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墙外楼: 颜昌海: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靠什么延续?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ooking for a Helpdesk?

Try Freshdesk - the preferred Helpdesk system of over 20000 businesses. So easy, sets up in two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颜昌海:李嘉诚的商业帝国靠什么延续?
Aug 2nd 2014, 06:30, by 墙外仙

近日,《华夏时报》以"地方政府'纵容'李嘉诚囤地"为题的报导。初步显示出,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在内地开始遭遇滑铁卢,可能难以为继。
报导指出,尽管大陆近期掀起土地增值税"清缴风暴",却未波及李嘉诚旗下的"长和系",但实际上,"长和系"在内地变相囤地饱受诟病。多年来,"长和系"在全国近十个城市十余个项目,均通过"蜗牛式"开发方式,延长土地开发周期从6年到10多年不等。该报走访了多个长和系涉嫌囤地的地方诚实,并采访当地一些官员。报导指,记者在梳理"长和系"旗下和记黄埔、长江实业多年的业绩报告后即可发现,在上海、广州、深圳、中山、南京、长春、大连、武汉等城市,这两家企业要完成地产项目的1%,大部分需要长达4年以上。其中,和记黄埔在北京十三陵附近打造的"皇家别墅"北新嘉园项目,距合同约定的"2004年11月"开工时间已过去近10年,但该项目依然未见开盘动静。在和记黄埔2012年的计划中,该项目在2014年预计能完成1%的开发。不过,和记黄埔2013年的业绩报告显示,该项目预计在2019年才能完成项目1%的开发。
《华夏时报》引述其他媒体的报导指,北京市昌平区国土分局对外解释,由于政策对容积率小于1的项目审批有相关调整,因此,该项目需报批的立项、规划等相关后期手续停滞,该局曾多次以书面形式和口头形式催促其尽快开工未果。但迄今为止,北京市昌平区国土分局并未对该项目采取应有的措施。而按照规定,土地如果闲置一年以上,将收取20%的土地闲置费,闲置两年以上将被收回。报导引述长江实业上海公司一位前员工说:"长实及和黄拿到一个项目,一般五六年后能真正进入开发阶段就是快的,多数项目一直处于设计阶段。"
对于李嘉诚旗下公司囤地行为,多个地方政府都"网开一面"。自2010年以来,尽管"长和系"在内地变相囤地的项目开始被政府以"土地闲置通报"的方式点名批评,然而,公开受罚的仅有和记黄埔位于东莞厚街镇的海逸豪庭,该项目因囤地近8年被征收7915万元的土地闲置费。
报导引述广东某经济特区城市一位官员着:"怎么能随便动李嘉诚的利益呢,他在我们这里参与了很多投资建设合作项目。"这位官员表示,如果市里有项目会影响到李嘉诚的项目,市委领导都会"组团到香港"拜访李嘉诚询问意见。
广东省某市一位曾在经贸系统担任副局长的官员说:"李嘉诚所投资的项目不仅是房地产,还有港口、码头、物流等领域,对地方税收影响较大。为免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方政府不敢触碰这些大企业的敏感神经,担心影响这些企业在其他领域的投资。"
不过,据一位已退休的知情官员透露,在知名企业与地方政府的投资合作中,不少地方政府都有无法兑现的承诺,因此政府到最后只好舍弃一些利益,给予企业"额外的条件"做补偿,"因此,允许长年囤地开发,也许就是条件之一"。
据广东省税务部门一位人士透露,与以往的囤地清查名单一样,像和记黄埔、长江实业、新世界等房企并未纳入清缴名单,这应该是历史遗留问题所致,但无论如何,目前各部门已经开始排查并将囤地大户纳入名单。
不过,也不能全怪地方官员对李嘉诚特别照顾,因为李嘉诚确实有过人之处。此前,李嘉诚把北京、上海的房产全部低于市价35%以上抛售,500多亿的资产说卖便全部卖空,而且卖的都是在最高点。"资本市场从来都是血腥的,不赚就亏是铁。"外界认为,李嘉诚这样做符合资本市场的"不赚最后一块铜板"的名言。热传的帖子中称,李嘉诚现在的成就证明李一直对天时,地利,人文拿捏的非常精准,先机入市,大获全胜及时撤退。从发家,到香港的地产辉煌,大胆进军中国大陆的房地产,李嘉诚对这样的历史性的赚钱大良机一个都没漏掉。
