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星期四

墙外楼: 《纽约时报》中国人和美国人是怎样用权力谋私利的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纽约时报》中国人和美国人是怎样用权力谋私利的
Apr 24th 2014, 07:12, by 墙外仙

NEIL IRWIN

要想了解金钱和政治在全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里是如何相互交织的,只需要读一读《纽约时报》过去几天刊发的两篇重要文章。

首先是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储百亮(Chris Buckley)和安思乔(Jonathan Ansfield)关于中国公开对周永康的许多亲属展开腐败调查的报道。周永康是一名极有权势的共产党领导人,他的家人通过能源和房地产交易发家致富,目前则已身陷囹圄。

第二篇是Michael Barbaro关于杰布·布什(Jeb Bush)的报道,布什在离任佛罗里达州州长之后从事了大量的商业活动,而他的商业活动始于他哥哥担任总统之时。他的工作包括担任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顾问,以及另外两家公司的董事。雷曼兄弟的破产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而他担任董事的那两家公司中,一家挪用资金,一家有会计违规行为。

目前尚无指控称现已成为总统竞选人的布什曾有任何违法行为,在这一点上,周永康也尚未受到指控。不过,这其实才是问题的关键:两人的境遇反映了以权谋私行为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国家里的不同表现,或许更令人惊讶的是,反映了这种行为在两国的相似表现。

在所有的现代社会里,手握国家权力杠杆的人都控制着巨额财富的分配,所有的决定,从改变税则到发放石油开采许可证,都关系到某人数十亿美元的得失。这些政策的潜在受益人完全有理由去尝试影响相关决策。

人们可以想象一个所有政治领导人都仿佛是哲人王的社会,这些领导人天生鄙弃金钱,因此能够摆脱诱惑。但据我所知,根本没有哪个社会处于这样的统治之下。我们所见的国家选择领导人的方式各式各样:通过选举上台的美国政客、前苏联的共产党官员,以及领导梵蒂冈的天主教会高层红衣主教。此外,在真实的世界里,无论治理制度细节如何,那些有野心并最终走上高级领导职位的人都希望获得一定数量的财富,以及这些财富带来的舒适。

以权谋私是那些希望最终左右政客的人回报政客的机制。它是否合乎道德,是否合法,取决于某个特定国家对这种行为的具体容忍度。

在中国的制度中,人们都知道,对待获得了大量财富的政界高官家人,司法机构会采取不能问也不能说的态度。起诉周永康的家人,等于是正面攻击人们关于官员腐败的前述理解。

在美国,人们的基本认识是这样的:如果你在任期间收受了试图影响政策的私人利益群体提供的经济利益,很可能就违反了法律。如果你的近亲这么做了,情形同样如此。问问前弗吉尼亚州州长鲍勃·麦克唐奈(Bob McDonnell)和他的妻子莫琳(Maureen)就知道了。眼下,麦克唐奈正因在职期间收受礼物而遭到起诉。

但在美国,一旦你离开高官职位,所有风险都会消失。你可以从本国媒体和通讯公司的监管人员摇身一变,改行为一家价值130亿美元(约合811亿元人民币)的私人股本公司挑选媒体和通讯业的投资对象——奥巴马总统的前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主席就是这么做的。你还可以极力尝试放松对大银行的管制,然后成为本国最大银行的一名高管,就像克林顿(Clinton)政府的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 Rubin)那样。许多克林顿政府的官员都找到了发家致富的门路,人数之多令人惊奇。

或者,以杰布·布什为例,你还可以接受雷曼兄弟提供的薪金,成为公司顾问。他的确切工作内容目前未见公开披露,但在2008年,当公司陷入困境时,公司曾派他与墨西哥亿万富翁卡洛斯·斯里姆·赫卢(Carlos Slim Helú)会面,看斯里姆·赫卢是否愿意为雷曼投资(赫卢没有这样做)。

根据一份关于雷曼破产的调查报告,雷曼的首席执行官还曾考虑让杰布·布什要求他哥哥布什总统致电英国首相,尝试让英国在最后时刻批准一项接管该公司的协议。目前并无证据证明杰布·布什打了这个电话,但是,让享受高薪的顾问给碰巧是总统的哥哥打电话要求业务扶持的主意,本身就体现了这种安排隐含的种种问题。

这种利用关系的做法,给人的感觉与中国普遍存在的做法非常相似。在中国,公司往往会雇佣政界人士的亲属,以期获得政府优待。

当然,美国和中国的影响力游戏是不一样的。此外,并非所有腐败都可以等量齐观;这取决于特定类型的官员腐败是否阻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出现了最糟糕的情况,一个国家各个层级的公共官员都理所当然地要求人们持续行贿,那么,这个国家必然不会有十分有利的商业环境。

然而,正如哥伦比亚经济学家雷·菲斯曼(Ray Fisman)所说,只要处于可以预测和管控的范围,腐败就能与快速的经济增长共存(苏哈托[Suharto]控制下的印尼和过去数十年的中国都是突出的例子)。此外,中国政府对更大的经济份额持有更大的控制权,而且很少有人知道谁在从这些控制当中获益,为何获益。这种规模的腐败温床在美国是闻所未闻的。前美国官员可以通过政治关系挣到数百万美元,数十亿却是个无法想象的数字。更何况,美国至少有一些能把政治人士所面临的显著财政问题公之于众的机构。竞选活动的游说团体和企业捐助者都有公开相关信息的义务。我们还有自由的媒体环境,曝光官员腐败的媒体往往会获得普利策奖,而不是遭到审查或逮捕。对于美国的检察官而言,在官方腐败案中胜诉将有利于他们的职业发展,不会断送他们的前程。

看起来,中国领导人还未对这些举措中的大多数做好准备。但是,周永康家人受到起诉的事实说明,中国正在对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可以容忍的软性腐败种类进行重新定义。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监管月余,跳出漩涡,五问支付宝/余额宝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sy Facebook Retargeting

Bring back lost customers with the #1 Facebook Retargeting platform. Customers get $12 in sales for every $1 they spend. Start a 2-week complimentary trial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监管月余,跳出漩涡,五问支付宝/余额宝
Apr 24th 2014, 06:59, by 墙外仙

作者:四顾剑

从央行叫停二维码支付及虚拟信用卡业务至今已有月余,随着余额宝收益率的逐渐下降,10号文的下发也显得有些波澜不惊,央行监管余额宝这一话题的热度已逐渐散去。在大众渐趋于冷静的现在,在撇开各种公关软文和无脑回复的的干扰时返回头重新思考支付宝、余额宝的问题,也许能更加清楚的看清问题的本质。

一、余额宝倒逼利率市场化改革?

