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星期四

墙外楼: 答国务院参事:德国政府还没有变成恶棍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Manage your social media

Best social media tool for image publishing to Facebook and Twitter. Look amazing and delight your followers. Get 40% off when you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答国务院参事:德国政府还没有变成恶棍
Oct 24th 2013, 08:17, by 墙外仙

杨佩昌

国务院参事室参事陈全生近日在举行的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上发表了针对房地产市场的16字高见:允许买房、限制卖房、奖励租房、处罚空房。" 为了证明处置空房的论点成立,这位高参以德国为例子:"比如可以向德国学,闲置3年,房产税翻番;闲置5年政府组织流浪汉入住;闲置7年,收归地方政府所有"。

一言引起轩然大波,网上及多家媒体大量转载。当我看到这条消息的时候,第一反应是惊呆了:德国政府什么时候变成恶棍了?这不明显是抢劫掠夺吗?转眼不见,德国什么时候也成立了拆迁办和城管局?

以我对德国的认知,从内心深处感觉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首先,德国基本法(即宪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各种相关实体法都有严格的保护措施,包括《民法》。其次,德国联邦政府每四年选举一次(地方政府也同样要经过选举产生),在强大的选举压力下,他们不能有丝毫的差错让反对党和媒体逮到把柄。而陈参事所讲的这几条,对政府而言几乎是招招致命,政府胆敢实施其中的任何一条,其后果只有一个:下台。当然,实施的可能性也不会有,因为任何政策的实施都必须经过议会通过。他们的议会可不是吃素的,更不是橡皮图章。议会辩论是透明的,因此议员要抢表现,为选民争利益;党派更是要向选民示好,这种严重侵犯选民利益的事情,他们避之犹恐不及,怎么可能会成为法律或政策呢?

让我们先来耐心分析一下参事先生提到的几条措施:"闲置三年,房产税翻番?"房产别说闲置三年,就是闲置三十年房产税也不会翻番。第一,政府没有理由走进私人房间进行核查,即使想办法走进去也没有核查的可能,因为德国政府的官员太少了,他们没有人力物力去做这样的事情。对于严谨的德国人来说,三年时间里必须每天都派人去查看才能证明此屋空置,少一天都不成立。第二,德国税收是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的,既然是法律就比较稳定,不会三天两头修改。修改法律是是一件大事情,党派之间会在媒体上进行充分辩论,然后到议会里争吵,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哪个党派执政都不会轻易提出修改法律的要求。第三,房产税翻番作为一种惩罚措施,完全没有道理。房子住与不住都是属于私人的永久产权,凭什么税率会区别对待?

"闲置5年政府组织流浪汉入住",这一条也很不靠谱。如前所述,首先政府就没法提出闲置5年的证据,除非他们拿出5年的录像并且还要在屋里安装摄像头,这样才能说明闲置5年的事实成立。其次,德国流浪汉大都是好逸恶劳之徒,他们有的是政府救济,可以坐在车站凳子上喝啤酒。如果没有住处,可以向政府申请补助,租房的钱政府还得乖乖出。陈先生以为德国和某些国家政府一样强势霸道啊?相反,政府其实算弱势群体,因为它们动不动就得讨好民众。把私人的房子打开,让流浪汉入住?你以为政府是仗义行侠的罗宾汉?电影看多了吧?

"闲置7年,收归地方政府所有"就更不可能了。这条就不多说了,严重侵犯私有产权的事情不会发生,也完全是天方夜谭。类似谣言也在网上甚至在专业媒体上铺天盖地出现,例如:"在德国,业主必须使空房得到重新利用,在房屋闲置率超过10%的市镇,当地政府还会推倒那些无法出租的住房。"这样的场景我从来没有见过,而且也想象不出德国会出现如此野蛮的场面。在一个没有拆迁办和城管的国家,他们通过什么人来抢劫?

