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星期一

墙外楼: 香港青年忍受低薪看不到未来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1 Retargeting Platform

Our Average Customer Earns $10 For Every $1 Spent
From our sponsors
香港青年忍受低薪看不到未来
Dec 30th 2013, 10:14, by 墙外仙

文/新浪财经香港站站长 彭琳

  来自日本的"下流社会"概念,如今在香港的年轻人中渐渐凸显。20-29岁的全职工作青年,过去10年来薪酬中位数一直原地踏步,即便拿到大学学位,也往往要忍受低薪的工作。不能"乐业"之余也更难"安居",80、90后夫妻,至少要6-8年才能存够买房首付。看不到未来的困顿香港年轻人,成为抨击政府各类政策及排斥外来人的主力。

1
  香港年龄在20-29岁的全职工作青年,月薪中位数过去10年都维持在1万港元左右,大学生入职薪酬也多年停滞,计算上累计的通胀,薪酬实际上下跌了不少,令年轻人感到气馁。

  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是港人四出旅游最热门的假期,不过小Y只能一连几天窝在家里玩网络游戏。

  去年毕业于香港本地一家大学国际研究专业的小Y,自嘲为典型的"高学历穷人",他的工作是社区活动员,月薪9000港元,扣除强制性公积金后只有8550元。与父母同住的他,幸运地不用承担房租,但每月交给母亲2000元作为"家用";家住新界的他,工作地点在九龙,每月交通费近1500元,饮食大约1500元,由于读大学借了近10万元学费贷款,每月还贷逾1000元,再扣除一些杂项,每月只有1000多元钱零用。

  小Y坦言,由于所学专业工作机会较少,计划转向社会工作,正在存钱读硕士,但学费多达十几万,因此他几乎没有零用钱,失去了不少朋友,"他们要吃饭、唱K、去酒吧、旅行,我都没有钱"。小Y有个大学时代一路走来女友,约会总以参观免费艺术馆之类活动为主,"她是护士,月薪有一万六,对于我这么吝啬,也不时有意见。"

  与小Y同一年毕业的小P,跟他的窘迫处境也很相似。任职文员的小P薪酬刚刚一万元,扣除交通费、饮食、学费贷款等等仅余下三千多元,"楼下保安大叔,月薪都比我要高",她苦笑。小P的薪酬有一部分还要用来支付兼职课程的费用,准备参加LCCI(伦敦工商会考试)的专业会计考试,希望可以转向会计业提高收入。

  不"乐业"难"安居"

  香港的失业率虽然多年处于3%左右的低水平,职位空缺也总是高达数万个,但这并不代表求职者可以挑挑拣拣,选择高薪好工。与此相反,政府近期统计数据显示,香港年龄在20-29岁的全职工作青年,月薪中位数过去10年都维持在1万港元左右,计算上累计的通胀,薪酬实际上下跌了不少,令年轻人感到气馁。

  不少评论指出,这部分青年社会中坚的境况,越来越符合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关于中产被迫向下流动的"下流社会"一说。

  "因为升职很困难,现在升职也不看学位,学位贬值啦",27岁已经工作6年的小F对这个统计数据毫不意外,中七毕业后没有考到大学,找到了小学教学助理的职务,同时业余攻读大学本科课程,岂料拿到学位以后,依然没有获得升职加薪,无奈的他只好转行做"蓝领",成为一名技术工人。

  难以"乐业"之余,更大的难题还是"安居"。有机构引用数据称,目前香港新界最便宜的"上车盘"(指最便宜的住宅,对象是首次置业的年轻人)价格约270万港元,以首付三成计算,首付连佣金、税项约87万港元。按照政府统计的15-24岁月收入中位数9000港元计算,一对夫妻即便每月能储蓄一半收入,也需要8.5年才能存够首付。

  即便在25-34岁年龄阶段,每月收入中位数也只有12000港元,每月储蓄一半收入,也需要6.3年才能存够首付。然而在6-8年之中,楼价的累计升幅又将打破他们的梦想。

  香港政府不久前首度划出本地贫困线,月收入低于中位数一半的市民被定义为"穷人",这个群体人数高达102万人。这并不意味着许多人是背靠福利的懒汉,事实上,除去近30万老年人和十余万儿童之外,余下有54万人都属于"在职贫穷",显示出许多人的薪酬不足以应付生活开支。

2
  由于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越来越多拥有高学历的年轻人选择做薪酬较高的蓝领如建筑工人等,无奈"下流"。

香港青年难"上流"

  近期港大防止自杀研究中心的统计,香港的自杀率在2010年录得新低,但去年开始则显著上升,其中自杀数最多的三个组别分别是60岁以上老年人,40-59岁的女性和15-24岁的年轻男性。该中心总监叶兆辉警示要留意青年自杀率上升问题,相信这一群体生无所恋的原因,与工作问题有关,"社会流动性低,经济发展很窄,他们看不到自己在社会的位置,精神健康较负面!"

  除了极端的自杀案例之外,"看不到未来"的年轻人也是目前抨击政府各类政策以及排斥外来人的主要动力。不少年轻人认为,当前生活素质的下降,与香港回归后过度依赖内地拉动经济和外来人口的竞争有关。上文中正在准备参加LCCI会计考试的小P,最近有同学通过朋友向她借一些复习资料,她原本准备出借,但获知对方是内地学生后就坚决拒绝,"内地那么多企业,那么多工作机会,还要来跟我们抢工作。他们能背书出了名了,借给他我自己不是更难考上?"

  小P这样的看法,也并非完全是偏见,香港青年难以向上流动的的首要原因,与其经济结构的确有较大关系。在2000年之前的半个世纪中,香港随着经济起飞出现许多新兴行业如电子、服装、物流、贸易、会计、财务等,许多年轻人在新兴行业中迅速向上流动。

  然而过去十多年来,香港政府过于着重发展金融、地产业,产出了香港最大量的精英和高收入人士,但可惜这部分就业占整体还不足10%;由于内地"自由行"而兴起的零售、旅游业,则吸引了大批就业人口,贡献经济增长达1-2个百分点,但其中大多为低学历、低技术的就业人士,薪酬水平有限。

  其次,香港的创业环境也相当不乐观,选择创业的年轻人比例较低。虽然政府提供创业基金、青年创业计划等自主,但仅房租、市场推广等高昂支出,就令不少年轻人却步。目前青年人的创业,大多还是集中在与居民生活、自由行游客等相关的餐饮、零售等行业。

  最后,许多香港年轻人无奈"下流",也与过去二十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一代"港孩"有关。香港青年协会在今年进行的一项有关青年就业的研究显示,15岁至29岁青少年中近六成人投身一份全职工作最长不超过两年,甚至有"90后"6年换了23份工作。有专家指,这体现了年青人解决问题能力和抗压能力较弱,对未来工作发展有很大阻碍。

  研究也指出,经历了辛苦创业而获得优裕生活的家长,是造就一代"港孩"的主力,他们往往事无巨细,对子女过度保护,孩子也未曾感受到金钱压力。有雇主甚至表示,经常接到员工家长来电,替他们请病假、查询月薪情况,甚至要求变动工作时间等,此类年轻员工显然也较难获得升职加薪。

  (本文作者介绍:北大毕业后赴港留学,任职多年,贴身体验国际金融中心枯荣动荡。)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