如果有一款产品能发挥推动历史的作用,即便它的生命周期再短暂,也必将非常光荣。

——马云,2014年3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诚然,如果一个公司的一项产品能够做到推动历史,那确实是值得骄傲的事情。但是有没有到倒逼这个层次,似乎还有待商榷。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贷款方面:

1987 年1 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下放贷款利率浮动权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可上浮20%下浮10%贷款利率。

1996 年5 月,商业银行贷款上浮幅度由20%缩小为10%,下浮10%不变。

1998 年10 月,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1999年4 月,县以下金融机构发放贷款的利率最高可上浮30%。

同年9 月,商业银行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为30%,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仍为10%,贷款利率下浮幅度为10%。农村信用社浮动利率政策保持不变。

2003 年8 月,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允许试点地区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上浮不超过2 倍。

2004 年1 月,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1.7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上限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 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下限保持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9 倍不变。同时明确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

2004 年10 月不再设定除信用社外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同时存款利率允许下浮。

2013年7月,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

存款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尝试存款利率浮动试点,出现大量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高息揽取小额资金的现象。目前30岁以上的人应该还对当年的2000元以上"大额存款"的利率以及取款时的通货膨胀补贴有印象。89年3月总名义利率甚至达到了26.78%。

1990年,存款利率浮动全部取消。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思路确立为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并在随后的10余年中对保险等同业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尝试了双方协商确定的模式。

2004 年10 月,人民币存款利率实行允许下浮制度,同时放开贷款利率上限,是利率市场化重要的里程碑,拉开一定的存贷款利差用于发展基金等产品。

2010年1月,周小川表示在"十二五"要对利率市场化进行推进。

2012年6月,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

2013年7月,央行明确表示下一步将进行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4年3月,周小川表示余额宝等新兴业务方式对利率市场化有推动作用,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在最近一两年内实现。

应该说,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直在根据经济发展与改革情况的变化而稳步推进,谈不上被倒逼着快速推进,那么周小川所说的余额宝等新兴业务对利率市场化的推动体现在哪里呢?

从时间上看,2013年6月13日余额宝发布,到6.20央行拒绝开闸导致Shibor暴涨,再到7月20日贷款利率全面放开,按照支付宝理财总监的说法,是"想法早就有,成功带偶然"。但无论巧合也好,预判也罢,余额宝的脚步还是踩住了央行的鼓点,以年底近7%的收益率争取了一大批客户并快速增长。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踩住鼓点"这个层面,那不过是监管套利的一个体现罢了,还谈不上推动利率市场化。

从机制上看,余额宝的资金在3月监管前90%以上都投入了银行短期协定存款,满足了部分Shibor报价行的资金需求,间接对Shibor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那么可以大胆假设下,在贷款利率已经放开的现在,如果按照央行某位司长所说,对货币基金等银行同业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并对银行收取存款准备金,而"宝宝军团"的规模又无限制扩大到所有个人活期存款及大部分定期存款甚至部分企业存款,最终结果则必然是形成"宝宝军团"为资金入口,Shibor为短期利率锚的有实无名的利率市场化的情况,而这在存款保险制度尚未启动、Shibor是否作为利率锚都尚未确定的现在,是完全不可接受的。即使这部分同业存款并不纳入一般性存款管理,在实际执行中也可用于减少银行对一般性存款的占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余额宝这个仅仅是改变了销售渠道而大幅度扩大了销售总量的货币基金在实际上替央行做了一个利率市场化的小范围实验,同时也给各商业银行以一定的压力,提前为利率市场化做了一次演习。不过,这更多的只是巧合,从"余额宝"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目前如此巨大的体形未必是支付宝在最初就预见到的。

当然,前面也提到了,我国全面开展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尚未完全具备,因此适度的监管也是必要的。在监管文件下发时,"宝宝军团"的总额与银行间拆借总量相比并不很大,尚未发展到能大幅度影响Shibor的程度,但是央行出手监管的时间点应该说还是不错,既做了一个小范围的预演,也有效防止了风险扩大。同时,为了防止网络销售的货币基金过多的投资于协定存款,央行通过吹风要叫停协定存款提前支取不罚息的政策来使得货币基金投资于协定存款的资金上限停止于证监会制定的30%上限,在令人感叹手段灵活的同时,也说明现有"一行三会"各管一摊的体制对于快速创新跨界经营的互联网金融有相对僵化落后之嫌。

二、利率市场化后余额宝会自然消亡?

如果有一天余额宝的利率和银行的存款利率并轨了,即便余额宝的使命真的终止了,它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马云,14年3月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余额宝的使命真的会在利率市场化后终止么?天弘基金经理王登峰这两天出来说不可能。不过他仅仅是从基金自身的角度来分析。事实上,余额宝的存在与否,根本上只是根据支付宝本身的需求而决定,天弘基金自己并没有什么决定权。

那么支付宝本身的需求如何?就目前情况看,必须有。

从监管角度看,早在余额宝推出之日,就有业内人士分析其推出的意义,就是为了支付宝解决沉淀资金带来的应对监管的成本,包括风险准备金和注册资本金要求。根据央行《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支付机构的实缴货币资本与客户备付金日均余额的比例,不得低于10%。而由于支付宝的母公司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有40%的股份分享给全体员工作为激励,在原有权益不摊薄的前提下难以继续增资,那么只好对备付金也就是支付宝的沉淀资金想办法解决,最后的解决方案就是余额宝。

从收入角度看,以往阿里的沉淀资金也是放在银行收取高额利息一分不给交易双方,推出余额宝后在本质上就是把这部分收益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自己留下,收益率0.63%,剩下的差额也就是大约4~6%给余额宝客户。截止到14年1季度末,余额宝的资金规模达到了5413亿,而13年推出余额宝之前,据公开报道支付宝的沉淀资金约为300亿元,整整提高了18倍,而支付宝本身的收益即使分出去绝大部分,也比推出余额宝之前提高了至少三倍甚至可能高得多。

从宣传角度看,余额宝的推出为支付宝、阿里系以及马云聚拢了海量的人气。阿里系的公关强力众所周知,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其较为自我的行事风格,阿里和马云也一直处在负面消息的包围之中。而在余额宝推出后,舆论一边倒的偏向了马云,任何可能对余额宝不利的"负面消息"的下面都会有大量大骂不止的评论,一夜之间,"满城尽是阿里人"。中国的互联网经济本质上就是人气经济,人气的聚拢对阿里系之后的行动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正面效应。当然,支付宝后期公关采用近似于民粹的言论来继续炒高人气甚至公然挑动舆论对抗监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不理智的行为,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弹。但无论如何,余额宝的推出,让阿里又收获了大量屌丝的好感与拥戴,名利双收。

这些都是余额宝给支付宝乃至整个阿里系所带来的收益,那么在利率市场化后呢?对备付金的分流问题无法绕开;收入虽然肯定会下降,但是最方便购物的投资方式仅此一家;能避免沉淀资金不付利息被诟病;这些已经足够让余额宝在利率市场化后继续存在并回归其"余额理财"的本质。

三、四大行为了打压余额宝而降低了快捷支付额度?工行整合接口更是变本加厉?

