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墙外楼: 陶短房:当金饭碗突然消失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iPad Point of Sale

Fast and easy to use iPad POS. Use in store or on the go. Try it free.
From our sponsors
陶短房:当金饭碗突然消失
Apr 10th 2014, 01:11, by 墙外仙

讲述者:陶短房&青溪

叙述者青溪(以下简称青):我前面说的第一个故事,就是个离婚女人,今天打算说另一个离婚女人的故事,你会不会觉得,这样有些缺乏代表性?

采访者陶短房(以下简称陶):正好相反,事实上高离婚率是来加拿大的大陆移民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这边有些华文媒体曾经说,近20年大陆来这里的移民,离婚率高达六成,这恐怕是夸张了,不过2009年时加拿大平均离婚率高达38%,华人移民也不可能不受到影响。而且有一份VITF家庭协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这十几年加拿大总体离婚率其实一直在缓慢回落,但华裔移民的离婚率却逐年攀升,你的故事里有比较多的离异人士,反倒是很有代表性的。

青:移民对于一个家庭、一对伴侣来说,等于换到一个新世界从头来过,以前的人际关系、相处之道都要重新调整,两口子在社会、家庭中的地位、角色也变了,同样有个适应、磨合的问题。移民离婚率越来越高,和这些都有关系。

陶:新移民初到加拿大,往往要为生计犯愁,疲劳、情绪大,又缺乏人际沟通和宣泄渠道,就容易把矛盾带回家,有时候在国内不算个事,在这里就能拆散一个家。

青:你说得不错,我以后会讲一些这类的故事,不过今天要讲的李文涛是个例外。其实第一个故事里的林霈仪,我认识她时就已经离婚了,今天故事里的李文涛,是我在加拿大碰上的,第一个眼睁睁看着变成离婚女人的同胞,我是在搬到渥太华后认识她的——言归正传,我说她是"例外",是因为她移民之初并没有为生计发愁,他们本来是我们所羡慕的那种幸运儿。对了,你听说过"北电"么?

陶:你问巧了,我岳父岳母都是大学里教通讯专业的,对北电很熟悉:它的全名是"北电网络"(Nortel Networks),1998年由两家企业合并而成,当年就成了全球屈指可数的网络电讯设备供应商,全盛时期,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是当年赫赫有名的互联网产业巨人。我听说,当年北电发展太快,新部门老部门都缺人,不但开高薪挖人,甚至到了"街头拉人入伙"的地步,我岳父的几个研究生,当年就这么移民过去的,一下就找到高薪工作,现在听起来跟说神话故事仿佛。

青:"街头拉人入伙"恐怕有些夸张,但直接跑到培训班拉人,我是亲眼看见的,文涛前夫当年,就是这么个幸运儿。

他倒是学历挺高,可原本是学机械的,到了这边见"计算机热",哦,我们那会儿都那么称呼,不像现在都叫"电脑",就也跑去报了个培训班,才培训几个月就和班上一堆同学一道被北电拽进了门,那是1999年的事。

那会儿他的年薪有五、六万加币吧,就算拿到现在,对初入行的人来说也算高薪,更不用说和当年国内那点收入去比了,而且北电是大公司,各项福利齐全,你知道北美这边,公司的很多福利都是管全家的,比如附加的商业性医疗保险,北电帮文涛前夫办了,文涛、他们上六年级的女儿,也都能享受,看牙、看眼睛、配眼镜这些全民医保覆盖不到的地方,他们也能享受很优惠的价格。

你说他们是不是太幸运了?要知道我们大部分人那时候,想找份正式工都千难万难呢。

陶:老子说过"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幸运与不幸,有时就在一念之间。这么快找到满意工作固然是好事,有时却也会让人放松、麻木,忽略了"融入"的重要性,一旦情况有变,就可能措手不及,受到重创,尤其是家庭里相对弱势的一方。

青:唉,这个"相对弱势的一方",就是文涛了。她倒也"融入"了,不过也许太高兴,理解得有些单纯,见这里当地人大多数是先生专心工作,太太全职在家当主妇,尤其她女儿学校的家长更大多是这样,你也知道,加拿大小学放学很早,一般下午两点多就放了,这里又不允许低年级学生自己上学、放学,一定要监护人陪同,人工又特别贵,有个全职主妇在家,就会比较方便。文涛想,自己先生有这么份稳定的高薪工作,女儿又还小,就入乡随俗,当个安心照顾家的主妇吧。

