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8日星期五

墙外楼: 安邦-每日经济-第4543期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安邦-每日经济-第4543期
Nov 8th 2013, 08:17, by 墙外仙

【中国改革不会突破局限】
再过两天(11月9日),为期四天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要开幕了。国内外对中国改革的强烈预期,一直延伸到了几乎最后一刻。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近日接待了美国、日本、伊朗以及国内客户的密集拜访,大家关注的目标都是类似的——中国的改革会不会从此突破?
社会各界的预期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一些国外主流媒体的分析也开始带有更多感性色彩。如今天(7日)的《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就以"为何说中国可能在本周末永远改变?"为题,分析三中全会出现改革突破的可能性。文章还称,由于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已今非昔比,"这次会议可能会成为几十年来中国最大的一个事件"。
了解当代中国的人都知道,外界的评价过高估计了此次三中全会的影响力。对于中国未来的改革形势预期,我们已多次表示,要降低预期,不要期望所有的改革都在一次党的全会上就得到解决,更不要把自己的预期当成政策现实。我们也多次提醒,中国新一届领导层推动的改革是有边界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面临的改革形势,我们可以把中国的改革大致划分为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两大部分。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经济改革大步向前,而政治改革则是蹒跚不前。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社会希望政治改革领域能有突破,从而为经济改革争取更大的制度空间。那么,中国未来的改革会在政治改革方面紧跟上吗?在安邦(ANBOUND)的智库学者看来,可能性不大。我们预期,未来的整体改革仍会维持过去的格局,经济改革在先、政治改革滞后。
必须承认,本届中国政府上任以来,也推出了不少的改革措施。比如,中央政府在推动市场化改革方面,就做了不少的事情。除了中央政府机构改革之外,中央在努力推动政府转变职能,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国家工商总局日前宣布取消设立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和实缴资本金的门槛,还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此外,还对全国海关区域通关业务进行了全面改革和深化,改善了通关服务。这些具体改革使得企业明显感到政府的服务在变,一些企业主感叹,按这个趋势发展下去,今后海关、工商等实权部门今后就没有多少特权了,会"退化"为一个纯办事服务机构。可以相信,今后类似的改革还会继续扩大、延伸,配合市场准入的放开,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服务和便利。
相对于过去来说,这些改革推倒了晃悠多年而不倒的制度破墙,的确有一些突破。但是,这些市场化的改革并不是中国改革的全部,只是属于政府简政放权改革中的既定安排。目前的一些改革,都在经济改革的范畴之内。而更大范围内的制度改革,则不在这次的改革考虑之中。安邦(ANBOUND)高级研究员贺军曾分析,中国未来会在经济改革领域放开手脚,但在政治改革领域还是会保持谨慎,基本的策略是:用经济领域的更大改革,换取政治领域的小改或者不改。
我们要再度强调,中国当前所能推动的改革是有边界的,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治边界。习近平总书记曾表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不要犯颠覆性的错误,这就是划定了政治边界。二是体制边界。未来改革无疑要突破很多制度障碍,如李克强总理说的"壮士断腕",但在关键的体制改革方面,仍然会有所节制,比如土地制度、国企制度改革,都会在一定的体制框架之内进行,不会做过大的突破。三是利益边界。改革会进行利益调整,但打破利益格局也会有限度,比如一项改革如果引起了国有企业的集体反对,或者公务员队伍的集体反对,这样的改革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只有在划定的边界之内,改革才有可能被接纳,被执行。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简而言之,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会继续保持差别,在未来的空间也显著不同。所有的改革,都会受制于政治、体制以及利益的三种边界。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运动式刑法治污请慎重】
运动式治理污染高潮不断上演。为应对冬季雾霾频发,环保部近日发出《关于做好2013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在预测出现重污染天气时,采取企业停产、机动车限行、禁止露天烧烤等强制性措施。环保部要求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质量超标煤炭一律封存并处罚;优先保障民生用天然气;全面禁止秸秆焚烧。同时,将全面排查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工业企业。依据最新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偷排偷放、屡查屡犯等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一律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据悉,环保部和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书将在月底签完,下一步每个省区市将编制详细实施细则。考核办法也正在制定当中,将第一次有组织和监察部门参与进来。今年冬季,环保部将不定期督查各地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对于因工作不力、履职缺位等导致未能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的,严格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大面积的环境污染也的确让人揪心。去年冬天,大范围持续雾霾波及中国1/4国土、影响近6亿人口。随着今年中国北方陆续进入采暖期,季节性燃煤导致的污染物排放剧增,加之逆温、静风等不利气象条件频现,目前中国多地已遭遇数场雾霾"伏击"。按照国家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全国约70%的城市不达标。在我们看来,雾霾污染主要是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尽合理造成的(分析人士多有认同),污染治理涉及的是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否则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就太简单了。此外,如此运动式的整治行为尤其是动用刑法以严打的方式来解决,操作层面很可能失控,值得有关部门警惕。
【形势要点:财税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是调整央地关系】
在中国当前面临的诸多改革中,财税体制改革是重要事项之一。不过,先改什么、后改什么?什么轻,什么重?这对于政策部门极为现实。有学者认为,财税体制问题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在1994年财税改革以来就已明确的改革方向,但由于各种原因推进不快。如预算改革,如何提高预算管理绩效和透明度,一直是财税改革的重要目标。第二类是新世纪以来才突显出来的新问题,受制于整体改革滞后,未能及时为其建立稳定的制度框架。如土地财政加地方融资平台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方式,高达2亿以上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提供体制等。第三类是对存在问题的判断不同,由此导致对改革的方向存在争议。如中央地方财力分配问题,对当前基础设施建设是否过度的判断等。在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看来,这样分析财税体制问题是典型的学者思路。不过,从决策角度来看,问题就不一样了,估计地方会对这类四平八稳的分析不太感冒。在我们看来,当前财税改革的关键,是平衡中央与地方财政利益的问题,这方面不做调整,财税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也难以进行。必须记住,财税改革是个繁杂系统的改革,有近有远,有紧有松。在目前,央地财税关系的调整最为迫切!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就算没白开。
【形势要点:外媒提醒中国处理好政策冲突】
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的政策酝酿吸引了全球眼光。近日《华尔街日报》指出,本周的一连串报道凸显出了中国政府内部在经济政策问题上的分歧。一方面,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表示,保就业需要7.2%的经济增长。而另一方面,中国央行行长呼吁实施更快、更全面的银行业改革。但不幸的是,这两个宏伟的目标很大程度上是相互排斥的。分析称,中国经济目前仍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今年前九个月,中国的基础设施支出增长了近30%,总体投资增加逾20%。国内投资在GDP中的占比高达约54%,而消费占比仅为45%。中国致力于扩大工业产能的努力一直依靠庞大的信贷来维持。今年迄今,国内的信贷增速已超出了去年全年的水平,但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却不及过去。更糟糕的是,信贷扩张已经引发了外界对银行业基本稳定性的担忧。有关中国存在大量空置地产、地方政府建设铺张浪费项目、一些基建项目建筑品质低劣或毫无建造意义的报道屡见不鲜,表明资本配置不当情况严重,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囤积着大量的坏账。报道还称,央行行长周小川去年曾指责政府高层未能推进一些旨在重塑金融领域的计划,并认为在推动经济降低对投资的依赖、更多地由消费驱动方面,政府也做得不够。在我们看来,由于资源环境和资本的限制,在相互冲突的宏观经济政策中寻找平衡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高增长国家中,如何处理好政策冲突实现可持续增长,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讨论的核心,将彰显决策层的智慧。
【形势要点:7.2%的经济增速是哪里来的?】
日前,李克强总理提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反复测算,都认为要保证新增就业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左右,需要7.2%的经济增长。于是,很多人都要问7.2%是哪里来的。有分析人员发现,除了李克强总理外,国内只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在他的研究中不断提及了7.2%的经济增长率。在《中国经济今后10年可以实现怎样的增长率?》一文中,蔡昉教授指出,"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GDP的年平均潜在增长率分别将降低到7.2%和6.1%。在另外一篇文章《人口因素如何影响中国未来经济增长》中,蔡昉教授指出"宏观经济不好的定义是指实际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实际上,2012年中国经济虽然没有达到8%的增长率,但它并没有低于潜在增长率……也就是说在实际增长速度没有低于7.5%或者7.2%潜在增长率的时候应该没有任何问题。因为潜在增长率的前提就是假设充分就业,其含义就是在充分利用资源的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高的可能增长速度,高于潜在增长率就不会出现周期性的失业。"尽管我们无从验证蔡昉教授是否参与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有关方面"的研究,但他所说的"实际增长速度不低于潜在增速7.2%的时候就充分就业了",某种程度上和李克强总理所说的"我国现阶段要保就业,经济增速就不能低于7.2%"不谋而合。这可能也是李克强总理7.2%的学术支持。
【形势要点:中国企业的环境投入要算大账】
在雾霾侵袭日益频繁时,作为"燃煤大户"的火电企业,遭到了史无前例的"谴责"。数据显示,燃煤造成的污染占中国烟尘排放的70%、二氧化硫排放的85%、氮氧化物排放的67%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80%,被称为空气质量的"头号杀手"。在大气治理严峻形势下,火电行业面临脱硫、脱硝、除尘三重压力,运行成本随之增加。据中电联测算,新建机组的平均脱硝成本约为1.2分/千瓦时,现役机组约为1.5分/千瓦时,而一些特殊设计的机组,可能高于2分/千瓦时。中电联秘书长王志轩曾指出,单就脱硝一项,初步估算,现役7.07亿千瓦火电机组中的改造费用共约2000亿元到2500亿元;考虑"十二五"新增火电机组2.5亿千瓦,环保设施因标准提高增加年运行费用约900亿到1100亿元。业内人士称,从行业整体情况来看,若明年环保政策全面落实则火电企业短期内成本恐攀升20%。在安邦(ANBOUND)智库学者看来,这种环保成本的算账方法是一叶障目。虽然发电企业的成本上升了,但对于制造设备的环保企业来说都是收入。不仅如此,治理空气污染带来的其他方面的好处,如改善人居环境、减少疾病、减少由此引发的极端气候事件等等都很难用经济来衡量。因此,搞减排、环境治理不能只算小账,要算大账。
【形势要点:建大学城不能拉动中国的城镇化】
国外城镇化过程中,大学对城镇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日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刘奇表示,创建于1209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和1168年的牛津大学都坐落于乡间城镇,其所在地在大学带动下,人口都在10万以上。美国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所在的坎布里奇镇,人口也达到10万左右;普林斯顿大学也位于一座别具特色的乡村小市。在小城镇建大学将产生立体式带动效应。一个学者可能带动一个产业,一所大学则能让所在城镇成为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制高点、辐射源和加速器。不过,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认为,在中国建大学城不能拉动中国的城市化。首先,国外大学后勤服务的社会化程度较高,大学与当地经济联系较多。而在中国大学校园内,餐饮、超市、住宿等设施一应俱全,大学与所在地经济联系并不大;其次,发达国家城乡差距较小,大学坐落于小城镇所受影响不大。而中国城乡差距较大,小城镇在周边环境、基础设施、吸引人才的能力等方面很难满足大学的要求,尤其是软实力更不行。此外,从中国各地高大学城的经验来看,效果也不是很理想。例如河北廊坊、北京房山的大学城,学校在各方面与当地基本隔离。周边地区由学校带来的变革也不大,在学生放假期间更是冷冷清清。在我们看来,在中国搞大学城能拉动的恐怕只有房地产。
【学界观点: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点-轴方式推进】
随着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沿线一些城市纷纷开始研究自己的定位。近期,西安、酒泉、兰州、连云港纷纷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会议。9月欧亚论坛,西安表现出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领头羊的姿态,西安市为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和中心城市被提出;10月20日,西安•酒泉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座谈会上,酒泉市提出酒泉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连云港于10月25日举办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论坛,提出连云港将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门户,努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东方桥头堡;11月3日举行兰州新区向西开放的相关论坛上,兰州提出将力求把兰州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据悉,国家发改委已经在编制相应的规划,有关课题组已经开始调研来确定到底纳入哪些城市。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大道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要采取点-轴方式推进:以陇海-兰新铁路和同方向的高速公路、通信干线和能源运输线为轴线,以沿线的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和西宁等中心城市和诸多的地级城市为节点城市,呈串珠状展开。未来可能多个城市都会纳入到条状经济带中,不过各个城市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定位可能会有差异。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进行产业分工合作,是各城市应该考虑的问题。
