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4日星期三

墙外楼: 《纽约时报》彭博记者报道李克强卡梅伦会晤被拒之门外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纽约时报》彭博记者报道李克强卡梅伦会晤被拒之门外
Dec 4th 2013, 12:34, by 墙外仙

来中国采访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中国之行的一名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记者希望参加卡梅伦与中国总理李克强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但却遭到阻止。此事表明,该新闻机构仍然在中国面临阻碍。

这名记者名叫罗伯特·赫顿(Robert Hutton),中国没有允许他参加卡梅伦和李克强周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一次活动;两位领导人在活动上宣读了事先准备的声明。

这样做或许是为了报复彭博新闻社对中国领导层的批评报道。去年,彭博刊发的一篇报道讲述了一些中国领导人家人的财富,随后彭博的网站便遭到屏蔽。报道涉及的领导人包括时任中国副主席的习近平。习现已成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希望来中国执行新闻报道任务的彭博社记者也没有拿到记者签证。

赫顿本人和彭博社代表都拒绝置评。

《纽约时报》近期报道,彭博社决定不发表彭博驻中国记者撰写的一篇调查性报道。这篇报道分析了中国领导层和中国首富王健林之间的关系。彭博员工称,高层编辑之所以选择不发表这篇报道,是因为担心彭博社遭到进一步的报复,从而无法进入中国。彭博新闻社编辑回应称,这篇文章并没有被毙掉,只是还没达到能够发表的程度。

《纽约时报》的英文网和中文网也遭屏蔽,起因是该报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前总理温家宝家人的财富的文章。文章发表以来,该报再也没有从中国官方获得新的记者签证。

卡梅伦和李克强在彭博社记者未获准参加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表了简短声明,但没有回答任何记者提问。两位领导人积极表示要加强两国间的贸易联系,并就高速铁路和核能方面的合作进行了讨论。卡梅伦在这次访问中说,鉴于中国正在寻求更多的海外贸易和投资机会,他希望英国能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强有力的支持者。他还承诺,将推动中国和欧盟达成贸易协议。

去年,卡梅伦会见了北京方面憎恶的流亡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由此激怒中国政府,两国关系随之恶化。最近几周,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平复中国怒气的措施,比如表示不打算再次与达赖喇嘛会晤。

不过,共产党旗下的《环球时报》刊发了一篇中英双语的社论,对中英双边关系的改善持怀疑态度。文中称,"我们不认为他的这次来访会是中英'斗争'的结束。"

"卡梅伦政府应当知道,英国在中国人眼中已不再是什么'大国',"英文版中这样写道。"它就是一个欧洲老牌国家,适合旅游和留学。慢慢很多人的这种对英思维在变成习惯。"

彭博社记者不得入内的情况表明,就算西方领导人努力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敏感的政治问题或许仍会造成不利影响。

卡梅伦办公室发表书面声明称,他们在新闻发布会的前一天了解到赫顿被排除在外,随后对此提出了抗议。

"这个问题在周日变得明朗之后,我们马上在高级层面提出了关切,并且明确指出,不允许一些记者进入新闻公报现场是完全不恰当的,"卡梅伦办公室称,"了解到今天的事情后,我们就记者遭到阻拦的情况向中国高级官员表达了深切关注。"

根据《卫报》(The Guardian)的报道,卡梅伦与习近平共进晚餐后离开的时候,提出了赫顿被拒之门外的问题。

被问到赫顿受阻的问题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表示,这是因为座位有限。"基于此,我们依据往常的做法作出相应的安排,这次的安排与以往没有不同,"他在例行记者会上说。

中国政府过去也曾禁止某些新闻机构参加发布会。尽管确切的原因一般不会公布,但这一举措往往被视为对刺激性报道的报复。去年,彭博社与《纽约时报》都未被邀请参加中共十八大闭幕时的新闻发布会,也就是新一届政治局常委首次亮相的活动。政治局常委会构成了中国政治领导人的最高层。

《财富》杂志(Fortune)周一报道,11月底,中国当局对彭博社的北京和上海办公室进行了突击检查。

被问到这些检查的时候,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称,"一向根据法律法规来处理"海外媒体的分支机构。

上月,彭博还曾贴出一份招聘广告,希望聘请一名政府事务代表在北京工作,这一职位的任务包括发展并维护与官员的关系。

相关日志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德国之声:彭博社妥协未换中国当局“绿灯”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德国之声:彭博社妥协未换中国当局"绿灯"
Dec 4th 2013, 12:34, by 墙外仙

就在媒体竞相追访正在中国访问的英国首相卡梅伦(David Cameron)时,《纽约时报》12月4日报道,12月2日卡梅伦与中国国家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彭博新闻社(Bloomberg News)记者罗伯特.赫顿(Robert Hutton)希望参加该活动,遭到中国方面的拒绝,理由是"不适合参加"。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2月3日在例行记者会上就此事作出回应,他表示:"由于场地有限,必须首先满足中国和英国记者的需要,然后才能尽量满足其他国家记者的需要";他称"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安排与以往没有不同"。据英国《卫报》报道,卡梅伦办公室称在新闻发布会前一天获悉赫顿被拒,随后就此提出了抗议。卡梅伦与习近平共进晚餐后也向习提出该问题。但目前赫顿本人和彭博社都对此拒绝置评。

《纽约时报》曾于11月发出报道,指彭博社新闻主编温克勒(Matt Winkler)自我审查,将一篇揭中国高层领导与中国首富王健林官商关系的文章枪毙;一周后,另一篇披露中国高官子女受聘于外国银行的稿件也遭同样命运。温克勒对外否认是自我审查,称稿件无法达到"发稿要求"。温克勒10月末曾表示"发表敏感报道可能导致报社被赶出中国",他还以国际媒体在纳粹德国时期自我审查以能在德国进行报道为例,来类比彭博社在中国的策略。11月19日,揭露内部自我审查一事的记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自己在推特上发文证实离职。11月,彭博社还曾打出招聘广告,希望聘请一名维护与中国政府关系的代表驻北京工作。《纽约时报》认为,尽管如此,彭博社仍然在中国面临阻碍。

"这是集权政治的逻辑:惟恐习近平龙颜一怒"

2012年6月,彭博社发表一篇披露"习近平家庭财富"的文章,其后,彭博旗下两个网站在中国内陆被封(Bloomberg.com 和 Businessweek.com),该社驻京记者签证也遇到困难,而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傅才德。2012年10月《纽约时报》也发出"温家宝家族财产高达27亿美元"的调查报道,随即《纽约时报》的中英文网站在中国内陆同样遭屏蔽,该报再未能获得新的记者签证。

中国当局早前亦有禁止媒体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先例,去年11月中国新当选的七常委与媒体见面会时,《纽约时报》和彭博社皆未获得邀请。另据美国CNN旗下"金融财富"博客周一报道,11月30日,有自称警察的便衣对彭博社北京和上海办公室进行了突击检查,要求员工向彭博社新闻主编传话,要求他就不久前把中国政府与纳粹政府类比的言论道歉。但外交部发言人洪磊称:"一向根据法律法规来处理外国记者和外国媒体分支机构的问题"。彭博社同样回避置评此事。

