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3日星期三

墙外楼: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的非官方解读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aunch your idea today.

Type FRIENDS in our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box for a free LaunchBit Startup Guide and turn your dream into reality!
From our sponsors
对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的非官方解读
Nov 13th 2013, 14:22, by 墙外仙

@张七公子HBU/11月13日

我印象里,似乎没有一次三中全会如十八届三中全会一样,受到舆论如此关注。在会议召开前,就有所谓"383方案"满天飞,击中不少G点。即便是在微信朋友圈里,也有更不靠谱的"343方案"来回乱窜,引发很多人的多重高潮。现在,会议公报出来了,虽然《决议》还没出来,但我们还能初步解读一下。
1.会议的特点
与过去的三中全会相比(别问我为啥不和其他会议比),本次会议有几个特点。一是总书记的地位空前强化。总书记除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工作报告,作重要讲话外,还对《决议(讨论稿)》作了说明。而以往的三中全会,对《决议(讨论稿)》作说明的工作一般是由总理或委员长承担的。二是党代表大会中基层代表和涉及全会议题的专家学者列席成为惯例。自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基层代表和专家学者开始列席全会。
2.《公报》的结构
我认为《公报》分一下几个部分。
会议概况(时间、地点、出席人员,会议的主要议程,对中央政治局工作的评价)
《决议》的主要内容
会议号召
其中,第二部分是《公报》的主要内容。我也主要针对这部分进行解读。
3.《决议》的主要内容
《公报》透露了即将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主要内容。按照以往惯例,《决议》将在《公报》发布后一周左右正式公布。《决议》才是三中全会内容的核心,所以我觉得《公报》不用费太大心思进行研究。
3.1.深化改革的必要性、指导思想和总目标。
《公报》首先对出台《决议》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然后认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本次《公报》还指出了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其实在胡温甫上台时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也提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但那是在文末的会议号召部分。这种结构上的微妙改变也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我个人理解,在会议号召部分历数党的指导思想,可以看作是套话,每次公报差不多都是如此,以示崇祖,你不看我也没办法。但在主要内容提到这一指导思想,则有强迫读者先睹为快的意图。
除指导思想外,《公报》也提到了深化改革的方法,即"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从这一段可以看出,当前党内对深化改革的方向还是有较大分歧的,对深化改革的信心还是不足的,阻碍发展的实际问题和思想上的堡垒还是顽固的,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福利的要求还是迫切的。所以深化改革要坚持上述的方法。
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前面这句是老词,需要看《公报》中对它的进一步阐述"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八大报告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是堆砌式的,列举了一系列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仅在"经济持续建康发展"方面提到了"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问题,而在《公报》中,则要求改革要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反映了新领导班子在制度建设上思路的变化。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则大有深意,可惜在这一段里没有论述。
3.2.深化改革的分项措施3.2.1.本部分的主要结构
《公报》在这部分,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分项措施,提出了国情是深化改革的立足点,深化改革的重点和核心问题,与深化改革的历史经验。另外,还提到了深化改革的时限要求,即"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而后,对深化改革作出系统部署。我将几个大的方面结合后面的部署一起进行分析。
《公报》提到,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三中全会仍然将经济体制改革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今后,仍会将发展,而非其他问题作为重要工作来抓。
《公报》认为,应当从六个方面深化改革。这种思路既是十八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思想的继承,也有自己的发展,即将党的建设放入了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之中,成为了"六位一体",或者说,形成了"5+1"的改革模式。十八大报告中(其实也包括历次代表大会的报告),都将党的建设作为单独篇章来讲,没有将党的建设和其他方面工作统一起来,就党建谈党建,陷入了一个怪圈。这次将党的建设也放在深化改革的六个方面当中,意义不可不谓重大。
3.2.2.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大家最关心的内容,也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公报》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报》着重提到了"一个基本制度"和"三个体系",即"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在部署上,要"强调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从这几方面的部署来看,基本经济制度仍然要"坚持和完善",具体提法上没有新意,沿袭了十八大报告的相关内容。但是提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支柱"和"根基"就说明了新领导班子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其实也是对前阵子一些所谓"改革方案"的反驳。
市场体系方面,亮点反而很多。一是提到了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表示要"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二是提到了今后的一些重点工作,包括市场规则、价格机制、土地市场、金融市场和科技体制。笼统而言,政府在微观上干预市场的举措肯定会越来越少,能源价格市场化步伐可能加快,城乡土地二元化的结构可能被改变,金融市场发展将更加规范,科技体制可能有新政策出台。需要指出,十八大报告中就提到了"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革征地制度"等举措。三中全会再次确认后,这方面的工作可能会得到稳步推进。
政府治理方面,上来先提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这也是我非常赞同并一直提倡的问题,也是对深化改革总目标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呼应,更是对十八大报告中这个问题论述不多的一个弥补。这其实是对政府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政府治理水平放在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高度,是史无前例的,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要求的。
财税体制方面,提出了"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也是为之后分税制改革和预算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出了要求。预算制度改革是新点,十八大报告中没有提出。
城乡关系方面,提出了"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问题,提法和十八大报告一样。
对外开放方面,主要内容和十八大报告一致,新提法是"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从上面五个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看,整体而言,三中全会仍然沿袭了十八大报告的提法,但在破除内外行政人为造成的市场壁垒方面着墨很多,由此也呼应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法。换言之,本次经济体制方面的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除了十八大确定的工作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行政体制改革和行政能力的提高。
3.2.3.政治体制改革
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基本沿袭了过去的提法,新提法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具体部署方面,新点有三,一是"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二是"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三是"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笼统言之,今后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仍然是在如何让人民群众玩好政治上,司法制度改革可能有大动作,人权司法保障方面要加强,"八项规定"将被制度化。另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反腐工作被放在了政治体制改革方面,而不似十八大报告一样放在了党建方面。
3.2.4.文化体制改革
没啥新东西,不说了。
3.2.5.社会体制改革
新东西仍然不多,亮点特大,详细说说。
我们国家当前影响国家安全的最主要问题其实还是国外势力支持下的民族分离主义造成的恐怖主义。群体性事件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经济进一步发展、提高政治治理水平和给人民更多的民主花样来解决。《公报》提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是十分有必要的,是站在国际视角下考察国内安全问题做出的重大举措。建立国安委,一方面说明应对恐怖主义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另一方面也说明原来一味求"和谐"的举措已经被抛弃。不过,与美俄等国的国安委不同,习正孟副的组合说明,中国国安委的政策重点还是在国内,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看出来。一是《公报》继续提到军队建设问题,而把国安委的设立放在了社会体制改革部分;二是与之前几次三中全会不同,本次三中全会没有修改宪法的提案,也就是说国安委不会作为宪法法定机构存在,而只是类似于"中央XX工作领导小组"的议事协调机构,名字听起来唬人,但规格难说很高。至于网传说国安委将架空某某机构和个人的提法,估计在短期内看来不会成为政治现实,统合安全、情报的工作倒是可能做一些。
3.2.6.生态文明制度改革
基本提法和十八大报告一致,新提法有一个"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3.2.7.党的建设改革
首先是军事制度改革方面。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国防和军队改革用的词是"积极稳妥",到了三中全会《公报》,用词一转,成了"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此中玄机,自行体会。
党的建设改革既是此次深化改革内容的一部分,也是上述各项改革成功的保障。这方面新提法有三。一是"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也就是说"深改领导小组"的规格很高,完全不同于过去的体改委,涉及改革的方方面面。二是"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也就是说将体制外的人才体制内化。三是走群众路线,这也是和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度化的一个体现。
3.3.会议号召
这部分提出了"三个意识"。上届领导班子曾经提出过"四个意识":忧患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和使命意识。这次提出的是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我觉得这反映了新中央领导集体在对待问题看法上的改变。整体而言,比以往更加积极主动,更愿意迎接新的挑战。
4.简评
具体的政策措施,恐怕要看一周后发布的《决议》。但从《公报》来看,多数提法沿袭了十八大报告的提法,但在具体部署上有新意,结构上有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政府治理工作的重点。新成立的两个机构,名字看起来很唬人,但归根结底都是中央级别的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如何发挥还要看今后的政治实践。但国安委不是政治局,也不是国初的国务委员会;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不是体改委,应该也不会是中央人民政府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的改革之路,还将继续坚持渐进化改革的路子,治大国若烹小鲜。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高屋建瓴,不着一字,自得风流:认真学习三全会公报(黑得好!)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aunch your idea today.

