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中诚信托还是在过年前昭告天下,说到了接盘方,并承诺补上"诚至金开"30亿的窟窿。
中国信托业"刚性兑付"的潜规则,果然没有在马年的大年初一破掉。这一结果只能说"不出意外"。谁也不愿意当第一个捅破"刚性兑付"的人,因为不知道捅的娄子到底会有多大,更不知道事后将如何追责。
从去年年中出事至今,大家的心态有一个转变过程。乍闻是惊恐,后来开始看戏猜结局,等到各色人们看似周详的分析后,很多人就想开了,觉得其实不能兑付又怎样?没准儿是个好事。
重病得下猛药。要是真让这700个投资人血本无归(这个假设,先给投资人道个歉),刚性兑付打破了,其他信托公司也许会纷纷效仿。结果是信托公司历经危机后,没准儿就开始痛彻心扉地转型,那么多聪明人也许财富管理就搞起来了;通道业务不再靠谱,融资就回到贷款、创投、债市……企业该卖股份卖股份,该死磕贷款死磕贷款,要是真不行的就拿不到钱,该倒掉的就让它去倒,烂账慢慢就少了;至于银行,那就像姜行长说的那样,让投资者对他们重新认识,倒逼他们去提升风控,别瞎整表内转表外,做好本质工作。
最好的结果是,宏观调控有效了,金融机构各司其职,实体经济避开层层盘剥真正得到辅助,中国经济开始健康转型。
不过,最坏的结果也同时存在。刚性兑付,是影子银行运行的基础,打破刚性兑付,几十万亿的影子银行债就面临流动性风险。
到底几十万亿呢?这还是个谜。这里面有多少类似"诚至金开"这样的次级贷,甚至垃圾债?也无法估算。
在数据不公开、口径不统一、信息不披露的前提下,任何模型和公式都失去意义,事情发展不可控,结果只能靠运气。
之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释放出来的政策监管风向之一就是"买者自负,卖者有责"。最终,这份文件也只是若隐若现,没有下文。想来监管层自己也很矛盾。他们最清楚水有多浑,水下不知道有多少猫腻。这样药怎么下,下多少,实在不好把握。万一,就怕万一真引发硬着地,谁来担责?
没人敢当第一,一旦手里项目出事就只能死要面子活受罪。中诚信托、工行、地方政府各自拉来一个接盘者,分摊了兑付责任。这让剩下的67家信托公司和众多银行、地方政府倍感压力。
"刚性兑付"就这样继续在中国经济逻辑里继续运转。实在对不起,让国际的经济学家失望了。在他们之前的分析中,都认为个别项目打破刚性兑付对中国经济是个长期利好,风险意识增加会阻断债务风险越滚越大。
那刚性兑付到底会被打破吗?这就像"房价会一直上涨吗"一样,是个不用回答的问题。迟早的事。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