中国知名作家野渡认为,彭博社记者被拒参加新闻发布会和该社办公室被查,依然和彭博社报道习近平家族财富一事有关。他认为习近平现已是中共最高领导人,依据中国"政治逻辑",当局不可能将此一笔勾销:"这不可能过去的,现在习近平在党内的权柄是越来越大,就算习近平不吭声,按照集权政权的硬性逻辑,下面的各部门关乎他的'小事'当作天大的事情来抓,惟恐龙颜一怒,这是集权政权的逻辑。"

"自我审查既丧失声誉,还会失去市场"

野渡也表示自己关注到驻华海外媒体机构,或多或少的都在减少对中国的"敏感报道",早前甚至有受众诟病新加坡《联合早报》成为中宣部门旗下媒体;类似彭博社新闻主管温克勒的"担忧敏感报道会使报社被赶出中国"的观点大有人在,但海外媒体的自我审查,不可能换来中国当局的绿灯:"中国官方不可能因为他们(海外媒体)的自我审查而稍微松口,他们对所谓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媒体有天然的警惕,这是和他们的官帽子挂钩的,没人愿意担负这样的'政治责任',宁可杀错也不会放过。"

野渡认为,海外媒体应该坚守媒体底线和准则,只报道真实事件,而不是揣度政治背景、权衡利益后再进行"阉割式报道":"我们可以想见的是,在以后中国的民主转型期,中国的重大新闻越来越多,如果进行自我审查,事实上既丧失了声誉,也会失去以后的市场。"

相关日志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徐达内:以讹传讹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徐达内:以讹传讹
Dec 4th 2013, 12:35, by 墙外仙

"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事件的翻转,足以证明人们是多么容易被"正中下怀"地诱导,多么难以摆脱"先入为主"的标签化印象。

昨天一早,腾讯和凤凰网率先在首页重点展示《外国小伙北京街头扶摔倒中年女子遭索赔》一稿,后者更将标题细化为"老外扶摔倒中年女子遭讹,衣服被抓烂"。原稿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旗下国际在线网站,描述如下:"2013年12月2日上午10时30分许,在北京朝阳区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一名东北口音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被女子一把揪住,自称被老外撞到腿部受伤无法行走,需要该老外负责。外国小伙大惊失色,却被女子死死拖住。在争执中女子行走正常无恙,并死命撕扯外国小伙,造成其衣服被撕烂。随后该女子死命抱住了男子所骑车不撒手。事故造成现场交通拥堵一个多小时,女子多次瘫软抽搐,坚称被外国小伙撞倒并让其负责,外国小伙被急哭。事发不久警方赶到现场,双方前往煤炭总医院。经医生检查、X光拍摄后诊断该女子并未受伤。女子随即再度瘫软大呼难受。最后在双方调解下,外国小伙不得不给付1800元'医药费',女子方才作罢自行离开。"

现场图片显示,在路人围观中,那位中年女子确实是抱着外国小伙的大腿面露痛苦神色。至于配发的照片说明,字里行间也是非常明显地为老外打抱不平:"中年女子拉着外国小伙让其赔偿,小伙非常无奈"、"外国小伙的衣服被中年女子撕烂"。

这下,所有的流行新闻必备元素都齐全了。包括新华网在内,没有一家网络媒体会放过这桩势必能大大提升点击量的故事,齐齐首页推荐、微博转发。"老外"、"扶人遭讹"当然是最重要的关键词,若是嫌"中年女子"还不够赶上潮流,那就直接改成"大妈",最好,还能在标题中补充说明一下"东北口音"。

作为受众,那就继续叹息"好事做不得"、"丢人丢到国外",调侃"外国活雷锋不懂国情"吧,唯一可惜的是,从照片上,这位中年女子的年纪还不够大,不然就可以更加大声地痛骂"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

然而,当奚落和鄙夷一股脑地投向这位"东北大妈"时,正是在扩散"遭讹"一说中颇有功劳的凤凰网,午前发布独家消息《外国男子确曾碰擦中年女子并造成后者皮外伤》:"与相关当事人及目击者核实,当事外国男子确实与中年女子发生碰擦,并造成后者轻微皮外伤。原新闻的文字描述中未提及相关事实……当事外国男子的女友王女士……说,当天,男友载她骑摩托车过马路时不小心与这位女子发生碰擦,女子倒地。外国男子下车将女子扶起至路边,该女子坐在地上抱住摩托车,要求赔偿。王女士说:'我们也是第一次遇到这件事,不知道怎么处理,当时心里就懵了,但是肯定不是想跑,良心上过不去。'王女士称,该女子因害怕外国男子逃跑便拉住他的衣服,并在车旁瘫软抽搐,要求赔偿。路旁的行人报警之后,民警赶到现场。警方询问后将双方送往煤炭总医院。据王女士介绍,经医生检查,该女子有轻微的皮外伤。最后在警方调解下,外国男子和王女士付给该女子1800元,包含医药费和赔偿费。"

"开什么国际玩笑"——稍后,新京报的消息更导致各门户纷纷更新首页口径。根据这家北京本地报纸通过微博和网站发布的跟进采访记录,"图片所表述内容与事实有所出入":"在事发地点香河园路与左家庄东街路口,采访到的两位互不认识的目击者均称,2日上午11时许,大妈从早市回来,在路口与骑摩托车的老外发生碰撞,老外当时骑一黑色无牌摩托,车上还带有一名女子。据目击者提供的一段现场视频显示,老外不断用流利的中文骂'你傻逼啊,我操你大爷'、'你骗人,你看我是外国人想讹我钱'等。今日上午,有四名警察返回现场调查此事。知情人透露,当事大妈并非碰瓷,且对此图片所述表示愤怒。"

所附视频中,确实可以清晰地听到外国小伙在被拦下后,用非常娴熟的中文脏话斥责那位摔在地上的中年女子——显然,这名老外的语言学习能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摩托车驾驶技术。

在被年龄歧视、地域歧视了一上午后,东北大妈很愤怒:"'好多老家人给我打电话骂我,说我在北京碰瓷!'今日中午,被指'讹诈外国人'的当事大妈李女士情绪激动,她称,不实报道让她压力很大,将追究拍照者的责任,'他必须给我道歉'。李女士表示,事发时她正沿斑马线过马路,外国小伙骑车闯红灯将其撞倒。因自己心脏一直不好,被撞倒后,她心脏病发作,被送往医院,并非故意碰瓷。医院检查认定她紧急软组织损伤,脚腕和肩部疼痛。"

说起来,最高党报里的记者似乎有那么点先见之明。当@财新网这样的市场化媒体微博账号已经纷纷概括事件为"遭讹诈"之时,@人民日报坚持在前面加了个"疑"字。据其昨天下午跟进发布的说法,那位拍下现场图片的李姓摄影者承认"确系剐蹭",只不过,因为"车速很慢",他判断伤势不严重。

