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5日星期三

墙外楼: 上海话的言语之间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iPad Point of Sale

Fast and easy to use iPad POS. Use in store or on the go. Try it free.
From our sponsors
上海话的言语之间
Mar 5th 2014, 02:40, by 墙外仙

程小莹

某日,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正酣。沪上球队连遭裁判杀手,一时纷争,场面混乱;某报一则报导称:"更激动的是记者身边的一名中年人,叫着'兄弟们,阿拉一道去刮伊(打他)'。"这则报导将一句上海话掺和进来,忽然有一种久违了的熟识感,是这个城市的本土气息,和本土腔调。

"一名中年人"的群体和上海人、上海话,无意中被媒体在一个特定的场合提及,明知其俗,俗到煞根(沪语——到底,极致的意思),却在报导本体以外,特别令人关注的是语境。感受到一种语言的情趣,生活里你说我说他说的特定氛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上海人和上海话在进行很轻便、小规模的变化和创造,却凸现出上海在变。

我感受到的这些变化,已经不仅是在景观、建筑、道路等形态上,我说的是一种语境。许多年以前,一家人说话,大人训斥,骂山门(骂人);同学之间叫小名,起绰号;朋友聊天,邻里之间招呼,搭讪;公共汽车里的相骂……嘴巴里、耳朵里,都是上海话。现在不是了。有许多时候,小人对大人,大人对小人,同学之间,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官场,情场,职场,生意场,公车里,地铁里,电话里……普通话越来越占据了主导,我们渐渐开始习惯听普通话,并习惯用普通话应对;习惯注意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习惯儿化音,甚至对小品里的"上海普通话"有了更多的容忍,并且注意到,那些北方人编派出来的"上海普通话"的破绽,其实,正宗的"上海普通话"要叫上海滑稽演员来讲,远远的要比现在如此这般的幽默滑稽。

"上海普通话",也就是那种用普通话来念原本上海话的特定词语,类似"刮伊"之类。这样的词语放到普通话里,异常吃力,呲牙裂嘴,却没有一点腔调,到了上海话里立即朗朗上口。这几乎是所有方言特征。这就像一些有点腔调的上海人,拼命咬"翘舌音"时候的满嘴口沫,让人替他咽口水的感觉实在没什么好。听到用标准普通话来说"天墨擦黑"、"顺带便"……那种喜剧效果真的是"嘲汲汲"(沪语——嘲讽的意思)。然而,也有人把上海话词语中的鲜活和生命力的元素融入到普通话里。上海电影译制厂著名配音演员毕克,在给英国电影《海狼》配音的时候,就加了上海普通话,当听到他配音的、格里高利·派克饰演的英军特工说"让我们去轧轧苗头"的时候,其乐无比。

一种融合在形成的同时,方言的式微无可避免。但在这个城市里,只有"刮伊"之类的词句,才可以看出一些本土生活的底气。上海腔调就在上海话、普通话、上海普通话之间。其实没有多少滑稽或低级趣味,大家听得明白,说到心坎上,是语言的最好意境。毕竟,说到紧要处,说得顺当了,刺溜,最习惯的语言,就是最好的语言。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