【学界观点:城乡二元结构在一定意义上保护了农民利益】
中国体制性城乡二元结构是在中国特定发展阶段,以国家计划为基础,通过户籍制度安排而形成的中国式城乡二元结构。当前无论是公众舆论、学界还是政策部门都对此持批判态度,认为城乡二元结构不仅不公平,而且严重地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阻碍城市化进程。华中科技大学贺雪峰教授认为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中国体制性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独特性,农民进城一方面希望在城市务工、经商,获得体面的经济收入;一方面,若进城不顺利,也会留回家种田这样一条退路。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二元结构对处在市场经济弱势地位的农民是一种保护性结构。尤其是在当下,附着在城市户籍上的福利还有教育、医疗、养老和低保等等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制度性剥削的成分越来越少;农村户籍上附着几项十分重要的福利,如耕地承包权、宅基地、自有自建的住房等等保护性的内容却越来越重要。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农村户籍含金量远远超过了城市户籍。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村户籍对农民利益开始起到保护作用。安邦(ANBOUND)高级研究员贺军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社会不能一味地批判二元结构,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关键是结构后面的福利和利益。过去城乡存在"剪刀差",存在城市对农村的利益剥夺,存在事实上的福利歧视,存在显著的公共服务差别,这是要改的原因。同时,现在也要警惕一种情况:当农民户籍因为土地而增加了一些福利的时候,城里人或者制度改革又开始来打农民土地的主意。
【形势要点:社会保障体系改革不能再迟滞】
近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社保研究中心公布了《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指数报告2012》,报告显示,各地区之间无论是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系数、养老保险负担系数还是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系数,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现象。如全国养老保险负担系数为0.3165,最高省份负担系数为0.6324,最低省份广州仅为0.1087,即10名在职人员只需要供养1名退休人员;2011年全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系数5.1764,已经明显偏高,但最高省份高达30.2476,最低的上海仅为1.7328。但现状并不代表未来,以失业保险结余系数为例,如果考虑到征收情况,上海市职工失业保险上缴情况应该处于全国上游水平,但偏低的结余系数只能说明支出比例较为明显,这也意味着上海的失业保险开始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反观全国其他地区,由于失业险的使用范围、申领条件、领取材料等因素的制约,失业保险的意义已经失去。同样,在养老保险方面,北京广州等地的养老保险负担系数整体偏低,其根源明显受益于外来人口的流入带来的红利,但对于流出地而言,必然也会带来养老负担的加重。从目前形势来看,中国老龄化时代已经来临,但养老保险的全够统筹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户籍制度改革呼之未出,失衡的养老保险基金结余系数和负担系数无疑为此敲响了警钟。且对人口流出地而言,随着流出人口的回流,在养老保险结转份额限制下,反而会带来流出地对全国养老统筹的抵制,近几年广东等地区出现的退保事件难免不会呈现蔓延之势,如果再加上老龄化时代来临带来的养老问题担忧,甚至会引发社会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质疑。以此来看,五险一金为代表的社会保障体系,无论是其使用范围、流转方式,还是与此相关的户籍因素制约等等,都揭示相关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形势要点:粤港澳自贸区获批的前景并不明朗】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引起了各地跟风,据不完全统计,广东、天津、浙江、江苏、福建等地相继提出了自己的自贸区设想,希望能够分得此项制度改革的一杯羹。其中,广东粤港澳自贸区无疑是最有希望获批的一个。一般认为,珠三角与长三角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增长极,长三角既然有了上海自贸区,珠三角地区可能也会对称批准一个。不过,这种看法显然偏乐观了些。日前有报道称,粤港澳自贸区虽然在广东省内呼声很高,但是港澳的积极性并没有外界渲染的那么大;此外,自贸区定位等问题目前仍在研究论证阶段。据报道,粤港澳自贸区在近期内获批的可能性不大,前景并不明朗。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表示,粤港澳自贸区存在三个待解的难题:首先是战略定位,自贸区定位是破题的关键;二是广东想通过自贸区获得的什么;三是怎样调动港澳的积极性。同时,丁力认为,在上海自贸区还没开始总结经验,就马上全国铺摊子,这种可能性不大,不到万不得已,中央不会遍地开花。丁力指出,就粤港澳自贸区的重要参与者香港而言,虽然已经表态参与,但事实上并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回应。粤港澳合作,一直以来都是说得多做得少,彼此之间的互信仍有待加深。丁力表示,广东的转型升级,让香港已经明显感觉有被取代的可能。目前来看,对粤港澳自贸区,香港更多的还是观望,此外还带有一些担忧,担忧自贸区建成之后好处都被广东拿走了。而如果香港不做回应,广东自贸区的功能定位要重新思考。在丁力看来,如果广东能以港澳因素作为前提,同时承担起率先探索内地和港澳经济合作的新制度,配合推进全国的改革,那么粤港澳自贸区在未来获批的可能就会很大。也只有这样,广东的自贸区才有意义。
【形势要点:中国的政府采购很难与国际接轨】
根据加入WTO时作出的承诺,中国最迟于2020年与WTO其他成员国对等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在GPA(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议》)中,要求各缔约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以优惠待遇,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支持和援助,在降低发展中国家的准入门槛以及特殊待遇等方面做出努力。解放军后勤指挥学院编研室研究员祝尔坚认为,加入GPA可以在三个层次上发挥功能作用,一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使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二是增强政府采购集中购买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实现对产业和经济的政策功能;三是通过政府采购的规模购买行为,影响国际产业链的订单、价格、营销、储备、物流,提高对国际资源的获取能力。不过,中国的政府采购目前还很难与国际接轨。最大的障碍来自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的政府采购法律法规无法与GPA对接。主要表现在:由财政部主管的《政府采购法》和发改委主管的《招标投标法》这两大基础性法律不协调,造成管理体制不顺,公共采购市场被分割;对政府采购的界定范围过窄,占政府采购规模60%以上的公共工程未被纳入政府采购范围。而新版GPA对政府采购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凡是为了政府目的和公共事业进行的采购都属于政府采购。不仅包括财政资金所约定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采购,还包括为了公共事业由国企甚至其他企业实行的采购。在我们看来,中国政府采购恐怕是更不愿与国际接轨。目前情况下的政府采购涉及诸多利益,一些国企甚至依靠政府采购生存。而一旦与国际接轨,势必会对这些利益产生巨大的冲击。
【形势要点:政策开放程度将决定廉价航空市场规模】
廉价航空有助于降低出行成本,和民航的大众化服务。日前,为了鼓励廉价航空的发展,民航局已联合国家发改委,取消了国内航空旅客运输票价的下浮幅度限制。此外,民航局将进一步降低设立门槛,简化审批手续,支持大型骨干航空公司设立低成本航空子公司,并充分利用地方发展民航的积极性,鼓励民间资本和其他社会资金投资低成本航空领域。据悉,民航局正在酝酿扶持低成本航空发展的行业指导意见,有望于今年四季度出台,将在飞机引进、机场结算、补贴、过港时间、航线航权、定价权、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不过,目前条件下廉价航空发展市场并不乐观。以在廉价航空市场唯一的、也是比较成功的春秋航空的情况来看,廉价航空盈利并不容易。廉价航空与传统航空公司相比,有80%-85%的刚性成本完全一样,仅有销售成本以及管理成本可大幅压缩,但这两个成本在航企总成本中分别仅占8%以及3%左右;由于整体实力远逊于大型国有航企,为了留住人才,廉价航空在人力成本投入方面要高于其他公司;为应对民航局层层管理、层层审查,廉价航空与传统航空公司一样必须"门对门、窗对窗"设立负责机构,管理成本很难降低;航企买飞机需要从民航局获得指标,但由于数量较少,获得折扣的优势也不多。因此,为了省钱,春秋航空公司董事长王正华的办公室仅有12平方米,喝水要到楼道的公用饮水机接。在春秋航空,管理层国内出差住的酒店必须是三星级以下,王正华自己出国考察,住地下室、吃方便面、坐地铁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才将管理费比同行业低70%。此外,春秋航空还拥有春秋旅行社的支持,最终才做到盈利。由此可见,发展廉价航空市场并不容易,政策开放程度将决定廉价航空市场规模。
【形势要点:工商制度改革关键是限制行政自由裁量权】
在中国基层,工商、税务、公安、消防这些政府职能部门,往往被誉为"企业杀手",借助职位之便吃拿卡要,让中小企业苦不堪言。为改变这样的局面,国务院常务会议日前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提出"要建立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11月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张茅对此表示,要从根本上改变工商部门或其他部门想查谁就查谁、想罚谁就罚谁,想罚多少就罚多少的这种现象。张茅表示,抽查制度可能有两个原则:一个是根据企业的信用信息,有的企业信用非常好,当然通过社会评估,那就可以减少对这些企业的抽查。二是采取随机抽样的办法,像现在很多地方做的一样,制定规则,像我们有的随机的方法,电脑派位、抽签的办法,每个企业都会随时面临被抽查的可能,但是我们抽查要有一个具体的规定,如何进行随机抽查,减少主观随意性,随机轮到谁抽查,就要深入全面地进行研究,一旦出现问题,需要进行惩戒,出现大的问题,就要使企业付出高额的成本,这样建立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公平公正的抽查制度。不过,在安邦(ANBOUND)的研究团队看来,这种"公平规范的抽查制度",听起来十分美好,但并没有真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归根结底,工商等部门之所以能够"想查谁就查谁",主要因这些部门手中有着巨大的自由裁量权,而且不受任何监督。这种体制问题,是无法通过程序来解决的,需要以法律来解决问题。具体来说,则是要贯彻落实行政诉讼法,让"民告官"能够落到实处,迫使政府职能部门把伸得过长的手收回来。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企业因地方政府的吃拿卡要陷入困境,才能防止去年沈阳大量店铺疑因躲避公安打假检查,集体歇业的局面重现。
【形势要点:自贸区土地流转将推动工业设施向外迁徙】
上海自贸区挂牌成立后,原区内的产业结构面临很大的变化,连带规划与土地用途都将发生改变。日前,有报道援引自贸区管委会规划土地咨询处称,在自贸区内拿地或拥有土地使用权的企业或个人,可以申请将手中工业用地转变性质成为商办用地。不过需要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并且补缴土地出让金。与此同时,自贸区内租赁园区物业的生产型企业也在不断寻求外迁。知情人士介绍,这些企业已收到业主通知,称目前正在承租的片区的土地要重新做规划,到期就不再续签了。这与此前业内传出的"上海自贸区内大部分土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土地性质转变不可避免"不无关系。数据显示,自贸区工业用地占约80%,而在自贸区设立后,如此大比重的工业用地显然与自贸区的规划存在冲突。为此,自贸区管委会提出将部分工业用地流转为商业用地,这种流转一旦实施,将引发自贸区土地的转让热潮,而区内原有的工业设施可能会迁徙至其他区域。分析人士也表示,自贸区目前工业地占比太高,住宅比率过低,商、办也相对不足。自贸区开发主体现在收储,是出于对土地出让实现最大值考虑。自贸区物流地产将会朝更高端、高周转转型,带来仓储物业升级改造和租金飙升。值得一提的是,自贸区土地性质的变化将带来两个方向的改变,首先是园区内产业结构的变化,由工业更多向服务业转型——这是上海自贸区作为保税区升级版的应有之义,实现由二产向三产的转变;另一方面,对于周边地区而言,自贸区的产业外迁也将创造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周边地区需要提早做好准备,迎接上海自贸区的外溢效应。
【形势要点:广汇与壳牌合作将搅动天然气行业格局】
由于环保压力,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在逐渐上升,一些企业也加速在天然气领域的布局。11月5日,民营机构广汇能源与壳牌(中国)有限公司在江苏启东签署了就启东LNG接收站项目订立《合作框架协议》。各方将以成立合资公司的方式推进项目进展,拟议的合资企业股权比例为广汇持有51%,壳牌持有49%。双方同意本项目项下的合作将涵盖整个LNG价值链,从LNG的采购、储存到LNG的销售及下游业务的开发。合资企业拟定的主要营业范围为投资和运营位于江苏启东的LNG转运/接收站。码头吞吐量初期以政府审批的60万吨/年规模为基础建设,根据将来市场情况和条件逐步扩建到115万吨至300万吨/年以上。未来的合资企业将购买国产LNG,或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主要向壳牌关联公司进口LNG。协议约定:"壳牌的关联方有权以具有竞争力的条款和条件以定期合同方式每年向合资企业供应100万吨左右LNG作为项目运营的起始进口供应量。任何超过前述定期合同的额外的LNG进口需求量由合资企业自主进口,但同等条件下壳牌的关联方享有优先供应权。"我们认为,广汇能源与壳牌的合作将搅动天然气行业的格局。从短期来看,60万吨的处理规模对解决中国气荒的帮助不大。不过,随着中国天然气消耗量的增大,合资企业的生产能力会进一步增大。在天然气紧缺的情况下,进口将会成为主要的渠道。届时,对缓解气荒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形势要点:高铁推销之后更关键的是如何落实合作】
近期,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访问东南亚国家时都"推介"了中国高铁建设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希望中国和东南亚诸国加强这方面的合作。虽然中国高铁技术成熟,走出去愿望也很强烈,但项目合作如何落实是目前亟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铁路走出去曾经有过不少惨痛的失败教训。2009年2月,中铁建中标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项目,总金额折合人民币121亿元。一年多之后,中铁建就预计亏损41.53亿元。中铁建在利比亚的项目合同总额42.37亿美元,在利比亚的政局动荡中也暂时停工,当时员工撤离回国,项目现场设备、材料的保全情况以及后续进展将都存在严重不确定性。据一位接近中铁建的人士称,实际上当时铁道部主导下的走出去战略,很多都是非常仓促的情况下上马的,中国企业不熟悉外部的情况,对当地的法治、治安、社会风俗以及未来的政治动向都没有全面的了解,就贸然签下合同,最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以前,高铁走出去除了经济上的考虑外,有些时候也有外交和政治的考虑,例如麦加朝觐铁路,尽管在修建中途中方已经发现要严重亏损了,但还是要建,一方面是不能违反合同,另一方面也是不让中国高铁的牌子砸在那儿。随着未来国内铁路投资逐步常态化缩减,铁路企业走出去是必然趋势。然而,走出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实现与当地政府、企业、银行和社会等方面的相互协调与支持。因此,在政策层面全力支持高铁走出去的背景下,落实合作项目是目前最关键的问题。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即刻惨败!看邓亚萍如何搞砸“国家使命”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即刻惨败!看邓亚萍如何搞砸"国家使命"
Nov 8th 2013, 08:19, by 墙外仙

