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王奋起挥黄钺
Sony初接触
很早就知道Sony, 90年代就曾花费1000多元买了一个随身听,一时博得无数MM的眼球, 也曾为它的无敌音质而得意,一长一短耳机区分左右而欣赏他的创意。可是好景不常,一天不小心脱手摔了一下,赶忙心痛地捡起来, 发现已经不能正常播放磁带了。 送到Sony的维修点,维修GG面无表情地告诉我,600块,我的心一下子浸到冷水中, 实在无力再承担如此的花费。倔强的我经过仔细研究,发现是外面的铝合金框架变形了, 导致一些齿轮不能吻合,既然如此, 何不简单地把框架扭转回去? 死马当成活马医, 我一狠心把随身听反手一扭,看看程度差不多了,一按播放键,熟悉的音乐汩汩地响起来。
那时的我在一家著名电子企业担任项目经理,心里对Sony的崇拜一下子降低了50%,一个普通的跌落试验你们不会做吗? 难道你们不知道简单的加固框架的方法? 哥知道至少10种方法可以永久性地解决那些问题。把随身听送给我上大学的弟弟,告别Sony,我再也不盲目崇拜他了。
Sony再接触
90年代末,2000年初,Sony踏入手机市场,我的一个朋友崇拜Sony,买了Sony当时很有名的Z1, 兴致冲冲地拿来给我看, 我一看,方方正正的躯体,一个抽拉式天线,一个小拇指推动折叠的听筒, 貌似中规中矩,但是多年电子产品的设计经验告诉我,这设计不靠谱。
由于氧化现象的存在,活动部件是靠不住的,接触不良是家常便饭;由于机械强度的原因,活动部件是很难过跌落试验的。 果不其然,几周后这个朋友又来找我,原来他的Z1被摔坏了,我费尽千辛万苦找到听筒活动臂给他换上,勉强算能用了。他千恩万谢地走了,过了两天,又回来找我,说信号时好时差,打开机盖一看,一如标准的Sony产品,做工完美地无可挑剔。 等等,我发现电感居然用的是高耸的绕线电感而不是常规的贴片电感。表面上就直立式绕线电感的参数是要好于普通贴片电感的,但这么大的体积个重量, 在移动产品中如何能抗跌落冲击和挤压冲击呢? 仔细一看,果然有一个电感底座摇动,在跌落时焊锡薄而裂来了, 再一看,还有一个电感焊锡没有裂开了,但电感的塑料框架裂开了。 重新焊接,胶水固定,问题解决。我告诉我朋友, 早点卖掉这个手机吧, 设计地实在不怎么样。
Sony三接触
前面说的都是非PC,而话题是PC, 所以以上都是题外话。 因为对Sony有不好的经历,对他的PC并不看好,但那时人穷志短,出差需要笔记本电脑,而那时笔记本电脑的价格和彭浦新村的一套老公房价格相当,借了朋友一台笔记本, 大名鼎鼎的VAIO,先是折腾驱动程序
各种不兼容, 最后一个难关是电池管理,吃尽苦头装好驱动后一看根本不像IBM驱动那样可以设定, 在最大使用时间和最长使用寿命间调整, 我不禁想,那Sony折腾这个独立的电池管理程序干什么呢?上了飞机,起飞后我去整理行李的时候才发现整个行李热乎乎的,
下了一大跳,再看上机时确定关机的VAIO正开着。 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电源开关在旋转轴的右侧,看起来很美。但放在包中,一碰就可能误打开。 幸亏我的包中没有其他易燃易爆物,不然今天我就不能给大家码字,中国空难史增加一个记录。
回想这三个故事,把他们穿起来的共同点就是Sony往往追求极致的性能,美观的外形,而把可靠性,实用性置于次要位置。说得难听一点就是好高骛远,不踏踏实实做事情。偌大的Sony, 难道就没有看出来的,就没有提反对意见的? 我猜测一定有。可惜在家长制的作风下, 嘀咕的人要么沉沦下层,要么噤若寒蝉。有用的意见根本到达不到决策层。有这样的文化,不管Sony壮士断臂多少会, 多么恨,我相信Sony聚焦移动市场的前景不会太乐观。
回想Sony辉煌的岁月,那时还没有互联网的风云涌动,没有信息技术的爆炸式传播,有人称Sony伟大,我想即使真的"伟大"的话,也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