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1日星期一

墙外楼: 「太陽花」小心「六四」魔咒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Grow your customer base.

Start a lead gen campaign on LaunchBit and cost-effectively grow your company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太陽花」小心「六四」魔咒
Mar 31st 2014, 01:51, by 墙外仙

西格

台灣「太陽花」學運,讓很多人聯想到25年前的天安門民主運動。無論從社會背景、運動訴求和組織方式看,兩場學運都有太多的不同。但是至少有一點共同之處,那就是一開始就被指責為暴力行動,並引致社會動亂。

如何對待污名化,我認為這是「六四」天安門運動中最值得檢討,也最缺乏反思的一個問題。這個歷史教訓也應該讓台灣學運參與者知道,並讓全世界所有社會運動有所警惕。

「六四」運動的轉捩點是「四二六」社論,也就是《人民日報》於1989年4月26日在頭版頭條刊發的社論《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社論稱,「有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學生製造混亂,「全黨和全國人民都要充分認識這場鬥爭的嚴重性,團結起來,旗幟鮮明地反對動亂」。

一方面,這篇社論適得其反,引發了次日規模空前的「四二七」大遊行,並將學生運動變為全社會參與的民主運動,成為改變全球冷戰格局的蘇聯東歐巨變的先驅。

但是,另一方面,這篇社論大概是歷史上最成功的污名之作。社論不避重複地羅列了胡耀邦悼念活動前後出現的「不正常現象」:「極少數人借機製造謠言,指名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蠱惑群眾衝擊黨中央、國務院所在地中南海新華門;甚至還有人喊出了打倒共產黨等反動口號;在西安、長沙發生了一些不法分子打、砸、搶、燒的嚴重事件」。其實,就騷亂的程度而言,它們遠遠不及幾乎每年都發生在巴黎、倫敦、紐約等地的抗議活動。據說最讓鄧小平生氣的是「指名攻擊黨和國家領導人」,這又能算什麼罪名呢?

然而,這篇社論給參加運動的人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成為至今都不能解脫的魔咒。正如學生領導王丹所說,「1989年當時,學生發動絕食相應提出兩條件:一是跟政府對話;二是修改《人民日報》四二六社論」,改變這個社論的定性成為之後學運的主要訴求——其實第一個訴求,也就是要求對話,很大程度上也是要求政府承認學生上街是愛國行為。

一個運動以要求抗議對象承認運動的正當性為主要訴求,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著令人同情的理由。但是,拉開一點距離看,不得不說,這有點怪異。它模糊了運動的焦點,甚至讓人忘記了運動的初衷。運動的目標到底是什麼?這關係到運動策略和進退。當運動以要求對方承認為主要訴求時,就等於它被污名者牽著鼻子走了。

「亂動」定性的沉重壓力來自中共對「文革」的片面反思,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今天的台灣國民黨沒有完全掌握歷史的闡釋權,也沒有一張《人民日報》那樣的權威喉舌,但是學運也應該謹記不要被污名化壓倒,要有自始至終的目標訴求,讓「太陽花」始終朝著陽光開放。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