"20亿"的项目"打了水漂"。

投资"20亿"打造的人民日报旗下即刻搜索(原人民搜索)目前已停止更新,公司总部从环球金融中心搬至大兴区,据传将与新华网旗下盘古搜索合并。11月1日起,人民日报报头已去掉了即刻搜索的网址。即刻搜索的前总经理邓亚萍去留未知。

邓亚萍和她手下的员工们都曾经无比真诚地信仰国家以及相信"国家"的无所不能。

2012年9月,曾经有人民网的员工这样说:"只要国家想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做不了,即刻搜索超过百度是迟早的事情"。他是从新浪跳槽过去的,当时新浪如日中天微博以不可阻挡之势横扫中国互联网,但他依旧放弃可能有的期权而投奔人民网,他坚信"国家队"会改变中国互联网的格局。

同样,作为人民网旗下子公司的老总,邓亚萍曾经相信她能带领"即刻搜索"这个国家队改变中国互联网市场。这位前乒乓球世界冠军、北京申奥形象大使,很早就被塑造为"国家英雄",在获得巨大荣誉后,她远赴英国剑桥大学拿到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在法国生了孩子,事业、学业、爱情丰收。并且,还从体坛华丽转身,进了政界。2009年4月16日,她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9月26日,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正厅级干部。

当时,很多人认为她被调任人民搜索任总经理是"镀金",只是作为跳板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没人看好这个从官员跨界到市场的前世界冠军。

"组织需要你"

但在那个时间节点上,各家都在敲打着算盘,邓亚萍被有意无意放在了一个微妙的位置上。或许,在她心目中,也有"不想成为科技公司总经理的正厅级官员不是好运动员"的志向。

人民搜索项目筹备于2010年初。同时上马的还有盘古搜索。这两家搜索引擎公司的筹建单位分别是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均为正部级的重量级官方媒体。也许并非巧合的是,这两家搜索引擎项目进入筹备议程,恰逢谷歌宣布退出中国,谷歌的离开,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市场想象空间。

而当时人民网、新华网正在准备上市,急需一个高科技概念给资本市场"讲故事",当时风头最劲的搜索概念就成了重点目标。

公平地说,如果不是因为邓亚萍,人民搜索也罢,即刻搜索也罢,都将无人关注。

一开始,无人关注人民搜索,当宣布邓亚萍就任总经理时,人民搜索不花一分钱就做了次很有传播力的PR。邓亚萍这块金字招牌是块很好的敲门砖,人民搜索董事会并不讳言,找邓亚萍当总裁,是为了借邓亚萍"扩大国际国内影响力"。她这面大旗四下招展,让人民搜索知名度大增。甚至直到现在,从人民搜索更名为即刻搜索,再到关张都能成新闻,也大都是来源于邓亚萍熠熠星光的反射。

很多人说邓亚萍是打乒乓球的,不懂搜索。但同样,宣传部门出身的官媒高层们更不懂高科技和搜索。起码,邓亚萍还有点留学经历,有名气。

如果人民网要上市,即刻搜索和邓亚萍都将是很好的"故事题材"。

"组织看好你"

中国互联网圈子很小,虽然位居正厅级高干又是世界冠军,邓亚萍上任后为了即刻搜索的发展,还是颇为"礼贤下士",拜访了多位互联网大佬,先后拜访了张朝阳、李开复、齐向东,甚至向马云"拜师",很多业界大佬因此成了她的朋友。

在筹备期,人民日报曾从人民网等单位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团队,但无论是薪酬还是管理都难以吸引高水准的人才,人民搜索的核心团队是从邓亚萍来了之后,才开始慢慢建立的,比起从体制内步步迁升的官员,运动员出身的邓亚萍更有锐气,也更敢作敢当。

上任后,她花了一年时间搭建团队。她请来谷歌中国研究院原副院长刘骏担任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之后又签下了刘骏在谷歌的同事王江,对外确定了技术为先的方向,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新闻搜索升级为网页搜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搜索市场上,每个玩家都不是省油的灯。百度的李彦宏,在国外做了很多年搜索首席架构师,百度上市后市值高达500多亿美元,钱多人多,可谓霸主; 360的周鸿祎,早年就是做搜索出身,先是3721再是雅虎助手到现在的360搜索,无一不剑走偏锋,招招狠毒;搜狗的王小川也是技术派,"三级火箭"战略也站稳了脚跟。

但这些玩家都对即刻搜索"视而不见",友好相处,除了因为即刻搜索是国家队,惹不起,邓亚萍"礼贤下士",不好惹,最重要的恐怕是因为谁都知道它毫无威胁力。

因为本质上,人民网也罢,即刻搜索也罢,都是官僚机构。

"组织有组织的玩法"

创立之初,人民网持有人民搜索19%的股权,人民日报社持有人民搜索81%的股权,为其控股股东,说白了就是人民日报独资的。没有风投,没有战略投资者。最初成立公司时,法定代表人正是现任人民日报社的副总编辑马利,而邓亚萍只是公司总经理。

2010年12月,在人民搜索第一个产品新闻搜索1.0上线仪式上,人民日报社社长张研农说"我们必须抢占搜索引擎这一产业的制高点,举起搜索引擎这一信息海洋中的灯塔,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利器维护国家权益,给中国网民提供绿色安全的互联网环境。"

这样一个要技术没技术,要市场目标没市场目标的官方机构,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

邓亚萍拉来的刘骏,名义上是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但其实,邓亚萍自己也明白——让刘骏全职投入这个VP以上全部是公务员的团队并无可能,因此,邓亚萍聘请刘骏为人民搜索首席科学家时,提出三了个要求:一是提供人民搜索最新的搜索技术;二是帮助人民搜索组建技术团队,并培养辅导团队直到能够独立运营发展;三是从合作之日起,三个月内上线。报酬是,将给于刘骏的团队一大笔钱和股权。

所以从合作之日起,"刘骏一心二用。早上不到八点就从家门口坐上人民搜索提供的专车,到人民搜索办公。下午,才风风火火地回到自家的云云搜索公司。即刻搜索核心技术是想从云云获得,所以不停地给云云钱,给一点,云云就多给一点代码,人民搜索的内部开发人员天天苦哈哈的做些外围工作,因为真正的核心组件都是密文形式的lib库。有一阵子,由于即刻答应给云云的股份一直不能落实,云云一度要挟要上法庭关掉即刻的服务,所以即刻只好多给些钱,暂时缓和"。

这种合作下,即刻搜索的命脉都掌握在拥有技术的刘骏手里,而即刻搜索内部也争斗不止,时不时爆出"丑闻"。当时一篇重磅的《邓亚萍做搜索引擎两年花20亿被指不懂行》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纷纷传言邓亚萍负有责任,微博上大V们纷纷调侃、嘲讽,就连李开复都发微博质问:"为什么要用纳税人的钱做搜索引擎?如果当年美国民主党任命菲尔普斯出任谷歌CEO,谷歌能打败雅虎,成为搜索老大吗?"

但其实,每年即刻搜索可以获得一亿元左右的预算支持,两年多的时间里总计投入也不会超过四五亿元的规模,距离坊间传闻的20亿元相差甚远,而且钱大部分都花在了购买设备上。

只是,完全不懂技术和市场的邓亚萍,只能对上司对技术都言听计从,完全没章法。即刻的logo换了三次,搜索做不起来,就去做曝光台和食品安全,战略和产品定位摇摆不定,邓亚萍完全没有一个经理人应有的决断。或许,在即刻真正对决策起作用的,往往是那些隐身幕后,不为人知的人物。现身前台的邓亚萍,仅仅是风光而已。

而邓亚萍也把技术和商业看得太简单了,她以为什么都跟打球一样简单。员工说邓亚萍开会通常就是从她打乒乓球开始说起,说革命家史。据说有一次邓亚萍的讲话把程序员们的心伤着了, "你们太没出息了,我当年打乒乓球,一直都是第一,第二名不知差我多少。你们不能跟百度学,要像谷歌看齐才对。"

在庞大的官僚体系内,无论是邓亚萍还是即刻搜索都慢慢地让上面失去了信心。邓亚萍的四处招兵买马、业务扩张、"花钱厉害",也让上级颇有微词,毕竟,在一个官僚组织里,这样的"锋芒毕露"太"招摇"了。

而且,如此"招摇",即刻搜索的占有率低于万分之一,使用率几乎为零,这样的成绩不但不能让市场满意,也让上级部门着实没面子,内外非议越来越大。

最重要的是,即刻搜索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没用了。

"组织感谢你"

2012年4月27日,人民网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股票代码为603000,成为"官媒第一股",一上市就受到市场追捧,被誉为"躺着都能赚钱的公司"。当时人民网的招股书中强调,人民搜索担负着国家级搜索平台的建设任务,旨在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强大的中文搜索平台,为全球华人提供具有公信力的搜索服务,是一个重要的"题材"。

然而在2010年,即刻搜索实现营业收入0万元,净利润为3089.18万元,被业界惊呼为"天人"。

即便如此,人民网旗下新闻、搜索、网络电视等等概念一应俱全,资本市场接受了它讲的"故事",有即刻搜索也让人们假装相信它是"技术公司"。

如今,人民网上市一年多,即刻搜索就失去了价值,反而成了累赘。在组织看来,该是做个了断的时候了。

两年多以前,邓亚萍曾经这样评价过百度。"我们(人民搜索)本身代表的是国家,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履行国家职责。你不用打败我们,你应该多帮助我们,多给我们出主意。"

然而,邓亚萍又何尝不是"代表国家",在履行一次组织"交给的任务"呢,以她的名气为即刻搜索打响名声揽足眼球,帮助人民网顺利上市,至于市场和技术做得怎么样,另当别论,不是重点。邓亚萍总是说:"是祖国养育了我,我要报效我的祖国。"

很明显,组织交给的任务,邓亚萍已经报效了。

对于邓亚萍来说,这个任务是有代价的。互联网资深人士、新浪网总编辑陈彤感慨道:"让邓亚萍做搜索引擎完全是害她,让她管管足球什么的都更靠谱些。"

只是,组织从不会亏待自己人的,付出了,组织会给予补偿的。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土地财政:历史,逻辑与抉择
Nov 8th 2013, 08:20, by 墙外仙

注:这是本人见过的关于土地财政论述最清晰的和最聪明的,而且这位体制内的聪明官员还开除了药方,本人认为是最靠谱的药方,这文章事实上论述了,房地产不可能出现大跌,只能在最后的疯狂之后,慢 慢通过长期的滞涨,经过十几年的时间慢慢将积压在房子里的资金缓缓流出去,然后等待财产税和直接税慢慢能够接手土地财政,转发各位。

作者: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菁(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总设计师、Cardiff University PHD)

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一独特的制度,使得土 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断增值的信用来 源。不同于西方国家抵押税收发行市政债券的 做法,中国土地收益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售土 地未来的增值(70年),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 次性投资融资。

改 革就是一系列选择。但真正改变历史的选 择,当时并不一定看得清楚。"土地财政"就是 如此。从诞生到形成,它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设 计,甚至"土地财政"这一名词,也是后来才想 出来的。但正是这个来路不清、没人负责甚至 没有严格定义的"土地财政",前所未有地改变 了中国城市的面貌,成为全球经济成功与问题 的根源。

"土地财政"是否可以持续?是否还能改进?还 是必须全盘放弃?乃是攸关国家命运的重大抉 择。由于"土地财政"被"房价"、"腐败"、"泡 沫"等敏感的社会话题所绑架,摒弃"土地财 政",几乎成为学界和舆论界一边倒的共识。本 应客观、专业的学术讨论,演变成了指责"土地 财政"的竞赛。

好的"学术",不在于告诉人们众所周知的"常 识",而在于能解释众所不解的"反常"。"土地财 政"之所以抗风而立、批而不倒,就在于其有着 不为学术界所知的内在逻辑。"土地财政"背后 的经济含义,远比我们大多数人知道的深刻、 复杂。

本文试图以"信用"为主线,重新评价"土地财 政"的功过,思考 "土地财政"改变可能带来的风 险,探讨改进"土地财政"的可行路径。

信用:城市化的催化剂

城市出现了几千年,有兴有衰,但为何到了近 代却突然出现了不可逆转的"城市化"?绝大多 数研究,都认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这一 表面化的解释妨碍了我们对城市化深层原因的 认识。

