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3日星期二

墙外楼: 中国经济放缓令电网“轻松”度夏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aunch your idea today.

Type FRIENDS in our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box for a free LaunchBit Startup Guide and turn your dream into reality!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经济放缓令电网"轻松"度夏
Aug 13th 2013, 13:22, by 墙外仙

尽管遭遇了140年来最严重的热浪,中国并未出现与夏季用电增加相伴的高峰期电力短缺,这一迹象显示出中国经济放缓已对电力行业造成影响。

由于电力需求上升,中国往往会在夏季经历高峰期供电短缺。去年国家能源局警告称,夏季高峰期电力缺口会达到约1,800万千瓦,但这小于2011年高达4,000万千瓦的缺口。

尽管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China Electricity Council)在2011年预计今年中国将面临至多7,0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但中国经济的下滑已导致电力需求放缓。国家能源局表示,上半年国内全社会用电量同比仅增长5.1%,增幅低于2012年的5.5%以及2011年的11.7%。

从以往的经历来看,今夏中国政府首次未发布夏季高峰期电力缺口重大警告。国家电网公司(State Grid)上月表示,尽管7月份电网负荷创记录新高,但该公司有能力保持电网运行总体稳定。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煤炭价格处在多年低点。这是电力需求疲软的又一迹象。

新华社报道,上海本月气温升至创纪录的摄氏40.8度,为140年来的最高水平。新华社还表示,7月份的高温天气足以使一位上海电视记者可以在不到10分钟内在户外大理石板上烤熟猪肉。新华社称,自热浪来袭,已有近10几人因中暑死亡。

中央气象台(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表示,预计本周剩余时间华东地区气温将保持在摄氏40-42度。

自年初以来,中国一直在应对反常天气。民政部周一表示,一场严重旱情横扫了13个省份,导致近600万民众和172万头牲畜饮水困难。新华社表示,此次旱情已造成人民币121亿元(合2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并导致865,000英亩土地绝收。

与此同时,洪水袭击了华北地区。山东省今夏遭遇了50年来规模最大的降雨。该省洪水已摧毁了440户民宅,并使大约400,000居民受到影响。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地方债审计进入实地对账阶段,聚焦融资租赁、BT等新举债方式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地方债审计进入实地对账阶段,聚焦融资租赁、BT等新举债方式
Aug 13th 2013, 04:41, by 墙外仙

华尔街见闻

自审计署7月宣布全面启动政府性债务审计以来,其进展受到高度关注,目前政府债务审计已进入实地对账对物阶段。中国对地方债的审计新增了一项审计内容:通过新的举债主体和举债方式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

其中提到的新举债方式包括融资租赁、集资、回购(BT)、垫资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这些方式也是中国地方债新的隐性风险点。经济参考报引述专家表示,上述地方政府新的融资方式隐蔽性强、不易监管、且筹资成本高,或将成为地方债新风险点,因此这几大举债方式成为此次审计的"暴风眼"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此次审计除了纳入新的举债方式之外,也增加了审计客体,被审计的单位和部门包括:国务院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国铁路总公司,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单位;地方各级政府、经费补助事业单位、公用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等单位;必要时可向涉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

据经济参考报引述参加此次审计的人员透露:

"从本周开始,基层审计工作进入现场审核阶段,到实地去对账、对物,逐笔核实。这意味着,至此,各个举债的单位部门均完成债务摸底表的填写,结束了债务上报阶段。"该人士称,全国其他地区的审计进展情况大体一致。 

"为摸底债务,此次审计署共制定11种表格,涵盖了债务金额、举债原因、举债时间等详细债务资料。此次需要填入摸底表的举债方式较2011年有所增加。"

此前,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显示,2011年至2012年,被抽查的地方政府通过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售后回租和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融资1090.10亿元,通过BT和垫资施工方式形成政府性债务1060.18亿元,违规集资30.59亿元,合计2180.87亿元,占这些地区两年新举借债务总额的15.82%。 

这些新举债方式的筹资成本普遍高于同期银行贷款利率,如BT融资年利率最高达20%、集资年利率最高达17.5。以江苏省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2008年至今,已向公众四次集资,承诺利息最高达14%。。

对比36个地区2010年底和2012年底的债务余额可以看出,银行贷款占比下降5.6%,地方债券增长62.32%,其他单位和个人增长125.26%。据专家介绍,"其他单位和个人"增幅如此之高,主要就是因为这些新的融资方式迅速扩张。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全表示:

"融资租赁、垫资施工等融资方式以前就有,这两年被频繁使用。以前政府性债务定义较窄,这些举债方式没有纳入统计口径,但近年来,其债务余额增长较快、风险也较大,纳入审计范围意义重大。"

"此次政府性债务审计是全口径的审计,无论是审计客体还是审计方法都更全面彻底。今后政府统计也将遵循"大收大支"原则,即纳入全部收支体系来进行考核和统计。"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表示:

"国家对平台债务的管理趋于严格,这是此次审计纳入包括融资租赁、集资、回购(BT)等新举债方式产生的背景。"

"对地方政府而言,一方面已经借了大量平台债务,并且这些债务进入偿债高峰;另一方面,受到中央对于平台发债的严格管制,地方政府再继续利用平台融资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债务从去年以来进入偿债高峰,未来两到三年的增长速度会有所放缓。然而,地方政府需要继续融资,部分地方政府还依赖新债务来偿还现有债务,因此增长速度变快的很可能就是包括融资租赁、集资、回购(BT)、垫资施工、延期付款或拖欠等在内的新的举债方式。"