也不知道谁给银行们权力,可以伤害储户支配自己资金的权力。更不知道谁来监管四大"国手"联合封杀的合法性?

——马云,四大行分别下调快捷支付限额后发表于来往

无论是马云,还是高呼"我们被捆着怎么和他打"的传统银行,又或者本来没表态却躺枪被指为幕后黑手的银联,在面对媒体的时候都有意无意的忽略了同一个问题:银行的客户,大多数并没有开通快捷支付。

而这大多数中的大多数,他们甚至都不知道快捷支付是什么。他们只知道银行卡的密码只要不被别人知道,存在里面的钱就是安全的,就算卡丢了,他们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挂失。

很遗憾,这是个幻觉。

任何一个与支付宝快捷支付同时开通过任何一家银行或者银联的快捷支付类产品的人,都会很容易的发现一个问题:支付宝的快捷支付不验证借记卡密码,而其他银行及银联产品都要验证。

这看起来很好解释,银行绝对不可能允许支付宝同时掌握其客户的卡号及卡密码,这是涉及银行信用的安全问题,所以支付宝开通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去向银行验证,但是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如果客户开卡时的预留手机号非其本人使用,或者客户的手机与卡同时丢失,导致资金通过快捷支付被盗取,谁来负责?很显然,受害者不可能去找支付宝,因为这些客户在资金被盗之前只是银行的客户,而不是支付宝的。

事实上此类案件早已有之,绝大多数的以"低息无抵押贷款"为诱饵的诈骗均为此类方式。骗子一般都诱使受害者开通一张新的借记卡并要求告知卡号,同时以验证还款能力为由要求受害者将银行卡预留电话登记为骗子手机号并存入资金,后面的结果可想而知,几分钟之内资金就从快捷支付渠道被转走。而受害者一般除了报警之外,也会找到银行,而银行此时有口难辩:银行卡预留手机号对银行来讲,并不是一个关键性的安全信息,如果客户故意填写错误,银行方无法识别。此时一般银行会联系支付宝,但是虽然有所谓的"你敢付我敢赔",但由于假被盗的数量较多,在实际执行中并没有所承诺的那么美好,所有被盗客户首先所面对的,是是否为骗取赔偿资金的诈骗犯的判断。

最终,四大行开始进一步限制快捷支付额度。随后被骂的狗血喷头。而对快捷支付接口进行内部调整的工行,更是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支付宝方面还直接高调回应:"如果我们是违法,那么工行就是知法犯法。"

事实真的如同双方所说么?2011年4月支付宝推出快捷支付,同年8月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强电子银行信息管理工作的通知》也就是双方争辩的86号文,要求快捷支付类开通时必须经由银行方进行身份验证,正是由于上文中提到的风险隐患初步显现,而能够对卡密码进行验证的银行,明显要比仅仅发送到预留手机号一条验证短信的方式更加安全。工行表示在86号文后多次与支付宝联系,但其拒绝改正,支付宝对此并没有否认,只是强调工行"知法犯法"。

那么工行为何又要对接口进行收紧?支付宝在最早设计并开通快捷支付这个产品的时候,并不是像大多数人所想象的那样,与各家银行之间总对总连接,而是以自己的沉淀资金为引,与各家银行的某家分行连接,而分行由于利益驱动的原因,对风险考虑必然没有总行完善。在业务发展逐渐增大后,支付宝又与同一家银行的多个分行分别连接,这直接导致了这家银行对快捷支付的所有限额形同虚设:没有统筹管理,一张卡在一家分行的接口达到这家银行的规定限额后,换另外一家分行就可以继续做交易,有多少家分行接入,就相当于这家银行的限额扩大了多少倍。所以工行收紧接口的简单点的解释就是:工行动真格的了。

有趣的是,四大行限制快捷支付的限额,但是被骂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阿里系的公关巧妙地将限制限额这件事情转移到了银行要打击余额宝方面,真正因为消费额超过了限额而表示愤怒的网民数量并不是很大。事实上四大行并未收紧通过网银向支付宝充值的限制,而通过支付宝购买余额宝正是余额宝推出时所设计的正常流程。而从这次10号文的下发也可以看出,控制快捷支付限额已被监管层肯定,短期内不会有太大改变。

四、支付宝在安全方面存在漏洞?

前几天,媒体上突然出现一系列针对支付宝,余额宝这不安全,那不安全的各类系统性传播,不管你如何辟谣,不管你如何证明你比传统银行安全十倍以上,并且保证有问题全额赔偿。

——马云,2014春节微信红包"偷袭珍珠港"后

这个话题从支付宝推出就一直不绝于耳,有部分网站甚至央视都曝光过支付宝找回密码的漏洞,据某些安全从业人士表示,央视报道的这个逻辑漏洞确实存在过,但是很快就被修复了,而在漏洞爆出没多久就立刻被炒的沸沸扬扬,应该是有其他第三方支付在背后推动。除此之外,支付宝公开正式承认的技术漏洞也有几起,但是基本都快速修复了,从这方面来看,支付宝在安全方面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但是,支付宝的安全体系并不是毫无问题。这个体系是建立在银行及电信运营商安全体系基础上的。目前所暴露出来的风险点大部分只是支付宝自身安全体系出现的风险,其与银行、电信运营商安全体系对接之间的问题也仅仅是初步显现。

首先,支付宝不可能对每个客户进行实际验证。支付宝没有实体网点,不可能做到"本人持证件输入密码"这一在银行及电信运营商安全体系内经常应用的验证方式。因此,支付宝的验证方式几乎都是由客户主动上传相应证据与银行方核对,核对相同则认为验证通过。换句话来说,支付宝默认银行安全级别是等于或者高于其自身的,更谈不上"安全十倍以上",而这也与央行将第三方支付账户认定为弱实名账户相对应。

其次,支付宝用于验证的资料在银行及电信运营商安全体系内未必是关键安全信息。如上文所说,银行卡预留手机号对银行并非关键信息,通过验证一次短信验证码就确认为其开通长期免确认支付,这明显违反了安全体系中高安全级所对应的高权限才能为低安全级授权的基本原则。目前,部分银行已经被迫在新开户时对客户确认预留手机为本人使用,但这是支付宝对银行的风险绑架,而不是支付宝为其自身违反安全基本原则开脱的理由。

第三,支付宝的安全体系并未与电信运营商达成相关协议。手机号本身是电信运营商为其客户提供的通讯服务,并不作为安全手段使用,如果说非要运营商负责资金风险的话,那也是对客户的话费余额负责。但支付宝的安全体系在没有与电信运营商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使用手机号作为安全验证的方式,这使得手机号在运营商不知情的情况下,与银行卡内的资金产生了联系。由于一般情况下手机话费相对封闭,在强制手机实名之前运营商并没有很大动力对客户证件真伪进行验证,这使得支付宝整个安全体系的地基并不稳定。