城 市的特征,就是能提供农村所没有的公共服 务。城市不动产的价值,来源于所处区位;不 同区位的价值,取决于公共服务的水平。公共 服务是城市土地 价值的唯一来源。无论城墙, 还是道路,或是引水工程,公共服务都需要大 规模的一次性投资(fixed cost)。但由于传统 的资本获得方式,主要是通过剩余的积累,大 型工程建设往往需要成年累月的建设。巨大的 投资,限制了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成为制约 城 市发展的主要障碍。

突破性的进步,来自于近代信用体系的创新。 信用制度为大规模长周期的设备和基础设施投 资提供了可能。

信用制度的关键是如何获得"初始信用"。工业 化和城市化的启动,都有赖于获得跨越原始资 本的临界门槛。只有资本才能为资本作抵押。 一旦原始资本(基础设施)积累完成,就会带 来持续税收。这些税收可以再抵押、再投资, 自我循环,加速积累。

城 市化模式的选择,说到底,就是资本积累模 式的选择。不同的原始资本积累方式,决定了 不同的城市化模式。历史表明,完全靠内部积 累,很难跨越最低的原始资本门槛。强行积 累,则会引发大规模社会动乱。因此,早期资 本主义的原始资本积累,很大程度上是靠外部 掠夺完成的。几乎每一个发达国家,都可以追 溯到其城市化早期阶段的"原罪"。

传统中国社会的差序格局中,基于熟人社会的 民间借贷,只能是小规模和短周期的。近代中 国被打开国门后,不仅没有积累下原始资本, 反而成为列强积累原始资本的来源地。1949年 后,中国重获完整的税收主权,但依靠掠夺实 现原始资本积累的外部环境已不复存在。中国 不得不转向计划经济模式。

所谓"计划经济",原 理上仍然是通过自我输血, 强行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一种模式。在计划经 济条件下,经济被分为农业和工业两大部类, 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不断将农业的 积累转移到工业部门。依靠这种办法,中国建 立起初步的工业基础,但却再也没有力量完成 城市化的积累。超强的积累率,窒息了中国经 济,使生产和消费无法实现有效地循环。改革 前,中国城市化水平一直徘徊在百分之十几。

中国城市化的"最初的信用"

中 国城市化模式的大突破,起始于上世纪80年 代后期。当时,农业部门已经无力继续为中国 的工业化提供积累。深圳、厦门等经济特区被 迫尝试仿效香港,通过出让城市土地使用权, 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从此开创了一条以土地 为信用基础,积累城市化原始资本的独特道 路。这就是后来广受诟病的"土地财政"。

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极大地压缩了地方政府 的税收比例,但却将当时规模很小的土地收益 划给了地方政府,从此奠定了地方政府走向"土 地财政"的制度基础。

随 着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城市股票上市") 和2003年土地招拍挂(卖方决定市场)等一系 列制度创新,"土地财政"不断完善。税收分成 大 减的地方政府不仅没有衰落,反而迅速暴 富。急剧膨胀的"土地财政",帮助政府以前所 未有的速度积累起原始资本。城市基础设施不 仅逐步还清欠账,甚至还有部分超前(高铁、 机场、行政中心)。

的确,没有"土地财政",今天中国经济的很多 问题不会出现,但同样,也不会有今天中国城 市化的高速发展。中国城市成就背后的真正秘 密,就是创造 性地发展出一套将土地作为信用 基础的制度——"土地财政"。可以说,没有这一 伟大的制度创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是 一句空话。

为何中国能走这条路?这是因为计划经济所建 立的城市土地国有化和农村土地集体化,为政 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创造了条件。"土地财 政"的作用,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将这笔隐匿的 财富转化成为启动中国城市化的巨大资本。

"土 地财政"并非中国专利。从建国至1862年近 百年间,美国联邦政府依靠的也是"土地财 政"。同土地私有化的老大陆不同,殖民者几乎 无偿地从 原住民手中掠得大片土地。当时美国 联邦法律规定创始十三州的新拓展地和新加入 州的境内土地,都由联邦政府所有、管理和支 配。公共土地收入和关税,构成了联邦收入的 最主要部分。土地出售收入占联邦政府收入最 高年份达到48%。

对比中国土地财政,就可以想象当年美国的"土 地财政"规模有多大。

2012年,中国国税收入11万亿元,如果按土地 收入占48%计算,就相当于 5万亿,而2012 年"土地财政"总收入只有不到3万亿。中国土地 财政,就是从上世纪90年代初算起,迄今也不 过20余年。

而 美国从建国伊始,直到 1862年《宅地法》 (Home stead Act)规定土地免费转让给新移 民,联邦政府的"土地财政"才被地方政府的财 产税所代替,前后持续近百年。所不同的是, 美国"初始地权"的获得,靠的是对北美印第安 人的屠杀和掠夺,而中国则是通过计划经济的 制度设计。

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而非收益

土地私有的城市,公共服务的任何改进,都要 先以不动产升值的方式转移给土地所有者,然 后政府通过税收体系,才能够将这些外溢的收 益收回。

因此, 税收财政的效率几乎完全依赖于与纳税 人的博弈,交易成本极高。而在土地公有制的 条件下,任何公共服务的改进,都会外溢到国 有土地上。政府无需经由税收"过滤",就可以 直接从土地升值中获得公共服务带来的好处。

相对于"征税"的方式,通过"出售升值土地"来回 收公共服务,外溢漏失小、交易成本低。其积 累效率 如此之高,以至于城市政府不仅可以为 基础设施融资,甚至还可以以补贴的方式,为 有持续税收的项目融资。

计 划经济遗留下来的这一独特的制度,使得土 地成为中国地方政府巨大且不断增值的信用来 源。不同于西方国家抵押税收发行市政债券的 做法,中国土地 收益的本质,就是通过出售土 地未来的增值(70年),为城市公共服务的一 次性投资融资。如果把城市政府视作一个企 业,那么西方国家城市是通过发行债券融 资, 中国城市则是通过发行的"股票"融资。

在中国,居民购买城市的不动产,相当于购买 城市的"股票"。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住宅 有如此高的收益率——因为中国住宅的本质就是 资本品,除了居住,还可以分红。不仅分享现 在公共服务带来的租值,还可以分享未来新增 服务带来的租值。

因此,中国的房价和外国的房价是完全不同的 两个概念。在这个意 义上,"土地财政"这个 词,存在根本性的误导——土地收益是融资(股 票),而不是财政收入(税收)。在城市政府 的资产负债表上,土地收益属于"负债",税收 则属于"收益"。

对"土地财政"本质的认识,还有助于解释困惑 经济学家的一个"反常"——为何中国经济高速增 长,而股票市场却长期低迷不振。

如 果你把城市土地市场视作股票市场的一部 分,就会发现中国股票市场的增长速度和中国 经济的增长速度完全一致,一点也不反常。由 于土地市场的融资效率远大于股票市场,因 此,很多产业都会借助地方政府招商,变相通 过土地市场融资。这也间接反驳了那些认为土 地财政抑制了实体经济的指责。

土地财政相对税收财政的效率差异,虽然很难 直接观察,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数据间接 比较。

近 年来,中国M2持续高速增长,但并未引发经 济学家所预期的超级通货膨胀。一个重要的原 因,就是M2的规模是有实际需求支撑的。现在 有一种流行的做法,就是拿M2和GDP作比较。 2012年M2余额97.42万亿。2012年GDP约51万 亿,M2与GDP的比例达190%。有人认为, M2/GDP数据逐年高企,说明资金效率和金融 机构的效率较低。更有人担心通胀回归和房价 反弹。

但实践表明M2和GDP并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 系。1996年是个分水岭。从这一年开始M2超 过GDP,但此后却长期保持了低通胀,甚至局 部时期还出现通缩。而改革开放后几次大通胀 都出现在此之前。

这是因为,合意的货币发行规模,取决于货币 背后的信用而非GDP本身。如果说税 收财政信 用与GDP存在正相关关系,土地财政提供的信 用与GDP的这种相关性就可能比同样GDP的税 收财政成倍放大。

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虽然没有增加GDP,但却 使"城市股票"得以正式"上市流通",全社会的信 用需求急速扩大。如果我们理解房价的本质是 股价的话,就会知道,通货膨胀之所以没有如 期而至甚至出现通缩,乃是因为房价上升导致 社会信用膨胀得更快。

理解土地财政的问题与风险

虽然"土地财政"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好处, 但同任何发展模式一样,"土地财政"模式也有 其自身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好,很可 能会给整个经济带来巨大的系统风险。其后 果,不会小于税收财政曾经带来的"大萧条"、 "金融风暴"、"主权债务危机"。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土地财政"必定要将不动 产变成投资品。政府打压房价的政策之所以屡 屡失效,就是没有按照资本品的市场来管理住 房市场。

"土 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土地乃至住宅就必 定是投资品。买汽车公司股票的人,并不是因 为没有汽车。同样,买商品房(城市股票)的 人,也并非因为没有住房。只 要是土地财政, 不动产就无可避免地会是一个资本品。无论你 怎样打压住房市场,只要其收益和流动性高于 股票、黄金、储蓄、外汇等常规的资本渠道, 资金就会继续流入不动产市场。

第二,拉大贫富差距。土地财政不仅给地方政 府带来巨大财富,同时也给企业和个人快速积 累财富提供了通道。靠投资不动产在一代人之 内完成数代人都不敢梦想的巨额财富积累,成 为过去十年"中国梦"的最好注脚。

但 与此同时,没有机会投资城市不动产的居民 与早期投资不动产居民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开。 拥有不动产的居民,即使不努力,财富也会自 动增加;而没有拥有不动产的居民,即使拼命 工作,拥有不动产的机会也会越来越渺茫。房 地产锁定了不同社会阶层流动的渠 道,造就了 绝望的社会阶层。

第三,占用大量资源。如果说中国经济"不协 调、不平衡、不可持续",房地产市场首当其 冲。同虚拟的股票甚至贵金属不同,不动产为 信用基础的融资模式,会超出实际需求制造大 量只有信用价值却没有真实消费需求的"鬼 楼"甚至"鬼城"。

为了生产这些信用,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消耗 掉本应用于其他发展项目 的宝贵资源。资本市 场就像水库,可以极大地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 率,灌溉更多的农田。但是,如果水库的规模 过大并因此而淹没了真正带来产出的农田,水 库就会变为一项负资产。

第 四,金融风险。既然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 资,就不可避免地存在金融风险。股票市场上 所有可能出现的风险,房地产市场上都会出 现。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合同价款2.69万亿 元,虽然低于2011年的3.15万亿元,与2010年 的2.7万亿元基本持平。但这并不意味着土地融 资在全资本市场上比重的缩小。

截至2012年底,全国84个重点城市处于抵押状 态的土地面积为34.87万公顷,抵押贷款总额 5.9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7%和 23.2%。全 年土地抵押面积净增4.72万公顷,抵押贷款净 增1.12万亿元,远超土地出售收入的减少。这 些土地抵押品的价值实际上都是通过房地产市 场 的价格来定价的。打压房价或许对坐拥高首 付的银行住房贷款产生不了多少威胁,但对高 达6万亿以土地为信用的抵押贷款却影响巨大。 一旦房价暴跌,如此规模的 抵押资产贬值将导 致难以想象的金融海啸。

没有准备的税制转型

鉴于"土地财政"带来的一系列严重问题,主流 观点几乎一边倒地要求抛弃"土地财政"。谈论 抛弃很容易,如何找到替代的融资?一个简单 的答案,就是仿效发达国家,转向税收财政。

当 年美国"土地财政"切换到"税收财政",靠的是 联邦政府放弃土地收益同时地方政府开征财产 税。今天中国,土地在地方,税收在中央。如 果仿效美 国,中央政府就必须大规模让税给地 方政府。现在,中央税收刚刚超过11万亿,要 想靠退税弥补近3万亿的土地收入和占地方财政 收入16.6%的1万亿的房地产相关税收几乎是不 可能的(更不要说还有6万亿的土地抵押融 资)。

如果国税不变,按照某些专家的建议, 通过直 接增加财产税等新的地方税种来补偿土地收 入。那么,能否靠增税弥补放弃"土地财政"的 损失?中国的税 负水平并不低,其增速远超 GDP。2012年完成税收达到11万亿,同比增 11.2%。在此基础上,继续大规模加税的基础 根本不存在。

在中国,"土地财政"的本质是"融资",其替代者 必定是另一种对等的信用。而要把税收变为足 以匹敌土地的另一个信用基础,就必须突破一 个重要的技术屏障——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 制。

数 据显示,2011年,我国全部税收收入中来自 流转税的收入占比为70%以上,而来自所得税 和其他税种的收入合计占比不足30%。来自各 类企业 缴纳的税收收入占比更是高达92.06%, 而来自居民缴纳的税收收入占比只有7.94%。 如果再减去由企业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个 人纳税不过占2%。去年个税起征点上调后,今 年个人直缴的比例还会更低。这就是为什么税 收高速增长,居民税负痛感却不敏感的重要原 因。