Type FRIENDS in our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box for a free LaunchBit Startup Guide and turn your dream into reality!
From our sponsors
高屋建瓴,不着一字,自得风流:认真学习三全会公报(黑得好!)
Nov 13th 2013, 14:24, by 墙外仙

万众瞩目的三全会终于落幕,其公报也随即播发。

对这份总揽改革开放全局的纲领性文件,俺是看了又看,瞧了又瞧,认真学习,悉心揣摩。自认得其精华也。

这份公报以经济改革为核心,从市场体制、社会公平、司法制度、政府治理、财税体系、城镇化建设、社会治理、生态文明、军队建设、政治制度、国家安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阐述。

可以说,照这样走下去,中国梦一定会成为一场好大好大的梦。

俺是倍感兴奋,欢欣鼓舞。

该公报既很全面,又有重点;既具高度,又有深度。尤其可贵的是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国民耳熟能详,至少是把近三十年来的文件,翻过来,覆过去,读之竟无嚼蜡之感觉,可见文字功底之深厚。

所谓不着一字,是指网民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关键的问题,竟能一字不提,但意境全出。可见梦想与臆想空间之宽广与漂渺。

废话不多说,让我们在三全会公报的指引下,一起来做中国梦!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这次高层政治格局“重构”,上海也是一个重要看点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aunch your idea today.

Type FRIENDS in our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box for a free LaunchBit Startup Guide and turn your dream into reality!
From our sponsors
这次高层政治格局"重构",上海也是一个重要看点
Nov 13th 2013, 13:57, by 墙外仙

这次高层政治格局"重构",上海也是一个重要看点。作为中国政治版图上极为重要的上海,其市委书记一直由政治局委员担任。担任上海市委书记而后进入政治局常委的几率几乎是板上钉钉。

我们知道,十八大前,上海有过一套人事安排,按照胡习原来的想法,在俞入常进京后,韩任书记,李希任市长,李希是习非常信任的人。但是后来高层政治被迫妥协,和江家关系密切的杨X,在退出市委常委后又再度进入市委常委圈中,"二进宫"坐上了上海市长的位置。

按照这次外面的传言,如果韩进京,担任"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这个虚职,那么上海市委书记的位置就空出来了。谁干?我估计这个好事轮不上杨X,传言所指的李希代理书记也不可能!上海在中国政治经济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市委书记必须是政治局委员担任,作为中央候补委员的李希明显分量不够,连中央候补委员都不是的"江家将"杨X就更不用说了。

上海是江系的传统势力范围,政治大本营,进京人马培训输送基地,胡十年布局,在联合温打掉了两鱼后都未能占领这个战略高地,这次有这么好的机遇摆在习面前,习肯定不会浪费。习会派哪位爱将进驻呢?大海?恐怕不算自己人!王X宁,就更不可能!算来算去,只有一人最为合适,就是现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栗XX!

栗XX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分量足够;资历上又干过省委书记,有主政一方的经验;和习有过交集,是习亲点的中办主任,也信得过,所以栗XX是上海市委书记的最合适人选。至少个人认为如此!

栗XX去上海后,空出来的中央办公厅主任位置,应该非习助手丁X祥莫属。对丁X祥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能力,而是行政级别和中央工作经验。丁X祥是副部级,以副部级的级别来主持中办,确实存在一个级别过低的问题。所以,习有两种选择,一是另外找人,据说候选人是某位相当低调的省委书记,这两天已经进行过初步谈话考察;二是提升丁X祥的行政级别,这个其实也相当容易。就看习愿意选择哪个方案,但是不管怎样,中办主任这个位置,一定是习最信得过的人来担任,要不然,习总也睡不着觉啊。

个人觉得栗是江或魔都方面可以接受的,又是曾的亲信,各方还在博弈阶段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Better, Faster, Stronger

Check out our Product Management course in London and start building your ideas efficiently and successfully.
From our sponsors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Nov 13th 2013, 14:15, by 墙外仙