虽然我内心深知上述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但为了保险起见还是查阅了一下法律,一晚上找了很多德国法律来研究,例如《建筑地皮使用规定》、《房屋中介法》、《新建筑租赁规定》、《房屋所有权法》、《能源节约规定》、《邻居权益法》、《民法》、《中介人及承建人规定》等,遗憾的是没有找到支持陈参事的任何一个条款。

看过法律还是觉得不保险,于是给两个德国朋友打电话,他们的回应惊人的一致:先是哈哈大笑,然后就是"没有可能,没有可能"来回答。至此,我可以安心而且正式地说:陈参事所说不靠谱。如果讲严重点,可以说是谣言。

问题是,如此经不起推敲的言论为何竟然是从国务院参事的嘴里说出来呢?我猜想,首先,中国的高参们觉得德国很遥远,为了找到支持自己观点的论据,造一下谣言也不要紧,没有多少人会去较真。其次,他们也真的认为这种严重侵犯私有财产的做法很正常也很合理。每天不是都在发生强拆事件吗?第三,在高参的心中,政府应该是高高在上的管理者,对老百姓应该强势霸道才对。他们想都没有想到,在这个世界上,经过选举的政府已经是拔掉了牙齿的老虎,不仅不会咬人,还得可怜兮兮地表演给观众看,时不时还会受到驯兽师的殴打。那么,驯兽师是谁呢?那是在德国莱比锡和柏林的最高行政法院和在卡尔斯鲁厄的宪法法院。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楚望台:说说陈永州案及其他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Acquire Clients Globally!

Attention Advertisers: What's your CPA? Have Us Acquire Additional Clients for You Utilizing International, Localized PPC on AdWords, Bing, & Facebook Exchange!
From our sponsors
楚望台:说说陈永州案及其他
Oct 24th 2013, 08:46, by 墙外仙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星巴克咖啡的暴利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sy Facebook Retargeting

Bring back lost customers with the #1 Facebook Retargeting platform. Customers get $12 in sales for every $1 they spend. Start a 2-week complimentary trial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星巴克咖啡的暴利
Oct 24th 2013, 07:56, by 墙外仙

@马未都

我总共喝了没几次的星巴克咖啡这几天媒体忽然告诉我是暴利,我仔细想了想,现如今在中国稍微像样的茶馆里喝杯茶都比咖啡贵,但成本一定比其低。可没见谁说茶是暴利,我喝过号称上万元一泡的茶,主人告诉我这叫品位。
我不知全世界内有没有上万元一杯的咖啡,估计没有,所以咖啡不如茶有品位,有品位就不叫暴利;而咖啡不行,尤其星巴克不行,卖贵了,叫暴利。可能引发愤怒的人老去喝,喝上瘾了就嫌贵。
可咖啡不是刚需,尤其星巴克咖啡不是刚需,所以无所谓暴利。嫌贵可以不去星巴克喝,自己去超市买点咖啡豆回家磨煮,满屋飘香,还便宜。关键是自己得有个家。
有家就得买房,租是下策。买房对中国人是刚需,文化决定的。国人自古就认为居者有其屋,不是居者租其屋。倡导不买房租房过日子的专家都是自己有住房的人,属于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由于中国住房的历史欠债过多过久,刚需极大,这局面估计二三十年内不得缓解。
刚需的房子准有暴利。要不然首富们怎么净是房地产界的大亨,却不见一个卖咖啡的。好容易有几家卖小资咖啡的,里面也还是搭卖方便面三明治什么的,有点儿落霞与孤鹜齐飞的感觉。可见咖啡赚不来什么大钱,顶多添上个情调。
中国的暴利行业都是说不出口的,能说出口的星巴克是个笑话。另一则笑话说,小资去星巴克嫌卡布奇诺贵,只好点一杯速溶的,喝一口吐半口,喝一口吐半口,几小时后杯中也成卡布奇诺了,有这种人在,星巴克暴利不了。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老外眼中糟糕的中国政府效率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老外眼中糟糕的中国政府效率
Oct 24th 2013, 04:54, by 墙外仙

阳歌

  几乎我认识的每个外国人都有自己与中国官员打交道的难忘经历。大多数本地中国人甚至不会讲这些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生活中的普通事实。上海当然是中国更加前沿的城市,尤其对于商业而言,它应该继续努力,消除依然存在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阻碍中国成为真正国际化的城市。
上海当然是中国更加前沿的城市,尤其对于商业而言,它应该继续努力,消除依然存在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阻碍中国成为真正国际化的城市。  上海当然是中国更加前沿的城市,尤其对于商业而言,它应该继续努力,消除依然存在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阻碍中国成为真正国际化的城市。