中债资信分析师则指出:

"2013年4月,银监会发布了《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总量控制原则,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继续实施严格的信贷政策,不得新增融资平台贷款。随着国家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加强和银行对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信贷投放的从紧,变相举债融资的现象变得更为突出。"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中国债务之殇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中国债务之殇
Aug 13th 2013, 08:06, by 墙外仙

中国国家审计署2011年年中公布第35号《审计结果公告》称,截至2010年底,中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公告指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存在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债务监管不到位和偿债能力弱等六个问题。时至今日,据公告统计日已过去两年有余,中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又一次被推到风口浪尖,一方面是国际评级机构质疑地方政府债务透明度,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频繁发文试图控制债务规模。

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是中国发展历程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中国缺乏处理类似问题的经验。许多时,中国在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上遵循摸着石头过河的道理,从相对保守的方法起步,逐步摸清情况,并想办法安全涉水。但河水中暗藏湍流,或悄然积累成为风险爆发的导火索。

中国在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上投入的精力不可谓不多,从2010年的19号文到之后的463号文,再到近期关于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管理指导意见,可以说在各方面对融资平台进行了控制,但仍难显著抑制地方政府的融资冲动。支援融资规模增长的动力来自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政府投资专案投资回报周期的特点,相当一部分债务被投入高速公路、医院和学校等规模大、回收周期长的项目,必须以借新偿旧的方式来维持专案运行;二是对投资拉动经济的路径依赖,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政府固有的投资冲动,需要有大量新的资金进入。

巨大的融资冲动催生了多种融资产品,城投债的火爆也许只是地方政府债务的冰山一角,大量资金通过信托、租赁等类影子银行管道进入。从审计署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历史增长率,或许可为估计一个粗略的地方政府债务现值提供参考。根据公告,2008年至2010年三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增长率分别为23.48%、61.92%和18.36%,相当于年均增长33%。之后的2011年和2012年,中国的GDP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长与前三年接近,因此在​​假设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继续保持33%增长率的情况下,2012年底该规模或可达到19万亿。巨额的债务将从多个方面影响中国经济的稳定。

第一,过度负债,可能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地方政府负债的多少可以用债务率,即负债与GDP的比例来衡量。这一比例并没有一个全球通用的标准,一般要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财政收支等情况来综合衡量。一个可供参考的比例是,美国对州及州以下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要求债务率少于120%。而在2010年底,中国已有78个市级政府债务率高于100%。近年来媒体屡次报导的融资平台债务逾期事件,也从侧面印证了地方政府的过度负债问题。例如,2011年4月,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向其贷款银行发函称"即日起,只付息不还本",一度引起大量关注。 2011年6月底,上海申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宣布停止向银行偿还流动贷款并要求延长还款期,最后经监管部门协调才得以解决。过度负债的另一风险,是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 2010年底,承诺用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债务余额为2.5万亿元,占总债务比例高达24%。而在近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下,土地出让收入连年下滑,尤其是受调控影响较大的三四线城市,偿债压力势必加大。

第二,比偿付能力不足更紧迫的,是流动性问题。其根源是债务的期限结构与投资回报周期的不匹配。从2010年年末资料来看,三年内到期债务占50%以上,但占用大量资金的市政、交通等项目投资周期可能远在5年以上。据估计仅2013年到期债务就达3万亿。如果不能及时筹措现金流来为这些项目偿债,加上项目间担保关系错综复杂,可能带来系统性的违约风险。

第三,资讯不透明,让投资者雾里看花。资讯披露是投资者了解资讯的重要管道,这里即包括由债务人自己披露的财务报告、运营计画和资金投向等资讯,也包括由评级公司、律所等协力厂商专业机构出具体对债权债务关系的意见。例如,美国证监会要求市政债发行人及时、定期披露资讯,并出具债券的信用评级。而目前中国尚未形成地方政府评级体系,在资讯披露的规章制度上也有待完善。近期惠誉等国际评级机构下调中国的主权评级,地方政府债务的不透明也是原因之一。

第四,权责错配,上代负债,下代违约。在所谓"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激励下,地方政府容易有大干快上的冲动,容易出现盲目融资、超前融资等情况,随着任期到期,留下难以填补的缺口。此外,受换届效应的影响,新一届任期才刚刚开始,地方政府的投资热情有可能进一步上涨。

关于债市之新发展,读者可至香港中文大学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http://www.igef.cuhk.edu.hk) 全球金融菁英领导研讨班获得更多资讯,第4期研讨班将于2013年8月26至30日举办。

庄太量 中大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

陆晨希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分析师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章立凡:中国有软实力吗——读王冲新著《差距》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Get rewarded for sharing

Join the Hotspex panel to play a key role in consumer driven innovation. Have a real impact on the products that go to market and earn great rewards!
From our sponsors
章立凡:中国有软实力吗——读王冲新著《差距》
Aug 13th 2013, 08:07, by 墙外仙

一片反日砸车声中,开卷读这部书稿,仿佛夏日饮冰。作者王冲先生因工作关系周游世界各国,将所见所闻娓娓道来:美国的民主、日本的国民素质、德国的效率、俄罗斯的务实、瑞典的福利、以色列的智慧……解析丝丝入扣,品之口有余甘。愿略借他几张页面,与读者谈谈我读此书引发的思绪。

