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敦促各级政府完成"十二五"规划 2
服务贸易高速增长带动中国外贸出口转型升级 3
北京市提前修改城市总规在全国有示范意义 4
地方"两会"应该提高地方债务透明度 4
广电国网终获组建,短期难与三大运营商竞争 5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未来的意义重大 6
破解资产评估行业难题不能仅靠一部法律 6
行业协会判断2014年煤炭市场难改结构性过剩 7
世行预期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复苏走势有分歧 8
国内消费不足致成品油出口加速 8
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更加偏重服务业 9
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应立足于负外部性内部化 9
2013年中国外贸多元化取得一定进展 10
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发挥关键作用 11
官方数据显示新增消费快速向线上转移 11
国防经济学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影响 12
〖分析专栏〗
【如何应对中国经济下行的风险】
在美日欧经济复苏的基准情境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成为国际市场讨论的焦点。从年初开始,看空中国的声音逐渐增多起来,其中不乏大型投行与投资大腕。摩根大通不久前发布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下滑的幅度可能远超预期,或许将产生新的硬着陆担忧;投资大腕索罗斯则表示,支持过去中国迅速发展的增长模式已经失去动力,债务问题沉重。
本周,FT中文网连续刊文警示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焦点集中于债务问题、经济模式不可持续以及经济去杠杆面临的两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分析中国经济前景时都曾有过详尽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风险总体可控,局部严重,模式不可持续,经济转型需要受到"稳增长"的约束。只有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循序渐进地解决。这一速度不需要太高,勉强为之势必将增加经济体所承受的压力;但也不能过低,否则将引发失业及债务的崩盘。中国的债务经济模式之所以还能维系,很大程度上基于资本对中国经济前景的信心。当预期逆转,不确定性也会陡然增加。
归根结底,对于中国经济的担忧将汇集于经济增长速度之上。一般认为,中国至2020年需要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合理的运行区间在7%-7.5%。这意味着,相比于2013年7.6%的经济增长,中国经济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当前,国家统计局虽然还未公布2013年的各项经济增长数据,但据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的表态,GDP增长7.6%应当是可以确信的。问题在于今后几年的经济增长情况。从中长期看,中国的经济增长处于下行通道中,各项指标都呈现出钝化以及增长放缓的状态,显示中国经济活力下降。在经济去杠杆,资金利率过高以及增长模式断档的时期,经济活力的减退可以理解。关键是,在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上,我们该如何合理应对。
在宏观层面,经济活力的下降凸显出预期管理的重要性,需要及时应对经济体可能出现的风险。在经济萧条和经济过热时期,宏观调控都有着近似于机械式的映射。但在经济活力下降,却还谈不上不景气的当口,调控需要更加讲究艺术性,要引导市场预期,以"口术"为主,必要时辅以微调。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央行熟练操作的"前瞻指引"可供借鉴。多数时候,需要向市场传递更为明确的信号,四两拨千斤地调动存量资金。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忌推出指向性不明的调控政策,市场的脆弱性经不起几番折腾。
在管理好预期的情况下,推进市场化改革,解放原本因垄断或者管制而产能不足的市场,将为中国经济再出发寻找到原动力。在这方面,深层次的体制改革必不可少,尤其是国企、土地以及跨境资本流动方面的改革。三方面的改革,将对包括能源、金融、城镇化、农业、技术进步以及全球化等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至关重要的领域产生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只有将经济改革与促进经济增长两方面统一,才能化解"要改革,还是要增长"的两难。有些改革会直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应当被提到更加优先的级别。
对于决策层而言,能平衡好宏观调控与体制改革的关系已经很不错了。对于中观与微观两个层面的事务,要诀只有一个字——放。能够下放的权力全部下放,按照三中全会的话语,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以预见的是,权力的下放也许会带来短暂的混乱,因为市场存在思维惯性。但要由乱归治,唯一的办法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而非倒退回管制。父爱主义的行为模式持续得越久,对市场发育以及经济增长潜力的危害也就越大,因为在政府隐性担保下,风险存在着转嫁,将鼓励投机与冒险行为,进而酝酿更大的系统性风险。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当前,对于中国经济下行风险的讨论很多。事实上,倘若今后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7%-7.5%的区间,相对于2013年的7.6%,进一步下行是可预期以及能够接受的。关键是如何应对这种下行风险。在宏观层面上,需要管理好预期,以及推进体制改革。在中观与微观层面上,需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解除父爱主义的干预。(ALX)返回目录
〖优选信息〗