  在这一专栏中,我通常不写关于外国人的特定主题,因为我更喜欢关注上海人感兴趣的更广泛的问题。但是最近报道,一名获得罕见的中国绿卡的外国人遇到了困难,这似乎是一个良好的机会来看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影响我们所有人的官僚机构。

  一方面,我不得不称赞中国,过去二十年在简化官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使得购买车票和获取旅行证件等日常事务变得更加容易。但是《东方早报》上的一篇最新报道表明,依然有很大的提升和该进空间,地方官员仍然过度钟情于官方印章和文件。(详见报道:《中国绿卡年发放仅200余张 老外持绿卡四处碰壁》

  几乎我认识的每个外国人都有自己与中国官员打交道的难忘经历。大多数本地中国人甚至不会讲这些事情,因为他们认为这是生活中的普通事实。

  这个报道中的故事是围绕一个57岁的土耳其人,当他最近成为为数不多的拥有中国绿卡的外国人时,他觉得自己很幸运。因为在其他国家,这种身份允许持卡人无限期居住在中国,并且可合法地在当地找工作,无需工作签证。还允许持卡人在这里退休,这点对于其他没有绿卡的外国人几乎不可能,不管他或她在中国居住和工作了多久。

  在中国的外国人多达633,000,其中只有5,000人持有绿卡。但是进入这一精英身份最初的欣喜之后,这位土耳其人很快发现他依然面临与之前一样的障碍。银行、酒店和机场等许多地方不接受其将绿卡当做有效证件,依然想查看他的护照。

  我从没考虑过申请中国绿卡,即便缺乏这种身份意味着我可能将无法获得理论上我有权享有的养老金,我受雇于一家国有单位。我总认为这需要无数次到政府机关,导致无止境的等待以及可能被拒绝之后的失望。

  这个土耳其人的经历表明即使这些人忍受着克服了最大的官僚障碍,但最初成功之后,依然面临更多的障碍和失望。

  我上面说过大多数外国人都有与中国官员打交道的故事,我当然也不例外。我最难忘的是我申请上海居住证。我需要获得居住证,以便享受该市的医疗保健和养老金等福利,尽管我可能永远都无法获得养老金。

  和那个土耳其人一样,当我第一次获得居住证这种特权身份时,我也认为自己是幸运的。但是后来我的态度慢慢转变,因为我很快发现很少有人将居住证视为正式身份证明,尽管它是由上海市政府颁发的。

  最糟糕的是,一年后我不小心让居住证过期了,不得不申请一个新的。申请的办公室所在的闸北区,表面看上去很现代化,但是操作方面更加让人想到过去的时代。大家懒得使用官方数字系统来排队和提交表格,相反,大家都挤在两名劳累的官员的办公桌周围,争相让处理自己的申请。

  我不想描述所有细节,但是最后我不得不来回跑了三趟闸北区申请办公室,而且跑了四趟浦东移民办,最后才拿到我的新居住证。更糟糕的是,仅仅一年之后我可能不得不重复整个过程。

  正如我上面所说,我的确不得不称赞中国过去二十年在精简官僚机构方面的巨大进步。上海移民局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签证续签需要较短的时间和处理相对简单的文件。同样,购买机票和预定酒店等日常事务现在能够通过电话和网络容易地完成。

  但是正如土耳其人的例子所表明的,依然存在许多官僚障碍需要改进或撤销,以便将中国带入更加现代化的时期。上海当然是中国更加前沿的城市,尤其对于商业而言,它应该继续努力,消除依然存在的障碍,这些障碍可能阻碍中国成为真正国际化的城市。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袁剑:一场足以引发历史巨变的危机悄悄降临!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袁剑:一场足以引发历史巨变的危机悄悄降临!
Oct 24th 2013, 04:55, by 墙外仙

  金融危机之后的5年,虽然不断微调和变换政策基调,但中国经济其实一直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加杠杆。其时间之长,幅度之大,经济史上罕有其匹。

  当前的经济局势,让我想起在2011年年初,我给《大拐点》一书作结的结语。我曾经这样写道:"后面的故事,将重复2007年至2008年或者1997年的那一幕。种种证据都显示,这一次的主角是中国。"

  前者说的是那个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的美国次贷危机,后者说的则是新一代人几乎毫无记忆的亚洲金融危机。

