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0日星期四

墙外楼: 财新网:“赴港血拼热”退潮 周大福首季销售大跌四成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It's easy: sign up in under 10 seconds, tell us what kind of eBooks you love & we'll email you a list of deals every day - FREE! Join now!
From our sponsors
财新网:"赴港血拼热"退潮 周大福首季销售大跌四成
Jul 10th 2014, 06:53, by 墙外仙

  【财新网】(记者 曹文姣)7月9日晚,港股上市公司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周大福,01929.HK)发布未经审核的第一季度经营数据公告,截至6月30日,周大福零售值同比下滑32%,其中在中国内地零售值下滑24%,香港、澳门及其他亚洲市场下滑43%。
  周大福所称零售值指按直营零售点及加盟零售点向客户销售产品的最终零售价,第一季度是指4到6月。对于高达32%的跌幅,周大福解释称,零售值下跌乃由于2014年财政年度第一季度金价急跌后黄金产品销售大幅增长而录得极高基数影响。
  周大福董事总经理黄绍基在首季业绩电话会议中就此解释称,销售额大跌主要是受去年"抢金潮"的高基数影响,预期7-9月的业绩中,黄金销售仍将负增长。"不过下半年这一影响会逐渐消散,加上进入传统购金旺季,下半年仍有希望取得正增长"。
  黄绍基也坦承,全年的表现依然难以预测,因为"内地多项措施"都影响到珠宝零售,未来一年中,相信内地市场的表现会继续优于香港。黄绍基强调对中长期发展有信心,期望透过优化产品组合,改善毛利率,使今年经营利润率与去年相若。
  根据公告,周大福在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及其他亚洲市场的同店销售增长分别为-28%和-50%。对于中国内地业务表现相对较佳,周大福解释称,主要是由于所受基数影响相对低于香港、澳门及其他亚洲市场,中国内地及香港、澳门及其他亚洲市场于2014年财政年度第一季度的同店销售增长分别为31%及67%。除基数影响外,中国内地消费意向欲好转亦反应在季度内珠宝镶嵌首饰销售较为强劲。
  今年6月17日,周大福公布的截至今年3月31日的2014财年财报显示,公司实现净利润72.72亿港元,同比增长32.1%;而上年同期,净利润为55亿港元,同比下滑13.2%。
  相较于上半财年净利92%的高增长,周大福2014财年下半财年的净利增速放缓至2.3%。周大福管理层当时表示,由于种种原因周大福香港市场趋淡已属事实,内地将成为周大福未来的主战场。黄绍基就此对媒体表示,"未来3年在内地会维持每年200间的开店目标"。
  周大福首季业绩下滑放在香港零售业销售额持续走低的大环境下,也许就没那么突兀。7月3日,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披露的数据显示,5月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的临时估计为390亿元,同比下跌4.1%,低于市场预期。香港特区政府发言人称,奢侈品销售连续四个月下降,同比跌25%,是拖低整体零售表现的主要原因。
  香港零售管理协会主席麦瑞琼在电话会议上表示,珠宝首饰等奢侈品销售额持续下跌,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去年出现"中国大妈抢金潮",令去年5月份的销售基数变得很大。如果撇除抢金潮的因素,2013年的珠宝首饰销售全年并没有太大的增长。
  麦瑞琼称,珠宝首饰和钟表等奢侈品类别的销售表现其实早在2012年已经开始有下跌的苗头,当时每张单的消费已经回落,但因为有销售量,所以没有出现太大的跌幅。2013年下半年,零售数据开始转弱,预料今年减弱的速度会更快。
  麦瑞琼还指出,近年自由行旅客的人均消费下跌,大额销售已经基本消失,对零售产生颇大影响。目前即使游客人数仍在上升,但速度也已经逐步放缓。麦瑞琼坦言零售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2010-13年香港零售业在'泡沫式'增长中,不断出高价抢租铺位和扩张,但随着销售下滑,这些零售商的盈利能力也开始面临挑战。"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沉默,就是愧對社會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Roll with Us

Need high ROI advertising? See why over 15,000 brands choose AdRoll for retargeting.
From our sponsors
沉默,就是愧對社會
Jul 10th 2014, 04:39, by 墙外仙

