬼来自于技术本身。

  技术及其复杂度,一如人类和自己身上的肌肉,肌肉的收缩提供动力,推动人类向前运动,一般情况下,肌肉越多,人跑的越快,但随着肌肉的增加,肌肉本身要花费更大的能量来推动自身向前,跑步速度会开始下降,最终会出现一种情况:一个超级大胖子,再也不能向前迈动一步。

  同样,人类技术的发展,就是复杂度提高的过程,起初,简单技术综合起来,构成一个稍微复杂的技术,大大提高了人类工作的效率,典型例子如马车,帆船,接下去,人类尝试着构造更复杂的技术,比如蒸汽机,内燃机,推动文明向前发展,但最后,技术进步所涉及的复杂度太大,实施难度超出了人类能力范围,所要耗费的成本太高,预期回报时间太长,人类已经无力再前进。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杨卡洛夫milan:神人马占北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杨卡洛夫milan:神人马占北
Oct 13th 2013, 04:42, by 墙外仙

大概在二年级的时候,父亲第一次带我去看赛马节。那天我穿上虎皮藏装,还弄了个小腰刀,到了以后发现满地都是白花花的帐篷,却发现最精彩的两个节目骑马捡哈达和骑马打靶都快结束了,接下来是叫"佳昂"的表演,就是表演的人把自己最好的藏装和饰件穿在身上,腰里挂着每家祖传的藏刀绕圈,其实就是土豪给大家炫一下自己的宝物,亮瞎屌丝们的狗眼,节目比较无聊。

就在这时候我看见了那个人,他看起来五十多岁,头上绑着康巴红缎子.身体很壮.也身穿着虎皮藏装.腰里挂着很长的一把藏羌刀.带着茶色眼镜.留着大胡子.后面背了一把叉子枪,相当威武霸气。我看着自己的小腰刀和装束,就觉得像霍比特人弗罗多遇到了刚铎王子阿拉贡,我拉着父亲激动的说:"这才是真正的康巴藏族,标准的康巴汉子!!"。父亲看了一眼说:"哦,这个是马占北呗,禅古那边谁不认识他"。我想了想马占北这个名字好奇葩,听起来就像…….."他是个回民"父亲说道。我的腿当时就软了一下,感觉跟小比利练了几个小时摔跤一样,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打击我还说不清,想象一下有一天希姆莱指着一个小伙子说:"看,这才是我们高贵的雅利安人"结果发现是个犹太人,大概就跟这个感觉差不多。

不过我也很好奇,为什么一个回民穿着藏装参加赛马节,父亲说这就要问你外公了,他两算比较熟的了,于是在外公家我终于搞清了这个人的来历。

马占北大概一两岁的时候就来到了这边,他的父亲是回民,母亲是甘肃的汉民,七八岁的时候,他爸爸就被西北军阀马步芳抓了壮丁,不知在哪死球了,从此再没见过。后来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了,因为各种隔阂,他只能跟回民小孩玩,要知道我们这个地方藏族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九十八,那个时代一个单亲小回民在这边生活非常不容易,就像一个巴勒斯坦小孩生活在以色列。

直到有一天,外公的一个玩伴发现马占北在山头上念佛珠,外公听说后觉得很奇怪,但也没怎么关注,直到外公有一次去捡牛粪,碰见了马占北,看见他手上绑着一个佛珠,外公就决定跟他坐下来谈人生谈理想,两个人用两种语言混合使用勉强交流,让人回想起了智人第一次和尼安德特人交流的感人场面,马占北跟外公说他已经信了佛教,外公问为什么,马占北说有一次他在山里放羊,不小心滑倒滚下来了,满脸是血。一个僧人把他弄到了家里,给他洗了脸,伤口抹上香灰,还给喝了一碗枣子粥 ,他就决定信佛了。外公心想这果然是背叛了安拉的回奸,于是以后出去放羊也就找他玩,因为宗教上的认同,渐渐的就跟其他藏民小孩打成一片了,后来马占北穿起了藏袍,说着一口流利的康巴话,但名字没改过,他说这是父亲起的,不能改。因为性格豪爽,也得到了老人的认同,邻居们就经常给他们家送酸奶和青稞面,这让他们母子两度过了艰难的一关,这时候的马占北除了名字就完全是个藏人了。

1958年末,藏族人发动了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叛乱,遍及整个藏区,包括青海.甘肃.云南.四川和西藏本土,家乡半数以上的男人都参加了叛军。其实藏族人就这样,哪个地方干仗了,其他部族就得跟着干,谁不干谁懦夫,谁不干谁傻逼。从明朝开始,藏族就爱叛乱,清朝还跟着沙俄和蒙古人叛乱,民国的时候川藏战争叛乱,大家也不要觉得这是什么民族仇恨,只是我们很喜欢叛乱这种酷酷的感觉而已。那年外公十四五岁,由于亲人都去世了,他也就义无反顾的参加了叛军,在叛军聚集点,头人们分发美国空投的武器,外公至今还跟我吐槽说狗日的汤姆逊根本打不准,我想很大原因在于这个呆老头根本不会使用,就在整理编制的时候,马占北也提着一把步枪过来了,外公很奇怪说:"你跟共党有仇?"马占北说没有,外公又说:"那你丫傻逼吧,你没必要跟我们打仗啊…你又不是藏民,况且你家还有个母亲吧。"马占北说:"你们打谁我就打谁,你们是兄弟是亲人"。大家很感动,觉得多了一个陪葬的就收下了,战役一开始,没受过训练的他们虽然勇猛,但不是解放军的对手,很快就打散了,外公跟着小股部队到了四川一带,跟当地叛军打游击,至于马占北,就不知下落了。60年初外公在理塘被俘,但因为年纪小,关了半年就给放了,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幸运,家乡大部分男人再也没有回来,当然,大家也以为马占北死在了战场上。

直到62年的时候,外公正在祁连县接受电影放映员培训班的课程,基本成为了藏奸,这时候竟然听说马占北回来了,外公很是激动,接受完培训就立马赶了回来,才知道分开的几年马占北经历了什么。原来在被打散后,马占北被藏北的游击队收下了,走遍了整个藏北(藏北作为无人区跟西伯利亚一样可怕),还见到了康巴叛军的首领山东汉子姜华亭,打了近四年的游击亲手击毙了几个共军。后来听说部队要撤到尼泊尔,马占北就不干了,说实在太远了,老子要回家了,就跟另外一个称多人扎西回来了。大家都没想到,当初参加叛乱,坚持到最后的竟然是一个回民,尼玛就跟日本人投降了多年,一个台湾人衣衫褴褛的回来跟他们说我为天皇尽忠了,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大家都夸他牛逼,是康巴汉子!从那以后他的事情受到宣传,听说连邻县的人都很崇敬他,之后马占北因为识字,且藏汉语都非常流利,竟然进了县政府,这期间他娶了一个藏族姑娘,生活安稳,直到文革开始后,一个不知情的汉民官员给他戴高帽,他不知道马占北在当地的人气,你能想象一个脑残跑到五迷群里说阿信是人妖的后果吗?….晚上那个官员就惨遭围殴………即使在那么疯狂的年代,马占北也没受到太大的迫害,文革结束后,马占北就在县政府一直工作到退休,基本上每年的赛马节他都参加。

马占北的母亲在过了几十年安稳日子后在治多去世,去马占北家吊丧的人非常多,全是藏民,马占北今年大概七十多岁,也搬到了西宁,身体依然非常硬朗,还老去寺院干重活,我妈她们那一代见了还都喊马叔叔,队长本人也非常尊敬他。而马占北,早已是藏人社区耳熟能详的康巴回民了。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中国人的“晚年恐惧”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人的"晚年恐惧"
Oct 13th 2013, 05:01, by 墙外仙

□ 朱大可 | 文

  "退休年龄延迟到65岁"的方案,等于剥夺了辛勤劳作的中国人享受晚年幸福的基本权利,引发各地舆论哗然;清华女教授"15年义工论",或置数千万老年人于无法领取养老金的"财务真空",一发声便激起广泛民怨;而政府制定出台的"以房养老"意见,因面临"70年产权"等难以逾越的"路障",更是触发民间反弹,以致民政部不得不反复解释,以平息公众的怒气。若此类"养老金论战"长期蔓延下去,则持续折射着中国人对自身命运的严重焦虑。

  社会保障体系建构不全,跟经济总量的飙升形成讽刺性对比;国家公积金管理不善,却拒绝民众自主选择优质基金管理机构;政府挪用和管理形成的失误,其后果却要由民众自己埋单,这似乎正在成为政府的基本策略。但它的功效不是为政府解脱困厄,而是腐蚀"中国梦"的内核,令其沦为一个难以企及的幻影。

  国民焦虑和社会恐惧,是21世纪中国的最大心理危机。中国人的晚年恐惧正在不断加剧,究其原委,就是对朝令夕改的政策的深层疑虑,反映出日益严重的政府信用危机。有网民为30年来的政府口号梳理出一条渐变的线索——从30年前的"计划生育好,国家来养老"、20年前的"计划生育好,政府帮养老"、10年前的"养老不能靠政府",最后成为当下的"65岁退休再说",这种政策承诺的戏剧性演变,向我们验证了行政诚信体系的凋谢。

  医保和养老制度与民众日常生活正在面临两大错位:重病高发、低额医保与高价医疗之间的严重失调;通胀撬动的高昂消费指数与低微退休金之间的严重失调。这两种失调,是中国人晚年恐惧的根源。

  鉴于独生子女政策的长期执行,中国社会正在迅速进入老龄化。老人将成为人口构成的主体,而他们的权利和诉求,仍未能得到应有的倾听与尊重。中国目前有2亿老人(60岁以上),其中至少1亿人身患慢性病;而中国城市老人贫困率约为23%,农村高达近30%。他们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险,处于不断动摇和消解的危机状态。如果没有足够的积蓄,或孝顺的儿女依托,现在又有哪个养老院或社会机构愿意背这沉重的包袱?

