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8日星期二

墙外楼: 简论转基因食物的风险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1 Retargeting Platform

Our Average Customer Earns $10 For Every $1 Spent
From our sponsors
简论转基因食物的风险
Jan 28th 2014, 00:55, by 墙外仙

黎蜗藤

如何正确地分析转基因食物的风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我在这里提供一个大致的思路以抛砖引玉。和我在《转基因食物存在安全风险的分子生物学分析》(简称《分析》)中一样,我把重点仍然放在转BT基因作物上。
第一,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是否和传统食物一样?
挺转派经常提及的一个论点是,转基因食物可能是有风险的,但并不比传统食物高。这个说法存在致命的逻辑错误。
笼统地对比转基因食物和传统食物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方法。在传统食物中确实有很多有已知的风险。比如一些食物中带有过敏原(比如虾和牛奶),一些食物中有强 烈的致癌物(比如炭烧食物),一些食物中有毒素(比如清理不干净的河豚),一些食物中有寄生虫和传染病(比如野生动物)等等。这些食物,我们一般视为不健 康的食物(或者对特定人不健康),医生和营养专家都不推荐这些食物。但目前挺转派却是要努力去推广转基因大米,因此把BT大米和这些食物相比显然不恰当。
其次,这些不健康的食物基本上只是副食,甚至只是人们为了尝鲜而偶尔食用的食物,和作为主食推广的转基因大米显然也不能同日而语。
Bt水稻的风险应该和什么相比呢?当然应该和它的替代品传统水稻相比。如果Bt水稻的风险比传统水稻的大,那么它就能增加人类进食的风险。
在《分析》中,我已经分析了Bt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这种风险可能有几个来源,这里小结一下。第一,转基因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变异和生产出未知 的有害物质。第二,BT基因DNA在保护的状态下穿过小肠壁进入人体,通过各种途径整合到人体基因组。第三,BT基因DNA被肠道细菌所摄取,肠道细菌可 能通过转移的方式进入人体。第四,Bt蛋白可能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第五,如果Bt蛋白在体内,可能引发癌症。第六,Bt蛋白在小肠内,也可能诱发肠组织 发生癌症。
这些风险都是不含BT基因的水稻所不具备的。因此,Bt水稻的风险肯定比传统水稻高,但高多少,是不是有实质意义,值得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第二,转基因大米和杂交大米没有区别吗?
挺转派的另一个论点是转基因大米和杂交大米都是经过基因改造的,因此风险相同,而转基因大米是经过人为操控的,反而甚至更为安全。
这个论点一部分是正确的,相比于野生大米,杂交大米也是经过人为改造的,并不是纯粹进化而来的,我们笼统地也可以称之为基因改造。但请注意,杂交大米是对 不同的野生大米进行人工授粉等方法进行杂交而来的。即便新的杂交品种中含有与原先一方不同的基因,这些不同的基因也是来源于另外的一方的大米,而不是凭空 产生的。这些大米在自然的状态下也是能够杂交的,尽管可能性很低。现在也有太空育种等技术去人工诱变水稻基因,但是这些外来因素的诱变在自然界也是存在 的。在这种意义上看,杂交仅仅是在人工地干预了进化的过程,在本质上,仍然是没有违背生物发生的规律。在杂交过程中,基因都是来源于同种的植物或者关系极 为亲密的品种,而这些品种都是可以食用的。杂交之后,并没有产生新的蛋白质。而这些蛋白都是在天然状态下经过千万年的自然选择的挑选而留下来的。
但是在转基因植物中,这些新的基因却来自完全不同的物种,在自然状态下,这些基因是没有可能进入到植物体内并稳定地表达的。比如BT基因在自然选择的情况 下可能永远不会变成水稻的一部分,但是在人工操控中,它们却可能因此而逃过了自然选择这个看不见的手而硬性地留在生物体内。进入体内之后,它们有可能通过 其他的基因重组而并转变为其他用途。而这些用途对植物来说可能是"好"的,但对人来说却可能是"坏"的。
有的生物学家认为只要一切都由科学家加以监控就没有这种疑虑。但众所周知,人工监控是看上去很好实际上却很危险的一件事。马克思主义强调计划经济才能把经 济搞好,结果却把苏联弄得一团糟。生物学家的人工监控也是如此,在科学尚未做到可以完全有把握控制这个过程之前奢谈人工监控,就相当于在几十年前搞计划经 济。
第三,为什么实质等同性原则是错误的?
这个问题的详细分析要看我写的《分析》一文。在这儿仅仅是做一个简要的说明。
所谓的"实质等同性原则"是挺转派提出的一个很能说服一些人的理论。有人认为,转基因食物仅仅比非转基因食物多了一条DNA,"如果只是一段单纯的 DNA,无论序列多么奇怪,进了肚子就被分解成ATCG了,不会对人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这个所谓原则所建立的基础还是蛋白质和DNA都会降解为无意 义的片段。如果BT蛋白和基因都没有被破坏,那就显然不是实质性等同的。在《分析》中已经指出,无论蛋白和基因在肠道中都不可能完全分解,它们的各种不完 全分解甚至保持功能的产物会以各种途径突破肠道而进入人体。因此,这个原则的基础本身就不存在。
但是,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就有些难度。在概率上,BT基因和整合普通食物中的无数其他基因的可能性也是一样的。那么BT基因有什么特别,需要我们担心呢?
