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9日星期四

墙外楼: 官老爷出差 —— 差旅费新规会不会又“照舅”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Save on Cookie Cutters.

100 shapes on sale, up to 40%, at Sur La Table!
From our sponsors
官老爷出差 —— 差旅费新规会不会又"照舅"
Jan 9th 2014, 00:59, by 墙外仙

廖保平

几经酝酿、重新修订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终于亮相了,其中住宿费、伙食补助费将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分地区设定标准,目前尚未规定具体数额;交通费用方面,司局级可坐火车软席、飞机经济舱;而市内交通费用则每人每天80元包干使用。出差人员应当在职务级别对应的住宿费标准限额内,选择宾馆住宿,并且按规定标准自行用餐,超支部分由个人自理。

不知道此次新规出台,是为了压缩机关各部门的一般性支出,还是因为2007年开始实行的标准过时了,"如今已很难找到每日住宿费低于150元的酒店","标准不合时宜,必然导致向地方转嫁、弄虚作假等一系列问题"。是不是标准提升了,就可以杜绝或减少向地方转嫁、弄虚作假等一系列问题么?谁可以拍着胸脯跟纳税人保证?

好吧,我也懒得要人保证了,看看古人如何想法子保证,大抵可以知其一二。

中国古代官吏公费出差是怎么回事?差旅费怎么管理?这要从古代的驿政说起。完颜绍元先生说:"驿是古代政府专供官员行旅食宿和递送公文用的公务系统,兼备国营交通、邮政、招待所等多种功能;落实到机构的具体名称上,历代互有异同,有驿舍、传舍、邮驿、驿馆……种种名目,而同全国基层政区及交通网络的密切复合,则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完颜绍元《官场那些道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218页)

确实,古代驿的名目较多,又有传、置的说法,其实,驿、传、置三位一体(《史记·孝文本纪》)。另外,公差人员在驿站吃、住、行也三位一体,即吃有"传食"制,指食物的供给;住有"传舍"制,指住宿的供给;行有"乘传"制,指车马船只的供给。

有学者认为,我国最早的驿站设置形成于商代。商代时期,都城外大道纵横交错,大道沿线设立了许多据点和止宿之处,这就是最初的驿站形制,称为"堞",50里设置一处;随后发展成为"次",即可以暂住的旅舍之类;再后,正式建立"羁",是商王朝专为商王、贵族建筑的道边旅舍,不仅供止宿,而且供应饮食。(董艳《汉唐丝路驿站小考》,载《丝绸之路》,2009年第12期)

西周时,驿站称为"委"、"馆"、"市"。《周礼》记载,当时国家大道沿途,10 里设庐,庐有饮食;30 里有宿处,称之为委;50 里设市,市有候馆,接待来往信使宾客。臧嵘先生说,这些馆、市,设备考究,有楼厅、有浴室,可以在这里充分地休息,解除旅途的劳累。道途专管庐舍候馆的官员,称为"野庐氏"。(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比拼似地修建筑驿站,当作国家"形象工程"。齐国"三十里遽(今之邮驿也)委焉,有司职之"。(《管子·大匡》)燕国境内大道沿途修庐室,"夜可寝,昼可憩,有井又备饮食,有舍以为藩蔽"。晋文公做盟主时,平整驿道,大修驿馆,"诸侯宾至,甸设庭燎,仆人巡宫,车马有所,宾从有代,巾车脂辖"。(《左传》)一切安排服务周到,让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战国时期,驿站进一步完善,驿馆分等级,最上等的称为"代舍",中等的称为"幸舍",下等的称"传舍"。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广修建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关毕止,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锥,树以青松"。(《汉书·贾山传》)沿途建立驿站、离宫和军事设施。当时步递停留处称"亭",马驿站称"驿",10里设一亭,30里设一传(驿)。

汉代则"设十里一亭,亭长、亭侯;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汉旧仪》)。甚至连边地都设了驿传馆舍。《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终无盗贼寇警","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由此可以想象,驿站的繁忙,以及驿站在政治安全交通战略上的重要性。

魏晋时期,"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晋书》卷一百三十)也还算兴盛。

隋唐驿传制度更为完善,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中说驿道上,"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这未必是夸张之辞,杨贵妃吃的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就是靠驿站快马加鞭,一站一站地从南方过北方来的。

当时从事驿馆工作的人员数量很多,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驿馆,驿夫有数十甚至百来个人。唐代共有水、陆驿一千六百多个,有人推算从事驿传的员工逾二万多人。(转摘自完颜绍元《官场那些道儿》,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218页)

