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墙外楼: 陶冬:QE的得与失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ousands of Free eBooks

BookBub brings you free & bargain national bestselling eBooks in the genres of your choice! Sign up now & join 1.5 million happy readers.
From our sponsors
陶冬:QE的得与失
Dec 20th 2013, 13:35, by 墙外仙

2014年提早到来了。2014年应该是大国央行启动退市机制的元年,不仅美国联储,欧洲央行和英格兰银行也会以不同的形式,迈出退出QE的第一步。在强劲的就业和消费数据的支持下,联储于2013年12月18日决定减少购买国债和MBS各50亿美元,正式启动了tapering,一个时代的结束已经开始,在过去被认为是新常态的超常规的宽松货币政策出现了拐点。

量化看松政策(俗称QE)迄今已有五年历史,这是央行货币政策历史上的异类,却又成为各国货币当局争相仿效政策举措。它既挽金融危机巨澜于不倒,却又在帮助经济上复苏效果不佳。究竟QE做对了什么?又没有做成什么?

QE对于制止全球市场恐慌、避免信心崩盘,无疑是奇效药。这是QE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也是伯南克任内的得意之作。在他离任之前,亲手开启QE退出之程序,对于珍惜清名的伯南克教授也算是一种安慰。QE五年,到底达成了什么?有没有达成什么?

QE是富有创意的超常规的货币政策,在当时资金市场充满恐慌、资产价格暴跌、金融体系面临坍塌的情况下,此项政策对于迅速制造与投递流动性,稳定市场情绪和秩序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世界摆脱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起到了定海神针的奇效。超低的利率环境,令企业和不少物业持有者提供了低成本再融资的机会,为企业盈利和消费者去杠杆做出了直接的贡献。超宽松的货币政策,为美国公共部门降低财政赤字制造出有利的、稳定的环境。QE对金融资产价格的帮助极大,对华尔街生存和盈利复苏的贡献极大。

然而,QE对实体经济的帮助相对较小。尽管美国经济已经持续复苏数年,但是复苏力度不逮。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依然没有全面恢复,就业复苏较正常的速度慢出许多。究其根源,QE所产生的流动性未能抵达实体经济,基本上在金融市场打转。QE也未能明显提升通胀预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工资上涨和企业投资决策,均有力道不足的感觉,QE为金融业包了底,却未对实体经济保底。联储的货币政策,为美国经济去杠杆提供了基础,但是将祸水引向了世界其他地方,先是触发了欧债危机,相信随着美元的升值和资金的回流,在将来可能再制造出一场新兴市场危机。

站在今天,如何判断联储的退出路线图?笔者认为,联储会以"小步快退、温和引导"的方式,进行减少购买债券的程序。在今后一年中,美国货币当局以每次例会减少购债100亿为预案计划。不过相信市场未必始终能平和应对,间中料有市场波动,使联储暂时停止减购债操作。估计购债计划于2014年底前完成。联储一方面为QE退市作准备,另一方面通过前瞻指引和鸽派言论安抚资金,甚至通过调整退出行动的数据触发点,来向市场宣示退出的到来没有加快,甚至在推后。联储与市场的沟通、互动是减少购债计划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是对耶伦联储的一大考验。笔者相信,联储将tapering和tightening分开来考虑,目前对减少购债已经有清晰的底案、备案、路线图和时间表。

何时提高利率、抽取流动性,则没有清晰的路线图,一切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复苏速度和通货膨胀的走向。通货膨胀走低,能源价格疲软,为联储多维持一段超宽松的货币环境提供了方便。事实上,美国按揭再融资的规模已经明显下降,财政赤字也有明显减少,债券的供应量趋降,令联储没有必要维持现有的购债计划,但是维持超低利率在目前的复苏水平上仍是必要的。加息起码要等到2015年中,很可能要到2016-17年。

除了经济意义上需要调整购债计划,伯南克在他任内最后一次记者会上亲自宣布启动退市计划,自然有其个人考量。QE因他而起,也由他启动退出。在离别之际,显示强烈的将货币政策逐步回复到正常的轨道意欲,其象征意义对他本人十分重要。阿伯挥挥手离开记者会现场,留下的背影中有着鏖战金融海啸的巨人身影和刺激经济复苏未奏全效的遗憾。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