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星期二

墙外楼: 毛來由:由「白皮書」說起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Retargeting on Facebook?

Get more sales and conversions with Facebook retargeting. Try it free for 14 days. Set up takes just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毛來由:由「白皮書」說起
Jun 24th 2014, 00:49, by 墙外仙

為何中國不提早收回香港? - 1969年英國外交部絕密報告的評估

近日北京發表有關一國兩制的「白皮書」,令香港各界嘩然。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在接受傳媒查詢時,除了強調美國支持鄧小平提倡的一國兩制外,更指出一國兩制是香港繁榮的基礎,而中國亦從中獲益甚多。

在正如香港史學者曾銳生(Steve Tsang)所說,「一國兩制」正是「長期打算,充份利用」方針的延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已決定對香港及澳門「長期打算,充份利用」,因而容許西方國家繼續統治港澳。

可是,所謂「長期打算,充份利用」,究竟是怎樣利用呢?由於中方的檔案,不知何年何月何日公開,筆者只好另闢蹊徑,從已解密的英國國家檔案入手,結 果發現了一份編號為FCO 40/160,題目為Hong Kong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the Future of Hong Kong的英國外交及聯邦事務部(Foreign and Commonwealth Affairs Office)最高機密(Top Secret)檔案。該檔案中,有一份長達數十頁的報告,題為HONG KONG: LONG TERM STUDY,是由英國外交部於1969年寫好,內容已得到各相關部門同意,並準備交給英國內閣屬下專責香港事務的部長委員會(Ministerial Committee on Hong Kong, Cabinet)討論的。1967年的左派暴動(土共稱為「反英抗暴」),令英國人非常憂慮中國會在短期內,不經談判就收回香港,這種想法,促使英國政府 研究香港的前途,然後寫成報告。該報告對香港未來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以及各項相關因素,做了詳細的評估。本文將集中介紹該報告如何評估英國統治香港對中 國的益處,而什麼情況會令中國決心提早收回香港,以及美國在當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1

2
檔案FCO 40/160中HONG KONG: LONG TERM STUDY報告的首頁及目錄(版權為英國國家檔案館所有)

中國如何得益於英屬香港?

主要是經濟利益,但亦有其他方面的利益。報告指出當時中國在香港的經濟得益如下:

(1)最重要的外匯收益來源。1966年,中國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外匯收入,是透過香港賺取的,當中包括出口貨品到香港(當中約一半為食物)的收益、經香港寄往中 國的海外華人匯款,以及在香港的金融及商業投資。這些在香港的收入,通常會兌換為英鎊,用來購買西歐工業國家的產品,以及加拿大和澳洲的穀物。

(2)透過香港出口貨品至世界各地。當時中國輸往香港的貨品總值中,約有五分之一是經香港轉口至外國的。因為香港的公司,比中國的外貿機關,更擅於處理各式各樣的海外小額訂單,而香港的各種商貿及銀行服務,亦便利了中國的對外貿易。

(3)當時很多國家未與北京建交,中華人民共和國要與這些國家貿易,通常在香港商談及成交簽約。

或許不少讀者認為,上述的經濟利益,實屬老生常談,筆者首次閱讀這份報告時,亦有同感,可是下列的非經濟利益,有些係筆者未有認真想過:

(1)香港既是中國通往西方世界的窗口,亦是中國對外「政治顛覆宣傳」的基地。
(2)中國可利用香港作「人質」,迫使英國以至其他國家對中國讓步。
(3)香港是一度安全活門,用以舒緩華南地區人民的不滿情緒。若然當地人民連逃往香港的希望也沒有,其不滿情緒可能會失控。而對中國政府來說,華南地區往往是最棘手的地區。

報告亦認為,若中國政府提早收回香港,不但在經濟上受損,更會令北京面對以下問題:

(1)中國收回香港後,將面對種種管治困難。大部份香港居民會因北京管治而很沮喪,再者,香港是一個複雜的經濟體系,北京並無能力維持其運作,這可能使北京要將大量香港居民,遷徙到中國內地。

(2)中國會面對難以預計的國際反彈,尤其是美國的反應。
同時,報告亦提到對於北京來說,香港只是遠方蠻夷地帶一角的小問題,北京可隨時施壓來解決之;據報周恩來總理最近就說:「這個問題不應由總理親自過問。」

3
報告內容提及中國不提早收回香港的非經濟原因。

什麼情況會令中國決定提早收回香港?