  新闻记者:也是历史的记录者

  读此书稿,常有种"被撞了一下"的感觉,很多问题与作者想到一块了。他的工作是新闻,我的专业是历史,两个貌似相去甚远的行当,有此灵犀不谓无由。

  今天的新闻,明天就开始变旧,最终将变成历史学者的研究对象。从结绳记事到甲骨契刻,记者与史家原是同一工种,后来才逐渐有了分工。记者是新闻记录者和观察者,史家是旧闻编纂者和研究者。二者的工作对象虽不在同一时空,工作性质却十分相近。

  人们熟悉的一些著名记者,退休后转型为历史学者。例如老报人陶菊隐、徐铸成、萧乾诸先生,从长期记者生涯的深厚积累中提取精华,留下了不少文史著述。当今最成功的范例,是老记者杨继绳先生,其著作填补了当代史研究的重大空白。

  王冲年富力强,网上资料称其为"资深国际事务记者",其实年方三十七岁,更"资深"者肯定大有人在,难得的是他那份老成冷峻。从字里行间的思考中,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贵的潜质。

  缺乏软实力:就永远是"世界工厂"

  2012年反日游行,钓鱼岛还没收回,中国人自己先打起来了。爱国愤青们砸了上千日系车,不仅同胞财产受损,日资企业的损失也得赔偿。这笔帐当局是怎么算的,我搞不明白,但赔偿肯定得由纳税人负担。难怪有句老话: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有什么样的政府,就有什么样的人民。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其实是一种悲哀。以中日贸易为例,利润大都流向日本,中国不过赚了点加工费。2011年日本海啸过后,今年原本有望扭转连年逆差的局面,现在是彻底没戏了。

  那么,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如何呢?作者说:"看着北京、上海的大街上的本田、丰田、日产,使用着佳能、尼康、索尼的产品,中国人实际上很难找到胜利的感觉。敢问,2009年日本产品对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比1936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鉴于此,有日本人说,中日不会再度开战,因为日本通过战争未能得到的利益,早已在中国得到了。"

  中国GDP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者却认为,中日经济差距至少有50年,因为技术差距至少50年。技术的差距,就意味着经济的差距;技术水平赶不上去,就难免处于给人"打工"的地位。中国在亚洲最大的优势在于经济,但经济上的强势并没有开花结果。这个角度的观察,我十分认同。

  强国软实力:源自思想自由

  身为记者,作者善于从别人的故事中捕捉秘密。以色列大作家阿摩

  司·奥兹讲述的两段经历,解开了犹太民族在强敌环伺下的生存玄机。

  一是奥兹发表反对政府决策的主张后,奥尔默特总理邀他到总理府喝咖啡(章注:不是"请喝茶"),激辩一个半小时,结果谁也没有说服谁。二是奥兹坐出租车被司机认出,对他说:"我读过你的书,但是我不同意你的观点。"司机滔滔不绝陈述观点,他只有听的份儿。奥兹先生告诉作者:"以色列强大的秘密就是怀疑和辩论。"

  "两个犹太人有三个脑袋。"作者说:在这个国家,每个人都在思考,个体之间的观点强烈碰撞,于是整个社会在不断修正中平稳地前行。借助发达的媒体,各种思想、见解都可以传播。

  我们常说,中华民族是个伟大的民族,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时代,仅仅有过两次:一次是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到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次是清末开始的中西文化对撞时代,历经民国的新文化运动,到1949年后重新定于一尊。

  不容异见的国度,经受不起思想的自由交锋碰撞,也不会拥有真正的软实力。思想上的一元化会扼杀一个民族的创造力,这样的常识常常被有意忽视。

  国民教育:强国的"底层设计"

  前一时期热议改革的"顶层设计",我曾提出一个疑问:中国教育制度从根本上就不是为公民社会设计的,只是为大机器生产标准件,不需要独立思考。无论是官是民,都是同一教育生产线的产品。没有坚实的"底层设计",再好的"顶层设计"恐怕也是空中楼阁。

  书中以不少篇幅谈国外教育。例如,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就实行全民义务教育;二战后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颁布《儿童福利法》,孤儿不问国籍,全部由政府收养,保证完成高中教育;日本的诚信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企业,贯穿于人的一生。作者感慨道:"一个把教育办成这样的国家,你如何去跟她竞争?"

  作者认为,国与国差距的根本在于人,人的差距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在幼儿阶段就出现的微小差别,会在未来无限放大,像手电筒的光一样,照得越远,散射越大,影响面越广。国家的强大与否、国民的幸福与否根本不在制度,而是制定制度、遵守制度的芸芸众生。人始终是一切变数中最大的要素。

  有比较才有鉴别,书中也谈及教育投入对比:2010年中国教育支出2159。9亿元,平均每人不到200元;以色列人均教育支出近10000元人民币,是中国的50倍。而中国每年维稳支出达到7000多亿,是政府教育投入的2。5倍。

  我的感慨是:维稳与教育投入的反差,昭示了制度设计上的本末倒置:底层设计越差,维护顶层稳定的成本就越高;头重脚轻的体制,难免有倾覆之虞。

  弱国无外交:强国有乎哉?