【形势要点:全国人大敦促各级政府完成"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规划至今已实施了三年。日前,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结果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承认,虽然规划的实施总体发展良好,但要想在剩下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完成《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还存在四大问题和挑战。各级政府如不能及时对其进行监督和调整,将会严重影响到"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如期完成。第一个问题是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由于全球经济的复苏存在变数,需求没有过去旺盛,中国自身的劳动力成本也在提升,使得企业传统的增长模式受到考验。第二点问题是结构优化升级进展缓慢。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现在依然没有改变,但一边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弱化,另一边新的比较优势短期内又难以形成,新兴产业规模还小,钢铁水泥等行业又严重产能过剩。第三点是财政金融风险增大:部分地区盲目扩大投资追求GDP,不仅带来结构性产能过剩,还导致地方债快速扩张。最后还有社会矛盾复杂多发的问题。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不同群体间公共服务很有大差异,利益矛盾加大,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尹中卿表示现在中央的指标和地方的指标存在不一致,在经济、能源消耗和节能环保方面尤其突出。反映经济总量的指标完成得好,但反映增长质量和效益、转方式调结构的指标很多没达到。"GDP迈了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水平迈了一小步或者半步"。尹中卿反对为此调整指标,认为重点应该放在调整措施上——要找出症结、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完成既定目标。(BLF)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服务贸易高速增长带动中国外贸出口转型升级】
金融危机之后,一个很显著的趋势是,中国制造业的出口陷入萎靡,外贸增速节节下滑,至2013年已降至7.9%的个位数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服务贸易成为中国外贸的新增长点。据商务部服贸司统计,2013年我国共签订承接服务外包合同167424份,合同金额954.9亿美元,同比增长55.8%;执行金额638.5亿美元,同比增长37.1%。其中,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623.4亿美元,同比增长42.2%;执行金额454.1亿美元,同比增长35.0%。知识流程外包(KPO)业务增长迅速。2013年,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和知识流程外包(KPO)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分别为311.7亿美元、97.2亿美元和214.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6.8%、25.8%和60.8%。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是购买国际服务的主要发包市场。2013年我国承接美国、欧盟、中国香港和日本的国际服务外包执行金额分别为117.5亿美元、71.4亿美元、54.0亿美元和51.8亿美元,占执行总额的25.9%、15.7%、11.9%和11.4%。服务外包产业就业规模稳步扩大。2013年,我国服务外包产业新增从业人员106.5万人。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有服务外包企业24818家,从业人员536.1万人,其中大学(含大专)以上学历355.9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66.4%。这些数据显示,中国服务贸易基数虽然不大,增长却十分迅速。在未来,可以预期,这样的趋势还将持续,甚至进一步加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当前的一些改革,对服务贸易的增长将起到促进作用。一方面,在国际上推动与全球主要经济体达成自由贸易与投资协定;另一方面,在国内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成立上海自贸区,深化对外开放。在这些大踏步的改革中,我们相信,中国的服务贸易还有很长的一段增长期,服务贸易所能享受到的制度红利将十分可观。(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北京市提前修改城市总规在全国有示范意义】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刚实施十年,就面临修改。据国内媒体报道,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日前透露,北京市正在研讨城市"总规"修改的框架性构想。此次是对现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而非对原有规划的全盘否定和推倒重来。如果进展顺利,有可能在2014年年中形成规划草案上报。据了解,北京市修规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大城市病"。首要问题是人口增长过快。现行总规提出的一个关键目标,城市总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1800万人,但该目标提前10年就已被突破——截至2012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2069.3万人。北京市还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与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两大棘手问题。2013年9月,北京市副市长陈刚就曾表示,北京市"对低端产业很头疼"。它占用了北京大量的建设用地,但创造的生产总值却非常低,而且还吸引了大量的流动人口,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和违法建设。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对特大型城市发展布局提出两条指导原则:一是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二是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尽快划定开发边界。