  其实,恐惧不是老年人独占的心理感受,不同年龄段的中国人,都要面对自身独特的恐惧主题。1987年,一帧《我要读书》的大眼睛女孩照片,引发了人们对乡村儿童生存状态的强烈关注。那双好奇的眼睛里,流露了难以言喻的疏隔、戒惕和不安。而现在,这种表情已经从儿童转向老人,进而向各年龄层扩散。

  幼年恐惧,导源应试教育体制的畸形。在贫困乡村,人们担忧的是教育缺失;在发达城市,人们担忧的却是教育过度膨胀、过度依赖标准答案、过度强调知识量和解题的顺从性,完全无视想象力、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无视正确的公共交往和表达方式、无视以普遍价值为基准的人类德行,由此引致"童年早谢"和"精神早衰"。有钱人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作"教育避难",而普罗大众只能被迫跟这种体制长期周旋,甚至最终沦为痛苦的祭品。

  青年恐惧,多缘于天文数字的新生活预算。大多平民出身的青年,尤其在非出生地谋职之后,被迫面对结婚、购房和生育的沉重经济压力。而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北京这样的超级城市,出现了数十万大龄未婚群体,因为终止婚姻计划,是卸下生存重负的惟一方式。

  中年恐惧,是基于对迅速增长的癌症发病率的惊骇。尽管卫生主管部门矢口否认,但许多网民在微博交流中都透露,在自己的个人生活圈里,肿瘤患者在不可遏制地迅速增加。这癌症景观是令人惊骇的,它不仅制造死亡,而且描绘着民族的悲剧性面容。

  本文所陈列的景象,还不是所有现实恐惧中的全部。政府部门如果丢失诚信,则公民缺乏安全感,这是更大危机的危险先兆。在日益逼近的老龄化时代,养老金问题一旦处置不当,可能会成为压垮改革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之一。决策者须以更高的智慧来解决这一难题,而非放任它对国家诚信的侵蚀。

  所幸的是,恐惧感只是一种心理警报,坐拥11万亿元年度财政收入的富庶政府,必然具备足够的社会保障能力,而它的惟一方式,就是放弃以延迟退休和提高缴纳养老金额度来转嫁危机的策略,履行"社会主义"的政治承诺,建立完善健康的社会福利体系,以修复政府诚信体系,让恐惧从民众的眼神里彻底消散。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蔡慎坤:美化“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用意何在?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蔡慎坤:美化"太平天国"和"义和团"用意何在?
Oct 13th 2013, 13:26, by 墙外仙

《求是》杂志10月9日刊发评论文章,高调美化"太平天国"、义和团等。文章称,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借"还原历史"之名,否定党史、国史。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多指向体制,又常以否定中国近代革命为切入点,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认为太平天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

在《求是》的这篇文章中,苏联再一次成为"反面教材"。文章称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刮历史虚无主义之风是重要原因。文章认为,苏联在1987年掀起一场反思历史、重评历史的运动,结果导致苏共退出历史舞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求是》为"前车之覆"扼惋叹惜之时,几乎所有媒体都集中报道苏联解体后的继承国——俄罗斯宣布公民付费医疗的终结,公民可永久享受免费医疗。《求是》也有意回避忽略了俄罗斯2012年人均GDP为23,501美元的经济实力。

《人民网》此前在"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到底霸占过多少美女"一文中引述《江南春梦笔记》中的记载,说是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等七个名位共960人,两者共计1169人。以上都属嫔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床共枕的。天王府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计算,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洪秀全一个人。而《新华网》在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时也直指之太平军各路"领袖""极度奢侈和淫乱"。

太平天国战争持续之长,规模之大,损失之惨,影响之远,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列的。单就人口损失,以及双方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来说,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即使是动用了包括原子弹在内的现代化装备,战场遍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难与其匹敌。太平军掀起的狂飙席卷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狂飙过去许多年后,依然是满目疮痍,残破萧条,一片凄凉。人烟稠密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因地处风暴中心,为太平军和清军往复争夺烧杀之区,更是一片劫灰,生灵涂炭:

苏南地区,往往二三十里,不见居民,浙江大地,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安徽皖南"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黄篙白骨,并无居民市镇,竟日不见一人"。江西数百里"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

在这场大悲剧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仍然是个谜。1883年,一个美国传教士称: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中国人口的损失为5000万。而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则估计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人口死亡数为2000万。这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所作的估算,没有多少事实依据。中国当代人口史学者在确凿的史料基础上,对此进行了重新估算,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认为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第二种意见则将战前的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给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就至少达到5400万,如果再考虑到其它战场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损失,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不管以上哪种估算成立,太平天国战争都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而且也是全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仅造成了5000万的过量死亡。不管太平天国运动是革命还是内乱,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直接和间接死于战争,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到52岁自尽,在全是美女的天王府中过了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那时候他正值壮年,体格健壮,但是11年中仅仅颁发过二十五篇诏书,而且从咸丰四年到成丰八年(1854-1858年)是空白,五年中竟然未发一诏!

洪秀全在天王府美女群中过了11年帝王生活,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他52岁,终于在曾国荃湘军的隆隆炮声和后宫粉黛的嗟怨声中,不得不丢下他那千百个美女娇娘,自尽身亡。他死后48天,天京沦陷,天国灭亡。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对洪秀全的吹捧,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们认为洪秀全是真理的化身,所作所为,绝对正确,无可怀疑。如何评价太平天国,不同时代出于不同的目的在进行解读。从个人因素看,洪秀全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产生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又受到传教士《劝世良言》一书的启发,遂将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与西方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教理论和组织,从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那时清朝统治极端腐朽,中国已经民怨沸腾,迟早都要造反。洪秀全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毅然发动了民众起来造反。事实上,在现代民主制度建立之前,人民只能选择暴力革命的方式去反抗旧政权及其所维护的旧制度。现在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可以通过选举改换政府,就不用进行暴力革命了。太平天国也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成就,只是造成巨大的破坏。

太平天国政权及其革命理论也有着严重的缺陷,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而那些设想如果变成现实,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因为它设想的小农经济蓝图与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

义和团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但这个民族并没有深刻反思过义和团运动,教科书依旧把"义和团事件"誉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实际上只是一个迷信色彩很重的民间帮会组织,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仇外,准确说是仇西洋文明,是一种思想仇恨运动。义和团杀洋人、毁教堂,仅在庚子之乱前就杀死教民两万多,进入北京后,不仅杀外国使节、也奸淫中国妇女、抢劫财物,屠戮当地平民十多万,甚至在京的安徽提督由于提醒他们不要轻易挑起国家争端,就被拉下马来,立即被处死。

正是由于义和团的野蛮,才导致列强对中国的联合进攻。当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时,那里只有不到400 名卫兵,既没重武器也无坚固的防卫工事,可用克虏伯重炮武装起来的十多万"团勇"和正规军用了五十多天的时间也无法攻破。西什库教堂只有区区四十多杆步枪,在"清军围困万千重"的险境下一样坚守五十多天直到援军前来解围。

西方仓促组建起来的八国联军战斗力有限,可义和团与之接仗却一触即溃,像山崩一样败下阵来,远没有当初屠杀自己人时的"英勇无畏",临危之际没有几个人想到要"为国赴死",而是从事逃跑比赛,边逃边对自家人实施烧杀抢奸。

义和团式的"自残爱国"代价是高昂的:北中国成了尸山血海,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东北三省则落入了北极熊张开的血盆大口。随后与列强签订的"庚子事变议定书",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个中国人摊上一两。如果不是被义和团骂为"大汉奸卖国贼"的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事先"不从乱命"事后与列强曲意周旋,挑动列强内斗以夷制夷;不是美国适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坚持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将被列强彻底瓜分。

百年前的中国,能够进入内陆地区的只有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而义和团仇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会和教民。教会在中国吸纳教民引起了当地人的很大不满,这里面固然有传教士良莠不齐的原因,但传教士为何能够掀起一场巨大的排洋风潮?

回顾当时发生的"教案",绝大多数并非利益冲突,而是思想文化冲突。中国君主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对立,是造成后来仇洋情绪泛滥的根源。除此之外,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也是造成这种敌视情绪的重要因素。比如通过自己的想像虚构一些现在看来极其荒谬的"洋鬼子罪行"。比如《反洋教书文揭帖选》中说,"(洋)银必取中国人睛配药点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国人死,无取睛事,独中国人入教则有之。……(洋人)能咒水飞符,摄生人魂与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妇女发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树上,咒之,摄其魂为耳报神,……甚或割女子子宫、小儿肾子,及以术取小儿脑髓心肝!"《庚子记事》中说,"(教堂)墙壁,具用人皮粘贴,人血涂抹,又有无数妇人赤身露体,手持秽物站于墙头,又以孕妇剖腹钉于楼上,故团民请神上体,行至楼前,被邪秽所冲,神即下法,不能前进,是以难以焚烧。又兼教堂有老鬼子在内,专用邪术伤人,固难取胜,反多受伤。"在当时广为流传的义和团揭帖中记载了众多类似这样的控诉洋教的文字,令当时的人们深信不疑。

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以攻打教堂,反洋教为诉求。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如果说这种极端情绪只在民间,那还不至于惹出什么大麻烦。但这股力量被背后的政治势力所利用,就迅速催生成更为可怕的政治运动。

光绪24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通过政变重新实行训政。但慈禧对于屡屡反抗自己意愿的光绪皇帝仍然非常不满,打算另立新君,不料各国公使都喜欢光绪的开明,联合起来反对,慈禧只得作罢。光绪25年12月24日,慈禧召集群臣,宣布封端郡王载漪之子为皇子,再次试图废光绪,两天后,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等1,200余人发电报反对废立,称"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慈禧一心要废光绪,但又被洋人打得怕了,就在此时,端郡王向其推荐了义和团,说他们刀枪不入,不畏洋枪洋炮。

义和团原本在山东声势最大,原因就是山东巡抚毓贤纵容当地义和团攻击教会,直到后来他们闯祸杀死洋人,惹的外国公使问罪,清廷才罢了毓贤的官,将其召回京城,改派袁世凯去当山东巡抚。袁到了山东后毫不留情,当地拳民纷纷逃往直隶京津一带。毓贤到了京城,到处向王公大臣们吹嘘义和团刀枪不入。当时京城中顽固派势力的代表端郡王、庄亲王和大学士徐桐如获至宝,鼓动慈禧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光绪26年(1900年)5月,慈禧派军机大臣赵舒翘等前往涿州、良乡宣抚义和团。该月20日深夜,有人送了一份洋人的照会给荣禄,要求慈禧立刻归政于光绪。23日,清廷召开会议,决定对西方国家宣战。后来慈禧才发现原来那份照会是假的,是端郡王为了让自己儿子当皇帝所使的激将法,但为时已晚。

次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门大街被杀。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及西什库教堂。25日,清廷正式下诏与各国宣战。6月起,义和团大规模进京,其强盗本性才真正暴露出来。抢教民之财物是常事,坐地卖所抢之物亦有之。在义和团的逻辑中,凡是信了教的中国人全都该杀。7月15日开始,义和团进攻聚集在朱家河的3千多名教民;3天后陈泽霖又带2,500名新军加入;到20日,义和团用炸药包炸毁围墙攻入,杀死了所有做最后抵抗的修女,然后对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烧,只有50人从窗口逃出;加上被陈泽霖带回北京的、被义和团卖为奴隶的、夜间逃出的,只有5百人幸存。