【文:三十會部份理事*】

「當有一天我們對重大事情沉默不語,這便是我們生命枯萎的開始。」(Our lives begin to end the day we become silent about things that matter.)已故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論沉默,不只是針對黑人與白人的平權問題,也涉及美國民眾對越戰發生初期應否提出質疑。

我們都是一群自詡受到香港社會多年栽培,至今成為各行各業的專業領袖,甚至是創業者。共同的理念促使我們十年前參加了三十會,即使沒有既定政治立場,又沒有其他組織的財政支持。我們一直堅持透過獨立思考及深入研究的精神,就我城的重大議題發表意見和建議。

大家由年輕小伙子變成有兒有女滿身包袱的中年人,與香港走過關鍵十年,一直提醒自己不要無的放矢,也不要在安逸中沉睡,對香港的重大事件視而不見,繼續供我的樓,繼續微觀地提升自家孩子的智能,卻無視現時部份政經領袖的高分反智。

誰人不想如一些爭著替我們出聲的團體所講,安居樂業,錢越賺越多?但是,眼看這城近月的變化,我們在忙碌和自保中驚覺「重大事件」(things that matter)接踵而至,即使每月辛勞後仍然有收入,雖然經濟運轉令我們和家人仍表面安居,但有些大家原先視為陽光空氣般理所當然的價值和做法,卻在一片「維穩拼經濟」的口號中,極速地被否定,被挪走。令我們難以安逸的,不單是如何落實普選,還有…這時,我們自問,大家還能選擇沉默嗎?
香港社會經濟制度完善的背後,是靠過往累積的核心價值和優勢支撐著,這包括:人權、法治、透明的制度、公平公正的程序、尊重多元、謹守專業、言論和新聞自由等。

談法治:自中央出台白皮書,以「依法治國/港」的rule by law之氣勢,企圖壓倒rule of law和本港司法獨立的原有做法。甚至有律師爭相投誠。幾十萬市民在七一遊行過後,幾百人因留守遮打道而被警方拘留在黃竹坑警校,既沒有人落口供又沒有正式落案,義務律師一度難以接觸被拘留人士。自1967暴動發生後的香港,無論被捕的人懷疑犯了甚麼彌天大罪,都不見執法當局要如此行使權力!撰文之際,得悉七一遊行主辦團體的頭車司機因開車慢而阻塞人流被捕,難道要單靠警權治港嗎?

透明的制度:港視牌照風波,令人驚訝的不是最終的決定,而是主事當局在神不知鬼不覺中搬龍門,無視顧問的建議,又在作出令人非議的決定後拖延回應,任當局如何辯駁,也難撇黑箱作業之惡名。

少一個免費電視台觀賞也罷。但東北前期撥款霸王硬上弓的一幕,確實徹底地踩著公平程序的底線,搞到議會變成動物園。東北發展確實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關注團體和部份村民希望不遷不拆,而官方在諸多的用地限制中尋求最快地開發住宅地的需要亦不容勿視。不過,一個零票當選的財委會主席,竟然胡亂演譯議事規則,用粗暴的手法阻止議員發言,並趁亂通過撥亂,議會文明被毀於一旦。尤記得,幾年前在舊立法會大樓財委會討論高鐵撥款,主事的政治問責官員一直走在前面,回應反對建高鐵議員的馬拉松式提問。但今天,一局政治團隊之首卻經常要在屬下後面,只靠建制派委員會主席撕破臉皮阻止議員發問來送撥款一程,議會的倒退,令人情何以堪!

大家也不要忘記即使是區議會,近年也頻頻有部份主席運用權力甚至出動保安,要反對政府政策的議員襟聲。這種制度的崩壞,難保有一天(或就在今天)已滲進其他公共事務範疇。以往,我們認識很多來自建制派或泛民的精英,即使政治立場有異,但大家在諮詢委員會或其他政策辯論的擂台都是遵守規則,務求以理服人,因此這類的社會領袖令人有信心和而不同。但今天,協助破壞原有制度的一些議員、評論員,議政質素的低下,運用語言偽術的拙劣,充份演譯劣幣驅逐良幣的荒謬。

新聞自由:劉進圖被襲,明報七月二日版頭的變動……這些反映甚麼?若有人仍口口聲聲以個別事件來解釋,就儼如一個社區頻頻有人爆竊,但你去報警時警察只以「無拉到人」或「日日都有爆竊架啦」來敷衍你。