在计划经济时期成立主要的宏观管理部门是经委和计委.1979年11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被列为政府的首要任务,经济改革就是改革这两个衙门。因此以这两个衙门的历史渊源和部门利益来看,他们显然无法承担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1980年紫阳真人任国务院总理,先设立了体改办,直属国务院,但不在行政序列。这个机构接近于赵个人的幕僚机构,该机构提交第一份文件彻底否定计划经济体制。

1982年十二大召开,正式确认邓胡赵体制,紫阳真人正式上台,顺带将自己的幕僚机构升格为正式序列中的体改委,与国家经委、计委并列为三大经济管理机构。虽然说是并列,但体改委事实上的级别远高于后两者。这是因为1990年之前除了一个短暂的时期,此机构的主任都由国务院总理担任。虽然体改委最初定位为清议机构,但是随着紫阳真人的改革深入,体改委的变成了事实上中国经济最高决策机构,他可以了解所有部委的运行情况,部委的各种决策都要向它报批。机构人员一度膨胀到200多人,汇聚了大量精英人才,比如周小川,楼继伟,郭树青,这些当今中国财经届响当当的一线人物,当初都是体改委里的工作人员。

1987年,胡.耀.邦因事去职,紫阳真人代书记,李.鹏由副总理升任代总理。由于这意外的人事变动,在87年4月到88年4月这短暂的一年中由同为高干子弟的李铁映短暂代任体改委主任。1988年七届人大上,李.鹏着手78年以来第二次国家机构改革,撤掉了经委和原计委,把两者合并组建新计委,姚依林任计委主任,同时他自己从新担任体改委主任。这样李姚二人实际控制了中国整个经济行政部门的运作,因此1988年紫阳真人谋划的价格闯关失败,以及最后的悲剧性结局也不会奇怪了。

这次机构改革值得一说是,朱镕基当时是经委的副主任。经委和计委在未撤并之前,就经常为了管理权限而矛盾不断.李.鹏改组机构后显然经委矮半截,计委变成了事实上的小国务院,几乎是国务院有什麽名称的部或总局机构,计委就有与之相对应的司或局的设置,计委的司局可以向国家的部委下命令。因此经委裁撤后,朱镕基显然无法平迁到计委。这时正好紫阳真人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进行价格闯关,将上海的市委书记芮杏文调入书记处,江.泽.民由副转正,朱镕基去上海做市委副书记和市长。后来芮江朱三者的际遇来了个乾坤大挪移,颇有点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味道。

8平方后,紫阳真人被彻底清洗,江.泽.民进京,李.鹏以江.泽.民刚来北京为由,从当时非常边缘化的中石油总公司调来了名不见经传的陈锦华任体改委主任。这一举动实际上是在开始削弱体改委的重要性,将体改委原来由国务院总理任主任的超标准配置,降低为普通的国务院机构。这种边缘人物坐上关键部门总管的岗位,大体上只能成为一个大秘书的角色。这种谨小慎微,玲珑八面,四平八稳的作风,从陈锦华自述中就可见一斑。

“我这个人有个长处,就是交给我的事,我一定认真去做,一定不负重托。另外一条,我注意寻求工作支持,特别是像国家体改委这样的单位,如果没有政治上强有力的支持,是不可能做好工作的。李.鹏调我去,李.鹏肯定支持我,姚依林在谈话时也表示支持,江泽民也支持。我在体改委这段时间,江泽民、李.鹏、姚依林,后来的朱镕基都是有事直接找我,有时还直接往我家里打电话。我有事也主动找他们请示汇报,时刻注意把自己的位置摆恰当。体改委是国务院的一个部门,在中央领导下工作,遇事一定要多请示、多报告,不能以老大自居。我没有包袱,该找谁找谁,江泽民、李.鹏、姚依林、朱镕基都非常支持我,有事找他们,都是有求必应。而且,我还延续了以往的做法,请李.鹏的秘书列席体改委的党组会,会上讨论的重大问题,或者有些什么重要决定,请他及时跟李.鹏汇报。”

在陈锦华夹着尾巴做人的两年里,虽然体改委的能量有所削弱,但是却保护了不少人才,使得他们的能力得以正常发挥。因此这几年,体改委也做不少足以影响当下的事情,比如建立中国股份制,中国证监会的第一任主席刘鸿儒就是当时的体改委副主任。由于当时股市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务院将这暂时无关痛痒的上市审批权一并下方给了体改委。这是自紫阳真人后,体改委再次获得实际权利。随着股市的日渐活跃,体改委实际上已经从一个政策制定部门变成了行政审批部门,功能与现在的证监会的发审委别无二致,当时甚至连央企上市都要去体改委跑门路,批条子。1993年之后陈锦华离任,由李铁映继任这个肥缺,直到1998年。

1998年,朱镕基由第一副总理转正为总理,当年4月便开始组建自己的班子。由于朱镕基原先是经贸委出身,因此他上任便重建了经贸委,首先将煤炭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冶金工业部等10个部级的经济部门改组为国家局,交给经贸委管理。然后将体改委降格为体改办,将体改委制定企业性法规和审批央企改制的权利交给经贸委,将股份制公司上市审批的权利移交给新组建的证监会。朱镕基在体改办成立大会上说,体改委有”一些方向性的缺点”,将体改办降低为纯粹的调研和建议机构,并且约法三章,不讲课,不开会,不发文件。彻底废掉了紫阳真人的一手创办的体改委。最后将李.鹏遗留的计委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将大部分近期调控宏观调控职能移交经贸委,而计委只保留社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这样李.鹏的计委也被彻底架空,清理了这两个前任留下的机构后,经贸委独揽大权管理中国宏观微观经济直到2003年。

2003年,温家宝就任总理,再次开始一轮新的机构改革,十届人大正式撤销经贸委,将其管理央企经济的职能并入国资委,将经贸委管理宏观经济,计委的编制中长期计划,体改办负责调研建议的职能合并为现在的发展改革委员会。

计委,体改委,新计委,经贸委,发改委的分分合合起起落落,说明了这些机构其实都只是国务院当事者为了管理政府部门而组建的影子内阁和幕僚机构。他们秉承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中国传统。因此发改委虽然至今持续运行了十年,但是其命运和他的英语戏称一样迟早要被Fuck away.但是这次Fuck away的方式非常的不同,无论是体改委,还是计委,经贸委,发改委,都是在历届三中全会之前的人大一次会议上,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方式加以确立的。而这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则是在党的会议上以党内小组的方式确立的。这一小组的成立之晚,成立的规格之高,显然不是前面几个影子内阁和幕僚机构可以比拟的,从另一个侧面看,这一小组所要施政的内容争议之大,绝非是以国务院层面就可以推动的;其中牵扯的利益之多,也绝非是私人色彩浓厚的幕僚机构可以染指的。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许小年“11.6”温州演讲实录:“我在等三次探底”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Save on Cookie Cutters.