除了意識形態、中國在國際間的「反帝」威望(中國容忍英治香港,常成為蘇聯反中宣傳的話柄),以及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外,中國還可能在以下情況,決定即時收回香港:

(1)香港成為外敵威脅中國安全的基地。因此,中國對於美軍定期訪港渡假休息,並沒有多大擔心,反而非常顧忌國民黨利用香港作為策動對大陸破壞行動的基地,以及情報中心。

(2)香港的利用價值下降,無論是經濟價值,還是作為中國對外「顛覆宣傳」基地的價值。

(3)香港發生動亂或經濟困難,使中國的聲譽受到直接或嚴重損害,或該等混亂會迫使北京採取積極行動,以示自己是香港華人的「保護者」。

(4)香港的憲制發展令香港有走向獨立的趨勢,令中國最終難以收回香港。

至於最後一種情況,就是中國內部大亂,例如毛澤東離世或被推翻所引發的危機,令對香港政策的主導權,落在地方軍頭或廣東省當權者手上。

4
報告評估中國會在什麼情況下,提早收回香港。

不過,報告認為即使北京要短期內收回香港,也未必會直接派兵攻入香港,而是先令香港內部出現動亂,導致香港社會秩序完全瓦解,令中國的軍事介入成為必要。當然若上述的方法失敗,中國也會毫不猶疑派兵強攻香港。

若中國強收香港,美國會否干預?

報告的評估是:不會,縱使美國充份利用了香港(make great use of Hong Kong)。美軍能夠以香港作為渡假娛樂中心,固然感到方便,可是菲律賓、台灣、泰國及澳洲均可承擔同樣功能。可是,香港作為美國觀察中國的主要基地,則 是不可取代的。固然中國會害怕美國的核武報復,但這只可能令中國不敢直接出兵強攻香港,但不能阻止中國在香港煽動叛亂,以顛覆英國統治,因為中國預測這種 顛覆英治的運動,不會令美國有正當理由(justification)以核武對付中國,而中方這種預測,是頗為正確的。再者,美國將極不願意公開地為香港 提供核保護傘保證(they would be most reluctant to give a public nuclear guarantee for Hong Kong)。
即使如此,報告仍認為應該令中國相信,美國會參與香港防務,或對此有所承擔,而美軍戰艦繼續在香港現身,將有助維持美國與香港的軍事聯系。

固然這份報告,只是特定時空下一批英國官員的看法,未必代表日後倫敦及香港政府,都有同樣的意見。再者,即使在當時的英國決策層內,也有人對報告內 容有所異議。可是,這份詳盡的報告,對於我們分析及預測今後香港與中國大陸關係,以至美英在當中的角色,還是有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值。

其實,若各位讀者想親閱檔案原文,不一定要去英國,香港大學圖書館SPECIAL COLLECTION(於香港大學MAIN LIBRARY二樓),已購入這份檔案的電子複印本,讀者可於館內電腦閱讀。若各位不是現役大學生及教職員,或港大校友,只要你是香港居民,仍可以聯絡香 港中央圖書館,嘗試申請香港大學的短期閱讀證,詳情可查閱香港公共圖書館系統網頁。

餘論:為何當年英國在香港利益,部份至今仍不公開?
其實,這份報告最引人入勝的地方,不是我們可以讀到的,而是部份被抽起不公開的內容。在報告中談及「英國在港利益」的部份,應該至少有一整頁,仍未解密,至於有什麼東西在四十多年後,仍不便公諸於世,就真係得個「估」字啦。

