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1日星期三

墙外楼: 中国收购意大利燃机公司 4亿欧元补30年技术鸿沟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ooking for a Helpdesk?

Try Freshdesk - the preferred helpdesk system of over 15000 businesses. So easy, sets up in two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收购意大利燃机公司 4亿欧元补30年技术鸿沟
Jun 11th 2014, 11:59, by 墙外仙

安萨尔多公司坐落于意大利的热那亚州(Genova),是一家拥有150多年历史、全能型的工业公司,拥有悠久的重工业研发及制造的历史,堪称"意大利的克虏伯公司"。目前是全球最优秀的综合机电工程公司之一,在能源、自动控制及运输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
105398676
燃气轮机,是工业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也是我国制造业长期无法忽视的短板。即便到了去年,国内燃机量产能力具备,基础研究全面启动;但核心技术上的巨大鸿沟还是横在面前。而就在上个月,情况发生了转折。
意大利时间5月8日,上海电气和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签署一系列协议,上海电气计划出资4亿欧元参股后者40%股权。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大潮中,4亿欧元不是一笔小数目。然而,这次收购的价值,远不是账面所能反映。用业内人士的话来说,4亿欧元买来的,是最宝贵的技术和时间(编者注:4亿欧元相当于33亿人民币)。
30年的技术鸿沟
虎煜是上海电气下属上海汽轮机厂燃机部部长,1998年从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的燃机专业毕业。他回忆,当年念书时全国很少有高校开设燃机专业,因为中国的燃气产业已经断代十多年,读这个,毕业后去哪工作可能是个大问题。
2000年,国内三大电气企业参与国家组织的燃机"打捆招标",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分别与西门子、GE、三菱三家跨国巨头合资合作。通过以市场换技术,推动燃气轮机国产化。十多年过去,国内燃机制造业蓬勃发展,随着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需求提升,燃机市场也逐渐成熟。一个鲜明标志,国内各大工科见长的高校,几乎都开出了燃机专业,冷门变成了热门。
"30年差距!从GE在上世纪80年代研发出F级燃机到现在,我们有30年差距。"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郑建华直言国内与世界第一梯队的距离,包括上海电气在内的国内燃机制造商,都只拥有制造技术,没有研发能力。"我们只能按图制造,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设计。"郑建华说,由于缺乏技术,制造过程中任何一点修改都要听外方的。
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合作共赢,可双方关系再好,拥有燃机核心技术的跨国公司都有一个共同的默契,那就是外方绝对不会把燃机核心技术向中国合作伙伴转让。对西门子、GE、三菱"三巨头"而言,燃机是"命门",也是其能源装备领域利润最高的业务。4月底西门子宣布和GE竞购阿尔斯通,5月初西门子收购了罗罗燃机,此前三菱还吃下了普惠燃机,都有加紧行业整合之意以进一步加强垄断。行业里流传着这样的名言:要想拥有GE燃机技术,你得买下整个GE公司;要想得到西门子燃机技术,除非"跨过他们的身体"。这次收购之前,国内燃机行业几乎已经断了向国外买技术的念头。
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不仅带来定价权,还使其牢牢控制了服务领域。国内燃气发电行业普遍存在"买得起、用不起"的现象,燃机中的高温热部件每四年要更换一次,一台燃机多年日常维护维修的成本远超过燃机的购买成本。由于国内制造商没有研发设计能力,导致做不了任何维护服务,这块市场也被外方垄断,中方无计可施。
千载难逢的机会
国内燃机行业太需要技术了,但差距之大让人无奈。前期研发需要天价投入、大量试验,这些都好办,但最需要的是时间。当国内行业准备追赶的时候,跨国公司的技术没有停步,西门子、GE等企业至今每年还在投入10多亿欧元、美元进行研发,据悉世界领先企业已经研制出比H级更先进的燃机。转机在半年前出现。此前积极拓展海外业务的上海电气,获悉国际燃机市场上的一则变动消息:意大利安萨尔多公司正待价而沽,准备寻求行业投资者。