"我不是差钱的人,我又不是吃不上饭,我做了一辈子生意"——李女士有理由痛恨那些网络围观者的"狗眼看人低"。因为这桩风波,这位身披大衣、颈戴金链、以她的年龄来看属于妆容姣好的中年女子,昨天晚间还得以出镜央视,回忆她在被撞倒后为什么"已经气得晕过去":"他俩就拖我,把我往路边拖,我说你别动别动,给我打电话报警……他俩就推这个车,就要走,我过去就扑他这个车,我就不让他走……那老外就骂人,骂得可难听了,又撞我,又骂我,你说你是不是?(说一句)'呀,对不起',这是本身我们做人的道理,(说句)'对不起,你撞得严重不,需要上医院不?'他反而没有,他俩特凶,那女的也过来骂我,你都能起来呢,你也没事了,走吧,你干啥呢,你要讹人啊。"

再加上北京警方的微博通报,至此,新闻已经完成了180度大逆转。在互联网舆论中通常具备"善良纯朴"形象的"外国活雷锋"变成了无证驾驶、逆行撞人、试图赖账、脏话连篇的"痞子流氓",而近来屡屡被当成"粗鄙无知"代名词的"中国大妈",这回却是有理有利有节。

于是,舆论随之同样180度大逆转。在给了大妈一次出镜诉苦的机会后,@央视评论员深夜发帖,重点质问"老外的'京骂'是从哪里学的":"过去,我们对老外有一些不切实际的想像,其实,老外也有各种素质的人,既有'高大上',也有'穷矮矬',既有彬彬有礼的,也有粗俗不堪的,老外在中国举止粗俗、甚至违法犯罪的也并不少见,只是我们平时关注的不多而已。所以,对'老外'如此的表现我们似乎也不用'见外',不要大惊小怪。而老外在中国,也一样要遵纪守法、尊重中国的文化、尊重中国人的感受,否则一定是一个不受欢迎的'老外'。除此之外,老外满口粗俗的"京骂"也让我作为一个中国人感到难堪。这个老外固然是'不学好',但是,他的这些脏话都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当然,代表央视立场的评论员徐慨还要即高举"真相"二字,劝告媒体报道要核实更多细节、民众评论要避免简单粗暴:"大家之所以对'老外街头扶摔倒大妈遭讹1800元"感到义愤填膺,当然是跟近期一系列'好心人扶起摔倒路人反被诬'的事件有关的,说明大家对热心助人反而面临很多风险感到普遍不安。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样一个'老人摔倒讹人'的消息,在没有水落石出之际就被那么多网友'宁愿信其有'呢?难道是因为之前讹人的案例太多了,人们产生了惯性思维?我们要知道,在不明真相之前,大家的议论对这位大妈就会很不公平甚至有可能构成伤害。"

今晨,更多时评家跟进。京华时报今晨主旨批评《"大妈讹老外"中的刻板印象》:"'彭宇案'之后,在我们这个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文明古国,遇到摔倒老人该不该扶却成了一个社会难题,这是怎样的悲哀与吊诡?再加上近期发生的四川达州'三个小孩扶摔倒老太被讹',大妈与老太在一些人眼中似乎成了'勿近人群'。正是在'习惯性受害'思维下,'老外扶摔倒大妈遭讹'在尚无确证时,便被不少人又归入'好人做不得'的范畴,并且挥舞起道德大棒。但是,事实和真相并非只有一种。在善良的人们呼吁好人得好报之时,谁能保证某些肇事者不会伪装成'好人',故意颠倒是非混淆视听,试图逃脱本应承担的肇事与赔偿之责?真正的受伤害者却可能因为肇事者'反咬一口',以及不明真相者的盲目指责,遭受进一步的身心伤害。'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理想很丰满,'黄泥掉裤裆'的现实却很骨感。'你伤害了我,却一笑而过',人言可畏的滋味只有当事人自己明白。"

除了发表整版报道《《大妈+摔倒+东北口音≠讹人》,南方都市报亦由作者倩烨承认《这一次,冤枉了中国大妈》:"如果我们把大妈与老外的冲突当作一个传播事件来看,其中看客们的心态很值得关注。当最初的新闻版本呈现时,几乎每一位读者都相信,一定是大妈'碰瓷',讹人家老外的钱:因为这在中国太常见了。从《离开雷锋的日子》里热心救人却被冤枉的乔安山,到'十余人围观无人救援'而丧生的小悦悦,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同胞的冷漠甚至倒打一耙。而就在这则新闻被微博狂转的同一天,另一张'中西合璧'的照片也引起了不小反响———上海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因事故倒地不起,在一群围观者中,只有一位外国女士蹲在他身边,紧握住他的手,陪伴他直到救护车到来。缺乏同情心、不知感恩、倒打一耙……这几乎是上述所有事件中'中国人'形象的共同特点。北京这位被冤枉了的中国大妈,在与'老外'的过招中,无疑替她的同胞们过往的负面形象背了黑锅,成了最后的买单者……为什么这一次大妈会被冤枉?这事儿要是放在两个中国人之间,可能动静也不会如此之大,关键是'讹诈'了老外,有损国体,有失国格,我们有点受不了。但更本质的原因,放在任何两个人之间都成立的是,被人救命却倒打一耙这种行为消费了中国社会中业已稀缺的品质——善良与同情,同时增加人际关系中的不信任感。再往远了扯一点,这位当事大妈的遭遇很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发生在我们与老外过招之间。想以后被老外撞倒还不被世人冤枉,只能寄望于'中国大妈'身上的'土豪感'、无礼感在我们身上少一点,再少一点,在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中国人有钱'时,我们能更有同情心,更文明一些。"

长江日报亦以此为据,呼吁《警惕"厌老"情绪蔓延》:"从单起事件来看,未经核实就作出先入为主的判断,不符合以事实为第一要义的新闻准则。然而,此前社会舆论近乎一边倒的对大妈假摔的质疑,以及一些甚至上升到老年群体道德素质的讨论,却反映了不实报道以外更深层的问题。以南京'彭宇案'为开端,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就成了问题,随着该不该给老人让座、'广场舞大妈'等话题的出现,社会信任问题却渐渐转为对老年人社会道德的质疑。四川处罚'讹人老太'一事后,一句'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的感叹甚至一时形成共鸣并得到快速传播。在这样的背景下,理解媒体为什么会有前述的主观判断和不实报道也就不那么困难。"

就在一个多月前,武汉刚刚发生过广场舞大妈被泼粪的新闻,于是,作为当地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的确需要多说几句中国的"数千年尊老传统":"今天,'大妈'已经不再是一个中性或亲切的词汇,尤其在'中国大妈'的语境下,这样的标签多少夹杂着嘲讽与戏谑。包括老年人该不该在上班时间挤公交在内的许多讨论,不仅在发端之初就是个伪问题,还加深了青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换句话说,从道德讨论蔓延开的,是一种更广泛的对老年人的舆论污名化,然而,问题在于,即使回到道德层面来谈,很多说法也并不能站住脚。一方面,客观而言,体现在'彭宇案'、'讹人老太'里的道德问题确实存在;另一方面,这些问题是不是老年人才有的呢?事实上,任何道德问题都应该放在整个社会层面去剖析,老年人未必具有更高的道德素养,同样的,指责老年人的年轻人,也该发现自己身上的道德缺失……进一步来看,既然问题不限于老年人,为什么会形成对老年人的一边倒质疑呢?这其实与社会结构、形态的转变有关……从消费权到话语权等不同方面,都可以看到中青年人的影响和掌控,这个时候,他们对老年人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整体'判断。与此同时,老龄社会的到来,更庞大的老年人群体在生活不同层面与青年人的'交错',又极有可能加剧两个群体间的冲突,进而形成了一种对老年人的有失偏颇的判断。"