香港有意無意間,被轉型了,變成一個大學校長都不認識的香港。不要再說要融合,要包容,要顧全大局。連保持自己既有生活方式,做事的規矩,持守核心價值的能力都無,那有資格講什麼發展?仍是那個老邏輯,有人希望香港只是一個不談政治的「經濟城市」。十七年過去了,香港還是被某些領袖如此反智地定位,實在感到鬱結。

普選大家可能沒有共識,但我們成長的香港是有自由,講規矩,跟程序,應該沒有人反對。如果當權者可以扼殺市民自由,破壞做事規矩,繞過既定程序,這將會成為一個極權的制度,屆時我們就被迫生存在極權社會。

極權社會的烏雲來勢洶洶,若你還不認為是馬丁路德金形容的「重大事件」,當大家面對不公義時過分沉默,只會讓自己的道德內涵和價值追求被掏空,讓自己變成一具只拼經濟的行屍走肉而已。

看著這個每天有人極具系統地和密集地「指鹿為馬」的香港,今天我們若選擇沉默,便是愧對自己、愧對社會、愧對下一代。

注*:*李律仁, 梁百行, 陳昭容, 王兼揚, 鄭志明, 張亮, 魏華星, 劉培榮, 莊綺雯, 龔耀輝, 陳玉峰, 劉詠芝, 何建威 , 梁淑儀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21世纪经济报道》温州再陷经济危机:13家知名企业倒在房产投资上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Roll with Us

Need high ROI advertising? See why over 15,000 brands choose AdRoll for retargeting.
From our sponsors
《21世纪经济报道》温州再陷经济危机:13家知名企业倒在房产投资上
Jul 10th 2014, 04:40, by 墙外仙

一波未平又起一波?

温州,这个曾经的炒房团始发地,这一次陷在了房地产的泥潭中。全国房价的连续下滑,如同多米诺骨牌,正向温州的实体经济领域迅速蔓延。

今年来尤其是6月以来,已曝出数起温州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跑路"的消息。与2011年那一波民企危情集中在担保公司等平台不同,此次涉事企业几乎都曾较深入地投资房地产。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赴温州进行数周调查后,力图以"温州实体经济调查报告"系列,还原当地实体经济个案危机背后的真相。

温州是全国的资本风向标。从资本的流向可以洞悉一个时代的全部秘密,资本为何会抽离实业?这在这一区域最先呈现出来,或可供全国范围反思。是为第一篇。

"问题"企业名录

温州几乎震动全国的第一波危情,源于民间借贷引发的企业资金链断裂。2011年4月有预兆,清明节后,首先是乐清的电缆制造企业三旗集团濒临破产,接着龙湾江南皮革有限公司运营者黄鹤携家人"出走"停业,继而温州餐饮连锁品牌波特曼、港尚记的老板严勤为夫妇"消失"歇业。

当时,《21世纪经济报道》对此做了集中报道,发现这一波出事的企业多涉足过担保、投资咨询等民间借贷业务。

而今年以来,温州出问题企业中的不少,则是倒在房地产投资上。

今年来尤其是6月以来,就曝出数起温州行业龙头企业资金链断裂或"跑路"的消息。其中影响较大一例是,温州女企业家、腾旭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徐云旭因资金链原因铤而走险,涉嫌骗取国家出口退税2000多万元被立案调查。

这位当地人大代表为何铤而走险?知情人士透露,是因为企业资金链抽紧的因素。徐云旭曾介入地处温州龙湾的绿城"海棠湾"地产项目,合作商是绿城房地产集团联合的项目公司,腾旭服饰持股比例占30%。

"由于这一项目销售情况不如预期,再加上以外贸为主的腾旭服饰自身主业生意也难做,总体利润大幅削减。"知情人士分析,绿城海棠湾项目启动销售之际,恰逢温州房价陆续下跌。徐云旭在5月"失联"。

房地产投资,成了压垮腾旭服饰资金链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地甚至有人列出一个问题企业的"名录",包括餐饮、服装、房地产等领域共有13家知名企业。

"(这些企业)或多或少都有房地产领域的投资。" 当地一名参与这类问题企业处置的工作组人士总结,此前房价只在温州连续下行,但今年来在全国范围内普降,(问题企业)才会在这个时间段比较集中出现。