100 shapes on sale, up to 40%, at Sur La Table!
From our sponsors
许小年"11.6"温州演讲实录:"我在等三次探底"
Nov 13th 2013, 13:36, by 墙外仙

(11月6日下午,由温州市工商联、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共同主办温商论坛(第十讲)暨中欧EMBA管理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着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受邀来温,发表《结构性衰退及其医治》主题演讲。在许小年看来,以温州为代表的中国结构性衰退调整,医治的方法是要通过全面的实质性的减税、土地制度改革、资本市场开放、减少管制与垄断。但他也坦承,此举阻力很大。)

我今天在这里讲的题目是"结构性衰退及其医治",一个主要的观点就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经济困难——经济速度的放缓。温州地方大家比我知道的更清楚,它在过去十几年间经济的高速增长所积累的问题现在逐渐的暴露出来了,有很多严峻的挑战。

那么,如何去看待这些问题,我的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这些问题是中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出现失衡所产生的问题,这种增长速度的放缓我把它称之为结构性衰退。衰退它用词的含义并不是我们通常讲的经济要负增长,而是增长速度的放慢。结构性衰退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周期系衰退有根本的区别,周期性衰退就像春夏秋冬四季循环一样,现在天气冷了大家不用担心,因为你熬两三个月气候自然转暖,你扛一阵也就过去了。而结构性衰退和周期性衰退它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如果不能够纠正结构性的扭曲,衰退将持续较长时间,它不能自动恢复,必须要推行结构性的改革和结构性的调整,所以这是我今天讲的一个主要观点。

OK。我们现在讲一下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是什么?中国经济的结构失衡从数字上非常明显的是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投资每年增长20%,消费每年增长不到10%,两者相差一倍,或者投资增长率是消费的两倍。这样带来什么结果?投资是要形成生产能力,投资的增长长期地领先于消费的增长,就使得生产能力的形成超前了社会需求,结果是过剩产能,中国现在最大的结构失衡就是过剩产能。你去看一下哪个行业产能不过剩,全都是过剩产能,过剩产能对经济的危害是什么?恶性竞争、价格不断下跌,因为产能过剩大家都是发愁自己的产品怎么卖出去,于是在市场上恶性竞争,所以互相比赛降价,降价的结果是企业的利润率越来越薄,最后发生亏损,亏损的时间长了企业倒闭、工人失业、社会不稳定出问题,而企业一旦倒闭银行坏账大量出现。

中国经济目前的结构性问题看上去就是投资和消费的严重失衡,社会购买力跟不上,整个全社会供应能力的增加。哪里产能不过剩,传统的制造业全都产能过剩,钢铁、水泥、玻璃、建筑材料、电解铝、煤化工、发电量、发电设备、多晶硅、风电设备、造纸、印刷、造船、航运、化肥、电视、冰箱、手机等,没有一个不是产能过剩的行业,传统制造业通通产能过剩。这些过剩产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这些产能所用的银行贷款就无法偿还,那银行坏账是必然的,银行现在老做手脚,把坏账藏着,各种各样的猫腻,过桥贷款等等,无非是忽悠上级,说坏账率双降。还双降呢!应该是"霜降",怎么可能在这个时候坏账率双降,应该是双升。为什么双降?造假账,忽悠领导。

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企业不敢投资了,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就放慢了,因为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我们主要是依靠投资才增长,现在面对过剩产能企业不敢投资了,经济增长速度自然就放慢了,所以我们把它叫做结构性衰退,是由于结构失衡出现投资增长速度的下降,带来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这样的结构性衰退,政府采取的政策不应该是拉动内需,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4万亿,其实根本不止4万亿,大概投入的资源有10几万亿。这10万亿的资源投入中主力军是银行,财政投入大概也就一两万亿,其余的都是银行,所以银行今天不出坏账事情就很奇怪了,那中国还真是地球上非常特殊的国家。如此大规模仓促的投资、项目的上马,没有经过仔细的论证和风险的评估居然没有坏账,这个难以现象。

我们为什么反对政府干预市场,因为政府的干预打乱了市场的正常运行,给企业带来了一种错觉甚至是幻觉,以为强大的政府可以人为的制造经济景气,跟着政府冲进去了,现在被套了没人给你解套。跟着政府投光伏的、投风电的现在什么情况?全都被套了,所以基本的经济规律你是不可以违反的,你要是违反了一定受到惩罚。4万亿并没有改变中国经济总体的运行事态,在这里我们没有用GDP,为什么没有用大家都知道,现在连领导都不用GDP了,我们为什么要用GDP,外国记者问领导,"你看中国的经济形势,你看什么呢?"领导说我不看GDP,我看三个指标,第一叫发电量;第二叫铁路货运总量;第三叫中长期贷款,这就是后来着名的"克强指数",这是克强总理观察中国经济所用的指标,所以我们要听领导的话,才用"克强指数",而不用统计局的GDP。

发电量非常清楚,深谷是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高峰是4万亿。4万亿实际上是十几万亿,只维持了几个季度的繁荣,经济就一路下滑,所以不要迷信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把自己的事做好,根据市场基本的规律来安排企业的发展,不要听政府说什么,要听消费者说什么。当然你要知道政府它想干什么,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政府对经济有很大影响力的国家中,你完全忽视政府的政策也不太可能,但是不要把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政府的政策挂起钩来。

