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内地银行又陷"钱荒",不少银行为抢存款推出大量短期理财产品吸收流动资金,尽管央行连续通过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注资3千亿人民币,货币市场利率仍然"高烧不退",凸显银行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脱节、国内金融改革紧迫。
香港《明报》报道,深圳多家银行推出3个月期限的理财产品,其中兴业银行的年利率最高,换算回报为7%。招商银行的一项70天期投资产品,年利率也达6.8%。四大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利率略低,但一般也有6%以上。
报道指,这些产品之前的平均回报率只有5.5%。
内地《新京报》报道,货币基金今年10月、11月和12月(至上周)的月度7日年化收益率均值分别为4.36%、4.38%和4.69%。收益率的上升主要是年末资金面紧张带来的。投资经理预计,货币基金高收益的情况可能持续到春节前。
报道引述交银施罗德的研究指出,今年6月"钱荒"之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一直处于紧平衡状态。
12月中下旬以来,我国银行间市场各期限拆借利率不断上涨。最具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加权平均值在19日突破7%、20日突破8%的基础上,于21日上午逼近8.5%的高峰。达到6月钱荒以来货币市场利率最高水平。货币基金收益率也随之水涨船高。
新华网报道指,尽管央行连续通过SLO向市场注入3000亿流动性,但如果观察目前央行货币调控的特点可以发现,在中国经济逐步企稳向好的大趋势下,当前央行货币调控遵循着中性偏紧的力度,最近两周更是暂停了逆回购操作,减少向市场定期释放流动性。
同时,央行已提示主要商业银行合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流动性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明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判断:"由于影子银行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防范金融风险压力在加大,故明年宏观政策存在趋紧压力。"
半年又见钱荒的背后,是金融改革的紧迫性。
新华网引述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在广义货币存量M2超过100万亿元的大背景下,银行出现'钱荒'其实是个伪命题。背后暴露出的是银行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彼此相脱节的问题。"
目前,相当一部分银行资金投入到高收益的同业资产,由于表外业务存在期限错配等问题,银行机构这样的资金配置方式一方面带来了资金缺口无法解决的"伪钱荒"问题,同时也造成了制造业领域"求资若渴"的结局。
"银行为了规避监管而不断创新,从非标业务到同业业务,催生了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使银行体系的信用风险日益凸显。"中国银行宏观研究主管温彬认为,未来只有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让市场成为配置金融资源的决定性因素,方能化解结构性矛盾,避免季末年末频频上演的"钱荒"现象。
分析人士认为,偏紧的调控手段显示出央行仍希望市场通过自身力量来解决季节性和结构性紧张问题,从而继续倒逼金融机构收缩表外业务和实现去杠杆过程。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