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6日星期日

墙外楼: 满清政治的内在逻辑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40% Decrease in Costs

50% increase in new customers 30% increase in website visitors Digitally dominate online
From our sponsors
满清政治的内在逻辑
Oct 5th 2013, 23:55, by 墙外仙

庆亲王奕劻,是晚清最后岁月中,权势熏天的人物。清朝最后十年的首席军机大臣,以及最后时刻的内阁总理大臣,都是他。当然,清朝的最后覆灭,也跟他力主推荐袁世凯复出,不无关系。袁世凯复出之后,逼宫让清帝退位,奕劻却没了踪影。所以,一直到他死,废帝溥仪都恨恨不已。
但是,这个在满人遗老眼里亲手送了大清江山的家伙,在戊戌政变之后,一直是西太后最信任的人。晚清的宗室里,最有权势的,算他一位。可以跟恭亲王奕訢,光绪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两位最近支王公平起平坐,而且在某些地方还过之。奕劻本是宗室疏族,父亲还犯过事。这样的宗室,在晚清车载斗量,能混碗饭吃,已经不错了。但是他却一点点爬了上去,由辅国将军,贝子,贝勒,郡王,亲王,最后成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自己是首席军机大臣,儿子载振,一个纨绔子弟,也做到了商部尚书。晚清最后几年,外放的官员,不到他家送礼,即使得到了委任,也无法到任。门房的门包,都收到了他的死对头,也深受西太后信任的岑春煊头上。但即使岑春煊告到了西太后那里,他也依旧倒不了。儿子因为杨翠喜安,闹得满朝大哗,他也纹丝不动。同样受宠的晚清重臣岑春煊和瞿鸿禨(此人因为长得像同治,特别受老佛爷待见)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一直到寿终正寝,他老人家都皮白肉嫩。
据说,西太后也知道这家伙贪腐,能弄钱,但他大旗不倒,是因为西太后觉得,还就得用他,不用他,满人里面没人可用。其实,这并非实情。晚清时节,满人的确不中用,但找出几个比奕劻强的,也不是不可能。朝里的那桐和朝外的端方,无论人品还是才能,都比老庆奕劻强得多。
奕劻圣眷不衰的原由,细说起来,大概有三条。其一,他跟西太后的关系近。西太后叶赫那拉氏这个人,在政治上并不昏庸,大事一般都能看明白。但惟独任人唯亲这一点,就是绕不过去。同治死后,她选光绪做接班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光绪的生母,是她的亲妹妹。否则,她完全可以在恭亲王府里,找个合意的人。醇亲王奕譞和恭亲王奕訢,都是她的夫君咸丰皇帝的兄弟,而奕訢的声望,要比奕譞高得多。同样,戊戌政变之后,想要换掉光绪,找的大阿哥(储君),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载漪的福晋,是她弟弟桂祥的女儿。而她之所以信任奕劻,第一条理由,是因为奕劻跟她弟弟桂祥,是儿女亲家。弄了半天,西太后叶赫那拉氏真正信得着的人,都没有离开她的娘家方家园。既然如此,她为何不干脆把弟弟桂祥直接提拔上来呢?这样的事儿,过去朝代临朝的太后常干的。正因为以前的太后干,她就不能干了。外戚专权,古来都认为是病。清朝的规矩又大,她临朝称制,已经违背了祖训,因此,总是要拉一个宗室亲王一起秉政,才会塞人之口。如果直接把自家兄弟提上来,别的不讲,在满人圈子里,她就混不过去。清朝是满人一个族群,尤其是宗室亲贵们的天下,不是她西太后一个人的天下。既要任人唯亲,又要塞住人们悠悠之口,这也是她为人为政的诀窍。
其二,庆亲王奕劻,也深得曹振镛的真传,比较会做官。第一条,永远都不站错队。光绪亲政之后,朝中实际上存在着帝后的二元权力结构。朝中大臣,不知不觉,就有个站队的问题了。甲午战败,由于朝野上下都归罪于西太后的干政,所以,在戊戌变法一开始,实际上帝后已经形成了对立的格局。所以站队问题,就显得格外的突出。翁同龢是西太后亲选的同治的师傅,但在站队却出了问题。可是,奕劻却在关键时刻,坚定地选择站在太后一边。袁世凯告发谭嗣同兵围颐和园的图谋,有资料表明,实际上不是告诉了荣禄,或者说不仅告诉了荣禄,而是告诉了奕劻。奕劻,才是戊戌政变的操盘人。
