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5日星期三

墙外楼: “文革”更需要公共政治层面的反思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文革"更需要公共政治层面的反思
Jan 15th 2014, 00:43, by 墙外仙

叶匡政

1月12日,老红卫兵宋彬彬面对面,向"文革"中受到伤害的老师和同学道歉。这是继陈小鲁去年10月"文革道歉"后,又一起标志性的道歉事件。陈小鲁是陈毅之子,组建过"文革"首个红卫兵联合组织"西纠"。宋彬彬为中共上将宋任穷的女儿,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被毛泽东接见,因毛泽东建议其改名"宋要武",一夜成为著名的红卫兵领袖。在她被接见前的10多天,宋彬彬所在的北师大女附中副校长卞仲耘,被该校红卫兵打死,成为"文革"时期北京第一个被打死的教师。"宋要武"的迅速走红,使该行为开始被各地红卫兵模仿,批斗毒打教师成为常态,"文革"的第一轮恐怖高潮也因此蔓延。

陈小鲁和宋彬彬是"文革"的学生领袖,也算是"文革"的符号,他们的公开道歉还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道歉中,宋彬彬承认"女附中的文革,是从1966年6月2日我参与贴出第一张大字报开始的",称由于"对人权、生命的集体漠视,酿成了卞校长遇难的悲剧","希望九泉之下的老师,也能听到我们真心的道歉和感谢"。这一道歉发生在40多年后。对历史来说,40年只是弹指一瞬,但对人生来说,40年却有些漫长。幸运的是,宋彬彬还能说出她的道歉;不幸的是,她的道歉来得有些晚,很多被伤害者已不在人世,只有他们的后人,或可因此告慰九泉下的亲人。道歉虽无法弥补那个时代的伤害与罪恶,但至少可以让当下的人,感受到历史的疼痛。只有这真实的疼痛,才能让人反思,才能让人明白这个时代的人心所向。

宋彬彬前几年发表过一篇文章《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想说的话》,比这次公开道歉的内容详尽些,有对传言的澄清,有辩解和说明,也有反思与道歉。北师大女附中的红卫兵一代多还在世,我想宋彬彬所言可能不会离事实太远。宋彬彬虽不是直接打死卞仲耘的凶手,但她作为红卫兵组织的负责人之一,显然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只要那些凶手没有找到,没有站出来道歉、忏悔,像宋彬彬所说,她就仍会"从内心感到深深的自责"。宋彬彬虽已公开道歉,但从道歉内容看,她对过去罪行的反思与忏悔,显然还是轻描淡写了。即便如此,从宋彬彬回忆中,我们也可看出那个时代的荒诞、恐怖和罪恶。比起当下那些要为"文革"翻案的人来,宋彬彬的态度算是积极的。

对"文革"早有"内乱""浩劫"的定性,但30多年来,对"文革"真相一直没有系统的疏理与清算,尤其缺少从政治、法律、文化、思想的角度来反思"文革",使得"文革"意识仍然普遍存在于当下社会和很多人的意识深处,只要有机会,就能看到它死灰复燃的迹象。应当说,只要经历过"文革"的人,都是"文革"的受害者,也都是"文革"的参与和制造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如果从那个时代经历过的人,没有对"文革"这一历史悲剧和所有罹难者,怀有真正的忏悔和赎罪之心,那个年代弥漫的麻木、无知和残酷,就极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复活,类似的罪恶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为自己在"文革"的所作所为公开道歉,相信宋彬彬不是最后一例。这种个人的、偶发的道歉,虽有积极价值,但显示的还是个人的道德勇气,因极难孕育出社会整体的历史反思,并不具有普遍意义。人不是神,总会犯错失误,但有良知和智慧的人,会通过忏悔和反思,来汲取教训和避免重复犯错。国家和社会由人组成,同样不可避免会出现错误,如果一个国家不懂得忏悔与反思,就可能导致历史悲剧的重演。现代人格的重点是要有忏悔和反思精神,现代社会同样如此,否则,民众不仅会忘记过去,也可能看不到未来。不忏悔和反思的个人,可能在罪责和戾气中迷失自我;不忏悔和反思的民族,则可能在社会埋下祸因,难以开创新型的公共生活和政治文化。

对于"文革"这样的重大历史创伤,如果不全面揭示当时的历史真相,仅仅是个人的忏悔与道歉,还可能导致道德与政治责任之间的界限模糊。"文革"更需要的是公共政治层面的反思,而不是个人道歉与忏悔的单纯累积。虽然个人忏悔,有助民众反思现实中的言论与行为,但更重要的是反思如何从法律和制度上,避免此类历史悲剧的再度发生。制度之恶,往往能使大部分民众变得不道德,而良善的制度,则能让不道德的个体向善。