唐代尤为不同于前代的是,除了中央政府设"驿",地方政府还设"馆",类似现在各地政府的"接待办",其规模和豪华程度不亚于驿站。杜甫所写《唐兴县客馆记》里所找描写的馆就颇为可观。

唐是很多王朝制度完备的朝代,唐以后皆有驿站,自不待言。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废驿,但类似于地方接待办的"馆"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样一套驿传制度为官吏出差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过,具体的差旅管理,历代各有异同。一般而言,是官吏在自己所在政府、部门领取使用驿传的凭证,名称历代不一,有传符、驿券、勘合、马牌等。有点像现在的介绍信或出差证明,注明姓名、职务、差使等,而驿券则像是进化为有面值的票据凭证。出差官吏凭此享受驿站提供的吃、住、行一条龙服务和差旅补贴。

拿"吃"来说,至少到了战国时,法律规定已非常详细。譬如秦国根据有无爵位和爵位等级,给予过往官吏以规定的传食供应,"不更以下到谋人,粺米一斗,酱半升,采(菜)羹,芻槁各半石……上造以下到官佐、史毋(无)爵者,及卜、史、司御、寺、府,(粝)米一斗,有采(菜)羹,盐廿二分升二"。(《传食律》)

赵岩先生说,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主要包括马的饲料供应与人的传食供应两大类,马的饲料包括茭、麦、穰麦等,人的传食供应主要是粟、米、酱等,地位较高的供给肉、羊、鸡、鱼、酒等。传食主要来自县、郡、亭及其他置(调拔),均按官吏不同等级享受不同伙食标准。(赵岩《论汉代边地传食的供给》,载《敦煌学辑刊》,2009年2期)这可以在《过长罗侯费用簿》的记载找到佐证:汉宣帝元康五年正月,县泉置招待经过的常惠使团,其中长罗侯最高和食邑侯的伙食有鸡肉、羊羔肉、牛肉、鱼肉、酒、其他副食品;朝廷部门要员有鸡肉;西域王亲属和羌豪有肉;西域使者和汉廷普通官吏,其中包括基层官吏的家属有主食。

拿"住"来说,一般因公出差都可以住驿站。以汉代为例,包括巡幸地方的皇帝,中央派往地方"巡行"的使者,出征的将领,就国和入京朝请,奔丧或继任大统的诸侯王,"行县"的太守及下去料理公务的太守属官,"行部"的刺史,上下往来的具国家特征的一些人士,一些因私事而入住的高官及其官属等。(张机《汉代旅舍探析》,载《北京联合大学》,2008年第2期)只是不同级别的人住宿标准不同,即面积、朝向、陈设等有区别;没有资格入住驿站的,则"自须于村店安置"。

拿"行"来说,驿站根据官吏身份品级,配备马匹车辆及舟船;必要的时候,还给派挑运行李的脚夫,视具体情况而定。唐代《公式令》规定:"给驿,职事三品以上若王四匹,四品及国公已上三匹,五品及爵三品已上二匹;散官、前官各递减职事官一匹,余官爵及无品人,各一匹,皆数外别给驿子,此外须将典吏者,临时量给。"所谓的四马、三马、二马,相当于现在讲的软卧、硬卧、座位,或头等舱、经济舱之类。宋代以后,还增添了轿子,为出差官吏提供更优渥舒服的出行服务。

在宋代,因公出差的官吏如若在驿馆就餐,驿馆就按驿券供给;如果不想在驿馆就餐,如有很多官员出差,尤其是中央要员到地方出差,沿途会有地方官员公款接待,或是朋友、同乡、故人请吃。如明代宰相张居正,奉旨回籍办丧事,沿途都有地方公费招待,嘴巴都吃腻了,不晓得吃什么好,"始所过州邑邮,牙盘上食,水陆过百品,张居正犹以为无下箸(筷子)处"([明]焦竑《玉堂丛话》)。

没有使用的驿券可以拿到驿站领取实物,也可以折合成现钱支领,叫"折干"。这样,出差一趟就相当于额外得到一笔收入,类同"加薪"。有权势的官员出差住驿站,把驿券消费光了,还要强行索取额外的"折干",有点像超额、虚增报销。明朝张萱在《西园闻见录》里有这样的记载:"如旱驿一到,便于额外索常例,马数匹折干矣。正数骑坐马,由每匹索借马钱,必饱欲而后止……多者以银两计,甚且以十数两计。"为此,有的驿站一年中平均在每匹驿马上赔进的"折干"就高达三百两银子。

