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1日星期六

墙外楼: 宋志标:衡阳黑金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宋志标:衡阳黑金
Jan 11th 2014, 10:31, by 墙外仙

衡阳贿选案,以为是大件事,哪知道波澜不惊,阿爷们面不改色。这是整个信息生态被扭转后的颓势之一种,不止是纸媒,也包括社交媒体。这证明在网媒约束上,极有成效。

新华社对衡阳贿选案的基本情况有过报道,稿件严格地把握界限,以有限信息杜绝信息联想,杜绝前后对照,只问现在,不究往来。这种很花心思的信息控制,明眼人看得出来。

综合新华社稿,以及衡阳本届选举的网页信息(很奇怪的是,不管是市人大还是省人大的有关页面,它们都好好地存放着,没见到删除动作),贿选案的粗略情况是这样:

2012年12月底衡阳市人大十四届一次会议上,518名人大代表及68名人大工作人员接受贿选,送钱1.1亿元拉票的是56名当选的省人大代表。这个案件最终被定性为破坏选举案。

本案的严重之处在于涉案代表之多,本届市人大代表总数是529人(涉案518人),衡阳籍省人大76人(涉案68人)。可以说,衡阳市整一届人大代表几乎悉数染墨。

处理结果是:湖南省人大确认56名贿选代表无效,衡阳市人大接受518名市人大代表辞职。时任衡阳市委书记、现任省政协副主席童名谦免职,并接受中纪委调查。

既然是破坏选举罪,自然有刑事问责,只是在处理公告中语焉不详。之所以一带而过,也许是因为贿选案摇动国本,若要仔细推论贿选在法定程序上的影响,实在不堪。

查验衡阳市人大网页,后来贿选的省人大代表,其名单是市委提供的。因为是换届选举,接受贿选的市人大代表选出了新一届衡阳市长、法院院长、检察院检察长等。

也就是说,贿选代表选出了新一届衡阳市政府。而贿选的省人大代表继续在湖南省人大行使代表权,而本届省人大选出了新一届省政府。若破坏选举成立,选举结果何去何从?

在本届市人大代表多数贿选的前提下,选举结果还能合法吗?那么,"依法"组成的本届衡阳市政府,其合法性如何?76名衡阳省代表占本届省人大总数的十分之一(共768名),选举结果又如何?

这是一种非常难堪的局面:衡阳新一届政府作为市人大执行机关,在后者已经空虚的情况下,继续"存在"。考虑到人大代表一般都是政府部门头脑,也就相当于整个政府"空"了。

衡阳市现在紧缺的就是人大代表,以及他们兼任的部门长官。这种"空虚"和"虚置"状态,是无政府呢?还是看守政府状态?——吊诡的是(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使用这个词了),衡阳还在那里,稳如板砖,这配得上是奇迹了。

新华社通稿出来后,各地转发,偶有央媒的评论,也是在叫好:破了桩破坏选举的大案。一众帮闲就声讨贿选如何恶劣,兼论人大选举制度如何改进,转移人们对这副残局的注意力。

人民代表选举法中有贿选的处理规定,但很简单(只是宣布代表当选无效),政府组织法对于授权政府的程序问题矫正,也没有,总之不能应对衡阳出现的这种极端局面。

衡阳贿选案的实质性后果,就是造成了从人大到政府的合法性真空。而由黑金选任的几十名省人大代表参与选出的省长徐守盛(现为湖南省委书记)宣布:法治湖南已完成96.6%。

然而,合法性真空并不是关键问题,至少这一个来源的合法性缺失不会自动地、单独地成为致命问题。也难怪人们见怪不怪,政权的韧性会在什么情况下丧失弹性,你们想吧。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北京打击豪宴未料遏制通货膨胀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北京打击豪宴未料遏制通货膨胀
Jan 11th 2014, 05:47, by 墙外仙

《金融时报》报道说,北京持续打击豪华消费,没想到起到了控制通货膨胀的意外效果。

报道说,食品价格是中国通货膨胀最大的推手,通常到了年底,中国官员和国企为员工和客户大摆豪宴。但中国领导人习近平上台后下令官员减少浪费。

一些人预计这些反腐措施过一阵子就会放松,但没料到越收越紧。就连中国的私营企业也减少了豪华消费,这一趋势估计将延续到了中国马年春节。

这一措施收到意想不到的遏制通货膨胀的效果。中国消费价格指数11月份从3%下跌到2.5%,食品价格指数11月份从5.9%下跌到了4.1%。

此外,央行持续收紧银根,也抑制了通膨。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专家: 公务员若难糊口可以辞职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专家: 公务员若难糊口可以辞职
Jan 11th 2014, 02:17, by 墙外仙

