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坚决不让动、不许动,现在能迈出这一步不容易。"
"人口是分母,GDP是分子,有人担心分母变大之后,影响人均GDP。"
备受期待的"单独二胎"新政策,出现在2013年11月15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里。
作为一项影响13亿人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因此不到最后一刻,官方很少走漏风声。就在消息正式发布前两天,国家卫计委官员对于外界的猜测还专门予以否认。
多年来,有关放开二胎的呼声和争论从未间断。"多少年坚决不让动、不许动,现在能迈出这一步不容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顾宝昌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这位国内人口学界的权威学者曾多次上书中央,要求逐渐全面放开二胎。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单独二胎"政策历经十年酝酿,无数次的调研、讨论和测算。新政酝酿阶段,曾有多个方案进入决策层视野,有关二胎放开的博弈可见一斑。这其中既涉及不同智库之间的竞争,亦有民间社会与官方的角力,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利益权衡。
前传:两个调研的分野
国家卫计委官员近日称,完善计生政策准备工作的启动始于2008年。但其实在本世纪初,卫计委就已经着手调研。
2004年4月,18位人口专家历时两年完成了一份调研报告《关于调整我国生育政策的建议》,上书国家计生委。建议先放开"单独二胎",然后再逐渐过渡到"全面二胎"。负责牵头的顾宝昌回忆,调研实际上是由国家计生委赞助的,但是计生委为了低调起见,要求专家以个人名义展开。计生委领导当时批复:赞同现在着手,否则会陷入被动。
调研的一个动因,跟生育率太低有关。从1992年开始,中国总和生育率就低于人类世代交替所需的更替水平(平均每对夫妇生育2.1个孩子),到2000年只有1.6,更是跻身世界生育率最低国家行列。报告担心,"如果政策不变,总人口将在20年左右达到零增长"。
总和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对于生育率的不同估计,成为日后二胎政策"稳定派"和"渐进派"核心分歧所在。
这一建议当即引起高层重视。2004年6月,时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彭佩云提议,在河北保定召开一次关于生育政策的内部研讨会,时任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也到了场。
调研报告的出台引起质疑。"很多人担心,生育政策一旦放宽,势必造成生育反弹,人口失控,而且计生部门就没工作可干了。"报告的牵头人之一、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王丰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最终反对声音占了上风,建议没有了下文。
相比之下,卫计委的另一个调研报告的命运迥然不同。2004年2月,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在北京成立,组长为三个重量级官员: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蒋正华、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徐匡迪和原国务委员宋健,成员有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三百多位专家。课题组由计生委旗下两个机构负责,一个是负责政策规划的规划和信息司,另一个是官方智库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经过两年多调研后,2007年1月,课题组推出了一份近300万字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建议"十一五"时期保持生育政策稳定。一个重要判断依据是,1990年代以来,总和生育率一直稳定在1.8左右。
这引起学界的一片质疑。"数据处理上存在偏差,比如流动人口、生育当中的妇女被统计进来,而很多未生育妇女因为人员流动没算进来,没做加权,这个抽样不太能说明问题。"人口问题专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华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1.8的生育率导致政策趋于保守。
中央对这份报告很看重。接近卫计委的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在调研、写作过程中,课题组向中央有关领导汇报了近十次。
尽管这份报告不提倡改变当前计生政策,但报告也认识到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比如性别失衡和急剧老年化等等。报告指出,要及时开展生育政策的前瞻性研究,这为未来卫计委政策松动埋下伏笔。
推进:倒逼下的"蛋"
中央的计划生育政策虽然总体稳定,但实际上"单独二胎"已在多省农村悄然展开。国务院参事、原中国人口与研究中心主任马力回忆,"在实施'双独二胎'政策后,上海、天津、江苏、辽宁、吉林、安徽、福建等7省份农村陆续实施了'单独二胎'政策。"
"计生政策自1978年出台后,35年来不断据国情、省情调整,从最早农村第一胎是女孩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到取消二胎间隔,再到双独二胎,再至农村单独二胎,直至这次全国范围的单独二胎,都是延续了这一思路。"马力说,"独生子女家庭为国家作出贡献,计划生育政策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始终沿着给予'独生子女家庭'相应的代际补偿开展,这更体现公平。"
卫计委调整生育政策提上日程,是在2009年要求改变的呼声渐涨之后。当时,低生育率所带来的弊端日益严峻,如老龄化问题急剧恶化、民工荒、高考人数锐减等等。据《财经》报道,有领导、地方不断上书中央,中央批到国家人口计生委,计生委压力很大。
从那年开始,二胎政策是否放开,成为每年两会上最热话题之一,代表委员关于放开二胎的议案提案也多了起来。人口计生委很支持这样的方案,但阻力来自部委中的经济部门。"人口是分母,GDP是分子,有人担心分母变大之后,影响人均GDP。"顾宝昌说。
人口学者们并没有放弃。2009年,顾宝昌和国内25位人口学者再次上书中央,认为分步放开二胎的时机已经成熟。依据是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总和生育率降到1.33。"如果等到中国人口已经开始负增长,再采取措施提高生育水平,为时已晚。"
但这个提法再次遭到了部分专家反对。"统计局的数据是未经调整的数据。"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翟振武对南方周末记者举例说,日本生育率都有1.4,中国怎么可能低于日本。比如一些黑户等原因,很多0岁的孩子没报上来。
顾宝昌认为,任何统计都有水分,但即便把水分放进去,这个出生率还是很低,因为每次调查都在下降。
这份报告的另外一项调研成果,亦被认为缺乏说服力。课题组针对已经实行"二胎政策"二十多年的四个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发现,在这个总覆盖人口八百多万的区域,多年的生育水平都保持在2以下。
马力认为,全国有5个省和4个地区执行"二胎政策",而只有山西翼城和甘肃酒泉两地是低生育水平,其他地方生育水平在全国均属不低或较高水平。经济发展、教育水平、计生政策、计生工作等因素,都会导致生育水平下降,因此,仅翼城、酒泉低生育水平,不能代表人口发展普遍规律,更不能证明仅是计生政策决定的。
标志性突破出现在2010年初的全国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会议提出"十二五"期间,"稳妥开展实行'夫妻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家庭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政策试点工作"。