然而,此时,搜狐还要强调,就连作为道德滑坡典型的"彭宇案",其实也出现了反转:"在媒体到场的开庭过程中,彭宇未提曾和徐发生过碰撞,强调自己是'助人'。自此,'彭宇案'即被舆论定性为"助人反被讹"的标志事件。6年后,事实发生反转。不仅彭宇表示,徐寿兰确实与其发生了碰撞。南京市委常委、市政法委书记刘志伟重提旧事时指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南京中院在一审判决后查找到的当事双方报警记录上,可以看到原、被告在事发当日分别向警方陈述事实时,均表示与对方发生了碰撞。"

于是,这则首页专题要分析的就是"为何群众更愿意相信中国人讹人":"即使'彭宇案'在6年后出现反转,他自己也承认撞过老太,但这个反转剧情已无法逆转大家的心理判断。网友的评论依旧是不信彭宇真撞人……为什么一起经法院审结、当事人已和解的普通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在公众舆论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并被斥之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靶?这和大众心理、司法的信任滑坡有莫大的关系。"

同获这家门户首页重点展示的还有来自新京报的叹息,即《"老外撞大妈"不应贴那么多标签》:"当外国小伙撞上中国大妈,它激起的不是暧昧想象,而是中国网络世界新一轮口水论战。与以往的口水仗不同,迅速出现的剧情逆转,让许多刚飞出去的唾沫失去目的地,更多的口水则立马掉转枪口……舆论风向瞬间反转,许多人开始骂老外素质低、骂之前责怪大妈的声音是'崇洋媚外'。'大妈讹老外'的戏剧性转化,表明当下舆论对'老人摔倒'的过度消费,并不假思索地为其贴上了各种醒目的标签。近来媒体报道了不少'老太摔倒讹人'新闻,很多人或许就此产生一种幻象,仿佛许多老人都跑马路上讹人去了,以致掀起一场莫名其妙的'坏人变老'还是'老人变坏'的讨论。一件很小的交通纠纷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除了置身于'老人摔倒'的语境,还因此事掺和了'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族群概念。一些人从这件小事联想到'国家形象''民族尊严'等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网上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这本是自律用的警句,但不少人搞错了,拿它向外衡量一切,在每个人脚下都找出一个'中国'来……只要发现不文明现象,便丢出'中国人就是没素质'的结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经得起这样戴着放大镜的检视,但很多人不在乎其中的逻辑链条缺失。一件鸡毛小事炒得这么大,说明有太多人习惯于抽象、宏大地去解读一些事件,而缺少就事论事的思维和心态。对这起并不复杂的事件,既没有必要贴上'老人摔倒讹人'的标签,也不值得贴上'中''外'的标签,赋予其过于拔高的象征意义。如何让小事小了,才真正考验我们这个社会的心理成熟度。"

作为逆转的重要推动者,这份报纸就是把今晨封面中心位置留给了那位大妈抱住外国小伙大腿和事后擦拭委屈泪水的图片,高呼"老外撞人,真的"、"大妈讹人,假的"。所刊稿件更加详尽地记录了调查走访结果:"目击者李先生称,当老外跟大妈说'再不起来我就走了'时,大妈突然起身抱住老外大腿,同时撕扯老外的衣服,一直喊'撞人了、老外撞人了'……李先生称,视频中老外骂人,是遭围观群众'打他打他'相威胁而气愤所致。目击者王女士证实,现场曾有围观者喊'外国人欺负中国人了'。至于网上流传的'外国小伙被急哭'的说法,昨日,多位目击者称,并未看到这一幕。"

根据新京报所言,"在被送医前,双方至少发生两次争执":"小伙女友王小姐昨晚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撞人后,他俩立刻停车上前扶妇女,但大妈躺在地上'装死'。目击者称,被撞倒之后,李女士'手在颤抖',而外国小伙当时'态度还挺好',第一时间试图扶大妈到路边,但被拒绝。后来,'他俩一左一右拖着大妈到了路边。'目击者称。第二次冲突源于'老外说要走。''到了路边,他们说我没事儿了,要走人,我着急了。'被撞者李女士称。目击者表示,大妈'半跪着拽住了他的衣服',小伙女友情绪激动,质问大妈,'你还想干什么'?此时,小伙骑上车准备发动,大妈一把扑在摩托车后座上,嚷嚷着'你们要跑是吧,我要报警'。现场视频显示,小伙解开围巾,开始用'京骂'吼大妈。在现场,围观者出现了两种声音,有市民称,'大妈你没事就走吧,别影响国际形象。'还有围观者说,'什么国际形象,外国人撞了人还想走?'但多位目击者证实,被送医前,李女士并未提出过赔偿要求。"

而作为那几幅图片的拍摄者,李先生显然也是觉得大妈在讹诈:"当时老外想把她拉到路边,态度挺好,但她就躺在地上夸张的表演,感觉想讹钱,当时老外都蒙了……当听老外说再不起来就走,马上就起身抱老外大腿,还撕扯老外的衣服。能跑能走能拉扯,明显是在演戏,就是想多讹点钱。"

不过,在因为新闻翻转而成为被指责对象后,这位摄影记者也承认"事情发展出乎我的意料":"我原本只是想鞭笞丑恶。我的图说是没有问题的,没想到被网友误读了,被网站转载时误解了。我确实没有看到大妈是否被撞,因此在写图片说明时,进行了模糊化处理,只说'女子在经过一个骑车老外旁边时突然摔倒,随即瘫软倒地不起。外国小伙下车急忙搀扶,女子却要老外负责'。"

在北京青年报的报道中,李先生更是声称"我的文字在网上被改了","一些比较温和的话不知道被谁在言辞上改动得比较激烈"。而那位外国男子的女友也同样仍然认定"这就是讹钱",并对网上舆论一直指责自己和男朋友感到不满:"自己一方的确是撞到了人,但是想道歉的态度当时也表达了,钱最后也赔了,一点小擦伤给了1800元钱,也服从了警方的协调,'还让我们再做什么呢?'"