义和团把传教士称为"毛子",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者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统统在严厉打击之列。他们经常随便找一家大户人家,指其"里通外国",然后冲入家中洗劫一空。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由于义和团是"奉旨造反",其威势无人能匹,他们甚至胆大到冲进紫禁城去捉拿光绪这个"头号卖国贼",结果被慈禧骂了出去。其他大小官员,外国使节,更是不放在他们眼中。本来洋务大臣李鸿章也是义和团的目标,不过他倒是有先见之明,提前讨了个两广总督的差事避难去了,直到后来慈禧逃出京城之时下旨让他全权负责收拾残局。

义和团的衰亡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刀枪不入"的神话在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约20,000人的"八国联军"面前彻底破灭了。可笑的是,八国联军已经打来了,义和团却还仍然热衷于烧教堂、杀教民。6月12日,慈禧调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办理对外交涉。18日,八国联军陷天津。20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21日,慈禧与光绪帝出北京西奔逃走……这场运动最终以签订辛丑条约告终,4亿5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同时俄国趁机占领了东北。

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历史已经反覆证明,爱国主义护卫下的暴民在真正的国难当头是不敢也不会与外敌抗争的,其邪恶的劣根性会顺势改变自己的风向,真正走向敌人刺刀的恰恰是那些平日里温和理性的人。当年的义和团一见到真正的外国军队马上作鸟兽散,而针对无辜的外国教民及其自己的同胞则是残忍无比。五四时期被革命者称之为卖国贼的曹汝霖坚决不当汉奸,相反的是那位叱吒风云的爱国主义抗日青年梅思平,恰恰出任了日伪政府的组织部长和内政部长。

一百多年过去了,义和团并未死去,梅思平也并未走远,这种邪恶的幽灵始终在这块土地上伺机而动,善良的人们得保持警惕!

订阅

《求是》杂志10月9日刊发评论文章,高调美化"太平天国"、义和团等。文章称,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打着"学术反思"的旗号,借"还原历史"之名,否定党史、国史。历史虚无主义的矛头多指向体制,又常以否定中国近代革命为切入点,否定太平天国、义和团等,认为太平天国"绝无进步的历史意义可言"。

在《求是》的这篇文章中,苏联再一次成为"反面教材"。文章称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刮历史虚无主义之风是重要原因。文章认为,苏联在1987年掀起一场反思历史、重评历史的运动,结果导致苏共退出历史舞台。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求是》为"前车之覆"扼惋叹惜之时,几乎所有媒体都集中报道苏联解体后的继承国——俄罗斯宣布公民付费医疗的终结,公民可永久享受免费医疗。《求是》也有意回避忽略了俄罗斯2012年人均GDP为23,501美元的经济实力。

《人民网》此前在"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到底霸占过多少美女"一文中引述《江南春梦笔记》中的记载,说是王后娘娘下辖爱娘、姣女等16个名位共208人;24个王妃名下辖姹女等七个名位共960人,两者共计1169人。以上都属嫔妃,都是要和洪秀全同床共枕的。天王府还有许多服役的"女官"。以二品掌率60人各辖女司20人计算,合计为1200人。各项人数加起来,总计有2300多名妇女在天王府陪侍洪秀全一个人。而《新华网》在分析"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时也直指之太平军各路"领袖""极度奢侈和淫乱"。

太平天国战争持续之长,规模之大,损失之惨,影响之远,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史无前列的。单就人口损失,以及双方的残酷性和破坏性来说,在世界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即使是动用了包括原子弹在内的现代化装备,战场遍及全球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很难与其匹敌。太平军掀起的狂飙席卷所及,庐舍为墟,遍地瓦砾。狂飙过去许多年后,依然是满目疮痍,残破萧条,一片凄凉。人烟稠密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因地处风暴中心,为太平军和清军往复争夺烧杀之区,更是一片劫灰,生灵涂炭:

苏南地区,往往二三十里,不见居民,浙江大地,一片劫灰,道殣相望,昔日温饱之家,大半成为饿殍。安徽皖南"野无耕种,村无炊烟,市人肉以相食";皖北"但有黄篙白骨,并无居民市镇,竟日不见一人"。江西数百里"不闻鸡犬声,惟见饿民僵毙于道"。

在这场大悲剧中,究竟死了多少人,至今仍然是个谜。1883年,一个美国传教士称:太平天国战争造成中国人口的损失为5000万。而当时的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则估计太平天国战争导致的人口死亡数为2000万。这是当时在中国的外国人所作的估算,没有多少事实依据。中国当代人口史学者在确凿的史料基础上,对此进行了重新估算,形成了两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根据太平天国前后《户部清册》所载的户口数,认为从1851年到1864年中国人口锐减40%,绝对损失数量达1.6亿;第二种意见则将战前的人口数据与1911年宣统人口普查资料进行对比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战争仅给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五省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就至少达到5400万,如果再考虑到其它战场湖南、广西、福建、四川等省的人口损失,那么太平天国战争给中国带来的人口损失至少在1亿以上,直接造成的过量死亡人口达7000万。

不管以上哪种估算成立,太平天国战争都不仅仅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而且也是全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争,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仅造成了5000万的过量死亡。不管太平天国运动是革命还是内乱,都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全国四分之一左右的人口直接和间接死于战争,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

洪秀全从41岁进南京到52岁自尽,在全是美女的天王府中过了11年,从未走出天京城门一步,既不指挥杀敌,也不过问朝政。那时候他正值壮年,体格健壮,但是11年中仅仅颁发过二十五篇诏书,而且从咸丰四年到成丰八年(1854-1858年)是空白,五年中竟然未发一诏!

洪秀全在天王府美女群中过了11年帝王生活,到了同治三年(1864年),他52岁,终于在曾国荃湘军的隆隆炮声和后宫粉黛的嗟怨声中,不得不丢下他那千百个美女娇娘,自尽身亡。他死后48天,天京沦陷,天国灭亡。

"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对洪秀全的吹捧,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他们认为洪秀全是真理的化身,所作所为,绝对正确,无可怀疑。如何评价太平天国,不同时代出于不同的目的在进行解读。从个人因素看,洪秀全科举考试屡试不中产生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又受到传教士《劝世良言》一书的启发,遂将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与西方基督教教义结合起来,创立拜上帝教理论和组织,从而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那时清朝统治极端腐朽,中国已经民怨沸腾,迟早都要造反。洪秀全正是抓住了这一契机,毅然发动了民众起来造反。事实上,在现代民主制度建立之前,人民只能选择暴力革命的方式去反抗旧政权及其所维护的旧制度。现在世界各国基本上都建立了完善的民主制度,可以通过选举改换政府,就不用进行暴力革命了。太平天国也没有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什么成就,只是造成巨大的破坏。

太平天国政权及其革命理论也有着严重的缺陷,其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带有很大的空想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根本无法实现。而那些设想如果变成现实,不是好事而是坏事,因为它设想的小农经济蓝图与近代化的历史潮流背道而驰。

义和团运动虽然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但这个民族并没有深刻反思过义和团运动,教科书依旧把"义和团事件"誉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实际上只是一个迷信色彩很重的民间帮会组织,与其说是爱国,不如说是仇外,准确说是仇西洋文明,是一种思想仇恨运动。义和团杀洋人、毁教堂,仅在庚子之乱前就杀死教民两万多,进入北京后,不仅杀外国使节、也奸淫中国妇女、抢劫财物,屠戮当地平民十多万,甚至在京的安徽提督由于提醒他们不要轻易挑起国家争端,就被拉下马来,立即被处死。

正是由于义和团的野蛮,才导致列强对中国的联合进攻。当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区时,那里只有不到400 名卫兵,既没重武器也无坚固的防卫工事,可用克虏伯重炮武装起来的十多万"团勇"和正规军用了五十多天的时间也无法攻破。西什库教堂只有区区四十多杆步枪,在"清军围困万千重"的险境下一样坚守五十多天直到援军前来解围。

西方仓促组建起来的八国联军战斗力有限,可义和团与之接仗却一触即溃,像山崩一样败下阵来,远没有当初屠杀自己人时的"英勇无畏",临危之际没有几个人想到要"为国赴死",而是从事逃跑比赛,边逃边对自家人实施烧杀抢奸。

义和团式的"自残爱国"代价是高昂的:北中国成了尸山血海,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东北三省则落入了北极熊张开的血盆大口。随后与列强签订的"庚子事变议定书",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平均每个中国人摊上一两。如果不是被义和团骂为"大汉奸卖国贼"的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和山东巡抚袁世凯事先"不从乱命"事后与列强曲意周旋,挑动列强内斗以夷制夷;不是美国适时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坚持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将被列强彻底瓜分。

百年前的中国,能够进入内陆地区的只有来自西方的传教士,而义和团仇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教会和教民。教会在中国吸纳教民引起了当地人的很大不满,这里面固然有传教士良莠不齐的原因,但传教士为何能够掀起一场巨大的排洋风潮?

回顾当时发生的"教案",绝大多数并非利益冲突,而是思想文化冲突。中国君主文化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对立,是造成后来仇洋情绪泛滥的根源。除此之外,当时人们的无知和愚昧也是造成这种敌视情绪的重要因素。比如通过自己的想像虚构一些现在看来极其荒谬的"洋鬼子罪行"。比如《反洋教书文揭帖选》中说,"(洋)银必取中国人睛配药点之,而西洋人睛罔效,故彼国人死,无取睛事,独中国人入教则有之。……(洋人)能咒水飞符,摄生人魂与奸宿,曰神合。又能取妇女发爪置席底,令其自至。取男童女童生辰粘树上,咒之,摄其魂为耳报神,……甚或割女子子宫、小儿肾子,及以术取小儿脑髓心肝!"《庚子记事》中说,"(教堂)墙壁,具用人皮粘贴,人血涂抹,又有无数妇人赤身露体,手持秽物站于墙头,又以孕妇剖腹钉于楼上,故团民请神上体,行至楼前,被邪秽所冲,神即下法,不能前进,是以难以焚烧。又兼教堂有老鬼子在内,专用邪术伤人,固难取胜,反多受伤。"在当时广为流传的义和团揭帖中记载了众多类似这样的控诉洋教的文字,令当时的人们深信不疑。

义和团运动起源于山东和直隶,以"练拳"为名组织起来,以攻打教堂,反洋教为诉求。1898年10月下旬,山东冠县梨园屯拳民起义,使义和团运动迅速兴起,从山东发展到直隶,并于1900年夏进入北京天津。如果说这种极端情绪只在民间,那还不至于惹出什么大麻烦。但这股力量被背后的政治势力所利用,就迅速催生成更为可怕的政治运动。