这是一个复杂的故事。世界上完全拥有重型燃机研制能力的,除了第一梯队的"三巨头",还有法国阿尔斯通和意大利安萨尔多两家组成的第二梯队。1991年西门子与安萨尔多进行燃机技术合作,但到了2000年左右西门子意识到燃机技术的重要性,向对方规定了技术使用年限和范围并收回了技术转让许可。
这反而促使安萨尔多转向自主研发,10多年后,它拥有了独立技术。目前该公司主要聚焦欧洲市场,每年有10多亿欧元销售额,2000多万欧元利润。虽然规模不能和"三巨头"相比,但它的燃机产品和技术齐全,并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
安萨尔多虽然盈利,但其母公司却受欧洲经济环境影响,陷入债务泥潭。此前欧洲的一家企业提出以13亿欧元收购,但在意大利管理层和工会坚决反对下失败。去年得知安萨尔多母公司回绝该公司之后,上海电气看准机会,迅速向其伸出橄榄枝。
一开始进展并不顺利,由于缺乏了解,中国企业的热情并没有得到回应。同时韩国一家知名电气制造商介入,它抱着和中方一样的目的,希望通过收购,获取缺失的核心技术。但韩国企业提出和另一家欧洲企业一样的要求,要100%控股,同样担心下,安萨尔多工会又开始反对,收购再度陷入僵局。
两次波折后,意大利政府安排国家战略基金FSI全盘接管了安萨尔多能源公司。去年底,郑建华代表上海电气,赴意大利拜会了FSI的总裁。
一见面郑建华就开门见山,给出承诺且要求公平合理:第一,要参股安萨尔多,希望是大股东,但也不是"非要不可"。第二,价钱可以商量,但底线是技术要全面共享。第三,只要安萨尔多经营良好和健康,原来的管理团队可以继续保留,员工可以不裁员。第四,上海电气必须是安萨尔多的唯一产业股东。第五,上海电气将与安萨尔多一起共享中国与全球市场,并一道出资研发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燃气轮机且共享知识产权。
这五条一下子打动了FSI总裁,当即表示马上向意大利政府报告。中国公司的诚意也让安萨尔多公司管理层非常激动:开拓巨大的亚太市场,对于这家老牌欧洲企业来说,也很可能成为命运的转折点。
以退为进的成功
收购堪称"闪电战"。郑建华回国后第二周,FSI总裁带着安萨尔多高管一起来到上海,第一次看到中国的真实面貌,看到上海电气在闵行、临港的各个世界级工厂,更坚定了意方与上海电气合作的决心。
收购谈判从启动到签约历时仅6个月,相对同等规模的海外收购,这次颇为高效。上海电气首席投资官陈鸿说,公司收购团队去意大利谈了六次,对方也到中国来了四次。收购细节谈得很细,意方公司对中国政府的支持尤为看重,甚至提出把政府支持写入合同;还提出不要在合同里写合作的时间期限,希望永远合作下去,永不散伙。
成功牵手对安萨尔多公司意味着生存和发展,而对上海电气和国内燃机行业来说,收获的是多年渴求不得的核心技术。根据合作框架,上海电气入股后,安萨尔多现有所有的燃机自主研发技术与能力都将与上海电气共享,对于目前国内最为缺乏研制能力,安萨尔多恰恰都能提供。上海电气将很快具备重型燃机的研发设计能力,"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困扰将不复存在。
按计划,双方还将在中国建立燃机领域的两家合资公司,实现从研发,制造、销售到服务的全产业链覆盖。"双方会联合开发先进高效的燃机新产品,并共享知识产权,从而形成真正的自主研发能力。"郑建华说,这有点像国内汽车产业通过海外收购,曲线发展自主品牌,大大缩短拥有核心技术的时间。
谁也没想到变化来得这样快。上海电气方面认为,这个机会可谓"可遇不可求",虽说是"巧事",但没点韧劲和巧劲,不可能成功。此前其他公司两次失败,关键原因在于收购方要求完全控股,双方核心利益发生尖锐冲突。过去中国企业海外收购中吃过不少此类苦头:要求100%控股,常常会引发对方很大的戒心和猜疑,特别容易受到来自工会的阻力。"不求控制、只求拥有",上海电气的退,反而让对方各个利益阶层感受到诚意,促成合作。
此轮收购也让上海电气经营团队对海外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郑建华表示,过去企业海外收购往往专注股权,虽然投入很大成本100%控股了,但核心技术还是拿不到。这一次,上海电气坚持先谈技术,再谈股权,把双方的核心利益和核心需求都能全面兼顾是这次谈判成功的重要经验。
上个月刚结束的亚信峰会上,中俄两国签署天然气大单,这一消息无疑为上海电气即将大举发展的燃气轮机产业注入强心剂。业内人士指出,未来国内天然气市场供给增加、价格回落,伴随着此次收购带来的燃机技术跨越,将使我国的燃机发展战略目标大大提前。同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重型先进燃机问世后,还将突破垄断和封锁,走向海外市场。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邓聿文:地方官员的心态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2014 Benchmark Report