一路下滑滑到了二次探底的谷底,二次探底出现在去年的下半年,二次探底以后政府又急了,又来了一轮"4万亿2.0","4万亿2.0"大家知道的不多,为什么啊?因为这一次是转到地下了,打枪的不要,悄悄的进去,发改委不知不觉中几千亿的项目就批出去了,资本市场不知不觉若干万亿的资金放出去了,于是"4万亿2.0"持续到今天大家感觉到的所谓企稳,现在官方、民间宏观经济用的词不是2009年的强劲反弹了,而是回落企稳。那我们知道这企稳是假的,它是"4万亿2.0"的作用,七八月份一直延续到九十月份,各位感觉日子好过了一点,原因是"4万亿2.0"的余威以及最近在房地产上的放松,所以让大家感觉到似乎又过去了。没有,只要结构性的问题一天不解决,任何反弹和企稳都是暂时的,所以我在等着三次探底,三次什么探底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一定会发生,因为结构性问题没有解决。同样的结构性的分析,我知道欧洲经济会继续下滑,滑到什么时候是最低点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它会继续下滑,因为它的结构性没有解决,它的过度负债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我们的过剩产能问题刚开始被官方所承认,于是政府又制定这规划那规划来消除过剩产能,我想说你们还是定规划吗,过剩产能全是你规划出来的,现在你又来规划扫除过剩产能,你放一把火现在又来积极的救火。铁路货运总量的趋势跟发电量完全一样,不用我解释,大家一看就知道,最近铁路货运总量虽然有一点点反弹,但还是负增长,只不过负增长比以前小了一点,仍然是一路下滑,挡不住。

下面一个问题要问的是什么?我们解释了什么叫做结构性失衡,也指出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在什么地方,那就是投资与消费的失衡,那就是生产能力的扩张超过了居民购买力的增加。这种投资和消费的结构性的失衡原因是什么?只有找到原因才能够对症下药,既然是投资增长两倍于消费,那我们一个很自然的猜测是在过去的十几年间,是不是投资主体收入增长超过消费主体的收入增长,带着这样的猜测看了一下数据,发现果然如此。在这个经济中投资主体是政府和企业,消费的主体是居民,那我们接下去要研究的问题就是收入在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分配,过去十几年间发生的是什么情况?我们在这里用了清华大学两位教授的研究结果,发现在过去十几年间投资主体的投入确实在上升,而消费主体的居民收入在下降。当然居民收入的下降我在这里讲的是相对下降,而不是绝对的下降,我想强调这个概念。什么叫相对下降?就是在总收入的份额中下降,就是它的增长率落后于政府和企业收入的增长率。

两位清华大学教授的研究表明,从1993年到2007年收入分配占GDP的比重,居民的份额从63%降到52%,降了11个百分点,这是中国消费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居民收入增长的相对滞后。而企业的收入从20%微升到22%,最大的获益者是政府,政府的收入从17%上升到26%,所以数据支持了我们的猜想,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是由于在国民收入分配方面的失衡造成的。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国民收入的分配有利于投资主体(政府和企业),而不利于消费主体(居民)。

下面就要谈对策了,怎么去调整收入分配?收入分配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政府收入份额在不断上升,企业只是微升,居民的收入份额在不断下降,对策是全面的实质性的减税,减少政府的收入份额。三中全会会讨论这个提议吗?有人仍然抱有信心,我不知道会不会,我也没接到会议通知,如果有幸去列席的话我要提出解决目前中国经济目前的问题,要全面的实质性减税,政府手里掌握的资源太多了,政府掌握这么多资源全是浪费掉的,而且它使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你要减政府的税,你去问问政府恐怕没有一个官员会同意,官员会瞪大眼睛说:"教授你说什么,减税?我们现在钱还不够花呢,怎么可能减税啊,我们现在离开土地财政日子就过不下去了。"我想说:"领导,你知道不知道,正因为土地财政,你造成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为什么土地财政会造成中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什么叫土地财政?土地财政就是政府一手低价从居民和农民那里征地,而且低价供给企业去投资、去扩张,同时高价在市场上拍卖商业用地。巨大的土地增值收益政府拿走了,主要是政府拿走了,政府把土地增值收益拿走投资去了。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民、居民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所以在这个收入方面居民、农民拿不到市场价格,拿不到土地增值收益的大部分,对什么不利?对消费不利。

所以你看结构性的失衡到最后一项一项地去分析,你就能够找到我们将来改革的目标在哪里,我们的对策应该是什么。我们的对策刚才已经讲了,要全面减税。要解决土地财政的问题,怎么解决?有什么对策?土地供应的市场化。那我们提出的方案是什么?我们提出的方案从农民土地确权开始,就是确定农民土地的权益,然后在确定土地权益的基础之上,如果我们不动土地制度,现在集体用地的经营权进入市场,拓宽土地供应渠道,打破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第三步是什么?土地私有化,把土地还给农民。土地制度改革它的目标是什么?使得土地增值收益农民和居民获得更高的比率,有助于消费。

当然,这个土地改革也有助于社会稳定,你看一看全国的群体性事件,有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都是在土地权益产生的纠纷,最后矛盾激化成为群体性事件。所以你为了其他的目标,你为了社会公平与正义,你为了扭转结构性失衡,都要推进土地制度的改革。除了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外,还有资本市场的改革,因为在资本市场上,政府的过度管制也使得投资越来越重,消费越来越轻,什么管制?利率管制,利率是政府管制的。当然在贷款方面现在全放开了,但是有一个重要的存款利率没有放开,政府人为的压低存款利率,以便向企业、向政府、向国企提供低息贷款。提供低息贷款鼓励什么?鼓励投资,而人为的压低存款利率受损的是居民,居民的储蓄收入因此而减少,居民的收入减少了当然对消费不利。不仅在银行,在信贷市场上,就在股票市场上政府也是压低融资成本,A股市场上的市盈率是20倍、30倍,创业板上市发行率是50倍,如果发行市盈率20倍,20倍是什么意思?20倍就是用1块钱的盈利融资融20块,那企业的融资成本是5%,所以市盈率的倒数大致来讲,不严格,市盈率的倒数就是融资成本。

所以我们现在陷入的是改革的悖论,这个悖论是什么呢?我们依靠政府去推动改革,但是政府没有改革的激励,因为所有的改革将伤害政府的利益,这就是改革的悖论。能不能从这个悖论中走出来我本人信心不足,这也是我不愿意谈三中全会的一个原因。所以对策都是有的,你要开放,金融行业要开放,医疗卫生要开放。现在一说医患关系的紧张就说医改失败了,北大有一位教授说:"这是哪门子的医改,还没改就失败了。"现在的问题是不改革造成的,还没改革就说失败了,失败什么啊,你根本就没改革,现在80%、90%的医疗资源全是国有的,民间有资金、有人力就是进不去。问题在于政府过度管制、供应严重不足,凡是能投资的地方产能全过剩,全是不过剩的地方都不能投资,就是这个问题。