今天官方话语中的"文革",多被简单描绘为"造反派"对"走资派"、"当权派"的迫害,或是一小撮政治野心家所为。如把"文革"灾难归结于"四人帮",用一次刑事犯罪的审判,就终结了对"文革"之罪的全面清算。这些都导致了当下民众,对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浩劫,多了很多浪漫想象。表面看,"文革"是群众的造反运动,实质上,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是当权者对群众的动员和发动,核心就是用非法律的手段来解决权力的矛盾和对立面。所以,"文革"对中国破坏是深重的,它不仅让经济走到了崩溃边缘,人们缺衣少食,也让中国与世界完全隔绝,经济发展成为天方夜谭。它对法律和政治制度的践踏已至一个国家的底线,表面上闹哄哄,实质是只有一个脑袋、一种声音。个人崇拜登峰造极,一旦最高领袖思想出现偏差,无人可以纠正或约束,连国家主席也不能例外,对最高权力的监督完全沦丧。

"文革"中饱受摧残的不只是"当权派",普通民众的权利和自由更是受到肆无忌惮的伤害,只要打着革命的旗号下,就能随意打人、关人、抄家,几乎所有人都失去了安全感。民众的财产被剥夺更是成为常态。民众连读书、恋爱、穿衣、种地、养鸡的自由都没有,又何谈其他?"文革"对一代民众的精神伤害是空前的,价值、道德、伦理观完全消亡,到处是夫妻反目、父子成仇、好友揭发、亲人背叛。中国数千年的文化遗产和风俗习惯,均毁于一旦,"破四旧"对中国文明的毁灭程度,要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争。偌大的中国,最后只剩下八部样板戏和几部小说,完全颠覆了中国几千年的是非善恶标准与人性道德。所以,"文革"制造的不只是数百万起的冤假错案,更是摧毁了中国一切既有的哲学、思想、道德、良知、文化及美好情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因为不彻底否定,其后的改革就没有开始的可能。

改革是对"文革"的拨乱反正,但当下改革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很多仍与"文革"思维与历史阴影有关。如经济体制中,强调高度集中的命令经济,经济必须服从长官意志,就正在窒息市场经济的活力;权力体制中的一言堂、家长制、运动式治理模式与教条主义,也与我们在制度、社会与文化层面,未能清除"文革"阴魂和思维惯性有关。真正导致"文革"的主因,是权力的过分集中,而这一现象近些年又有了回潮的迹象,成为阻碍改革的主要因素。现在虽然没有大规模制造"文革"动乱的历史环境了,但如果不破除权力万能的迷信,对权力垄断进行深度改革,"文革"中的种种弊端,同样会以其他方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彻底否定与反思"文革",政治上的阶级斗争、经济的单一公有制和打压民营经济、政治上的唯我独尊和一言堂、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与极端左倾意识,都有可能重成气候,阻碍中国的文明进步。

因不完全改革导致的严重腐败,开始让有些人对"文革"中的打倒"当权派"与"走资派",充满了许多完全不切合实际的想象,认为再来一次"文革",或许能整肃权贵的腐败。要避免"文革"在未来重现,只有在公共政治层面重新反思"文革",消除人们对"文革"的片面幻想。如果仍想以"运动"模式来解决当下社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就有可能带来更大的灾难。越是有人把"文革"当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就越说明反思与否定"文革"的迫切,只有通过反思与否定"文革",我们在进入改革深水区时,才能少犯一些错误。否则,"文革"弥漫的麻木、无知和残酷,极可能在我们身边复活,类似的罪恶也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只有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中的苦难和血泪,历史才能成为我们今天政治和公民经验的一部分。民众才会抛开政治偏见,去感受那个罪恶年代人们经历的痛苦、恐惧和迷茫,感受那些在苦难重压之下人性的尊严,才能明白民主、自由、正义、人权、真相、宽恕对于当下社会的重要。今天,在公共政治层面反思"文革",还意味着可凝聚最大的改革共识,意味着国家终于能卸下这一历史包袱,轻装前行。只有让历史承担起对制度、法律和公共空间的镜鉴价值,只有让历史转化为民众可进行自我教育的集体记忆,承担起它对生命所负有的文化和道德责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和展望未来。

很显然,反思与清算"文革",不是为了给某个人或某件史实简单贴上善恶的标签,更不是为了责难那些当事人,或让他们接受今天的法律制裁。反思与清算"文革",是为了重塑一种新的公共记忆,它也是一个民族修复创伤记忆的方式。只有让所有的国人记住了苦难对人性的伤害,一个民族的罪恶才可能被救赎、创伤也才能慢慢愈合。

历史昭然若揭了,一个国家才可能摆脱历史的重负,重新开始。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