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3日星期一

墙外楼: 笑蜀:看见台湾,看见大陆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Acquire Clients Globally!

Attention Advertisers: What's your CPA? Have Us Acquire Additional Clients for You Utilizing International, Localized PPC on AdWords, Bing, & Facebook Exchange!
From our sponsors
笑蜀:看见台湾,看见大陆
Dec 23rd 2013, 04:38, by 墙外仙

全台首部航拍纪录片《看见台湾》在台北上映,很轰动。我拖了很久才去看,就为避开高峰。结果去的当天依然爆棚,只买到一张最差的票。又过了一段时间,台湾朋友请我看电影,还是《看见台湾》。第一次看的不爽,不妨再看一次吧,我就答应了。不想爆棚依然,只是位置好了点点,稍得安慰。

从影院出来,朋友边走边感慨:"哪个社会都有问题。这不,咱台湾也有很多问题。"

他这么说,是因为电影的后半部,几乎全是台湾环境污染的镜头,都是批评人类的贪婪,人类对大自然过度的索取。用主题曲来说,叫做"拿的那么多"。

我几乎不假思索,马上回答:"是的,都有问题,但性质不同。"

朋友好奇:"怎么个不同法?"

"你们这电影能公映。要在我们那边,连选题都通不过,"我说。其实,《看见台湾》岂止可以公映。它一出世就在台湾引爆了剧烈的舆论龙卷风,迫使台湾政府再三再四地道歉,再三再四地承诺改进。

"应该是习惯问题。大陆政府还不习惯公共参与,公共讨论。但不急,慢慢会好起来的。"朋友安慰我说。

"兄弟,哪是什么习惯问题。"我急了,连连摇头:"你们有问题但更有办法,所以不怕曝光。我们的问题是根本没招,只好捂盖子,结果越捂越烂。"

朋友听了,长叹口气。他是大陆问题专家,何尝不懂我的话。两人默默无语,走到影院门口挥手告别。

回头想想,觉得自己似有失态。大概是"慢慢来"三个字刺激了我。经常有外面的朋友那么劝我,我知道他们都好心,但听多了仍不免抵触。我不同意大陆很多问题是快和慢的问题,不是我们性急,不是我们慢一些、耐心一些就可以解决,而的确很多问题都无解,都属于不可治理的问题。

就说污染吧。有次半夜飞抵武汉,从半空望下去,我仿佛看到一个硕大无朋的巨盆,倒扣着整个城市。巨盆中的空气如川流不息的水,但那是多脏的水。我当时就心凉:这是我栖息的城市么?如果每天都在脏水中吐纳,有什么生命质量可言?

但是,亿万同胞,确实都栖息在脏水中,波澜不惊。以至于有外媒嘲笑:他们面对雾霾不是上街抗议寻求改变,而是宁愿天天戴口罩。有办法的人用脚投票,一走了之,没办法的人戴上口罩,忍受一切。谁都明白是怎么回事,谁都不否认必须改变,但谁都不相信可以改变。

社会问题,社会危机,一定都伴随社会抗争。有争才有变,这本来是社会演进的一般规律。但这似乎不适合中国,中国简直就是规律的黑洞,抗争的量级跟污染的量级完全不对等,以致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很多人相信问题倒逼、危机倒逼,但这在中国更多是幻想,不仅很难倒逼出改变,反而不断地压低底线,包括压低道德的底线和公众的承受底线。

怒其不争,就成了一种流行的情绪。愤怒的口水不仅喷向当局,也喷向民众。极端如烧死四十七名无辜乘客的厦门公车纵火案,都有人为之辩解,声称遇难者并非真正无辜,因为他们面对暴政没有挺身而出,客观上都是同谋,都有原罪。口水满天飞,几乎骂遍天下。

"不争"固然令人扼腕,但追问不能到此止步,还应该再问下去:为什么不争?难道,真因为同胞的本性?如果是这样,那还有什么希望?"争"是需要的;但人们容易忽略的是,"争"并不是无条件的。完全不问情由,缺乏同情的理解,一概骂倒,众人皆醉我独醒,这除了盲目的发泄,对社会进步没有任何价值。

"争"需要怎样的条件?还是对比台湾吧。蒋介石时代的台湾,民众也曾被二二八大屠杀的血腥和白色恐怖的淫威吓倒,以至蒋介石镇压雷震组党时,没有任何镇压成本可言,因为民间没有任何像样的反抗。只是到了70年代中期,一方面随着经济腾飞和均富的实现,产生了强大的中产阶级;另一方面,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再没有父辈的杯弓蛇影。总之社会已经崛起。有了崛起的社会作为植被,就形成丰富的生态。正是靠这整个的生态支撑,才有了美丽岛的大规模集结,才有了美丽岛被镇压后持续高涨的抗争。持续高涨的抗争宣告了镇压的无效,迫使统治者退让,也才有了解严,有了台湾的和平转型。

抗争要有依托,依托就是社会;抗争要有掩体,掩体就是社会。鼓励抗争的浩然正气固然重要,但创造抗争的条件即社会基础更重要。必须坦率地承认,当下中国不只政治腐败,更大的危机,是清华大学教授孙立平强调的社会溃败。溃败的社会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个人面对利维坦的无力无助,是人性的常态。这种情况下,普通人的怯懦未可厚非,一概归为原罪过于苛刻。

