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吴敬琏在北京的家中。他为中国前一届领导人领导下的十年感到痛惜。他认为对改革而言,那是失去的十年。
中国最知名经济学家之一表示,中国经济面临着"非常困难"的一年,因为它要继续面对过去10年里不断加剧的大量问题。他这些警告本应在20年乃至30年前就被人提出来。
周一,84岁的学者吴敬琏在北京的一个论坛上对他的经济学同行说,政府必须应对"死公司"的兴起——这里指的是高负债率、依赖补贴生存的国有企业。吴敬琏的观点时常和国家领导人的观点相左。
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向外资开放,开始解除毛泽东时代政府对价格的控制和对私营企业的限制,当时,吴敬琏因帮助中国改革者应对前述问题而功成名就。《中国证券报》概要刊登了他的发言,此时,中国总理李克强正准备在今年3月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他的首个年度经济报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议政机构。
去年,吴敬琏登上了媒体头条,原因是他在一次重大会议前夕就中国经济对中国领导层提出了警告,称市场改革要想取得成效,那就必须同步进行政治改革,包括更深入的民主改革和更广泛的法治改革。
以经济为焦点的中共十八大三中全会于去年11月召开,会议前夕,吴敬琏在一次演讲中说,"如果离开了这项最根本性的原则,我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重复过去的老路,继续通过大量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最后只能是在盲目扩张和刹车调整之间打转,最后以引发系统性危机告终。"
吴敬琏为前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前总理温家宝执政的那10年感到痛惜。他认为,对于改革而言,那是失去的10年。胡锦涛和温家宝均在去年3月下台,不再担任政府职务。
上世纪90年代,中国领导人对国有企业进行了整改,目的是提高它们的效率,让其有能力与国外的对手竞争。他们让垂死工厂里的数百万工人下了岗,改革了国有企业的管理制度,并将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债务交给了资产管理公司。
在胡锦涛和温家宝执政期间,电信、航空、采矿、汽车、能源以及其他一些所谓"支柱"行业的国有企业获得了准垄断地位,并被吹捧为国民柱石。其中的许多国有企业开始收购私营对手,这个过程催生了一个短语:国进民退。国有企业还获得了银行的优惠贷款,因为人们认为它们比私营企业更可靠。
于是,这些国有企业大量借贷。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之下,数千家新的国有企业成立起来,为一股营建热潮提供了资金。中国政府的一次审计结果显示,截止去年6月,这股热潮产生的累积债务已达17.89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95万亿美元。同三年前相比,这一数字增加了近70%。
标准普尔(Standard and Poor's )估计,中国企业的债务预计会在今年超过13万亿美元,并将在明年超过美国的企业债务水平。该评级机构在去年5月的一份报告中称,"很大一部分"债务是国有企业欠下的。在中国的顶尖企业当中,国有企业所占比例大约是80%。如果以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美国的经济总量比中国大70%以上。
在周一的讲话中,吴敬琏说,私企和国企均应在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制度下享受"平等待遇"。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