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晓红/文
2014年可能将是中国经济风险集中暴露的一年。征兆已然显现:堪称信托业"头号重案"的中诚信托30亿元矿产信托或无法按期兑付,大限日是1月31日,那天也是中国农历大年初一。
尽管该信托计划未必会成为中国信托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弹",但警钟已经敲响。因为,随着中国决策层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升级,以及正在或即将进入新周期拐点阶段的全球货币流动性,包括金融机构去杠杆过程中流动性风险的加大;平台债、信托产品出现风险事件可能并不意外。
投资大鳄索罗斯直言,2014年全球经济最大的不确定在于中国经济可能硬着陆。虽然类似的做空或看空中国的言论已流传多年,且从未发生过,但这一次会不会有所不同?其实,我们自已也意识到,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的上升正快速侵蚀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固定资产的投资已行至无以复加的地步。
一边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嗷嗷待哺,一边是无处不在的影子银行规模增速惊人:2007年至今,中国名义GDP增长2倍,理财产品规模增长近14倍,中国金融的发展已然脱离了实体经济。拿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来说,其大部分都是次贷业务,这对已站在周期高点的中国经济体而言,面临很高的周期纠偏风险。一旦开始纠偏,非银行金融机构将首当其冲,将遭受巨大信贷损失。
换言之,影子银行呈中国式"野蛮"生长的同时,风险与危机也在逐渐积累。而这也是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影子银行业务若干问题的通知》(下称"107号文")的初衷所在。"107号文"释放出来的政策监管风向之一是"买者自负,卖者有责"。一定程度上,这也剑指信托公司的刚性兑付。因为有刚性兑付,所以几乎没有人意识到风险溢价的同时还要承担风险。某种意义上,信托公司的刚性兑付恰是目前影子银行越做越大"前因"。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近日称,既要看到影子银行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其风险所在。但他的一句"影子银行是行银行类金融机构之实、无传统银行之名的机构和业务",还是道出监管层欲引导影子银行向好方向发展的态度。
不过,纠结于债务危机与过剩产能的中国经济日趋接近临界点。大家的共识是,决策层面临两难之选:要么刚性兑付,维持零违约,那就需要继续满足资金需求,甚至任由债务规模肆意膨胀;要么允许违约发生,但脆弱的资金链条可能会面临崩溃。
而此时处于经济周期拐点的中国经济更亟待厘清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以及推出调结构与稳增长相配套的政策,但问题是这两者也许并非总是呈线性的正向关系。
而且,量化宽松退出之后的全球经济是一场"裸泳"。这意味着金融危机或全球结构的问题将会暴露出来。在此过程中,中国经济会不会出现"黑天鹅"现象?我们还有多少时间可以等待与彷徨?就像中国的改革大多是倒逼,不倒逼的改革,很难进行下去。而作为正常市场规律的"破",可能也是一种改革的倒逼。
诚然,不破不立的前提是,回答与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市场化的金融改革,昭示原有的错配将暴露出来,包括对旧的运行体制一定程度的破坏,亟待建立起适应于市场化运行的体制机制。
还是那句"不破不立",在破的过程中,希冀能够建立一种新的市场秩序,用市场化的手段告诉市场主体,拿什么样的收益就要承担什么样的风险。如此一来,中国经济2014年出现违约事件,某个金融机构倒闭或者退出市场也许就不是件稀罕事。当然,最好不要发生在大年初一。
–
中成30亿资不抵债,不是流动性问题。估计完蛋。
对于流动性短缺的,可以继续救助。
小商业银行今年危险。
金融这一块,我觉得中国最难出问题。因为中国在这块是自己定游戏规则自己做庄还自己随时可以改规则的。金融这一块最大的问题是解决和实业更高效接合的问题,也就是让钱流向该去的地方,或者说导流的问题。
既然容易改规则那就赶紧改改呗,让钱流向该去的地方
呵呵,你说的这个问题是中国金融最大的问题
也是金融领域从改开之后就一直尝试解决但从来没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前几年给钱给央企,原意是想让央企做产业升级。结果他们拿钱去炒天价地皮—-因为老总们觉得产业升级的风险收益比远不如炒楼炒地甚至炒石头。
说穿了就是国家对企业的掌握能力大大弱化了。或者说新的掌握手段还没修练到家。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