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3日星期四

墙外楼: 慧诚:从一碗热干面说起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慧诚:从一碗热干面说起
Feb 13th 2014, 00:35, by 墙外仙

春节同学聚会,久未谋面,天南海北,无所不谈,十八大以后的反腐反浪费风暴引起的福利削减成为吐槽点之一。我说你们放心吧,隐性的福利减少,合法的收入会增加,今年肯定会加工资。有同学就说了,加工资有什么好,物价又会上涨了。韩同学说,我们的工资还没加,热干面先涨价了。以前还是3块5,前几天,我在单位门口吃热干面,涨到4块了。我问怎么又涨价了,卖面的说:你们不是涨工资了吗?

小小的一碗热干面,吃下去不过五分钟,从这碗面中却可以看出来一些经济问题,小题大做也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物价、收入和消费等诸多问题。

热干面涨价为什么这么快?

这个世界的商品和服务大致分为三种,大体上对应所谓的三个产业:

1, 农业,2,工业品,3,服务业。

农产品的产量增长是非常困难的,虽然现代农业有了化肥、农药等等,现在还有转基因,但是农产品真正的决定性因素还是大自然:土地、太阳和水。中国现在的粮食生产如果能够提高百分之一,就算是巨大的成功。不过粮食消费的特点是固定的,一个人是三两的饭量,那么不会因为收入增长十倍就吃三斤,他多半还是只能吃三两。农产品消费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的数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多了,饭就要多;而吃肉消耗的粮食比直接吃粮食的消费要大得多。因此随着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中国的粮食生产压力也越来越大。

2, 工业品。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生产效率的提高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上,新技术和新发明可以迅速提高工业品的产量和质量。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购买力的提升在工业品上表现得最为明显。我小的时候,家里买不起电视,要跑到别人家去看,今天人们购买的平板电视动辄就是50寸以上。记得90年代末的时候,父亲把节衣缩食攒下的8000块钱给我买了一台可以用windows95的电脑,现在想起来总有愧疚感;今天我们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的工资就可以买一台笔记本。因此,只要经济发展,我们的收入在购买工业品的能力上会越来越强,也就是说,在工业品范畴,正常发展国家人民的收入/价格比会越来越高,消费能力越来越强。

3, 服务。这里回归热干面的正题。武汉一碗热干面3块5或者4块钱,其原材料成本不会超过1块钱,加上摊位费和水电等等,也不会超过面价的一半。热干面主要的成本是服务,也就是摊主辛辛苦苦,4点钟起床摆摊所要赚的辛苦钱。热干面的生产效率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几乎是没有提高的。一个摊主假设在80年代一天卖200碗面,那么现在即便手机都是智能的,电脑用的是windows8,他还是只能一天卖200碗面,即便将来中国高科技不断发展,把人送上月球,他也还是只能一天卖200碗面。但是他的收入水平却要跟随经济一起成长,也就是说二十年前,他每天卖200碗热干面一个月至少要纯赚三百块,现在他每天卖200碗热干面一个月至少就要纯赚三千块块,二十年后,他每天卖200碗面一个月至少要赚三万块。热干面中的服务成本的增长速度几乎等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的收入增长水平跟社会平均水平差不过,那么他相对热干面的购买力几乎不会增加。2000年初期,一碗热干面的价格1.5元,我这位同学的收入大约1500左右,大概买一千碗热干面;那么今天一碗热干面的4元,她的工资也是4千多元,也是大概买一千多碗热干面。如果十年之后,武汉的热干面涨到十元一碗,她的工资涨到一万元左右,也将大概买一千碗热干面。

收入增长有意义吗?

如果这样的话,那么我们的收入增长有意义吗?十年前,1500的工资买一千碗热干面,现在4000元工资还是只能买一千碗热干面,十年后,中国GDP翻翻,工资涨到一万元,还是只能买一千碗热干面。这工资不是白涨了么?这不是忽悠人嘛!