  作为国际事务记者,作者对中国对外关系有较多的观察。他谈及建政之初外交部门有一批记者出身的官员,记者的经历也大大帮助了外交事业。而今,外交越来越专业,和其他行业的交集也越来越少,外交和传媒之间的互动也欠缺了许多。他直言外交工作中有"弱国心态":"太在意别人的话,对外界的表扬心花怒放,对外界的批评心生郁闷"。

  我由此连想起胡耀邦对外交工作"授权有限"的质疑。1981年3月9日,胡在谈到外事工作改革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外交部培养了一批好翻译和守纪律的工作人员,但没有培养出多少合格的外交家。"

  作者详尽分析了日本在与邻国中、俄、韩的岛屿争端中步步为营、稳步推进的历程:"和中国的大度相比,日本在岛屿问题上可谓锱铢必较,这么做,有民族文化的原因,有经济上的考虑,也有政治上的因素。"作者还认为:"联俄抗美"将是中国最大的战略错误,并指出中美之间软硬实力的差距:

  除了硬实力的差距,软实力也是重要原因。美国可以携自由、民主等普世价值观横扫全球,可以用好莱坞大片吸纳各国主流人群的关注,可以用iPad等产品让大家自愿打开钱包,但中国却没有这方面的杀手锏,中国和亚洲邻国之间,缺乏超乎利益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这段话令人彻底无语。环视中国在亚洲和全世界的孤立状态,过去常说"弱国无外交",如今号称强国了,又当如何呢?

  自由民主: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吗?

  作者曾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各州采访总统大选,采访过民主党候选人爱德华兹和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候选人巴拉克·奥巴马,是第一位采访奥巴马的中国记者。几年后再度赴美考察,又广泛接触了包括赖斯、伍德沃德在内的政界、媒体界人士。

  作者认为:性格即命运,国民性即国家的命运。美国人的性格造就美国式民主,四年一度的总统大选,美国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们的选择。读至此不免掩卷反思:中国人的国民性如何呢?我们有权选择命运吗?

  近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反普世价值的波澜,不仅反对三权分立式的民主宪政,甚至连公民社会都成了"西方陷阱"。持此论调者不是无知就是数典忘祖,1945年9月27日,毛泽东在回答路透社记者甘贝尔问时明确承诺:

  "自由民主的中国"将是这样一个国家,它的各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都由普遍、平等、无记名的选举所产生,并向选举它的人民负责。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当年的中国共产党,所尊崇的是普世价值,从而赢得民心。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却走了一段弯路,走上了"一边倒"的"以俄为师"之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逐步走出苏式计划经济阴影,但至今尚未摆脱斯大林主义的魔咒。

  对于历史上的"苏联模式",俄罗斯领导人普京有着清醒的认识,作者引用了一句他的名言:"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读之不免扼腕再三:值此"大国崛起"之际,领导者太需要这样的见识,中国不应自外于人类共同文明。

  睁眼看世界:百年中国学到什么?

  这部书稿,犹如一部21世纪版的《新大陆游记》,读后既熟悉又遗憾。

  清末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徐继畲、魏源、林则徐那一代人,虽以著述介绍泰西文明,毕竟没有亲历亲见;比起容闳、梁启超、孙中山等周游列国并在西方长期生活过的思想者,对世界仍嫌隔膜。

  清廷试行"新政"时,曾派大小官员赴欧美考察,涌现了一批游历者的日记、笔记和游记,视角观点见仁见智,有的见树木不见森林,有的见森林不见树木。而在宏观和微观上都有真知灼见者,无人能超越政治流亡者梁启超,难怪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政改奏折却要请朝廷通缉要犯梁启超捉刀。

  竞争,就是学习并超越强者;出国考察,要派"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据说21世纪是个学习型社会,以改革的名义出国考察,成了部分官员的项目。但除了购物,浮光掠影式的考察外,可供学习的机会还很多!

  自19世纪中叶起,闭关锁国的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先学坚船利炮等科学技术,逐渐接受了自由贸易,学习宪政制度;后来转而以俄为师专搞社会主义,孤立三十年闭门造车,最终不得不重新改革开放……。一个多世纪中,中国历史走了个大循环,诚如黑格尔所言:"从未从历史中学到任何东西。"

  一个不会学习的民族,是没有资格侈谈软实力的。我们还要再循环一百年吗?

   2012年11月29日风雨读书楼

—— 原载: 《差距》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印度人崛起的世纪(二):印度人的美国梦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Who owns mobile strategy?

Who owns your mobile strategy, the CIO or the CMO? Kinvey's eBook breaks down the arguments for both sides with tips from business leaders and industry analysts.
From our sponsors
印度人崛起的世纪(二):印度人的美国梦
Aug 13th 2013, 08:53, by 墙外仙

上一篇说印度人基本上占领了矽谷。这一篇讲讲印度裔在全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印度裔全美收入最高,学历最高

从1967到2010年人口统计数据来看,尽管每年有波动,以族裔来计算的家庭收入(MEDIAN HOUSEHOLD INCOME BY RACE),永远是亚裔第一,白人第二,(两者高于平均线),西语裔第三,黑人第四,(两者低于平均线)。

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各种研究报告纷纷出炉。其中最显眼的莫过于亚裔是所有族裔中人口增长最快,收入最高,受教育程度最高,被称为模范族裔(MODEL MINORITY)。
而在亚裔大家族中,印度裔又独占家庭收入和受教育程度两项最高,高于其他亚裔很多,是模范中的模范。印度裔家庭收入中位数$88,538,远超全美平均数$50,221 (华裔$69,037)。印度裔大学以上文凭的占有率是67.9%,而华裔是50.2%,全美平均28%。所以印度裔是名副其实的最模范族裔。

犹太裔不是美国最富有和最有影响力的族裔吗?但是在人口普查数据里并没有单列出犹太人的数据,所以无法做一对一的比较。(其实犹太裔早已归美国的主流不算少数族裔)但我还是查到了一份与宗教有关的收入分布,有犹太教和印度教的数据对比,结果可供参考。
在年收入10万以上的信徒中,犹太教信徒比例48%略高于印度教信徒的43%,远远高于其他任何宗教(平均18%)。但在7.5万至10万组以及在5万至7.5万组,都是印度教比例略高于犹太教。
总之,印度裔在影响力方面也许还远不能与犹太裔相比。但在富裕程度上已经与美国最富有的犹太裔不相上下。