5
報告的結論部份,撮要了正文的各點內容。由於「英國在香港利益」正文內容,有部份被抽起不公開,所以在撮要部份,部份相關字句亦被刪去(見b段),只留下耐人尋味的空格。

毛來由: 其實,當年鄧小平都不願意收回香港 - 從歷史角度看「一國兩制」的本質

對於較為年長而又長期關注香港政治的人來說,上述論點並不陌生,當年林行止的多篇社論,就曾指出這點(後來結集為《香港前途問題的設想與事實》)。可是,年青一輩可能對於鄧小平其實也不想收回香港,頗為驚訝。

到目前為止,最詳細記述中國收回香港決策過程的第一手資料,就是1997年黃文放口述,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學術交流研究所筆錄整理的《中國對香港恢 復行使主權的決策歷程及執行》一書,只要你細讀這本書,你就會發現,若沒有新界租約的年期框限,當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極可能讓英國繼續統治下去,因為中 共一直都不願意收回香港。黃文放(1932-2000年)於廣州長大,1949年加入新華社香港分社(功能如同今日的中聯辦),退休前官至該社的台灣事務 部部長,並曾於1982年,由長期主管港澳事務的廖承志領導,參與五人小組,專責研究收回香港具體安排。筆者比較黃文放,與另一位曾參與收回香港計劃的港 澳辦官員李後(1923-2009年)的記述(李後:《百年屈辱史的終結:香港問题始末》,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1),發現兩者並無重大出入,所以決定據此撰文,再輔以相關史料,追溯收回香港的歷史背景及決策經過。

6

前傳──國民政府曾致力收回香港主權

自清朝滅亡至1981年的三個中國政府──北洋政府、國民黨及中共,最不願意收回香港的,是中共,相反北洋政府及國民黨,都曾經嘗試爭回新界以至全 香港,尤以國民黨最為積極。中國自1920年代開始,就多次提出要收回新界(中方名為「九龍租借地」),至二次大戰結束前夕,蔣介石更認為中國將是戰勝 國,理應收回香港,最後因時任英國首相的丘吉爾堅拒交出香港,再加上後來國共全面內戰,蔣介石才打消收回香港的念頭。

7
1945年9月16日,香港軍政府代表中英兩國,於中環和平紀念碑廣場舉行接受日本投降的儀式。(維基百科照片)

只反「港獨」,不求短期內收回──1950-70年代中共對港方針

到中共上台前後,毛澤東認為留住英屬香港,不但可以打破美國的包圍封鎖,更可以「拉住英國,分化美英」,所以決定暫不收回港澳2。(有關英屬香港對中國的重要性,請參閱筆者早前的文章──〈為何中國不提早收回香港?〉,而該等重要性,不但為黃文放證實,亦見諸於金堯如的回憶錄──《金堯如五十年香江憶往》,金堯如曾於五十至六十年代長期參與中共港澳工作。)

可是,中共對港澳的政策,不時受到歐美共產黨及第三世界國家質疑,至於日後和中共反目成仇的蘇聯,更多次公開諷刺北京是「講一套,做一套」──一邊 高呼反對西方帝國主義,一邊就容許帝國主義者留在國境內。北京的回應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宣佈所有「不平等條約」無效,因此,香港的主權,屬於中 國無疑,可是當下並非收回香港的時機,待日後「時機成熟」,就會以「和平談判方式」收回香港的管治權。(中共對上述立場的最詳細公開解釋,可見1963年3月8日的《人民日報》社論,題為〈評美國共產黨的聲明〉)3至於,何時才是「時機成熟」,可能連周恩來和毛澤東都不知道。

不過,正如筆者在〈為何英國不早給香港民主?〉一文中指出,北京極力反對香港有自己的民選自治政府(Self-Government),因為在北京眼中,這等同「港獨」,或將香港變為「獨立政治實體」。