文涛他们是东北人,她前夫在出国前是专业人士,她只是个普通工人,学历不高,也没什么专长,这种组合,当年在东北大城市里据说很常见。文涛对国外原本没什么概念,丈夫说移就跟着移了,移民后见丈夫工作顺利,自己和全家的生活水平也上了何止一个台阶,更觉得夫唱妇随,其乐融融,一门心思就想着照顾好自己的家,伺候好老公、女儿,别的什么也顾不上多想。那会儿我们中不少南方人脑筋活,整天想着"钱生钱",她们这对东北夫妻却没这兴趣,一来他们老家当时还不兴这个,二来,他们不愁吃穿,何必去折腾呢。他们移民过来时都40多了,一开始又比我们都顺,我们原本以为,他们会是最幸运的一家呢。

陶:看这光景,问题主要会出在文涛前夫身上了?

青:而且还是出在他们最高兴的时候。我说过,我们那批移民都不舍得多回国探亲,我就是登陆后四年才头一次回去,一来贵,二来总想着混得比较好了再回去,倒不光为面子,也免得亲人们担心不是么?文涛他们两口子一来就过上好日子,自然想早些衣锦还乡,让老家的人好好看一看,他们东北那边也比较讲究这个。就这样,他们两年后就双双回去了,这一回去可就坏了。

那时候移民加拿大已经开始有点热了,东北那边信息相对闭塞,还处在看热闹居多的阶段,这么两个"移民成功人士"回来,自然成了熟人竞相"围观"的焦点人物,文涛也还罢了,她前夫学历高,以前工作也比较好,同学、同事间的聚会自然更多些,都想听他这个"外宾"讲加拿大移民的事。要说她前夫倒不是个爱吹嘘的人(他们东北好像叫"山炮"吧),但这样的场合,也免不了话多一些,言者无意,听者有心,有个以前和他关系就不错的大学女同学听了后特羡慕,觉得自己条件也符合,就凑过来打听更多加拿大的移民细节,一来二去的,他们谈得很投机。

那会儿文涛被家人朋友簇拥着,沉浸在幸福之中,看在眼里,也没多在意。等他们双双回到渥太华,文涛无意中发现,自己老公和那个女同学一直保持着联系,而且越来越密切。

陶:怎么发现的?她前夫在北电工作,应该是资格很老的互联网"冲浪者",北美这里讲个人隐私,她总不能去翻老公邮件吧。

青:那会儿她恐怕连上网都还不怎么会呢。哪里用这么麻烦,他老公直接跟人家通国际长途,而且也不背着她。

陶:那是2001年吧?那年底我去了非洲的阿尔及利亚,记得条件比90年代好多了,有IP电话可以打,价格比传统直拨国际长途便宜得多,有卡,也有专门的电话"盒子",5欧元的一张卡,能和国内通差不多半小时的话,算是能消费得起了。

青:当时北美也一样,我们主要是买卡,5加元的一张卡,省一点可以用一个月,隔三差五跟家里报个平安,但还不太舍得和朋友闲聊,毕竟按人民币折算,那时也不算小数目。可文涛前夫那会儿就反常了,这样的一张卡,和那女同学一次就用完了,他们通话越来越频繁,到后来差不多天天打,有时一次一张卡还不够用,要再续一张。

都说东北女人有些大大咧咧,但女人就是女人,文涛当然觉得不对劲,开始盘问老公,没想到老公居然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那神情仿佛"我们就是你想象的那样,你自己瞧着办吧"的意思。

陶:唉,这样的例子我也听过几个,一方满心为另一方牺牲自我,另一方却不领情,反倒觉得牺牲后的对方配不上自己,和自己没有共同语言,已经是两个世界的人了,这种婚姻破裂,速度反倒是最快的。

青:是啊,那个男人没过多久就提出了离婚。文涛一下子从天堂掉到了地狱,刚离婚那些日子,她总是精神恍惚,满脸愁苦和无奈,还哭了好几场。她最疼爱自己女儿,可没工作、没固定收入和好住处,自己吃饭都没保障,又怎么养孩子?女儿那时候已经上中学了,她不能不多为孩子将来着想,终于忍痛割爱,把女儿留给了前夫,这对她无疑是又一记重击了。

