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4日星期二

墙外楼: 祈福的迷失与信仰症候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e Next Generation in Online Meetings

GoTo Webinar is a new, affordable, do-it-yourself Web event service that doesn't require a consultant. Get $10 off after your complimentary trial.
From our sponsors
祈福的迷失与信仰症候
Feb 4th 2014, 08:18, by 墙外仙

518x304x2000.jpeg.pagespeed.ic.0ZVTwlqTu6
(2014年1月31日,北京,抢烧新年第一炷香的人们。东方IC供图)

【导读】台湾佛教界经过数十年的教育弘化,已经敢于不用迎合信众的习惯,取消"燃香供佛"这类传统形式,让佛教能顺利接轨现代环保观念。今日大陆虽有强烈的信仰需求,信仰乱局却一时难以破解。

…………………………………………

文/成庆

如果寺庙可以勉强比拟为商店,那么春节或许就是消费的"旺季"。北京的雍和宫,正月初一即有7万余人前来烧香祈福,更有一位湖北信众,为抢得"头香",寒风中苦候庙外20小时,可谓是至心恳切。

不过仔细回忆,年年此类报道皆似曾相识,并不令人特别惊诧。每年春节时,基本上都在不停地重演类似戏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几乎都会在此刻齐涌寺庙道观,为求来年的运势燃香祈福。只不过每到此时,人潮汹涌的气势,多少还是让局外人嗅到一丝集体行为的迷狂气味。

以同理心而言,那些苦候庙外等待"头香"的人们,不过是怀抱对未来的希望而已,似难厚非。但行为之夸张,对于不解宗教教义的旁观者,则认定其所信为"迷信",与文明相悖;稍通教义者,则会痛心于这些人是以"迷信"、"自私"的方式去扭曲倡导"智慧"、"无私"的教义。

不过,此等荒诞,虽可以轻便地加以指责,但往往令人忘记这种信仰乱象之根源,本质上还是宗教教育的缺失。

前年初访台湾法鼓山,从进入祈愿观音殿伊始,我就一直寻思何处可燃香礼佛。直到参观末了,仍未见一尊香炉,各殿皆只备供信众礼佛的拜垫而已。心中顿起狐疑,寺庙不供香火,信众会接受吗?

未过几日,友人带路,参观台北著名的艋胛龙山寺。这是一座典型的"三教合流"庙宇,供奉的既有佛教的诸佛菩萨,也有道教妈祖,甚至还有儒门文昌帝君。前来祈福的信众忙于掷茭、抽签、燃香,寺内香火缭绕,供品堆积如云,一时间仿若集市。

在台湾,龙山寺这类"三教并立",且主要以祈福、劝善为信仰活动的庙宇,大多被归类于民间信仰,而与正统佛教的界线泾渭分明,风格迥异。

有人或会疑惑,佛教与民间信仰有何差别?浅显来说,以佛教为例,其教理核心在于探求生命流转的原因,不认为每一个生命体只是偶然产生,或者是死后即断灭的虚无,而是以不同的生命形态进行轮回。所以其教义最终是要获得智慧解脱,脱离生命苦海之轮回。正因为佛教如此强调智慧的重要性,所以会强调"依法不依人","法"为信仰之根本,因此教育才是佛教的核心关切。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因素,如今少有人知道,以教理繁复而言,仅汉传佛教就有天台、华严以及唯识诸宗派的众多经论典籍,虽汗牛充栋却乏人深研;而以修行的直接程度而言,则更有禅宗修行之直了明快,不过如今举目望去,大多泛滥的却是口头禅与心灵鸡汤。

如果略为回顾一下当代中国的信仰状况,便可了解,城乡间曾密布的土地庙、关公庙乃至城隍庙早已在文革劫难间摧毁殆尽,无复遗存。这三十余年信仰的大回潮,民间庙宇虽多有重修,但因政策限制,民间信仰仍难伸张其合法地位,只能以地下潜流的方式默默运作。佛寺与道观等正统宗教得益于80年代宗教政策的拨乱反正,而在三十年间多有重建恢复,民众若有信仰生活的需求,便多以佛寺、道观为依托。由此,无论是否为佛教徒,一旦祈福,则多奔佛寺道观。细问之,或是无信仰而只为求名求利,或多是三教混杂及各种怪力乱神论调,而非以佛道为宗。当然,这种信仰的杂糅与暧昧,不单是今日才出现的现象,而是儒释道三家长期以来在华夏之地并存共生的信仰文化。

正因此,今天的佛寺,承载了各种信仰的动机与需求,几沦为民间信仰之地,佛教的本来面目反倒是暧昧难辨,故常引致旁观者的呵责,认为只不过是现代人贪欲推动下的迷信。而如"抢头香","烧大香"这样的荒诞最终仍还由佛教来背上黑锅。当然,也常有佛寺为吸引资用供养,对这种种乱象保持缄默,如此累年经月,共同造成今天这样正信难明,迷信张扬的信仰乱局。

当然,区分民间信仰与佛教信仰,并非是刻意强调高下,而是指出今日烧香祈福的迷狂,虽然表达出了今日国人剧烈而无助的信仰冲动,但却恰恰不能代表宗教本身的真实内容。要让这种信仰冲动变成真正的信仰实践,最终只能回归到教育本身。

以台湾佛教界为例,经过数十年的教育弘化,才把真实的教义传播给大众,所以一般民众,就算非佛教徒,也大概了解佛教与其他信仰的异同,彼此也能在多元信仰的格局下相安共处。而如法鼓山这样的佛教道场,更敢于不用迎合信众的习惯,取消"燃香供佛"这类传统形式,而让佛教能顺利接轨现代环保观念。

这一切,都是因为台湾佛教僧团不仅能进行自我教育,而且还能够让信众受到正信的教育,方使得信仰活动不仅能符合现代社会的文明观感,而且能反过来影响人心,回馈社会。佛教在台湾社会所形成的巨大影响力,并不在于其吸纳资金的能力,而是数十年在生命教育方面的耐心耕耘。

但是,今日大陆虽有强烈的信仰需求,宗教团体却受到种种限制。佛教由于社会地位长期边缘,故难吸收高学历青年人投身僧团,自身的僧才教育举步维艰,更谈不上介入社会,教导信众。而台湾佛教界中,出家僧人多有博\硕\本科学位,且留洋者众,客观上提升了台湾僧众地位,故能在主流社会占据一席之地,更能施加其宗教的影响力。

换个角度来看,中国这三十余年的转型,虽在经济上大有斩获,社会发育却长期受到压抑,未能形成活跃而健康的共同体组织。佛教虽有寺庙为依托,但却无法组织灵活多样的小型弘法教育团体,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都市佛教教育形式。这只能让佛教长期以来与浅白简单的民间信仰混杂起来,而无法呈现出作为一种悠久历史的宗教本身所应具的价值。

在这个消费主义时代,人们不仅时时享受着种种物欲的快感,却也无一日不承受着得失的煎熬。害怕失去,欲望更多,成为这个时代的普遍心理。信仰本应是对治这样的精神病症而生,但却因宗教教育的缺失,却使得信仰反倒常常以一种极端物质主义的方式表现出来,显现出神圣与庸俗的悖论。

这种人心之病,其实是我们这个社会与时代的集体症候。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