支付宝其实很清楚他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因此喊出了"你敢付我敢赔"的口号,并对接了保险公司。在实际执行中,在受害者报警并获得确认后一般都可获得赔偿,但是由于假被盗的事件较多,支付宝的判断一般较为小心,有不少未得到赔付的案例,有些得到赔付的案例也被劝说建议关闭渠道并被告知仅赔付这一次,实际得到赔付的时间也比较长。

而支付宝之所以在明知道存在问题的情况下,还继续维持下去,这是由于互联网公司的风险控制思路造成的。传统银行是风险厌恶型,在风险控制与安全便捷中宁可选择风险控制,这也造成了传统银行的电子渠道在开发早期极为难用,直到近几年经验丰富后才有所好转,但依然尚有不足之处。而互联网公司奉行的是收益覆盖风险原则,且将用户体验置于风险之上,在二者相冲突时,只要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就会选择用户体验。两种不同的组织架构,不同的风险思路,才会造成双方完全不同的使用体验以及风险防控级别。在互联网公司大举进军金融的时代,双方必须互相学习,才能够创造出用户体验更好,安全级别更高的交易环境。

五、好第三方,坏银行,央行是银行亲爹娘,银联没有好吃相?

我第一次对国家央行有对未来国家安全考虑而敬重。

——马云,借央行虎皮违背契约精神将支付宝转出阿里时与胡舒立的短信

在中国人民银行法的第二条就明确写着这么一段话:"中国人民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这就是说,央行的根本职责就是维护国家金融秩序稳定。这也可以从周小川超期服役留任央行行长可以看出来。而所谓的打压第三方公司和维护利益集团利益,在现阶段反腐和金融改革的大环境下,顶风作案那无异于作死。退一万步讲,如果真要打压第三方,当初第三方锋芒初现银联五把尚方宝剑尚在的时候,直接斩了第三方便是,何必留到现在尾大不掉?

通过宣传的方式,支付宝成功树立了自身勇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为大众谋福利的形象,而银行由于吃利差的原因导致在舆论上被打倒并踩上一万只脚,也捎带上了提出监管的央行以及被央行收回五把尚方宝剑逐出师门的银联。但是从刚刚在2013年6月收拾了各家银行和银联一把的央行角度来讲,只是执行了自己一直以来的思路,担负了自己应该担负的职责。

事实上,从央行历次发文中可以看出,对第三方的定位一直没有变过:服务于电商,补充银行主要支付渠道,发挥小额支付的便捷作用。现在不过是继续延续了以前的思路,第三方就是小额支付,想做大额想全功能甚至想创造货币,去做银行,受到银行级别应有的监管。而央行所有监管文件的出发点也只有一个:大而不受监管的金融企业是不利于社会金融稳定的,必须纳入银行级别监管视线。

当从这个角度审视阿里系的时候,可看出余额宝、阿里小贷、支付宝三者合起来就是银行的存贷汇三大基本功能,在其自身资金闭环后,如果再继续打擦边球就明显触犯了央行的底线,成了有实无名的银行。以阿里系侵略如火的公关风格来看,如果其要主动开办银行申请执照,必然要搞的天下皆知沸沸扬扬,绝不会等到政府公布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然而阿里对开办银行明确的表态一直都是没有申请,直到2013年8月初央行牵头7部委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对阿里金融进行调研后,才朦胧的透露出申请银行的意思,不能不让人猜测是受到了一定的压力。

而在民营银行执照下发之后,再重新审视目前为舆论所诟病的央行几个监管文件,则可发现这些对阿里银行来讲并不是利空而是利好,也符合央行按规模判断监管力度,受到相应监管就可开办相应业务的思路。对于犹如天马行空一般的创新思路来讲,这未必是个好消息,但是就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看,此类监管很有必要,到经济上行阶段社会整体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时候再放松比较合适。至此,所谓的"好第三方,坏银行"不攻自破。

以上五个观点在余额宝监管事件时各大网站上总能看到各类变种,有的是同业黑文,有的是公关软文,也有义愤填膺之作和冷静分析之语。但是很少能看到从央行监管角度所解释的思路以及对各银行乃至银行的分行之间不同的行为解释。互联网对传统金融业已经产生较大冲击,但由于互联网企业与传统金融企业在经营思路、营销公关、风险把控等多方面差异较大,想要在喧闹的舆论场中摸索到实际情况并不容易。由于笔者思路视角有限,借10号文发布之时作此小文,希望能以此抛砖引玉,除了无脑喷之外希望能看到更多角度的探讨,以开阔眼界。写作之中,参考了虎嗅、财新、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的多篇文章,不一一列举,在此一并致谢。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尹乔:华润的饭局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2014 Benchmark Report

Learn the ecommerce metrics that matter.
From our sponsors
尹乔:华润的饭局
Apr 24th 2014, 06:31, by 墙外仙

  近日,在华润集团董事长宋林被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记者王文志实名举报接受组织调查之际,香港媒体发表文章称,湖南律师曹博在个人博客中透露,4年前亲耳听到一位曾在华润任职中层、现已辞职的人士称,曾与同为华润中层的前同事们在深圳碰面,老友聚餐叙旧一番。"当晚开了六瓶法国八几年的红酒,每瓶12万,再加上白酒菜肴几十万,总计消费120万。"

  自香港媒体曝出华润中层150万港币(约合人民币120万)的天价饭局之后,作为一名在世界各地胡吃海塞过的吃货,我展开了无限的想象力,苦心孤诣地琢磨着列出一桌十人、总价50万的菜单,十几万一瓶名酒,鱼翅、松露等山珍海味,抑或是接受会所特殊服务……

  让我们先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根据那名前华润中层人士的描述,四年前的那次总价为120万的饭局是由72万的红酒,几十万的白酒菜肴组成的,再加上一般大酒店以及各类会所的惯例,这120万中会有15%的服务费也就是18万。加减乘除做完之后,我们可以轻易得出那次饭局在白酒和菜肴上的纯消费为30万元左右,10人的饭局,人均消费3万元人民币。

  众所周知,吃得好和吃得贵是两个概念,从一个吃货的角度出发,若是单纯地想吃得好的话,我觉得高大上的米其林三星[微博]法式大餐就足够了,这样的一套欧洲王室礼宾标准的高大上法餐走下来,在巴黎最火的米其林餐厅里,人均消费400欧元左右(折合成人民币3400元左右)。

  再看华润的饭局,联想到曹博博客中提到的白酒,中西式混搭的菜品最有可能出现。四大海味鲍鱼、鱼翅、鱼肚、海参是必不可少的。不过要论贵重,无疑要属白松露了,它被誉为可以吃的钻石。一种叫白钻石的白松露,动辄也要17万人民币一公斤。在拍卖场上,白松露拍出50万人民币一公斤的价钱也是件稀疏平常的事。功夫巨星李连杰几年前就在澳门曾以80万人民币的价钱拍下了一公斤白松露。除此之外,日本料理中的珍馐神户牛肉,里海的黑鱼子酱,冬虫夏草蒸金钱猛鱼,香子兰做的香草蛋糕,法式鹅肝蛋卷,以及一壶老干部最爱的藏红花茶也是可以想见的奢侈品菜肴。按这个吃法,人均消费3万元人民币还真不是什么难事。