这个问题确实有挑战性,但这不等于无法解释。我在《分析》一文中提出一个可能的途径,这就是通过人体肠道的细菌。在人体肠道中有着庞大的细菌群落。目前已 经有充分证据表明食物中的DNA能够进入肠道细菌的基因组并稳定地遗传下来,尽管这个几率并不太大。这种摄入外源DNA的过程或许是随机的,但是如果摄入 的外源基因能够让这个细菌取得生存优势,那么这个细菌的后代就更多,也就在以后的繁殖中逐步扩大这个基因的携带者的比例,到最终,携带这个基因的细菌就成 为了这个菌落中的优势菌株。在这个过程中,自然选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因此,一开始可能是随机的摄入外源DNA过程,经过这个筛选之后就变得不随机了。这 正是为什么一些基因比另外一些基因更加容易被细菌摄入的理论基础。
因此,如果BT基因对肠道细菌来说能够产生生存竞争上的优势,那么它就可以被肠道细菌所利用而稳定遗传。尽管这一点是否正确暂时没有相关的研究(据我所知没有人提出过这个见解并真正地做实验),但是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因此,"实质等同性原则"最根本的错误在于DNA不会在肠道完全降解成为实质性等同的无意义片段,BT基因DNA作为一种信息的分子仍然会保持其功能,它可能会在肠道中被细菌吸收并稳定地遗传下来,从而产生对人体持续的影响。
第四,现在的动物实验能够准确地评估转基因作物的风险吗?
现时有很多转基因的动物实验,这些实验结果无疑对我们认识转基因对动物的影响有很大的价值。但是,我们仍然需要提出疑问,这些动物实验是否真的能评估出转基因作物的风险?
我认为不行,因为这些动物实验都存在时间上的不足。孟山都的标准实验是在大鼠上做90天实验。最近中国农科院做的养猪实验也只做了90天。90天实验只能 证明这些食物没有短期的毒性,而不能证明长期的作用。一些长期甚至是跨代的作用在短时间的实验中是看不出效果的。我们不要忘记四环素牙的悲剧。在上世纪六 七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中,很多人用了当时"被证明"是安全的四环素,最后导致牙齿留下难看的色素沉淀。
为什么必须要长期的实验才能正确地评估转基因的风险呢?
首先,我在《分析》一文中已经谈及了BT蛋白有致癌的风险,尽管这个风险还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从分子机理的水平来说却是存在的。因此,为安全起见,至少应 该用慢性毒性和致癌试验的标准。而这个标准一般为两年。其实即便是这个两年的标准,也是对药物而言,对于长期常规性地作为主食而食用的食物,时间是否应该 更长还有待结论。
其次,基因整合到人体内,如果可能发生的话,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其效果也不是区区90天的实验能够检测出来的。
第三,如我在前文中所提及的肠道细菌摄取的可能途径,基因从摄取到稳定地整合到肠道细菌之中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概率与绝对时间长短有关,或者说和肠 道细菌的世代数有关,而和寄主的世代数无关。换言之,说老鼠三年等于人一百年这种类比在这个问题上是错误的。为简便起见,假设这些细菌一天一代,老鼠一年 一代,人三十年一代。三年的老鼠实验能够让老鼠经过三代,在此期间,细菌经过约一千代。但是要人过三代需要九十年,在此期间细菌经过三万代。因此在人的三 代中,细菌整合BT基因的可能性是老鼠三代的30倍。
此外,这个整合概率和肠道细菌的绝对数量也有关系,细菌越多,摄入BT基因的可能性就更大。老鼠肠道细菌的总数不详,但假定它们的数量和寄主的重量成正 比,人的重量(以60公斤计算)是老鼠重量(以300克计算)的200倍,因此,肠道细菌摄入BT基因的可能性也是老鼠的200倍。考虑到这个巨大差异之 后,用老鼠作为实验对象也无法直接套用于人体身上。这样计算,人类经过三代所面临的风险是老鼠三代的6000倍。
如果考虑到庞大的人群将要被推广转基因食物,这个风险的差距进一步急剧加大。现在做过三年老鼠实验的研究几乎没有,总共这样测试过的老鼠量大概不满 1000只。如果转基因推广后有一半的中国人要食用,这就是七亿人。这样庞大的基数所遇到的风险是否就能靠区区不到1000只老鼠所断定呢?这是另一个值 得深思的问题。
因此,现时绝大部分的以大鼠为主的动物实验只能说明BT蛋白在短期是无害的,而不能说明长期的风险,而后者很可能是BT基因和蛋白的主要风险来源。
第五,所谓"不存在零风险"是否一个合适的理由?