  ○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如何?调查显示,超九成受访者认为公务员不好当○有专家称,当前部分公务员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具体有多大?最近,有媒体在中国东、中、西部一些省份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表示中央禁令对其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之前可以收到一些购物卡、烟酒之类的礼品,2013年后却没有收到任何礼品的受访者占到了79%。93位受访者还表示"公务员不好当",92位表示工资外收入减少,八成以上的公务员表示吃喝少了,以前部门经常出去吃饭,现在几乎没有。
  记者就该禁令的影响,采访了长沙市某机关单位公务员刘鸣(化名)、湘乡基层某单位公务员曾雯(化名)、株洲市纪委宣教处主任全林海,刘鸣说受禁令影响,自己收入缩减了一半,但人情费减少许多。曾雯则表示禁令对她的影响不大,但对上班查岗表示紧张,此外,全林海说,相比其他单位的干部,在纪检单位工作的他感受也没那么明显。            
  本报记者 谭君 长沙报道
  [长沙市某机关单位公务员]
  收入缩了一半,但人情费少了很多
  一提到2013年中央发布的禁令,长沙市某机关单位公务员刘鸣马上说,"别提了,收入缩了一半。"
  刘鸣2012年考上了长沙市一家单位的公务员,此前她在长沙一家单位工作了三年。这三年来她一直都在考公务员,虽然单位待遇不错,经常能收到一些红包,在外吃饭甚至可以签单。但是单位毕竟是聘用制,一年签一次合同,还是当公务员拿着铁饭碗更有保障。
  当她宣布被长沙市某机关单位录取时,全家人都非常高兴,最近的一些节俭措施出台后,她妈妈都为她担心,"看着你都着急,想着你都过不下去了。"
  刘鸣现在月工资3000元,此前她每月除此之外还能拿到与工资相当的绩效奖金。虽说是绩效奖,但做得再差也有,用她的话说,"以前是做多做少都有那样,现在是做多做少都只这样。以前过一个中秋节,一盒月饼,红包500元。今年元旦一分钱都没发。以前,经常会有饭局。现在基本没什么饭吃了。以前部门经常聚餐,现在根本不可能了。"
  刘鸣告诉记者,食堂吃饭管得更严了,8点以后不能在食堂吃饭,因为上班时间到了,中午12点以后才有午饭吃。查岗也变得很严,上班时间时不时有人过来查岗,下午5点半前有人来查,上班时间聊天、玩游戏、炒股,都是不可能的了。
  刘鸣着急的是她的房贷。她买了个100多平方米的房子,从银行贷的款,每月需要还2700元。收入才3000元,怎么还?她寻思着,这种紧缩政策可能要持续好几年。如果有好的机会,她肯定会辞职。"最近办公室主任都在说,要回老家去养鳝鱼、泥鳅。"
  不过,中央的这些规定出台之后,刘鸣给的人情费少了。以前,单位经常有人家里办酒席,各种结婚、喜宴,根据关系深浅,少的200元,多的400元。最多的一个月,刘鸣花掉了人情费2000元。"现在好了,人情费少了很多。"
  [湘乡市某基层单位干部]
  禁令总体影响不大,但频繁查岗让她觉得像在学校
  中央"禁令"出台之前,湘乡市某基层单位干部曾雯所在的单位,偶尔会组织去韶山两三天,曾雯说,"当然,这对于我们来说,算是一种旅游。但是现在就没有了。"
  她听她的导游同学介绍,现在,导游工作比较闲了,政府部门的团是没有了,几个月一个团都没有。
  曾雯认为,中央的禁令总体上对她这样的基层公务员影响很小,不过最近的作风检查,倒是令她有点紧张。"镇上装了指纹机签到,以前有些干部下午4点就不在了,现在每天下午5点,领导就会过来查人,看大家还在不在,感觉像在学校。"她说。
  据曾雯介绍,镇上干部在食堂吃饭要自己掏钱。早饭4元,午饭和晚饭7元,曾雯他们自己买菜去做,花费稍微少一点。"以前,如果镇上开会,村里干部和镇里干部会被安排到食堂统一就餐。"曾雯说,"但近段时间以来,镇上只招待村里干部,镇里的干部就自己回去吃。"
  工作三年,曾雯的工资涨到了2000元,但丈夫工作14年,工资也只比她多100多元。两口子一个月收入才4000元多一点点。这钱他们需要支付婆婆每月600元的生活费、回家看望长辈和父母看病给的钱,同时还要包括每月900多元的房贷。
  去年9月,曾雯参加了全国司法考试,她通过了。"这让我有点动心。有了这个,我可以考到检察院或者法院去?或者到外面去做律师?到企业去工作?"
  [株洲市纪委宣教处主任]
  各项禁令出台后感受也没那么明显
  有媒体认为去年堪称"禁令年",但在株洲市纪委宣教处主任全林海看来,中央反铺张浪费一直在讲,只是原则性没有这次这么强,要求也没有这次这么详细。
  全林海说,作为纪检部门,他们的纪律要求一直比较严格,没有过多的津补。各项禁令出台后,他的感受并不明显。
  但其他单位确实有很大变化,全林海介绍,比如以前考核指标完成有奖励,现在没有了,收入跟以前相比是降了一些。"我听到周边有人说,年轻一点的公务员,放弃这个职位,找个适合自己的谋生之路去吧。"
  全林海也听到有人抱怨待遇太低。过年过节,大家碰面互相开玩笑,"过节你们发了什么?""发了一份文件,不准送贺卡,禁止送年货。"全林海介绍。
  有媒体曾报道有公务员在禁令高压之下,选择辞职,全林海也听说有公务员辞职,但他认为,现在当公务员,文化素质要求高,但进到体制里后和社会上其他职业相比,工作性价比不高。
  他举了个例子说,株洲醴陵市某乡镇村民,当兵回家后做陶瓷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带头人。镇上推选他当村支部书记。后来省里有政策,要选几个特别优秀的致富带头人录为公务员,经省委党校培训,分派到区县当副区长。他在一家区级经济开发区干几年后,觉得很没意思:每天开宝马车从醴陵到株洲,在市里停下,换成桑塔纳再去上班。"四五年后,他就没干公务员了。"
