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

墙外楼: “安倍经济学”今年见分晓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iPad Point of Sale

Fast and easy to use iPad POS. Use in store or on the go. Try it free.
From our sponsors
"安倍经济学"今年见分晓
Feb 19th 2014, 08:01, by 墙外仙

陈季冰

2014年的世界经济将要见证两个重要事件。

第一个事件便是我在之前几周发表在"观察家"版的两篇文章里讨论的中心议题:美联储退出实施了5年的三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相对而言,第二个事件虽然不具有这么大的全球影响,然而其意义可能更为深远:对沉疴不起的日本经济来说,"安倍经济学"究竟是良方还是毒药?今年即将见分晓。

怀揣着后来被市场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一整套试图振兴日本经济的政策主张,安倍晋三于2012年12月赢得日本首相大选。现在回头再来看,这有可能标志着日本20多年来的内政外交、经济政治方向的一个重大转折。

所谓"安倍经济学",包含以下三方面主要内容:1,"积极的货币政策";2,"灵活的财政政策";3,"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结构改革",用安倍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政策促进私人投资从而让生产率进步支撑日本的长期持续复苏"。它们通常又被称为"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我猜想这应该是来源于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三矢之训"传说,讲述的是地方大名毛利元就教导自己的三个儿子要同心协力的故事。

"安倍经济学"的核心目标是扭转日本长达15年的通货紧缩泥淖,在短时期内将通货膨胀率推升至2%。为此,安倍的自民党政府以及高度支持安倍的日本央行推出了几十年来日本最为激进的宏观经济政策,大有"不成功便成仁"的气概。在许多人看来,"安倍经济学"更像是一场不计后果的豪赌。

2014年将是检验"安倍经济学"的"大考之年"。

●"安倍经济学"的"三支箭"

"安倍经济学"的"第一支箭"是积极宽松的货币政策。

早在2012年下半年领导自民党参加大选期间,安倍晋三就不断对日本央行施压,要求其将2012年初首次设定的1%的短期通货膨胀目标调高到2%,以此向市场展示政府克服通缩的决心。在日本央行迫于政治压力满足了这一要求后,他进一步警告称,将这个2%设为长期通胀目标还不够好,因为长期目标太久远了。它应该成为中期目标,否则市场不会对之做出反应。当时的日本央行曾试图抵制安倍的主张,认为这些念头既不现实,还可能蕴含很高的风险。安倍则威胁说,如果央行拒绝合作,他就要利用自民党在国会两院中的优势地位推动修改赋予央行独立性的法律。

2013年春,安倍首相如愿任命他的坚定盟友、原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取代略显保守的白川方明,出任日本央行新行长。后者是宽松货币的积极支持者,之前就经常对日本央行的政策作出毫无保留的尖锐批评。在黑田的领导下,面目一新的日本央行推出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货币政策激进实验,它是如此雄心勃勃,以至于被赋予了一个奇特的新名词:"量化加质化宽松"(QQE)。

顾名思义,这是一种在"数量"与"性质"上同时宽松的新型货币政策。其目的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当时的说法是两年左右)实现2%的预定通胀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央行表示自己愿意采取一切非常规举措。例如,它承诺将会"不设限"地购买债券资产,并在未来两年内,将日本的基础货币规模增加一倍,至270万亿日圆。

这种被形容为"火箭筒"的货币政策,令正在实施第三轮"开放式"量化宽松政策的美联储相形见绌。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日本的这场经济试验的大胆程度颇感兴奋,因为这是百年难遇的活教材。但即便"安倍经济学"的支持者也承认,这种货币政策带有很大的赌博成分。

"安倍经济学"的"第二支箭"是灵活的财政政策,它包含两项同样艰巨且很可能相互冲突的任务:短期内通过大规模财政刺激来拉动经济增长,而在中长期削减赤字,整固财政,实现财政平衡。2013年6月的日本内阁会议提出,要在2015年之前,将基本财政收支占GDP的比例比2010年度减半,在2020年之前实现财政盈余,之后稳定地减少债务余额占GDP的比例。

2012年12月26日,在安倍成为日本6年来的第7位首相几小时之后,他的盟友、新任财政大臣麻生太郎(他也曾在2008年至2009年短暂担任首相)宣布,将取消由上一届民主党政府制定的当年44万亿日圆规模的债务上限,发行更多国债以刺激经济。

2013年新年刚过,日本政府便批准了一项10.3万亿日圆的经济刺激计划,它差不多相当于日本全年GDP的2%。据政府估算,如果加上地方政府和民间企业受到撬动以后的支出,整个刺激方案规模高达20.2万亿日圆。政府预计,这项刺激计划能让实质经济增速提高2个百分点,并创造60万个工作岗位。为了给这项刺激计划筹措资金,这一财年(日本的财政年度是从每年的4月1日到第二年的3月31日)政府将比原计划增加发行约5万亿日圆债券。

