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墙外楼: 拥堵费、高房价和供求关系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elpdesk Ticketing System

Award-winning helpdesk system with an inbuilt KBase, forums, canned responses & more. Try super user friendly Freshdesk today. (In 2 minutes, You'll set it up!)
From our sponsors
拥堵费、高房价和供求关系
Oct 9th 2013, 00:52, by 墙外仙

好像连上帝也无法阻止北京的房价上涨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字,今年8月北京房价的同比涨幅仍高达19.3%,再夺全国第一。又据中国广播网9月22日报道,在有着"北京楼市风向标"之称的北京秋季房展会上,放眼六环内,已难寻每平方米2万元以下的楼盘。其中,三环内的项目均价冲上了每平方米6.5万元,一些五环附近项目甚至也已突破每平方米4万元,五环至六环间项目均价则普遍在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

不晓得你怎么看,反正我坚信,北京是铁定完不成今年初写进京版"国五条"里的房价控制目标了,房地产业内观点也多半如此。总不能说,房价上涨多达两成还算是"保持稳定"吧?但有关各方对北京的高房价一直是有所容忍的。

请别误会,我绝不是说北京市政府有意制定什么"高房价策略"(恰恰相反,北京市为抑制房价一直在不遗余力);而是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北京市政府无奈之下也利用了房价高企的客观事实,排挤掉一些无力承担在京居住成本的人,客观上"助力"了一些政策的实施——譬如控制北京市的人口增长,以及间接地缓解交通拥堵及环境污染。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刚公布的数据,2011年到2012年间,有41.6万暂住人口离开了北京。相信他们当中相当大一部分是被北京的高房价(可能也连同高污染、高拥堵)给"逼"走的。

当然,在离开及未能进入北京的人群中,没钱买房的是一部分;另一方面的因素是政府主动推行的"限购令"。就是说,即使你有钱、买得起房,但你没在北京纳税满5年,政府也不让你买。政府不知道老百姓对这类"限购"的愤慨吗?不会。但若不如此,纵然北京现在最高的房价已经达到每平米16万元,甚至每平米20万,还是有人会买得起。比如"不差钱"的外地家长给在北京上大学的孩子买房外加投资,单价多少万都不在乎。这样一考虑,"限购"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挡住了进入北京的(常驻、而不一定是户籍)人口数量;否则,2012年底北京市的常住人口数恐怕还不止国家统计局今年初公布的2069.3万。

恰也是最近,以治理大气污染和交通拥堵的双重名义,北京终于要对汽车征收拥堵费了,为几年来一轮轮的社会讨论划上句点。人民网消息称,北京市环保局在9月2日发布《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年)重点任务分解措施》,将其正式提上了日程。明年起还将大幅削减汽车摇号的指标。

各界当然还是有异议的,但从各大媒体版面与社交平台上能感受到,这次的反对声已没有以往那么强烈。也许是因为很多人发觉,纵然这些行政性的限令存在种种弊端与不公,但除了限行,一时也没有其它更优的选择。如果这个措施在三年前推出,多半会因显得激进而流产;但如今,鉴于北京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现实问题已发展(或者说积累)到非常严峻、人人生怨的程度,以至于"非如此不可",再做激烈抗议,恐有矫情之嫌了。

联想起来,北京房地产的"限购"和"限价",与收取交通拥堵费多有相似,近年来越发成为一种政府解决眼前问题的惯用急药,也总令社会各界的态度在不甘中无奈妥协。当然,我并无替这些限令寻找正当性之意。尽管北京实行了最严厉的"限购"、"限价"和"限贷",但前述数据已确凿证明,在近期房价的迅猛上涨过程中,北京的房价升势反而愈演愈烈,至少现在丝毫看不到止涨迹象。这足以证明此类短视政令的负面效应。