光绪24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慈禧通过政变重新实行训政。但慈禧对于屡屡反抗自己意愿的光绪皇帝仍然非常不满,打算另立新君,不料各国公使都喜欢光绪的开明,联合起来反对,慈禧只得作罢。光绪25年12月24日,慈禧召集群臣,宣布封端郡王载漪之子为皇子,再次试图废光绪,两天后,上海电报局总办经元善等1,200余人发电报反对废立,称"各国有调兵干预之说。"慈禧一心要废光绪,但又被洋人打得怕了,就在此时,端郡王向其推荐了义和团,说他们刀枪不入,不畏洋枪洋炮。

义和团原本在山东声势最大,原因就是山东巡抚毓贤纵容当地义和团攻击教会,直到后来他们闯祸杀死洋人,惹的外国公使问罪,清廷才罢了毓贤的官,将其召回京城,改派袁世凯去当山东巡抚。袁到了山东后毫不留情,当地拳民纷纷逃往直隶京津一带。毓贤到了京城,到处向王公大臣们吹嘘义和团刀枪不入。当时京城中顽固派势力的代表端郡王、庄亲王和大学士徐桐如获至宝,鼓动慈禧利用义和团来对付洋人。光绪26年(1900年)5月,慈禧派军机大臣赵舒翘等前往涿州、良乡宣抚义和团。该月20日深夜,有人送了一份洋人的照会给荣禄,要求慈禧立刻归政于光绪。23日,清廷召开会议,决定对西方国家宣战。后来慈禧才发现原来那份照会是假的,是端郡王为了让自己儿子当皇帝所使的激将法,但为时已晚。

次日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崇文门大街被杀。清军及义和团围攻东交民巷使馆及西什库教堂。25日,清廷正式下诏与各国宣战。6月起,义和团大规模进京,其强盗本性才真正暴露出来。抢教民之财物是常事,坐地卖所抢之物亦有之。在义和团的逻辑中,凡是信了教的中国人全都该杀。7月15日开始,义和团进攻聚集在朱家河的3千多名教民;3天后陈泽霖又带2,500名新军加入;到20日,义和团用炸药包炸毁围墙攻入,杀死了所有做最后抵抗的修女,然后对困在教堂中的1,000名男女老少施以焚烧,只有50人从窗口逃出;加上被陈泽霖带回北京的、被义和团卖为奴隶的、夜间逃出的,只有5百人幸存。

义和团把传教士称为"毛子",教民称为"二毛子","通洋学"、"谙洋语"、"用洋货"……者依次被称为"三毛子"、"四毛子"……直到"十毛子",统统在严厉打击之列。他们经常随便找一家大户人家,指其"里通外国",然后冲入家中洗劫一空。义和团仇视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有用洋物者"必杀无赦",甚至有"一家有一枚火柴,而八口同戮者"。由于义和团是"奉旨造反",其威势无人能匹,他们甚至胆大到冲进紫禁城去捉拿光绪这个"头号卖国贼",结果被慈禧骂了出去。其他大小官员,外国使节,更是不放在他们眼中。本来洋务大臣李鸿章也是义和团的目标,不过他倒是有先见之明,提前讨了个两广总督的差事避难去了,直到后来慈禧逃出京城之时下旨让他全权负责收拾残局。

义和团的衰亡可以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们"刀枪不入"的神话在一支临时拼凑起来的约20,000人的"八国联军"面前彻底破灭了。可笑的是,八国联军已经打来了,义和团却还仍然热衷于烧教堂、杀教民。6月12日,慈禧调两广总督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办理对外交涉。18日,八国联军陷天津。20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21日,慈禧与光绪帝出北京西奔逃走……这场运动最终以签订辛丑条约告终,4亿5千万中国人每人为义和团陪一两银子,同时俄国趁机占领了东北。

邹容在其著作《革命军》中说"有野蛮之革命,有文明之革命";"野蛮之革命有破坏,无建设,横暴恣睢,知足以造成恐怖之时代,如庚子之义和团"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李大钊在《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中说:"时至近日,吾人所当努力者,惟在如何吸取西洋文明之长,以济吾东洋文明之穷。断不许以义和团的思想,欲以吾陈死寂灭之气象腐化世界。"

历史已经反覆证明,爱国主义护卫下的暴民在真正的国难当头是不敢也不会与外敌抗争的,其邪恶的劣根性会顺势改变自己的风向,真正走向敌人刺刀的恰恰是那些平日里温和理性的人。当年的义和团一见到真正的外国军队马上作鸟兽散,而针对无辜的外国教民及其自己的同胞则是残忍无比。五四时期被革命者称之为卖国贼的曹汝霖坚决不当汉奸,相反的是那位叱吒风云的爱国主义抗日青年梅思平,恰恰出任了日伪政府的组织部长和内政部长。

一百多年过去了,义和团并未死去,梅思平也并未走远,这种邪恶的幽灵始终在这块土地上伺机而动,善良的人们得保持警惕!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旧闻联播:中共政协委员张宏伟在美打官司实录记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rn an MBA degree

Advance your career with an MBA Only $325 per credit hour
From our sponsors
旧闻联播:中共政协委员张宏伟在美打官司实录记
Oct 13th 2013, 04:22, by 墙外仙

茂茂

中共政协委员张宏伟在美国起诉赵竑民事一案;2011年10月17日在美国弗吉尼亚费尔法克斯巡回法院开场。

上午:经过2.5小时的努力,原告张宏伟的5名律师和被告赵竑的律师莫虎从60位美国公民中,挑选了9位(2位候补)陪审员。

下午:双方律师向法官、陪审员介绍案情、原告请第一位证人作证。

下午法庭上四个部分的实况如下:

1、最早介入张宏伟诉讼的律师John Tran (越南裔 )开场发言。

他介绍张宏伟要赵竑结账、赔偿2000万美金的缘由、简介起诉此案真正的、最主要的、最活跃的、最大的受益者—张宏伟的小秘孙锦花。

孙锦花:1972年生,1991年作为朝鲜翻译加入中国东方集团,后任张宏伟秘书。98年前后来美国。在奉张宏伟接管美国东方集团之前,在纽约MOODY's(信用评级公司)资产管理部门任职。2009年8月,张宏伟解除赵竑在东方集团的一切职务,让孙锦花接管美国东方集团和七角公寓。即张宏伟在美国的3000万资产;全权由这个小秘掌控。

(注:让在场所有人惊讶的是,这名有20多年经验的律师讲了25分钟,表现非常糟糕,没有发挥任何水平。根本没有掌握案情、无底气,抓不到案子本质,陈述的都是鸡毛蒜皮的零星小事,许多与事实不符。)

2、被告律师莫虎发言。

在30分钟中,莫虎向法官、陪审员介绍案情、指出原告、被告在此案中的责任、原告必须拿出证据举证被告有问题。如原告缺乏证据,被告就是一言不发,评审团也不会定罪。

莫虎说:据他了解,原告无第一手证据,有的只是银行的对账单。该案的核心不是钱的问题,不是被告是否偷了公司的钱,更不是到底偷了多少钱?是几十万美元或几百万美元乃至上千万美元?案子的核心是;张宏伟将原东方集团核心之一关国亮送进北京秦城监狱后,继而要将另一核心赵竑也打入十八层地狱,因为关与赵知道张宏伟的事情太多。张宏伟在起诉书中要赵竑赔2000万美金,可赵竑连200万都没有。在民事起诉赵竑之前,张宏伟就用一切手段要"灭口"。竟然到美国FBI、联邦检察官处控告赵竑偷公司1400万美金。因属莫须有的诬告,罪名不能成立,但美国政府为顾及脸面,要赵竑承认一个税务上的轻罪。仍旧判赵竑坐监5个月,5个月在家守刑。当莫虎律师说到张宏伟心狠手辣,对其无所不用其极,直至送他进美国联邦监狱之处,赵竑在庭上失声痛哭。

3、原告的第一位证人(原告增请3名律师,这个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律师)Steve O'Connor出庭作证。他说;2009年8月,孙锦花来找他,要他配合解除赵竑在美国东方集团的一切职务,要他到东方集团在美国的开户银行将户口转到孙的名下,以及如何向七角公寓管理公司索要财务报表等等。

4、这位证人没有说完,法官认为已下午5:00,要求休庭,明天再继续。

张宏伟今日没有到庭,他的律师安排他下周24、25出现并作证。

今天开庭的成果是,法官与陪审员开始对张宏伟起诉赵竑一案的真相与来龙去脉有所了解。

美国之音等媒体记者到场。已有多家美国媒体随着案情深入,已联络到庭采访事宜。

对第一场开庭后的感叹是:此案只能使张宏伟和小秘两败俱伤。张与孙互相利用;但双方都出卖了对方。这场企图玩玩美国法庭的跨国要债案全部完结后,中国人的脸面在老美前又来一次丢尽?

2011年10月31日(一)下午

2:05 PM:

莫:午休之前你被问到收购七角公寓的280万美元头款来源,现在你想起来了吗?

张:没有。不知道。

莫:你什么时候知道收购七角公寓项目的?

张:1998年收购完成后,关国亮向董事会进行了报告。

莫:董事会上没有人问资金从哪里来吗?

张:关国亮说一部分来自苏黎世,一部分来自其他来源。

莫:有没有人问来自苏黎世的还剩多少钱?

张:关国亮说只是第一部分收到了,后边的部分还要等。

莫:关国亮有没有报告已经收到部分的总金额是多少?

张:董事会已经批过了,总金额不低于1500万美元。董事们更关心的是到底比1500万美元多多少。

莫:280万美元的头款同你说的15%自筹和85%贷款的比例很接近吗?

张:董事会审批的赵竑的报告上是这么说的,15%自筹,85%贷款。

莫:可实际上280万美元头款已经是25%自筹,75%贷款了。对于这种偏离,董事会还是批准了这个项目?

张:这是具体操作方面的问题,董事会就不管了。

莫:没有人提出这个偏离的问题吗?

张:没有,但不仅如此,还有6年收回投资的问题。

莫:你们三人讨论过280万美元的偏离问题吗?

张:可是已经晚了,已经既成事实了。

莫:你们在收购前没有对此进行讨论吗?

张:我事后才知道。

莫:这么大的投资你事先不知道?

张:对于东方集团来讲,这不是什么大项目。

莫:但对美国东方集团公司而言,这可是个大项目吧?

张:是的。

莫:你不知道1690万美元的事情?

张:我是后来才知道的。

莫:你是什么时候知道这1690万美元的事情的?

张:我上午讲过了,我是在拿到700多万美元收购香港上市公司时才知道的。

莫:后来你知道这个项目全部都完成了吗?

张:2000年的时候,等项目完成以后。

莫:那么项目完成时一共收到多少钱呢?