  96%的受访公务员觉得禁令"真的严了"
  在100位受访者中,科级及以上的公务员占据近五成,不过统计结果显示,禁令之下,这些身处"官位"的公务员,其收入和福利也和普通公务员一样受到了很大影响。
  在受访的18名处级公务员中,有2个人在2013年收了月饼和1000元购物卡的礼品,其余均表示没有任何礼品收入。此外,原本单位在过年过节会发的一些生活日用品福利,2013年也全部取消。记者分析数据还发现,选取的东部、中部、西部三个不同地区,禁令在执行上并未有地域之分,三个不同地区的公务员生活受到影响一致。数据显示,96%的受访公务员觉得禁令"真的严了"。
  不过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受访中有64名公务员觉得"油水多的部门收入也少了,自己也平衡了"。此外调查发现,在东部发达地区,公务员同样在没有其他收入之后,工资待遇仍好过中西部地区,这和经济发展水平一致。
  调查过程中,部分基层公务员认为,"禁令"过于一刀切,这个比例占据了65%。有的中西部地区的基层公务员认为,他们服务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层,原本收入就不高,"禁令"中关于单位福利的规定,应是针对那些违法违规发放的财物,"但现在单位部分正常福利也受到影响,日子变得不好过了。"
  他们认为,禁令应该更精细、切合实际一些,对于身居要位的官员则要严格限制,对于基层普通公务员,应提高福利待遇,"官员收入高、福利待遇也好,要适当调配,多考虑基层普通公务员"。 据《新京报》
  "当前部分公务员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潇湘晨报: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九成公务员认为"公务员不好当"。在去年发布的禁令背景下,公务员不好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乔新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给公务员这么多禁令,目的就是要政治清明,就是要纠正党内不正之风。把反腐作为整党的重要抓手,作为提高执政党公信力的重要举措,将会成为常态。当前中央在反腐败领域出台的一系列措施,确实让公务员感到了压力。
  潇湘晨报:有分析称,各项禁令可以逼出公务员的本真形态,"公务员不好当"应当成为常态。你怎么看?
  乔新生:公务员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必须生活在透明状态,必须时刻接受公众监督。只要理解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那么,就会对我国当前公务员所面临的窘境表示理解。由于我国权利与权力之间的关系尚未理顺,因此,一些公务员还不能适应当前这种变化。相信随着反腐败工作不断深入,会有越来越多的公务员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潇湘晨报:基层公务员抱怨禁令过于"一刀切",管得过细了,让他们正常的福利出现缩减。你怎么看?
  乔新生:当前我国公务员收入分化现象非常严重,如果从名义工资来看,我国的公务员特别是基层公务员收入相对偏低,但从实际收入来看,我国大多数公务员收入相对较高。这个方面的反腐败,就是把那些收入相对较高公务员的收入分解开,合法收入,予以保留,非法收入,坚决取缔,灰色收入,给予透明化。基层公务员的收入相对较少,如果公务员认为这份工作不能养家糊口,完全可以辞职,这对于改善公务员队伍结构、精兵简政具有重要意义。
  潇湘晨报:据你观察,这种禁令与以往发布的禁令相比,有什么特点?往后还有什么后期动作?
  乔新生:当前中央出台一系列规定,都旨在解决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强化人民的监督权力,保护人民批评官员的积极性。中国在反腐败的问题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方说,领导干部财产公示制度,需要尽快建立。   
  记者 胡维
  2013年中央发布的部分"禁令"
  2013年7月,中央发布《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要求5年内党政机关不得新建楼堂馆所,办公用房超标的,应予以清理并腾退。
  2013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的通知》。
  2013年10月,中央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
  2013年11月,中央纪委下发《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
  2013年12月8日,中央发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党政机关出席会议、考察调研、执行任务、学习交流、检查指导、请示汇报工作等公务接待做出细致规定。
  2013年12月27日,中央印发《关于务实节俭做好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再次重申严格执行廉洁自律规定。
  2013年12月29日,中央印发《关于领导干部带头在公共场所禁烟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不得在学校、医院、体育场馆、公共文化场馆、公共交通工具等禁止吸烟的公共场所吸烟,在其他有禁止吸烟标识的公共场所要带头不吸烟。