从稍后批准的规模达到创纪录的92.6万亿日圆的2013/14财年的预算草案来看,安倍显然政府希望通过对遭受2011年地震和海啸破坏的东北灾区的重建以及其他公共项目支出(最显著的防务支持的急剧增加),来对经济起到拉动作用。而2013年底批准的2014/15财年预算草案的支出规模进一步增加,达到95.88万亿日圆,其中包括了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增加的公共工程开支,这是国际奥委会不久前送给安倍的一份礼物。

鉴于这笔庞大的支出中仅有约一半来自当年的税收,而另一半要靠发债来筹集,人们担心,这种扩张性的财政刺激将恶化日本已经异常沉重的公共债务负担。目前,日本的公共部门债务总计已突破1千万亿日圆,是其GDP的240%,在所有发达国家中高居第一。在上文述及的下一财政年度预算草案中,仅偿还债务——包括到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费用就高达23.2万亿日圆,约占全年财政支出总额的1/4。如果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难免发生希腊那样的主权债务危机。

作为中长期财政整固的一项必不可少的举措,安倍政府在经过数月的斟酌拖延后决定,将从2014财政年度开始——也就是2014年4月起——上调消费税。按计划,先将消费税税率从当前的5%上调至8%,到2015年10月份再进一步调高至10%。根据政府估算,每加税1个百分点,将可为政府增加约2.7万亿日圆的税收。安倍称,自己必须在带领日本终结15年通缩的当前目标与平衡预算的长期任务两者求得平衡。

不过,反对增税的人士指出,即此举也许给日本增长的最希望出现的动能——消费支出——当头泼一盆冷水。安倍迟迟不愿意作出这项决定,也是基于这种担忧。

提高销售税还有可能耗损安倍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政治支持度,因为它在日本一直很不受欢迎。在1989年推出3%销售税的政府以及在1997年将销售税上调至5%的政府,其党派在之后的大选中均严重受挫。上一次日本上调消费税(1997年从3%增至5%)后,其经济遭受了一场严重衰退。尽管税率提高了,但政府的财政收入却不增反降。其直接结果是,推动增税的首相桥本龙太郎下台。

为了缓冲提高销售税对经济的潜在负面影响,安倍政府还追加推出了一项总规模为5万亿日圆的短期一揽子刺激计划,它包括:将实际企业税税率从38%下调至35.6%,提前一年结束专用于震后重建支出的企业税特别新增部分(原计划征收到2015年3月底)。

一些观察人士认为,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企业税税率是最高的,而消费税税率最低。所以,对税负进行一定的再平衡是明智的,因为它将刺激企业去加大投资。此外,据政府估计,下调企业税将使政府减少9千亿日圆收入,但上调消费税每年可以为政府带来8万亿日圆的新税收。

"安倍经济学"的"第三支箭", 即所谓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结构改革,是整个"安倍经济学"中最语焉不详的。当然,它也是迄今为止最令人失望的和最具争议的。

日本亟需要作出改革的地方很多,从异常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到严厉管制的医疗保险行业,从高度封闭的农产品市场到很低水准的女性劳动参与率……除此之外,人们还在讨论设立类似于中国式的"经济特区"(安倍称之为"特别管辖区",那里将有一些监管放松和税收优惠),以及日益老龄化的日本是否需要放松移民政策等许多问题……

总之,结构改革就像一棵惹人关注的圣诞树,什么东西都可以往上挂。但一年多来,除了达成了解禁非处方药网络销售协议的之类看起来鸡毛蒜皮的零星进展,"安倍经济学"的这"第三支箭"几乎就没有射出过。

●初战告捷,但离大获全胜还很遥远

汇市和股市是最早体现"安保经济学"成功的领域,而且这种成功来得如此易如反掌!我猜想,甚至都大大超出了安倍晋三本人的预期。

自2012年11月"安倍经济学"被广泛地提出开始,日圆汇率便积极响应其政策主张,开始了一波历史上罕见的迅速和持续的走低,当时安倍晋三甚至尚未担任首相!仅仅过了半年,到2013年5月上旬,日圆就首次跌破1美元兑100日圆重大关口,这是四年来的第一次。

此后日圆汇率继续稳步下行,到2013年圣诞假期之前已稳定在1美元兑105日圆左右,创下五年来的新低。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13年美元兑日圆升值逾21%,为1979年以来最大的年度百分比涨幅。而自"安倍经济学"登场亮相以来,日圆已经贬值了近30%。目前,无论是国际金融市场还是日本国内企业界都预期,2014年内日圆将继续走弱,很可能会进一步贬值5%—10%,即跌至1美元兑110-115日圆左右。