挺转派的另一个理由是世界上不存在零风险。比如范云六就说"过去10年,全球平均每年有770人死于航空事故,但人们不会因为飞行事故就不坐飞机;全球每 年有大约120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同样,人们也不会因为这些事故就不坐汽车。毫不夸张地说,各种各样的事故每时每刻都在我们身边发生,其重要原因之一 是: 世界上不存在零风险的技术。"
世界上不存在零风险这点是没有错,但是挺转派由此引申出存在健康风险的转基因主粮也因此可以轻率推广却又犯了逻辑上的致命错误。
分析一个新事物是否应当推广不是以有没有风险而衡量的,而是需要权衡利弊,考虑收益和风险之间的大小。以飞机为例,飞机向人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出行方式, 在现代的要求之下,这是远程旅行的几乎唯一的选择。比如中国到美国,除了飞机外就别无常规性的交通方式。因此,尽管飞机是有风险的,但是它给人类社会带来 的利益远远大于这种风险。这个不是我妄下断论,事实上搭飞机的人都知道乘飞机有风险,但是他们都愿意去搭,这就说明了这个事实。
但是转基因主粮却不同。即便它会给这个社会带来一些利益,但是这些利益都不是无可替代的。我在《转基因食物的优点有限》一文中曾经对此详细分析,挺转派的几个论点都站不住脚。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目前还在剧烈的争辩之中,国外已经有诸多的统计表明,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不但不能减少农药的使用,还会大幅度增加。
转基因所带来的营养物质(比如维生素A)可以以各种其他的方法补充,并非转基因大米所独有。
转基因作物的增产效应极为有限。挺转派所做的对比实验表明,转基因作物比传统作物的增产不足10%,这还是在传统作物打药等方法不到位和不恰当的情况下, 如果农民能够正确而及时地用农药,这个效应还会进一步缩小。这个增产的效率和以往通过杂交等方式(增产幅度以倍数计算)相比微不足道。
转基因作物在推广之后也不会惠及广大消费者,而只是让利益集团盆满钵满,同时有机食品的价格也必定上升,广大穷人吃不起有机食物,而让有机食品成为有钱人的专利。
因此,对于广大的人民和整体社会来说,需要承受转基因作物所带来的风险,却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这是和飞机的风险问题不可同日而语的。
第六,风险一旦发生将无人承担责任
关于风险问题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一旦这个风险发生了,我们是否能够找到为之而负责的人。以挺转派所举的飞机为例,飞机失事了,冤有头债有主,苦主可以找航 空公司索赔(尽管这些赔偿不能挽回人命的损失)。但是,万一转基因食品真的有安全问题,比如说,一个长期食用转基因主粮的人,万一得了癌症,他能否找到责 任人呢?
基本不可能。从性质上决定,患上癌症的原因很多,目前基本上不可能断定癌症的起因(除了一些特殊的事例比如长期遭受大量辐射)。PM2.5和肺癌有相关 性,可科普专家不也否认了雾霭是导致肺癌的原因吗?以后即便证明转基因食品和癌症有相关性,每一个单一案例也难以在法律上认定一定和转基因食品有关。
更有甚者,食用转基因如果风险要发生(比如致癌)的话,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苦主很可能吃了很多种转基因食物,很难举证他到底是吃了哪一种转基因的食物 才导致这个病。何况现在挺转派更提倡不标记,这样的话受害人更是难以掌握这个信息。没法确定吃过什么,就根本没有办法找到负责人。
因此,一个可以想象的事就是,几十年后,科学上证实了一些转基因食物和癌症有相关性,但这时最多把这些食物禁止销售而已,最多就是几个转基因公司倒闭。但利益集团早就赚够了钱,受害人却欲哭无泪,无处申冤。这时候,你难道要去找现在鼓吹转基因不遗余力的科普专家吗?
理论上说现在政府中央部门力推转基因,出了事应该由他们负责。但是在中国还是趁早不要痴心妄想了。大家知道我们祖国最难的事不是涨工资,而是让政府say sorry。现在政府硬销转基因,到时出事要政府负责不等于要让政府认错?你见过中国政府道歉过没有?
小结
转基因食物,特别是转基因主粮存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这种风险应该和传统主粮相比较,如果比传统主粮风险大,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是否冒这个 风险值不值的问题。在以前的文章中,我论证过,转基因主粮特别是BT大米,确实可能存在比传统主粮要更加大的风险。挺转派所谓的"实质等同性原则"建立在 错误的假设上,因此是不能成立的。而现有的动物实验方法都无法正确地验证这些风险的不存在。而在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尽管还是非常不足够,但已经揭示了一些 可能与疾病有关的联系。在以前的文章中,我又论证过,转基因食物对广大民众和整体社会的利益并没有多大,更并非不可取代的。因此和潜在的风险相比,这些利 益并不足以驱动对转基因主粮的推广。最后,一旦这些风险发生了,完全无法找到责任人,责任人既无法被追究,受害者也无法得到补偿。因此对于广大人民来说, 推广转基因主粮,既要承受风险,又无法享受利益,更没有任何保障。若贸然推广转基因,只会让社会整体利益受损。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