  人们也不禁好奇,来参加这个饭局的都是些什么人?为此,笔者联系到了一位与华润高层打过交道的万象城业主(万象城为华润集团旗下面向高端市场的综合性百货公司),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主介绍说:"其实我感觉华润领导还好了,就算是前几年风声没这么紧的情况下,我们几次吃饭最后的消费额度都不大,最贵的一次也就十几万就搞定了。如果这个饭局真是花了120万、没有吹水成分在的话,我觉得首先这肯定是在私人会所中进行的。尤其是深圳,前几年这种私人会所非常多,这么贵的饭局,一般情况下也就是那几个大佬一起出来叙叙旧,开心一下的场子。要说谈事情找关系办事的话,花120万也太不实际了,太高调了,20万请吃一次饭,100万给那个关键人物效率岂不是更高。"

  中国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很多个著名的饭局,如鸿门宴、杯酒释兵权等饭局,吃的是利益交换,吃的是江山社稷;慈禧的生日饭局,虽然也很排场,但留下了北洋溃败,甲午遗恨;华润的饭局,吃的是什么?华润120万的饭局,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晋朝石崇与王恺斗富的故事:石崇在荆州当州长倚靠假扮强盗抢劫过往商贾成为晋朝巨富,王恺作为司马炎的小舅子靠裙带关系贪污受贿积累亿万家私,他们敢于那么奢靡无度,大肆铺张无外乎拥有不受制约得权力或者制约因他们的背景而形同虚设。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闾丘露薇:两地之间,平心静气谈一谈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sy Facebook Retargeting

Bring back lost customers with the #1 Facebook Retargeting platform. Customers get $12 in sales for every $1 they spend. Start a 2-week complimentary trial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闾丘露薇:两地之间,平心静气谈一谈
Apr 24th 2014, 03:08, by 墙外仙

关于儿童当街便溺的新闻,之前香港媒体已经报道过,因此我当时才会发现,凤凰视频发布的视频以及对于事件的文字描述不够完整。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认为不完整的资讯不利于受众了解真相,因此综合多家香港媒体的报道,在微博进行了补充和转发。至于网友批评指责我隐瞒了重要信息,比如使用尿不湿,拍摄女孩私处等,由于在见报的报道中并没有提到,作为一个媒体人,是不能转述网友们的判断和猜测来作为事实描述一部分的。至于网友还指出,当事父母表示厕所排队,关于这个信息,在凤凰视频的文字描述中已经包含了。

现在回看我引述的媒体报道的文字,确实存在错误:

首先,衣服的颜色写错了;其次,香港媒体采访当事人之一的吴先生,他声称事件中的母亲掌掴拍照者,他出手阻挡受了伤,而我直接写成打耳光,这样的转述是不精准的,在此向网友道歉,因为我的媒体人身份,即便是在微博,别人也会把我的描述当成新闻事实。

另外,我还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马上提供新闻链接,或者加一句"综合媒体报道",对引述不注明出处,在新闻报道中是不专业的行为,虽然是在微博,身为媒体人,或许也需要恪守这个准则,因为事后发现,不少人误认为我就在现场,甚至一些内地媒体直接把我冠上爆料人。不过在我澄清是转载并且提供新闻链接之后,依然有不少媒体把我当成报料人,我觉得这样做并不妥当,专业媒体应该直接引用第一手媒体报道。

新华社在24号采访了香港警方,对方表示在资料里面没有刮耳光一说。警方的说明,证明在当时的证人口供中,不存在掌掴这个细节,但吴先生是在向警方作证后接受媒体时提供了这个细节。我在微博中有媒体采访链接,有兴趣可以去读一读。

对于这次事件,我认为我一开始并没有评论,不过我现在借此谈谈我的看法:

1.对于拍摄行为:因为在公共场合,可以批评拍摄者不良善,但是在香港不违法。不过如果这名摄影者在网络上传或者在杂志上刊登的时候处理不当,有可能触犯香港法例。

我一向不赞成偷拍放在网络上讨论或者嘲笑,在2010年,我就写过一篇文章,当时因为有儿童在香港商场拉屎,引发热议。我当时就提出,对于这样的行为,应该提醒,包括给予帮助,如果对方不听,就报警,毕竟这是违法行为,在网络上的发泄,改变不了这种行为,因为对方可能不了解相关法律,也有不同的生活习惯,或者不知道厕所在哪里。我文章链接在此,有兴趣可以一读,在繁体版的"不分东西"里面,相关的文章更多。我的观点到现在都没变,同时依然希望政府可以面对游客增加、资源不足的现状,多做一些工作,保障游客以及市民的权益。

2.孩子街头便溺:未成年人的行为,责任在监护人。即便大家觉得街头便溺可以理解,但在香港确实是违法行为。有人说,法律也允许在合理情况下有例外,那这次在旺角闹市街头是否属于合理情况呢?因为手头没有更多细节,我无法判断,但是有个建议:父母说厕所要排队,可以让其他人让孩子先上厕所,如果没有人愿意谦让,那就在厕所的范围内解决。如果是孩子在街头突然有需求,那就找个角落,遮一遮孩子,当然,要把排泄物清理干净,不然在香港还是属于违法。

即便在很多地方不违法,父母有责任不让孩子的身体暴露在公众场合,这可以让孩子从小明白隐私的重要,从小培养自我保护意识,知道身体的很多部位是不可以给陌生人看到的,这是对孩子负责任和爱的表现。而且父母有责任从小培养孩子的文明意识,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进步,我们生活的环境才能变好,大家共同受益。

很多人说,孩子不同大人,不可避免会在公共场所便溺,其实网络上有不少父母分享了自己带孩子外出的经验,只要父母用心有心,都做得到。

3.用动手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很多地方是违法的,包括香港。这条新闻中的夫妻惹了官非,不是因为孩子便溺,而是因为抢夺记忆卡以及推撞别人。如果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在公共场所拍摄到,在香港,可以和对方协商,如果不行,那就报警,千万不要动手,因为法律注重行为后果和证据,法治社会,每个人都要承担行为后果。

4.虽然在旺角有很多商场,食肆,尤其是那些连锁快餐店,都有洗手间,再加上政府公共设施中,算是不少,但是人流增多,很多游客不懂得去哪里找厕所。我在内地的论坛就看到不少父母抱怨,在香港找厕所难。既然当街便溺的新闻或者照片视频越来越多,政府或者旅游部门,是不是可以提供相关服务,比如过关时发放手册,推广香港现有的找厕所APP、找厕所攻略,同时提醒游客哪些行为违法。