辞职了能干啥?

洗个地,假设真有公务员被低收入给逼走,那也绝对是一线的基层苦逼。真能大把大把捞钱的能给逼走?
指望这招精兵简政?
说穿了还是懒政思维,或者说是作秀
这砖家,呵呵厚

逼比不逼要好的太多,长期持续就好了

支持降工资到1k,md看谁撑不住

说辞职就辞职?

现在的那些公务员好歹是大学毕业考进去的,辞职了还可以去民营企业上班就是待遇差点,以前的那些夜校电大文凭的公务员个个满肚子肥肠的辞职了能干嘛?

喷了,就公车改革来说,都是领导越发越多,底层因为级别越发越少。所以福利不发,就算逼走的也是底层干活的,那些在干屁民的领导还是在办公室里草屁民啊。

我个人是完全赞同这个观点,不愿意干可以走

这样挺好的,把科级以下全部逼走,以后就是8000一月的处级干部带着一堆1200一个月的临时工干活,可喜可贺可喜可贺啊

说个实在的例子,不是公务员
这学期我们学校缺老师但是没有编制,于是打算找以前在我们这里干过一段时间的但是后来我们没再继续合作的一位民办教师过来,当年人家是很乐意的过来的,走的时候也算是有点不舍,但是这次我们领导过去让他回来,人家就没同意,期中改卷的时候碰到了,问了一下原因。我们学校现在算给他的钱按课时费一个月也就是3k多,他现在在民办1个月起码5k,带家教还有1w收入。人家自然不愿意过来了
想想这些年,一开始民办刚开始流行的时候,人家爱去民办,因为作为工资就高1k多,接近2k,后来公办学校工资开始涨了,人家民办的教师瞬间都不吃香了,想进公办的你得认识人,你得塞钱。现在风水又要轮流转了。说起来都是要养家糊口的,工资低了是没啥意思,我老婆民办幼儿园的老师今年还涨了200元工资,我已经3,4年没涨工资了- -还扣了医疗保险- -
对于我这样懒得做家教的家里蹲老师,经济真是紧张啊

逼走的都是年轻力壮干活的,当官的谁走?
当了几十年公务员还没混到一官半职的苦逼想走也走不了了,企业职工还有养老保险,公务员屁都没有……

服务差的、年龄大的、文化低的、水平差的,他们会走吗?走出去吃啥?
能力强的走了,比如我上次发的网易的新闻,广州的一个常务副区长,号称拼命三郎,能力很强,还有某部的司长走了。
年轻的走了,人家出去能找到不比公务员工资低的职业。
剩下都是啥?
大家看看西部乡镇的情况,科员包括事业干部35岁以下的都很少(因为收入低,位置偏僻,工作辛苦,所以根本没啥人报考),大家都混日子,工作不好开展。