印度裔移民速度最快人口增长最多

印度人从三十年前开始大批进入美国以来,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族裔。80年代全美印度裔只有36万,九十年代81万,到2000年就增加到了160万。2010年达到284万,占全美人数接近1%,成为美国三大亚裔人口之一,而且很快就会追上华裔成为最大的亚裔。

1
[图1 华裔与印度裔人口变化]

华人在美国的成长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老一代华人移民都是饱受歧视的低技能低工资的劳工,但他们也是最早为建设美国作出贡献的人。如果没有排华法案( The 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今天美国华裔的人数可能和黑人,西语裔相近。而印度裔正真开始进入美国是在80年代。随着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印度移民迅速进入医疗,金融,科技等对受教育程度要求高的行业。这跟美国社会逐渐对亚洲移民持开放态度有关。印度移民之所以表现出色,显然是因为他们是"筛选出来的"(SELECT GROUP)。比较一下来美国的印度人本科以上学历比例近70%,而印度国内这一比例只有4%。

多说几句华裔,华裔在最近三十年里移民人数增长,收入和教育程度也都很高,但与印度裔还是有很大差距。尤其是由于种种原因,华裔同时也拥有大量贫困线下的人口比例(Chinese have higher shares in poverty than does the U.S. general public),而这是印度裔没有的。

印度裔住在哪儿

看看亚裔在美国的地区分布也挺有意思。绝大部分日裔和菲律宾裔都住在西部,尽管印度裔占领了硅谷,却有四分之三的印度裔住在东部。
华裔,越南裔和韩裔基本上一半在东一半在西。

2010年印度裔人数最多的五个州是:加州,纽约,新泽西,德州,伊利诺州。这些州也是高科技行业发展最快的州。
相对而言,华裔人数最多的五个州是:加州,纽约,夏威夷,德州,新泽西。

以大城市来划分(METROPOLLTAN),印度裔人数最多的前三大城市却都在美国东部:纽约,芝加哥,华盛顿。
而华人以大城市分,前几名是纽约,旧金山,洛杉矶。若以相对占当地人口比例分则是旧金山,火奴鲁鲁,奥克兰。

2
[图2 亚裔在美国的区域人口分布]

通向美国的成功之路

其他国家移民大部分还是靠亲属移民来美,而印度人有一半是靠工作拿绿卡的(basis of employer sponsorship),人数是其他所有国家的3倍。作为对比,华人有五分之一是由工作拿绿卡的,而越南裔的这个比例只有1%。

上一篇讲了印度裔大举攻占硅谷。在美国的印度人并非只在IT领域所向披靡,在其他方面也都有杰出表现。他们的高学历,自然是称霸美国职场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印度人在国内接受的是英语教育,比起其他亚洲国家的移民有很大优势。

印度移民是在1965年移民和国籍法以后(Hart-Celler Act, INS, Act of 1965)才开始,在此之前只有少量的印度人从英国,加拿大,南非等印度的殖民国家来到美国。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度移民才真正开始有规模地到来。所以说,尽管美国的历史书里充满了INDIAN这个词儿(印第安人),但是美国两百年的建国历史上基本就没印度人什么事儿。

九十年代后,除了在IT业攻城掠地之外,印度人开始大举进入传统上由白人把持的华尔街,因为现代华尔街越来越依赖数学。在美林证券,花旗银行,Goldman Sachs等公司,与犹太帮,爱尔兰帮一样,印度帮也大量提携自己人,导致印度人在美国金融业叱咤风云。而同一时期进入华尔街的华人则多靠单打独斗,虽然也可占有一席之地,到今天多数都仍在为其他族裔的老板打工。
前高盛集团董事印度裔的Rajat Gupta曾是华尔街的明星人物,2009年在帆船集团对冲基金Galleon Group败落中被判有罪。GALLEON曾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由印度人为主的"南亚帮"掌控,其创始人Raj Rajaratnam来自斯里兰卡,也曾是华尔街明星。

在医药卫生领域,全美国每五个医生里就有一个印度医生。每五个牙医里就有一个印度牙医。在生物制药等行业有大批的印度裔科学家
和印度工程师。

今天,印度移民基本都进入高薪的科学,工程,医药和金融行业工作。

另外,美国接近一半的旅馆由印度人拥有。由于历史原因,印度人传统上经营大部分是经济型旅馆。但现在已经在向中高级旅馆发展。如果你下次入住 Hilton Garden Inn(希尔顿集团的中档商务旅馆),很可能酒店的拥有者是印度人。

来自其他族裔的竞争

说到来自中国人的竞争,美国已经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中国了。美国公司可以把玩具服装一类的产品外包给中国,但在很多高科技行业包括计算机软件,只包给印度人。我以前在IT大公司做的时候,公司同时在印度和中国都有分部,但在北京的分部的员工连源程序(SOURCE CODE)都接触不到,只做一些测试和外围的东西。美国人对中国人和印度人显然是区别对待的。
近年来华裔商业间谍案件不断,媒体也大肆渲染。无非是美国公司的华裔员工偷盗公司资料。有些是为获取商业利益。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莫须有的,很多案件最后都不了了之,就像早年的李文和案。FBI就是要警告美国华人:不要想偷资料。很少听到有印度裔卷入类似案件的(有一个还是卖给中国)。
中国人在美国无论投资还是做生意,都受到很多的法令法规的不同程度的限制。这是一个大环境。在中美争霸的这样一个大背景下,不论是印度,印度公司,还是印度人显然都从中获利。这也是印度裔在美国发展比华裔顺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