任 何一种改革,如果想成功,前提就是纳税人 的负担不能恶化。1862年,美国的税改取消联 邦土地收入,改征地方财产税,纳税人的负担 没变,收入在不同政府间切换。但在中国这样 的税收结构下,就算是中央真的可以下决心减 税,也不过是减少了企业的负担,减税并不能 直接进入居民个人账户。因此,对居民 个人而 言,增加财产税就是支出净增加。

有人也许会质疑,难道应该让中国企业忍受如 此高的税负?我们可以用另一个问题回答这个 问题,为什么中国边际税率如此之高,全球投 资还要蜂拥进入中国?答案是:"土地财政"。

借助土地的巨大融资能力,地方政府可以执行 无人能敌的税收减免和地价补贴。其补贴规模 之大,甚至使得如此高的税率都变得微不足 道。也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补贴远大于税负的 增长,中国企业才保持了相对竞争对手的优 势。

同样的道理,中央政府之所以可以保持如此高 的税收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仰仗地方政府更高 的土地收益。没有"土地财政"的补贴,企业根 本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税收,中央政府的高税 率就不可持续。

"土地财政"的升级与退出

中国未来几年最大的战略风险,就是在还没有 替代方案之前,轻率抛弃"土地财政"。

没有一成不变的城市化模式。"土地财政"也是 如此,不论它以前多成功,也不能保证其适用 于所有发展阶段。指出直接税开征的风险,并 非否定直接税的作用,而是要发挥不同模式在 不同阶段的优势。同时,当城市化进入新的发 展阶段后,为不同模式的转换寻找可行的途 径。

最优的城市化模式,就是根据不同的发展阶 段、不同的空间区位,组合使用不同的模式。 一旦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城市化进入稳定阶 段,其历史角色就会逐步淡出并最后终结。不 同模式过渡,没有简单的切换路径。必须经过 复杂的制度设计和几代人的时间。

正 确的改革策略应当是:积小改为大改。把巨 大的利益调整,分解到数十年的城市化进程 中。要使每一次改革的对象,只占整个社会的 很小部分。随着城 市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演变 到直接税与间接税并重,乃至直接税为主的模 式。成功的转换,是"无痛"的转换。时间越 长、对象越分散,社会承受力就越强,改革也 就越成功。

具体做法是,当把城市分为已完成城市化原始 资本积累的存量部分和还没有完成的增量部 分。在空间上、时间上把不同的利益主体区分 开,分别制定政策,分阶段逐步过渡到更加可 持续的税收模式:

1)企事业单位和商业机构,可率先开始征收财 产税;

2)永久产权(如侨房、公房等),可以开征财 产税;

3)小产权房、城中村可以结合确权同时开征财 产税;

4)有期限的房地产物业,70年到期后开征财 产税同时转为永久产权;

5)老城新增住宅拍卖时就规定要交缴财产税;

6)老城区及附近新出让的项目 可以缩短期 限,如从70年减少到20年或30年,到期后,开 征财产税;

7)所有已经有完整产权的物业,需以公共利益 为目的,才可以强制拆迁,物业均按市场 价进 行补偿;

8)愿意自行改建的,在容积率不变且不恶化相 邻权的条件下,允许自我更新;

9)愿意集体改造的,自行与开发商谈判条件。 个别政府鼓励的项目 (如危旧房),可以容积 率增加等方式予以奖励。

财产税可以有不同的名目,直接对应相关的公 共服务。通过区别不同的政策对象,按照不同 的阶段,将完成城市化的地区渐进式地过渡到 可持续的"税收财政",同时,建立与之相对应 的,以监督财税收支为目的社区组织。

城 市新区部分则应维持高效率的"土地财政"积 累模式。但维持,并不是意味着无需改变。其 中,最要紧的,就是必须尽快将住房地产分为 投资和消费两个独立的市场。现在的房地产政 策之所以效率低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我们希望用一个政策同时达成"防止房地产泡 沫"和"满足消费需求"两个目标。要想摆脱房地 产政策的被动局面,就必须将投资市场和消费 市场分开,并在不同的市场分别达成不同的经 济目标——在投资市场,防止泡沫破裂;在消费 市场上,确保居者有其屋。

市场区分后,就可以组合利用价格和数量两个 杠杆,使政策的"精度"大幅提高。在投资市场 上(商品房),控制数量(比如,将供地规模 同其空置率挂钩)放开价格,避免不动产价值 暴跌触发的系统性危机;在消费市场上(保障 房),控制价格增加数量,满足新市民进入城 市的基本消费需求。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土地财政"下,中 国货币的信用的"锚"就是土地。在某种意义 上,人民币是"土地本位"货币。中国之所以没 有产生超级通货膨胀,关键在于人民币的信用 基石——"土地"——的价值和流动性屹立不倒。 一旦房价暴跌,土地就会贬值,信用就会崩 溃,泛滥的流动性就会决堤而出。

"人的城市化"

真正用来满足需求并成为经济稳定之锚的,是 保障房供给。这部分供给应当尽可能的大。理 想的状态,就是要做到新加坡式的"广覆盖"。 所谓"广覆盖"就是除了有房者外,所有居民都 可以以成本价获得首套小户型住宅。只要不能 做到"广覆盖",保障房就会加剧而不是减少社 会不满,"寻租"行为就会诱发大 规模腐败。

而 要做到"广覆盖",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 资金。中国金融系统总体而言,资金非常丰 沛,关键是如何设计出足够的信用将其贷出 来。目前的保障房不能进入市场。这种模式决 定了保障房无法像商品房那样利用土地抵押融 资。依靠财政有限的信用,必定难以满足大规 模建设的巨额资金需求。

如何既能与商品房市场区隔,又可以进入市场 流通以便于融资?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先租后 售"——"先租"目的是与现有商品房市场区 隔;"后售" 则是为了解决保障房建设融资。举 例而言:假设50平方米保障房的全成本是20万 元(土地成本2000元/平方米,建安成本2000 元/平方米)。一个打工者租房支出大约500元/月,夫妻两人每年就是1.2万元,10年就是12 万元,15年就是18万元。届时只需补上差额, 就可获得完整产权。

这个假设的例子里,各地的具体数字可能不 同,但理论上讲,只要还款年限足够长,辅之 以政府补助和公积金(可分别用来贴息和政府 物业费),即使从事收入最低的职业,夫妻两人 也完全有能力购买一套完整产权的住宅。

由 于住房最终可以上市,因此土地(及附着其 上的保障房),就可以成为极其安全有效的抵 押品。通过发行"资产担保债券"(Covered Bonds)等金融工具,利用社保(3.11万亿元) 、 养老金(1.92万亿元)、公积金(2万亿)等沉淀 资金获得低息贷款,只需政府少许投入(贴 息), 就可以一举解决"全覆盖"式保障房的融 资问题。

"先租后售"模式,看似解决的是住房问题,实 际上却意味着"土地财政"的升级。

这 一模式同以往的"土地财政"一个重要的不 同,就是以往"土地财 政"是通过补贴地价来直 接补贴企业,而"先租后售"保障房制度,则是 通过补贴劳动力间接补贴企业。2008年以后, 制约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已经不是企业,而是 劳动力。新加坡和香港的对比表明,住房成本 可以显著影响本地的劳动力成本,进而增强本 土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土地财政"另一个后果,就是"空间的城市化"并 没有带来"人的城市化"——城市到处是空置的豪 宅,农民工却依然在城乡间流动。现在很多研 究都 把矛头指向户口,似乎取消户籍政策就可 以一夜之间消灭城乡间的差距。取消户籍制 度,如果不涉及其背后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 利,等于什么也没做;如果所有人自 动享受公 共服务和社会福利,那就没有一个城市可以负 担得起。

户籍制度无法取消与"土地财政"密切相关。由 于没有直接的纳税人,城市无法甄别谁有权利 享受城市的公共服务,就只好以户籍这种笨拙 但有效的办法来限定公共服务供给的范围。要 想取消户籍制度,就必须改间接税为直接税。 而改变税制,就必须面对前文所述的制度风 险。

但就算能够用财产征税取代户籍,也还是解决 不了农民转变为市民的问题——今天因为缺少财 产而拥有不了户籍的非城市人口,明天也一样 会因为缺少财产而无法成为合格的纳税人。因 此,研究怎样让农民可以获得持续增值的不动 产,远比研究如何取消户籍来得更有意义。

"先租后售"的保障房制度,使得户籍制度变得 无关紧要。它为非农人口获得城市资产和市民 身份,直接打开了一条正规渠道——新市民只需 居住满一定时间,就可以通过购买保障房,成 为城市的正式市民。

"土地财政"重建个人资产

现在的财政界,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中国 现行的税制结构,已经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 步。理由是间接税使每一个购买者都成为了无 差别的纳税人,无法像直接税那样,通过累进 使高收入者承担更多的税负来调节贫富差距。

但 现实中,真正导致贫富差距的深层原因,是 有没有不动产。不动产成为划分有产阶级和无 产阶级的主要分水岭——有房者,资产随价格上 升,自动分享社会财富;无房者,所有积累都 随房价上升缩水。房价上升越快,两者财富差 异就越大。财产不均是因,收入不均是果。用 税收手段只能调节贫富的结果;用不动产手段 才能调节贫富的原因。

要缩小社会财富差距,最主要的手段,不是税 收转移和二次分配,而是要让大部分公民能够 从一开始就有机会均等地获得不动产。"土地财 政"向有产者转移财富的功能,是当前贫富差距 加大的"罪魁祸首",但通过"先租后售",这一功 能马上就可以变为缩小贫富差距的有力工具。

"现代人"的特征,就是拥有信用。土地财政通 过"先租后售"保障房,帮助家庭快速完成原始 资本积累,为劳动力资本的城市化创造了前 提。由于保障房的市场溢价远远高于其成本, 因此,保障房房改就相当于以兑现期权的方式 给所有家庭注资。

家 庭的经济学本质乃是从事"劳动力再生产"的 小微企业。将土地资本大规模注入家庭,可以 快速构筑社会的个人信用,使经济从国家信用 基础拓展到个人信用基础。保障房"广覆盖", 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社会稳 定器。它在利益急速变化的发展阶段,极大地 增加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扩大执政党的 社会基 础。

"先租后售"保障房可以显著地提高配置家庭效 率。国外的实践表明,同储蓄形态的养老金相 比,住宅更加容易保值、增值。高流动性的住 宅可以在家庭层次将社保和养老金资本化。

"先 租后售"保障房对中国经济的意义,乃是借 助"土地财政"作为融资工具为启动大规模保障 房建设并将住房转化为城市化的人口的原始资 本,从而为城市化完成后转向税收财政创造条 件。1998年房改的成功,推动了中国近十年的 快速增长。保障房在规模上远超当年的房改 (甚至美国的《宅地法》),可以预 见,这一 改革一旦成功,中国经济至少还可以高速增长 20年。

结束语

近代以来,中国一直都在模仿、追赶,鲜有能 真正称得上"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创新。而"土地 财政"就是这样一个伟大的制度创新,其经济学 意义远比大多数人的理解来得深刻、复杂。

"土地财政"只是一种金融工具。工具本身无所 谓好坏,关键是如何使用。"土地财政"之所以 广受诟病,并非"土地财政"出了问题,而是如 何使用"土地财政"出了问题。随着城市化阶段 的演进,"土地财政"用来解决的问题也应当及 时改变。

从更长远的经济发展阶段看,我们今天所担心 的问题,很可能会随着原始资本积累阶段的完 成而自动消失。

中 国城市化最快的城市之一深圳,税收收入占 到政府收入的93%以上,来自土地的收益已经 微不足道。但深圳经济并未为无地可卖而"不可 持续"——由于已经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深圳 土地财政已经悄然退 出。深圳的实践表明,我 们可能根本无需为长大后不治自愈的"病"吃 药。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外媒曝中国官员海外资产:2012年约10000亿美元流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外媒曝中国官员海外资产:2012年约10000亿美元流出
Nov 8th 2013, 12:47, by 墙外仙

11月6日《大西洋月刊》刊文透露,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曾花费数十亿元购置位于伦敦、纽约和洛杉矶黄金地段的房产,如今中国政府准备对他们进行追查。

中国一些腐败官员和奸诈商人花费数十亿投资海外房产,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在内的海外房产。他们购买的房产大多位于伦敦、纽约、洛杉矶、悉尼和多伦多的高档社区。根据资产回收和反腐败专家的说法,如今中国政府正在海外政府的帮助下,对这些海外房产进行追踪。

自中央政治局委员王岐山去年十八大上任中央纪委书记以来,他大力推动反腐败,严厉打击资本外逃。在近几个月里,中国反腐官员曾透露,他们正在追踪海外资产,并向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反腐败小组和海外政府机构如美国商务部寻求帮助,一并追查海外房产。

美国前任司法部官员,普衡律师事务所现任合伙人Nathaniel B. Edmonds说,中国官员"对海外资产在哪里非常感兴趣",并且美国方面已经同意帮助中国政府进行查处海外资产,展开反腐败工作。 今年7月,加拿大和中国已达成共识,加拿大将帮助中国追查赃款、分享追踪信息并返还款项。