  这是一段多少有些隐晦的暗喻。我的意思是说,中国将可能是下一次全球重大危机的震中。不幸的是,这个在当时可能被绝大多数人视为天方夜谭的悲观揣测,却在以清晰的方式步步展开成一段当代史。

  信贷刺激不是神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推出了超大规模、超强力度的货币及财政刺激。中国经济迅速触底反弹。其反弹速度之快,反弹力度之大,不仅捍卫了中国的经济神话,更引得一众理论家开始煞有介事探讨起所谓中国模式。

  他们似乎急切而且非常诚恳地想探寻:在这个似乎永不落幕的经济增长神话后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制度与文化密码。

  然而,所谓的中国模式热,注定只能是一次短暂的思想喧嚣。因为激发这个理论想象的中国经济神话,注定要和这个星球上的其他经济神话一样,必须服从这个星球一些最基本的自然法则,必然受制于地球引力的作用。

  果然,在政府逐渐减少刺激剂量之后(注意:中国仅仅是减少刺激剂量,还远远谈不上退出),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回落。2012年一季度,经济增长的回落速度似乎远远超出了政府的心理底线。于是,中国的宏观管理者开始频频在各地视察,并提出了"稳增长"政策。

  从"保增长"到"稳增长",一字之差,固然体现了当局对刺激政策愈发克制和谨慎,但管理者的无奈也同样昭然若揭。他们只能重新祭出传统的货币及信贷刺激政策这个神器在过去几乎百发百中。

  中央政府既然有"稳增长"之意,地方政府、央企等形形色色求"钱"若渴的企业及冒险家们自然如获至宝。在经济管理当局的默许下(虽然没有直接鼓励),巨量新增信贷及负债通过各类影子银行的所谓创新被创造出来。其结果是:中国的货币存量迅速达到百万亿之谱。而M2/GDP达200%,几乎创下全球最高纪录。

  在经过大半年的稳增长努力之后,中国经济在2012年四季度终于在一个明显的下降通道中止跌回稳。而中国股市也在跌破2000点之后开始迅速反弹。

  在中国经济止跌回稳的背后,则是中国货币存量突破历史纪录以及各类经济主体的负债率以危险的速度迅速攀升。

  但无论如何,经济止跌回稳,似乎暗示了中国经济管理者仍然牢牢控制着局面,而传统的信贷货币刺激仍然有效地发挥作用。当此时,头脑简单的周期论者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已经启航。

  然而,中国经济止跌企稳的幻象仅仅持续一个季度,让人大跌眼镜的2013年一季度的数据便给了这些周期论者当头一棒。

  中国2013年一季度的GDP增速只有7.7%,大幅低于市场一致预期的8%,也大幅低于2012年四季度的7.9%。有人计算,按照这个趋势,中国全年的经济增长很有可能跌入6%甚至更低的区间之内。

  这实际上是表明,去年通过影子银行等各种工具所释放出来的新增信贷及货币,对中国经济的刺激效果仅仅维持了一个季度不到。而刺激效果之疲弱,也与政府往日呼风唤雨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

  在人们的印象中,只要中国政府愿意,经济的高速增长总是能够手到擒来。这一次,主事者似乎有些力有不逮。虽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表示,经济增速下降是中国政府主动调控的结果。但这个话恐怕最多说对了一半。
  实际上,早在几年之前,眼见中国的货币越发越多,杠杆越加越重,我们就曾推论,货币及信贷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果将会逐渐递减。

  我们甚至不合时宜地揣测:中国正在进入流动性陷阱。所以,中国政府在宏观控制能力上的这个看上去"有些意外"的失准表现其实并不意外。而这个意外,可能正在预示着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时刻的来临。

  外部依赖与成本社会化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我反复强调并在不同场合不断提及的一个观点是:所谓美国的次贷危机远远不止是美国的危机,而是二战之后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市场体系的危机。它不是一个周期性危机,而是一个系统性危机。

  作为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以及其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国家的高速经济增长依赖并依附于这个体系,因而它们未来的经济增长将深刻受制于这个体系的巨变。

  必须在此重复的是:中国1990年代末期之后的表现,与全球体系的最后也是最强劲的一次扩张互为激荡,互为因果。

  换言之: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建基于所谓中国经济独特表现(其实并不独特)之上的中国模式,不过是思想上的一种幼稚错觉。