这成为北京市修订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之一。据北京规划委披露,下一步城市规划修订工作包括五大内容:一是明确和强化新时期首都功能职责的战略定位,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加快宜居城市建设。二是在规划实施中,如何统筹考虑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严控人口规模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降低新征占土地规模、减少工业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等目标的管控政策、路径和条件。三是优化城乡空间布局,首先做到"两规合一",即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完全统一。下一步将通过划定城市增长边界和生态红线,控制建设空间,扩大绿色空间,推动城乡建设集中紧凑发展。四是改革城乡规划编制方法和实施管理方式,从扩张性规划转变为约束性规划,从目标式规划延伸为政策式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并将积极推动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三规合一"。五是统筹京津冀城际间交通、能源、水资源、产业、生态的布局,主动融入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北京市提前修改城市总规,重点关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控制人口规模;二是统筹城乡土地。北京市面临的问题在全国很多大城市都有,因此,北京市的做法和政策调整,对国内大城市有示范意义。(AHJ)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地方"两会"应该提高地方债务透明度】
最近,各地"两会"纷纷召开,如何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问题成为各地的话题。由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将防控债务风险作为六大任务之一,2014年又是地方债务偿付高峰,于是,关乎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地方债防控问题纷纷被地方政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反映到地方"两会"中。云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严控新增债务,化解存量债务"。陕西省提到要实施乡镇财政体制改革,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宁夏提到要规范政府举债,出台调控办法,把政府性债务纳入科学使用、规范可控的轨道。河北省提到要规范政府举债方式,实施举债核准和风险等级控制,加快建立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做好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工作。此前,中央组织部曾发布通知,要求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强化任期内举债情况的考核、审计和责任追究,而这些都有赖于透明的债务数据和结构。有财税界人士表示,目前审计署公布的只是总体数据,但因为审计是从地方一级级审,各省份的债务数据都会有,如果云南省公布省债和市债,全国各省市的债务情况应该都会公布,这也符合债务考核机制,同时也建立了公开透明的债务管理机制。在我们看来,各地"两会"代表参政议政,有权了解地方资产负债情况,各级政府工作报告应当成为公众了解地方债务的渠道。尽管有些地方公开披露地方债务可能会影响融资,但地方债务的透明化应该是不容回避的方向。(AYZR)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广电国网终获组建,短期难与三大运营商竞争】
业界传闻已久的第四大运营商——广电国网公司(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有望于近期落地。日前有报道称,广电总局内部已就国网组建和人事任命开过会,目前进入国网公司的挂牌筹建阶段,预计最早挂牌时间是在春节前。根据目前状况来看,国网领导班子已经初步形成。广电国网最终职责和未来发展方向,还需要看最终总局和现有领导班子对公司的定位。消息人士透露,国家广电总局已宣布人事任命,原河南省广电局局长赵景春拟任董事长,原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梁晓涛拟任总经理,中国有线总经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常务副总裁沈向军拟任副总经理。目前,国网公司上任的领导班子成员,已经处于工作状态。但对具体任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还未正式发文。据了解,在国网组建的上报稿中,广电国网组建将分两步实施,先由中央财政投入资本金,设立国有独资的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同时,采取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增资扩股等方式整合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此步执行按照先易后难、分类指导的原则。在广电整合轨迹中,广电国网将成为广电系统参与三网融合竞争的市场主体,也因此被业界视为三大运营商之外的第四大运营商。不过,分析人士表示,与三大运营商不同,广电国网没有全业务运营,还不能称之为运营商。并且,目前国网无论从体量到业务经营范围,与其他三大运营商可比性不大。国网成为第四运营商的前提,是要拿到固话、宽带、移动的牌照资质,而要拿到这些全业务牌照难度很大。此外,鉴于各省网借壳或申请IPO上市的情况火爆,进行全国有线网络的整合必须完成有线网双向网改,难度将非常大。国网应以整合全国有线资产为目标,实现全程全网、统一运营。国网成立之后,最现实的工作应该是为整个有线行业争取宽带方面的政策,解决电信企业对广电网络实现双向收费、网间结算、宽带出口等问题。(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美双边投资协定对中国未来的意义重大】