早在2010年北京等地实施商品房"限购"时,北京市华远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著名房产话题评论者任志强就是反对者之一,曾将"限购令"比喻成"兔子尾巴"(长不了),批评这种限制消费和购买的政策思路。但三年后,他是怎么说的呢?9月22日,任志强在其自传新书《野心优雅》的发布会上,被问及对现在北京房价的看法时说:"东京是3500万人口,你是不是希望北京也达到3500万人口?如果北京达到这么多人口,你怎么让人不进北京?就是房价让很多人不到北京来,否则都到北京来,享受最好的教育、最好的医疗,不用这个办法("这个办法"指的是改变现行的土地政策和公共资源配置情况——编注)怎么整治呢?"在这段话中,虽然他想强调的主要意思仍是着眼长远的根本性改革;但仔细看看,任志强也承认了北京"房价"——或说高房价,成为北京防止人口激增的"门槛"这一事实。

有朋友可能会问,既然东京有3500万人口,比北京还多,但它既不限购,也不收交通拥堵费啊,东京老百姓对房价和出行也没有像北京人这么大的怨气和愤怒。说实话,鉴于日本与中国的人口基数、人均收入、住房政策和市场格局等条件完全不同,两个城市的房价未必有多大可比性;但交通的发展却可借鉴一二。东京交通的便捷,主要得益于其可谓世界上最四通八达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而要达到东京的地铁网格密度(是密度而不是总里程数),北京的地铁建设估计还得翻番,地面公交系统也需要继续优化。但这都是建立在财力基础上的。现在仅针对地铁的专项建设补贴,北京财政每年就要花掉100亿元;再建、再补,北京市的财政能否承受?我不是特别乐观。所以顺便提一句,我赞成北京地铁票价适当上调。这样才能让公交的优惠更持久,让政府有能力提供更多的便捷。

而房价方面呢,就束手无策、只能听任北京房价的上涨了吗?也不是。自由市场信奉者强调要尊重市场规律,而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当然就是供求关系——就和东京建成发达的公共交通网,就有效舒缓了庞大人口所带来的交通压力一个道理。现在好些朋友托我帮忙买房,其实只是为从开发商那里领到一个购房资格号,可见供给之匮乏。许小年等经济学家一直在呼吁加大土地供应,任志强等业内人士也多有清醒认识;确实,土地供应和房屋存量都有文章可做。

具体而言,我认为有两个选项。一是近期社会正在广泛讨论的土地政策改革。个人建议,土地政策改革先从集体建设用地开始,不妨将北京作为集体建设用地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城市,让郊区的集体建设用地都可以建商品房,直接入市,拥有完全产权。这需要修改法律?最快的办法是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试点。另一个选项就是在物业持有环节征税,也就是我此前撰文讨论过的,对多套住房征收累进税率的房产税。只有如此,拥有三套以上住房的家庭可能被迫抛售多余房产,从而实现向市场释放出更多成屋供应。此处不再赘述,说多了恐招人厌烦。

还有两个"大词"自2012年以来的曝光率可能也让大家快听烦了,那就是"顶层设计"和"改革深水区"。前者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反复出现的改革路径,主要含义是要加强制度建设的全局统筹思维;后者则在最近一年来被政界、学界人士屡屡提及,比喻从三十年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走向更为深刻、系统,阻力也更大的复杂变革。

而前文所举的两条促进住房结构供求平衡的建议,涉及土地制度和税制改革,无疑也都属于"改革深水区"范畴,并需"顶层设计"。但因期待过久,我跟大家一样,脖子伸得都酸了。

虽然这篇文章是拿北京说事,但种种现象却并非北京独有。三年前,其他城市都在嘲笑北京堵车,但前些天我去杭州出差,发现杭州的堵车跟三年前的北京差不多;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8月房价走势中,除第一名北京,同时"陪跑"的还有上海、广州、深圳、厦门、郑州等当月同比涨幅皆超10%的十个大城市。北京的今天就是其它城市的明天,堵车如此,房价如此,解决的思路,或许也应如此。

袁一泓是资深媒体人,著有《从沸腾到癫狂——泡沫背后的中国房地产真相》。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