印度裔人口在全美的迅速增长及发展趋势

当美国的媒体和政治家们把焦点放在西语裔移民身上时,人们却没有注意到,印度人才是在过去30年里增长速度最快的族裔。西语裔的增长绝对人数多,但印度裔的增长率高。从1980年到2010年三十年平均增长速度来看,印裔的平均十年增长率是100%(其中1990到2000更是达到130%,是全美人口增长率的10倍)。
如果按这个速率推算,看看将来的美国人口分布。首先,在这场全美族裔人口的竞争中,今后一百年里,白人人口基本持平,或略有下降。黑人略有增长,但增长幅度很小。华裔也会有较快增长,但增长幅度远没有印度裔那么大。只有西语裔和印度裔是这场争夺的最后赢家。

3
[图3 美国族裔人口增长预测]

注意到有几个增长趋势的关键点:
一,不到十年印裔即可超越华裔成为第一大亚裔,到时候印度裔将占美国总人口约2%。但随后印度裔和华裔的人数将逐渐拉大,到2050年,印裔将占10%,而华裔只有5%。
二,50年后西语裔追平白人,之后渐渐成为全美第一大族裔,并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三,六十年后印度裔将首度超越黑人。(看来黑人兄弟要将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进行到底了)
四,到下世纪初印度裔人口更有可能超越白人,成为第二大族裔。在此之后,印度裔将与西语裔展开人口竞赛,并最终于下世纪末有望战平西语裔与其并驾齐驱。其他族裔彻底沦为少数民族。

下图可以看到美国族裔人口分布变化的预测(按各个族裔在过去三十年平均增长速率计算)。

4
[图4 美国族裔人口分布及发展预测]

从已有的数据看,印度裔在美国出生的比例大概百分之二十几,说明大多数印度人口的增长都是靠移民进入美国的。而对移民国印度来说,有着取之不尽的人口资源。这为上面预测印度裔人口在美国的持续高速增长提供了可能性。

因为印度裔占据社会高端要求受教育程度高的行业,而西语裔多从事低端蓝领行业。两大族裔正好相互补充和谐相处。相对而言,西语裔和黑人在工作就业等竞争较多矛盾也较多,而印度裔与华裔在上学,职场等各方面直接竞争。
五六十年之后,黑人将被西语裔打败,华裔完全不是印裔的对手。所以在下个世纪除了印度裔和西语裔之外,黑人,其他亚裔,白人,全部都是少数民族。

如果采用保守一点的增长率来计算,趋势不变,只是时间延长了。

不管美国人口如何变迁,美国的立国之本自由民主原则不会改变。而在民主原则之下,人口占多数的族裔群体有着更多甚至是决定性的话语权。进而制定出更加有利于多数族裔的政策法规。总之,一旦印度裔人数占到了全美人口的百分之十,(最快40以后),就没有人能阻止印度人继续增长的脚步了。最终,印度人将很有可能在人数上占上风。对于民主的美国来说,这意味着,美国将是印度裔的美国。

参议院的移民修改法案

印度人在征服美国的道路上会一帆风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六月二十七号,美国参议院批准了整整一个世代以来最重大的移民改革法案(bill S.744)。很多人只知道这项提案可使美国的1100万非法移民转正,明显针对西语裔。这项法案如果通过(众议院)成为法律,最大赢家当然是西语裔,他们正是这1100万非法移民中的绝大多数。民主党也是赢家,因为西语裔的选票基本都送给民主党。
但是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法案如果通过,谁是最大输家?
共和党议员中很多已经意识到西语裔的重要,他们也正是在利用这个法案来拉拢西语裔。
答案也许你想不到,如果法案通过,最大的输家是印度裔!

要解释其中的原因,要先了解为什么印度裔这些年能够在美国成功扩展,主要是借助了大批持有H1B及L1签证的印度人直接进入美国各个行业工作。每一年,印度人用掉的H1B名额是全美国全部H1B名额的一半,也就是说印度人通过H1B进入美国劳工市场的人数比世界其他所有国家的人加在一起还多。相比较而言,华人大多都通过来美国读书(持F签证),大学或硕士博士毕业再进入职场。过程既长又慢。持H及L签证直接来美国工作的华人少之又少。

因为参议院的法案对非移民工作签证(H1B和L1)施加了非常严格的限制,规定了美国公司雇佣非移民签证不得超过公司总人数的一半。这对那些动辄雇佣三分之二以上印度人的高科技公司来讲,是个致命的打击。也使得严重依赖这两种工作签证的从印度国内源源不断向美国运送高科技人才的大量印度IT咨询公司(CONSULTANT)面临灭顶之灾。更使大批等待机会进入美国工作的印度人的美国梦就此幻灭。这些印度IT咨询公司实力强大,其中包括世界排名第一的30人万的TATA,15万人的WIPRO,和12万人的INFOSYS。全球五百强IT部门已基本全被这些公司拿下。
正因为如此,印度裔千方百计地游说以阻止法案的通过。

"外包"十几年前还是个新鲜词儿,由CALL CENTER开始,很多美国公司逐步把服务类IT类一个个职能部门都交由其他专业公司处理,其中很多公司在成本低廉的印度,好莱坞有个电影《OUTSOURCED》,讲的就是TODD在公司的部门被外包,所有员工被遣散,公司派他去印度培训印度员工的故事。
正如中国制造受到美国民众反对一样,外包工作也越来越受到美国国内的压力,尤其是经济情况不好的时候。