卫计委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陈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最早专家委员会汇总了学界的四个方案给决策层,最后多数学者的"单独二胎"建议被相中。第二个方案是全面放开二胎,如北京大学教授曾毅提出的"二胎晚育软着陆"方案,即在适当晚育间隔前提下,不分地域、城乡或是否独生子女,均可生二胎。第三是维持现状,第四是收紧。
陆华杰将四个方案形象地称为稳定派、渐进派、突变派和紧缩派。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培安近日透露,后两个方案因为与群众期待相悖,将导致人口结构性问题,首先被决策层否定,而第二个方案被否,是因为担心会导致人口大幅波动,给基本公共服务带来压力。
为什么不全面放开二孩,要谨慎推进?马力说,"制定政策的原则是:人口切忌大起大落。积累的生育数量越多,一旦释放,等于头顶上顶的水库风险越大。人口是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最基础的要素,中国三次出生高峰,已给国家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调整生育政策要"整体稳定、适度调整、因地制宜,以实现软着陆的目标"。
搁浅:数据不准,怎么拍板
在这个方案被采纳之前,国家人口计生委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测算和论证工作。据马力透露,调研项目覆盖多个层面,测算翔实,比如放开单独可惠及多少家庭,多少家庭可能不生,近期、远期生育比例等等。为了数据的可靠性、方案的可行性,计生委建立了中央到村的六级计生系统数据库,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变动,利用人口分要素、多维家庭、微观等各种模型进行预测,对敏感数据反复推敲。
国家人口计生委还利用教育、公安等部门的数据开展比对和校验,看哪个更靠谱。马力举例,教育部统计全国有多少6岁孩子进小学,倒推6年前出生的人口数。甚至对13亿人口身份证号码一个个校验,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
承担调研测算任务的是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除此之外,国家人口计生委还把一些课题交给各大高校、社科院的人口所,组织多方案测算比较。
据公开报道,"单独二胎"实施方案,最早设计了"三步走"策略:2011年,浙江等五省首批试点;其后,开放北京、上海、天津等六个左右省市;其他省份则为第三批。最终在"十二五"内实现全国全部放开"单独二胎"政策。
据了解,2010年11月初,方案由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交至国务院。但之后一直没有进展。
2011年4月,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出炉。普查结果显示,总和生育率仅有1.18。2000年到2010年,人口净增七千多万,少儿人口降至16.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升至8.9%。
"六普"数据面世后,多方测算均表明,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小于1.8的官方调控目标。王丰对总和生育率的测算结果为1.5,翟振武的测算结果也仅为1.65左右。
人口学者再次呼吁,生育政策调整刻不容缓。
据《财经》报道,2011年5月5日,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提交《关于〈完善单独政策初步测算报告〉的报告》。一项主要的测算结果是:假设目前中国生育率是1.5,未来峰值人口是14.2亿人;假设生育率达到1.8,峰值人口在15亿人左右,此两种峰值出现的时间均为2030年前后。这意味着,这两个峰值均在粮食供应和公共服务承受的范围之内。
2011年6月,在此测算基础上,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工作会议通过新的"单独二胎"方案,不久上报国务院,新方案未形成选择试点省份的倾向性意见,而是能否"开始单独二胎试点"的请示。
接近卫计委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问题出在究竟是继续采纳卫计委的1.8生育率,还是选择专家测算的数据。"专家们争论不下,让决策层左右为难。不知道该信谁的,数据不准,怎么拍板。"
定案:因为四个共识
政府坚持计划生育政策至2015年之前不动摇。学界再次坐不住了。
2012年7月,一份由15位国内法学、人口学学者联名签署的修法建议书,正式寄送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该修法意见书请求立法者全面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取消对公民生育权的限制,废止生育审批制度,废止社会抚养费制度。
十八大前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旗下的智库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大型研究报告。报告指出,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中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
基于此,二十多位人口学者再次建议完善生育政策势在必行,生育政策的调整方案应该是在全国分步实施放开"二孩"。第一步,在城市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实行"一孩半"(第一胎为女孩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孩"的目标。
专家认为,分区域分步骤放开二胎,可以避免同时放开二胎带来的人口大起大落,也可避免放开"单独"带来的花费时间较长、贻误时机等问题。
参与者陆华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由于某些政府部门和学界一部分人的反对,计生政策的完善又耽误了下来。"这种反对很大程度上跟观念有关。比如人口增多之后,会带来贫困和污染、资源短缺等等。"顾宝昌说。
学界开始通过舆论施压。人口专家关于人口红利将在2013年面临拐点的言论经常见诸报端。这意味着人口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消减,进而变为负贡献。2013年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再次提议分省放开二胎。
在马力看来,单独二胎政策之所以在现在这个节点上推出,是因为四大共识。一个是生育率下降,出现更广泛、深刻的人口结构问题,综合人口问题凸显。第二,2013年是深度人口红利期,抚养比最低,是最有利时机。第三,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二元生育政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第四,兑现三十年前制定独生子女政策时的承诺,当时中央在给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公开信中提出:到30年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国家卫计委专家委员会成员、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左学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下一个五年计划应该全面放开,变成鼓励生育。计划生育原意是家庭计划,到时候要回归原意,帮助家庭实现他们希望的子女数。不是作为一个审批指标来推行。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