  在同样的意义上,一度甚嚣尘上的所谓"脱钩论",也仅仅是一个听上去有些诱惑的修辞而已。

  在助推中国经济奇迹的全球市场发生裂变的情况下(这个裂变和重构的历史进程还在不断演进之中),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外部环境已然天翻地覆,用任何周期性甚至仅仅是出于某种信仰的传统方法论来理解未来的中国经济,恐怕都注定是刻舟求剑。

  对于目前中国经济的萎顿,不少论者似乎在1990年代末期找到了它的历史镜像。他们甚至找出了当时的诸多经济指标加以类比,以说明自己的观点。

  但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在1990年代末期走出困境,并将中国经济奇迹推至巅峰,除了一系列内部的条件所塑造的"竞低"竞争力之外(比如农业人口迁徙带来的低劳动力价格,地方政府竞争形成的要素低成本、低环保成本等等),全球市场体系的大规模扩张是其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这就是说,没有外部市场的大范围扩张,中国1990年代之前所形成的所谓低成本竞争优势,是根本无法发挥作用的。

  如果这一结论成立,那么从逻辑上说,中国是否能够如1990年代末期一样走出困境,就取决于:中国是否还有1990年代末期那样的外部环境机遇,以及中国从前的低成本竞争条件是否能够继续发挥作用。

  然而,正如我一直强调的那样,在2008年之后,作为新世纪中国经济增长必要条件的全球体系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已经不再具有1990年代末期那样的历史际遇。

  5年之前,当我提出这种论证的时候,很少有人相信这会是一种真实的历史情境。一批天天在媒体上鼓噪的"大师们"铁口直断,全球经济很快就会按照他们的周期性想象迅速恢复。

  然而,想象毕竟是想象,5年过去之后,全球经济不仅没有按照他们的直线思维恢复,反而愈发深陷泥淖,高危症状频发;而曾经作为中国高速增长引擎的外部需求,不仅没有如期高涨,反而疲弱得超出所有人想象。
  我愿意再一次提醒大家,二战之后形成的全球体系仍然处于一种随时可能爆发重大危机的裂变状态,最危险的时候可能还远远没有到来。

  如果你是一位金融市场的密切参与者,我想你一定会对这种可能的动荡深有体会。显然,中国经济重现1990年代末期之后辉煌时刻的外部条件已经骤然消失。

  尽管还有相当多的人固执地相信,本世纪初全球体系的历史性繁荣将会很快重现,但我认为,当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条件,可能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可能面临的最好的外部条件。

  如果在这样一种外部环境下,中国经济都疲态尽显,那么可以想象在外部更加糟糕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可能处境。

  在我看来,中国在1990年代末期走出短暂困境进而急速狂奔的经济增长,在中国的思想界及理论界留下了深远的负面遗产。它让很多人误以为,中国真的具有某种坚实的制度优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持久竞争力。

  事实上,这种制度竞争力既不坚实,更不持久。相反,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扩张之后,一直蛰伏着积累着的重大负面后果却在不断显现。迄于今,这种所谓制度竞争力不仅已经无法继续推动经济强劲增长,反而在不断制造社会问题。

  我曾经以"经济增长成本的社会化"这样一个概念来解释中国1990年代末期之后的经济增长。意思是说,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通过将成本从企业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强制性剥离出去,并分散、隐匿于整个社会之中而达到的。

  但最后,必然要出现的社会反向运动将会抵制、反抗这种成本的转嫁,并最终以社会运动的方式将这种成本重新放回政府及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并使得政府与企业在当初获得的看上去无可匹敌的竞争力一夜流失。当下我们看到的政府与企业不断高企的成本上升,实际上正内置于这一历史进程。

  加杠杆后的债务困局

  在内部制度动力以及外部市场环境同时消失的情况下,要想维持中国经济奇迹的玫瑰颜色,就只有加杠杆一途了。金融危机之后,在全球微观主体普遍去杠杆的同时,中国却在政府、企业、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进行了大规模、高幅度的加杠杆操作。

  金融危机之后的5年,虽然不断微调和变换政策基调,但中国经济其实一直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加杠杆。其时间之长,幅度之大,经济史上罕有其匹。其结果是:2009~2012年间中国的新增债务规模达到GDP的110%,债务总规模/GDP达205%。

