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疑似当众被打的视频引起了不少议论,现在,公众的兴趣慢慢消退,不过,当流言与辩解的子弹飞一阵子之后,反而能更好地揣摩出事情的真相。
事情的开始,源于李娜夺得澳网冠军,不出意料的,这再次激起了对举国体制的批评。当空乏的批评无处落脚的时候,湖北省奖励李娜80万人民币,立即引起了舆论对奖励的依据、资金来源和审批流程的质疑。虽然,湖北省体育局局长胡德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澄清,湖北省奖励李娜的80万元,是有政策依据的,执行的是湖北省去年全运会冠军的奖励标准,但是,澳网是否应参照全运会进行奖励,以及对于体制外单飞的李娜是否应该执行体制内运动员的奖励,都是存在很大疑问。
仔细考究政策法规是枯燥的,公众对李娜面无表情地与湖北颁奖官员合影更感兴趣,虽然有人称这是因为经历了长途飞行,身体疲惫,并非不愿领奖。但随后网友的曝料赋予了这个表情恩怨纠缠的含义。据网友称,2001年,李娜夺得九运会混双季军后,在颁奖仪式上,疑似被颁奖嘉宾当众扇耳光,并附上了一段视频。当批评不再空泛,有了恩怨的噱头后,舆论立即爆发出来,在许多媒体的官微转发后,一时间,满屏的声援李娜,声讨打人官员的微博。
不过,事情似乎还有另外一面,在媒体随后跟进的报道中,有人辩称:颁奖者一直对李娜很好,只是想去安慰一下这个19岁的小姑娘,就拍拍她的脸,而且,李娜本人也称此事很无聊。事情似乎出现了反转,不过,仔细想想,这样的报道却令人生疑。
从视频上看,颁奖者手掌绷直、快速、之后无交流,李娜偏头、捂脸、旁边队员的错愕,这些因素都指向了耳光,所以,有许多网友大呼,这哪里是疑似,简直就是确凿无疑的当众打人。至于"如果真此事,当时一定会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的辩解理由,放在现在或许成立,但在手机方兴未艾,网络还处于"猫速"的2002年,在纸媒上压下新闻,并非不可能。当然,对于整件事,眼见未必为实,耳听也未必为真,当事人李娜的说法最重要。
在那篇辩护的报道中,通篇都是相关人士的澄清与推测,虽然提到了李娜的回应这个最关键问题,但却只有寥寥45个字:"记者从湖北同行处得到消息,李娜前天上午在湖北省奥体中心练球时,有人告诉她此事,李娜直斥无聊。"对于这则报道,李娜的回应是核心问题,但是核心事实的来源却是:一个人告诉李娜,李回应称无聊,然后,这个人再转述给"湖北同行",最后,这位湖北同行再转述给记者。我知道一些网络媒体有洗稿的做法,在不断的转载中分散责任,那么,这种多次转述,是否可看做一种"洗"新闻来源的做法呢?
实际上,李娜真要回应,完全不需要如此含混、模糊的方式。李娜在微博有2000万粉丝,论发行量的话,除了新闻联播,没有什么媒体能比的了。她发20个字,一切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真是公众误解,那不管是公共关系角度,还是与体制的关系角度,甚至从不让曾经对自己很好的人蒙冤的朴素道德角度,都有澄清的必要。
其实,相似的例子几乎同时发生。春晚之后,大家对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转了4个小时圈的小彩旗很心痛,进而议论节目太残忍、不人道。小彩旗随后发微博称,转圈"其实对我是一种修行,转时的感觉就像打坐一样,很平静,同时也是挑战自己的极限"。既然当事人这么说,旁人的各种议论立刻烟消云散。上春晚,对艺人来说是宝贵的机会,是一种提携,小彩旗当然不能放任舆论对曾经提携过自己的人口诛笔伐,所以,她立即站出来,公开声明,制止舆论的扩散。从这个角度,当李娜有更方便、更强有力的发声渠道,但反而不用的时候,那么,不说,就是说,不以某种方式回应,就是回应,在中国人含蓄的言论方式之下,形式本身就是内容。
这种推断当然不能百分之百地保证事实,但是,从视频、当事人不强力回应的表现来看,所谓反转真相的新闻稿还不足以彻底推翻视频中的"眼见为实"。
有人说,李娜出来澄清也不一定有用,的确可能如此,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当事人的表态也不一定有用,但是,当事人没有第一时间出来澄清,如果不是另有隐情,那很可能就是想让子弹飞一会了。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