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2日星期四

墙外楼: 乔木:黄海波案的警权滥用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乔木:黄海波案的警权滥用
Jun 12th 2014, 02:59, by 墙外仙

大陆影视明星黄海波酒店买春,事实清楚。尽管他没有结婚、没用公款、没在娱乐圈和粉丝中搞潜规则、双方自愿、公平交易,但按目前普遍的道德标准来看,这肯定是丑闻。而且按照中国现在的法律法规来看,也是确定无疑的违法行为。因此在北京警方根据举报将其抓获,并处15天行政拘留后,于德于法,舆论基本能够接受。
人们不满的是,同样是买春,去年上海的五名法官集体犯事,结果只处以行政拘留10日,怎么到了虽有名气但无职无权的黄海波这里,就变成拘留15日。当然在处罚规定的理解和执行上,在容许的范围内,各地警方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且两案的全部细节和差异,公众不一定完全知晓。因此对于不同的处罚,总体也能说得过去。
正当此事的热度逐渐褪去,人们以为黄尽管比法官多关5日,但拘留15日后,就会像他们一样释放的时候,北京警方却宣布黄拘留期满后,转为强制收容教育半年。
这下舆论哗然。不仅和法官案比起来,显失公平,而且一事不能两罚,既已执行完毕拘留,岂能继续限制自由,搞什么强制教育?更重要的是,经过长期的抗争,中国好不容易刚刚废除了劳动教养,怎么警方这里还保留个强制收容教育?
于是群情激愤,呼吁黄应该行政复议,申请撤销后续的处罚,或诉讼警方的滥用权力。以法律泰斗江平教授领衔的几十位学者、律师,专门就此事召开研讨会,建议借此彻底废除强制教育,限制警方的权力。
正当人们期待警方做出回应时,失去自由的黄海波却半夜托人发表声明,表示对因嫖娼拘留15天后再强制收容教育半年,"不诉讼、不复议,更不愿有人再炒作"。这是黄真实意思的表达吗?从发布的时间和措辞来看,更像警方迫于舆论压力对黄的胁迫施压,利用权力,借黄之口继续错误的决定。
而且还专门提到不愿炒作,这是对事实的讨论,还是无中生有的捏造?就算是炒作,黄在里面怎么知道外边炒作?这种炒作到底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在黄、公众、媒体、警方中,谁更害怕炒作?
与此同时,各大网站在删除关于此事的讨论帖子。木然教授抱怨他在百度百家发表的专栏文章被删除。网站开始敢登此文,说明内容审查没有问题。登出来又删,说明来自警方的压力。这种没有政治背景的社会案件,都要滥用权力,且手段拙劣,莫非在唤醒民众权利意识的同时,也要逼得黄海波转型吗?从一个艺人,像艾未未、伊能静一样,转变成意见领袖?
当局在二奶、官员包养情妇、中纪委网站最近提到的党员"通奸"、以及满大街明娼暗妓现象方面的不作为,早已饱受诟病。对黄的选择性执法,虽然原因不明,但拘留也算有据。可是随后的强制教育,罔顾舆论,一意孤行,胁迫当事人,压制舆论,无论从实体到程序,都是在滥用权力。
强制教育本来是警方利用公权力私设的部门"家法",于法无据,但长期存在。对于不听话但又不够逮捕判刑的当事人,警方可利用强制教育限制自由,威慑打压。对于合作听话的,可以作为奖励恩赐。由于决策的不透明、执行的封闭性,不排除用强制教育作为利益交换和打击报复的手段。
强制教育过去不为公众所知,这次借黄案暴露于众,本来通过讨论适时废除,对依法治民和依法治警都是很好的机会,但警方显然不想放弃特权。强制教育继续存在,警方就会继续滥用权力,侵犯公民的合法权利。
当年孙志刚之死引发的对收容遣送的讨论及最后废除,长期存在的劳动教养制度的讨论与废除,见证了中国社会的艰难进步。如果说把"权力关进笼子"还是遥远的中国梦的话,那么能否尽快废除强制教育,对过分膨胀的警察权力进行一点限制,不知是否痴人说梦?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