张:我问关国亮,关国亮说还要统计一下才知道。

莫:你第一次问关国亮这个问题是什么时候?

张:1997年。关国亮说项目还要有一段时间才能做完。

莫:2000年时,关国亮告诉你最后的金额了吗?

张:关国亮说他还要进行汇总。

莫:后来你又追问过关国亮吗?

张:关国亮让我问赵竑。

莫: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

张:2000年底,2001年初。

莫:赵竑怎么说?

张:赵竑说,他的直接领导是关国亮,他需要得到关国亮的批准才能告诉我。

莫:你是关国亮的老板,对吗?

张:是的。

莫:你有权在如何时间辞退关国亮,对吗?

张:是的。

莫:对于赵竑也如此,对吗?

张:是的。

莫:那么在2000年的时候,你有没有再回去问关国亮呢?

张:我问关国亮了。关国亮说他不记得具体的金额了。

莫:你就接受这种回答了?

张:我接受。我一直等到现在。

莫:你等了这么久?

张:关国亮总是和我说要和赵竑核对,一直拖到2007年他进监狱。

莫:从2000年到2007年,你一共问过关国亮多少次?

张:每年董事会之前我都要问。

莫:那你一共问过6-7次,而从来没有得到直接的答复?

张:是的。

莫:从2000年到2005年,你一共问过赵竑多少次?

张:每年董事会时我都问。

莫:关于来自苏黎世的1690万美元,你说自1997年到2010年你从来都不知道这笔钱,是吗?

张:是的。这是我派孙锦花过来接管的原因之一。

莫:为什么苏黎世的钱是汇到离岸岛而不是香港?

张:这是关国亮负责办的。我的想法是汇到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关国亮说美国的税率高,所以后来又汇到香港。

莫:你知道这笔钱当初先汇到离岸岛,是吗?

张:不是,我不知道。

莫:你能确定你没有决定把苏黎世的钱汇到离岸岛账户?

张:是汇到美国东方集团公司,不是离岸岛账户。

莫:这么说你是知道离岸岛账户了?

张:关国亮说是出于税务上的考虑。

莫:那你接受他的解释了?

张:他是我们的财务总监。

莫:你问过关国亮开户公司的名称吗?

张:问过。他说是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开的。

莫:他告诉过你赵竑所发挥的作用吗?

张:没有。

莫:你知道这个离岸岛在哪里吗?

张:不知道。

莫:你知道谁是账户的签字人吗?

张:不知道。

莫:当你收到730万美元时你没有问资金来源吗?

张:我问了。我的香港公司财务总监说是从美国东方集团公司来的。

莫:汇到香港的这730万美元是贷款还是投资?

张:是投资。我们董事会有文件。

莫:那个公司的财务中记载有这笔投资?

托宾:我要面商法官。

莫:关于汇到香港的730万美元,有任何文件吗?

张:东方集团董事会做过决议,关国亮负责此事。

莫:你并不关心这笔资金的来源,对吗?

张:不是我不关心。我更关心的是决策。

莫:关国亮从哪里搞到的这笔钱?

张:从东方集团美国公司。

莫:你有没有问过东方集团美国公司从哪里搞到的这笔钱?

张:我说过了,是从苏黎世交易来的。

莫:那么此后在东方集团美国公司还剩余多少钱?

张:我已经回答好几遍了。关国亮说交易还没有完成。只要苏黎世还没有成为新华人寿的股东,交易就没有完成。

莫:在关国亮和赵竑处理苏黎世款项的过程中,谁负责监管他们?

张:在苏黎世成为新华人寿股东前,项目并没有完成。苏黎世是2000年成为新华人寿股东的。但关国亮说,股东结构调整还要一段时间,要到2002年才完成。

莫:关国亮向东方集团董事会提交过书面报告吗?

张:项目是经过董事会批准的,不少于1500万美元。

莫:我的问题是关国亮是否提交了书面报告?

张:每年的董事会上关国亮都说项目还没有完成。

莫:我再说一遍,我的问题是关国亮是否提交过书面报告?

张:都是口头的;没有书面的。

莫:从来都没有过书面报告吗?

张:我们有会议议程,是书面的。对于进行中的项目,我们不需要书面报告。

莫:你说过1690万美元是个小项目?

张:不是项目大小,它是个没有完成的项目。

莫:关国亮于2007年下半年被逮捕前,他就从来没有提交过如何书面报告?

张:没有。

莫:你收到过关国亮关于苏黎世款项收支方面的如何文件吗?

张:我知道2000年苏黎世成为新华人寿股东后,我找过关国亮要报告。

莫:你的证词是关国亮从来没有提供过如何书面报告?

张:自2003年起,我都找关国亮要报告。关国亮总说找赵竑要报告。我找赵要,赵说一定要有关的批准,否则他不提供。

莫:来自苏黎世的1690万美元记到了哪一家公司的账上?

张:我不记得了哪一家了,有欧洲的公司,也有台湾的公司。记不清了。

莫:有记在东方集团公司的账上吗?

托宾:反对。

法官:成立。

莫:谁有权支配这笔苏黎世款项?

张:只有我们的董事会有权支配。

莫:你的730万美元也是董事会批准的吗?

张:我们是董事会批准额度,然后由关国亮负责筹集资金。

莫:再来看一下第46号证物。其中既有给你的,也有给关国亮的。你说你第一次见到这份文件是2010年4月,对吗?

张:是的。

莫:请看第五行。你能看出第五行的钱汇到了香港吗?

张:是的。

莫:你看第一眼的时候就知道这里说的是苏黎世款项,是吗?

张:是的。

莫: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是关于苏黎世款项的?

张:在美国这边,除了我们的房地产之外,我们只有这笔钱。我知道有这笔钱。只是不知道具体金额。

莫:所以你一直到这时才知道?

张:是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在向赵竑要这笔钱的明细。在关国亮进监狱前,赵总说需要关的批准。

莫:你知道苏黎世款项中的一部分用于收购七角公寓吗?

张:1998年董事会上,关国亮向董事会报告过七角公寓投资项目。

莫:关国亮的报告是书面的吗?

张:口头的。

莫:你知道其中还有54万美元投资到亚联银行吗?

张:是的。

莫:关于1690万美元,你本人有权支配这笔钱,对吗?

张:不对。必须首先经过董事会批准,任何由关国亮负责执行。

莫:你个人可以支配多少?

张:任何个人都不可以支配。

莫:这样说,关国亮支配的525万美元是没有经过授权的?

张:是的。他偷了公司的钱。这就是他为什么今天关在监狱里。

莫:你同关国亮在2005年至2007年间发生了争执?

张:不仅仅是争执。

莫:东方集团有没有对美国东方集团公司进行过审计?

张:我一直在让关国亮进行审计。但关国亮总是回来向董事会做假报告。关国亮也要对美国东方集团公司的事负责。

莫:在2005年以前,都是关国亮向你报告工作?

张:是的。

莫:这些报告都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

张:二者都有。

莫:东方集团会保留这些书面报告吗?

张:是的。

莫:自1995年到2004年,关国亮向董事会报告工作的会议纪要有吗?

张:有,所有的董事会会议纪要都有。

莫:难道东方集团把它们都销毁了吗?

张:我们从来不销毁文件。

莫:在1995年到2005年期间,关国亮的报告中有令人怀疑之处吗?

张:没有。因为还没有进行过审计。

莫:关国亮有没有向董事会报告过七角公寓的盈利情况?

张:有。

莫:你们有没有讨论过是否要把盈利汇到东方集团来?

张:没有。因为七角公寓还有贷款没有还请。

莫:你就从来没有要求汇款回来?

张:没有。

莫:你什么时候知道有抵押贷款的?

张:收购七角公寓之后。

莫:关国亮有没有告诉你这笔贷款要十年后一次还清?

张:没有。

3:15 PM:休息。

3:35 PM:继续。

莫:你说过东方集团各子公司的年度计划都要有书面的?

张:是的。

莫:你还说过你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你的下属的100多家公司?而且你们有审计部,负责对下属公司进行季度、半年度及年度审计?

张:是的。

莫:工资也都有其标准?

张:是的。

莫:费用也有规定,不能都由公司负担?

张:是的。

莫:在关国亮分管财务期间,他从来没有提交过书面报告?

张:不对。在收购七角公寓之前,通常他都有书面报告。收购之后,就没有了。

莫:这么说,在收购七角公寓之前的1995年到1998年期间,关国亮提交过书面报告?

张:是的。

莫:这些报告都在由东方集团保存?

张:是的。

莫:1998年收购七角公寓后,即交由公寓管理公司来管理。1998年以后关国亮有没有提交过如何财务账目、报税情况?

张:没有那么具体。

莫:有没有人对这些进行审查?

张:我们审查了。但我们主要是在等6年的回收期。

莫:东方集团知道美国东方集团公司的年收入情况吗?

张:我们知道。但我们在等6年的回收期。

莫:你们就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及七角公寓有限责任公司的财务情况在1998年到2005年期间开会研究过吗?

张:开会研究过。

莫:你们询问过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多的费用吗?

张:我没有问过。我们一直在等待6年的回收期。赵竑总说房租太低。等6年的期限到了,他又说还需要2年。

莫:你本人是一位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对吗?

张:是的。

莫:你手下有5万员工,100多家公司,你是否熟悉财务报表?

张:我不关心那些事情。那是我们的专业人员负责的事情。

莫:你是否关心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和七角公寓的盈利状况呢?

张:我不在乎美国公司是否盈利。即使它赔钱,我们也赔得起。

莫:你是否知道美国公司自1998年以来每年发生几十万美元的费用?

张:不知道。正因为如此我才问赵竑这方面的情况。

莫:但在2005年之前一直是关国亮负责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对吗?

张:关国亮和赵竑联手偷公司的钱。

莫:你有没有查过关国亮的报告是否有可疑之处?

张:没有。

莫:关国亮偷了公司什么?

张:我们将进行追究。

莫:你能列出关国亮所偷公司资产的清单吗?

张: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追究他的责任。

莫:关国亮从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和七角公寓偷了什么?

张:这正是我要查的。

莫:关国亮偷了多少?赵竑偷了多少?

张:我相信法院将作出裁决。

莫:关国亮从赵竑贪污的财物中分得多少?

张:我没有义务回答这个问题。赵竑允许关国亮挪用公司财物。

莫:在2005年前,关国亮分管美国东方集团公司,是吗?

张:是的。

莫:2005年以后,赵竑直接向你报告工作?

张:是的。

莫:2005年以后,你是否向七角公寓的管理公司了解情况?

张:我们联系过,被他们决绝了。他们说只能向赵竑报告情况。

莫:2005年的时候,你们有没有请一位律师帮助你收回美国东方集团公司管理权?