"强势日圆"时代的结束预计将有力地提升日本企业的竞争力,进而为日本经济注入实质性的利好。

与此同时,日本股市的"火箭式"全面上扬则更加直接地提升了日本国内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数据显示,日经指数在2013年全年上涨56.7%,创下1972年以来的最佳年度表现。连同2012年最后两个月里的直线飙升,自"安倍经济学"提出以来,日经指数已经魔术般地攀升了87%。

人们现在预期,股市上涨所形成的"财富效应"可能会促进消费增长,进而推动公司利润上升,形成有助于经济增长和实现日本央行通胀目标的良性循环。

相对而言,"安倍经济学"最看重的另一个指标——物价指数——未能像汇率和股指那样取得立竿见影的显著变化,但也已经呈现出一些积极迹象。

"安倍经济学"提出后半年,2013年5月,日本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停止下跌,与上年同期持平;6月,它较上年同期上升0.4%,这是日本消费者物价一年多来首席出现上涨;7月,它进一步上升至0.7%,升幅创四年半来新高;此后,日本的核心CPI继续逐月上升。日本政府于今年1月31日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份日本剔除新鲜食品价格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较上年同期上升1.3%。2013年全年核心CPI上升0.4%,为五年来首度实现年度上涨。

与此同时,日本央行分别于去年春季和夏季所作的两次调查均显示,超过80%的日本家庭均预期未来1年到5年里物价将上涨,仅有不足5%的家庭预计未来日本物价会下跌。对物价上涨的预期,均为近五年来的最高比例。

泡沫破裂20多年以后,日本的房地产市场最近也开始有复苏和回升的端倪,虽然还远远谈不上令人振奋。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东京周边的二手房交易中赚钱,自从1991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以后,过去22年里,日本全国的平均房价已下跌了将近30%。

尽管目前的通胀指数举例日本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看起来仍然遥遥无期,但这足以使得日本政府于去年8月中旬作出了多年来对物价形势的最乐观的评价和展望:日本长达15年的通缩局面正接近终结。日本央行自己的预计则认为,在2014和2015财年,日本消费价格水平将分别上涨1.3%和1.9%。

但也有人颇有道理地质疑说,推动物价指数持续上扬的主要因素是以电费代表的能源价格上涨,并非有效需求增强。2011年"3·11"强震海啸以后,日本关闭了几乎所有核反应堆,因而必须进口燃料弥补缺口,而前面提到的日圆汇率的走软推高了进口石油和其他资源及原材料商品的成本。不过,日本政府辩称,即便剔除能源价格上涨的部分,去年11月通胀率依然升至0.6%,是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不管怎样,下一个重大挑战是日本的工资水平能否迅速提高。因为居民的薪资(实际收入)若无增长,日本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就不会真正增强,而这才是推动经济持续复苏的根本。否则,国内消费反而会因为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而受到抑制,形成一种"挤出效应"。而将于今年4月正式推出的消费税提高计划还有可能进一步打击消费,从而将好不容易出现的经济复苏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总体上看,从2013年春季开始,"安倍经济学"的效应开始渗透到日本实体经济。

日圆的持续显著下跌提振了出口商的销售额和利润。全球第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汽车公司称,日圆下跌对其营业利润的贡献达到1500亿日圆,帮助推动公司净利润增长两倍;而汇兑收益也成为著名电器商东芝公司利润报告中的罕见亮点,令它在日本生产并销往海外的内存芯片利润水平得以提高;全球最大的相机制造商佳能公司则希望借日圆贬值之机将一部分海外生产线迁回日本,将在日本国内的产量提高到其总产量的一半……

在强劲的出口表现的带动下,工业产值、失业率、个人消费、银行放贷、企业的国内和海外投资等绝大多数反映经济走势的数据,不是强劲增长,就是稳步回暖。反映在整个宏观经济面上,已经公布的2013年前三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 折合成年率分别增长4.1%、3.8%和1.7%,虽然呈现出令人不安的逐季下滑趋势,但预计全年的GDP增幅依然将远超日本政府年初预计的2.5%,创造多年来的最好记录。

比这些数据更重要的是心理预期上的扭转,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连续多次上调经济增长前景评估,并在多年来首次使用"温和复苏"和"复苏"来描述前景正面的经济状况;调查还显示,越来越多日本企业预期未来获利增长,日本民众的消费信心和就业信心指数也均达到了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安倍经济学"有助于帮助日本经济重新获得强劲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则大幅上调了日本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预期。

