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墙外楼: 《华夏时报》最最难就业季真相:727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7%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2014 Benchmark Report

Learn the ecommerce metrics that matter.
From our sponsors
《华夏时报》最最难就业季真相:727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7%
Aug 2nd 2014, 08:10, by 墙外仙

  本报记者 王晓慧 实习记者

  杨文胜 唐银 北京报道

  进入8月,复杂严峻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进入最关键时期。

  7月25日,人社部召开的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透露,上半年有56万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而56万仅仅是727万毕业生中的7%,也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不足一成。

  《华夏时报》记者7月30日采访人社部发言人李忠时获悉,56万的数据是由学校毕业办收集并上报而来。

  "这个数据太笼统,并不能完全代表大学生就业情况。"7月30日,北京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生毕业后主要有三个流向,考研、出国和就业,这7%只是毕业生在学校招聘会上与用人单位签订数据的初次统计,并没把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考研、出国等学生统计在内。

  初次就业率超过70%

  不管56万人的统计口径是什么,但727万人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却再创新高。于是,继去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之后,今年则被称为"史上最最难就业季"。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实际情况并非如预期那般寒冷。

  7月18日,在2014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座谈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向外界透露,截至7月1日,2014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依然保持在70%以上。该数据同去年相差无几。

  初次就业率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专升本、出国留学或者在国外工作等几种情况。而教育部官方数据统计显示,2014年报名人数已达172万,同时,出国留学人数有望超过50万。56万仅是两者数据之和的四分之一。

  "在北京,我们学校跟其他挂着中国、中央或者北京头的学校肯定没法比,但单单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不止7%,如果100个人里只有7个毕业生就业,那这个大学念得也太没有价值了。"7月30日,北京一所三本院校应届毕业生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

  据记者了解,截至6月30日,陕西、广西、四川、北京等多地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八成,远超去年同期,部分学校甚至更高。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毕业生信息等级处一工作人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校初次就业率已达98%,其原因除了学科的专业性较强、工作对口程度较高之外,学校的许多专业还长期同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实现订单式培养,制定培养计划和规模,这些举措使得毕业生的就业较为容易。

  同时,记者通过采访获悉,专业的选择同样影响了就业的难易程度。

  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对于从2009年-2013年就业率较高的专业,就业待遇较好的专业做了罗列说明。其中,记者发现,理科工作比文科工作好找这一社会问题一直持续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其中,建筑、矿产资源、工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理科专业"很吃香",而文科类的专业以哲学、法学、社会学等专业就业可谓"惨不忍睹"。

  而记者采访多名应届毕业生的结果,也同样验证了"重理轻文"的就业现象。

  这在现代中国社会十分普遍,在以前就有这么一句话广为流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其中最主要原因是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对技术性等人员需求大,理科人才在各大中小企业、工厂也受到欢迎。

  各部门未雨绸缪

  正是因为再创新高的毕业生数量,各相关部门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就在7月底,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而就各地教育部门而言,也纷纷协调人社、财政、税务等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咨询、小额贷款担保等多方面服务,帮助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开展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以北京市为例,仅上半年,北京市各部门、各高校就组织招聘会场次近7000场,提供岗位55万个,累计服务毕业生35万人次。

  同时,各高校也动员专业教师与有创业意愿的未就业毕业生结对子,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咨询,并主动邀请企业家、投资人和工商部门、金融部门工作人员等担任创业导师。

  甚至对于用工单位,财政也给予了直接的支持。比如,部分地区的企业录用登记失业、毕业2年以内、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全日制统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可享社会保险补贴。

  本报记者同时从人社部了解到,大学生就业问题已连续多年被列为头等工作内容。

  不过,亡羊补牢虽也不晚,但未雨绸缪更是关键。

  "创新高的毕业生人数以及连年的就业难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和高校的反思。"7月31日,教育系统一学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大学连年扩招、教育产业化让大学这间"公司"生产的产品与社会的需求严重不符,同时,毕业生择业也愈加眼高手低。

  记者走访了北京邮电大学[微博]的图书馆。即使是暑假,图书馆人仍然不少,多数学生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静静看书、做题,桌子上放着面包、饼干等速食食品。记者采访了读经济管理专业的傅同学,他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

  傅同学表示,现在的本科生太多了,即使作为重点大学的本科生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他和一些考研的同学都比较趋向于读完研究生后再就业。

  择业观的变化以及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最终使得毕业生"最难就业年"不断地被刷新。

镜像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