这句话适合各行各业!嫌工资低可以滚蛋。

爱干干不干滚,13亿人口中不信没有吃苦耐劳真心为人民服务的,做不到这一点现在在位的公务员必须全部滚下来让其他人做。
最好他妈工资一分都不发,这帮人都是吸着老百姓血的蛀虫,是该给点苦头吃吃了。

一帮玩政治的,有啥可说的。
看到三胖他家的破事就看到我们傻样了。
破逼国企也是如此,想法设法捞钱。以前是天高皇帝远交了保护费剩下全是地方的,所以90年代大家都高兴。
后来搞同港同筹,超过八年的自动转正,于是又加急辞退一批临时工。现在黔驴技穷了又搞底层员工。
说穿了就是上头加强管理,下面钱少了,为了继续捞钱才变本加厉的搞员工。
最后要么阳光工资,要么罢工

我想知道 基层公务员要啥能力?
有能力你就出去挣钱 没能力你就拿基础收入 基层公务员就是一帮没能力的人干的
那个发达国家不是这个体制 你给我举个例子出来

14个地州七个亿的项目几百个工地,技术上就三个人管,其中有一个还只管规划。来个没能力的,我估计连清单都看不完吧?
我现在2k一个月
另外,现在这种政策,我的很多同事已经有辞职的想法了,我估计长此以往,剩下来的除了老油条,就是家里做生意不在乎这些死工资的。最终官商合一,GG

对于刚入职的公务员来说,确实过于一刀切,结婚买房的压力怎能不让人喘不过气来?对于那些领导或者老油条来说,前几年政策不严的时候,早已经富的冒油了,根本不会在乎这两年什么也不发。

看回帖噴了,反又有問題,不反也有問題,天朝人果然沒獨立思考能力,只會隨主流聲音附和"我们在讨论民主,你他妈给我闭嘴"

公务员就该拿高工资,中央不知道怎么脑抽了,自己狗腿子不比外人拿得好还有个屁的凝聚力
真正要做的是资产透明化和工作测评,拿多少钱都完全透明公开,对老百姓开放测评,态度恶劣的直接撤职开除
香港新加坡好好的榜样不学

可以一定程度上逼走1没地位没后台,2自己水平能力低的人;上述两个条件只满足一个,目测无法逼走

17大以后的常委里边,除了影帝,都是基层锻炼过很长时间的,你可以说他们不要脸卖国什么的,但是论统治水平、处理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般人

基层都走?那不是挺好,事情就那帮不愿走的人干啊,或者领导干,不干?出了事就自己兜着啊,我看来很合理

公务员工资究竟低到哪了? 别整天看着那零星几个私企过得好的就当成标准了。 私企加班不加钱 干通宵 老板发神经克扣钱 吃人不吐骨头的私企多了。 你要真有能力 我鼓励出去试试 否则的话还是平常心比较一下工资福利 外面的世界是很凶险的 要做好心理准备
另外 专家? 这次还是在放屁。 人家根本不是为你说话 只不过这次上面站在了屁民这边 所以听起来舒服而已。
话说是这样说,但细想一下,临时工本身就是不怕炒,工资低,还不死命捞好处。被发现了,大不了就辞职,毫无损失,但是来办事的人就死逼了。
应该这样,政府回归到80年代,吧一切办证什么的机构全部取消,开店什么的可以办个工商牌照就直接开,别搞其他的。类似这样,全部放开,又搞活了民营经济,又可以不要这样多的公务员。
我记得80年代去市政府找亲戚,整个大院才50多号人,看看现在,几千人不止了吧。

叫即把苦,等到出现公务员荒的时候再谈这些,现在就开始哭未免早了点。

基层都走了挺好的啊,那活谁干?钱少了临时工都找不到,那只能领导自己亲自上阵了

不错,这样卖假药假货非法经营的都没人管了。

南蛮某地其实也差不多,街道执法队,30个人就队长一个公务员编制,月入8千,29人都是临时工又或者直接用外包服务.