有很多对我的批评指责。我接受批评,因为作为公众人物,别人对你的要求更高,也需要谨言慎行。至于造谣和诽谤,我相信清者自清,我也相信法律。

一件可能在任何城市都会发生的小摩擦,事件中的当事人,因为被贴上了内地人和香港人的标签,让很多人丧失了就事论事的能力,这真是让人痛心的事情。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自由行十年之痒 香港旅游矛盾凸显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asy Facebook Retargeting

Bring back lost customers with the #1 Facebook Retargeting platform. Customers get $12 in sales for every $1 they spend. Start a 2-week complimentary trial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自由行十年之痒 香港旅游矛盾凸显
Apr 24th 2014, 03:09, by 墙外仙

  【财新网】(特派香港记者 戴甜)最近一则内地游客夫妇抱孩子在香港街头便溺,继而引发与现场群众冲突的视频,在网络上饱受热议。网友的"一泡尿照出矛盾"虽是戏言,却映射出近年来内地旅客与香港民众冲突频发的窘境。

  香港个人游政策始于SARS之后,至今已推出十年有余,如何理性检讨香港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在带来实质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冲击,已成为当务之急。

  真相还原

  在一片争议中,香港警方4月23日还原了事件真相:15日下午大约5时24分,香港警方接到报案说,在旺角西洋菜南街有人打架。警方了解到,涉事人共3男1女,分别是29岁王姓男子和28岁吴姓男子,以及一对内地夫妻,为33岁叶姓男子和29岁付姓女子。

  警方调查发现,内地夫妻让2岁的孩子当街小便,引起路过的王姓男子不满,拿出智能手机拍照,叶姓男子发现后前去制止,并抢其手机,夺记忆卡。吴姓男子见到这一场面,想去阻止叶姓男子,付姓女子则用婴儿车去推撞吴姓男子。

  警方表示,叶姓男子因为抢别人手机涉嫌盗窃、付姓女子因为用车撞人涉嫌袭击被警方带走,经调查,叶姓男子被无条件释放,付姓女子则获保释,需要5月中再来香港跟警方报到。

  事件虽暂告段落,但却再次映射出近年来内地"个人游"旅客与香港民众冲突频发窘境。类似的事件不在少数。

  今年2月,尖沙咀奢侈品一条街的广东道爆发滋扰内地旅客事件,参与的几十名网民当街组织"驱蝗行动",反对"个人游",指骂内地旅客"滚回大陆",现场互骂声一片。

  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此后多次公开表示谴责。"香港是一个好客之都。骚扰旅客人士的举动绝不理智,影响到了营商环境,也打击了香港的国际形象,对香港百害而无一利。我们对事件的发生表示极度遗憾,绝不能容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旅游业是香港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7%,为香港带来超过3400亿港元消费,直接贡献的就业机会达23万个。而内地过去3年来一直"蝉联"香港最大客源市场。

  据香港旅游发展局公开信息,2013年,访港旅客总人数接近5430万,较上一年上升11.7%,其中内地访港旅客总数增长16.7%至4070万人次,占到整体的75%。2013年,约2370万即67.4%的内地旅客使用"个人游"签注访港。

  旅游发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预计今年访港旅客总人数将增加8.6%达到5896万人次,为香港带来3810亿港元收入,较去年上升11.1%。港府年初发布的《香港承受及接待旅客能力评估报告》指出,预计到2017年,访港旅客将达7000万,2023年达1亿人次。

  争议背后

  "我认为上述报告的人数估计还是相对保守,政策如不调整,增速可能更快。旅客带来的边际效应在递减,反而带来的社会矛盾和民心的不愉快在上升,推高边际成本。" 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联席主任郑宏泰向财新记者表示,"个人游"计划自2003年已推出10年,现在是时候反思,理性检讨香港旅游业的未来发展,在带来实质效益的同时,尽量减少冲击。

  根据"个人游"计划,也就是港人口中的"自由行",内地49个城市的居民可以申请一年一次或两次个人赴港旅行。

  郑宏泰表示,2004年"个人游"推出一年时,高校曾做过社会调查,香港市民对"个人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如提振就业市场和推动消费方面,反响正面,受访者同时认为,有信心解决歧视问题,提升香港服务质量。但最近一次调查显示,香港市民认为"个人游"提振经济和就业市场的比重下降,但认为对消费的带动仍然明显,不过也因此推高了物业租金和物价。

  "我们可以看到,'个人游'推出初期,对香港经济的提升是明显的,但是越后期边际效益越少,成本升高,港府需要评估市民情绪。"

  郑宏泰坦言,自由行开放到现在,酒店、交通等公共配套设施没有相应增长,香港酒店业的扩张远远落后,公共交通面临较大压力,且因旅客数量每年都在激增,旅游业的服务质量也面临改善动力不足。

  "香港的消费行业是被'个人游'计划惯坏了,之前的彬彬有礼和热情逐渐消失了,以莎莎为例,其约一半的盈利增长都源于内地'个人游'旅客人数的增多。" 国泰君安国际多年来关注消费行业的研究部高级副总裁孙凤强向财新记者表示。

  在当下的香港有一种被"惯坏"的论调,"只欢迎内地的钱,不欢迎内地的人"。在一些普通香港人看来,是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推高香港的租金,此外,游客的增多抢占了香港的资源,譬如在早前奶粉问题,以及孕妇床位问题。

  "这些都是意外,是被社交媒体放大了。"海洋公园主席、兰桂坊控股主席盛智文22日在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说到,政府应有所为。

  香港一名不愿具名的香港政府高级官员向财新记者也有同样的论述。"社交媒体放大了矛盾,观点偏激,成为煽动民粹情绪的催化剂。"他指出,"政府希望从教育和解释入手,让大家明白没这么一回事,生活上出现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要影响到经济。"

  该名官员表示,从政府来说,政府可能对民间情绪不够敏感,没有早点解决一些问题,很多事情如果早点解决民意也不会这么大。有些港人认为水货客影响他们的交通出行,但如果早点解决,可能就不会这样。但"香港与内地经济的融合是不能改变的,内地游客对香港经济很有帮助。"

  香港一名政界人士向财新记者指出,这些问题的症结与政府的管治能力有关。此外随着2017年香港普选特首到来,这些小问题都被政客操弄和放大了。

  香港首富李嘉诚早前在接受财新传媒采访时曾指出,"滋生民粹乃是人之常情,但社会的重点是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要停滞在愤怒情绪的阶段。"李嘉诚说。

  "2003年的香港可以说奄奄一息,因为非典SARS香港没有旅客,特首前去北京,希望能有根'划动点燃香港的火柴',这才有了"个人游"计划。"盛智文说,"没有旅游业的香港,就是死水一潭。"

  屌丝趋势

  随着自由行开启10年有余,其也正发生结构性的转变,由过去的精英化,转向屌丝化,这也许是街头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的发生,但有政商界人士指出,作为自诩生活在文明社会的香港人,是否更应该持有一种包容和理解心态呢?