据此,北京青年报的评论《被撞"大妈"被谁妖魔化?》也就只能各打五十大板:"一起简单的事件,摆了这么大的乌龙,需要反思处甚多。首先是那个最先在网上发图的人,未全面了解事实就贸然发布消息,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又被'改动得比较激烈',导致公众被误导。在这个表象纷纭、本质隐蔽的时代,不管是作为自媒体的主持者,还是权威媒体的从业者,透过现象看本质、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起码的职业要求,断不能遮蔽事实、想象叙事和捏造情节。否则,报道失实之后,轻则给当事人带来困扰,重则招致不可挽回的损失。公众作为错误信息的加速传播者和跑偏的道德审判者,也该对自己的轻信和易怒认真省思。为什么看了要素不全的消息,网民就不假思索地相信'凭空讹人'是事实,而不肯脑子里拐一个弯儿,想想另外的可能性?因为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败德事件刺激下,很多人先验地认定:不是老人变坏,就是坏人变老,坏是潮流和常态,不坏反倒奇怪。他们每逢一事,内心已有坏的'期待',稍加引导便深信不疑。普遍的道德焦虑之下,没有调查也有了发言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愿望钝化,'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度别人'成为下意识,不把社会话题导向负面便觉得不踏实,这其实是一种'恶意想象强迫症'。如果任由这种心理病状互相感染,人们的心态将越来越灰暗,互信的空气将越来越稀薄。"

"有什么样的国民就有什么样的国家"——当新京报提醒不可拿这句话"衡量一切"时,北京青年报评论员李星文却仍然相信"不苟且、不放弃"的自律作用:"老人变坏和坏人变老的现象都有,但再多的个案也不能被视为全貌,通情达理的老人还是多数,是非明断者仍是社会主流。所以一方面要驱除内心的躁动,重新奉实事求是为圭臬;另一方面要相信光明和正义的力量,并身体力行地创造积极的能量。"

此外,还有新华每日电讯《"扶人遭讹"假新闻恶化了民风》、齐鲁晚报《会思考比急站队更重要》、成都商报《"大妈"担不起失落的社会信任》、重庆时报《人心为何迷乱于"老外扶大妈遭讹"》、重庆晨报《老外被讹反转,公众道德不应被利用》、晶报《老外vs妇女——大逆转中有大智慧》……

环球时报的《道德自我矮化成了条件反射》更获新浪重点推荐。是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继忠在叹息,"条件反射式的道德自我矮化,实际上是中国泛道德主义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道德评价,这也不是坏事,但道德评判必须基于事实,否则就是建在沙地上的高楼。现在的情况是,往往事情的最终真相还没出来,道德评判先条件反射地迸发。这一点其实是更需要中国社会反思的。"

但是,在腾讯首页专题编辑丁阳看来,这些林林总总的反思恐怕都有"盲点",那就是"不能只盯着'是讹钱还是维权'":"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发生碰撞,但大妈和小伙对自身的伤情认识不一致,对赔偿的数额认识也不一致,于是就发生了纠纷。这与单纯的'碰瓷'并不一样,本不应赋予过多的道德判断。在这起事件中,外籍小伙固然应为碰撞负全责,但该赔偿多少,他并非没有为自己主张的权利。同理,大妈作为受害一方,在不确定自己受到多少内伤的情况下,也有主张更多赔偿的权利。理想的情况下,双方通过理性的举证和讨价还价来达成协议。然而很不幸,如同中国大多同类事件一般,这起事件同样是以很难看的过程来解决的。这种难看的过程,反过来使人们非得分辨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而实际上完全没必要。"

于是,在时评家群起批评"刻板印象"、"过度解读"之际,这家门户网站将分析重点放在了"大妈摔倒后的行为模式"上:"一场轻微交通事故,大妈不愿意移到路边,不愿意站起来,称之为'保护肇事现场',这明显不是打算协商解决问题的态度,而是要把事情闹大的态度。这或许不是为了讹钱,而很可能是因为认为这样能达到'尽量不吃亏'的效果。在当下中国,类似的情况随处可见,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经常有'当事人横躺在道路中间'、'恶意拦车'、'不愿上救护车'等现象,让整个交通变得拥堵都在所不惜。这实质上是一种"抗拒文明解决纠纷"的态度,不信任有友好协商解决的办法,甚或不知道有文明解决问题的方式。之所以'抱大腿'、'撕衣'、'抱车',是源自于'丛林法则'般的生活经验……拒绝文明解决问题方式的根本原因是对陌生人缺乏信任……他们相信的是,自己要是'松手'了,那么对方可能就跑了,事实上这种可能性也的确存在。"

"一个轻微的摩托车与行人的碰撞,最后发展成堵塞交通1个多小时,警察协调,救护车出动,撕衣抱车,脏话连篇的事件,大量耗费社会资源,这真的没有必要"——在这段结语的引导下,截于午时的专题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80%的投票者不赞同大妈解决这起纠纷的方式。

几乎每一位就此发表评论的人们,都提到了那个"坏人变老"的说法,而作为在半个多月前用《中国老人,为老不尊?》将此话题炒热的重要推动者,凤凰网今天还在首页特别推荐了来自钱江晚报的斥问——《谁的脸最应该"臊得慌"》。

"再狗血的反转大片,都比不上现实生活的荒诞",文章开篇就是嬉笑怒骂:"上午下午两个极端的版本疯传网络,围观的人们刚把口水淹到'大妈'的脖子眼,转身又把口水喷向了'外国友人'。稍微有点自尊心的艺术家,也会在这场闹剧中为自己的想象力匮乏而汗颜……两个版本,用的是同一组照片。但不仅叙述的事实不同,感情色彩也完全两样。这个实际年龄实在够不上大妈级别的女子,在前一个版本中完全具备了人们近来合理想象中的中国大妈形象,符合'坏人变老了'的道德审判标准,所以,相比之下,她在街头冲突的对象,只有在尊称为'外国小伙'、或者'外国友人'时,才能将倒地的女子,这个被损为'第一个逼着外国友人签下不平等条约的人民英雄'形象给比下去。这条网络新闻,要搁一两年前,估计不会有太多的权威媒体、官媒大V集体中招。但今天的媒体和围观者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正是需要最后一根稻草来压倒变老了的中国'坏人们',为自己的道德审判,增加一个有力的例证和砝码。而'中国大妈'与'外国友人'的这场街头冲突,来得巧,来得妙,来得正是时候。这位'中国大妈',简直就是送上门来的活秦桧,对她吐多少口水,都是一种'高尚'。某家卫视主持人甚至很有民族尊严地表示自己'觉得脸臊得慌'。"

于是,作者刘雪松声称自己是"为媒体人应有的职业底线深感'脸臊得慌'",因为,"新闻事实面前,最应该觉得臊得慌的,不是发照片的那个,也不是跟风吐口水的那群,而是做媒体的那些":"上午版和下午版的两个新闻,如同媒体扇向自己左脸和右脸的两记耳光,溅出满嘴血沫,滴落一地节操。'外国小伙'反转剧个案,没有展示'中国大妈'的碰瓷真相,反倒以戏剧的冲突方式,将网络新闻传播的真实性,与哗众取宠的眼球效应之间的相互碰瓷,在网上网下、中外友人之间没遮没羞地展露无遗。回过头来,我们审视彭宇案、许云鹤案、达州老太案,这些一路博尽旁观者眼球的个案所绑架的"扶还是不扶"的命题,究竟又有多少人为的臆想和情绪的苍白?每一次道德审判,背后放大的是极端的个案。当个案成为眼球效应被放大,扶还是不扶这样的伪命题,最后冲撞的是道德美德,挫伤的是社会伦理。在昨天两个'标本'成为旁观者情绪急转的两只口水钵盆里,我们看到的是比网友的三观更凌乱的传播者三观。这些传媒大V和社会精英,当自己常常皱紧眉头思考'中国怎么了'的时候,是否应该反问一下——自己究竟是怎么了?"