Learn the ecommerce metrics that matter.
From our sponsors
邓聿文:地方官员的心态
Jun 11th 2014, 10:57, by 墙外仙

端午节回了一趟老家,与一些官员朋友见了面,免不了谈时局、政治八卦和地方的事情。总的感觉是,自所谓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开展后,地方官员觉得这个官确实比以前不好混了,但也不至于到了人人提心吊胆的地步,吃喝之风虽然少了,也不是完全没有,用我一位纪委的朋友话说,"像北京来的客人,还是可以享受公家招待的。"
我问这位朋友,地方干部对新领导怎么看,想过共产党会有垮台的那一天吗?我这位朋友在我老家那个小地方,算是市管干部,副处,勤于思考,平时也喜欢写些东西,他考虑了几秒钟,然后回答我,多数地方干部并不会去想那么长远的问题。我明白他的意思,对地方官员来说,像共产党能执政多久,那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他们关注的是当下当地的官场,考虑的是自己的前程和官运。的确,我也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可笑,不说我老家的那些小官僚们,就是比他们大得多的官员,又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或许对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在心里以为共产党会永久统治下去呢。
至于对新领导的看法,朋友说,他接触的当地官员一般赞成反腐,但是对目前的干群关系有意见,认为中国的老百姓就应该被政府管起来,他说多数干部是这么想的。但我听了后觉得不是滋味。
我能理解老家的官员拥护新领导的反腐败。表面上看,习开展的"打虎拍蝇"运动对官员群体是不利的,因为在目前这种促使官员贪腐的体制下,很少有官员是乾净的,不过贪腐多少而已,因此,按理官员们理应反对才是。但或许他们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而他们中的多数人其实并没有机会或不敢去进行大的贪腐,故无论领导人怎样反腐,都不大可能反到他们头上,所以,他们希望新领导的反腐能够更严厉,一来改善共产党的形象,二来也是平衡他们的心理,说不定他们还有机会在反腐中上一级台阶呢。
既然拥护新领导的反腐,理应在干群关系上,对老百姓好一点,这两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但现在,老家的官员却对此给以了否定的回答,他们不希望接受老百姓的监督,相反要把老百姓管起来。这可是对习大张旗鼓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直接投了反对票。不管习发动群众路线教育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从中共的宣传来看,是要拉近官员与群众的距离,让官员们自觉地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但如果官员们成天想的老百姓要如何听从自己的管理,则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
细细琢磨,地方官员有此想法,也不奇怪。从本性上说,谁也不愿自己受约束,尤其是官员,不论权大权小,大小是个干部,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当然希望自己说了算。再加上中国的老百姓向来温顺,怕见官,不到万不得已,不找政府麻烦。虽然随着人口的流动和信息的开放,老百姓对官的态度已有改变,但"刁民"毕竟还是个别。
可见,地方官员的思想和心态还停留在过去。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在中国变革之难。什么时候官员不再想着去管老百姓了,中国的民主才能实现。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中原地产强拉警报:9月前赶紧逃命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Roll with Us