回到参议院的法案,这正是受到国内尤其是失业民众的压力,奥巴马政府和参议院被迫对外包和非移民工作签证作出强硬举措,这就是法案出台的背景之一。
但是熟知内幕的人知道,这只是表面文章,做作样子而已。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美国的IT业以及其他高科技产业严重依赖外来移民,如果没有外籍人才的加入,美国的整个高科技行业以及美国经济都承受不起这个损失。

事实正是如此,参议院的法案现在遭到众议院杯葛,已经没有可能通过了。以后的法案必须经过层层修改,基本去掉那些有可能实际影响到美国公司雇佣非移民签证持有人的条款。
美国现在已经离不开印度人了,只会越来越依赖。

(下篇讲印度人在世界的发展)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胡锡进:朝鲜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是世袭制国家(翻滚吧飞盘!)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胡锡进:朝鲜不是社会主义国家 是世袭制国家(翻滚吧飞盘!)
Aug 13th 2013, 08:39, by 墙外仙

90548370

【胡锡进】我不认为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它是世袭制国家。朝鲜愿意仍把自己称为社会主义国家,是它的自由。中国不能垄断社会主义的称呼。中国应该能同世袭制的朝鲜做朋友,就像美国同沙特那样。这符合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中国应当影响朝鲜国内政治路线,但不能像当年输出社会主义革命一样向它强行输出改革开放。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新世纪》何必饮鸩止渴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sy Facebook Retargeting

Bring back lost customers with the #1 Facebook Retargeting platform. Customers get $12 in sales for every $1 they spend. Start a 2-week complimentary trial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新世纪》何必饮鸩止渴
Aug 13th 2013, 08:47, by 墙外仙

中国虚高的房市在未来几个月内将会大幅下跌。信托业暴露出的问题将会成为其催化剂。

□ 谢国忠 | 文

  向房地产开发商注入资金来抬高土地市场价格,并不会刺激经济复苏。这将只为地方政府带来临时的收入反弹,并换来未来更多的不良贷款。人为制造资产升值的假象不会带来市场信心的回归,只有结构性改革可以做到这一点。为达到这种目的,改革必须削弱政府的行政权力,同时加强法治约束。
  为了缓冲经济的下行,正确的政策应为削减相当于GDP2%的税收,同时发行财政债券来维持必要的财政支出。

泡沫,又见泡沫

  市场猜测中央政府将放松对房地产行业的融资。其真正含义在于,银行可能会增加对开发商用于购买土地的贷款。由于房地产开发商受惠于地方政府,若前者获得贷款,他们将购买土地,从而提高地方政府的收入。于是,银行贷款就转化成地方政府收入。当地方政府将这些收入支出,这就会变成某种形式的财政刺激。
  经济增长迅速时,房地产泡沫被人们认为合理反映了未来的高收入。随着经济的放缓,依靠房地产泡沫支撑经济则成了允许泡沫存在的解释。除非货币或信贷政策受到影响,否则上述两个解释均无任何意义。后一种说法无疑促使了2008年政策的推出,强有力地刺激了信贷的增长。虽然这一政策是导致今天经济陷入巨大困境的原因,但是同样的论调已经再次出现。如果中国试图采用同样的政策,这一次将不会产生相同的结果,
并且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引发金融危机。
  2008年,正值美联储开始实施其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元的看跌情绪使得新兴经济体得以增加货币供应,而无需担心货币贬值。中国推出的宽松信贷政策对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较大作用,因此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正面看待。
  如果现在中国奉行同样的政策,那么从两个方面看情况都将不同。美联储即将开始实施紧缩政策。同时,美国拥有强大的股市和正在复苏的房地产市场,足以吸引全球资本。新兴经济体不得不收紧货币和信贷政策,以维持经济的稳定运行。重蹈2008年政策的覆辙会立即导致资本外逃和货币贬值。由此产生的通货膨胀将会彻底破坏经济的稳定。此外,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这已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共识。如果中国政府出台政策维持泡沫,那么消极的市场情绪将会进一步恶化,进而触发大规模卖空人民币的
危机。由此引发的贬值压力将自行产生,演变为类似于1997年的金融危机。

土地市场是一个庞氏骗局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房地产投资在2013年上半年攀升了20.3%,在建物业总量增加了16.5%,已完工物业总量增加了8.7%。这些数字很可能并不准确,但土地购买量的增长快于在建物业量增长,在建物业量增长快于竣工增长量的格局,似乎与各方传闻不谋而合。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庞大的土地博弈,而物业最终销售量则处于一个低位并呈下降趋势。这就像一家只有小部分股份在市场上流通的上市公司:股价可以被操纵而达到非常高的价位,银行将能够以所谓的市场价格把非流通股作为抵押,以借来资金重新注入到流通股中。开始于2012年第四季度的房地产市场反弹,在今年第二季度便停滞不前。然而一些城市的土地市场再度升温。其中的一部分资金来源是之前销售所产生的现金流。但拉高价格预期很可能是真正的目标。其中一部分土地销售几乎不会涉及现金支付,购买方将极有可能可以毫无成本地退还土地。因此,所谓的地王都只是吓唬人的工具,是为了让人们觉得之后房价还会继续上涨,进而引诱他们现在买房。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三年间,已有近20万亿元涌入房地产开发。由于房地产开发周期大致也为三年,在建物业的成本应为这一资金量加上贷款的应计利息。再加上销售税和开发商的净利税,销售总额需要在30万亿元以上才可维持该市场,这相当于去年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国的家庭债务总量为18万亿元。这意味着将需要大规模的信贷扩张,才能消化库存。在当前全球环境下,这种规模的信贷扩张可能会导致极大幅度的货币贬值和经济混乱。
商业地产是个更大的泡沫
  住宅市场的泡沫已众所周知,但是商业地产已迅速演变成为一个更大的泡沫。大多数城市都拥有高于发达国家的人均商业物业面积。但这些城市仍在兴建更多的商业地产。近年来,多地已实施住宅物业的限购令。很多的投机行为已转移到了商业地产领域。这就是商业地产的建设规模超过住宅地产的原因。个人投资者一直在零售物业进行投机活动。这个市场的平均收益已经下降到了同住宅市场相近的水平。随着在建项目数量不断增加,租金将进一步下跌。未来几年内,这个市场可能会出现大范围的破产。