好在,钱江晚报保留了一句"我们不确定昨天的'下午版'就一定是最后的真相"。的确,除了能够在昨晚写作时看到自家记者跟进报道的新京报、北京青年报评论员,绝大部分就此叹息"以讹传讹"的时评家——不论是那些有正式发表机会的意见领袖,还是在微博论坛上怒斥媒体造谣生事的热血写手——其实也就是以另一种"符合期待"的姿势接纳了"下午版"。他们以为事情已经发生了180度大逆转,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用来批评"有色眼镜"的案例,不过就是因为没能及时得知那名外国小伙的女友以及摄影者仍然认定"大妈讹诈"。从终极意义上来说,只要是信息传播链上的一分子,谁也逃不过"选择性相信"。

所以,不论是中国青年报那篇《先别急着"开炮",等一等真相》,还是扬子晚报的《"大妈讹老外":道德必须等待真相》,其实都有一个"等多久"的问题。依据"下午版"去批评"上午版",会不会只是一种"五十步笑百步"?

那么,回到那位没有视频可以作为呈堂证供的四川达州"讹人"老太,现在会有人开始心中迟疑了吗?她向记者下跪发誓"若骗人全家死绝",他的儿子被释放后对警方处罚决定依然不服。思前想后,华西都市报今日社评强调《能优雅地议事索赔,才能安心扶起"大妈"》:"漠视规则,大行其道;遵纪守法,照章办事的老实人倒可能吃亏,正是这样的逆淘汰、反规则盛行,才导致出事后,当事人第一反应不是循法而为,而是大闹一场,弄出动静,不管是否影响公共利益,只为争取一定议价权。优雅斯文,规则议事,不是首选项;撒泼打滚,闹中取利却成生意经,这样的社会利字当头,戾气横生。"

相关日志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彭博社质疑中国高层家族资产 被禁出席发布会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彭博社质疑中国高层家族资产 被禁出席发布会
Dec 4th 2013, 09:14, by 墙外仙

美国财经新闻通讯社彭博社一名负责采访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的随团记者,前天被禁止参加卡梅伦和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联合新闻发布会。英国《卫报》报道称,英国首相府公开批评中国此举"完全不恰当",卡梅伦还当面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表达抗议与不安,但习近平表示不知情。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与以往安排没区别"

针对记者被禁一事,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昨天在例行记者会上解释,由于中英两国总理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场地有限,中国当局首先考虑满足两国记者的报道需要,之后才适当地满足国际媒体的需要。  
洪磊说:"我们是根据这一原则作出相关安排,与以往没有什么区别。"
据英国媒体和外电报道,前天被拒采访中英总理新闻发布会的是彭博社派驻英国的记者赫顿(Robert Hutton)。报道称,赫顿是在卡梅伦抵京后从机场前往活动地点的途中,在联合新闻发布会召开的数小时前,被告知中国官方明确表示他"不适合"参加发布会。
英国首相府发言人表示禁止媒体记者参与新闻发布会是"完全不恰当的",并随即向中国高级官员表示深切关注。
另据美国《财富》杂志昨天报道,中国官方有关部门的官员上月底以"安全检查"为名,突访彭博社位于北京及上海的办公室,但究竟有多少官员突访及他们来自哪个部门等细节,尚不清楚。根据该报道,这些官员并非警察,但彭博社记者把官员的突然出现视作当局的恫吓之举。
洪磊昨天被询及此事时没有直接回应,只说:"中方根据有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外国媒体管理事务。"彭博社发言人也拒绝置评。
去年6月,彭博社曾以大篇幅报道质疑一位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家族资产,之后其网站就一直被中国官方屏蔽至今。而在上个月,《纽约时报》报道彭博社为了避免在华业务受到进一步冲击,而决定封存一篇关于中国首富王健林与中共高官亲属间财务往来的报道,但彭博社对此予以否认。
彭博社内部的相关人士告诉本报,目前该社所有驻华记者的记者证都未获得更新,创办人布隆伯格(Michael Bloomberg)为此计划明年1月亲自到中国一趟,希望能够解决问题。

相关日志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拜登呼吁中国赴美签证申请者挑战权威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拜登呼吁中国赴美签证申请者挑战权威
Dec 4th 2013, 12:33, by 墙外仙

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副总统拜登(Joe Biden)走访了美国驻北京大使馆,在与前来办理签证的中国公民的交流中,他谈到自己对美国梦的理解。

周三下午刚一抵京,拜登就来到美国驻华大使馆。与往常一样,人们排成长长的队伍,迤逦进入忙碌的三层楼高的签证处。拜登在现场与人们做了交流,回顾了他与新加坡前领导人李光耀(Lee Kwan Yew)的一次谈话。

拜登说,李光耀曾经问他,那个让美国不断重塑自己的黑匣子里究竟装着什么?奥秘有两个:一是源源不断的有新思想的移民,二是敢于挑战权威的态度。

拜登通过翻译对申请签证的人说,每个美国人身体里都有挑战现状的基因。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不满足于让美国梦唱主角,所以近期提出了所谓的中国梦的设想,按照官方媒体的描述,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拜登说,民族复兴一定程度上要靠创新来驱动,在这方面美国仍占主导。

拜登说,美国总是期待青年才俊的到来。他邀请在场的中国学生不只到美国看看,还要留下来。

他说,惟有在能够自由呼吸的地方,创新才可能发生。这暗含了对中国政府控制的研究体系的批评。要勇于挑战政府,他这样说道。

拜登的讲话无疑含有说教的成份。在美国大学的留学生中,中国学生数量一直名列前茅。签证处外永远排着的长队也证明中国人不缺少去美国或留在美国的兴趣。问题在于能否通过签证官的面试。不过,至少在即将离任的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Gary Locke)的努力下,中国人赴美签证的等待时间缩短了。骆家辉也陪同拜登走访了签证处。

骆家辉上个月接受《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采访时说,中国人赴美签证现在只需要等五天左右,以前最多要等70到100天。

根据美国大使馆公布的数据,2012年美国驻华大使馆和四个领事馆总共办理了130多万个非移民签证,较上年增长26%。在美国签发的所有留学签证中,中国学生占40%。

相关日志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明報:彭博社京滬辦事處被搜 隨卡梅倫訪華記者禁入記者會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Get consumer insights

Are consumers aware of your brand? Do they prefer your competitor? Get the answers from SurveyMonkey Audience. We have the insights you need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From our sponsors
明報:彭博社京滬辦事處被搜 隨卡梅倫訪華記者禁入記者會
Dec 4th 2013, 02:53, by 墙外仙

總部設於美國紐約的彭博通訊社懷疑因報道有關中國領導人的貪腐醜聞而遭中國當局針對,3日之內兩度遇上「麻煩」。據外國傳媒報道,彭博位於北京和上海的辦事處上周六(11月30日)突然同日被搜查,原因未明。前日,彭博一名跟隨英國首相卡梅倫訪華的駐英記者,又在採訪卡梅倫與中國總理李克強的聯合記者會時被拒之門外。

員工收封口令禁詳談

據《財富(Fortune)》雜誌昨日報道,中國當局於11月30日突然「檢查」彭博位於北京和上海的辦事處。報道稱,是次「檢查」的詳情並不清楚,甚至由哪個部門的官員執行或有多少官員參與都不清楚,不同的消息來源有不同的說法,有些說是「保安檢查」,有些則說是「安全檢查」,不一而足。