随着双边投资的进一步增长,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对于放开对外投资受限领域,提供便利条件,加强和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具有巨大的推动力。据中国商务部数据,2013年1-11月,中国对美国投资激增232.2%。同期美国对华实际投资金额31.62亿美元,同比增长8.6%。日前,为期两天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第11轮谈判在上海结束。在本轮谈判中,中美双方正式开始了文本谈判,这意味着谈判将以双方的文本为基础,展开实质性的谈判。业内分析,负面清单内容将是文本谈判阶段的重要内容之一。负面清单的内容文本谈判阶段既涉及实质性的利益问题——缔约一方政府对外资的管理权和缔约一方国内产业的利益,也有很多复杂的技术性问题,包括如何定义投资和投资者,如何规定公平和公正待遇,如何界定间接征收,是否规定环境和劳工等条款,如何设计投资者与东道国之间的争端解决程序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双方可能将进行艰苦的交锋和博弈。中国商务部谈判代表团负责人表示,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的意义堪比当年的入世谈判。入世解决的是贸易的对外开放,而投资协定谈判解决的则是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因此挑战更大,影响将更为深远。在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中美投资协定谈判的突破,更大的意义在于中国的"让步"——中国愿意以更大程度的开放和让步,来寻求对美国投资环境的改变。中国既需要保留必要的国内政策空间,也需要主动缔结较高标准的投资协定,保证中国投资者在国外受到高水平的保护。这两种不同需求之间可能存在一定张力,中国必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ALJL)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破解资产评估行业难题不能仅靠一部法律】
一直以来,资产评估行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大法。日前,有知情人士透露,《资产评估法》有望在今年全国两会后出台。资产评估法之所以受关注,是因为资产评估行业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运行不可或缺的一环,大的如国企改制、证券上市、跨国兼并,小的如个人融资贷款资产抵押、房屋拆迁补偿、农民土地征用补偿等都离不开资产评估服务。业内专家表示,《资产评估法》立法应重点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产评估监管部门应明确为一个职能部门并减少审批权,立法应明确政府在资产评估行业的商业运行出现负外部性的情况下进行监管。第二,资产评估业应以资产评估从业人员自我管理为主,资产评估立法应当按照政社分开原则,赋予行业组织更多的管理与发展职责。第三,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应更加市场化,但政府应加强对评估行为的监管。第四,应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实现评估行业的良序竞争,资产评估行业应按照市场的供需关系提供服务,不能通过立法制定僵化的服务样式。另外,立法应该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要求大刀阔斧地处理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树立立法权威。不过,我们认为,仅仅靠一部法律很难破解资产评估行业的发展难题,除了完善法规,还需要加强行业监管、理顺行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培养专业人才等等措施的支持。(RLJL)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行业协会判断2014年煤炭市场难改结构性过剩】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周三(1月15日)召开2013年度中国煤炭工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会,发布2013年度煤炭经济运行情况,并就2014年煤炭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与预测。会议发布的通稿显示,2013年,全国煤炭市场继续呈现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态势。煤炭市场价格持续走低,9月份以来出现了小幅回升,但在市场需求增幅回落、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煤影响范围扩大和煤炭企业税费负担与历史包袱较重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煤炭行业经济效益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扩大,多数老矿区煤炭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十分突出。据快报,2013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7亿吨左右。煤炭产量由前10年年均增加2亿多吨,首次降至5000万吨左右。初步测算,201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6.1亿吨左右。煤炭消费增幅由前10年年均增长9%左右下降到2.6%左右。对于2014年的情况,会议认为,从煤炭需求看,我国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明显,预计2014年仍将保持7%左右的增速;考虑国家不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主要煤炭消费地区需求将受到抑制,但替代能源技术成熟度和经济可行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全国煤炭需求将继续保持小幅增长。从煤炭供给看,预计2014年全国煤炭供应能力40亿吨左右。其中,国内煤炭预计全年产量38亿吨左右,增速为2.7%;而在进口煤价差,以及汇率变化作用影响下,我国煤炭进口仍将保持较大规模,初步预计全年净进口将在3亿吨左右。预测2014年煤炭市场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还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但不排除个别煤种、部分时段会出现供应稳中趋紧的情况。上半年,煤炭市场供需总量宽松、结构性过剩的态势还难以改变,全社会库存维持高位,企业经营仍将面临较大的困难和风险;下半年,煤炭供给或将趋于总体平衡,行业经济运行或将有小幅回升,但仍面临着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经济运行的压力依然存在。(R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世行预期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复苏走势有分歧】
