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墙外楼: 雪珥:莫让激烈情绪影响“毛诞节”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ousands of Free eBooks

BookBub brings you free & bargain national bestselling eBooks in the genres of your choice! Sign up now & join 1.5 million happy readers.
From our sponsors
雪珥:莫让激烈情绪影响"毛诞节"
Dec 21st 2013, 03:05, by 墙外仙

  雪 珥

  最新一期的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刊登一篇题为《毛诞节快乐》(Merry Mao-mas!)的文章称,即将到来的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作为"进入网络社交媒体时代以来第一个重要纪念日","无论左派,还是右派,都不会轻易沉默"。

  "毛诞节"(Mao-mas)这个英文新词,无疑是媒体与时俱进的产物,它将"圣诞节"(Christmas)一词中的"基督"(Christ)替换成"毛"(Mao)。毋庸讳言,如何看待毛泽东,正如同许多别的话题一样,在一个日益开放的中国社会有着越来越多元的解读。

  在互联网上,有关毛泽东的争论,在若干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分歧出现的本身,无疑是当下中国言论尺度及舆论环境宽松程度的最有力注脚。平心而论,这应该列入改革红利之一。

  其实,仔细检视对立双方的各种表达,可以发现在分歧的表象下,至少有着三个共同点:一、不满于中国的现状;二、热衷于情绪化的极端表达;三、不屑于求同存异。

  不满于现状,的确是当下中国的基本国情,本身亦应该是进步的动力。分歧的焦点,不在于对现实的批评,而在于如何改变现状。这是任何一个转型社会的常态,双方如果都能摆事实、讲道理,这种分歧无非就是对于"技术操盘"细节上的不同见解而已。

  问题在于,这种分歧往往被有意无意地掺杂了过多情绪。任何极端的评判——包括极端赞美和极端诅咒,往往并非针对评判对象本身,而更多是借题发挥。情绪化表达,进而被人为拔高成某种程度的政治原则,这种泛意识形态化的结果,就是对表达者本身行为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绑架。

  求同存异本是现代社会的公共必需品,应随着改革的深入而拓张。遗憾的是,在情绪化对立之下,"存异"往往变成"去异"。这或许凸显了一个深层次问题:如何拓展更通畅的表达渠道,一种有事说事的渠道。这种渠道,对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社会来说,无疑是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博弈平台。

  值得警惕的是,在所谓分歧的背后,两边或许都有着少数人,希望通过加剧分歧、加深鸿沟而收获更多民意资本和政治利益。除旗号不同,他们有相当广泛的共同点:为批判而批判,甚至为推翻而推翻,从来不需考虑如何解决具体的建设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贴牌代工的"民主"次品,与盗版"社会主义"一样,都是中国的灾难,以前是,以后也是。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