中国政府对腐败赃款的严厉打击发生在全球反腐的背景下,比如,利比亚等国家正在努力追回国内腐败官员藏起来的赃款。伦敦ARM被盗资产追回公司的律师Faisal Osman说,"在腐败愈演愈烈的大环境下,运用资产追回机制来追踪赃款有上升的趋势。"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上任后对腐败的严厉打击使腐败官员被定罪的数量大增——仅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检察方已处理近3700件腐败案件,涉案金额达8750万美元。这场反腐败斗争也牵扯出了许多涉案赃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海外持有资产。

这些备受瞩目的案件可能仅仅是个开始。

虽然很难精确估计近年来究竟有多少腐败赃款流出中国,但是负责帮助政府和私营单位追查腐败的非盈利组织"透明国际"的项目主管Ran Liao说,粗略估计近年来有高达5000亿元人民币流向海外。其他令人难以置信的估计还包括:

• 中国央行一份被泄漏的报告显示,从1990年代初到2008年,有1.8万名官员和国有企业员工贪污国有资产,总金额达8000亿元。这些人大多逃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荷兰以逃避中国法律制裁。

• 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另一份被泄漏的报告中预计,2012年有1万亿美金流向海外。

• 根据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2011年,中国未申报的灰色收入约有1万亿美金。

对于要投资的腐败官员来说,将贪污钱款存在海外银行或投入股市都很冒险,因为国际反洗钱协议要求金融机构报告可疑的资金,但是大多数国家的房地产中介不受此类协议的约束。因此,携带大量贪污钱款的中国买家可以在短时间内购置房产,转移资金。

根据房地产网站juwai.com估计,2012年中国买家花费300亿美金购置海外房产。其中,91亿美元用于购置美国房产,并且大多数用于购买加利福尼亚州的房产。根据国家房地产经纪人协会最近的报告,近70%的房产购置完全由中国买家现金支付。

根据所能获得的最新数据,在2011/12财政年度,澳大利亚监管机构批准了中国投资者40亿美金的房产购置。加拿大虽然没有海外投资者购置房产的精确数据,但是中国买家一年内购置房产超过温哥华本地买家三分之一。此外,这些中国投资者占据了去年伦敦新房销售的27%。

这些即将退休的中国政要将资产和亲属送到国外,为自己日后出逃海外做准备。这个现象在中国如此普遍以至于有一个词语专门形容这些官员——裸官。

他们中的有些人多年来为处理资产奠定了基础;一个常见的做法就是将自己的儿子或女儿送往海外的私立大学,来使自己向海外输送的钱款合法化。中国海外留学生的数量近年来持续上升。在美国,2011年到2012年,中国留学生人数较五年前翻倍至19.4万人。

为了能在海外立足获得外国护照,另一个流行的策略是投资移民。

"将钱款转移到国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官员本人或他的后代能够在他们离开中国后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透明国际的Ran Liao说道,"新一轮对海外资产的打击将停止这一进程。"

"中国政府想让他们觉得无望,"Ran Liao说,"你将不再能从中国偷取钱财,在加拿大肆意享受消费。"

中国政府此次对海外房产的打击能否成功,以及这次打击是否会对洛杉矶、伦敦等地的房价造成影响目前还有待观察。

该领域的专家说,查封并回收在国外的资产对于任何政府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中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缔约国,承诺要互相帮助找回被盗的资金。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繁重的,还会牵涉到外交和法律等复杂内容。

在美国,如果党派希望查封一处房产,它必须证明这个房产是完全由贪污腐败的钱款购买的。Edmonds说,在毒品案件中你可以查封房子和汽车,但是腐败案件往往更加复杂,因为贪污的资金和其他合法的资金混在一起,让人难以鉴别。

Squire Sanders在上海的合伙人Daniel F. Roules表示,另一个使追踪海外资产变的困难重重的问题是中国和美国之间对资产扣押缺少一个"法律互助条约",这个条约可以帮助政府追缴有关犯罪的海外资产。

透明国际的Ran Liao表示,尽管美国政府官员已经承诺帮助,他接触过的中国官员并没有得到他们所期望的帮助。对于此,美国国务院和司法部拒绝发表评论。

"与美国不同的是,英国法院把自己视为"资产追回的世界领军者",因为他们有严苛的法律,丰富的先例和相对简单的法律执行,"Osman说。

利比亚独裁统治者卡扎菲之子Saadi购买了一座位于伦敦富裕近郊的Hampstead花园。在英国法院裁决Saaddi在军队的工资不足以支付这座价值1千万英镑的花园后,利比亚政府在2012年查封了这处地产。Osman表示,通常,那些希望用贪污腐败获得的钱财购置地产的官员"将在这里(英国)接受审判并在另一个司法管辖区强制执行。"

一个英国的审判有时可以成功的在美国应用,例如曾因一个英国的审判查封了曾属于尼日利亚州长James Onanefe Ibori在休斯敦的公寓和两个美林证券帐户。

考虑到中国之后几个月将发生的事,此次打击腐败和追踪海外资产的行动是否会对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房产市场产生影响和国际法律不太相关。

"真正相关的还是政治意愿,"Osman说。考虑到政治的变化性,有时对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的资产调查会突然停止。"资产追踪的诉讼程序本质上来说是很冗长和繁琐的,并且政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Osman表示,在他参与的一件南亚国家的腐败案件中,"那些我们之前追踪的官员几年后变成了掌权人,对他的财产追踪也就不了了之了。"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艾畦:希腊财政危机是源于社会福利吗?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Ultimate Sports Fundraising Program

This $27 online course teaches fundraising approaches specifically for sports programs. Learn to raise money like the nation's top programs. Sign up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艾畦:希腊财政危机是源于社会福利吗?
Nov 8th 2013, 12:42, by 墙外仙

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随后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随着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希腊政府的借贷成本大幅提高,财政危机爆发。

  希腊为什么会出现债务危机和财政危机?相当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希腊社会福利太高,希腊人享受了超过他们经济水平的幸福生活,拖垮了希腊经济。国内一些包括"大师"级人物在内的专家学者也站出来,高瞻远瞩地指出:社会福利是虎背,骑上就下不来;要防止我国出现欧美国家那种"高社会福利病"。

  首先明确,"社会福利"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社会福利比社会保障内涵更广,泛指社会提供的能使人们生活幸福的各种条件,一般包括养老、失业救助、医疗、社会服务、住房、教育等;而狭义的社会福利特指照顾处于特殊困难之中的老年人、孤儿和残疾人。我们平常讨论、争议的主要是广义的社会福利。

  过高的社会福利所起的作用肯定是负面的,会滋生不劳而获的习气:一个没有任何理由就不工作的人如果也能过上接近平均水平的生活,那很多人就会选择不工作。那么希腊是不是社会福利过高呢?欧美国家的社会福利是不是普遍过高呢?

  从大面上看,希腊人确实过的悠闲:很多人每天只工作6.5小时,作息时间一般是上午9点到下午4点;下午4点多钟后就没什么人干活了,睡一个长下午觉,然后是丰富多彩的夜生活。但要说希腊人好吃懒做、不干活,那恐怕不是实情,不然希腊人均27,000多美元的GDP从哪来的?(也奇怪,中国人拼死累活地干,怎么2012年人均GDP才合6,094美元?)

  要说希腊的社会福利过高,也不是实情。希腊财政危机爆发时,希腊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0.6%,这在欧洲国家中只能说中下等水平。其中退休养老、医疗、免费教育等还是可以的,但失业补助并不高。希腊的失业补助开支还不到GDP的0.1%,仅为欧盟国家平均水平的1/5,这样低的失业补助水平是养不了懒人的。

  作为对照,我们看一下欧美主要国家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例:美国为21%,澳大利亚为22.5%,加拿大为23.1%,英国为25.9%,德国为27.6%,挪威为33.2%,法国为34.9%,丹麦为37.9%,瑞典为38.2%,日本为18.6%。

  但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例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上述国家中以丹麦和瑞典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的比例最高,但丹麦政府赤字仅为GDP的2.6%,瑞典甚至财政有盈余。这是怎么回事呢?

  希腊财政危机爆发后,希腊媒体披露了一件令人惊讶的事情:全希腊登记的百万富翁只有6个人!

  这怎么可能?希腊国再小,也有一千多万人,人均GDP也不算低,怎么会只有6个百万富翁?显然,绝大部分有钱人都在隐瞒收入、逃税漏税,而希腊政府竟然不管。

  当然,不仅有钱人逃税漏税,人性都差不多,既然政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能逃能漏的都在干。2010年希腊财政部秘书长乔奥嘎库帕罗斯表示:希腊偷漏税现象相当普遍和严重,每年偷漏税总额超GDP的40%,约合1000亿欧元。而如上所述,希腊爆发财政危机时政府财政赤字占GDP也不过是12.7%。

  只有工薪阶层没法逃漏税,因为工薪阶层的税款在发工资时已经扣了。所以希腊的个税结构同现在中国很相似:都是工薪阶层负担了国家个税的大部分,越有钱的人越少交税、不交税。

  当希腊政府宣布缩减政府开支时,希腊民众群起抗议。一些媒体把希腊民众描绘成被惯坏了的只知享受者,但这是歪曲。其实希腊民众的主要诉求是:凭什么我们依法交税,而有些人却可以逍遥法外?为什么我辛苦了一辈子,交税交保险,到老了拿不到退休金?

  希腊的社会弊病还不止于此。

  希腊不登记、不受监管、更谈不上纳税的灰经济、黑经济非常猖獗,据认为可以相当于希腊国内生产总值的1/4至1/3,而希腊政府竟然不管。

  而且希腊的"贪腐文化"也根深蒂固,办事送"红包"已约定俗成。根据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贿赂、献金和其他公职腐败致使希腊政府每年损失200多亿欧元,相当于希腊GDP的8%。

  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说:希腊的财政危机与社会福利基本没有关系,而是多种社会弊病造成的。希腊人自己对这点也很清楚,当时的希腊新任总理在谈到财政危机的严重性时,也根本没提及社会福利,而只强调"腐败、法规不健全以及惩处不力是造成危机的根源"。而一些媒体大讲希腊社会福利如何如何,人们有理由认为是一些利益相关者在有意转移视线。

  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人认为还有宗教的原因,南欧国家政府普遍"软、散、懒",所以"欧猪五国"除爱尔兰外都是南欧国家。而欧洲靠北面的国家历史上形成了一只严谨、强势、高效、又受到民众监督的官僚队伍,对社会的监管相当有效,社会弊病较少。所以即使像北欧国家那样社会福利高出希腊几乎一倍,财政状况仍然很健康。

  当然,过高的社会福利是会带来负面作用的。笔者在加拿大住了多年,听当地人谈起80年代时,普遍摇头,说那时税收重、福利高,人们没有工作积极性。所以当右翼政党提出减税、削减政府开支、强调个人努力个人责任的价值观时,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拥护。在这种民心所向下,西方左翼政党也纷纷向中间靠拢。90年代美国民主党的克林顿和英国工党的布莱尔提出"第三条道路",摒弃了以往过分强调再分配、高福利的倾向,在继续强调社会公正性的同时也注重发展经济、提高生产效率,使左翼政党重新获得人们支持拥护。人们普遍承认,在他们执政期间,经济、社会状况都是不错的。随后由于美国执政的右翼政党向右走得太远,使社会贫富差距再次扩大,经济波动渐趋失控,直至08年爆发金融危机,此后西方社会和民心又普遍左转,这是大家都看到的。

  在左右翼力量博弈下,近些年来加拿大的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百分之二十三、四,基本没有再听到有人抱怨福利太高,也基本没有听到有人抱怨福利太低,看来这是一个对加拿大人比较合适的社会福利占比。北欧国家税收和福利都明显高于其它国家,但北欧人习惯、接受、没有抱怨、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都很健康,看来符合他们的国情。还是那句话:让脚感到舒适就是合适的鞋。

  中国的社会福利占比没有见到权威的数据。见到一份2010年的政府支出数字,我们来计算一下: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403260.0亿元;政府(包括地方政府)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为9130.62亿元,约占GDP2.3%;医疗卫生为4804.18亿元,约占GDP1.2%;教育为12550.02亿元,约占GDP3.1%;城乡社区事务5987.38亿元,约占GDP1.5%;文化体育与传媒为1542.70亿元,约占GDP0.3%;以上总计为GDP的8.4%。近两年应该有所增加,但恐怕也到不了GDP的10%。这连欧美中等水平的一半都不到,比一些亚非拉国家还要低些,在这种情况下讲防止"高社会福利病"是不是超前了点?