其他方面今天没有办法再一一讲了。小结一下,你要开放,改革开放这两大国策你要继续下下去,但是今天的改革开放和30年前比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不仅是因为小平那样的领袖人物不再有了,而且改革的阻力大大超过小平时代,这个改革的阻力就是既得利益。如果我们改革不能推进,中国经济的前景是什么?前景就是结构性的扭曲长时期存在不能矫正,于是经济长期在衰退中。我刚才讲的改革措施,各位自己思考一下可能性有多大,我刚才讲的改革措施全面减税、土地制度改革、资本市场开放、垄断性行业和政府管理性行业开放,可能性有多大自己估计一下,30%的概率你比我还乐观,我们自己估计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个冬天有多长,这个冬天有多冷,自己就可以知道了。

但这不是说冬天这么长、这么冷就不干事了,研判宏观经济并不是说大家什么都不干了,正像我们看天气预报一样,今天刮风下雨你就不出门了?不对,不是这逻辑,今天刮风下雨照样出门,但是要做好准备,做什么准备?带把雨伞就完了。冬天很长、冬天很冷,做好准备,准备什么?棉衣、干粮。棉衣、干粮就是你的现金流,好好把你的现金守住,一切以现金为基础来进行规划,没有现金回流的项目你跟我说的天花乱坠我也不碰,除非我能看到这个项目能产生收益,我才投资。把自己的现金流守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有很多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你们改变不了中央的决策,我也改变不了中央的决策,你改变不了别人那就改变自己,你总要生存下去。

改变自己怎么改?谨慎经营。这个时候不要再想你的资产在今后两三年翻几番,别再做这个梦了,这属于过时的中国梦。面对现实,在这个冬天中,第一要务是生存下去,第一要务是活着,只要你活着,过了这个冬天春天来的时候自然有你一份,到明年我再来温州的时候,希望看到在座的各位依然活着,谢谢大家!只要活着比什么都强,那个时候咱们再来探讨经济、再来探讨企业,咱们再一块来打场球。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华尔街日报: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增强习近平的权力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Save on Cookie Cutters.

100 shapes on sale, up to 40%, at Sur La Table!
From our sponsors
华尔街日报: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增强习近平的权力
Nov 13th 2013, 13:39, by 墙外仙

中国共产党计划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此举有望加强习近平对军队、国内安全和对外政策的掌控,并帮助他成为自邓小平以来中国最强有力的领导人。

此举有助于将习近平的权威提高到此前两任最高领导人都未曾企及的水平,将冲击邓小平以来的集体领导模式。邓小平于1978年开启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军队和政府中拥有极高威望。

中国外交政策专家曾表示,在邓小平1997年去世后,中国一直被技术派官员统治,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努力一直受阻,而阻力主要来自军方。

分析师们表示,国家安全委员会将类似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成立该委员会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后公布的为数不多的具体举措之一。

为期四天的三中全会产生了习近平上任一年后的首份政策蓝图。公报称,市场将在经济中扮演"决定性"作用,但同时表示,中共将维持强有力的控制,所释放的信号不一致也引发了外界对改革方向的质疑。

综合来看,这些举措是要向外界释放信号,即习近平掌权的十年中国将走向何方。上任第一年,习近平就通过快速在军中建立权威,开展严厉持久的反腐行动,以及整肃党风,展现了其有别于中国前两任国家主席的形象。

不过,成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还是令许多分析师感到惊讶。

曾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CIA)中国分析师、目前在华盛顿的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任职的约翰逊(Christopher Johnson)表示,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是一件大事,中国此前一直对此进行讨论,习近平上任仅一年就完成了这一工作,这表现出他已掌控全局。

周二发布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称,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将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但公报未提供进一步细节。

两位研究国际关系和安全的中国专家称,国家安全委员会可能会效仿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由习近平出任负责人,由来自军队、外交部、情报机构的代表以及一些负责经济的官员组成。

中国面临的来自国内外的安全问题相关的挑战使得建立国家安全机构的必要性上升。

过去十多年来中国一直在加强军事力量,并扩大外交影响力。目前北京面临着来自邻国的抵制,它们对于中国在亚洲领海争端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越发警惕。

而且随着中国石油、矿业及建筑企业在全球扩张业务,中国政府也面临着在海外保护国民及国家利益的压力。

党内人士和分析人士说,与此同时,在国内中共面对的是要求更高、见多识广的中产阶级,包括土地征用和污染在内的各种问题所引发的时而暴力的抗议活动,以及西部新疆和西藏日益动荡的局势。

分析人士说,几乎可以肯定习近平将担任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负责人,该委员会的建立可能使习近平在协调外交和国防政策方面更少受到来自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其他六名成员的干涉。包括七名成员的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是中共最高决策机构。

这可能使中国对美国做出更有效的回应。美国一直在加强与该地区盟友的防务和贸易关系,特别是日本。日本是北京在该地区的对手,目前正在设立自己的国家安全委员会。

中国的举措还可能给中美关系带来某些好处。美国官员常常说,中国领导人之间缺乏共识以及中国军队与其他部门沟通不足,导致在加强安全事务对话及解决危机方面的尝试受阻,特别是海事问题。

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可能增强习近平对国内政法部门的掌控。

过去几年中,在周永康领导下,中国政法部门的权力扩张。周永康曾任中央政法委书记,去年退休,但批评人士说,他本人的权力使他在领导层中势力格外大。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金灿荣说,中国的对外关系和本国国情都变得更加复杂。金灿荣认为中国这一举动将受到欢迎。他说,国内机构越来越分散化,部门之间需要加大协作;另外一个原因是习近平拥有比前任领导人更加强有力的政治地位。

金灿荣及其他专家表示,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构想最初是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而且在1989-2002年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曾在90年代试图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

不过,中国专家说,由于来自军界的阻力以及一些希望维持自己在外交和安全政策方面话语权的政治局常委的阻挠,国家安全委员会未能成立。反对者还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职责会与现有中共机构发生重叠。