"城市群"概念于事无补
 
大多数二三线城市的地产市场已经面临市场灾难。这些城市尽管没有显著的人口增长,但仍建起了数量庞大的地产项目。即使它们的均价相对较低,每平方米约等于三个月的工资,但是它们仍然无法被售出。房产只有在居住者能够赚到足够的工资来偿还按揭贷款的情况下,才物有所值。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并不具备有足够竞争力的产业,来支持与当地房地产市场规模相匹配的劳动力规模。
  近来,"城市群"概念备受青睐。这个概念倡导将售房出现困难的城市与仍有较热市场的一线城市(平均每平方米的价格相当于五到六个月的工资)连在一起。纵然一线城市可以支持这些城市,这一概念也于事无补。它实质上要求建设连接城市群的高速铁路。但日本的经验表明,人们有更多机会了解一线城市后,他们将对迁移到一线城市更为积极,这最终会导致二三线城市人口下降。
  小城市的繁荣度下降和一线城市的持续房地产热潮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近期土地市场的复苏。2008年之后,大多数开发商在土地价格较低的二三线城市中投入巨资。他们中的许多将会破产。幸存者将集中涌向一线城市。
  虽然一线城市的人口不断增长,但房价仍需要回落到与收入相挂钩的水平,才能带动销售。在二三线城市的比拼中幸存下来的开发商,很可能会将他们的剩余资金挥霍到过于昂贵的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上。

减税可以稳定经济

  在现代经济史中,没有房市泡沫能在低迷的经济体中长期存在。中国当前的经济下行还将持续几年,只有在进行了深入的结构性改革后才会终止。我认为调整可能需要五年才能完成。中国的虚高的房市在未来几个月内将会大幅下跌。信托业暴露出的问题将会成为其催化剂。如果没有信托行业作为初级债权人提供资金,银行将无法为很多的房地产项目提供融资。
  削减相当于GDP2%的税收将可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由于经济体存在广泛的产能过剩,减税促使的支出增加将会产生巨大的乘数效应,可能会在2倍以上。假设所削减税收的70%被用作各类支出,那么由此产生的总刺激规模将会达到1.5万亿元,足够扭转当前经济下行的趋势。
  将消费力向家庭部门转移将有助于提高效率。在过去的十年里,消费力主要存在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这就是为什么企业更热衷于投资"关系",而不是产品质量或新技术的原因。其结果是,尽管十年间名义GDP增长了300%,却没有出现几家有竞争力的企业。如果消费力能主要集中于家庭部门,好的企业自然就会在竞争中涌现。大多数地方政府现在都面临财务难题。它们肯定会反对减税。发行财务债券可能是弥补减税带来财政缺口的惟一途径。如果房地产泡沫在调整期破裂,就将需要增加财政赤字为经济提供缓冲。一段时间之后,解决方法应变成削减地方政府支出。过去五年间,公共部门的支出超过了之前30年支出的总和,但是并没有多大的成效。相反地,这些支出给经济带来了很多包括房地产泡沫和产能过剩等在内的严重问题。

结构性改革可提振信心
  
在泡沫经济中,经济发展的势头是市场信心的关键。只要发展趋势向上,更多的人就会加入进来维持经济。这种思维模式在中国十分广泛。但是当泡沫使命终结,即将破裂时,这种思维模式也就失去了作用。中国已经走到了这个转折点。浪费资金人为制造价格上行的趋势将是极不明智的。中国仍然有很大的增长潜力。工资和家庭消费都还处于较低水平。这两者的增加可以带来良性循环。浪费性支出和投资则抑制了增长潜力。
2008年以来大多数城市的快速扩张都是浪费性的。一旦这些浪费性支出被削减,消费力转向家庭部门,良性循环的基础就将形成。
  实现良性循环的阻碍之一就是官僚体制对经济的过度管控。几乎所有的经济活动事先都需要经过相关部门的批准,寻租于是就成了不可避免的结果。而在以法治为基础的经济下,经济活动能否开展主要取决于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果相关管理部门认为不合法,则可以进行起诉。中国应当向这种体制转变。政府机构应致力于严明法治,而不是发放审批。
  深化结构改革的途径之一就是进一步对外开放,接受全球竞争。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法规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进行了大幅调整,这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质的飞跃。现在,这一切可以再次重演。中美双边投资协定不光能为外国资本打开市场,也可为国内民营企业提供空间。中欧自贸协定可以消除消费市场上的大多数价格扭曲,有助于实现经济的再平衡。
  1992年后,日本没有进行改革,之后其经济经历了长达20年的滞胀。1998年金融危机后,韩国迅速推行改革,并成为了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国应当选择哪条路不言自明。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