日前,世界银行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称在发达经济体强劲复苏和中国稳定增长的带动,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提速。报告预测,全球GDP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2.4%提高到3.2%,并在2015年和2016年分别达到3.4%和3.5%。世行认为,2014年全球经济的增长将主要得益于发达国家的复苏,因为美国、欧洲和日本的经济已重新站稳脚跟。其中,美国今年的复苏势头最强劲。报告预测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将从2013年的1.8%增长到2.8%,而欧元区更是从负0.4%提升至1.1%。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回暖也将对发展中国家形成利好,拉动后者的出口增长。世行预计,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2014年将达5.3%,将比去年增长0.5个百分点,在2015年和2016年将分别达到5.5%和5.7%。世行称,发展中国家的平稳增长同样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报告预测,2014年中国的GDP增速将保持在7.7%,低于此前预测的8%。此后两年会放慢至7.5%。分析认为,中国实现从投资导向型的经济向消费导向型的经济转型仍面临诸多挑战,这是"去杠杆化"和减少对政策性投资依赖的结果。(RLJL)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国内消费不足致成品油出口加速】
中国产能过剩居然延续到传统稀缺的能源领域。15日,中石油发布报告预计,2014年中国石油表观需求量将较去年增长约4%,至5.18亿吨;原油净进口量料增加7.1%,至2.98亿吨。2013年中国的石油和原油表观消费量分别达到4.98亿吨和4.87亿吨,同比分别增长1.7%和2.8%,增速较2012年下降2.8和1.7个百分点;同期成品油表观消费量为2.86亿吨,同比增长3.5%,增速较2012年下降1.8个百分点,全年成品油净出口1008万吨,同比增长98.7%。另有《2013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原油加工量将增长5.1%,至5.09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58.8%,较去年的58.1%提高。报告同时预计,2014年中国成品油产量为3.13亿吨,富余1339万吨,供需宽松度进一步扩大;成品油出口快速增长,增速达30%以上。在安邦(ANBOUND)智库学者看来,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对原油增长的依赖下降,考虑到去年煤炭市场也很疲软,显示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致使先前大量投资形成的成品油加工能力过剩,成品油出口大量增加。如果将原油表观消费量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关联起来看,中石油显然看多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尤其是在31个省级行政单位都签署环保责任书的背景下,中石油按如此预测执行,今年将会有更多的成品油出口国外。(AYZR)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更加偏重服务业】
商务部周四(1月16日)召开例行发布会,介绍2013年我国商务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中国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更加偏重服务业。在于前者,2013年,中国吸收外资平稳回升,从2月份起连续11个月单月吸收外资保持正增长,呈现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年外商投资新设立企业22773家,同比下降8.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75.86亿美元,同比增长5.25%。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614.51亿美元,同比增长14.15%,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52.3%,首次占比过半。其中社会福利保障业、电气机械修理业、娱乐服务业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68.63%、308.8%和117.42%。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55.55亿美元,同比下降6.78%,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38.7%。其中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水产品加工增长较快,同比分别增长81.97%和46.76%。农林牧渔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8亿美元,同比下降12.71%,在全国总量中的比重为1.53%。在于后者,2013年,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901.7亿美元,同比增长16.8%。从行业构成情况看,投资门类齐全且重点突出,九成的投资流向商务服务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流向商务服务业的投资为294.5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2.7%;对采矿业投资201.6亿美元,占22.4%;批发零售业136.7亿美元,占15.2%;制造业86.8亿美元,占9.6%;建筑业65.3亿美元,占7.2%;交通运输业25亿美元,占2.8%。以商务服务、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业为主体的服务业投资,占总投资的51.7%,占比同样过半。(L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全要素生产率改善应立足于负外部性内部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对历史状况的了解,以便对症下药。