而现在李嘉诚低调全身而退,从开始撤退到达到撤退目标,胜利成果落袋为安,从容自如。据美国《福布斯》杂志网站报导,出售这一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地标性项目——两栋写字楼、两栋服务型公寓和一座购物中心——表明李嘉诚及其子李泽楷看跌中国房地产。自去年8月以来,被称为亚洲首富的李嘉诚及其家族就一直在出售其大陆资产。在这期间,绰号"超人"的李嘉诚卖掉了广州的西城都荟广场、上海的东方汇经中心和南京的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再加上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出售北京的盈科中心,李氏家族似乎在大陆不再拥有大规模地产项目。
李嘉诚并非浪得虚名。一名观察人士写道,他"一直能预见大陆房地产市场"。李嘉诚的动作现在已成了风向标。行业内部人士说,这位超人"总是在危机发生的前两到三年出售资产"。现在,李嘉诚已经从中国主要房地产项目中脱身,其他人可能也会得到暗示。李嘉诚多次出售中国大陆的房产,其中所透露出的信息使市场认为李嘉诚看空大陆房地产市场,看空大陆经济。
外界分析认为,李嘉诚撤资表面上看与中国经济下滑,房地产泡沫将崩盘有关。更重要的是作为商界领袖的李嘉诚此番动作,除了经济利益之外,更有深层次的考量——政商关系。李嘉诚作为顶端商人,一贯政治经济嗅觉灵敏,他似乎已经预料到未来的政治动向和经济前途。大陆的政商环境急剧恶化,逼迫有选择的企业火速逃离。而李嘉诚作为港商,同时撤资内地和香港也有港府的因素。
部份市场人士解读为,是向香港回归后恶化的商业环境,以及香港特首梁振英表示不满。再者,李嘉诚商业帝国的转移也是狙击政治对手的利器。
近期,内地很多新开楼盘都出现打折出售的现象,甚至北京部分楼盘都出现降价,二手房销量更是颓势尽显,联想到4月初李嘉诚家族刚刚抛售了北京盈科中心资产,李嘉诚的"抛售论"再次升温,人们不禁惊叹:面对内地楼市降价的,李嘉诚再次成功避险,李嘉诚真正的过人之处又究竟在哪儿?
现年85岁高龄的李嘉诚,已经连续十六年雄踞华人首富宝座,资产总数高达294亿美元。显然,一个拥有如此庞大资产的商人,能够在如此长的时间里保证其商业帝国的稳固发展,仅依靠超群的商业才能是不够的,非凡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敏感的政治嗅觉是保证其不断辗转腾挪于香港、内地而不败的真正秘诀。
首先从大陆说起。大陆的政治环境决定了其特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届政府的政治导向,经济发展与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李嘉诚深知此理,他多次公开表示"多做事、不问政治",但不问政治并不代表不理政治,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已连续16年进入全国政协,李泽钜曾担任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十届、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也就是说,从李泽钜担任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的1998年开始算起,这16年来李嘉诚始终与高层政治保持着密切的往来,而这也恰恰是其缔造十六载商业神话的16年。可见,李嘉诚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奇才,更有着非凡的政治智慧,他过人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才是他最厉害的地方。
1958年,李嘉诚开始涉足房地产业务,到1976年已经小有名气,而香港的"地铁招标一役"则让他一举成名,奠定了后来与汇丰银行建立紧密关系的最坚实基础!1977年的地铁招标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大的一次公共建设工程,尤其中环站和金钟站是最重要、也是客流量最大的两个车站,其上盖可以建成地铁全线盈利最丰厚的物业,因此意义非比寻常。李嘉诚凭借其超凡的商业能力击败了当时具有英国凯瑟克家族背景的怡和系置地公司,名声大噪,吸引了时任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的格外关注。但这还不足以让汇丰银行和李嘉诚的关系如此紧密,接下来发生的事不仅让李嘉诚在香港找到了真正的"大靠山",更是完美地体现了李嘉诚高超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非凡的政治嗅觉。