这并非是一波一旦一夕间的危情。近三年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从海关、统计局、司法系统陆续公开的数据发现,经济减速、外贸需求不足,民间借贷危机后遗症等三重因素,一直叠加作用于温州当地的民企。

金融案件升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温州实地调查发现,在这一波民企危情中出事的企业,几乎都曾较深入地投资房地产。而随着全国的房价开始普降趋势,多家企业最终顶不住越抽越紧的资金链。

另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中城建设集团。这家目前已经通过法院启动司法重整的企业,在2011年温州民企第一波危情时,就曾陷入资金链尴尬,曾在政府的帮助下得以缓解。"这其实是前一波'跑路'事件的蔓延。" 一名股份制银行负责不良贷款处置的部门负责人说,虽然地方政府主要官员在多个公开场合以"正能量"提振区域经济复苏,但效果尚待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从核心渠道获得一组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温州金融案件一直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到2011年9月开始急剧上升。原来每年民间借贷标的额也就10亿元左右,而到2011年9月至12月,一个季度多的案件标的额就达到了40多个亿。2012年,金融案件标的额近400个亿,到2013年达到了520个亿左右。

涌入司法口处置的案件,一直处于飙升状态,且即便民间债务开始回落,而银行债务案件则依然处于升势。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与信用证相关的案件高发。过去,信用证案件非常少,一年也就一两起,属于偶发性案件。"当地一位法官在公开场合说,2012年,信用证案件集中爆发,达到了262件,标的额达到40多个亿。这与我国整体金融政策调整有关系。

"当前信用证融资中往往存在贸易背景虚假现象,可能成为刑事追诉对象。"前述法官总结说,目前,刑事审查和民事审查尺度上存在较大争议,"我们倾向认为,是否具有真实的贸易背景,法院不宜主动审查,这一点是银行开具信用证时应当审查的内容。"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同学爆内幕:徐才厚女儿徐思宁有多个男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Calculate ROI Correctly

Your ROI numbers are probably wrong. Download this whitepaper to learn how to properly measure your digital marketing activities.
From our sponsors
同学爆内幕:徐才厚女儿徐思宁有多个男人
Jul 10th 2014, 04:46, by 墙外仙

近日,网上流传徐才厚女儿徐思宁高中时的同班同学披露,徐才厚的落马不仅是军中大蛀虫谷俊山供述,另外一个关键证人就是徐才厚的前女婿。徐才厚女儿荒淫玩男人,前女婿在被迫离婚后,因仕途没了,就把多年掌握的消息上报给了有关部门。

在微博上流传的这篇题为《徐才厚女儿的同学有话说》的网文介绍说,徐的女儿原名徐思宁,徐思宁与网文作者是吉林省实验读高中的同班同学。〝徐思宁高二就辍学参军了,当年俺的一个哥们曾经猛追过她的,未果。

那个女孩很漂亮的,有冯程程的风范。也低调,至于后来为何变的那么高调,还弄出来好多个男人廝混的事,大概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吧。俺当年的物理老师很瞧不起这些靠关系进来的学生,常挤兑她。不知道后来被打击报复没。〞

网文作者介绍自己的老婆是徐才厚女儿的发小,作者还称其岳父当年跟徐家住的不远,都是省军区的住宅,当年长春的八栋楼。自徐家搬家去外省后,与徐才厚女儿的联系就少了。

网文披露说,徐才厚落马除了有大蛀虫谷俊山的供诉,关键的证人还有徐才厚的前女婿。在与徐才厚女儿离婚前,前女婿为了仕途,一直隐忍,没计较徐才厚女儿荒淫玩男人,并且公开给他戴了一顶又一顶绿帽子。后徐女强硬要离婚,前女婿眼见仕途无望,一怒之下把多年掌握的消息报告给了〝有关部门〞。

目前该网文被删除,在自由微博还能查到,无官方出面辟谣,也无法证实消息真伪。

115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丁学良:中国治理香港缺少比较优势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ooking for a Helpdesk?

Try Freshdesk - the preferred helpdesk system of over 15000 businesses. So easy, sets up in two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丁学良:中国治理香港缺少比较优势
Jul 10th 2014, 04:15, by 墙外仙

刚掀起了"七一"大游行的香港民间社会,这几天又在筹划"占领中环"的具体步骤和日期(提议最早在今年八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香港政治改革的决议之后)。亲政府的报刊连连大声抱怨:如今的香港已经成了"游行之都"——这些年来差不多每星期都有游行示威,过若干年就有一次达到几万人乃至几十万人的大规模游行示威。这么下去,怎么得了?