Need high ROI advertising? See why over 15,000 brands choose AdRoll for retargeting.
From our sponsors
中原地产强拉警报:9月前赶紧逃命
Jun 11th 2014, 10:24, by 墙外仙

经济观察网记者廖杰华

在10日举办的媒体交流会上,国内地产中介龙头之一的中原地产发表了迄今为止最为最悲观的楼市预测。

深圳中原地产董事总经理郑叔伦称:除了房价仍在僵持,推盘量、成交量、访客量、按揭比例都已大跌。郑叔伦称,9月深圳楼市将全面衰退,到那时房价下跌就显而易见了。其依据是,5月份中原(深圳)领先指数结束了连续26个月的强势上涨,房价已进入实质性下降通道。

而中原地产华南区总裁李耀智则透露,目前,开发商目前拖欠中原集团的代理佣金总额已接近30亿。其称,这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应该有的表现。

数据难堪 中介看空

在许多人都对楼市回暖仍抱有希望时,众多地产中介机构对楼市的看法却日趋悲观,中原地产便是其中之一。在10日举办的媒体交流会上,中原地产深圳公司拿出了一系列数据支撑他们的言论。

中原地产称,深圳楼市供应量、成交量、上门量与转化率均已降至冰点。中原提供的数据显示,一手访客量5月各周都在2000人次左右徘徊,每个项目日均来访不到5人次;二手访客量每周维持在18000人次左右,但成交转化率明显下降:2013年1-3季度平均每38位访客成交1单,4季度每60位成交一单;近三周则降至每80位成交1单。

另外,今年前5个月深圳一二手成交总量为306万平方米,同比下降42.8%,创2008年以来新低;2514套一手房的月均成交套数也低于2011年2656套的历史最低值。

中原地产的另一组数据则显示,深圳今年前5个月多数新盘销售率低于5成,平均销售率远低于2013年70%的平均水平。销售率低下导致的后果是库存高企。中原地产称,深圳今年的库存始终在300万平方米以上,自去年9月开始,深圳的库存去化周期已经超过10个月的警戒线,目前已经达到13个月。

另一个支撑中原地产对楼市走势悲观的指标是,5月份中原领先指数结束了长达26个月的强势上涨,宣告房价进行实质性的下调阶段。

中原地产称,2007年和2011年,中原领先指数见证了两轮大回调。2007年,中原报价指数和中原经理指数先后于年初开始持续下跌,中原领先指数紧随其后,于2007年9月加入下降行列,市场开启了一轮长达一年多的下跌历程,2011年亦是如此。

事实上,深圳官方数据也验证着深圳楼市惨淡的成交。深圳市规土委公布统计数据显示,5月份深圳一手住宅成交套数为2547套,同比跌48.8%。

中原地产华南总裁李耀智认为,楼市降温已成定局,房价下降是大势所趋。李耀智建议,在卖方处于下风及买方处于看跌的博弈环境下,开发商应顺应市场走势,主动下调房价,降价走量,及时回笼资金,以提振市场信心。

龙头预警值得注意

对市场表达悲观看法的不止是中原地产。国内地产中介另一龙头世联地产[-0.47% 资金 研报]对楼市的未来走向也极度悲观。

就在几天前,世联地产董事长陈劲松公开表态称,全国五月份都不红,且看上半年最后的六月了。"当上半年已过,下半年就更要硬拼,故,我估计前三季度都不好,而第四季就只有硬着陆了。"

尽管谁都无法预测中国房地产的未来走向,但作为国内地产中介市场的两大龙头,中原地产和世联地产的观点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数据显示,2013年世联地产计实现代理销售金额3175亿元。而2013年年中,世联地产曾称,其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为4%。