问题不这么简单。因为很多服务业的效率是很难提高的,例如厨师,理发师、餐馆服务员等等,因此,社会平均收入增长速度不会明显快于这类服务业的价格涨幅,社会平均购买能力几乎不会有大的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如果经济正常发展,收入增加,那么购买工业品的能力却会大大增强,当她收入1500的时候,家用汽车卖10万,当她收入4000的时候,家用汽车还是卖10万,甚至九万,将来当她收入1万元的时候,汽车可能还是10万左右,这样的话,她购买汽车的能力就大大增强了。虽然相对于热干面的购买力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整体的消费能力却明显提高。

同样都是面,比比热干面和方便面

我在90年代初上大学,经常吃方便面,最早吃的是只有一包调料的普通方便面。后来有了康师傅的红烧牛肉面,一包康师傅售价大约1元(记不清了,大概如此),我一年级的时候的生活费才100多,其实也记不清了准确数字了,唯一记得清的时候,那时候买一包康师傅当夜宵,是需要犹豫再三才能下决心的,太贵了,只能偶尔犒劳一下自己。但是好像在三四年级的时候,生活费增加了,但是康师傅价格没有变化,就可以放心吃康师傅了。今天大学生的生活费比我们当年估计增加了十倍,而康师傅的价格大约涨了一倍多,他们相对康师傅红烧牛肉面的购买力增加了5倍。今天控制方便面消费量的主要原因不再是价格和收入,而是对于健康的担心。90年代初一袋康师傅的价格是1元,而热干面的价格不到5毛。热干面很便宜,康师傅是高消费。如今两者的价格关系掉过来了,热干面比康师傅贵,从90年代初到现在可能增长了8倍,学生们相对热干面的购买力增加很小,虽然已经都不算是高消费。

同样都是面,为什么有这么大差距呢?

因为康师傅是工业品,在这20年时间,食品工业的效率增长很快,所以经济发展的结果就是相对康师傅的购买力明显增加,而热干面属于普通服务品,经济发展不会明显改变相对购买力。

高收入/高物价or低收入/低物价

这是两年前写的一点东西,略作修改,跟上述话题正好应景:

关于物价和收入的高与低,可能形成4种组合。

1, 高工资,低物价。人人都喜欢,可惜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有人说美国的物价低,其实是工业品价格相对于他们的收入低,服务品就完全不同了,就算是美国发明的麦当劳,在美国也比中国贵。美国的服务业价格也很贵,如果在美国卖热干面,至少要卖4美元,相当于25元RMB。

2, 高工资,高物价。相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形态。去日内瓦和巴塞罗那旅游,更直观的感受和观察了物价和收入问题。以法国为中轴,瑞士物价明显高于法国,大概贵百分之三十左右,但是居民收入也高于法国,其整体经济水平也比法国好,很多离边境不远的法国人跨境去瑞士上班。而西班牙物价则明显低于法国,大概也有便宜百分之二十左右,但是经济上目前看问题似乎很大。

3, 低工资,低物价。这是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状况,中国现在也是如此,很多人虽然骂中国物价高,那是跟过去相比,站在全球的角度,中国物价还是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当然收入也低得多。

4, 低工资,高物价。搞成这样,基本上就要"国将不国"了,这是等着老百姓革命的节奏。

这个粗浅的分类实际上说明,站在经济发展的横向比较的角度,发展好的国家必然走的一条路是:高收入,高物价。

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假设一个瑞士人月收入5万RMB,但是瑞士餐馆里的一碗面卖50元;一个中国人月收入5千RMB,但是中国餐馆的一碗面卖5元。