老百姓必须知道一个事实,要求政府去实现一个作用,比如监管药品吧,那么政府就会收更多的税收,招更多的公务员,反过来都加在百姓生活成本上。

什么时候没人愿意考公务员了,再谈提高待遇也不迟吧

呵呵,现在基础还有多少公务员?一大堆聘用派遣工,对TG来说公务员自己滚蛋那是求之不得。

待遇不好不是讽刺他人要辞职的理由,工人工资还低呢,也没少抱怨,难道工人也要辞职?
关键是社会要促进公平正义,收入分配合理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融不入的熔炉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融不入的熔炉
Jan 11th 2014, 02:19, by 墙外仙

南桥 2014年01月11日

INTERNATIONAL-1-copy-articleLarge-v2
在华盛顿大学2012年的近5800名大一新生中,中国留学生占到了11%。

十一年前,我揣着1900美元,带着两个行李箱,转了几次飞机,来到美国雪城,在雪城大学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原以为纽约州有"大苹果"纽约城,既然雪城也在纽约州,应该不会和上海有多大差别。来了却发现,需要适应的地方极多。例如,我在美国的信用记录为零,申请信用卡屡次被拒。交通更是大问题。雪城的公交车不是几分钟一班,而是要拿着一张时刻表,在雪地里等着。考驾照,我第三次才通过。我从一个退休飞行员手里买下了第一辆车,这几乎用去了当时积蓄的一半(800美元),几个星期后,车的变速器坏掉,维修的报价为1500元,比原价还贵,我只好放弃。再后来,家人来雪城与我团聚,而此地著名的"湖泊效应"暴风暴差不多也开始了。从10月底到次年春末,整个城市常为几英尺的积雪覆盖,我们挤在一个阁楼改造的小房子里,无处可走,郁闷看得见。

除了生活上的各种挑战之外,学习上也有些没想到的问题。听课的时候,过了颇一段时间,才适应了老师的说话方式。说起来有些丢人,我在国内的专业还是英语。事实上,刚来的时候犯的极低级错误都有。我去最为容易点餐的地方——麦当劳。点完服务员问我一句话,似乎是问我要不要"赶上"我的薯条(Do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fries)?作为万物之灵长之一,我为什么要赶上愚蠢的薯条呢?我正在纳闷这算哪门子美式幽默,服务员却摇了摇头,递给我几包小小的番茄酱。一看包装,我恍然大悟,原来她说的是ketchup(番茄酱)——在我的中式英语思维里,我还以为番茄酱叫tomato sauce。这类经历我的一个伊朗老师也有过。刚到美国,他进了餐馆,连怎么点菜都不知道。去餐馆时,他闭上眼睛,让叉子倒在哪里,他就点哪个菜。受早年经历影响,这位教授极力主张学校"国际化",改造其课程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留学生,也让本土学生得益。学校对此倡议不冷不热。教授出师未捷身先死,国际化使命中道崩殂。

和其他国家学生一样,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的生活、学习各方面调整并不容易,但这个问题直到最近才引起了更为密集的关注。最近一些年,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上升,各国向中国留学生打开了闸门。在美国,中国已经超过印度,成为留学生最大的来源国。但由于中国学生对于美国接受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面临的挑战也随之高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也亲眼见证了一些中国留学生遇到的挫败。

和我们这些老留学生不同,新一代留学生大多来自富裕家庭,起码也是收入尚可的中产家庭。老留学生自费留学,读研究生的居多,靠奖学金生活的比例不小。新的留学生,有不少从本科甚至私立高中开始读,学校很少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学生的学费也成了各校可观的收入来源之一。这些学生也不再全被看作可能成为美国财务负担的可疑分子,在签证中被一再刁难。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优质客户,也在一定程度上帮着拉动本地经济——一些中国学生来美国后,有实力立即购买新车。

然而,解决了生存的基本所需之后,今天的学生面临不同的调整和适应问题。让这些新一代留学生沮丧的是,他们被视为"异类",和所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格格不入。老一代留学生人数少、较为孤立,所以努力融入的动力更加强大。而今天的留学生可以随时找到一个庞大的老乡团作为后援,所以反而较难跨出心理的"舒适地带",去更主动地融入校园文化,熟悉美国课堂。《大西洋月刊》一篇题为"我们不是异类"的文章(作者劳伦·戴维森,2013年11月1日)引述了《南华早报》的报道称,进入常青藤学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有四分之一退学 ,不过对于这个惊人的数据,也有人指出研究者是从校方处拿到的退学数据,但这些退学者也有可能并未放弃学业,而是转到其他学校,因此可能有夸大之处。无论如何,中国留学生在学业上出现种种障碍已经成为越来越明显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成因很多,但多半可归结为学校和学生双方的互不适应。