一名彭博員工昨向本報證實確有搜查之事,但表明彭博方面已下「封口令」,員工一律不准對外透露事件詳情。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彭博通訊社駐英記者赫頓(Robert Hutton)周一(2日)在卡梅倫與李克強的聯合新聞記者會舉行前的最後一刻被拒絕入內。報道形容,事件顯示中國當局對彭博的敵意加劇。

英方稱阻採訪「極不合適」

報道引述英國首相卡梅倫的一名發言人稱:「上周日這個問題浮出水面時,我們立刻就向高層人士表達了關切,並明確表示禁止記者參加新聞發布會是極不合適的……當我們聽說今天發生的事情後,我們向中方高層官員表達了對記者被禁一事的深切關注。」

疑報道高官親屬斂財入黑名單

報道指出,上述中國政府對彭博通訊社的最新「懲罰」,是由於去年彭博曾在報道中披露國家主席習近平親屬涉嫌斂財。此後,彭博社極少獲邀出席中國官方的新聞發布會。據稱,最近彭博決定「抽起」一篇關於中國首富王健林與中共高官親屬間有財務往來的報道,王健林旗下的萬達集團拒絕就此置評。

本報昨日就彭博駐北京及上海辦事處被指日前受到中國當局搜查,以及其記者被拒採訪卡梅倫與李克強的記者會一事向彭博查詢時,其亞太區發言人回應稱:「謝謝關注,但我們對於上述兩方面的問題均不作評論。」

外交部指中英記者獲優先

法新社昨日報道,中國外交部否認中方有意針對彭博,發言人洪磊在例行記者會上回應說:「相關記者會應首先滿足來自中國和英國的記者的需要。基於此,我們盡力滿足其他記者的需要,由於座位有限,我們依據往常的做法作出相應的安排。」

當洪磊昨日被問到關於搜查彭博辦事處的報道時,他並未作出正面回答。他說:「中國一向根據法律法規來處理有關外國記者及外國傳媒相關的問題。」

相关日志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邓文迪布莱尔纯友谊遭质疑 内幕越曝越多 知情人:默多克此后永远不会与布莱尔共事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Get consumer insights

Are consumers aware of your brand? Do they prefer your competitor? Get the answers from SurveyMonkey Audience. We have the insights you need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From our sponsors
邓文迪布莱尔纯友谊遭质疑 内幕越曝越多 知情人:默多克此后永远不会与布莱尔共事
Dec 4th 2013, 01:29, by 墙外仙

上个月,新闻集团老板默多克与第3任妻子邓文迪10分钟了断14年婚姻。有关两人分手的原因现在仍在继续发酵。有英国媒体报道,邓文迪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有染,两人甚至数度开房,这才惹怒了默多克,并最终抛妻弃女。对此,布莱尔的发言人予以否认,默多克更是讳莫如深。而日前,英国媒体爆料称邓文迪在笔记中承认对布莱尔有着"热烈的感情",而布莱尔的密友则称布莱尔认为是邓文迪对他"过于依赖"。

据英国《星期日邮报》12月1日报道,邓文迪在一份笔记中,承认她暗恋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对布莱尔有着"热烈的感情"。报道说,这份笔记写于默多克决定要与邓文迪离婚之前。据一位"重要消息人士"透露,邓文迪的这份文件是她写给自己的,是真实心迹的自然流露。

英国媒体报道说,邓文迪和布莱尔曾在默多克的家中共度周末,两人还曾在百万富翁大卫・戈凡的私人豪华游艇上过夜。默多克起先一无所知,后来终于察觉。有报道显示,由于默多克的竭力反对,布莱尔不得不放弃参加今年7月在美国举行的太阳谷大会的计划。由于会议主办方临时更改主意,使布莱尔对此感到受了极大的侮辱。

此前,《每日邮报》报道,默多克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牧场的工作人员披露,布莱尔与邓文迪背着默多克,分别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在牧场共度周末。工作人员还爆料说,除此以外,布莱尔和邓文迪还在纽约、伦敦以及洛杉矶等地"多次进行幽会"。

1

2

3

对这些报道,布莱尔发言人迅速予以否认,认为一切都是"戏谈"。布莱尔虽然迄今对这些报道还没有直接发声,但他曾经说过,他与邓文迪的关系是正常关系,两人是"纯友谊"。而布莱尔的一位"密友"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表示:"布莱尔看着我的眼睛,确认从未与邓文迪有过身体接触。真实的情况是邓文迪在情感上过于依赖他,而他也允许自己被逐渐拽向一个危险的漩涡。布莱尔知道事情会败露,但他无法在邓文迪遇到困难时袖手旁观。"这名友人还表示,布莱尔"很确定"是谁捅娄子向媒体揭秘,但不论现在还是将来,他将选择沉默应对。还有布莱尔的朋友告诉媒体:"邓文迪和默多克过得不好,布莱尔只是为她提供一个可以哭泣时依靠的肩膀。除此之外的细节都是默多克老煳涂自己臆想的。"另也有朋友表示,两人从未单独见面,每次聚会都有别人在场。朋友们担心"婚外情"报道会对布莱尔妻子雪莉产生影响。布莱尔忙于政界、商界应酬,两夫妇已经聚少离多。

默多克的传记作者迈克尔・沃尔夫认为布莱尔"不够意思",他在书中写道:"作为默多克的社交使者,布莱尔成为邓文迪最初的官场社交成果之一。邓文迪则被布莱尔视为自己控制默多克的工具。"更有消息大胆猜测,如果布莱尔果真对邓文迪有情,那么在邓文迪与默多克分手之后,尤其是现在又爆出邓文迪主动承认与布莱尔有感情的情况下,两人会不会趁机结婚呢?

现实版"麻雀变凤凰"代表人物邓文迪,原本是"一杯红酒也能钓到金龟婿"的励志真身,如今,中国女士邓文迪和媒体大鳄默多克这段令全世界瞩目的婚姻以离婚告终,又一次让旁观者错愕到下巴脱臼。因为极大的年龄差和悬殊的背景,加上媒体报道的邓文迪"恋爱前科",让邓文迪的形象多少有些腹黑女王的气质。可这次,邓文迪并没有因离婚财产分割闪瞎人眼。想到小镇姑娘可以成为巨鳄前任,如今有钱又单身的邓文迪,才是真正的重新出发啊!

