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7日星期二

墙外楼: 洋学生的中国梦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Eco-Friendly Mattresses

We're committed to presenting a line of sleep products that have a minimum impact on both your pocketbook and the environment. Visit us today!
From our sponsors
洋学生的中国梦
Jan 7th 2014, 01:02, by 墙外仙

哥德堡少年李哲为功夫来中国,但他说,如果学巴西柔术,也未必去巴西;为留学生预备的高考,使韩国女孩尹惠营如愿步入了一流大学;因为中国,美国人吴耐圣在故乡染上了思乡病,他想念川菜的辣、京菜的浓酱,也想念旅途中遇见的姑娘;同样是美国人的马千里,则指望将创业项目做到业内第一,而中国是最好的创业地。在中国显得更重要的时代,外国学生们各怀心事地到来。

500xNxP635243452849737547.jpg.pagespeed.ic.keVVXHyDj5
在上海体育学院,李哲跟随武术队的彭傲枫做武术动作。

1

16岁时,哥德堡少年李哲就决心赴少林。在瑞典的第二大城,能买到影碟《英雄》或者《卧虎藏龙》,也有河南师父办武馆。少林和尚在海外教授武功,北欧的站点即是哥德堡。

但李哲执意来中国。高二时,他攒够钱,与5个瑞典人一块儿到中国,上了嵩山。在少林寺,他见着和尚练气功,"是非常神秘的东西"。而和尚播放梵乐,点燃盘香,这些气味与观感都令他着迷。

在瑞典社会安定,每个人读完高中,再念大学,而后工作,住别墅,一般的家庭会养两只狗。"我很害怕,一切都是固定好的。"李哲说。

"中国却竞争激烈,除了家人,没人照顾你。"他确信瑞典才是社会主义,不工作也能拿救济,每月的最低收入是14000元人民币。

这些对底层人有帮助,对年轻人来说,则少了动力。

李哲的姐姐去非洲做志愿者,而李哲到中国不是这角色,他来找自己的方向。他在嵩山上习武功,练基本动作,踢腿、扫腿、跳,学侧空翻。"那时觉得硬、重、痛是好的。"李哲说,和尚们示意他,不会那动作,就在石头上做一千次。他痛且累,但他想,那才是有效的。

李哲身高184厘米,在少林寺四个月后,体重下降至72公斤,他才意识到,训练的方法不科学。他离开少林去边上的"小龙武院",不久也告别那里。他做总结:第一很辛苦,付出与进步也不匹配,况且,山上没有女孩。

再寻找去处,上海体育学院接纳了他。"这是个转向,对我的人生很重要。"李哲说,"来中国的原因和继续待着的原因不一样了。"

原本他不学中文,到上海以后,他在体院练武,也去复旦大学念文化课,甚至申请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奖学金。复旦的本科留学生,日本、韩国人多,而瑞典人只有李哲,他利用了这种独一无二。

他跳脱出体院自有盘算,"体院不太有名,对前途不利",以及"武术是我的一个特色,不是我的专业"。

上海外语频道发掘他,打算播一档"太极"节目。"外国人,懂中文,会武术,广电背景,在上海只有我一个。"

2009年,朋友找李哲去拍《叶问》电视剧,演打菲律宾拳的美国人,他也去哈尔滨客串抗日剧,演反派。"在中国我想做得好,付出了努力,中国人会说我棒。"他说,"而瑞典人不理解,你何必这么累。"

李哲接受了在中国才有梦的说法,毕竟,"中国的电视里那么多梦想秀"。他来回比较瑞典与中国,祖国过于安逸,而中国遍布新奇。"在瑞典,成功是幸福,而中国的成就感来自赚更多钱。"

同伴对上海的女孩介绍他:"李哲有一台昂贵的相机,他拍戏赚很多钱。"建筑公司也请他去参加谈判,每天支付1000元。他坐在长桌边,演不懂中文的西方人。而后,乙方告诉甲方:"这是我们的设计师。"

"不懂中文,对方觉得我国际范儿,是厉害角色;懂中文,他们认为我是留学生。"李哲说,这过程却与做小偷没两样。

获奖学金后,复旦大学免除他四年学杂费,每月再补贴1400元,李哲便觉得中国政府了不起。"美国在四处战争,表现硬实力;而中国优待留学生,展示了软实力。"