苛求个人不是出路,关键是保卫社会、抢救社会,而这已经刻不容缓。

在我看来,六十年来,中国最大的损失不是政治经济上的,而在以下两端:一是文化上,即中华正统文化被彻底切断,属于流氓无产阶级性质的本土的流寇主义、痞子主义、民粹主义、斗争哲学,与同样野蛮的舶来的斯拉夫专制主义杂交,生成畸形的红色文化,毒化了民族的文化基因,一百年都难肃清。整个国家成了彻头彻尾的丛林世界,距仁爱、宽容、和平、理性等普世法则愈来愈远。

再一个,就是整个民间社会被连根拔掉。公权力的触角渗透到社会的每个细胞,结果是窒息、扼杀了社会。本义上的社会主义以社会本位为要义,但中国的所谓社会主义恰恰是反社会的。改革时代开启了经济自由化的进程,并扩大到社会领域,社会逐步生长起来,公权力有所收缩。但进入维稳时代后,公权力尤其专政机器全面反扑。不惜耗费天价维稳成本,对社会严防死守,恐惧一切社会自组织,恐惧一切自由的交流,恐惧一切建立在共识和默契基础上的自由联合。

回头说到台湾。台湾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宪政体制问题、有司法体制问题,经济更是十多年走不出低谷。但整个台湾依然安详、从容。奥妙何在?在于台湾有个好社会。而好社会最重要的秘诀,在于自治。地方是自治的,社区是自治的,大学是自治的。甚至属于政府的很多职能,也让渡给了社会。比如办证和缴费,通常无须找政府,到家门口的7-ELEVEN,多媒体终端机上敲几个键,就全都解决了。市民办事再方便不过,政府却为此付出很大牺牲,因为不再需要那么多人手,很多公务员就只好下岗了。

这反映台湾鲜为人道的一个特点:台湾的民主没我们想像的那么好,但台湾的自由比我们想像的要好。政府该退出的领域,统统退了出去,甚至比法定的退得还多。但政府退出后,社会没乱,反而越来越好。几乎每个来台湾的大陆同胞,都能感受到社会的井然有序;社会基础设施的完善、体贴;最重要的是,社会自我调节功能极其强悍。所以台湾不怕有问题。所有社会问题都不难及时发现,进而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解决。

对比台湾,我们最大的短板就是社会。从来视社会为最大的假想敌,为了保卫政权,不惜糟蹋社会。社会自发秩序被破坏,自净机制难起作用;政府的重心则只在统治不在治理,社会问题也就不能不彻底失控,越来越逼近社会的承受极限,如悬河随时可能溃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公民运动应运而生。它不是像列宁主义那样,只有政权的视角,主张政权中心论,而坚信社会才是我们的主场。它不是砸烂,而是建设;不是破坏,而是生长;不幻想一夜而决一击即中,而是向下扎根,用权利组织社会,培植社会的元气。本质上属于社会建设。而社会建设在任何时候都重要,民主化之前则尤其重要。因为民主化之后,社会建设水到渠成;最紧缺也最难熬的只在民主化之前。而亿万生灵不可能等到漫长的民主化之后再来安顿,现在就必须着手。

这也是我认同新公民运动的原因。新公民运动发起两年多来,我一直没有实际地涉入,只想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但对新公民运动的全面镇压把我逼到墙角,我别无选择。受难者很多是我的兄弟,仅从江湖道义讲,都不能壁上观。更何况在我看来,新公民运动代表一种价值、一种希望,必须守护。不因镇压而溃散,而是开始新的集结,抗争才会持续;唯有持续的抗争才会让镇压失效,也才会给公权力勘定不可逾越的边界。所以,镇压不应是终点,新公民运动必须接力下去——这是我们的权利,更是我们对社会的义务。

回顾一下20世纪中国史,或更有助于认识社会的重要。20世纪中国史,政治上往往是一部瞎折腾的历史。无论在朝在野,都是惟政权论,缺乏社会的视角。在朝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对社会百般钳制;在野的急于乱中取胜,见猎心喜,巴不得社会越乱越好,苦难越多越好,以至把科学救国实业救国等所有中间道路、所有社会建设,都当作"帮闲帮凶"加以冷酷的攻击。双方都不惜以社会为牺牲品。结果是神仙打仗,社会遭殃。

这一切,我们受够了,对社会的糟蹋该到头了。政治之外,更有社会。社会是我们的失地,社会是我们的原乡。所谓抢救社会,无非从政治手中收复失地,找回我们的原乡而已。这一切,且从凝聚权利共识,从落实宪法规定的人权和公民权开始。告别私语,告别怨妇情结,告别政治乌托邦,回到社会,回到生活,从真实的大地上找到力量。这是新公民运动的意义,也是所有权利运动、所有社会建设的意义。彼岸同胞早就看见台湾,回到他们的原乡,无论怎样深重的哀愁,都是他们能够改变的。那么,我们的原乡有多远?改变有多远?

——写于2013年12月13日,许志永被正式起诉之日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