张:我当时在到处找赵竑。

莫:所以,在2005年到2009年期间,你找不到赵竑,就找到孙锦花,让她接替赵竑?

张:是的。

莫:你知道在1995年到2009年期间美国东方集团公司都有那些员工吗?

张:到1998年、1999年赵竑被派往中国工作的时候,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已经没有什么员工了。

莫:你认识赵海丁吗?

张:不认识。

莫:你知道你女儿在美国东方集团公司领取工资吗?

张:一开始不知道。后来赵竑告诉我,我才知道。

莫:她还住在公司的一栋房子里?

张:我相信我作为公司的领导,我的公司聘用我女儿不是什么问题。

莫:关国亮的太太也在公司的员工名册上?

张:我不知道。

莫:你认为这样做不合适,是吗?

张:是的。

莫:你认识陈勇吗?

张:不认识。

莫:你知道2005年4240房子被水淹的事吗?

张:我后来听赵竑说过。

莫:你没有听你小儿子说过?

张:没有。

莫:你知道修这栋房子花了多少钱?

张:不知道。美国东方集团公司是我的,公司挣的钱也都是我的。我多次说过赵竑应该把为我所花的钱向我报账。

莫:你是说赵竑没有按的指示办事?

张:因为赵竑从公司中偷钱。

莫:你有没有向公司补偿租住4240房子的费用?

张:房子不是给我的子女住的;是我本人住的。难道我不能住在那里吗?

莫:这是公司统一的政策规定吗?

张:不是。就是我一个人可以。

莫:美国东方集团公司曾经为你小儿子租了4年公寓,是吗?

张:我告诉赵竑多少次,要向我报账。

莫:赵竑没有按的意见办?

张:我自己的工资从未领过。我一直要求将我的所有费用都用我的工资冲销,如还不够,我再另外汇款。

莫:但赵竑从来没有照此办理?

张:赵竑说他做了。

莫:你知道公司为你花了6万美元的移民律师费用吗?

张:我需要核实。

莫:如果我说这是移民律师的账单的数字呢?

张:那也要核实。因为赵竑经常把他的花销算在别人身上。

莫:你的大儿子曾经因为手术而发生1.9万美元的费用,也是美国东方集团公司负担的,是吗?

张:我知道此事。当时因为事情紧迫,汇款来不及,所以我让赵竑先用公司款垫上。然后向我报账,由我补偿。我子女的所有费用都由我个人承担。赵竑和关国亮也必须照此办理。

莫:你本人在美国东方集团公司领取工资有多久?

张:我一直在领。

莫:1994年到2009年期间,你有在美国报税吗?

张:这些事都由赵竑负责。

莫:1994年到2004年期间,你的工资是多少?

张:我记不清了,都是由赵竑定的。我的工资有二个部分,一部分在中国领取,一部分在美国领取。

莫:我记得你说过所有的人都只能从一个公司领取工资,不是吗?

张:我说的是工资总额是统一的,工资可以从不同的公司领取。

莫:你说你的工资是由赵竑来定的?

张:是的。赵竑负责给我定工资,给我发工资,还负责给我报税。

莫:这么说,你领取二份工资?

张:是的,中国一份,美国一份。

莫:但你说过赵竑不能领取二份工资?

张:不对。我说工资总额不能突破,不管你领取多少份工资。

莫:你说过赵竑在中国负责东方集团卫星网络公司期间不能中美各领取一份工资,是吗?

张:没有说过。

莫:你知道赵竑同时在美国东方集团公司还领取一份工资,是吗?

张:是的。但他不应该领取那么多。他在中国领取的工资应从美国的工资中扣除。这事当时由关国亮分管。我一直以为是照我说的办的。

莫:你说过公司允许向来访的中国客人提供2000美元零用钱,是吗?

张:他搞错了。如果需要,可以把对我取证的录像拿出来放。我当时说的是,不管是谁都不能允许用公司的钱搞接待,如有需要,钱要从个人账户出。

莫:这样说来,不允许向来访的要客提供如何费用?

张:是的。谁的客人谁负责提供费用,但公司不负责。

莫:如果来的是中国东方集团的人,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可以提供费用吗?

张:那也不行。谁提出接待,谁提供费用。

莫:这么说,美国东方集团公司接待的客人的费用一律都要由赵竑个人负担了?

张:如果是他的客人,当然要他个人负担。

莫:这样的话,美国东方集团公司根本不用在这方面发生很多费用了?

张:东方集团的高管们都有接待费。接待他们的客人的费用都应从这里出。

莫:这样的话,美国东方集团公司的几十万美元的接待费都是没有经过授权的了?

张:是的。

莫:你认识刘庆余吗?

张:认识。他是东方集团副总裁。

莫:1995年,公司给他的太太汇去10万美元,你知道吗?

张:我不知道。

莫:你认识马鸣加吗?知道公司为他女儿花了很多钱吗?

张:不认识,也不知道。

莫:你认识于雷吗?公司为他花了2.7万美元,你知道吗?

张:不认识,也不知道。

莫:他是你女儿的男朋友,是吗?

张:不是。

莫:你认识他的父亲于治洲吗?

张:不认识,只是见过面。

莫:你认识黄孟复吗?

张:认识。

莫:他是谁?

张:全国政协副主席兼全国工商联主席。

莫:你是全国政协委员,是吗?

张:是的。

莫:当了多少年了?

张:18年。

莫:你还当过全国政协常委,是吗?

张:是的。

莫:黄孟复副主席到美国访问的时候,你是否事先通知赵竑让他做好接待安排?

张:我让赵竑做好接待安排?

莫:你没有让赵竑做好接待安排吗?

张:我上次来美做取证,回国以后我专门问了黄副主席他访美时赵竑是否做过接待安排的事。

莫:你问过黄孟复他是否收到赵竑送的5000美元?

张:黄副主席说他不认识赵竑,也没有收到他送的钱。

莫:黄孟复还说什么了?

张:我还问过黄副主席的秘书。他的秘书说没有收到过赵竑的电话。

莫:他的秘书还说什么了?

张:还说黄副主席作为国家领导人访美,有保安人员和秘书在身边,赵竑不可能接近黄副主席。

(当天庭审到此结束。)

谎称30万美金又自认是3万美金

时间:2011年10月5日

地点:弗吉尼亚州泰森角一写字楼18层会议室

实况:被告律师莫虎向原告证人张宏伟取证

莫:"你是否答应过赵先生;他帮你向国际金融公司申请贷款获胜后;可得5%的成功费?"

张:"没有。"

莫:"你是否答应过获国际金融公司3000万美元贷款后,会付相关的某种中介费、成功费、佣金或奖金?"

张:"他自己是美国公司的员工,拿工资。不存在再格外、另外给其它的费用。但是我们做过一个决定,嗯,在贷款总额里边,嗯,有1%作为美国公司的收入,因为美国公司,赵竑代表美国公司负责联络,发生一些费用。同时我们中国东方集团对美国公司要进行利润的考核。他的时间的付出,和差旅费的付出,我们认了个1%给美国公司,这1%美国公司里边,其中有10%可以给赵竑作为奖金。"

莫:"按照你刚刚讲的;付给他奖励了吗?"

张:"没有。"

莫:"你能告诉我们为什么是10%中的1%吗?"

张:"那个10%付了。1%的给美国公司的费用没有付。这1%,从中国东方财务公司付给美国公司、这1%没有付。但赵竑的1%里边的10%,我们是在中国境内提的现金给赵竑付的。然后赵竑带着这个钱入美国境还被美国海关扣留了,做了很多解释,才把钱带到美国境内。"

莫:"哪一年付给赵先生的,1%的10%?"

张:"具体时间记不清楚了,应该是在,嗯,98、99,99年或者是2000年。"

莫:"你知道;哪一年国际金融公司的贷款获批准的吗?"

答:"98年。"

张:"你确定是1998年?"

张:"98年亚洲金融危机完了之后,我们在北京搞的新闻发布会,搞的签字仪式,在全国政协礼堂,我记得很清楚。资金到位时间我记不清楚了,签约是这个时间。资金是什么时候到位的,还要进行核实。"

莫:"什么时候付给赵先生的1%的10%?"

张:"应该是资金到位完成以后。"

莫:"付的是现金吗?"

赵:"现金。"

莫:"中国货币还是美元?"

张: "美元。"

莫:"多少美元?"

张:"应该是30万美元。"

莫:"你是说你给了赵先生30万美元现金?"

赵:"对。"

莫:"是在北京给的吗?"

张:"在哈尔滨。"

莫:"具体是谁在哈尔滨将30万美元现金给了赵先生?"

答:"这个是关国亮负责处理的。但我知道是付掉了。关于关国亮安排谁付的,我就不清楚了。"

莫:"这么说在付钱的时候你不在场,是吗?"

张:"我不在。"

莫:"这是经你批准的?"

张:"我同意了的。"

莫:"有没有书面的?"

张:"没有。"

莫:"你知道赵先生是否必须对所收到的钱开个收据呢?"

张:"应该有。那个财务公司是独立法人,关国亮是董事长、法人,他就有权利支付这个费。"

莫:"你知道现在收据在谁手上吗?"

张:"财务公司,如果是查账,应该是能查的出来。"

莫:"在本诉讼过程中你是否去找过这张收据呢?"

张:"没有。"

莫:"但你相信这张收据还是存在的?"

张:"这么大额度的事情,我相信会存在的,但是我不敢保证。"

莫:"这30万美元现金是从国际金融公司3000万美元贷款中来的,是吗?"

张的律师、约翰·陈:"反对提问的形式。他并没有这样说。"

莫:"我重新提问,陈先生。"

莫:"你在哪里搞到这30万美元现金的?"

张:"嗯,我们东方集团有东方集团国际公司,它属于涉外企业,东方国际公司可以到国家外汇局,嗯,换外汇,其它的没有外贸权的企业是不可以的。同时我们东方国际公司呢,跟前苏联做贸易,前苏联也会拿美金到中国来购物,到我们公司来,我们公司也有美元的现金收入。同时我们东方财务公司也有金融和经营外汇的许可证,是人民银行批准的。"

莫:"用美元现金付给赵先生那1%的10%是谁的主意?"

张:"我们董事会做的决定。为了给赵竑那个激励。董事会做完决定之后,赵竑就每次来都追着要这个钱。我们为了调动他的积极性,那么就把他个人这部分支付了。"

莫:"什么时候的董事会;你们讨论并批准支付这30万美元现金的?"

张:"时间我记不清楚了。但应该是,89、90,这一段,这个时间段,董事会做过这个决议。我记不太清了,要回去看一下。有这个董事会决议,我看过这个董事会决议。"

莫:"你刚刚还提到或作证说,当赵先生带着这30万美元现金回美国的时候被美国海关拘留了,你是这样说的吗?"