她搬出来,租了个单间,在渥太华大学食堂找了份中厨的工作。东北人的烹饪习惯,原本不太合这里华人的口味,不过她适应得很快,我吃过她做的卷心菜炖肉,很好吃,她说,那就是个典型的"食堂菜"。这份工又累,收入又低,她做得很吃力,但好歹是份比较正式的工作。

陶:不容易。国内的朋友都知道加拿大是福利国家,失业有保险,不会饿死人,却大多不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失业保险,就是EI(Employment Insurance)是有门槛的,只有从事工作至少一年,工作时间不低于所在省规定下限,而且拥有雇主完整就业纪录或工资单的人才能领到,打我们说的"累脖工"也就是小时工,是没资格申请EI的,因为没人替他们缴纳就业保险金。有些文学作品和段子,说某人在加拿大刷了几个月盘子丢了饭碗,从此就能靠吃福利"过着幸福生活",我们看了只能苦笑。文涛能咬牙做这么份低薪正式工,至少一年后能享受EI,受到加拿大福利社会更多关照了。

青:这是她"融入"的第一个好成绩,也是有好心人指点的结果。没错,一年后她申请到EI,可是你也知道,国内传说中的"终身失业救济金"在加拿大根本是不存在的,EI领取时间,最长不得超过45周,最短则只有14周,而且在这期间,你得定期去福利机关报到,去参加政府安排的职业培训和招聘会。

陶:我以前认识一个法国老移民,就因为觉得这种安排"不尊重人格",失业了也拒绝领取EI。

青:我们可没条件讲究这些,再说,文涛想的不就是先有个可靠的过渡,然后找一份稳定一点的工作么?加拿大的社会福利鼓励人尽快重新工作,而且提供学费、生活费,安排参加职业培训,这对文涛来说,可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

职业培训是6个月,然后是针对性更强些的就业短训班,选择专业很重要。文涛学历低,英语不好,如果专业选错了,等EI吃完,日子就更难了。

陶:我在温哥华认识的一些类似情况的华裔移民,多数选择了服务业,也有些去考了房地产经纪牌照,那个语言要求低。

青:文涛选择的是护理专业,这也是有高人指点。这一行专业知识学习门槛低,英语要求不高,一般人都能学下来,而且,找工作特别容易,当年在中年女性新移民中,算是比较热的。

陶:加拿大人喜欢说一个词,叫"婴儿潮",是说1946-1965这20年,是加拿大历史上生育率最高的阶段。如今这些人渐渐老了,加拿大也成了个老龄化社会,护理专业需求量增大,是和这样的背景分不开的。文涛在"融入"的路途上,又迈出了一大步。

青:其实真不容易。这一行工作时间特别不固定,有时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上班,有时又要忙到深夜,劳动强度大,又脏又累,伺候的又是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弱病残。文涛去养老院实习时,起早贪黑不说,还一天到晚被一群不能自理、甚至老年痴呆患者围着,精神压力很大。文涛是个年届不惑的离婚单身女人,就更难了。

不过在她看来,年青人和当地人怕苦怕累,不愿干护理的活,这反倒让她有了一份优势:吃苦耐劳,对她而言实在不算什么。按照她的说法,别人不干的脏活累活,自己多干点不就成了。对她而言,这些根本不必计较,有个稳定的工作养活自己是最重要的。

就这样,她终于考到护理证,做起了私人护理。她第一个客户80多岁了,是个白人老太太,文涛的工作,是平时给她做做饭,洗洗衣服,天好时推她出去散散心,晒晒太阳,帮她洗洗澡,陪陪她。老人儿女就住在同一座城市,但只有周末才偶尔来看看她,所以,文涛对白人老太太而言特别重要,老太太有些依赖她,对她的工作很理解。

陶:记得几年前,国内播出过一部以温哥华为背景的电视连续剧,里面谈到一个白人老太太经常抱怨儿子工作太忙、不能"常回家看看",我和太太偶尔看到,都觉得很好笑,这根本就是个"在温哥华拍外景的中国肥皂剧"么,加拿大儿女是不养老的,很多老人到了晚年,都会把大房子一卖,自己搬到各种规格的养老机构去安度晚年。