胡锦涛主政期间,也曾就设立一个类似的机构展开过讨论,但很快也无果而终。在确立自己在军界的权威时,胡锦涛比江泽民面对更大困难。

中国军方与文职领导人之间常常缺乏协作,使美国过去难以在危机之际联系到中国领导人。

1999年科索沃战争期间,美国轰炸了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后(据华盛顿说是误炸),美国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无法接通江泽民的电话。中国抗议者因此事包围了美国驻华大使馆、并冲击大使馆时,驻华大使尚慕杰(James Sasser)还发现无法联系到中国外交部的联络人。尚慕杰联系了中国驻美大使李肇星后,李肇星提醒北京注意美国大使馆的安保问题,之后才有人对美国大使馆施以援手。

两年后,一架美国侦察机与一架中国战斗机相撞后在海南岛紧急着陆,美国官员发现各种努力犹如石沉大海,幕后外交受阻。

时任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在接受美国公共广播公司(PBS)"新闻时间"(Newshour)节目采访时说,情况似乎是这样的,当非常非常困难的事情出现时,有时难以让中国人接听电话。

在10天之后,也是在美国致歉之后,这24名美国机组成员获释。

美国官员多年来还努力游说,希望中国派遣军事官员参加文职官员在网络偷窃和间谍活动等安保问题上的讨论。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约翰逊说,问题一直是官僚机构的"不通有无"——甲不知道乙在干什么。

他说,这在过去就是个问题,但没有现在这么重要,因为过去不会产生现在这样的全球影响;中国必须拥有一个更加协调的机制。

一些专家称,与美国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相比,中国这个机构可能会更加侧重于国内安全。

《人民日报》网站发表的一则采访文章显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China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所长曲星称,这个新机构将有助于打击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和分裂主义活动。

该文还援引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原所长宫力的话称,国家安全委员会将更有利于外交、海上安全等方面的协调。

专家们称,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确切职责将取决于其成员结构,其中包括谁将位居习近平之下,以及该人是否拥有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类似的影响力。

他们称,一位热门的候选人是王沪宁,这位前国际关系学学者从2002年开始领导中央政策研究室,去年则被擢升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共有25名)。

分析师们还列举了一个候选人——孟建柱。孟建柱也是中央政治局委员,曾担任公安部部长,现在则领导着中央政法委员会——警察、司法和情报部门的监管机构。

国家安全问题目前由政法委以及其他几个中共机构管辖,其中包括控制着军队的中央军事委员会,以及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央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分析师们称,国家安全委员会可能将取代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后者是2000年为了应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一事而建立的。

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是习近平,其他成员则包括军事、外事和经济官员,但专家们称,该机构没有例会安排,没有固定的参与者名单,而只有一小群研究人员。而新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可能会比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要大,有自己的办公室,有固定的参与者名单,更多的研究人员以及更强的政治影响力。

在上届国家主席胡锦涛的任下,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的影响力也很有限,因为其办公室主任是戴秉国,中国当时的最高外交官,但他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地位低于军队的高级将领。

戴秉国的继任者、前外交部部长杨洁篪也不是中央政治局委员。

人民大学的另一位国际关系学专家时殷弘称,这就让习近平看起来几乎是全方面掌权了,与此前各任领导人相比,习近平将在执行外交政策和落实安全事务方面拥有更大的权力。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通用汽车把国际运营总部从上海转移至新加坡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Acquire Clients Globally!

Attention Advertisers: What's your CPA? Have Us Acquire Additional Clients for You Utilizing International, Localized PPC on AdWords, Bing, & Facebook Exchange!
From our sponsors
通用汽车把国际运营总部从上海转移至新加坡
Nov 13th 2013, 09:05, by 墙外仙

北京时间11月13日午间消息,通用汽车在周三表示,将在2014年第二季度把其国际运营总部从上海转移至新加坡。

今年早些时候,通用汽车把其中国业务从国际业务中拆分出来,以便更好地发展中国汽车市场。

这一举措可能并不是上海乐于见到的,因为上海一直在和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竞争跨国公司亚洲总部的地位。

通用表示,公司曾考虑过其他地点,还曾试图维持上海总部,但最终还是决定转移新加坡。

通用国际业务的发言人Lori Arpin表示,新加坡能提供一定优势,如靠近东盟和印度等关键市场。

很多跨国公司被新加坡吸引的地方还包括较低的税率、英语的普遍使用、技术较高的劳动力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

通用表示将在新加坡总部安排120名员工,负责公司对亚太地区、非洲、中东和欧洲的关键业务。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当华盛顿穿越到大清国——当西方政治名词遇见中文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evel Up

Check out our Product Management course in London and take your ideas to the next level.
From our sponsors
当华盛顿穿越到大清国——当西方政治名词遇见中文
Nov 13th 2013, 08:18, by 墙外仙

张明扬 10月22日

"兀兴腾,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陈胜吴广略输武勇,曹操刘邦稍逊风骚……熟读上下五千年的各位,可知这位唤作"兀兴腾"的"异人"是谁?与这怪名字最类似的应当是《三国演义》中藤甲兵的首领"兀突骨"和大金国四太子"金兀术",但这两位勇则勇矣,但又和"天下为公"有啥关系?

"兀兴腾"就是华盛顿,以上那段话出自晚清名臣徐继畲的《瀛环考略》,不知道当时的道光皇帝看了有何感想,自己的重臣竟然将"夷人"华盛顿捧为了直追尧舜禹的古今第一圣君。

撇开"兀兴腾"这个怪译名不提,更大的问题在于,大清国是如何翻译"总统"的?对于晚清的知识界而言,当诸如"总统""民主""外交""民权""议会""革命"等西方政治名词纷纷登陆之际,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千古未有之大变局"。

就如何翻译成中文,晚清知识界无非有两大门派,其一是如"兀兴腾"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的音译,莫名其妙那是跑不掉的,但也不会犯啥大笑话;其二是"反求诸己",像"儒宪派"一样本着"古已有之"的精神,从中国古典政治资源中寻找对应"意译"答案,运气好找对的时候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实在找不到进而似是而非的蒙一个却往往要闹出笑话,好在无伤大雅罢了。