  而在2013年一季度,中国的信用增长甚至达到了令人咋舌的58%。债务增长幅度而不是债务的整体规模从来就是金融危机的一个先行指标。

  正是在债务增长的幅度这个意义上,中国可能正在面临一个转折时刻。以至于有人将这种匪夷所思的疯狂干脆描述为"中国债瘾"。

  许多人批评中国的经济管理者所推动的债务扩张政策,但坦率说,我对此抱有深刻的同情。如果一个体制的合法性要几乎完全依赖于经济增长,维持经济增长基本上就是这个体制全部要做的工作。

  一般而言,在潜在经济增长和投资回报率允许的情况下,增加负债可以提高经济增长速度,也可以提升企业盈利,但是,在潜在经济增长持续疲软,企业投资回报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增加甚至是疯狂地增加债务恐怕就只能是一剂毒药了。

  说得更清楚一点,这种情况下的债务扩张不过是在加强债务危机的烈度和规模。非常不幸,有不少研究表明,中国的投资回报率最近几年一直在迅速而持续地下滑。

  或许正是看到这一点,新任总理李克强最近坦承:"货币及财政政策的刺激空间已不大。"若干年前,在评论中国大幅度的信贷扩张的时候,我曾经说道:政府赢得了时间,却失去了空间。

  不过,情况恐怕比一些正在流传的判断更为严峻。在我看来,债务危机不是即将,而是已经并且一直在发生。

从个人层面四处蔓延的高利贷崩盘,到企业层面钢贸、铜贸危机,再到地方政府平台大规模的贷款展期,中国经济普遍的债务违约几乎一直都在持续.

  这难道不是标准的债务危机吗?只不过这种债务违约通过传统的行政手段还被隔离在一定地方一定行业的范围之内,暂时没有形成恐慌性的传染而已。然而,当债务规模足够大的时候,这种传统的隔离方式恐怕就很难阻挡债务危机的蔓延了。

  1990年代末期至今的中国经验似乎表明,只要经济可以持续高速增长,所有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这种高速增长轻松化解的。

  在这一段经验中,曾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大规模下岗失业消失了,被视为世纪难题几乎完全绝望的国企问题被治愈了,甚至银行的巨额坏账也奇迹般地化解了。不仅如此,它们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企业,最大的银行。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华尔街日报》中国的债务危机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华尔街日报》中国的债务危机时刻是否已经到来?
Oct 24th 2013, 04:57, by 墙外仙

有关中国债务状况的消息有些令人担忧。

就在中国对地方政府不断上升的债务展开的审计还有数周就要出结果之际,我们从我们在上海的团队那里得知,中国地方政府已被允许通过短期借款的方式来借新偿旧,同时我们也从彭博新闻(Bloomberg News)的报道中获悉,为弥补银行业的损失,一些中资银行的坏账冲销规模上升了两倍。

地方政府债务是中国政府实施经济政策时遇到的一大难题。中国政府无疑希望让中国经济摆脱具有潜在风险的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化解危险的房地产投机泡沫,但缺乏监管的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迅速扩大,阻碍了中国向更稳定的、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顺利转变。

中国审计署曾在2010年估计,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约为人民币10.72万亿元(合1.75万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不过根据从各个渠道得到的信息,自2010年以来,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出现了快速膨胀,一些人士估计目前地方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达60%,其中大部分债务来自地方政府的特别投资工具(SIV),这些投资工具能够绕过中央政府设定的借款限制。(对于那些熟悉金融危机前华尔街资金拆借门道的人士而言,SIV听起来有种不祥之感)。

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债务激增问题上也难辞其咎。多年来,中央政府一直会给全国的年度经济增长率设定一个目标(过去几年的目标通常被设在8%或更高水平),同时会向省级和市级政府表示,希望他们能实现这一经济增长目标。对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来说,解决方案很简单:先征地拆迁,再借款搞房地产开发,在很多情况下下,这些官员不会考虑未来对新住宅和办公楼的需求有多大。

地方政府的这种做法造成了Kynikos Associates对冲基金经理Jim Chanos所称的"通往地狱的脚踏车"。到未来某个时点,地方政府将不得不停止这种做法,届时他们的债务将达到难以持续的规模。目前看起来这一时刻越来越像是已经来临。