但诸多研究表明,中国先前的经济增长方式似乎效率不错。前世界银行北京办事处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IS)研究发现,1978年到1993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7%,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9.0%,其中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是年均3.8%,资本-劳动比率年均增长3.1%。1993-2005年间,GDP年均增长9.5%,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8.4%,其中TFP的增长是年均3.0%,资本-劳动比率年均增长5.3%,在各种研究中这个结果似乎是最保守的。《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书中披露,1978-2005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5%,资本增长9.6%,为GDP增长贡献了44.7%,教育增强型的劳动力增长2.7%,占GDP增长的16.2%,而TFP每年增长3.8%,贡献了GDP增长的40.1%。这个结构跟用OECD提供的KLEMS数据库所做的核算结果也非常相似。中国3%-4%的TFP年均增长,好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以及东亚四小龙中TFP增长最佳的香港(1960-1990年间TFP增长年均2.4%)。然而,四小龙的TFP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大致约在20%-30%之间,根据世界银行或IMF和OECD在相关研究报告中的结论,中国的TFP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也在35%-40%间。而前苏联最好的年份(1961-1965年)的TFP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也只有10%左右。美国长期的TFP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高达80%甚至更高,但由于GDP增长率仅有2%-3%,所以其TFP的增长也不超过2%,当下仅约1%。业内人士表示,如果转变增长方式是指要把TFP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从现在的40%提高到美国的80%,那就意味着中国的GDP增长率要降到5%以下(假设TFP年均依然能增长3%-4%),要低于GDP潜在增长率达3个百分点,由此要再改善TEP将越来越难。在安邦(ANBOUND)智库学者看来,中国过去的增长得益于全要素生产率持续增长,但这是建立在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负外部性效应基础之上的,下一阶段的FFP改善并非没有空间,而这个空间应当建立在将上述负外部性内部化的基础之上,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并没有错。(AYZR)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2013年中国外贸多元化取得一定进展】
近年来,受全球经济不景气与国内要素价格抬升影响,中国外贸出口增速放缓。据海关统计,2013年,我国进出口总值25.83万亿人民币(折合4.16万亿美元),扣除汇率因素同比增长7.6%,年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其中出口13.72万亿人民币(折合2.21万亿美元),增长7.9%;进口12.11万亿人民币(折合1.95万亿美元),增长7.3%。三项数据均下降至个位数水平。在传统贸易方式及对象增速放缓的情况下,贸易多元化成为中国企业必然的选择。从数据看,2013年中国外贸多元化取得一定进展。首先是在贸易对象上,传统市场比重有所下滑。2013年,中国与欧盟、美国的双边贸易额分别为5590.6亿和5210亿美元,分别增长2.1%和7.5%;对日本的贸易额为3125.5亿美元,下降5.1%。欧美日三个传统贸易对象占中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为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对东盟、南非等新兴市场国家进出口额分别为4436.1亿和651.5亿美元,分别增长10.9%、8.6%。其次在国内对外贸易的区域分布上,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长迅速。2013年,中部地区外贸增长13.6%,西部地区外贸增长17.7%。其中重庆、河南、安徽、云南、陕西、甘肃、贵州等7个省市外贸增速都在15%以上,占全国进口总值的5.7%,比上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外贸增长6.6%。其中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福建等7个省市进出口总值达3.29万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79%,比上年回落了0.9个百分点。第三在贸易方式上,一般贸易平稳增长,加工贸易增速放缓。2013年,一般贸易进出口2.2万亿美元,增长9.3%,占我国进出口总值的52.8%,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加工贸易进出口1.36万亿美元,增长1%,占比32.6%,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中国外贸进出口正向着更加平衡的方向发展,外贸转型有条不紊的推进。(L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政府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应发挥关键作用】