有人就会说,这样的话两个人生活水平岂不是一样,以买面的能力为标准,瑞士人月收入能够买一千碗面,中国人也是买一千碗面。如果人的消费只有餐馆里的面条的话,瑞士人跟中国人的生活水平相当。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另外一部分消费品,它们的价格是全球一样的,例如,汽车,电脑,石油,汽油等等。当人们购买这些东西的时候,价格几乎是一样的,这是瑞士人高收入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两个月的工资可以买小汽车,中国人需要二十个月。买汽油也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对于汽油涨价的耐受能力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法国的汽油税后价格大约是13元rmb,他们能够承受高昂的燃油税,而中国人则无法承受。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想在国际大蛋糕的分配中取得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高收入和高物价。中国近三十年的发展也明显体现了这一过程,八十年代月收入100就算很高的工资了,现在则是会饿死人的。在收入涨和物价涨的双重运动中,老百姓的购买能力增长最集中的体现在工业品上,而不是农产品上(虽然农业品的购买力也增加了,但是不如工业品明显),而相对服务产品的购买力甚至可能完全不增加,这也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但是是否能够同步增加收入和服务业物价,主要就是看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否则除了通胀之外没有任何意义。除了极个别资源出口型国家,一个国家居民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它在国际工业圈中所占据的产业链高度。因此收入问题并非是一个政策问题,而是受经济规律的支配。

所以经济发展快速的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是一个必然现象,肯定会高于发达国家。但是收入增长必须要高于物价增长,否则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会下降。特别困难之处在于,越是收入水平和消费程度低的居民,受到物价上涨的影响越大,因为收入低的居民,食品消费和必须的服务消费占比更高,而通货膨胀率中食品的价格常常是占比较高的(所以美国统计局在计算核心通胀率的时候不算食品,狡猾狡猾的),所以对低收入人群的打击很大。国家对低保的补贴必须到位。现在中国的最低工资标准几乎年年提高,而且幅度不小,就是要解决缓解这个矛盾。

中西方消费能力的主要差距

如果拿西欧和武汉的吃面消费相比,主要差别是欧洲人吃意大利面,武汉人吃热干面。这句话可以是笑话,也可以说是真话。

从中国跟西方的消费来说,主要差距并不体现在日常的吃喝上,一般来说,在欧美生活的中国移民和留学生都普遍怀念中国的美食。这种日常的服务业消费水平相差不太大,各有千秋。

主要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工业品上,例如汽车,流行电子产品等等。

另一方面主要是基础设施。同样都是城市,西欧一个百万人级别的城市就有非常发达的地铁交通系统,绿树成荫,马路平整,街道整洁,遍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空气质量也比较好。而武汉这样一个千万人级别的城市,才刚刚建好三条地铁线,远远不能满足公共交通的需求。城郊的道路,新建的不错,老路则年久失修。这体现的是工业水平和积累。伦敦和巴黎的地铁始建于19世纪,到1945年,巴黎就有12条地铁线,连布宜诺斯艾利斯在1900年就有了地铁,而中国大规模建设地铁才不到10年时间。提高中国人的消费水平,主要是进一步提高基建水平。现在很多人说,中国要提高消费水平,就要多发钱,少投资。这种说法要么是忽悠人,要么是被忽悠。

如果每个武汉人每年多发200元,这就是20亿。可以每人多买一件衣服,这样可以明显提升消费和生活水平吗?答案肯定是不会。

同样是这20亿,如果用来每年多修10公里地铁,就会对生活有明显改善。现在的中国,基建投资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性,改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可以增强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同时是消费性的,可以明显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这种投资其实可以看成是群体消费或组织性消费。在中国现在这个发展阶段,投资的效率依然很高,虽然有所谓边际效应递减的问题,但是也有相互配合增加效应的因素。至于说为什么某些经济学家一定要咬定压缩投资,歌里唱得好:经济学家的心思,你别猜……

从一碗面说到宏观经济,我扯得有点太远,现在收尾吧。祝福我的那位同学,十年之后,如果热干面卖到10元,你的收入也要超过1万元。祝福武汉的父老乡亲,你们的收入增长跑得过热干面的涨幅,祝福你们越过越好!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