难怪中国政府已经在想办法应对借贷双方未来将面临的困境了。

了解最新政策变动的人士对《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称,在对信贷法规的修订中可能包含允许更多地方政府发行短期债券的内容,这样一来,地方政府就可以用发债所得偿还到期债务。当然,这只不过是将问题向后拖延数月或几年。政策修订者大概抱着这样的希望:到那时,经济增速已经恢复,会使这些地方政府更容易筹到资金。但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从彭博的报道来看,银行已经在对这些不良债务进行大规模冲销。彭博在周三早些时候报道称,中国最大的几家银行在今年前六个月冲销了人民币221亿元(约合36亿美元)的坏账,是2012年同期的三倍。

令乐观者感到安慰的想法是,中央政府还有腾挪空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简称IMF)预计, 2013年中国中央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将只有21.3%。

然而,要对中国的债务规模进行任何合理分析,都必须将地方政府、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的债务统计进来。上述机构都可以说是中央政府的延伸,这意味着它们的负债最终也是中央政府的负债。拥有无限税收权力的中央政府当然可以吸收这些债务,但如果救助规模过于庞大,将严重制约政府刺激经济进一步增长的能力。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就可能受到重创。

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最近的一份评估报告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相当令人不安的大背景:2012年底,中国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198%,高于2008年时的125%。现在不妨思考这样一个事实:中国GDP同比增速自2012年以来已降至7.5%左右,而截至9月份,中国最大几家银行的房地产贷款余额同比增加了19%。

还会有其他人认为中国将遭遇危机吗?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李超人」先知先觉抛资产 香港快速成长或到头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echSpeak 2-day Bootcamp

Technology mistakes & inefficient development can cost you a fortune. Learn how to implement lean and agile methodologies into your Web & Mobil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our sponsors
「李超人」先知先觉抛资产 香港快速成长或到头
Oct 24th 2013, 03:17, by 墙外仙

【彭博讯】过去半个世纪,香港亿万富豪李嘉诚在进入房 地产和发电等领域的时机上总是把握得恰到好处,因此发家致富。他最近的一些交易意味着他押注香港的快速成长期可能即将到头。

这位亚洲首富通过出售旗下零售业务以及香港第二大电力供应商的权益,可能会募集多达180亿美元。在过去一个月公布的这些交易将让李嘉诚 获得资金在欧洲购买更多资产。据彭博汇总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当中,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等公司已投入145亿美元在欧洲进行收购。

李嘉诚这些交易反映出香港在保持经济成长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香港过去十年的平均增幅为4.6%,港府领导人此时正在努力遏制房地产泡沫, 而且中国内地在设立自由贸易区,有朝一日可能会和香港相互竞争。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正在削减在香港的投资,担心香港股市和 房地产市场表现将会不佳。

「这里的大亨们在开始或试图剥离资产并非巧合。」贝莱德的亚洲股票业务主管Andrew Swan在10月10日的采访中说。贝莱德管理着 4.1兆美元的资产。

随着美国缩减刺激政策以及中国内地打击投机性借贷活动,促使过去五年对香港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构成支撑的资金流入下降,因此香港正面临 风险。香港房价目前为全球最高,导致公众对香港行政长官梁振英的不 满情绪日渐高涨。

文化大革命

据彭博亿万富豪指数显示,李嘉诚目前身家为290亿美元。即使在香港 经历1960年代暴乱丶1980年代港元挤兑丶1990年代晚些时候的房地 产市场崩盘以及2003年SARS疫情爆发等各种危机期间,李嘉诚的商 业帝国一直在扩张。

在中国内地文化大革命引发的暴乱导致价格下跌之後,现年85岁的李嘉 诚在1967年开始加大对香港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他在2007年准确预 测到中国内地股市泡沫将破裂,在2009年预测到香港房价的飙升。

法国巴黎银行驻香港的分析师李伟烈表示,李嘉诚和巴菲特一样,他着眼长远,喜欢逢低买进。巴菲特是柏克夏的亿万富豪董事长。

李嘉诚还因为能挑准时机卖出业务而出名。和黄在1994年启动了 Orange Plc在英国的行动电话网路,五年後出售所持这家业务亏损公司的权益,为此赚得150亿美元。他旗下的和记电讯国际在2007年以 131亿美元将印度业务售予沃达丰集团,沃达丰三年後将这一业务的价 值减记四分之一。