  离婚协议达成

邓文迪分账远低于默多克前妻

2013年11月20日,传媒大亨鲁伯特·默多克(RupertMurdoch)和华裔妻子邓文迪,正式宣布达成离婚协议,结束自1999年起的14年婚姻。当日,默多克和邓文迪在纽约曼哈顿法院签署离婚协议。据观察者称,现场气氛融洽,双方都表现得有礼有节,在离婚协议达成后,他们走出法庭,还握手拥抱了对方。而英国媒体报道,签署文件仅仅花费了6分钟,邓文迪笔落一刻,默多克露出了美好的笑容。

纽约州高等法院法官埃伦·格斯默对两人说:"你们能如此和平地解决这件事,我感到高兴。"离婚协议的条款并未在法庭上宣布,财产分割状况也不得而知,不过可以了解到的是,这份离婚协议,是参照了他们的婚前协议和两项婚后补充协议共同拟定。另据消息者透露,此次离婚默多克"出血"并不多,预计邓文迪将获得夫妇二人位于北京故宫边的超豪华四合院,和位于曼哈顿第五大道的一处房产。这套位于纽约曼哈顿区第五大道的"超豪华三层复式"房,曾属于石油大亨洛克菲勒,默多克2004年以4400万美金成交价收入囊中,创下了曼哈顿公寓售价的纪录,专业人士估计,现价已超9000万美金;北京房产则位于故宫东侧,是一套有七间房间的四合院,2004年默多克以每平米4万元、总价1000万人民币的价格买下。购置后两人还对该四合院进行过大改造,两层地下室的其中一层建了一个游泳池,还增添了一个模拟高尔夫练习场和台球室。前英国首相布莱尔夫妇,曾在这参加过派对。四合院中有大量艺术珍品,而艺术品分割状况,还没有具体说明。不过,邓文迪很喜欢的一艘游艇,原本也想划归自己,不料被默多克拿去变卖了。

知情人:默多克此后永远不会与布莱尔共事

离婚协议之后,双方都发表了声明:"我们很高兴地宣布,已经就离婚一事达成共识,离婚之后我们也将善待彼此,并且双方的决定,都将为两个女儿未来的健康和快乐生活,做出最周全的考虑。"据估计,他们的女儿可能会继续和邓文迪一起,生活在曼哈顿区。

根据协议,邓文迪无法分得默多克在新闻集团的资产,两人离婚也不会改变默多克家族的继承规则,即便是此后两位女儿可以分割默多克的遗产,邓文迪也无法获得分毫。默多克与前两位妻子所生的四个子女,将通过家族信托基金获得收益。默多克死后,四位子女将平分新闻集团下属的两家公司38%的继承权、和具有表决权的股票。而默多克与邓文迪的一对女儿Grace和Chole,现在正在上小学,她们是870万单独分割出来的信托基金的受益者,虽然此基金如今已经增值为2.7亿美金,但并没有新闻集团的投票权,而邓文迪不是任何股票基金的持有者和受益人。

关于与邓文迪所生一对女儿的财产继承,默多克早在2006年接受电视采访时公开说明:"Grace和Chole可以在家族财产中分到她们应有的部分,但是她们不能像我与前两位妻子的孩子一样,具有投票权。"当时新闻报道称此消息一出,邓文迪就和默多克大吵了一架。

与默多克此前妻子安娜相比,邓文迪所得到的连零头都不如。当时默多克与安娜的离婚协议达成,安娜获得了17亿美金分手费,至今仍是最高额的离婚补偿。而如今据美国媒体估计,默多克家族现资产达到134亿美元,这样一比较,邓文迪拿到的、不足百分之一的分手费更是毫厘而已。

邓文迪与默多克自六月宣布离婚以来,外界就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人身上。除了敏感的财产分割问题,二人悬殊的年龄和背景差距一直让外界对二者的感情是否牢固持怀疑态度,于是纷纷从邓文迪的交往查究竟。此时,英国广播公司记者佩斯顿在推特上的一段话便成为言论的风暴眼:"我被告知了一个没有对外披露的默多克与邓文迪的离婚原因,这真是让人吓坏了,真恨自己怎么那么爱打听。"

这段留言引发新闻界展开调查,《每日邮报》援引了一位在默多克的加州牧场工作人员的话,该员工声称,邓文迪与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默多克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于2012年10月和今年4月来到农场度周末。而这也不是两个人单独约会的唯一场所,他们还分别在洛杉矶的房产、伦敦的豪华公寓和纽约的住所里私下会面。按照这位牧场员工的说法,邓文迪与布莱尔在牧场度假时,邓文迪与默多克的女儿Grace和Chole均不在场。不过《每日邮报》为了不惹上麻烦,特意说明这并非暗指布莱尔和邓文迪之间,有任何不当行为。

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双方口水仗,布莱尔发言人坚决否定,布莱尔与这场离婚没有任何关系。一名布莱尔的身边人愤怒回应:"默多克正在把一些荒谬的故事扣在邓文迪和托尼(布莱尔)身上,但这些都并非事实,只是一个可悲老男人的胡言乱语。"最近也有一些言论称,爆料者事实上受到了默多克家人的影响,而默多克前妻的孩子们不喜爱邓文迪,已显而易见。

据了解,默多克与英国历任首相一直关系密切,与布莱尔更是因为商业上的合作,更加亲密无间。正因为得到新闻集团旗下媒体的支持,布莱尔能够率领工党连续3次赢得大选,成为工党史上在任时间最长的英国首相,这一切都与默多克的支持密不可分。即使在布莱尔离任之后,他依然是邓文迪与默多克大女儿Grace的教父。但随着默多克与邓文迪的婚姻破裂,布莱尔与默多克的"友谊"也彻底终结,据说6月以来,布莱尔曾经多次试图联系默多克,都遭到拒绝。默多克身边人说:"默多克再也不会与布莱尔共事了,永远不会。"一名默多克的工作人员称:"默多克处事谨慎小心,因此不会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就这样结束一段如此显赫的关系。"据美国媒体报道,在默多克准备与邓文迪离婚前一周,邓文迪还和布莱尔夫妇见过面,当时每个人的表现都没有任何异常。

当然,布莱尔与邓文迪有私情的消息一传出,就遭到否认。布莱尔的朋友们站出来极力维护他,称绝无此事,二者之间"完全清白、光明正大"。其中一人说:"他们从没单独相会过,总有其他人在场。"更有布莱尔一方坚称,邓文迪与布莱尔及夫人只是关系不同寻常的朋友,邓文迪还曾经在中国推广布莱尔夫人的传记,她们之间关系也一直很好。

倒是邓文迪,在默多克与布莱尔二人之间的关系上,起着平衡两边的作用,这也许导致了他们几位的交往,看上去有些过于神秘。默多克的传记作者迈克尔·沃尔夫,也在自己的出版物中写道:"作为默多克的社交使者和社交权力操纵者,布莱尔成为邓文迪最初的官场社交成果之一。文迪则被布莱尔视为自己控制默多克的途径,与文迪一起对付默多克。"

邓文迪离婚之后,舆论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因为前几段恋情显得心机太重,邓文迪的离婚遭遇,被一些人视作大快人心。但也有支持邓文迪的观点,认为邓文迪始终掌控着自己的人生,先是得到绿卡,现在又拿到一辈子花不完的美金,今后无论是投资事业还是享受人生,都有了大把资本。尽管不少人把邓文迪从一个小镇青年,奋斗成为传媒大亨的前任,这一光彩显赫的人生看作走捷径,但邓文迪初到美国社区大学时,曾是那里最刻苦的学生,才能进入耶鲁;在自己出品首部电影《雪花与秘扇》时,也多是亲历亲为,工作毫不懈怠;不久前默多克遭袭时也表现果断勇敢,如果看到这些就不难想象,一个巨鳄的妻子虽然成了前任,但有钱有脑的邓文迪如今恢复单身,梅德韦杰夫看住你的普京,其他现任看好你们的老公啊!

邓文迪彪悍护夫的一幕还记忆犹新,如今两人竟分道扬镳。

相关日志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