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墙外楼: 斯伟江:“围剿”死磕派,只有死磕没有派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2014 Benchmark Report

Learn the ecommerce metrics that matter.
From our sponsors
斯伟江:"围剿"死磕派,只有死磕没有派
Jun 16th 2014, 08:27, by 墙外仙

螺丝钉们,比较容易对外发出"不"的声音,因为这是,体制就是在他(她)的背后,而要对体制的弊端说不的时候,强大的体制就在他对面。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死磕律师,或许是这种改变的药引子,当然,既然是沉疴,就说明,死磕律师这苦药,迟早或要被体制撒在大街上,"供人践踏"。

最近对死磕的围剿之风,似乎有点气候,除了《求是》杂志的扣帽子文章,最近最高法院的机关报,《人民法院报》也刊登了一篇文章《莫寄往一"磕"成名》。

  说实话,《就是》杂志的《解读死磕派》不值一驳,因为,通篇就是扣帽子,但人民法院报上的文章,写的人据说是宁波法院的一位办公室人员,至少也是法院内的人,其观点也多少契合了司法体系内部人的一些观点。值得认真探讨。

  昨天也有律师朋友问我,什么是死磕派。我说,一是对程序非常较真,对司法体系一些潜规则深表不满。二是会把这些不服从公开表达出来,让司法机关很不爽。其他的,和一般的技术派的刑事辩护律师,没什么区别,都是以当事人的利益至上。当然,和"形式"辩护律师,有很大的区别。

  司法体系的弊端,到现在几乎是沉疴,无药可治。体现在民事领域还行,毕竟是民对民,企业对企业,对方找人摆平也需要找得到,不是每个案子都会偏颇,在沿海的大城市,可以说,多数案子或者多数法官在判案时,还是考虑法律为本。但在刑事领域,我不敢说这种话,或许也是因为我办理的案子特殊,但从制度机理来看,刑事案子在我国,控辩的不平等,体现在公检法几乎是一家,而不是民事的平等主体之间。没有公正的制度,这毒树,结出的果实,不会甘甜。

  王立军说的流水线,不是说着玩的,多少冤狱其中。王立军说的,搞政治只有一半主动权,搞法律就是全部主动权,也不是说着玩的。重庆的玩法,并没有超出了中国制度之外,而是把制度用到了极点,在别的地方,市委书记或者书记的人,要搞定刑事案子,也是分分钟的事情。这些,批评死磕派的人,大多也应该清楚。

  在这种体制下,大家已经习惯做螺丝钉,在100件冤案中,如果能顶住压力不判10件的法院领导,在薄王离去之后,是可以自夸的。但是,那90件呢?作为法官,如果本来疑罪从无的案件,判了一个死缓,他还要被感谢,因为要不是他,人头落地了。多少检察官、法官在本来是存疑的案子,最后按照领导的意图起诉、判决,犯罪存疑或者无疑,都只是内心那么一点确信。在没有信仰的人当中,反正,这也补算什么,不会觉得痛苦。广东的一位刑事法官说,我睡得很好。然后问律师,你真的认为XXX不会有问题吗?问题是,法律人只看证据,而不是作无官不贪的猜疑。
  
  在对抗冤案这个过程中,李庄无非是说我要公布重庆的刑讯逼供,他就被抓了。严格意义上,他也是死磕律师。代价是什么?小河案的案卷中,调查周泽的资料,公然在卷。要是没有李庄案,周泽案也会发生。现在人民法院报的文章,指向的,不是这种产生冤案的制度弊端,司法不独立,检察官、法官不独立的制度,只是从死磕律师的内心出发,认为,你们一磕是为了出名。

  这种诛心之论,无非是什么眼里看到什么?为出名,博出位的,并非没有。但我们更多的要注目于行为,而非内心。曝光带来的可能是美名,也可能是恶名,这完全在于行为的本质。公开抗争,附带来的,必定是两者之一。我昨天听到了一个上海社区民警的故事,不同于一般的高大上,他最后说,"其实,本来我不想作为这个宣传(典型),我只是想让这个社区中的困难老人,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我退休之后,有人能帮助他们"。这真的令人佩服,名声算什么,和这样的仁义相比。