这要从九龙仓收购说起,当时九龙仓旧址地产开发不利,李嘉诚早有意向将其收购,于是低调买下了九龙仓20%的股权,成为九龙仓的最大股东,九龙仓紧急向汇丰银行发起求救,当时的汇丰董事长沈弼则亲自劝阻李嘉诚要其放弃收购九龙仓资产。商人李嘉诚当时审时度势,考虑到将来要想在香港发展离不开汇丰银行,便果断放弃了对九龙仓的收购。他的政治智慧在此显露无疑,因为在当时的香港,想要开发土地,就必须要支付一笔大额的土地出让金,如果没有汇丰银行的支持,是很难有资金去开发房地产市场的,而且汇丰与当时的"一代船王"包玉刚关系甚密。于是李嘉诚在给了沈弼一个大面子之后,紧接着就做了一个更有意思的事。汇丰收购此前陷入财政泥潭的和记黄埔后准备出手转让,但始终找不到好的买家,李嘉诚看准了这个时机,深知这位被英国女王封为爵士、曾任汇丰银行副主席的包玉刚与汇丰银行关系非比寻常,为了成功入主和记黄埔,李嘉诚亲自约见包玉刚,向他表达了想出让手中1000多万九龙仓股的想法,同时希望包玉刚帮助他促成汇丰银行转让9000万股和记黄埔股票的回报。
1981年,李嘉诚成为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同年,包玉刚在李嘉诚的帮助下,击败怡和系成功收购九龙仓集团,1985年,李嘉诚受沈弼邀请进入汇丰银行董事局,正式成为庞大的英资体系中的一员。李嘉诚与汇丰银行的紧密关系也由此形成,更为他日后不断壮大他在香港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港英政府时代,汇丰银行董事长作为香港的实际统治者,控制着整个香港的经济。
在汇丰银行的"庇护"下,李嘉诚全面掌控了香港的房地产开发以及电力、交通、电信、零售等大部分公共事业,他在香港的资本运作行为能够获得各种特权,1986年汇丰银行董事长沈弼退休之前,将和记黄埔地产集团的控股权以净资产50%的低价直接卖给了李嘉诚,和记黄埔接管港电集团时也被免于公开要约。而到了1987年,李嘉诚将长实集团的个人股份增加到35%以上以及将长江实业对和黄的股份增到35%以上等资本操作均被免于公开要约。
1989年,李嘉诚开始大举进军中国大陆市场,全力发展与大陆高层的关系,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便是坐落于东长安街1号、拥有了亚洲最大商业建筑群的"东方广场"项目,因为如此规模的大项目,没有高层的支持与授予是很难做成的。李嘉诚随后开始加紧组建在大陆的投资项目,并大举介入房地产开发、能源建设等领域。由此,不论是大陆还是香港,李嘉诚的投资似乎都是建立在一个非常有利的政治、经济大环境下的,李嘉诚一直强调的所谓"安全",其实就是一种"垄断",因为在市场中,只有"垄断"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其投资的最大安全,而垄断又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与高层的关系,而发展与高层的关系则需要准确把握高层的政治经济发展导向。
但现在,无论是香港和内地,李嘉诚是找不到之前的那种"安全"的感觉了。体现在细节上,就比如他跟梁振英之间的"矛盾"上。当年李嘉诚就曾经和赌王何鸿燊说过,如果梁振英当选,他将会撤资。而香港方面,李嘉诚的"大靠山"汇丰银行似乎也不再看好其在香港地区的业务,去年开始陆续清空了其持有的15.57%的中国平安H股股份以及8%的上海银行全部股权,2013年底以来更是持续下调对香港的经济预测,香港经济逐步失去汇丰的支持。李嘉诚一定早有准备,陆续撤资也是迟早的事,而之前中信泰富反向收购母公司中信集团后,很有可能会陆续承接李嘉诚以前在香港所扮演的角色,当然这是后话了。
李嘉诚则继续借助其英资背景的"庇护",将其核心业务大举迁入更为"安全"的投资环境——英国。当然,英国的资产确实挺便宜的。
所以说,加速"撤资"的李嘉诚并非只是在经济层面上不再看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业务发展,更重要的是两地的投资环境不再符合李嘉诚一贯的投资理念。
李嘉诚不过是想找个更舒服的投资环境。至于内地的楼市"降价"只不过是李嘉诚"撤资"大陆背后一个非常表象的原因,并非根本。
至于"撤资"香港到英国,李嘉诚更多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又要到一个新的环境,又要开始发展新的"靠山"。因为汇丰银行在英国,不像在曾经的香港那样对英国经济有实际控制权。更重要的是,今后李泽钜与李泽楷很难完全获得李嘉诚在"人脉"上的传承,李嘉诚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将来究竟靠什么去延续?!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