香港确实变得越来越难以管治:这次"七一"大游行的主题是"自己政府自己拣(选)",游行人士沿途高叫现任特首下台、争取公民提名普选下届特首。面对着像开水锅翻滚的香港政局和民情,中国大陆官方人士和为数不少的老百姓频频发出尖锐指责:"你们如今天天向中央政府要真普选,当年在英国殖民主义统治下,你们为什么不要求搞民主?"言下之意,是香港人"贱","甘当英国殖民主义的奴才"。

表面上看,以上的指责挺符合史实——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后半个世纪里,当全球的殖民地相继去殖民化、闹独立、搞民主的期间,香港却大体上安安稳稳,没有风起云涌的反殖民主义大规模运动。

为什么香港人看起来"很服英国管,不服中国管"?难道香港人真的特别"贱"、"偏好为奴"?这个大问题必须解答清楚,否则北京的中央政府乃至中国大陆亿万民众跟香港人都难以化解分歧、理顺关系。

殖民地时代的香港与反殖民浪潮相悖

我离开中国出去留学的30年之前,正是中英关于香港回归谈判的要害时刻。那时候的我刚刚有机会面对外部的真实世界,诸多重大疑问油然而生,其中最令我难以解释的难题之一就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那正是非殖民主义化的最高潮时期——香港偏偏不跟随全球的民族解放浪潮、走上反殖民主义的大道?为何香港与世界潮流那么南辕北辙?

过去这些年里,对好几个前殖民地的亲身观察和体验,牵引我找到符合实情的解答。这个至今让中国官方和无数大陆人民恼火的问题,只能放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的大背景下去疏理,才可以悟出真相。

我们这一代人出去留学时,带了不少的中共传统革命思维。其中一个观念就是:全球20世纪的发展大趋势、尤其是在二战后,是非殖民化的过程。按照当时中国人熟悉的毛泽东式语言,就是"人民要自由、民族要独立、国家要解放"。

很巧合的是,就在今年6月22日香港市民自发举行公投前的一天,中国驻港前任高级官员、现任港澳研究会会长的陈佐洱在批评如今的香港政治抗争一波接一波时强调:香港的非殖民化远未完成,香港社会还有一些人没有完全适应这一重大的历史转折。可见这些中国官方人士与30年前的我是一脉相承的,被同样的那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所困扰——香港的非殖民化还没有完成。

讨论目前香港连续不断的政治风波,此乃不能回避的历史根源。

以下我试图讲清楚的就是:为何当年英国统治香港的时候,香港的华人虽然没有同等的政治权利(Political Rights),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反殖民主义运动和持续的反抗?这样的情况即便放在同时期的世界历史上来看,也是很特殊的,因为殖民主义统治的本质(by definition)就是外来的少数人统治当地的多数人。殖民主义政权一定拒绝普选——只要一搞普选,本地多数人的选票就会结束外来少数人的专权。在几乎所有的殖民地中,这样的统治方式都遭到了大的反抗,既有民族主义知识分子的挑战,也有街头的民众抗争,乃至武装起来的民族解放运动。

那么,为何香港缺乏这些,如此特异?

二战后的香港是中国人几十年的避难所

如果观察二战结束到1997年这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会发现反殖民主义和民族自决作为历史潮流席卷了全世界。二战前,殖民主义是一种普遍现象,亚洲多处都有殖民地,香港在那时先被英国、后被日本占领和统治,没有出现大的反抗也很正常。二战以后,香港与世界潮流逆向而行,是有深刻原因的,与一水之隔的中国大陆的巨大变迁乃是同一块钱币的正反面。

二战刚结束的香港,日本军队留下强占后的烂摊子,经济民生处于崩溃的边缘。日本人撤出后,英国作为宗主国又回到了香港。香港本应该和其他殖民地一样,籍此时机终结被外来民族殖民的历史,与中国大陆一起走进后殖民时代。然而当时的中国却在抗战结束后,直接进入全面严酷的内战,并未如国共两党宣称的那样,马上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和平、繁荣、独立的共和国。香港本应该出现的反殖民主义的政治社会运动之良机,被中国全面残酷的大内战一笔勾销。