  希腊的社会弊病我们也全有:

  希腊的工薪阶层负担了国家个税的大部分,全国每年偷漏税款竟相当于GDP的40%。如以前引用过的数据,我国个税的65%来自占个税缴纳群体80%的中低工薪收入者;而美国个税的65%是由占个税缴纳群体10%的高收入者承担的。有一则流传很广的评论讲:"我国为数不少的企业老板们都名列在各种各样的富人排行榜上,而他们的企业却纳税不多,在纳税排行榜上'默默无闻',以致于被民众与媒体讥称为'财富的巨人,纳税的侏儒'。"至于全国每年偷漏税款相当于GDP的多少就不大清楚了。

  希腊不登记、不受监管、更谈不上纳税的灰经济、黑经济据认为可以相当于希腊国内生产总值的1/4至1/3。有一则未经证实的消息,读者自己分析:"截至2012年底,中国大陆千万元富豪人数已达105万人,亿元富豪逾6.45万人。资产超过10亿的巨富人群中,属于阳光财富的只有2700人,其余5400人均为隐性财富。"前不久审判的陕西神木县"房姐"有4个户口,在多地拥有房产,仅在京就有41套住房,总价值数亿元。按一个县市有一、二十个"房姐"的保守估算,全国不登记、不受监管、更谈不上纳税的灰经济、黑经济可以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多少?

  希腊贿赂、献金和其他公职腐败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希腊GDP的8%。对我国公职腐败造成的损失多少有不同估计,自相当于我国GDP的5%至15%的估计都有,当然都没有太可靠根据,作参考而已。

  不过凭良心讲,中国政府还真不能说是"软、散、懒",而是文革后百废待兴、千头万绪、发展稳定改革面面都要顾到,因此一些问题还提不到日程上来。不过近来看到,收入分配改革已明确成为这一届政府优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反映出这方面问题已经越来越严重了。其实收入分配领域的事,叫改革也行,叫加强管理也行;正如当年张居正搞的,叫改革也行,叫加强管理也行。

  改革固然是红利,加强管理也可以说是红利,甚至可以说是收效更快的红利。拿希腊来说,堵住逃漏税的漏洞可以增加GDP的40%,清理灰经济、黑经济可以增加GDP的25—35%,打击腐败可以增加GDP的8%,合计增加GDP的70%以上。经济发展即使持续8%的高速度,多少年才可以增加70%的GDP?

  希望三中全会能在收入分配改革和管理上形成共识,由此得到的"红利"足可以支持我国社会福利水平逐渐提高到GDP的20%左右。这样可以有效地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扩大消费和内需,增加就业,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

扯淡

既然希腊财政问题是不是人懒和社会福利高造成的,为何政府一加税,国家就完蛋呢?

腐败、灰色收入高问题导致希腊税收减少?灰色、黑色收入难道不是藏富于民?

什么希腊人均GDP高,27000欧元,也是扯淡,因为希腊货币没有了,用的强势的欧元,
所以GDP高

归根结底就是希腊人烂、懒,没有创造出物质财富,却挥霍物质财富,

自己的财富挥霍完了,还要借钱去挥霍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南方周末》中国医疗暴力史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New G+ Hangout Reveals...

The truth about online business building. Click here to reserve your seat and *instantly watch* this new training video. ==>
From our sponsors
《南方周末》中国医疗暴力史
Nov 8th 2013, 08:16, by 墙外仙

"医生成了社会矛盾的宣泄口,这是最近几年医疗暴力事件中的深层次原因。"

医疗暴力正从打砸医院、医闹,向无目的地滥杀医生转变,并在2012年到达顶峰。

最近几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远远低于9.7%的全球平均水平,更不用提美国16%的比例。

2013年11月5日,一组上海华山医院医生跟公安学武的照片在网络爆红,有网友调侃道:"医而优则武"。调侃背后,折射的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曾被誉为白衣天使的医生正成为当下中国最高危的职业之一。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从2000年至今,至少有150多起医疗暴力案例被报道过,其中致人死亡的有30多起。作案工具包括马刀、宰羊刀、水果刀、铁锤和斧头。

这仅仅是被媒体记录的案例。中国医院协会2012年进行的一个调查显示,全国有96%的医院有医生遭到过语言暴力,遭遇过身体暴力的达六成多。

历史上,医生社会地位颇高,《文正公愿为良医》中有"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一说。上世纪80年代,医患关系亦相当和睦。权威调查显示,1991年,全国百家大医院共发生医患纠纷232件,1998年上升至1400件,而2003年仅北京就有5000件。

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一场双输游戏,最终受害的是每个普通人。患者对医生的恨从何而来?又是怎样的社会土壤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信任?

从医闹到滥杀医生

150多宗案例中,主治医生往往是医疗暴力最直接的受害者,偶有院长被打的情况,医护人员和其他病人也是潜在施暴对象。

最近几年,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医闹事件一直呈上升趋势。卫生部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发生医闹事件1.7万多起,比五年前多了7000起。

医疗暴力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陈尸、拉横幅、设灵堂、打砸医院,谩骂、恐吓、绑架、拘禁、殴打医护人员,极端的包括火烧和爆炸。

2001年11月14日,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被炸,5死35伤,死者中包括嫌犯包季厚。包曾因视网膜脱落在该院治疗,对疗效不满,多次扬言报复。2006年11月10日,因一名幼童误服农药中毒在四川广安第二人民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数千名群众围攻火烧医院。

这些案例中,医务人员除了要面临被砍杀的危险,还遭受各种凌辱。其中包括女护士被扒掉外衣;医院院长被逼在死者灵前下跪一小时;主治医生被逼抱着小孩尸体示众4个钟头,一边走还要一边说:"这个小孩是我一针打死的。"

仅从150多宗案例看,医疗暴力多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三级医院。事实上,医疗暴力远要比想象中严峻,因为见诸媒体的只是少数极端个案。

行凶者以家境贫寒的弱势群体居多,也有官员参与零星个案。2003年在河北任县人民医院,患者抢救无效死亡,作为患者家属的该县司法局局长聚众打死前来调解的医生。2007年5月,陕西榆林市卫生局一名干部带小孩看病,因为嫌陕西榆林儿童医院医生看病慢,对医生大打出手。

医疗暴力也可能发生在医生上班和回家途中。2006年3月15日下午,辽宁省锦州义县一名患者将午休归来正猫腰锁自行车的胡大夫连砍十多刀,胡当场身亡。

医疗纠纷、对诊疗结果不满、嫌费用过高,是患者向医务人员施暴的三大主因,但有不少施暴并非因为疗效。2012年哈医大医生被杀案中,被杀医生建议患者先治好肺部结核后再进行治疗,患者认为医生在故意刁难他,遂杀医泄愤。

"医生成了社会矛盾的宣泄口,这是最近几年医疗暴力事件中的深层原因。"中国医院协会自律维权部副主任郑雪倩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协会对过去10年四十多起恶性医疗暴力案件分析发现,仅有三成是因为医疗纠纷引起。例如2010年山东齐鲁医院杀医案,"凶手父亲13年前死于肝癌,但他一直没闹,到自己下岗了,就把怒火发泄在当年给他父亲做抢救的两名护士身上"。

梳理150多宗案例可见,医疗暴力正从打砸医院、医闹,向无目的地滥杀医生转变,并在2012年到达顶峰——22起暴力伤医中有9起致人死亡,而过去每年只有两到三起。

医生从医信心在不断下降。

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的一个医师执业状况调查显示,有六成多医师对当前医疗执业环境不满意,比2004年高了两成。仅有一成多的医师愿意子女日后从医。

很多人担心这样下去会无医可求。卫生部2008年统计显示,最近6年共有100万人通过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但有40万人没有注册。

暴力背后的制度缺失

150多宗案例中,大多数患方并非一开始就诉诸暴力的,即便诉诸暴力,也并非一开始就升级的。之前还包括鉴定、调解、协商、起诉等过程。

已经被执行死刑的白血病患者彭世宽在杀害主治医生王万林之前,曾数次向院方提出解决方案。彭的要求在其家人看来并不高,因为复查时专家会诊称其手术失败,彭要求要么免费再做一次,要么赔55万,但均遭院方回绝。

如果彭世宽想获得赔偿,首先要做医疗事故鉴定。现在鉴定权大多从原来的卫生行政机关移交给各地医学会,但医学会仍是半官方机构,跟医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相当于医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独立性和公正性难获患者认可。

就算彭世宽真去做了,也要等上好几个月。有调查表明,市一级鉴定可能要等上4到8个月,省一级的二级鉴定可能拖一年左右。结果却往往难令患者满意。据报道,2003年至2005年,广州地区医疗事故鉴定共354宗,只有一成多被鉴定为医疗事故。

150多宗案例中,患方鲜有愿意去做医疗事故鉴定或尸检的。如果答应了,鉴定结果却对患方不利,患者往往难以接受,最后诉诸暴力。安徽池州医生徐某、江苏省南京中医院唐某都是在医疗事故鉴定结果出来后遭遇暴力袭击。

从医院角度而言,医疗事故定性事关医院声誉,不少医院往往否定医疗事故的成立。

如果对医疗鉴定不满,患方也很难诉诸法律。尽管考虑患者举证难,2002年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推行举证责任倒置,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患者利益。但司法实践中,法院多以医疗纠纷专业性太强为由,直接依据医疗鉴定结论裁决。

举证责任倒置本身还有负面效果。有权威调查显示,72%医生不赞同举证责任倒置,认为这将会使医生趋向保守治疗,没100%把握不敢抢救,能多开检查就多开检查,严格保管医疗档案。

患方对调解的回避,同样源自对公权力不信任。"且不说会否有包庇情况发生,卫生行政机关即便处罚也是处罚医院和医生,患者很难从中获得经济赔偿。"法律学者徐昕在《暴力与不信任——转型中国的医疗暴力研究》中写道。

社会救济也并不完善。中国医院协会调查显示,有50%左右的医疗纠纷案件,属于医院无过错尸检,比如严重疾病、药品不良反应、产品质量等等,但中国没有无医疗过错的补偿机制。

多数患方在走投无路时,会先向医院提出赔偿方案,医院一般认为过高而拒绝。相比私了,医院更相信常规途径,他们会担心患者反复要求赔偿。患方最后往往会走一条他们认为最有效的私力救助渠道:暴力。

有权威调查显示,仅有28%的公安机关在医院发生这类纠纷事件时,帮助平息事态,而有70%的公安机关处在不积极作为状态。这让中国医师协会维权委员会委员邓利强感到很无力。"公安对我们的要求,有时甚至认为,道个歉不就完了么?"邓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最近几年医疗暴力频发后,原卫生部、公安部两部委发文呼吁对医生进行保护,例如规定医院要设立警务室,但在起威慑效果的同时,也把医生再次推到患者对立面。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维稳逻辑下的纠纷解决潜规则,在医疗纠纷中相当见效。150多宗案例中,大多数医院赔钱了事。

医院的赔偿行为很多是在政府介入之后作出的。有的是相关部门强行从医院账户划钱赔给患者。有的是当地卫生、法院、公安、区政府介入后,以医院无条件承担患者后续治疗费了结。

维稳逻辑无形中助长了医疗暴力,使暴力陷入恶性循环。数据显示,广东2006年上半年200起医疗暴力事件中,95%的患方试图通过扰乱医疗秩序达到赔偿目的,而最终有129件私了成功。

另一方面,医院本身也遮遮掩掩。"许多医院出了事情就压,害怕出现负面报道。"邓利强说,有些院长就是官,出了事不在乎对自己医院医生的维权,就想尽快抹掉。

根子在于财政投入不足

病人对医生的不信任,其实从进入医院的那一刻就已建立,看病前的各种请托、送红包是最好例证。医好了大家都好,一旦没有医好,这种原本脆弱的关系会发生戏剧性转变,患者会立刻翻脸,150多宗案例中多数是因患者不满疗效引发。

不信任的直接原因在于患者认为医务人员和职业操守的普遍下降。有部分医生就诊时间短,态度冷漠,没钱不给看病,收红包,拿回扣,过度医疗,发生纠纷后,医院推卸责任,还有涂改伪造医疗档案,甚至集体造假。这些在现实中都可能惹来杀身之祸。

账或许不能全赖在医院和医生头上。追根溯源,这跟中国对医疗的财政投入不足有关。1986年卫生总费用315亿元,国家财政拨款122亿元,占38%,但到2003年,这一比例下降至16%。最近几年,中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一直维持在5%左右,远远低于9.7%的全球平均水平,更不用说跟美国16%的比例相提并论。

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医院要维持正常运行,资金漏洞必须从患者医疗费中抽取,以药养医的恶果由此种下。患者和医生都要为此埋单,患者承担高昂费用,医生超负荷工作。曾有八年从医经历的邓利强回忆,"为了完成上级层层下派的指标,医生的'笔头'压力很大。"

据中国最大的医学专业论坛丁香园网站一份调查,有78%的医生将医患关系紧张,归咎于财政投入不足。

在财政投入不足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双重作用下,医疗资源分布严重失衡。一份权威统计显示,城市基本上占据了全国80%的医疗资源,其中30%又集中在大型公立医院。县级以下公共卫生机构仅1/3能正常运转,1/3处于瓦解边缘,1/3已瘫痪。

公立医院人满为患,人均就诊时间以几分钟计。医患双方没时间沟通,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不信任,埋下医患暴力冲突的隐患。"如果医生和一位患者有15-30分钟的沟通时间,患者意见会大大减少。"中国医院协会在最近的一份调查报道中称,近半数患者首选三级公立医院。"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的力量,是当前需重点解决的问题。"