提及另一位瑞典留学生应斯文,他不客气地评价"很二"。2011年6月,应斯文号召网民在上海外滩参与"快闪集会",被驱逐出境,罪名是"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他有点过了,"李哲说,"不了解中国文化?还是要试探下?"但李承认,瑞典人习惯批评政府,瑞典的媒体就因为莫言没批判政府而批评莫。

"我不觉得中国有这么恶劣,"他停顿一会儿,"我感觉离不开中国了。"

2

在中国学习7年后,尹惠营选择回祖国,即便出生于韩国京畿道的她明白,"在狭小的国度,只能展开有限的生活"。

2006年,初中毕业的尹惠营即思考未来,"在韩国高考压力大,高三一整年要熬夜,牺牲掉爱好,只为进入最好的大学,为此自杀的人也有"。

尹的舅舅是基督教牧师,他提出到中国去时,韩国上下正流行学汉语。对韩国人来说,之前的中国是陌生国家,后来它发展了,新闻都播报它成长快。

"这样的情势下,我不要承受高考压力,要自由地学习。"尹惠营说,在舅舅促成下,她跟随留学团队,到苏州国际外语学校学习。

中国教育部曾公布2011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情况,韩国留学生的数量居首,有62442人,其次是美国与日本。

留学一年半后,苏州学校归属了部队,尹惠营转学至上海实验学校,后来再转去北京十五中。现在想来,留学团队也存有问题,韩国人聚一起,不使用微信,不使用 QQ,用韩国本土的聊天软件 KakaoTalk,"跟中国人交流的机会少,失去了留学的意义"。

在韩国,依尹惠营的资质,很难入读顶尖大学,而中国为留学生预备的高考,给予了她步入一流大学的机会。北大与清华是在华韩企最认可的学校,录取留学生的分数也高一截,尹惠营没挤入第一梯队,但考取了人大的市场营销专业与复旦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

她儿时的梦想是做电视导演,"广电专业与我的梦有关。"她说。而考量学校的知名度外,她也自知要提升能力,"韩国企业在华招聘,看中受聘者的汉语水平以及对中国社会、文化的了解程度。"

CJ 集团曾在中国推出一种牛肉酱料,失败了,他们没了解中国人更爱鸡肉。相较中国的朝鲜族学生,韩国留学生在上述方面上都弱势。

尹惠营强调,回韩国是为了婚嫁,并且"父母朋友都在那边"。这背后也有现实困难,"留学潮时,在韩国学习不好、有问题的学生逃避性地来中国,他们认为会前途会光明,现在变了,人民币汇率升高,留下的成本都是问题。"她说。

另一方面,中国收紧了签证政策,外国人需要有2年工作经历,才可能获签证。

3

美国人亚伯是ATLAS中国求职平台的创立者,他和200多个在中国求职的外国青年交谈过。向他求助的人多数在25岁上下,踏出校门不久,只有些许经验。他们从中国的高校毕业,或者在本国修读中文相关的专业,正站在求职路口,疑惑自己对中文的投资能否收取回报。

亚伯看到的最大问题,不是语言、文化或签证,而是"不清楚自己的职业该怎么发展"。中国的经济增速快,许多公司在这里经营得好,"但要怎样把好的宏观面,转化成自己的就业与发展机会呢?"

亚伯给他们实际建议: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去中资企业找机会,去中国的二三线城市找机会。

吴耐圣像是亚伯建议的力行者。2004年,他自美国大学毕业,学过一年中文,他为自己规划了轨迹:将中国作为跳板,再凭借中文能力与中国履历,回到美国的就业市场脱颖而出。

最初,吴耐圣在地图上选中贵州的铜仁,"所有提供英语教员职位的城市里,铜仁看起来最小,最不可能有外国人,这是它吸引我的原因。"

当抵达贵阳时,铜仁学校的负责人却告诉他:"那职位不招人了。"吴耐圣在火车上结识的朋友,父亲是本地警官,那警官列出一份贵阳有可能招聘外籍员工的学校名单,吴开始逐一登门。一周后,他遇见了至今仍感念的老板,获得了一份工,去遵义市的大洋外国语学校。

这座因中国共产党在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而闻名小城,与吴的家乡规模相似。2004年,除去两三名国际志愿者,在遵义只有他一个外国人。当地人还不习惯老外在街上走,但中文继法语、德语和西班牙语后,已进入到美国小学、初中的教学大纲。

吴耐圣在遵义搭一部出租车,素未谋面的司机也对他的住址了如指掌,小城的司机间,已经互通了关于他的信息。

他住在风貌朴素的老城,并在这里接触到中国当代史——通过造访遵义会议的会址、老战场,甚至走了一段长征路。他自觉开始理解,为什么与美国不同的政体能够在中国运作。"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他说,"我想政府也是一样,最终的目的是为国民创造一个更好的国家。"