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与否已成为市场经济成熟与否的显著标志。日前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环境,原则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并要求:一是全面推进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等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政府要以身作则,带头推进政务公开,依法公开在行政管理中掌握的信用信息,提高决策透明度,以政务诚信示范引领全社会诚信建设。二是加强基础建设。制定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推动地方、行业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及互联互通,逐步消除"信息孤岛",构建信息共享机制,在保护涉及公共安全、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信用信息的基础上,依法使各类社会主体的信用状况透明、可核查,让失信行为无处藏身。三是用好社会力量。企业要把诚信经营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切实做到重合同、守信用。发挥行业组织自律和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四是加快推动立法。把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作为重要基础性工作,列入立法规划尽快推进实施,使信用体系建设有法可依。值得注意的是,《纲要》将政务诚信摆在了首位,这意味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的关键作用。然而,从政务公开、预算公开、权力使用透明等来看,政府在发挥带头作用方面还有很长路要走。(RLJL)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官方数据显示新增消费快速向线上转移】
电子商务的发展是近年来中国零售行业最主流的趋势。官方数据显示,新增消费正在快速向线上转移。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周四(1月16日)在例行发布会上表示,2013年,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呈缓中趋稳、稳中加快的走势。据商务部监测,1-12月,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销售额增长8.9%,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最重要的特点是网络购物增长迅速。具体而言,网络购物销售增长31.9%,增速分别比百货店、超市和专业店高出21.6、23.6和24.4个百分点。这显示,虽然受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扩大影响,所有的消费渠道都在持续增长,但网络购物的增长速度明显更高,市场份额也在快速提升。商务部观察到的其他趋势还包括:中部地区消费增长有所加快。据商务部监测,中部地区销售额增长11.6%,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分别比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高出2.8、3.3和3.9个百分点;居住类消费稳步回升。在3000家重点零售企业中,家电、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销售分别增长11.1%、8.7%和6.2%,增速分别比上年加快12.2、5.3和1.2个百分点;以及汽车类、保值类消费增长明显加快。金银珠宝销售增长22.3%,比上年加快10.9个百分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乘用车销售量同比增长15.7%,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8.9个百分点。总体来看,2013年的消费情况正在逐渐从反腐败对"三公消费"的打击中走出,进入新的更加良性的增长轨道。(LLX)返回目录
【形势要点:国防经济学与国防支出的经济影响】
国防经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历来是国防经济学研究和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传统经济学认为,军费和经济发展是个零和游戏,即整个国家是个大蛋糕,军费越多,那么经济发展越少。说的更直白一些,国防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军火造的越多,经济增长越低。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美国经济学家贝努瓦(Benoit)曾经做过一个研究,他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1950-1965年44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却发现,军费开支对经济增长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但总体上更可能是促进了经济增长。从正面影响来看,国防开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途径有:(1)直接增加资本投资,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率;(2)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也能够增加总需求,提高经济增长率;(3)军事技术发展导致民用技术同步进步,促进社会生产率的进步,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4)其他间接影响,包括增加私人财富,增加由军队带动的部分社会人群的消费等等。不过,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度,如果国防投入超过了限度,就会对经济增长形成负面影响。美国军费开支占GDP的比例,1991年是6.39%,2000年是3.77%,2008年是5.15%,这是经济强大的美国所能承受的。还有更高的,在苏联时期,军费一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这种做法可称得上是穷兵黩武。这些历史教训值得中国记取。有关研究显示,中国的国防开支从1999年开始明显增长,每年保持增长12%-20%的增幅。从2000-2005年的6年间,国防费支出从1207.54亿元增加到2475亿元,翻了一番;从1999年到2009年的11年间,军费从1076亿元增加到4806亿元,翻了两番多。2012年中国国防费支出为6691亿元,大约是1999年的6.2倍,而2012年的GDP规模是1999年的5.68倍。从这13年来看,中国的国防费用增长略快于经济增长,但大致同步。中外的例子都说明,国防建设投入应该限定在国家财政可承受范围之内,才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并能促进经济发展。(LHJ)返回目录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