屈臣氏

和黄10月18日表示,在考虑剥离屈臣氏有限公司部分业务,这一零售 帝国经营着屈臣氏商店以及香港连锁超市百佳。据瑞信估计,此次出售将募得多达130亿美元。另外,李嘉诚控股的公用事业公司电能实业上 个月表示,将寻求让旗下香港电力业务独立上市,为海外投资募集资金。

据知情人士上个月透露,出售电能实业旗下电力业务可能会获得多达50 亿美元。和黄发言人刘伟清拒绝置评。

知情人士表示,李嘉诚曾试图向一家战略买家出售百佳超市,不过泰国亿万富豪谢国民旗下卜蜂集团以及Woolworths Ltd.看到要价就退避 三舍。和黄对百佳超市的要价至少为30亿美元。

进军欧洲

在欧洲走出经济衰退之际,出售上述业务将让李嘉诚获得更多资金收购欧洲资产。李嘉诚在8月份表示,他计画扩大他在欧洲电信市场上的占 有率,并说主要经济体出现趋稳以及逐步复苏的迹象。

欧洲央行总裁德拉吉在10月2日表示,他预计该地区经济活动将从出 口需求攀升当中受益,与此同时,欧盟委员会所衡量的经济信心指标在 9月份连续第五个月攀升,显示经济形势在好转。

李嘉诚旗下最大的企业和黄柘7月份表示,在意大利寻求获得更多电信 资产,之前一个月同意以多达11亿美元收购Telefonica SA旗下爱 尔兰业务。李嘉诚控股的几家公司也在6月份同意以13亿美元收购荷 兰垃圾处理公司AVR-Afvalverwerking BV。

房地产业务放缓

据李嘉诚旗下旗舰地产公司长江实业发布的文字实录显示,李嘉诚在9 月17日向记者们表示,他热爱香港,从来不会把他旗下公司的总部迁出 香港。

长实在8月表示,今年上半年物业销售盈利较上年同期下降大约37%, 因为政府在努力抑制房价。控股太古地产的John Swire & Sons Ltd.在4月份表示,香港房价接近於攀顶,之前自2009年初以来已飙 升超过一倍。

梁振英在去年7月份接任香港行政长官,已承诺要控制房价并消除香港 创纪录的贫富差距。他在今年推出额外的物业交易税并收紧抵押贷款规 定等措施。上个月的一项研究发现,香港五分之一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之下,这是由政府委托进行的首份此类报告。

股市表现

相对而言,一半多收入源於欧洲的和黄上半年利润则猛增23%,受旗下 英国基建业务以及加拿大能源业务成长推动。和黄股价今年已上涨20%,而长实的股价近上涨4%。

「相对于亚洲而言,他们目前认为欧洲有更多机会,」S&P Capital IQ在新加坡的研究主管Lorraine Tan表示。「香港目前的机会只是在减少。」

恒生指数成份股股价目前相对於已公布盈利的本益比平均为10.8倍, 较MSCI明晟所有国家世界指数有38%的折让,凸显出投资者对港股的 悲观情绪。欧洲斯托克50指数目前的本益比为17.4倍。

李嘉诚并不是当前减持香港资产的唯一一人。自8月份以来,当地的永 亨银行和创兴银行已表示,它们的创始家族在和潜在买家磋商。

来自上海的挑战

与此同时,随着上海成立自由贸易区,作为人民币更自由兑换努力的一部分,这对香港作为中国离岸金融中心地位形成的挑战迫在眉睫。

贝莱德的Swan表示,在9月底挂牌成立的11平方英里上海自贸试验区可能会对香港构成重大威胁,并会损及香港的资产价格。李嘉诚对此 心有戚戚焉,他在9月17日表示,上海成立自由贸易区对香港影响大, 若香港不急起直追,就会落後於人。

香港在2005年失去作为全球最繁忙货柜港口的地位,在新加坡和上海 之後位居第三。香港在今年也被比邻的深圳赶超,深圳在今年前八个月的货柜吞吐量达到1,530万箱,超过香港的1,450万箱。

凯基证券驻香港的营运总裁邝民彬表示,香港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市场,李嘉诚等大亨们希望根据新的方向进行战略调整。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