唯一令看似一派欣欣向荣的经济前景蒙上一层阴影的是,随着出口的强劲增长,日本非但没有重现贸易顺差,反而连续近20个月出现逆差,而且逆差不断扩大。这体现了日圆走势疲弱这柄双刃剑的不利一面:出口的东西更多了,但进口的东西却更贵了。至少到目前为止,出口的增长不足以抵消进口成本的攀升。不过这种状况对日本来说暂时还不足惧,因为它拥有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能够在未来许多年里游刃有余地应付这种国际收支赤字。

不容易被察觉但却有可能更为不利的因素在于,有经济学家认为,公共部门支出是2013年上半年日本GDP强劲增长的首要推动因素。如果再算上没有薪资上涨作后盾的短期私人消费指出扩大,这样的好年景显然是不可持续的。

●"安倍经济学"的大考之年

在1月下旬举行的2014年世界经济论坛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是最受关注的"明星",因为全球财经界都希望他能够带来更多有关"安倍经济学"最新进展的直接信息。据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Klaus Schwab)介绍,为了避免与日本国会会议时间冲突,达沃斯方面特意调整了论坛的举办时间。

安倍也的确很想抓住这次在国际上为日本和为自己宣传的机会。在当地时间1月22日晚间举行的论坛开幕式上,他用英语发表了一篇题为"新日本、新愿景"(A New Vision from a New Japan)的激情洋溢的演讲。安倍在承诺了一系列"即将展开"的改革举措之后,自信满满地宣布:"日本正在迎来的不是黄昏,而是崭新的黎明。"

现在距离"安倍经济学"的提出和推行已一年有余,如果让我作一个整体评价的话,我会说,"安倍经济学"首战告捷,而且似乎出人意料地轻松。但是,它远没有取得有多少实质意义的胜利。

股市的强劲涨势和汇率的摆脱强势固然令人欣喜,但这"第一支箭"的成果连同"第二支箭"(财政刺激)将要产生的拉动效应,其真实意义说到底都只是赢得了民众的信心以及推进艰苦的结构性改革——也就是"第三支箭"——所需的时间。日本真正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复苏和增长,而不是数字游戏的自我陶醉,当然,即便这些漂亮数字,对于日本来说也已经久违了。

"安倍经济学"的最终结果存在三种可能性——

第一,前两支"箭"——也就是积极的货币政策和灵活的财政政策——因为政治压力不了了之,十多年首次出现的通胀率上涨局面昙花一现,迅速重又滑落至负值或接近于零。如同过去20年里许多政客所作出的徒劳努力一样,安倍晋三导演这一次的"日出"只不过又为日本增加了一次幻影——同时进一步加深了破灭感——而已。

第二,将会更加糟糕:通胀将失控,国债利率飙升,资本逃离日本,债务增加到不堪重负的地步……最终酿成希腊式的主权债务危机。这就是悲观派人士经常担心出现的"安倍末日"。

第三,取得全面成功,日本摆脱长达15年的通货紧缩,走出长达20年的"失落",经济恢复强劲增长。也就是安倍晋三所宣称的"日本回归"。

所有这一切,2014年将会给出最终答案。因此,我们可以将今年视为"安倍经济学"的大考之年。

就我个人而言,我倾向于认为并希望这一次的情况会有所不同。在初战告捷的大好形势下,安倍晋三完全有可能乘势而上。他必须尽快射出"第三支箭",就像他在瑞士达沃斯论坛上承诺的那样,尽管他自己也不否认,与第一支和第二支箭不同,第三支箭实现起来很困难。"根据定义,结构性改革要比货币和财政政策变化花更多的时间。"

事实的确如此,"第三支箭"意味着重大的利益重组和利益调整。就拿开放日本农产品市场来说,安倍就必须格外小心,因为农民历来是自民党的重要支持者。尽管日本政府在2013年初就决定加入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自贸协定)谈判,但许多自民党议员在竞选中依然打出了反对TPP的口号。

但安倍晋三将会发现,自己越是瞻前顾后、踯躅不前,未来所面对的阻力和需要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例如,随着股价的通胀率的上涨,反对党已经开始抨击"安倍经济学",认为它鼓励了市场投机,牺牲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他们指出,日圆走软、通胀预期上升推高了食品、电力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不过,我之所以对"安倍经济学"的前景偏乐观,是因为:首先,安倍手中依然握有雄厚的政治资本,他的民意支持率至今高达60%!更为本质的,在经历了20年不可救药的螺旋式下沉以后,今日的日本已经没有退路。如果要想重获生机,就只能放手一搏。安倍在达沃斯论坛的演讲中将自己比喻一个锐意改革的"钻头",他夸口说,自己已经"打破了'某些改革永远不可能推行'的观念",没有什么利益集团能够逃得过自己这个"钻头"。

这也的确是萦绕在日本民众中的普遍共识,而安倍晋三恰是这样的时刻冒出来的能够代表他们希冀和梦想的最佳人选。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