以"总统"(President)为例,音译就有很多个版本。魏源在《海国图志》中译成"勃列西领",怎么听都觉得和英文原音相距甚远,不过考虑到魏源将美国国会(Congress)译成"衮额里士衙门",参议员(Senator)译成"西那多",众议员(Representative)译成"特底甫",你就会觉得心平了不少,"勃列西领"听起来还不错。

"President"音译最有名的版本应当是"伯理玺天德"。1844年签订的中美《望厦条约》中已有"亚美理驾洲大合众国大伯理玺天德特派钦差全权大臣"云云,之后郭嵩焘和薛福成出使欧洲时均沿用此译称呼"西方民主国家"总统,比如1890年薛福成在向法国总统递交国书中,便称”大清国大皇帝,问大法民主国大伯理玺天德好"。"伯理玺天德"这个译名最妙的在于,也有几分"意译"的味道,即"掌理玉玺、享有天德的人",因此后来成为最流行的音译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总统"的翻译,最热闹的还是以上说的第二种——"古已有之",你完全可以想象一位位皓首穷经的老夫子遍翻典籍,生拉硬套这个词的感人场景。根据熊月之先生的整理,这一类的翻译大约有几十种,比如"尚书""监督""正堂""掌院""首事""首领""邦长""国主""天卿""地卿"等等,各种稀奇的"古词"都有,反正一开始,是肯定没有人译成"总统"的(最后确认要到十九世纪末了)。在这其中,最贴近现代精神的恐怕要算1819年就发明的"总理",但很显然,按照现在政治话语,这算是将"总统"降了半级。

"兀兴腾"的崇拜者徐继畲则算是最接近答案的人,他在《瀛环考略》中说:"(兀兴腾)分其地为二十六部。每部正统领一,副统领一……二十六部正统领之中,又推一总统领,居于京城,专主会盟战伐之事,各部皆听命。""总统领"虽然怎么听起来都和《水浒》中的"步军统领""水军统领"脱不了干系,貌似就是同为"众人推选出来的"宋江,但好歹和"总统"一词一字之差,蒙也算徐继畲蒙对了,但不得不说,他将美国的"州"译为多指称游牧名族的"部"颇有点歧视性的味道。

还有几种翻译可能就是公然歧视了。比如,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就将President译为"大酋","在美利坚,全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且不四载即受代"。更夸张的是,在1817年两广总督蒋攸铦在向朝廷报告有关美国船只走私鸦片问题时发明了"头人"的译名,"该夷並无国主,止有头人,系部落中公举数人,拈阄轮充,四年一换"。回过头来看,"头人""大酋"这些称呼简直是反美意识形态的最高峰,可不,如果天朝将美国视作"夷""番",他们的首领可不就是"头人""大酋"嘛,没叫你"土司"就算很尊重了。

作为另一个极端,还有一种翻译则是走"捧杀"路线的,直接将President翻译成"皇帝"。据熊月之先生的说法,1879年,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访问上海,为表尊崇之意,华人主持笔政的《万国公报》发表文章的题目便是《纪两次在位美皇来沪盛典》,且所用词汇尽是"践祚""禅位"等中国皇家专属名词。不过,美国人对"皇帝"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最为崇高的称呼显然非常反感,《万国公报》的美国主编直接发表"编者按",阐明皇帝之称在美国人心中不是什么美称,有背民主之义,"民将有不快于心者"。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总统"还可以翻译成"民主"。在1874年一则关于美国总统大选的报道中,《万国公报》使用了"美国民主易人"的说法;1890年11月,《万国公报》刊载华盛顿像,标题便是"大美开国民主华盛顿像",这两处的"民主",都说的是"总统"。在这里,"民主"的意思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为主",而是古典意义上的"民之主"——民众的领袖,在《左传》《尚书》等典籍中,都有"民主"一词,但意思都是"民之主"。

在"Democracy"刚刚进入中国时,无论是欧美传教士还是中国士大夫对此都颇为不屑,一度被翻译成饱含贬义的"多人乱管""百姓弄权"等版本,用现在的政治语言来说,就是翻译时过多的关注了"多数暴政",反而忽视了"民主是个好东西"。

与此类似的是,当"Liberty"(自由)甫进入中国时,也一度被翻译为"任意擅专",受歧视程度直追后世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在中文的古典意义中,"自由"一词基本上是"去政治化"的,比如形容魏晋名士"越名教而任自由",《孔雀东南飞》有"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之句,基本上是指向一种生活方式,与政治基本没有关系。当晚清时逐渐将"Liberty"与"自由"挂上钩时,"自由"也从一个中性名词演变为一个褒义日深的政治名词,如1895年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大力鼓吹"自由",认为中国与西方比起来,最根本的差异,在于自由与不自由。

境遇更尴尬的要算是"Party"(政党)。"Party"刚进入中国时,倒是没经过什么翻译上的折腾,很快就攀附上了"党"。但问题是,"党",特别是"朋党"在中国历史上远非什么好词,往往被视为亡国的一大征兆,如东汉有"党锢之祸",唐有牛李朋党之争,宋有新党旧党之争,明有东林和阉党的党争,儒家更有"君子群而不党"之说。正如郭双林先生《西潮激荡下的晚清地理学》一书所说,尽管西方近代政党与中国古代朋党之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晚清士人仍然谈"党"色变,不仅不敢结党,且在著述中对西方政党政治进行了大量偏见性的攻击:

张德彝在《欧美环游记》中批美国两党政治为"二党如此争衡,后患恐不免焉";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警告西式政党政治"譬之汉唐宋明之党祸,不啻十百千倍";薛福成在《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中则对法国的多党政治持完全否定态度,认为这是造成法国政治风潮频繁的主因。

再说"外交"(Diplomacy)一词,基本上是经历了一个从"夷务"到"洋务"再到"外交"的演变过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年代,"夷务"一词的流行也正反映了当时大清朝野目空一切唯我独尊的精神状态,即使战败了仍然不改初衷;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夷"字在正式外交场合中的"弃用","夷务"也逐渐被"洋务"所取代。据说清政府一开始在1860年成立的是"抚夷局",次年才改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了1901年,清政府明令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在此前后"外交"逐渐取代了在甲午战争中名声扫地的"洋务"。与"民主""自由"这些古已有之"借尸还魂"的名词不同的是,"外交"一词基本属于新词,最早使用权要追溯到1879年薛福成的《筹洋刍议》。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