  许多司法人员已经习惯于做螺丝钉,有的甚至连司法螺丝钉都不是,他们是司法配件,不办案的法官、不办案的检察官,在司法机关超过了办案的。这些闲置的人,恐怕都不会清楚,我们国家刑事司法有多少弊端。纪委定的案子,法检几个敢翻案?连薄书记最后都不服。但他在位时,就觉得这机器特好使。

  死磕律师手里没什么公权力,无非是讲理,讲法律。对于司法机关的不满,唯一的武器,就是公开。黑暗惧怕阳光。当在法院里讲理你不听时,只能公之于网络。当这些公开时,多少会引起司法机关的不满,有的案子在上面的干预下,会得到一些纠正。一些法律人会说,你看,舆论干预司法,上级也不能干预司法。我说,那你去读何帆译的书去,因为那里面写得都是美国。在中国,各级党领导下级的一切。我们不要装外宾。但却是,在公开某些信息或者自认为是不法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偏差,被攻击的一方,有时会拿这些偏差做文章。

  死磕律师不是圣人,他们当然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一磕成名》的文章中说的李天一案的律师,并不是公众在谈论的死磕律师,恐怕没有人会认为他们是死磕派。我注意到文章批评的是一些不当的死磕行为,譬如,法庭录音,这件事情真假我不置评论,但如果有这样的行为,目前肯定是不妥的,虽然,有时这样的行为如果是在违法秘密开庭的情况下,或许是一种"违法"的正当"反抗"。我希望文章的作者,也谈谈小河案,北海案,毕竟这是死磕律师的代表作,北海、小河案、重庆中的血泪教训,有多少被体制吸取了?从北京的系列案子看,我看没有。

  《一磕成名》的文章,区分了合法的死磕和违法的死磕,确实要令律师同仁们警惕。犹如一句话:教会最大的敌人,是自称基督徒的恶行。自称死磕派,而不懂得慎言慎行,最后必定会把死磕派三字消费殆尽。也不要别人一批评死磕,就跳起来,似乎自己是正义、真理附身,别人不能批评。死磕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谦卑,以及智慧。我们也只能慢慢学习,在死磕中成长,也在批评中成长。

  死磕律师并没有派,其实只是一种精神,这和党派不一样,死磕律师作为人,一定是会被找到这样,那样的毛病。因此,即使是成名的死磕派或者是自称的死磕派,都可能会犯错误。尤其从文章中值得警醒的是,所谓的死磕派无法认证也无从清理门户,因此,当司法机关认为的死磕派律师或者自称是死磕派的律师,他们身上的毛病,会被批评者认为是死磕派的毛病,这也是《人民法院报》文章的问题。如果党还可以把谁开除出党,死磕派恐怕谁也无权这样做。所以,在你批评死磕派时,请务必明白这一点。你可以批评XXX的"死磕"有问题,但你最好不要批死磕派,因为,江湖上实际上没有这一派,要有,也不是马上被民政局取缔,或公安抓捕。

  死磕精神,在法治没有实现之前,恐怕是会长期存在。你在死磕律师张三身上找到的毛病,你定了他的"罪"。但在同样死磕的李四那里,你依然会发现死磕的光芒。哪怕现在在酝酿的藐视法庭罪出来之后,一样会有死磕。因为现在的司法体制病了,病得很严重,必须用猛药才或许有救。否则,温水煮青蛙,最后一定是烂掉。而,在司法界,一定会有这样的人站出来,说,这样不行。

  张思之磕过,郑传本磕过,周泽磕过,以后一定还有其他人前赴后继,这才是一个有骨气的民族。

  我相信,和隔水相望的台湾司法一样,到时机成熟,检察官、法官们一样会站出来,对着这个不公平,不合理的司法制度,公开说不。(见《固执者顿悟,温柔者渐悟:台湾司法改革对大陆的借鉴意义》一文)。我记得一次开庭中,我对检察官说,勇气,不是对被告人或者律师发狠,而是当自己觉得案子有疑问时,对领导说,我有我主张,我以法律为上。

  螺丝钉们,比较容易对外发出"不"的声音,因为这是,体制就是在他(她)的背后,而要对体制的弊端说不的时候,强大的体制就在他对面。这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死磕律师,或许是这种改变的药引子,当然,既然是沉疴,就说明,死磕律师这苦药,迟早或要被体制撒在大街上,"供人践踏"。

  不过,死磕精神永存!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