于是,英国殖民统治延续下来。虽然1940年代末的香港经济民生破烂,好歹还有一个汇丰银行,银行的老板Robert Morse把所有能够筹集的资金,据悉是700万英镑,全部支出作为抵押,接收了(redeemed)日本占领军滥印发行的货币,挽救了濒临破产的金融体系,稳定了香港宏观经济局面,从而让香港成为一个能够和平建设的边陲之地——它的北边正战火纷飞。也就是说,相对内战之下的中国大陆,香港还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避难所:从1946年到1948年,来自内地的资金和劳工促使香港的贸易额翻了一番。

内地阶级斗争的难民让香港经济起飞

等到中国的内战结束,1949年大陆基本上实现统一,和平的社会秩序建立起来了,此时实为香港反殖民主义的社会运动提供了可能的第二次契机。但立刻中国大陆就进入到剧烈的政治经济社会革命,这场大革命让一个落后的社会进行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阶层——企业家、金融家、商人、地主富农、知识分子成为斗争的对象。简单地说,中国大陆在刚刚结束了内战之际,马上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战争——"阶级的战争"(列宁语),中国翻译成"阶级斗争",这样的战争虽然不用大炮机关枪,但照样会让许许多多的人家破人亡。

而同时期的香港,却意外收获了大陆革命局势的两大"成果":资本和劳动力。英国殖民主义政权战后的措施,只是稳定了香港的局面,尚不足以带来香港的高速发展。但大陆的社会主义革命高潮,却提供了香港经济起飞的基本动力——来自中国内地一波波阶级斗争的逃亡者。一方面来自东南沿海(特别是上海、浙江)的资本家,为香港带来了企业家和管理人才以及开办工商企业的资本。来自其他地区的难民(特别是广东),则带来了经济起飞的另一个要素——廉价劳工。

这就是香港为何在1950年代初以后的二十多年里,未曾涌现大规模反殖民主义运动的第二大原因——大陆一波波逃港的难民潮。

大陆难民刚到达香港,是四等公民——洋人是一等,本港出生的华人是二等,早先来港的华人是三等,经济权利、更不用说政治权利,是相对匮乏的。但相比于当时中国内地的状况,在各个可以比较的方面来说,香港还是好得多,因为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宗教信仰、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受法律保障的:这些就是基本人权的内容。有了这些基本的人权,然后又可以打工糊口,运气好的还可以创小业发点财,逐渐地他们和子女还能享受到初步的公费医疗、公立教育的少许福利。你要他们敌视、仇恨、着手推翻香港的基本制度,很难办到。

有人要问:那为什么英国殖民主义政权会这样做?也许有人说香港需要利用他们的资本和劳力来发展当地的经济,或者殖民主义特别狡猾,以此收买人心。不管原因是什么,结果是同样的。当逃到殖民地香港的中国内地人在这里得到了在他们的故乡无法保障的基本人权以后,他们就会把在此之上进一步的生存、生活、经商、发展机会看得极端重要。

香港的吸引力越来越大,试图逃离内地的难民越来越多。仅仅在到1950年代初的几年里,就有至少30万人跑了过来。港英政府也因此设立了"东方柏林墙",即从1951年起建立香港边境禁区,与内地完全分隔开。但内地阶级斗争越来越剧烈,土地改革之后,1957年反右运动,后来就是三年大饥荒,再后来是"文革"。与此相应的,有好几次大中小型逃港潮,总共约达56万人次。

"文革"中逃港的最知名的就是海归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马思聪。1966年"文革"开始,马思聪饱受凌辱。1967年,他借到深圳演出的机会逃往香港。他本人则成为以知识分子和知青为主体、长达10年的逃港浪潮的开端。

1971年,宝安县公安局给上级的《年终汇报提纲》中写道:"由于大外逃,深圳边境一线,大望前、马料河、恩上、牛颈窝、鹿嘴、大水坑等许多村庄都变成了无人村"(《大逃港》164页)。当时还有一个恐怖现象,流经广东广西的河流到了香港的入海口,武斗期间几乎每天都有从上游漂来的尸体,往往是五花大绑,带着被虐待的伤痕,都不是自然死亡的。香港居民从报刊上看见照片,或者自己亲眼所见,让他们对北边的祖籍故乡惊恐不已,庆幸自己人在香港,没被卷进这些灾难。