郑雪倩建议,从顶层设计上分流医疗资源。一是学习英国从大医院向社区医院倾斜,另外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私立医院服务水平。"现在对公立医院支持很多,对私立医院几乎没有,导致私立医院变成挣钱的机构,无法满足老百姓需求。"

医改一度让老百姓看到了解决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曙光,但现实中医患矛盾却愈演愈烈。"医生诉求和政府行动存在各说各话的偏差。"北京天用律师事务所主任刘凯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医务工作者工作太辛苦、待遇需提高,而政府的医改集中在改革以药养医和医保问题上。

据丁香园调查显示,67%的医生表示,他们强烈关注中国医改。91%的医生对"如果不改善医生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中国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不会成功"表示强烈赞同。

除了加大对财政的投入,要想在真正发生医疗纠纷时,让医生和患者互相信任的纠纷解决机制,就必须解决好医疗鉴定、调解、诉讼机构的中立问题。以医疗事故鉴定为例。有专家建议成立全国性的鉴定专家数据库,医患双方遵循一定规则抽选组成鉴定委员会。

非诉讼机制亦是解决方案之一。有专家建议,建立由律师和民间团体组成的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设立专门的医疗纠纷调解处和仲裁机构,仲裁员由医疗专家、卫生官员、法律人士等组成。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林和立: 中共收緊疆藏政策對香港的啟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300+% Conversion Increase

Learn how startups and leading businesses alike are getting huge results using web personalization and behavioral targeting the easy way in this ebook. Get it now!
From our sponsors
林和立: 中共收緊疆藏政策對香港的啟示
Nov 8th 2013, 02:00, by 墙外仙

中共自習近平去年登上總書記與軍委主席寶座後,全面收緊包括意識形態與少數民族的政策。習總主張用強悍高壓的手段統治新疆與西藏,與他父親習仲勳以及前總書記胡耀邦的包容與懷柔政策背道而馳。

年初中央軍委增加了進駐疆、藏區的解放軍與武警,而且此兩自治區的軍警領導大換班,由習總親自挑選掌控專政機器的大員,他們都要經得起中央的守土有責、「政治過硬」、絕不手軟的考驗。同時毛語錄不離口的習總恢復了毛澤東當年的維穩「楓橋經驗」,即「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訓示。地方文武官員因為怕掉烏紗帽,都加把勁把矛盾消滅于萌芽狀態。例如新疆所有的清真寺和藏區的寺廟都二十四小時由武警與民警「滴水不漏」地看管;穆斯林長老與藏傳佛教僧侶在失去行動自由之餘還要定期上洗腦式的愛國教育。

中央近年的確大大擴張了對疆、藏地區的經濟投入,所以此兩自治區的GDP與人均收入水準都有可觀的增長,而且用於社會福利、保障房與養老保險的金額亦有提高。但「經濟牌」絕對不能消減漢族與少數民族的矛盾。第一,一般維吾爾族與藏民把中央以及沿海省市的投資作為中共「漢化」的幌子。實際上在新疆如烏魯木齊等東部城市漢族人口已超越維吾爾族。第二,近十年在疆、藏地區發財的大部分是漢人而不是「本地人」,漢族與少數民族的收入差距越來越大。第三,儘管中國憲法名言自治區的人民有權開發當地的礦物與資源,但新疆的石油與天然氣都由三大石油央企壟斷,維吾爾人無從置喙。

當然,疆、藏民眾最不滿的是所謂「文化滅絕政策」。中央在教育、語言、宗教與文化方面儘量企圖「同化」少數民族,例如在中、小學裏教授維吾爾語和藏文的份量減少了,而普通話與愛國教育的比重不斷提高。正如西藏書記陳國全最近指出,西藏的幹部要「努力實現黨中央的聲音形象在全區120多萬平方公里的遼闊疆域上聽得到、看得到,敵對勢力和十四世達賴集團的聲音形象聽不到、看不到。」

自從九一一事件後,北京嚴打疆、藏的反對聲音往往以「反恐」為理據,官方媒體甚至把過去兩年百多位自焚的藏區僧侶統稱為恐怖主義份子。但不爭的事實是大部分在少數民族地區對中央不滿的異議人士的訴求是通過和平手段去爭取中國憲法保障他們的高度自治與其他合法權益。中共高層對疆、藏地區的焦土政策的結果是本來可以充當調解漢族與少數民族隔閡的知識份子都受到排擠。例如在北京民族大學任教的疆族副教授依力哈木在上周天安門「恐襲」事件後因為接受西方與香港傳媒採訪竟被國保人員毆打。

熱衷於捍衛香港核心價值的人士對北京的疆、藏政策要特別關心。中南海一向深信一陰謀論,即西方、尤其是美國在背後秘密支持疆、藏以及台灣與香港的分離主義活動。北京正加碼嚴打被老共視為從事「港獨」和「反中亂港」勾當的「佔中」民主抗爭運動。大陸無論內部與公開的文件和報導已經把「佔中」無限上綱,等同為準恐怖主義的「極端勢力」,兼且是境外策動反華「顏色革命」的先頭部隊。軍方國防大學宣傳片《較量無聲》更說什麽「佔中」的幕後老板是英美駐港總領事館以及秘密派駐特區的CIA與MI6特工云云,甚為駭人聽聞。

北京在動用解放軍、武警、反恐特區、與民警對付疆藏反對力量的同時,亦密鑼緊鼓地部署在需要時動用駐港解放軍部隊平息「佔中」的「暴亂」。自今年年初開始,解放軍駐港部隊已經在深圳頻繁操練,在必要時與由「禿鷹」一哥領導、深受北京表揚的特區警隊聯手打垮「佔中」。北京已評估過解放軍在香港中環「執勤」的後果。習總的考量是假如中央不砍掉「佔中」,中共便會被分布在台灣、新疆以及西藏的「極端勢力」分離份子視作紙老虎。小習的智囊紛紛指出,中國現在財大氣粗,絕不會受制於西方世界的輿論;而且假如在痛擊「佔中」的同時多恩賜特區一些經濟優惠政策,大部分港人,尤其是以經濟掛帥的商賈與中產階級不會亦不敢不配合中央的英明決策。

事情發展到今天的地步,不得不強調的是,中共的致命盲點是永遠不吸收歷史教訓。北京在文化大革命其間對香港與疆、藏地區採取極左路線,後果是中央的威信蕩然無存。習總雖然深受文革之苦,但他迷信毛澤東思想的程度遠更甚於以「唱紅打黑」聞名的薄熙來。習上台後便發出「九號檔」,勒令媒體與大學遵守「七不講」規條,包括不能討論「普世價值」和「中共過去的錯誤」。中南海為了保住「紅色貴族」的既得利益,在冰封政治改革的同時依賴極端民族主義來捍衛中共的合法性,結果只能是中央與少數民族地區、中央與港、台地區的矛盾與對立越發嚴重,極可能導致雙輸的惡果!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程翔: 中國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天安門爆炸事件與香港芭蕾舞被刪事件的異同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ind your best converters

WHYanalytics helps you to improve your website metrics for free and in real time - try today and start optimising your website for more conversions.
From our sponsors
程翔: 中國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天安門爆炸事件與香港芭蕾舞被刪事件的異同
Nov 8th 2013, 02:02, by 墙外仙

10月28日發生在天安門城樓前金水橋旁的涉及維族自殺式爆炸事件與10月25日 發生在香港的香港芭蕾舞《紅樓夢—夢紅樓》內容涉及被刪事件,表面看來,兩者風馬牛不相及,但細心分析,原因卻是驚人的相似。兩件事最核心的本質是共通 的:這就是由於中共喜歡控制人民的思想,由它來定義什麼是好壞、正邪,合法非法,然後按照它的定義來決定人民可以有什麼樣的思想。

何以見得?

天安門事件的肇因,據中國人權民運資訊中心10月29日的消息,是因為三名維族死者,其中一人的親屬,在今年六月公安對一宗"非法宗教"聚會中被開槍殺死。該中心說,相信事件是自殺爆炸,原因同新疆對被鎮壓感到不滿。

如此說屬實,則直接元兇應該是中共頒佈的禁止所謂"非法宗教"。為什麼?

2011年,新疆自治區黨委辦公廳向新疆各級企事業單位下發了由新疆自治區黨委統戰部、民委(宗教局)、公安廳印發的《關於界定非法宗教的意見》(新黨統發【2011】1號)的文件。該檔的主要內容是規定了所謂的非法宗教活動的26種表現形式。為此,各級單位要召開學習會、座談會、演講會、徵文比賽等等來推廣其影響。該檔在新疆成為"維穩"主要依據,它對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危害很大。因此也成為近年來眾多暴力事件的誘因。

在這26種表現形式中,很多都涉及新疆維族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議基督徒郭寶勝對此有詳細的分析[1],例如:

文件第2條規定:"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自由,強迫或變相強迫他人信教、封齋、禮拜;或以齋戒為藉口干涉群眾正常的生產、經營和社會活動;強迫婦女進寺禮拜和戴面紗"。

何為"變相強迫"?大人帶孩子去參加禮拜,是強迫嗎?由於宗教的民族性,穆斯林家庭的子女成為穆斯林,是強迫嗎?。新疆婦女戴面紗是宗教習慣,不存在強迫問題。倒是強迫婦女不戴面紗成為流行的政府行為,誰在危害宗教自由不是一目了然嗎?

第4條規定"未經批准,在本宗教活動場所以外的地方進行有組織的宗教活動"即構成非法。

穆斯林每天禮拜5次,很多時候是在外面,不在清真寺的禮拜就違法嗎?各清真寺之間不得聯繫、阿訇不得到外地講經,這在信徒來看極為荒唐,因為各宗教組織彼此聯絡、交流,共同組織活動,神職人員跨地域講道,是宗教最正常的活動,所以,所謂"定點"原則實際上乃是對宗教的強迫。

第9條規定,不得"強迫、唆使、縱容、放任未成年人和在校學生禮拜、學經、封齋"。按照這個規定,維族小學生都不能夠在學校裏得到伊斯蘭教的教導,都不能自少便皈依伊斯蘭教了。

第10、11、13、14、15、21條特別針對伊斯蘭教的,主要是要求在結婚、離婚、喪葬、家庭聚會時舉行的宗教儀式不能與政府的相關民事政策違背,也不能借婚喪嫁娶來進行佈道。檔明確禁止了"麥西來甫"、"太比力克"等講經佈道活動,禁止了"阿拉力"和"哈拉木"等宗教活動。

問題是,各宗教對待婚喪嫁娶等民事,都有一套儀式,遵從這個儀式,是他們的民族和信仰的內在要求,政府如果不尊重這些習慣,只能強化與信徒的衝突。

從以上分析看,在天安門城樓前引爆炸彈自殺的維族人,是因為抗議他的親人因所謂"非法宗教"而被當局槍殺,那麼我們只能認為元兇正正是《關於界定非法宗教的意見》(新黨統發【2011】1號)這份檔推動的錯誤的政策。

回看香港的芭蕾舞事件,根據《明報》報導,由香港藝術發展局主辦的香港舞蹈節開幕節目、由香港芭蕾舞團(港芭)與德國多蒙特芭蕾舞團(Ballett Dortmund) 合作的《紅樓夢 — 夢紅樓》,由德國多特蒙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王新鵬編創,曾於德國公演,該舞把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紅樓夢》的故事,改篇為「穿越明代清代、經過民國、文革到 今天」的故事。王新鵬曾說,「中國所經歷的苦難,天災人禍、戰爭什麼的都有。寶玉不只是寶玉,而是個中國人」,因此演出除了傳統紅樓夢場面外,亦涉及文革 清節。但是上週五(25日)首演後,有人指劇情『政治不正確』等,決定刪走所有涉及文革的情節」。

就 香港芭蕾舞團(港芭)早前抽走《紅樓夢 — 夢紅樓》與文革相關的影片一事,《明報》引述德國多特蒙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兼《紅樓夢 — 夢紅樓》編舞王新鵬指,從未同意刪除錄影、紅衛兵揮動「毛語錄」等情節,更稱只是從助手轉述才得知該劇出現「技術問題」。在《明報》的訪問中,王新鵬又對 事件是否涉及政治原因、首演後的情況,或有否任何人包括港芭董事局成員以政治因素為由要求改動,皆回應指「不便說」,但他同時亦指「內地目前也很開放,否 則當時該位領導(張曉明)也會提出……香港應是個自由的地方,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觀點說些東西。這種自由,亦是人類所不能妥協的。」

這位藝術工作者深刻地指出:"這種自由(即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觀點說些東西),亦是人類所不能妥協的"。

我 們漢族人為這種自由而"不能妥協",同維族人為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而激烈反抗,本質上是一樣的。為什麼在神洲大地上,總是很不幸地發生著不同種族的人都要 "不能妥協"自己的自由,甚至用暴力自殘的辦法(包括一百多名藏族同胞通過自焚這種令人十分難過的形式)表達自己的不滿?原因只有一個,因為中國共產黨有 一個特徵,它要代人民決定人民可以有什麼思想,不可以有什麼思想。

所以,中共意圖控制人民腦袋的政策,是中國社會不穩定的根本原因。

*******************************************
[1]見:郭寶勝:評新疆《非法宗教活動二十六種表現形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