张:"没有。这是赵竑自己跟我讲的,他入关的时候被海关检查出来了,然后他做了很多的解释工作才放行的,这是赵竑跟我口头解释的。"

莫:"你是说,赵先生说他回美国的时候,美国海关发现他个人物品中有这些现金因而对他进行了长时间盘查?"

张宏伟的律师;约翰·陈:"反对。"

莫:"还是我们在说的是中国的海关?"

张:"美国海关。这是赵竑跟我讲的,是美国的海关。"

莫:"你什么时候同赵先生谈起此事的?"

张:"这件事就是他贷款完成之后,在贷款过程当中他就提出这个条件,然后我们做了决议,做了决议之后等着贷款资金正式到账户以后,又隔了一段时间,才做的,给他支付的。"

莫:"张先生,你知不知道付给赵先生的30万美元是否载人了美国东方集团公司的账册?"

张:"没有。"

莫:"你确定?你能确定吗?"

张:"我想一想。嗯,3000万的1%是30万吧?我纠正一下。3000万的1%是30万,30万的10%是3万,是3万美元。刚才我谈的数字有误,纠正一下。"

莫:"现在你在对自己进行纠正。你是说赵先生没有收到30万美元现金,而是3万美元现金,这是你的证词吗?"

律师约翰·陈:"反对。这是一算就知道的。你是在同证人兜圈子。我们都会算。"

莫:"你不要无端打扰。我在向证人问话。"

约翰·陈:"我要证人知道我反对无端的提问。"

莫:"张先生,关于国际金融公司贷款一事,到底付给了赵先生多少现金?"

张:"应该是3万美金。"

莫:"你刚才的证词还说你知道你们哈尔滨的公司有很多现金,是吗?你的证词不是这样吗?"

答:"不是很多,是我们有这样的收入。"

莫:"而且你手中有足够的现金,支付30万美元都没问题,是吗?"

张:"不是30万美金,是3万美金。"

莫:"你知道这3万美元是如何载入美国东方集团公司的账册的吗?"

张:"没有记载。应该没有记载,因为这是在国内给他个人的奖金。"

到此,张宏伟在取证现场编织的支付30万美元现金的谎言故事以失败告终。这一戏剧性变化暴露出的谎言和伪证,令当场取证盘问的被告律师莫虎大吃一惊,令原告的律师团尴尬万分、惊诧不已。美国海关的盘查、中国东方集团董事会的决议、东方财务公司的数据······都是张宏伟临场编造的?!张宏伟居然如此大胆,不知道来美国作伪证该当何罪?

1、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付出1690万美金"黑钱"

2、香港上市公司联合能源集团有黑钱730万美金

张宏伟为灭口而三箭齐发起诉赵竑的悬案,历经二年来美国联邦刑事法庭、马里兰州和弗吉尼亚州民事法庭审理,已全部结案。除马里兰州民事诉讼案尚未进入取证便被原告撤诉外,美国联邦刑事法庭法官和弗吉尼亚州民事法庭陪审团均判决:原告的所有指控全部不能成立,被告赵竑没有偷窃原告一分钱财产,没有给原告造成一分钱损失,对原告没有一分钱赔偿的责任。原告张宏伟在三案审理过程中,不得不承认或证实他十五年期间涉嫌触犯美国、中国及香港法律以及上世纪90年代涉及金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黑钱交易。

张宏伟在大陆能操控、染指东方集团、东方家园、东方集团财务公司、锦州港、新华人寿、苏黎世、联合能源、民生银行、海通证券、美国亚联银行、中国能源公司以及世界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甚至可以带着香水味特重的付某随温家宝出访印度,但美国法庭及评审团不能接受任何人以谎言和伪证来掩盖事实。

11月10日大陆《21世纪经济报道》披露,他们对话张宏伟时,张说:"如果是黑钱我不会傻到去起诉"。但10月6日在美国取证时,张宏伟惊爆的黑幕证实他来美国起诉"做了傻事"。从取证的实况显示,瑞士苏黎世保险公司为入股新华人寿保险公司付出1690万"黑钱",张宏伟承认他将其中的730万美金洗钱到香港,该笔黑钱在香港上市的联合能源公司中。

在三案审理过程中发掘出大量证据证明,原告张宏伟欺骗了中国外汇管理部门、证券监管部门,欺骗美国移民局、国税局、联邦调查局、联邦司法部、欺骗香港证券监管部门、多家媒体、贿赂中国政府官员等等。

为此,我们继续公布取证、庭审时的实况:

被告律师莫虎先生把案卷中关于乌兰木伦的部分首先拿了出来,放在桌面上,以提示原告接下来将要求张宏伟就其同乌兰木伦的关系往来提供证词。时间是2011年10月6日,地点在美国弗吉尼亚州泰森角一座写字楼18层会议室,法庭记录员、摄像师一应俱全。

莫虎(被告律师):"张先生,当年和福国际公司收购特时泰国际公司多数股份时总共付了多少钱?"(莫律师显然认为有必要把乌兰木伦的事稍微放一放,需继续追问苏黎世黑金如何变成张宏伟对香港上市公司的绝对控股。)

张宏伟:"应该是五、六千万。记不清楚了。"

莫:"是港币?"

张"港币。"

莫:"港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多少?给我们一个大概的数字。"

张:"七、八百万美金吧。"

莫:"你的钱从哪里来的?"

张:"有七百多万美元从美国这边转过来的。"

莫:"这笔钱是从和福国际公司拨出来的吗?"

张:"和福?是从美国的离岸公司转到和福,然后收购特时泰。"

莫:"所以,从这个离岸公司的七百多万美元转到了和福国际,和福国际又用来购买特时泰,你成为特时泰国际的控股股东,对不对?"

张:"不仅仅那七百万美元。还有别的钱。"

莫:"其它钱从哪里来的?"

张:"香港公司自己也有的。"

莫:"其中包括香港的东方港务控股公司的30万美元吗?"

张:"东方港务,东方集团香港,都有。"

莫:"其中是否包括宏丰投资有限公司的700多万美元?"

张:"没有。"

莫:"你知道宏丰投资公司在1997年汇款700多万美元到和福国际吗?"

张:"宏丰?我不知道有个宏丰。宏丰跟东方集团在香港设立的公司没有关系。"

莫:"如果我告诉你,宏丰投资公司收到来自美国那边离岸岛账户700多万美元,而这700多万美元还转到了和福国际,这能帮助你回忆起来吗?"

张:"这些事我不关心它。不光是我当时不关心,我现在也不关心它。我只关心让关国亮什么时候把钱打到和福账户。关于他从哪来钱,通过哪个账户转,我不关心这些东西。"

莫:"但你知道钱从离岸岛账户来,至少700多万美元是这样来的,不是吗?"

张:"我知道是从美国这边来的。后来知道是从美国的离岸公司来的。"

莫:"当时你有没有问关国亮先生他从哪里的离岸岛账户弄来的钱,然后又转了个圈子打到和福国际的?"

约翰·陈(原告律师):"反对提问的形式。但你可以回答。"

张:"我没有必要问他这些问题。我关于钱到账,不影响我收购公司就行。钱从哪来的,对我来说不重要。"

莫:"张先生,你不在乎钱的来源,只要你收到钱就行了,这样说可以吗?这是你在告诉我们的吗?"

约翰·陈:"反对提问的形式。但你可以回答。"

张:"我关心的是合法的收入。只要是合法的收入,哪来的都没关系。"

莫:"如果你不问从哪里来,你怎么知道是合法的呢?"

张:"我相信关国亮先生是遵纪守法的诚实的人,当时是遵纪守法的人。关国亮负责整个集团的资金调配。我不可能每笔钱都问他来龙去脉。我不管这些事情。这些小事我不管。我不管这些细节。"

莫:"张先生,这可是1997年或1998年,700多万美元对你来说是小钱?"

张:"是一小笔钱,是的。"

莫:"如果关先生告诉你钱来自一个离岸岛账户,你就不问钱怎么来的?"

张:"我没有必要问这么细节。他是整个东方集团的副总裁,又是主管资金和财务的董事。我没有必要问那些东西。"

莫:"这是1997年,1998年。你有没有问过关先生他汇到香港700多万美元后还剩下多少余款?"

张:"还剩下多少余款?"

莫:"是的。"

张:"我问了。"

莫:"在汇出30万美元和700万美元之后,你有没有问他还剩多少钱?"

张:"他说还剩1000万美元左右吧。"

莫:"你有没有问他这1000万美元在哪里?"

张:"没有问。"

莫:"那么是谁在管理这些瑞士的钱,瑞士付过来的这1500多万美元呢?"

张:"应该是关国亮在管理。"

莫:"东方集团里面有人在监管这笔钱吗?"

张:"就是关国亮作集团的监管。然后这边由赵竑负责,具体负责。"

莫:"东方集团没有进行监管?"

张:"我已经说过了,是关国亮在监管。"

莫:"关国亮有没有提供给您关于瑞士这笔钱及他用这钱都做了什么的任何文件?"

张:"没有。不需要文件。"

莫:"都是口头的?"

张:"口头的。"

莫:"这家特时泰后来变成东润拓展了,是吗?"

张:"对。"

莫:"后来又更名为联合能源,是吗?"

张:"对。对。"

莫:"联合能源是香港的一家上市公司,你是董事并担任董事长,是吗?"

张:"对。"

莫:"你的女儿,张美英,也是联合能源公司董事,并且是公司中一位官员,是吗?"

张:"对。"

莫:"你在联合能源中的股份比例是多少?"

张:"68%。"

莫:"你女儿持有的股份比例呢?"

张:"她没有···。"

莫:"你确定她没有吗?"

约翰·陈:"他还没有回答。"

张:"她没有股份。"

莫:"你持有香港的联合能源公司所发行的普通股的68%,是吗?"

张:"是的。"

莫:"收购特时泰51.58%控股股权的700多万美元钱来自于和福国际,而和福国际的钱来自于离岸岛账户,对吗?"

张:"对。"

莫:"你在联合能源所持有的68%股权是在你个人名下,对吗?"

张:"对。"

莫:"你知道离岸的钱有多少进到美国东方集团公司吗?"

张:"我听赵竑谈过。100多万美金。"

莫:"你确定是100多万美元吗?"

张:"是进到哪个账户?"

莫:"从离岸账户进到美国东方集团公司账户的。进到美国东方集团公司账户的钱是多少?"

张:"那就是买七角公寓的时候,汇了200多万美元。"

莫:"200万美元或者说279万美元用于收购七角公寓?"

张:"应该那数,差不多。"

莫:"你知道离岸账户的钱有多少汇给关先生的?"

