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墙外楼: 仰望北京与四日市的秋季天空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It's easy: sign up in under 10 seconds, tell us what kind of eBooks you love & we'll email you a list of deals every day - FREE! Join now!
From our sponsors
仰望北京与四日市的秋季天空
Oct 10th 2013, 00:18, by 墙外仙

文:特别编辑委员 山中季广

  喧嚣一时的中国PM2.5话题似乎一下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次去出差,我期待着能见到北京秋高气爽的晴空,但很不走运,在北京逗留的几天都没能见到晴空。

  暗淡的天空下,故宫、天安门也在雾霾中显得朦朦胧胧。如果说360度看出去都是"毛玻璃"状态的话,大家应该能了解是什么感觉吧。北京市本月公布的一项5年计划中,提出要减少汽车、迁出工厂等,今后将PM2.5的浓度减少25%。

  但是居民们却等不及。电器店里每台售价高达5300元的空气净化器销路良好,标有原产地台湾的"空气罐头"也引发热议。

  "要是过去的北京,现在正是秋高气爽、晴空万里的好季节。对于学大气专业出身的我来说这可真遗憾。但是PM2.5、PM10等数值都正在逐步改善。"北京大学教授朱彤(51岁)语气平和地这样对我说道。

  然而当我问及影响日本九州的越境污染问题时,朱教授的表情变得凝重起来。"国际学会上,也有人热衷于提出中国的越境污染问题。这是单方面的见解。大气流动不是固定的。日本也是大气污染的发生源。"朱教授这样说道。

  哎?在日本,人们大都认为中国才是污染源。

  朱教授接着说道:"(日本企业)在中国建设工厂,排出的物质都留在了中国,只把收益拿走了。这样的日本企业也是严重的污染源吧。"

  没想到对于越境污染问题的认识,日中之间有这么大的差异。原本还期待着对方能说出"大气污染也累及日本,真是抱歉"之类的话语,看来我似乎太过天真了。

  据说朱教授在课堂上一定会讲到"四日市公害"的案例,将其当做很多发达国家都经历过的大气污染的经典实例。那干脆让就四日市作为"克服环境污染的范本"传授一下经验吧,抱着这样的想法我又去了一趟三重县四日市。

  四日市是我老家三重县内首屈一指的城市。60年代作为公害(环境污染)之都而闻名,但现在那里的天空却比北京澄澈几十倍。

  四日市环境保护课课长人见敏和(52岁)今年春天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环境会议。在中国政府和天津、沈阳等地方政府负责人面前,他介绍了四日市长达30年的环境治理经验。他还呼吁人们注意,就算恢复了清澄的天空,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损害仍将持续下去。

  但是会场上的反应却比他预想的要迟钝。人见课长说:"中国学习日本积累的环保技术和经验的热情不像预想中那样强烈。对日本方面提出的越境污染话题也没有深入讨论。"我在北京也去采访了一些环境NPO以及空气净化器专家,完全没有听到要学习日本的声音,也没有人进一步谈及越境污染的问题。

  "大气污染总是容易被当成地方性问题。而对于越境污染,当年环境污染十分严重时,日本也曾有着与今天中国类似的心境。"原环境厅地球环境部部长加藤三郎(73岁)如是说道。他曾作为行政官员负责处理四日市等地的环境公害问题。现在他是一家环境NPO的负责人。

  80年代加藤担任大气规制课课长时,被加拿大的气象学家指出"日本的大气(污染)一直飞到了北美大陆",当时他非常吃惊。加藤说:"我完全没想过(日本的大气)飞到了太平洋对岸。"

  大气的越境污染最初受关注是在1920年代。美国曾抱怨"加拿大的精炼所跨越国境排放有毒物质"。60年代的欧洲,瑞典提出"受西欧飞来的大气和酸雨影响,湖沼都荒芜了"。这些污染案例都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才得以解决。

  而日中之间尚缺乏解决越境污染的经验。两国的外交关系也处理得不好。解决越境大气污染的道路还很长。

  原本国界这道线就是人类为自己划定的,然后互相之间又因为呼吸空气的污染程度而仇视。若是立于大气的立场上来看,人类的争执真是挺愚蠢的吧。在天空的容忍程度到达极限之前,日中两国能否也像个成年人一样共同确定一套成熟的规则呢?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