《曾巩集》里记载一个官员,官禄拿来支助亲戚,自己老婆孩子靠"食馆券",这就可想见,官员出差之频繁及差旅补贴之丰厚或勒索之狠。

对于高级官员来说,出差"折干"都是小钱,下面送礼才是大钱。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兵部尚书兼右都御史翟銮奉旨到塞上犒劳军队,这是典型的公务出差。翟尚书这样的部长级干部出差,公款吃喝和驿券"折干"自不在话下,最大的收获在下面送礼行贿,自己只需要"笑纳"就行。据统计,翟部长出这一趟公差,收的财礼、土特产等装了一千辆大车,可谓满载而归。

难怪自古以来官员并不以出差为苦事,而是视为肥差,"朝廷每遣一人出差,即是其人养活之计,诛求责取,至无限量。州县官吏,答应奉承,惟恐不及。间有廉洁自守,心存爱民,不为承应,及其还也,即加谗毁,以为不肯办事。朝廷不为审察,骤加以罪,无以自明。是以在外藩司府县之官,闻有钦差官至,望风应接,惟恐或后。上下之间,贿赂公行,略无忌惮,剥下媚上,有同交易,贪污成风,恬不为怪"。(《明经世文编》)就是说,朝廷官员出差一趟,要是下面招待不周,将来自有小鞋给你穿,为了不得罪上面的干部,下面当然要极力剥下媚上,驿馆上的供给又岂能不大大方方开销?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何必心痛而毁了自己的前程。

面对那些索取无度的办差官员,良心脆弱的接待官吏,恐怕只有死路一条了。清代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广西还真的发生过一个杨县长,因未招待好上级广西学政梅立本,而羞忿自刎的事。

不光官老爷出差是件一路进账的"养活之计",就是随从仆役也跟着进不少的"辛苦费"。"若夫水驿,官船一到,则船夫有索,行厨有索,长行吹手有索,家人有索。"(《西园闻见录》)就算清廉不勒索者如清朝的翁同龢,身为翰林院修撰,奉旨出差陕西,"行则拜帝尧祠,游少华山,谒留侯庙,住华清宫"(《翁同龢日记》),游山玩水,有吃有住有人侍候,快活似神仙。更有甚者,一些官员出差住进驿站,还要地方官员或驿站官吏给他们弄娼妓以供淫乐,把个驿站弄得跟妓院似的。(《元典章》)

对类似违规使用驿站的行为,朝廷会严加处罚。如汉代规定,"为传过员,及私使人而敢为食传者,皆坐食臧为盗"。(《二年律令·传食律》)就是对伪造驿凭,享受驿传待遇、骗吃骗喝的人进行处罚。朱元璋时,特地制定《路费则例》,规范机关公务员差旅费管理:"每有司官一员,路费脚力共钞一百贯,周岁柴炭钱五十贯","若向后再指此名额科民钞锭、脚力、物件、官吏重罪"。意思是,规定差旅费是多少就是多少,额外索求必处重罪。可是,朱元璋一死,外甥打灯笼 ——照舅(照旧),违法舞弊,假公济私等乱象层出不穷。明成祖曾命人调查用驿情况,发现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还在使用应该收缴而又没有收缴的过期勘合。(《永乐实录》卷81)明崇祯也命人调查过一次,发现用驿者属于公务性质的仅十分之二,用于私立事的占十分之八,所谓公费出差成了假公务办私事的出差。(《崇祯长编》卷20)

以上所例乱象与现在官员出差,向接待单位提出正常公务活动以外的要求;在出差期间接受违反规定用公款支付的宴请、游览和非工作需要的参观;接受礼品、礼金和土特产品等,如出一辙,也是古今政府监管治理的重点。

古代通迅不发达,因公出差必不可少。在通讯极为发达的今天,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现代化网络办公软件,要视频有视频,要声音有声音,要图片有图片,要文字有文字,大家各处天涯海角,身在万里之外,仍然可以在网上办事开会,有些公务毫无必要出差办理,却要扯个蛋疼的理由出去"潇洒走一回",浪费纳税人的钱。要是全国上下的差旅费细细算笔账,我相信一定吓死人,是应该好好管管了。

虽说现在出台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有不少的"明确"、"强调"、"提出"、"要求",下面也会依葫芦画瓢,都会层层下文。问题是,会不会同样是像朱元璋那样热闹一番后,又是外甥打灯笼 ——照舅(照旧)呢?我想,倘若没有财政民主,阳光预算,民众监督,还是会照舅。至于如何才能财政民主,则又是一篇大文章了。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