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国有金融机构最近投入30亿人民币(38亿港元),让一个信托产品免于违约,据称是为了防止触发系统性危机。但实际上,危机在所难免,救市只能在短期内推迟其发生。自2008年起,投放于投机性资产的资金过于庞大,以致政府无法每次都出手救市。
如果政府坚持如此,则只有印钞才能提供足够融资,这将导致高通胀及货币贬值。
中国信托业管理的资产达10万亿人民币。其中大部分产品将资金用于购买与土地、矿山等泡沫资产相关的垃圾债券。随着经济周期下行,情况无望迅速好转,破产在所难免,但这也是健康的发展。
首先,系统性危机本身并不存在。将大笔资金用于购买高息产品的投资者,应该知道当中存在风险,否则利息不会这样高。由于最低投资额很大,可想而知这些投资者也是富裕人士。当他们遭受损失时,不太可能上街闹事。
其次,如果破产令投资者对救市的期望破灭,他们就未必会申请融资展期以购买其它产品,由此或导致更多破产情况发生。这并非真正的系统性风险。即使更多信托产品违约,那又怎样?反正这些信托产品迟早都将违约。用纳税人的钱推迟一件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意义何在?
第三,就算整个信托业都破产,对经济的真正影响也十分有限。一些信托产品支持的稳健项目应会找到新的资金来源,而不稳健的项目将停止。国内生产总值将因此受到影响,但这是好消息,意味着资金浪费减少。以浪费开支的方式提高国内生产总值(GDP)并非好事。自2008年起,中国已经出现太多此类情况。
最重要的是,中国不存在失业问题。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正在萎缩。由于劳动力市场紧张,体力劳动者的工资快速上涨,货币增长过度,产生通货膨胀。关于中国经济必须快速增长以避免就业危机的说法,仅是泡沫经济的借口。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设定目标,中国要发展完全成熟的市场经济。若要实现这一目标,接受破产情况发生是重要的一步。
中资银行应为当前的状况担负部分责任。中资银行以非常高昂的费用出售这类产品。这些银行应该知道,如果有人乐于接受10-15%的利息,并乐于为三年期的贷款支付5-10%的佣金,则此人肯定在利用别人的钱投机。
中资银行应在某种程度上为此类产品的违约承担责任。这些银行应以其佣金收入补偿投资者。
然而,投资者应负最大责任。他们购买此类产品,相信这些产品若表现不佳,银行就会救市。但这些产品的利息达双位数,银行如何能够担保?高利息又零风险的金融产品并不存在。
除非这些投资者蒙受损失,否则中国的金融系统无法正常运转。每个人投资时都认为一旦出事,政府定会救市,以致资金流向提供最高利息的高风险借款人。当然,这种人无意还款。
考虑到中国充分就业,中国的未来取决于生产率引导的经济增长。中国的国民人均收入仍仅为发达经济体的六分之一。中国的基础设施及教育水平能够支撑当前三倍的人均收入水平。
内地资本配置以政府为中心,成为国家通往光明未来的障碍。
信托、房地产及地方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构成一个巨大的泡沫,令地方政府及国企得以继续维持低效率的资本配置。催谷泡沫或可带来短期的稳定,但同时也会令这头怪兽越来越大。例如,去年当局决定将维持增长置于改革之上,令这一问题更加严重。由于当局担忧泡沫破裂所产生的后果,故一直未有采取措施实现十八届三中全会设定的目标。这只大老虎阻碍中国走向光明未来,必须除之而后快。
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每天都面临许多新挑战。例如,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可以成为当局不专注于经济改革的新借口。
不过总体情况是,如果中国的国民人均收入达2万美元,我们现在担心的大部分问题都会消失。
例如,面临的诸多国际挑战将逐渐消失。当中国GDP是美国的两倍、并以三倍的速度增长之时,任何国家都希望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
中国的未来取决于经济改革是否成功。别走岔路。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