中原地产的体量不在世联地产之下。

中原地产官方资料显示,2013年中原地产中国大陆区一手代理的项目近3000个,全年累计销售额达3304亿元人民币,累计促成成交面积达4405万平方米。

另外,2013年,中原集团总收益超过106亿元人民币,内地业务收益达到75亿元。目前,中原目前在内地34个城市设立了直属分公司。

有着香港"地产教父"的之称的中原地产创始人施永青说,我们在内地有几万员工,就像在内地楼市的肌理中安插了一个个探测器,我们的感觉应该不会错。

实际上,类似于中原地产深圳公司的悲观言论,施永青已在多个场合提及。

施永青称,现时,头脑清醒的地产商已意识到危机正在逼近,已开始部署战略退却。他们知道,在二线城市应尽快减价清货,即使蒙受一定的亏损,也要及早离场。否则,资金就可能被套死,以后得长期背着这个包袱。

除了极度的看空言论,中原地产的另一说法也颇为震惊。

中原地产华南区总裁李耀智则透露,目前,开发商目前拖欠中原集团的代理佣金总额已接近30亿。"这不是一个健康发展的行业应该有的表现。"他建议开发商认清形势,尽快跳水降价保命。

事实上,对于佣金被大幅拖欠的问题,施永青已公开喊话。 施永青称,愈来愈多内房商拖欠支付佣金,令中原内地累计应收帐款升至超过20亿元人民币,占去年全年收入近三成,当中超过一半已过期,情况严重。

施永青称,原本开发商收到楼款後,翌月便会支付佣金,但目前许多已拖欠2至4个月。施永青指,没有想到今年内地银根如此紧绌,令楼市急速转差。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杨彼得:政令不出中南海是典型的体制病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ousands of Free eBooks

BookBub brings you free & bargain national bestselling eBooks in the genres of your choice! Sign up now & join 1.5 million happy readers.
From our sponsors
杨彼得:政令不出中南海是典型的体制病
Jun 11th 2014, 06:57, by 墙外仙