在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之前,在北京方庄天则经济研究所的一个小型报告会上,我第一次提及这个问题,强调说:"香港过去的发展、繁荣和稳定,主要不是殖民主义制度有多么完美,而是白白得了'比较优势'的好处——毛时代中国内地的状况实在是太糟糕了,反衬之下,香港尚可安身安家、打工赚钱,华人老百姓因此不愿意起来推翻不太糟糕的港英政权。"听众中有英国驻华使馆来的人,显出哭笑不得的神色。

香港殖民政权"维稳"的两个独特优势

我以上的历史厘清,并不是说香港在二战后一点反殖民主义的风浪都没有。虽然绝大多数的香港居民不愿意赶走英国殖民主义者,但也还有少数的激进分子不甘现状。香港至少发生过两次带有暴力成分的反殖民主义街头运动,第一次是1956年的"右派暴动",规模小一些,是中国国民党在香港的地下组织促成的。港英政府抓了一些人,把国民党早先派来的骨干分子驱逐到台湾,从此以后国民党在香港发动群众的力量就完结了。

第二次要大得多,是1967年5月的"左派暴动",主要是受了内地"文革"的刺激和支持,有人制造土炸弹,引发了街头的冲突和死伤。港英政府采取果断措施,抓了上千的人,把最骨干的力量驱逐到中国内地去,施行了一段时间的特殊街头保安和交通管制后,事情也大体平息了。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毛泽东和周恩来下令内地的文革势力不可推动香港的群众运动。

可见,二战后的几十年里,香港没有出现大规模持续的反殖民主义运动,港英殖民政权还有两个法宝:第一,对涉及反殖民主义的言论不太理会,一旦付诸街头运动,就将涉及暴力行动的个人抓起来。第二,把最关键的骨干人物遣送回他们的祖国——你是"中华民国"派来在香港搞运动的,就驱赶你去台湾;你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指派在香港搞运动的,就驱赶你回中国内地,"人归其主"。这第二种方法特别有效,纯粹受理想主义鼓舞的群众很少,而一旦反殖民的骨干人物被驱赶回他们的大本营,香港本地的社会运动就瓦解了。

遗憾的是:英国当年有的中国如今没有

我以上对中国近现代史大背景下殖民地时期香港"特异性"的疏理,主要讲的道理都是基于人之常情,而非忽悠人的抽象意识形态。
英国治理香港的最后半个多世纪里,绝大多数香港居民之所以不愿意奋起反抗殖民主义,并不是因为殖民制度有多么完美,更不是因为香港人特别"下贱",而是因为中国内地长时期多种形式的大动乱——全面内战、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大跃进、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等等,使得香港比较起来是一个不那么可怕的避难所,普通华人在此能够谋生、发财、写作、图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最担心的是:如果这块避难所丧失了,他们就会过与故乡同胞们同样可怕的那种生活。所以极少数的英国殖民主义者,统治比他们人数多几十倍的香港华人(在那个时代,华人占本地人口的96%-98%),就比较容易。作为华人,你要是极痛恨英国殖民主义制度,不安于现状,那你就回你的故乡去;你要是组织群众试图推翻殖民主义制度,港英当局就驱赶你回故乡。

这样的"比较优势"英国当年有,如今的中国却没有——今天香港居民中的绝大多数,你无法让他们继续有一种"被殖民地保护"的心态。他们的普遍心态是:"殖民主义者已经走了,我们要把自己的家园发展得越来越好。"对于那些非常不满目前的香港政治制度、企图发动群众改变它的骨干分子,你也不可能把他们驱赶回故乡,相反,中国内地政府这几年来能够做到的,是坚决不许他们回内地去,怕的是他们在内地闹事。

前不久我在大陆与朋友、熟人谈起英国治理香港比中国治理香港更容易时,非常耐心地解释过这后面深层次的"比较优势"的道理。随后有听众问:那还有没有可能,为中国治理香港创造出新的"比较优势"?我说,除非你能够告诉香港居民,如果你们不满意北京的中央政府对香港的政策,那就马上让北朝鲜来治理香港。只要有这样的"比较优势",香港立刻就会很服北京的中央政府管治。
你听起来这是笑话,其实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的道理。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