  "香港以前吸引的是一二线城市游客,现在则多是三四线城市。"一名往返沪港两地、从事奢侈品销售研究的人士说到。

  "自由行中的高端旅客越来越少了,屌丝群体的替代是个结构性趋势。"孙凤强向财新记者表示,近年来,内地不过夜旅客人数越来越多,而高端旅客群体是过夜的,两者的人均消费增幅也能说明这一趋势。

  据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统计,过去5年间,内地过夜旅客规模由2009年的966万人次增至2013年的1709万人次,在港消费金额由6620港元升至8813港元;而内地不过夜旅客人数则由829万增至2366万人次,在港消费金额由2352港元升至2721港元,后者人数增幅中远远快于前者,但消费金额的增幅却不明显,远落后于前者。据香港财政预算案报告,过去5年,香港年复合通胀率为3.3%。

  旅客质量边缘化与本地民怨增多是否会形成恶性循环?郑宏泰表示,该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内地的高端旅客在到访过香港几次后,就会逐渐去更远的地方,提升服务素质至关重要。"旅客不能觉得在香港旅游是在受罪,应该感到宾至如归。只有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才能吸引高增值客户,让不良情绪慢慢消散。"

  "并不应该苛责内地游客,旅客教育需要时间,随着他们旅游次数的增多,会意识到并适应旅游当地的文化,这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盛智文说到。

  政策去从

  民怨增多,也引发港府在政策上出现调整。香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4月会见传媒时多次表示,港府希望在不影响本地经济的前提下,研究调整内地居民"一签多行"赴港政策,尽量将对市民民生方面的影响降到最低。

  自2009年4月1日起,持有深圳本市户籍人士可以享有"一签多行",即一年内多次往返香港。据港府网站数据显示,符合资格的约有268万人。而香港的人口大概为700万人。 不过,"一签多行"的实施后来也引发了诸如水货客等问题。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回应记者时透露,4月初,行政长官梁振英已提出就旅客人数增长及结构方面与中央沟通,如有结果会尽快公布。港府未来将一方面提升香港自身的承接能力,另外也会在旅客人数增长及结构方面做工作。

  盛智文建议,两地政府应坐下来商讨,一起建设跨境高峰监测网络,通过科学方法调控,在某些高峰时段如春节、黄金周期间放慢签证发放速度,直到香港建设好与旅客人数相匹配的基础设施。"这就好比买机票,票务处不能不断卖票,飞机座位毕竟是有限的。只要调节好了即可。"

  就在政府检讨政策的同时,对于香港旅游城市地位的担忧也开始出现。

  "香港不是个价廉的地方,低端的旅客可以流失,他们可以花更少钱在其他地方过个好假期,但是需要留住高端,吸引更多的家庭和年轻人。"盛智文说。

  类似盛智文的担忧并不在少数。在过去,香港一直是商务旅游城市,人们来香港只是谈生意,购物,酒店都没有儿童中心。尽管香港现在仍是商务旅游城市,"但也吸引更多的家庭来旅游。香港旅游城市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

  盛智文指出,单靠购物,旅游城市的光环是会褪去。香港的旅游业发展,要有城市的独特性。他表示,香港有18个区,为了扩展游客承载量,港府应审视每个区,挖掘他们自身的特点,令香港之行更让旅客兴奋。

  "如果香港持续向内地旅客释放不欢迎的讯号,内地旅客可以选择去其他地方,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及全球,旅游城市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香港需要让旅客们感到受欢迎,内地和香港需要彼此,未来也是两地彼此融合的趋势,相处得是很重要的。"盛智文说。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雷克:当德国人面对宣传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2014 Benchmark Report

Learn the ecommerce metrics that matter.
From our sponsors
雷克:当德国人面对宣传
Apr 24th 2014, 00:49, by 墙外仙

2008年奥运会时,"德国之声"(D eutscheW elle)中文部的华人记者张丹红受到了降级处分,其原因是她写的部分报道被质疑"太亲中国"。接下来的几年中,又有其他中文部记者未能顺利延长其工作合同。为此风波,德国之声还专门邀请了一名德国汉学家查看中文部的报道是否符合德国之声的要求。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德国之声此次的表现很不满意。首先,我认为张丹红写的报道蛮中肯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可以批评的地方很多,但优秀的地方也不少。而且,为什么要找汉学家查看自己的中文报道呢?难道德国之声的中文部负责人不懂中文吗?回头想,"不懂中文的中文部部长"这种生物,在这个官僚主义如此浓厚的国家也应该属于"见怪不怪"吧。
但最让我纳闷的是,为什么有一些人非要把这事和"言论自由"扯到一块呢?言论自由的大概定义是,每个人在法律的范围内有说话的权利,而不是任何媒体都必须接受任何人的政治立场。假设我属于左派记者的话,那么我就可以要求右派报刊我文章吗?当然不可以。德国之声这次的表现也就这么一回事。
那么,德国之声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媒体呢?
我要是说它是"宣传工具"的话,恐怕很多德国同胞不会赞同。这跟我们的历史有关。
每种语言都有一些敏感词。二战后德国不允许公开说"希特勒万岁",而且除此以外还有一些词虽然名义上不违法,但同样被纳粹主义"污染"到不能用的地步了。比如"雅利安"和人类的"种族",一旦被人说出来就会让一般的德国人感觉非常尴尬。"宣传"(Propa-ganda)也属于这种词。想想"国民教育与宣传部部长"约瑟夫·戈培尔就知道了,战后德国不可能再有"宣传"这个说法了。
那么,德国人不说"宣传"就说明德国人不进行宣传了吗?非也。我们只是不说而已。"德国之声法"(D eutsche-Welle-G esetz)第四条规定:"……让人们认识到,德国是一个拥有深厚欧洲底蕴的文化大国以及以自由为宗旨的民主法治国家"。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德国人普遍认为自己的政治、社会体制很优秀,德国之声的任务其实就是对外的体制"宣传"。但作为国有公共媒体,德国之声不允许为德国政府做宣传。法律的第五条说明:"节目必须为其观众形成独立观点创造条件,不得单方面支持某一政党及其他政治组织、宗教组织、工种类别或利益集团。"
事件的根源其实就在这里。这种矛盾的态度,让德国之声在面对华人记者的时候,就容易过于敏感。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纽约时报》沉船事故暴露韩国追求效益不顾安全的文化弊端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iPad Point of Sale

Fast and easy to use iPad POS. Use in store or on the go. Try it free.
From our sponsors
《纽约时报》沉船事故暴露韩国追求效益不顾安全的文化弊端
Apr 24th 2014, 00:52, by 墙外仙