这种不适应问题,学校有责任,比如一味对中国"扩招",而不去让校园的资源和课程更为国际化。多年来,许多中国学生告诉我,很多学校的"使命宣言"中虽有"多元化"的使命,却大部分口惠而实不至。到了美国后,很多留学生在新的环境里接受"放羊"式教育。适应被视作这些留学生的私事。大部分教授忘了班上还有国外学生,虽然美国众多高等院校的留学生比例普遍出现增长。一些作业和要求带着某些针对本土学生的假设,留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比如,有的教授以为学生都知道学科所用的美国心理学会(APA)或现代语言学会(MLA)的学术文献规范。很多留学生因引用不当,被视为作弊。美国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课堂教学和测试方法,其他国家的学生也可能知之甚少。有美国教授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学生倾向于"集体式思考",因而能适应学校的团队作业。而大部分中国留学生过去作业多为单打独斗,很少有协作式的作业。

不过,也有不少大学鉴于留学生数目逐年提升的现实情况,开始做针对性的工作。中国留学生超过3000人的普渡大学,甚至有专人研究、开发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教学方案。一些小学校,如我所在的艾比林基督教大学(Abilene Christian University),国际留学生办公室开始针对老师开展培训,让老师了解留学生们的独特挑战。学校举办多次针对性的讲座,告诉老师如何考虑留学生的处境,比如在小组作业中,刻意安排本国学生和留学生参加一个小组,以便大家有更多机会相互接触和帮助,而不是放任他们各自扎堆。小组作业中国学生极不熟悉,但老师的这种安排,很多留学生非常喜欢,因为可借此机会,接触他国学生,了解彼此的文化。学校留学生办还在筹办"演说团",安排留学生去本地社区(如中小学)去讲述各自的文化,让留学生不只是被动接受美国文化。留学生办公室顾问露西·道森(Lucy Dawson)表示,有时候外国留学生不喜欢主动出击去进入美国文化,而一些有"结构"、有"规划"的活动,学生则非常喜欢。可见有时候大家不是不愿意融入,而是找不到合适的渠道。

但是即便我们这样规模的学校,也有来自47个国家的留学生。完全指望老师来适应学生,或是都指望留学生办的"组织安排"来解决一切问题,也不大现实。从留学生离校前的访谈上看,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过去学习习惯也千差万别,教授无从面面俱到地了解。中国学生可能适应标准化考试,而我们学校一个来自埃及的学生,遇到标准化测试,见一个题目下面有ABCD四个选项,且看上去都差不多,就觉得无从下手。

更为关键的适应办法,是学生应该自己做足功课,去适应新环境。有一些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四年下来,英语能说得没有口音,学业上有所成,且结交了很多本地或其他国家的学生。这些学生通常都刻意接触、深入本地的学术和生活环境。而且他们情商颇高,不因一点点困难就轻言放弃。这种优秀的留学生每一届都有,所以不可笼统地放大留学生面临的"融入"问题。

但也有不少留学生遇到挫折,不是迎难而上,而是开始退缩。当他们和美国学生之间出现沟通障碍的时候,不是去继续尝试,而是撤退到同乡的小圈子里。有的留学生十分"土豪",明明学费食宿费已经包括了在学校宿舍的住宿费,却搬到校外和中国同学合租。前不久,网易曾经给俄亥俄某大学的中国留学生做过一期专题"失落的留学梦",上面有年轻的留学生在一起打麻将或是抽烟喝酒的图片,引起了担心形象被丑化的当事人强烈不满。

留学生扎堆的情况并不鲜见。这个现象在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有存在。毕竟文化上同根同源,接触起来更为容易。中国留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这个问题更为严重一些。扎堆使得学生忽略学校合理提供的资源,而自己找"同乡"想办法。这种做法貌似有效,却属欲速则不达之举。作为课程设计人员,我和老师接触很多。常有老师纳闷,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去看课程大纲上写明的要求,也不利用答疑时间(office hours)来咨询,而去问中国同乡。同乡给出的信息往往并不准确,大家是在以讹传讹。美国老师通常都愿意给学生花时间。来我们学校的一位法国女孩朱利亚称,在法国,她接触到的老师往往上完课就走人,很少额外在学生身上花时间,而在我们这个学校,美国老师愿意和学生交往,甚至邀请学生到自己家里。老师通常不是刻意疏远中国学生,将其视作异类,而是中国学生不去利用这些现成资源。这是很可惜的事。