中国政府网近日刊文,传达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官场内很普遍的"为官不为"现象的严重不满,李克强强调,要通过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等方式,既督地方,也督部门,确保国务院各项政策措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
李克强痛斥的,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政令不出中南海"。这也是中国领导人常有的一种哀叹哀鸣,在我的印象中,前总理朱镕基、温家宝都哀叹过、痛斥过,然后就没了下文。朱镕基后来公开承认,他刚开始经常就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曝光的问题给地方领导作指示,要求整改,刚开始地方领导也很买帐,但慢慢地发现批示不管用了,他对批示也从此兴味索然。也就是说,总理的权威不过如此。
李克强面临同样的问题,这回他要派出督查组,要通过督查、第三方评估和社会评价等方式对地方与部门展开督查了。马上有人说,第三方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政策实践中早已通行多年的科学理念与做法",现在能够为中央政府所采纳,意义重大。这似乎是说,面对"政令不出中南海"的困境,朱镕基、温家宝只会发发哀鸣,而李克强已经"长缨在手"了。真可以乐观如此?
所谓"政令不出中南海",在中国由来已久,恐怕从周天子、秦始皇的时代就存在了。近些年,由于总理们哀叹得多了,社会上各路志士仁人纷纷站出来出主意,政府本身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府研究所所长于安教授去年9月答媒体问时提出,中央应当"以法治方式实现政令统一"。而2008年至2009年,全国搞了一个从村支书到县委书记的大规模基层干部培训,冀以化解政令不畅的痼疾。
但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以"政令是个好政令"为前提的,责任仅仅在于地方与政府部门不抓落实,也就是"抗令不遵"。但果真如此吗?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军对"政令是个好政令"作出了一个不同流俗的解释,他认为,政令之所以不出中南海,是因为很多时候政令并不能解决下面的问题。换句话说,中南海本身在那时瞎指挥,各地要真听你的,那就一定玩完。
张军举的一个例子是,中南海决定办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给上海一块牌子,剩下的就是要求上海方面"先行先试"。但在中国,样样事情都有中央部委管着,一个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在中国权力结构中算个球,所谓"先行先试"其实是寸步难行。敢顶撞中央部委,那才是违背中南海政令;按中南海"既定方针"办,则又可能背上不改革的罪名。
则所谓政令不出中南海,就有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方式。
假设中南海"伟大光荣正确",政令件件英明,但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国家,权力和政令在从中心向终端传导过程中因为距离过远,能量损耗过大,最后变形走样或者地方官虚与委蛇。经常有老百姓说:中央政策是好的,但都被官员打了折扣。对于此种现象,中国有很多经验之谈,比如说"天高皇帝远"、"鞭长莫及"之类成语,讲的都是中央权威损耗的问题。中国汉族人建立的政权,从秦汉到明代,所辖疆域越变越小,就是因为中央权威管不了太远的缘故。
第二种解释则是中南海政令本身并非好政令,根源还是在于中国乃超大规模国家,通过中央集权的方式治理难度很大。由于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同,一项中南海政令要推向全国,本身就有违实事求是的原则。内地与沿海之间,中西部与东部之间,很多政策上都应当因地制宜。但中国的情况往往是,最高领导人动辄口含天宪、嘴大真理多,他反对迁都,随便开个"京津冀一体化"的方子,中央各部门就不问青红皂白抓落实去了,但各地没法执行。就算是认真调查研究过了、集思广益了,最后也是一张处方治13亿人的病,那行得通吗?
要解决问题,还是学者吴稼祥开的"多中心治理"的方子可行一些,说穿了就是搞联邦制加民主制。民主制避免领导人独断专行,联邦制确保因地制宜的治理,同时调动地方政治的积极性。中国这么大,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什么都要中南海政令说了算,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内耗,而不可能是解决任何问题的有效策略。
政令不出中南海是一个老问题,其吊诡之处在于我们如何用文字描述它,如果我们把它描述为"中央与地方博弈",相信大家就耳熟能详了。中央政府把税收的大头拿到手,但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方面承担责任很少,基于此种现实的中南海政令,地方上凭什么热心执行呢?再譬如中南海下令"南水北调",马上北京将要吃上长江水了,但湖北人民却没水吃了,那湖北凭什么满意和答应?
问题很老,解决问题要的是真正的"脑筋急转弯"。地方和部门为什么不落实中南海政令,需要追根溯源。更重要的是,应当对中南海政令本身的合法性、科学性作出反思,我们不能无条件地假设中南海政令永远"伟大光荣正确",地方和部门只能不折不扣地执行。不进行深刻反思,单派出督查组去各地强制执行中南海政令,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至少效率高不到哪里去,也可以说是劳民伤财。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輔仁媒體:金融市場風平浪靜到得人驚!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輔仁媒體:金融市場風平浪靜到得人驚!
Jun 11th 2014, 06:48, by 墙外仙

近期歐美投資市場最多人討論的一個現象,就是出幾乎所有投資市場都出現「Low Volatility」(價格波動性低)的情況。例如美國S&P500指數(標普500指數)的Volatility指數,就在上星期跌至11點,為近7年新低。(見下圖)

1
VIX指數/ CBOE.com截圖

而相似的情況亦出現在債市、滙市等,其相關的Volatility指數都跌到近年低位。(見下圖)

2
股、債及滙市的VIX指數/Bloomberg

而The Economist更指,相關的「低Vol」現像更甚至出現係美國的GDP數字!(見下圖)