同样,在戊戌政变之后,朝廷政策向后倒退的时刻,奕劻也是跟着西太后,亦步亦趋。西太后要剿义和团,他跟着喊剿。转过来,西太后想利用义和团了,他就一句义和团的坏话不说了。跟着想要早点让儿子继位的载漪,疯狂排外,完全放弃了自己负责的总理衙门的职责。据近代史学家孔祥吉考证,在义和团运动高潮的几个月里,西太后频繁地召见奕劻,召见次数比谁都多。所有围攻使馆、宣战,包括杀害几位温和派大臣这样的决策,都是西太后跟奕劻和载漪等人商议后做出的,至少,在商议中,奕劻没有提出相反的意见,任凭事态一步步恶化。尽管奕劻本人未必喜欢义和团,但他却无条件地跟着西太后走。一直到大祸铸成,西太后仓皇西狩,跟在身边的大臣中,也就老庆一个,而传说最受西太后信任的荣禄,反倒被撇在了一边。
辛丑议和,名义上主持谈判的,也是奕劻。虽然实际上是李鸿章在起作用,但整个谈判过程,却非得奕劻盯着不可。他的作用,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把西太后的罪责撇开,为此,付出多少代价都是可以的。当然,奕劻也的确成功了。一个辛丑和谈,累死了李鸿章,却成全了奕劻。此后的新政,他也跟得紧,反正一切一西太后的是非为是非,西太后答应的事,他都卖力贯彻。绝不跟领导唱反调。跟得紧,转向快,但又能办点事。这样的下属,有哪个领导不喜欢呢?
当然,老庆恩宠不衰的最关键因素,还是因为他是满人宗室。自打戊戌变法开始,保大清还是保中国的纠结,始终阴魂不散。朝政向左也好,向右也罢,在西太后眼里,都是要保住满人的江山。所以,朝里的第一号大臣,一定得是满人亲贵。一方面用来掩饰太后临朝的面目,一方面向满人表明,这个王朝是爱新觉罗家的。西太后知道奕劻贪腐,做事不像话,朝野上下议论纷纷。但她却从不怀疑奕劻的忠诚,因为奕劻总是站在她这一边。对她而言,一个无条件效忠她的宗室亲贵,才能跟她一起,体现满人坐江山的正当性。她加上亲贵,就是朝廷,就是大清。西太后死了,接任的第二任醇亲王载沣,也照样要用奕劻。道理是一样的,他选择了无条件忠于醇亲王个人。尽管他跟袁世凯的个人关系超好,也明明知道载沣将袁世凯免职,一点道理都没有。早就知道消息的他,对老朋友却一点口风也没透,眼睁睁看着袁世凯从军机大臣跌落为一介平民。临出京,连派个人送一下的顺水人情都没有。
满人江山,就是要给满人坐。汉人做的再好,也是打工的。这样的思路,从满人入关那日起,就是满人政治的真谛。戊戌政变之所以发生,无论西太后有多么混,但满人整体上对变法的不满,还是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们真的担心,光绪信任汉臣,最后保了中国,却保不住大清,保不了满人的特权。因为戊戌维新最初的改革,已经有点伤及满人的特权。所以,当时就有人说,戊戌维新,既是新旧之争,也是满汉之争。戊戌之后朝政的转移,说到底,也是满人一致同意的。满人追捧拥戴义和团的劲头,比谁都大,好些王公把宅第都拿出来做了义和团的坛口,载漪还做了义和团的大首领。他们抓汉人汉奸的劲头,也比谁都大。齐如山回忆说,闹义和团的时候,满人都骂李鸿章是汉奸,等到议和了,又都盼着他进京跟洋人谈判。
混到晚清时光,满人百无一能之时,在他们眼里,汉人还是家奴,是用来办事的。其实,自打太平天国起事,湘淮军兴起,朝廷已经是汉人当家了。李鸿章从未进过军机处,也没有担任过总理衙门的首席大臣,但晚清的外交,却是他来当家主持。只是,满人始终不肯认这个账。咬紧牙关,一定要以我为主。老太婆死后,就是这个理念,最终送掉了大清的江山。当25岁的少年亲贵载沣,把满人坐江山的理念彻底贯彻之际,权都抓到自己手里,朝野也就都绝望了。革命党人一闹事,看热闹的坎热闹,起哄的起哄,帮忙的帮忙,结果怎么样,地球人都知道。

——-

现在不还是大清国的延续么,头上的辫子虽然没了,心里的辫子却是谁也剪不掉的。
满人江山,就是要给满人坐。汉人做的再好,也是打工的。这样的思路,从满人入关那日起,就是满人政治的真谛。戊戌政变之所以发生,无论西太后有多么混,但满人整体上对变法的不满,还是起了关键的作用。他们真的担心,光绪信任汉臣,最后保了中国,却保不住大清,保不了满人的特权。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