另外,中国留学生可能是习惯了"标准化"测试,时常寻求"标准答案"。做作业的时候,可能会去抄学习比较好的师兄师姐的听课笔记,以为这是老师要寻找的答案,结果作业雷同,被判为作弊。在美国,老师通常鼓励原创的解决方案和独立思考。留学生在一起抱团,做作业相互帮助,有时候会证实老师对他们缺乏诚信、在一起作弊的怀疑。有学生作弊,被抓住后,说在中国大家都这样,这就摆明着给自己的国家抹黑了。前不久,我应邀去给一群老师做培训的时候告诉他们,中国学者如有学术抄袭问题,被曝光,这些人一样会声誉扫地。随着老师对不同学生接触的增多,他们也开始意识到作弊并非"中国特色",毕竟也有不少中国留学生在这里很快适应了美国的学习方法,不需要通过歪门邪道也能获得好成绩。

另外,留学生的扎堆,也使得留学生社区和当地社区绝缘。网络使得这一问题更为严重。现在大家在美国一样可以用微信这类社交工具。这些工具自然是好东西,让国内国外沟通无障碍,但是耗时过多,则容易让人"玩物丧志"。到了一个自由的环境里,照理说大家应该可以去找质量最好的信息来源,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家用这种自由,去消费更为垃圾的信息。就好比一个孩子离家之后,脱离了父母管束,却开始放开了吃垃圾食物一样。很多青年人出国前,设法"翻墙"看"墙外"的消息。但是出国之后,却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国外中文八卦网站上。大家有空就看《文学城》,而不是去看《大西洋月刊》、《时代周刊》、《赫芬顿邮报》。这固然跟大家背井离乡后渴望获得与故土有关的讯息有关,但跟很多人固步自封不无关联。这些习惯等留学生毕业后工作了也改不了。过去我送孩子去一家大学的教学楼上中文学校时候发现,《纽约时报》在教学楼里可免费取阅,但是很少有中国家长去拿。我却听到有家长在讨论通过卫星电视之类方法收看过的湖南卫视节目。

随着留学生的增多,很多人也觉得没有必要接触当地社区。美国很多学校处在大学城,地处偏僻。但每一个社区,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深入进去,当地节庆、俱乐部、体育运动、音乐表演、各国餐饮,也多姿多彩。如果一味在异国他乡寻找自己的"中国梦",未免陷入失望。篮球明星易建联去密尔沃基雄鹿队效力,后来萌生去意。密尔沃基市从市长、议员,到雄鹿队领导层,无不挽留。易建联却嫌密尔沃基中国社区小,不愿多待。当时曾有一位体育评论员嘲讽,在美国打球,却嫌一个地方中国社区小,如此依恋,何不回中国?那里中国人最多。当然,易建联的这番说法也可能只是拖辞,并非本意。

说到融入当地文化,大家想到的可能是"融入主流"这几个字。在华人圈中,"融入主流"其实就是"成功"的代名词。其实美国这些年社会分裂也颇严重,蓝州红州差别不小,并不存在一个大家都能认同的"主流"。美国甚至也不是什么"大熔炉",要把个性不同的人都化到一起,搅得面目一致。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这里是"色拉碗",在这里可各取所需。在这种环境下,个人的选择,决定了留学生活的质量。同一批学生进来,由于选择不同,四年后结果也可能判若天壤。消极地看,一些学生是被父母逼来留学的,不去接触当地社会和社区也是一个选择,但横竖要在这里待几年,这么做多少有些可惜。

十几年前,当我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我也曾想像猪八戒一样,回高老庄了事。不过我认识到人总要不断打破自己的舒适区,才能进步,所以最终坚持了下来。我自己带着家人和孩子,力争参与当地社区的各项活动,并从中找到了各种乐趣。当然,直到如今,我永远没法过没有豆腐和老干妈豆瓣酱的日子,不过在此同时,我们也喜欢上了"真牛"汉堡(Wholly Cow)和施洛茨基比萨(Schlotzsky’s Pizza)。我依旧用中文写稿,但是我爱上了美国方便的数据库。更重要的是,我们结识了很多友善的美国人,他们的热心和友爱,让人常常忘记我们存在筷子和叉子的分歧。

南桥,曾做过多年文学翻译,现在美国高校从事课程设计工作,关注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跨文化语境下的转换和借鉴,著有教育文集《知识不是力量》、《及格主义》等。感谢艾比林基督教大学国际留学生办公室斯蒂芬·舒梅科(Stephen Shewmaker)、露西·道森(Lucy Dawson)和莉安·莫尔(Leanne Moore)对此文写作提供的支持。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