韩国珍岛——随着海军潜水员找回数十名青少年的遗体,韩国民众已经对该国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防护措施的倾向产生了一种蔓延全国的绝望情绪。这些青少年乘坐的渡轮已经沉没,他们是在等待渡轮获救时溺亡的。
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可能导致渡轮灾难的错误行为,有鉴于此,海事专家、媒体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发泄不满的普通民众已经开始质疑他们所说的失当安全措施,以及往往流于松懈的商业活动监管。
周二,一名反对派议员公布的数据显示,这艘渡轮的运载量是其建议载货极限的三倍,但目前尚不清楚,这会不会是导致船体倾覆的因素之一。
除 此之外,一直在猛烈批评船员的韩国总统朴槿惠(Park Geun-hye)也指出,监管机构对航运商的纵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场灾难,这是韩国和平时期最惨痛的灾难之一。与此同时,韩国总理列出了一些本 可以通过更好监管得到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公司涉嫌为增加卧舱数目对渡轮进行了改造,由此导致渡轮头重脚轻,容易倾覆。
韩国主要报纸反映了 越来越强烈的愤怒及震惊情绪,针对的则是它们所称的监管乏力。《中央日报》(JoongAng)一篇社论的标题是,"我们是一个安全社会还是三流民族?" (Are we a safe society or a third-rate people)《东亚日报》(Dong-A)则发表了一篇题为"哭泣吧,韩国"(Cry Korea)的社论,文章认为,朴槿惠应该信守竞选承诺,打造一个"注重安全的政府"。
多年以来,韩国人一直将自己的祖国称为"多难之国",因为人们认为,之前的一系列事故至少部分归咎于监管乏力,或是当局对安全问题漫不经心的态度,或是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1993 年,韩亚航空公司(Asiana Airlines)的一架飞机撞上一座小山,导致68名乘客死亡,那座小山距离渡轮事故发生地不远。同年晚些时候,一艘超载的渡轮沉没,致使292人遇 难。1994年,首尔的一座大桥倒塌,导致32人死亡。1995年,101人在瓦斯爆炸事件中遇难。同年,首尔一家百货商店的店主违反建筑安全规范,在屋 顶增建游泳池,最终导致受损的建筑发生倒塌,501人因此丧命。两年后,大韩航空(Korean Airlines)的一架飞机在关岛坠毁,致使228人遇难。
2003年,人为纵火引发地铁火灾,导致192人丧生,自此之后,韩国再没有出现有关大规模灾难的报告,似乎已经摆脱了诅咒,并且已经摒弃了"快点、快点"的文化——可粗略解释为喜欢走捷径,迅速完成工作的倾向。
看到自己的国家在解决安全问题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韩国人都表示了羞愧,由此加剧了全国民众自上周三事故发生以来的悲痛及愤怒情绪。
人 们对船员在撤离过程中的明显失误及他们遗弃"岁月号"(Sewol)渡轮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怒,因为渡轮沉没时,仍有很多人被困在船内。周二,调查人员称首 先告知当局渡轮遇到麻烦的并不是船员,人们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剧。调查人员称,第一个电话是一名高中生拨打的,电话打给了警方。
韩国国家联合通讯社(Yonhap)报道称,这名学生当时说,"救救我们!我们在一艘船上,我觉得船正在下沉。"这名姓崔(Choi)的男生目前下落不明。
截至周二晚间,死亡人数已升至121人,仍有181人失踪。
分析人士表示,这起渡轮事故似乎可以提醒人们,韩国虽然成为了高科技经济强国,凭借三星(Samsung)智能手机席卷了全球市场,但却没有摆脱易于接受宽松的监管执法的习惯。专家表示,由于执法不严的文化根深蒂固,政府官员已经把公共安全方面的岗位当成了二流工作。
在韩国,每年有逾3.1万人死于事故,其中有3000人是学生,因事故死亡的人数占到了韩国年死亡总数的12.8%,这一比例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
这 些事故五花八门,有车祸也有火灾,目前还不清楚,这些事故在多大程度上应归咎于对安全缺乏关注。不过,竞争极为激烈的韩国社会有一项共识,即衡量成功的标 准往往是能以多快的速度和多低的成本完成一项工作,为遵守规章花费过多的时间和资源,有时会被视为减小竞争优势的做法。
韩国美国商会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Korea)会员、《在韩国经商》(Doing Business in Korea)一书的作者托马斯·L·科伊纳(Thomas L. Coyner)表示,"这个国家发展得如此之快,以至于人们大量地走捷径,等于是坐等事故发生。"
韩国海事大学(Korea Maritime and Ocean University)航海学教授金昌杰(Kim Chang-je,音)表示,就船运业而言,这样的指责似乎符合实情。他说,"我们设立了和全球规范类似的安全规范和机制,但却执行不力。'岁月号'暴露 了韩国船运业的所有问题。"
他和其他专家指出了一大堆问题,他们表示,正是这些问题破坏了"岁月"号的安全保障。他们指出的问题之一是,船员里有几名合同工,他们对船只的熟悉程度可能不如正式员工。
调查人员还表示,"岁月号"所属企业清海镇船运公司(Chonghaejin Marine)添加卧舱舱位的决定很可能削弱了船体在倾斜后恢复平衡的能力。
韩 国检验机构韩国船级社(Korea Register of Shipping)曾建议清海镇船运公司减少载货量,增多压舱水,以抵消船体稳定性的损失,然后才批准了该公司的船体设计改造申请。然而,反对派议员金永 禄(Kim Young-rok,音)周二表示,"岁月号"离开仁川时载有3608吨货物,是建议最大载货量的三倍。清海镇船运公司的审计数据显示,该公司越来越依赖 货运收入,为的是弥补不断下降的客运收入。
检方正在调查"岁月号"是否装载了足够的压舱水,以平衡额外的货物重量。周二被捕的两名大副之一对记者表示,当他在船倾斜后尝试调正船体时,压舱水"不起作用"。
检方于周二搜查了韩国船级社的总部,并禁止清海镇船运公司的负责人和拥有该公司的家族离境。
另一个业已查明的事实是,船长把船交给了最缺乏经验的大副,由后者操控船只通过一段因水流湍急而闻名的航道,此举极有可能违反了韩国航运章程。章程规定,在繁忙或危险水域,船长应该亲自控制船只。
专家表示,以上问题之外,"岁月号"还没有按照长途夜航的常例多配一名船长,以便两人在甲板室里倒班。这艘船的主船长正在休假。
专家表示,他们怀疑,"岁月号"的某些问题是因安全标准执行松懈引起的,松懈的原因则是韩国海洋渔业部(Ministry of Oceans and Fisheries)、韩国航运协会(Korea Shipping Association)和航运公司之间的关系。
航运协会是一个游说团体,为航运公司服务,受航运公司的资助。不过,它也担负着核查船只安全措施的职责,比如船上装载的货物是否恰当、是否能保持平衡。除此之外,许多海洋渔业部的高官都会在退休之后加入该协会,而该部本应监督航运协会的执法情况。
韩国海事大学的另一名海事安全专家郑胤哲(Jung Yun-chul,音)表示,"在航运协会变成独立机构之前,我们根本不能指望安全规范得到充分的执行。"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