张:"不知道。"

莫:"关于进到离岸账户的1500多万美元,在中国的东方集团的公司账目中有所记载吗?"

张:"嗯,董事会有记载,账上没有。因为记账的话,必须钱到账之后才能记。董事会记载有这个钱。"

莫:"所以苏黎世保险公司支付的1690万美元在东方集团中没有任何会计记载或财务记载,对吗?"

张:"东方集团没收到这个钱,它不需要记账。只是董事会记账了,这笔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了。知道就行了"

莫:"我说这是帐外资产,对吗?"

张:"不是。这几个,嗯,中国的东方集团,美国东方集团公司,香港东方集团,是相对独立的。除了股权交易以外,统管的,其它账务都是独立的。"

莫:"那么哪一家公司对苏黎世保险公司来的这1500多万美元入帐了呢?"

张:"哪一家公司的帐户里?"

莫:"是的。哪家公司,不论是在中国,在香港,还是在美国的,将所收到的这笔苏黎世保险公司来的1500多万美元入账了呢?"

张:"这个是在关国亮的帐户里面记载的。"

莫:"入了他的私人帐?"

张:"不是他个人账户。财务公司,他分管财务公司,和集团的财务。关于他记到哪了,我就不清楚了。"

莫:"你问过关先生哪家公司将这笔1500多万美元的钱入账了吗?"

张:"我不需要问这个。他主管财务。我不管财务。没有必要问这个。"

莫:"张先生,你从这个离岸岛账户收到了730万美元,是吗?"

约翰·陈:"反对提问的形式。"

张:"对。"

莫:"从离岸岛账户到东方港务控股,以及你记不得的,可能叫宏丰的,然后通过和福国际,投资于或收购了特时泰的股份,然后特时泰演变为东润拓展和联合能源,对吗?"

张:"对。"

莫:"离岸账户中的部分资金还用于收购七角公寓,大约279万美元,对吗?"

张:"应该是。"

莫:"你不知道苏黎世保险公司到离岸岛账户中有多少钱到了关先生那里,对吗?"

张:"对,对。"

莫:"而且你在1997年时根本没有问关先生,是吗?"

张:"没有。"

莫:"你在1997年时问过赵先生1500多万美元发生了什么,除了你收到的和进入美国东方集团公司的以外,余款去了哪里?"

张:"我问了。他说在那里存着呢。"

莫:"存哪里了?"

张:"在账户里存着。"

莫:"哪个账户?"

张:"他—离岸公司账户嘛。关于哪个离岸公司,在哪里离岸的,我不清楚那个。"

莫:"你是说赵先生仅仅告诉你存在离岸岛账户中了?"

张:"对。"

莫:"是什么时候,哪一年?"

张:"应该是1997年,香港公司用完一部分钱收购公司之后,不长时间,我来问这个钱还有多少?他回答就是,说余款都在离岸公司账户上。"

莫:"他告诉你多少钱了吗?"

张:"没有。"

······

莫:"张先生,请告诉我,你说你在联合能源的约68%属于东方集团的,只是用了你个人的名义持有,对此你有任何文件来陈述吗?"

约翰·陈:"这是个复合问题。"

莫:"不是。只是为了帮助翻译···"

约翰·陈:"是个复合问题。"

莫:"不是。是个连续性问题。"

莫:"股份由你个人持有,是吗?"

张:"你要是关心这个,我可以讲给你听。"

莫:"我的问题非常简单,张先生。我不是想请你把整个故事都讲出来。关于香港上市公司联合能源中68%以上股份由你个人持有,而你是为中国的东方集团代持,有文件吗?"

张:"所以我要给你讲。你又不想听。我给你怎么解释呢?"

约翰·陈:"反对。"

莫:"不讲故事,能解释吗?"

张:"我给你二个时间段。在2005年之前,香港这家公司,2007年之前,香港这家公司是为东方集团而持有的。2007年无论是中国大陆的东方集团,还是香港的联合能源,都进行了股份制的改制。首先,那么,香港东方集团,我已经把其它的股份,已经全部收购了。也就是说,香港东方集团其它的股权都收给我自己了。东方集团的股权,我从70%多已经到95%了,95%左右。"

莫:"这样说来,离岸岛账户来的700多万美元进到特时泰,然后变更为东润拓展和联合能源,变来变去成为你个人的投资了,是吗?"

张:"从2007年以后,完成了法律手续之后,都变成是我个人拥有了。"

莫:"张先生,我看到联合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的年报和公开的信息披露中说,你在联合能源的普通股中持有68.1%股份,对吗?"

张:"对。"

至此,已经把张宏伟黑金收购香港上市公司的事情问清楚了。莫虎律师还未及发问关于乌兰木伦的资料,约翰·陈说,摄像师请我们停一停,又该换录像带了。

—–

全国政协委员张宏伟在美打官司的5个存疑

备受媒体和大众关注的全国政协委员张宏伟在美国起诉赵竑民事一案,不能按原定预告的程序进行了!缘由是张宏伟人在大陆,不能来美国法庭作证。张宏伟通过他的律师于今日向弗吉尼亚巡回法院声言:这个周末;张宏伟要为儿子办婚事。张宏伟将出庭作证的时间延期到2011年10月31日,本来翘首以盼、明天要列席旁听的中外媒体和大众大失所望!

张宏伟突然"告假",让关心此案的媒体及大众存疑:

1、10月31日 张宏伟就真的会来美国法庭作证?

2、张宏伟的儿子真的大婚?既然婚庆是周末,为何"老子"于4天前都不能出庭?

3、11月3日是该案最终判决日,张宏伟如不出庭作证甘愿败诉,能掩盖涉案的哪些高官?

4、张宏伟为何陷入如此窝囊、进退都难以如愿的困境?被告赵竑连200万身价都没有,却要赵竑赔偿2000万。为灭口?!要置赵竑于死地?!

5、无论张宏伟"躲"还是"不躲",美国东方集团之火,必定烧至大陆的东方集团以及香港的联合能源公司,将引发大陆证券监管机构和香港廉政公署调查,其后果是什么?

以上5个存疑,结合5天开庭的实况,是否已经有所之解?

全国政协委员张宏伟在美国起诉赵竑一案,要赵竑赔偿2000万美金一案,10月17日,在美国弗吉尼亚费尔法克斯巡回法院开场,7位陪审员已经出席了5次庭审,原告证人除张宏伟之外全部作证完毕。

按原告起诉的状子,该案只有三个人和美国东方集团有关,张宏伟、赵竑、小秘孙锦花。

因此该案三位主要证人是:张宏伟、孙锦花、赵竑。孙锦花上周即开庭的第二天、第三天已基本完成作证。但这位1997年以假结婚来美、2000年获美国绿卡的小秘,因对大陆政治一片空白,作证时;以为自己的证词是保护张宏伟,但实际上不仅引火烧身,还给张宏伟的起诉埋下一个又一个地雷。

10月25日、及10月26日,原先的告示是张宏伟到法庭作证,但因张的"理由"而延期,原告律师则要求法官让被告赵竑出庭作证。

按美国民事诉讼程序,通常,原告不可能叫被告代替作证,虽然法律准许这样,但极不正常。(注:原告请当地律师;法官具偏向性难免。)但赵竑在作证时,如能应对得体,如实将原告清算账目的去向、牵涉到那些中共最高当局的腐败,让评审团了然并认可,对被告赵竑并非不利。

况且此案因张宏伟在开庭之前取证时的交代,李克强、王兆国、刘延东、黄孟复、韩长赋、杜青林、张新枫等等是他的保护伞和后台。张宏伟如对美国评审团不作伪证;这批王牌保护伞将在美国法庭上全部曝光。随着曝光,这些王牌保护伞也逐一被他自己烧为灰烬。

11月7日,美国维吉尼亚法院判决中国政协委员、东方集团董事长、亿万富翁张宏伟打官司败诉。7名陪审员一致认定张宏伟起诉赵竑的所有指控均不成立。

这场官司已经有了结论,但大陆有多家媒体竟然否定这一事实,有的甚至说;张宏伟赢了这场起诉,张宏伟不予否认。但有媒体说,张本人有表态,还要上诉,要将官司打到底。

请了5名律师、多名保镖、有很强后台的张宏伟为何输了?

1;美国司法没有责任为1690万台底下的黑钱裁决出:二老板可得多少?三老板(马仔)该拿多少?大老板少了多少钱?

2;原告张宏伟在庭审时过分失态、伪证贯穿全案的始终。

3;辩护律师莫虎精通美国法律、经验丰富、辩护时太精彩且太具说服力了。

美国几乎所有庭审是公开的,据说;有一家机构(国安部?媒体?东方集团?)已化几万美金买下该案子庭审全过程的记录(每张记录8元美金)。为了不让平民百姓遗憾未亲眼所见、这场前所未有过的实况,特公布我们当场记录的第二部分(因庭审时有中英翻译,使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如实地速记)。

先述两个精彩的场景:

一;当法官、原告、被告、律师、证人、媒体记者等都坐定后,突然一股浓烈的香水味在法庭每一个角落弥漫,一个身材高挑、上下穿绿色名牌西服、佩戴着名贵首饰的"女明星"驾到!

"这是谁?"除了张宏伟,几乎所有人都向"女明星"投射出狐疑的眼神。"这个妖气十足、极其神秘的女人来干嘛"?

她叫付玉宁。2001年;中国东方集团二老板关国亮曾说:"张宏伟最近和一个从美国回来的女人搞到一起,大家称她为小付"。2005年;张宏伟曾说:小付从芝加哥回到北京了。2004年12月24日他和关国良分家时,他从中获益12.8亿,就是听了小付的建议。2010年初;有人在北京问小付,你何时给张老板生孩子?未料小付说,我到底跟谁生还不一定呢?

庭审过程中,小付使法庭不再庄重,她当庭收发短信或打电话。庭审休息时,有媒体记者为打听小付的来头,拿出名片要采访,但刚才还猖狂至极的她却拔腿就溜!

二;双方律师选择陪审员,只见被告律师莫虎对陪审员说,各位女士、先生们,你们谁知道法庭中的家具、座位是如何安排的?40多位候选的美国公民全部摇头。莫虎说;在美国法庭;无论是民事还是刑事,检察官和原告的座位永远是靠近陪审员的。

原告和被告有什么区别?原告要拿出证据,举证被告有问题。如原告拿不出证据,起诉是站不着脚的。被告一言不发,陪审员也不会定他有罪。

莫虎说,什么叫证据?在法庭宣誓后说的话。但有可能撒谎。文件是证据吗?有的也可能作假。那一部分是真的?美国陪审员不需要懂得法律知识。陪审员即一般老百姓,只要用基本的智慧,共同合作就行了。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