但他没想过久留,反而,对家人的思念日益滋长。两年后,吴耐圣着手联系在美国的工作,然后买好机票。

他的告别旅行走到成都时,遇到了同样独身的姑娘,他们结伴而行,顺长江坐轮船到上海分别。

吴耐圣回到他毕业的大学工作,但问题是,10个月里,他在故乡染上了思乡病。他去当地的中餐馆,食物却"吃起来可怕"。他想念川菜的辣、京菜的浓酱,乃至吃饭时呼朋唤友的社交生活,他也想念旅途中遇见的姑娘。

"那,我就回来了。"他语调轻快地说当年的决定。他联系了贵州的老东家并重获工作,一年前的旅伴则变作女友。"第二次回归意义非凡,我觉得我回家了。"

吴耐圣留在了中国。2009年,他离开生活了四年的遵义,去往女友的家乡南京。"我从未想过,自己只能做一名教师。"他遇上外国人群体普遍的瓶颈,他们很容易在英语教育行业站稳脚跟,再要寻求突破时,却举步维艰。

上海的朋友告诉他,可以申请奖学金,名校的硕士文凭才能帮助他应聘。2012年,吴耐圣申请进入南京大学修读城市规划和建筑的研究生学位,他看好中国的房地产业,寄望这个学位能带来机会。

在中国,通常一个年轻的外国人从事教员或翻译工作,而吴耐圣试图扭转:"我能贡献是设计能力,而非英语。"

4

理想高远的还有马千里,他与中国合伙人邵翰一起打理大学录取咨询平台Chasefuture。2011年时,邵翰是成功的博客博主,他的博客介绍转学出国经历,而马千里在芝加哥大学领导一个NGO,搭起导师关系网,辅导高中生如何申请进入大学。两人在剑桥商学院的咖啡厅碰面,邵提问:"美国有多少只网球?"马千里当时答:"美国有50万家庭打网球,每家两盒球,所以是三百万。"这是咨询行业里考察思维与逻辑的题目。

随后两人惺惺相惜,开始计划跨越大洋的套利模式,指导中国的学生去申请西方大学。马千里懂市场,熟悉美国大学的招生模式,而邵翰在中国有人脉,也有营销想法。

马千里的家乡是美国西雅图,在西市所属的华盛顿州,40%的经济建立在贸易上,贸易的主要对象是中国与加拿大。也因为此,"思考中国"伴随着他的成长。幼年时,马千里在太平洋游泳,他见到一艘大船,父亲说,那是来自中国的船。

在中学参加辩论,许多议题也事关中国,"中国在变得强大,美国人对此好奇"。

直到2009年夏天,马千里才去了北京。待在北京的三个星期,他意识到有巨大机会。"那么多中国最聪明的学生,希望去美国和英国学习,"他说,"我看到了这点,这个想法一直在那里,直到遇到了邵翰。"

在剑桥相识的晚上,邵翰就用Photoshop画了海报,上边是三个人像,分别指向了达特茅斯、哈佛、以及剑桥这样名声赫赫的学府,而说明写道:"世界顶级学校的学长学姐,来指导你的留学申请。"这张海报被上传至中国的人人网,当晚,他们就有了第一笔收入,50美元。

马千里说,中国是最好的创业地点,因为有最大、最具竞争力的市场。他们也去了解印度、俄国、土耳其这些新兴国家,但事业"还是要从中国开始"。

听从了邵翰的建议,合伙的公司落户在上海。马千里是公司唯一能把自行车架上楼的人,保安禁止中国人这样做,但对老外妥协了。

另一些优待包括优先获得孵化机会,迁入政府扶持的创业园区。"这说明中国想要大力引进来自远方的外国企业家,以激发创新。"马千里说着体面的话,"但是,我们现在取得的成就,与我来自西雅图没什么大关系。"

在美国,人们可以搬去五十个州中的任意地方,去追逐梦想。马千里知道,中国人有户籍限制,也知道中国的家庭只能有一个孩子。"这些与美国很不同。"他说,"但我看到一部分的经济自由,已经在中国创造了巨大财富。"

他还有一种实用的哲学:一点点的不平等是可以被接受的,只要机会仍均等。他记得,J.F.肯尼迪曾说,上涨的潮水能托起所有的船只。"现在,我亲眼见了这番场景,就在上海。"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