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信托可以看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大量因为制度设计问题导致的合法暴利的制度套利空间;从信托可以也看到牌照制度红利破碎之后将面对的行业冲击;
2、从信托可以看到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环境中防与不防的矛盾;
3、从信托可以看到中国的企业徘徊在守法则死,不法则随机死的困境;
4、从信托可以看到在很多时候是关系而非专业做出了决策,这是才与不才的矛盾;
5、从信托可以看到好多决策其实都是拍脑袋出来的。
————————讲个故事,没有名字————————-
故事比较长,而且不好说太细,可能说得有些空洞,请自行脑补,谢谢。
银行是个好孩子
这个问题引发自@海洋 先生答《为什么说「信托是个坏孩子」?》
那么,于此对应的是,什么是好孩子,自然是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坚定执行宏观调控为己任的银行。
为什么银行能成为好孩子呢,因为国内的银行都是政府的,必须根据政策需要发放贷款。
但政府出台政策具有突发性(比如汶川地震之后的4万亿计划),为了保证国家政策能够实行,银监会就给银行加了一条紧箍咒,叫做存贷比。这是写进《商业银行法》的,"商业银行存贷比不得高于75%",而实际推行中,银监会甚至会要求不得高于50%(对部分地区银行在政策上会放宽一点点,以各地情况论,但不可能高于75%)。银监会对存贷比进行时点考核,简要说就是银行同学要保证在每个月内任意时点上(任意时点哦,不是考前突击),贷款额度不得高于存款总额的50%。
从而引发了银行的一条基本矛盾:"吸收存款(资金)与发放贷款(项目)时点无法匹配。"也就是银行同学要时刻准备着一大堆钱来执行政府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布的政策。这也导致了银行同学为了吸收存款而奋斗终身。
同时,这种无法匹配如果不加控制是很恐怖的,项目和资金无法完美配对的结果就是寻找更多的项目和吸收更多资金。政府是一个项目池,银行是一个资金池,然后不加遏制地不停配对,结果就是……呵呵了。
制度红利与放贷冲动
但好孩子也要吃饭!银行向公众吸收存款也是要支付成本的,按照3.25%/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 向公众付利息。
为了让银行能吃饭,高层给予了一个极大的政策优惠,叫做固定利差,规定银行以3.25%/年的价格向公众买进人民币,然后以6.15%/年(一至三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价格把钱卖给贷款企业,从中赚取2.90%/年的差价。因此,对银行来说不放贷就是要命的成本(一般商业银行90%以上资金为吸收的存款),但只要放贷就是收入啊!
于是存贷比的存在就让银行很纠结,从而在实事求是地揽储之外,还解放了表外放贷的思维。
分业经营与制度套利
书接上回,如果资金池不加控制就会导致国家呵呵的情况,于是我国采用了分业经营的管制手段。在这个有着全球50%公务员的地方,怎么会没有部门来管呢,不仅要管,还要分许多个来对口管,其中银监会、证监会、人民银行几家比较上镜。
分业经营的意思是,根据牌照、只能在限定范围内从事限定业务。银行、信托、证券、保险各自划分地盘,公募基金比较奇怪,但也划给证监会管。
为了缩减银行承担的风险,银监会限定了银行资金(及银行理财资金)只能从事极低-低风险的项目。但社会上没有那么多低风险高利润的完美项目,于是银行饿着呢。
2008年之前信托不火,那时候能发行5000万是不得了的大事了(现在1亿元以下免谈),信托业(国字头除外)应该感谢中融信托,中融是真正开拓了信托市场的狼。中融兴起时操作的就是银行表外放贷与银行信贷规模出表,各家迅速跟进,信托管理规模一年暴涨2万亿。
信托所依赖的就是"全牌照"资格,除了吸收存款和结算业务,什么都能投。那么受益者呢,银行同学请举手。银行以3.25%/年的成本吸收存款,然后投资到10%+/年收益的信托项目中去获得合法的超额收益,同时,这个信托项目居然还是银行自家的客户!这就出现了「信托牌照垄断→刚性兑付要求→超额收益保证→信托牌照垄断→……」这样的制度红利。
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基本点制度套利,因为双轨、分业、审批制,国内存在大量合法暴利的制度套利空间。(原来这里有一个引人遐想的案例,后来,作者让它死得很难看)
拍脑袋与有关系
如果风险有人兜底、收益良好且无竞争风险,请问如何规避拍脑袋决策的问题?Ok,这不是问题,不做这项目才是脑抽了。于是国内的信托大多是做着影子银行工作的伪投行。
那什么是投行,投行的价值在于定价,风险分析、价值发现的核心就是定价权;
那为什么会有定价权,因为信息不对称,有内幕才有定价权;
那为什么投行会有内幕信息,因为靠近信息源;
那么谁是信息源,国内当然是各位大佬;
那大佬为啥愿意让你靠近?
死结了吧,专业在这里根本帮不上忙,多数答案都是:要有关系!
那么有关系的人可以搞定内幕,还要你的专业做什么,告诉我一些我原本就知道的内容么?
又死结了吧。
于是变成了:有关系的不一定懂专业,也不需要懂专业;由此造成的是无知者傲慢,专业无价值;但不专业的就只能拍脑袋决策,偏偏风险又不和人类搞关系。
又变成一个死结。
墙穿孔
所谓此一时彼一时,@海洋 先生是2012年9月做的答案正面临一些变动。
证监会郭主席大刀阔斧放开了券商资管、基金资管业务投资范围,于是,分业经营的墙穿孔了。相当于多发了几十张信托牌照,「信托牌照垄断」已经被打破,制度红利正在破碎,而银监会正进一步加强对信托的监管。国内就是容易出现神仙打架的状况。如果信托牌照垄断不再,那么是否也应该解放「信托刚性兑付」,目前还没人知道,也不敢尝试。
—-
为什么说「信托是个坏孩子」?
目前国内市场上,以两年期的固定收益信托为例,其年化收益率接近10%;而人民币二年期定存利率为3.75%。
法律上和理论上,信托公司不可以承诺投资收益率;但银监会监管实务中,事实上要求信托公司刚性保证承诺收益率。
作为这种刚性兑付的对价补偿,是信托牌照的垄断。我国目前只有六十来家信托公司,且基本不再受理新申请。新加入者只能在既存信托牌照格局下玩收购重组的游戏,比如招商银行为了收购西藏信托的牌照,足足折腾了四年多,终究未果。
由此可见,「信托牌照垄断→刚性兑付要求→超额收益保证→信托牌照垄断→……」,仿一句周其仁的话,"错乱是一连串事件"。
江平 ( 华人在华尔街最优秀的交易员 ) 写过段很经典的话:
现代金融学中有一条基本定律,其地位不亚于牛顿三大定律之于经典物理学,可以称之为"投资第一定律":
风险调整后的投资预期回报率 = 短期无风险利率
信托超额收益率与短期无风险利率间的利差,就是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顺便出个题,在这看似信托公司、监管机构、投资者三得利的架构中,谁成为支付溢价的凯子?)。
从这个角度看,称之为「坏孩子」或者「扰乱市场金融秩序和宏观调控」亦无不可。只不过信托公司成了替罪羊。
信托是个很好的窗口,读懂信托,就能读懂很多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规律。
PS:从个人投资考量,在分析清楚利弊后,是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中国特色市场经济和错乱来套利的(比如前两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打新股活动)。手边若有百万闲钱,又是低风险偏好者,在现有金融环境下,不妨买一些信托产品。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