3
GDP的Volatility都處低位/ The Economist

但重點問題是,Volatility低是咪一個投資者要驚的現象? 技術上來說,事情剛好相反,!因為Volatility指數(又常稱為VIX)在投資市場上往往被稱為Fear Gauge(恐慌指數),因為當市場出現反謂「恐慌性拋售」時,由於跌幅會相當急,並令市場的「波幅」大增,故VIX通常在「恐慌市」中就會急升。好簡單,只係睇一睇2008年底VIX指數一度升至近90點(見下圖),相信你就明白VIX顯示「恐慌水平」的能力。

4

這樣說來,現時VIX去到7年新低不就是件好事嗎?投資市場「樂觀不恐慌」不好嗎? 我希望大家先明白一個道理,VIX唔高正常來說是「好事」,但低(或是過低)就不一定好。

首先,VIX低對投資銀行與及Hedge Fund(對冲基金)的營運造成壓力,因為當市場無波幅,同時會出現的是交投少,而以收取手續費、顧問費等為主的投行生意就會利潤減少。最近不少投行高層,如高盛總裁Gary Cohn就在上月底講:

「If markets never move or don't move, our clients really don't need to transact.」

而同時由於投資市場波幅細,引致的情況是「擇股」投資的回報變得低,這亦令Hedge Fund更難跑贏大市。 例如Bloomberg View的專欄作者Mark Gibert便計算過歐美企債最佳表現及最差表現的差距,今年的差距是近年最低的。

5
歐美企債回報,最好最差的對比/ Bloomberg View

但讀者可能會話,投行生意唔好同Hedge Fund表現差,其實對我無大影響啊。這某程度上是的對,如果這問題真的不會引致宏觀經濟的話。

先來個簡單解釋,我樓上說過VIX現水平近「7年新低」,就是說同樣的VIX水平7年前出現過。那想請問大家,最近7年全球經濟發生過咩事?

無錯啦!就是金融海嘯!!

6
Via Flickr CC/ By Reuben Ingber

現時不少歐美媒體都關注到底現時「低Volatility」的情況,會否是「暴風雨前夕的平靜」,又或者學術一點說是Minsky Moment 的前夕。所謂的Minsky Moment 就是一個近年重新流行,有關金融危機來源的理論。該理論是由着名經濟學者Hyman Minsky提出,該理論是指金融市場的若出現長期穩定期,這便會引致「借錢投機」活動,並出現Stability leads to fragility(「穩定衍生脆弱」)的情況,而當有關的投機活動崩潰,引發大型金融危險的時刻,就被稱為Minsky Moment。而Minsky Moment於2009年被PIMCO的高層Paul McCulley重新提出來解釋金融海嘯的成因,令有關理論重新受重視。

目前市況極之「穩定」(指無波幅),實令人擔心會否引發Minsky Moment。要知道目前S&P 500在內的美股指數都持續創新高,而債息又持續在超低位(換句話說債價於高水平),加上美國大有機會於未來一年加息,看着現時的平靜而穩定的股市上升,難免令不少歐美投資者擔心。

更大的問題是不少論者都「睇唔透」點解Volatility會低至這個水平。因為現時的美股水平看來是「Unstustainable」的(上面講左,又創新高又就快加息等),前景其實並非咁「穩定」。個別人仕對「低Volatility」都有解釋,例如有The Economist的Free Exchange網誌大意指「歐美政府人為壓低利率多時,令債券的價格未來的Uncertainty(不明朗性)大減,所以Volatility大降。」而Financial Times的美國總編Gillian Tett則指,欒觀點睇「低Volatility」現象是歐美經濟復蘇已企穩腳步的反映。

但兩種看法都不是「完全可信」,例如前者所說貨幣政策是主因,那為何低Volatility不是在早兩年量寛最強勢的時期出現,而是現在退市階段才出現?難道市場完全相信央行的Forward Guidance?而後者的說法,看一看歐洲仍要使用「類量寛」刺激通脹,美國則仍在慢步退市,首季GDP都仲係負數(雖然只係因為天氣因素),這令我對這看法有點點保留。

不過,兩個觀點的作者都同意一件事,就是人為壓低短線Volatility,好有機會引發長線的極波動市!Free Exchange 的這一句說得好:

「 But I do worry that by squeezing out short-term volatility, we may be storing up long-term volatility. 」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宋志标:政治辩护的限度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Roll with Us

Need high ROI advertising? See why over 15,000 brands choose AdRoll for retargeting.
From our sponsors
宋志标:政治辩护的限度
Jun 11th 2014, 04:59, by 墙外仙

北京所发生的事情不同于其他地方,往往带有特别饱满的、愿意为政治提供索隐的特点。过了敏感的月份节点,律师浦志强还没放出来,警方拒绝了取保候审的请求,认为取保会"发生社会危险性"。说这个话当口,斯伟江律师拟担任浦的辩护人,赴京要求会见浦。
不过,事情很快有了变化,斯伟江最终接受张思之、及浦志强家人的看法,退出了浦志强案。在接二连三的消息传播中,张雪忠发帖,沿用低调的语气,对转换辩护主旨提出了建议。换句话说,张认为前一阶段的去政治化变化策略没错,但应该启动政治辩护。
将斯伟江赴京辩护转暂缓、张思之坐镇、加之张雪忠诉求放在一起看,也许可以这么认为:政治辩护与否,正浮现出来,成为一个相当敏感的策略选择。或者说,不止是个策略上的进退考量,可能还涉及到能否将浦志强推向某种标签化境地,说来也费思量。
上海杨海鹏在微博上连续发博,提出警示,大意是:有人希望将浦志强推到某个政治标签上,作为某种政争的筹码云云。杨的立场很明确,他反对将浦案朝着政治辩护的方向推动。这就指向某种阴谋论的东西,说也说不得,可似乎自成一种逻辑。
随着去年以来强化的新一轮遏制,政治辩护似乎成了酝酿政治反对的"借力打力"。先是用"政治反对"收复了改良声音,一部分民间异见人士明暗汇流,发展成为联合性质的统一表态与做法。政治辩护成为应对政治压制的消极手段,试图在被动中磨砺政治光晕。
张雪忠对郭飞雄案的辩护,就是很明确的政治辩护。就是说,既然在法庭上无法取胜,就利用法庭内外作为政治宣讲的场合,将审判演化为加冕的仪式。在使用这个策略过程中,将当事人作为独立的"政治反对者",赋予意义,政治辩护构建政治形象。
对许志永等人的案件,也遵循了这个辩护策略。法庭和辩护词合二为一,成为政治辩护的场所与政治辩护的文本。每一个案件,都被政治辩护打磨出来,乃至于续接政治反对的谱系。大大小小的案件,都在政治辩护的视野中,只是在操作轻重程度上有所区别。
具体到浦志强案在现时的情况,是政治辩护的"好材料",但这就意味着可以将浦志强"政治化"?这个后果是不是浦志强希望的?是不是其家人愿意承担的?就此揣测,张思之对浦案的辩护方式之持重考量,以及斯伟江暂时保持不介入,都是为了消除政治辩护的色彩。
斯伟江和浦志强在过往的案件辩护中,留下过许多脍炙人口的辩护词,比如"正义不在当下,但我们等得到"等等。但在他们的这些办案实践中,尽管吸取了政治辩护的某些表达手法,比如对司法不正义的抨击,但他们所行的并不是政治辩护,这个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这是区别主要看对当事人形象的塑造。哪怕是控诉纪委办案,或者针对劳改掀起一系列诉讼,浦、斯都不是将委托人塑造成政治反对派,而是将他们阐释成不义制度的受害者。他们对审判者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而不像政治辩护那样给予根本否定,这两下的悬殊容易辨别。
将政治遏制策略包装成"依法办案",是因为掌握主动权,从而在政治化上处于优势地位。一旦辩护者采取政治辩护,则意味着将自己和委托人纳入政治化轨道,结果将更加不利;而如果采用法律辩护,又因政治化背景受掣肘。政治化游刃有馀,映衬政治辩护的限度,局面难分难解。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