青:对,不过你也知道,加拿大是老龄社会,养老机构都排着长队,很多老人等不起,就只能请私人护理,自己在家养老。我刚到温哥华时,邻居老太太就问我"你有时是否觉得孤独",我心说,每天工作、家务,忙不完的事,哪有功夫想这些,她见我愣在那里,又马上说,是啊,你有一个孩子在身边,一定不会孤独。

陶:前几年CBC电视台曾推出过一个公益广告,向那些对老年父母不闻不问、偶尔回家却忙着盘剥老年父母积蓄和养老金的子女提出批评,引起过社会讨论。这些年加拿大社会也开始提倡子女"常回家看看",不过社会习惯不是那么容易一下子改变的。

青:嗯。外国老人身边通常没有子女陪伴,老两口中如果一个人先不在,剩下一个会更加孤单,时间就会被说不出的的寂寞占据着。上一代老人的退休福利不错,不愁吃穿,但日子可是真难熬呢。

陶:我听做过家庭护理的熟人说,这些孤独老人因此趋于两极,有些特和善、特体贴别人,有些则性格特孤僻古怪,不过总得来说,他们都希望别人更多关注他们,哪怕听他们说几句话也好。

青:文涛碰上的头一个老太太是前一种,文涛和她没事时,大部分时间都是听老太太絮说自己的过去,文涛英语不好,经常听不懂,有时只能答几声YES,老太太就很耐心地连比带划,还听不懂就索性不去管它,反正老太太的目的,不是让人去听懂,只是需要一个耐心的听众。

陶:我们移民到了这里,和老家相隔万里,父母的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也越来越差,其实我如今常常想,他们也会越来越孤独、寂寞,想和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多接触,哪怕只是一句不要紧的闲话呢。

青:文涛那时也说"反正我的父母也不在这里,陪他们就当陪自己父母了",想到自己的工作能给这些孤独老人带来些安慰,她开始觉得,自己苦点累点也没什么,这份工作虽然辛苦,却很值得,不仅能让自己衣食无忧,而且能让自己更好地"融入"这里的社会,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对了,我记得在国内时,你推崇自由市场,不太赞成"大福利"?

陶:我至今还是这样的观点,我觉得福利来源于税款,高福利是靠高税收维持的,过高的社会福利会束缚经纪活力,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去奖懒罚勤,对社会竞争力的发展不利。

青:你说得有一定道理,但这是所谓"强者思维",觉得自己可以不依靠福利,凭个人能力活得更滋润的人,往往才会这样想。美国社会这样想的人比例很高,这也是美国人和加拿大人间最大的反差吧。就我个人看,"大福利"对像文涛这样有困难、但愿意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生活的"弱者",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

记得做护理后,文涛脸上的笑容渐渐替代了愁容,话也比过去多了。她常说,多亏加拿大的社会福利,从一个原先遇事不知所措的弱女子,变成如今这样一个自食其力,可以憧憬更美好未来的人,她觉得这样很开心。

陶:后来呢?她再婚了么?

青:她跟我说过自己有再婚的打算,不过我后来又搬回多伦多,和她联系渐渐少了,这种事不方便多问,不过以我对她的了解,再婚的可能性很大,因为她择偶条件不算高,按她说法,能解决生计,人品忠厚可靠就行了。她工作收入如今都过得去,身边又没孩子,为人实在,是个过日子的人,不管再婚还是自己过,日子都应该会越来越好的。

陶:北电当时的"暴发",是拜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IT泡沫"所赐,这个"泡沫"2001年就破灭了,北电也盛极而衰,从那年开始"瘦身"、降薪、裁员,我岳父母的几个学生后来都因此经历了一番坎坷。2009年初北电就破产了,如今加拿大产业结构和那时候有很大差别,IT和其他高科技行业都不景气,北电之后的另一个高科技"国家招牌"——黑莓,如今也有一顿没一顿的,不知道文涛那位曾经幸运的前夫,后来能否幸运地躲开这一连串惊涛骇浪?

青:不知道。我接触她前夫很少,他们离婚后,文涛通过自立自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几乎绝口不提那个男人的任何事。或许那人也有属于他的另一个故事,不过这就不是我所关心、也不是我所能叙述的了。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