因此,當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後的第二年,就要求聯合國的「非殖民地化委員會」,將香港和澳門,剔出殖民地的名單外,此舉完全杜絕日後香港及澳門獨立的可能。可是,這不代表中共希望在短期內收回港澳,下述澳門的例子,清楚表明中共的立場。

葡國兩次準備交出澳門,但中共拒收

1966年12月,澳門親共民眾與葡人政府發生大規模衝突,史稱「一二。三事件」。澳門政府和葡國駐軍都無力控制大局,促使葡國使節前往北京外交部 大樓,要求討論澳門問題,最後得到的回應是:「我們不要收回澳門,你們馬上離開,回澳門去!」,這是香港前英籍高官姬達(Jack Cater,1922-2006年),在九七前夕接受英國記者訪問時,憶述當年他會見前往北京的葡國使節時,所聽到的消息。4最終澳門政府向左派民眾屈服,公開簽署俗稱「認罪書」的協議,自此澳門成為「半個解放區」。

在澳門被剔出聯合國殖民地名單外的兩年後,即1974年,葡國發生軍人政變,推翻獨裁政府,新政府決定讓所有葡國殖民地獨立,當時香港及美國的報 紙,都有報導葡國準備將澳門交回中國,黃文放指出,當時葡國真有此準備,但北京為了穩定香港人心,所以「千方百計使葡萄牙政府不要提出交還澳門的問題」, 最後北京透過澳門土生葡人領袖宋玉生(Carlos D' Assumpção),向葡國新政府傳話(見該書頁7-8),最後葡人繼續管治澳門,直至1999年。

及至1979年,北京與里斯本建交,雙方協定澳門主權為中國所有,但維持現狀,仍由葡國管治,直至「適當時機由中葡兩國通過談判解決」

8
「一二。三事件」發生後不久,澳門土共組織所出版的反葡刊物。

1974年的毛澤東:九七租約期滿?到時先算啦!

在早前筆者介紹的1969年英國外交部報告中,英國官員已強調1997年租約期滿將至,倫敦及港府都必須開始認真處理此問題,否則到了八十年代,香 港將出現極為嚴重的信心危機。此後,英國人很想知道中國對「九七大限」的態度,以早作應對。相反,中方雖然知道租約期滿將至,但卻採取「拖字抉」,不願即 時處理。

根據英國外交部檔案記錄,1971年10月,前任英國駐東南亞高級專員麥克唐納(Malcolm MacDonald)訪問北京,在一次「私人對話」(private conversation)中,周恩來說:「在新界租約期滿前,中國無意收回香港」5。1974年5月,剛卸任英國首相的保守黨領袖希思(Edward Heath)訪問中國,在同一場合會見毛澤東、周恩來和鄧小平,毛澤東問周恩來,距離新界租約期滿,還有多久,周回答說尚有二十三年,毛澤東就對希思說: 「到時候怎麼辦,我們再商量吧」,然後就指著鄧小平說:「是他們的事情了。」6

上述可見,到了七十年代初期,中國仍基本上維持一貫的方針──待「時機成熟」才談判香港問題,可是,同時又事實上承認新界租約的年期(雖然中國官方宣稱不承認「三條不平等條約」)。總之,就是「到九七年先算啦!」

北京之所以有此態度,是因為當時中國內外交困──內有文革高峰期遺留下來的經濟問題和黨內鬥爭,外有強鄰蘇聯的軍事威脅,相比之下,香港前途問題, 遙遠而不重要,可是這個問題若要認真處理,就非常棘手。很可能強如毛澤東,都非常不願意做「衰仔」(「喪權辱國」)──公開確認租約期滿後,英國人仍可繼 續管治香港,再加上當時毛澤東身體越來越差,自知命不久矣,仲點會同你搞呢啲冇迫切性但又超級麻煩嘅事?

鄧小平:不願續約,但又想維持現狀

其實中共一向都視「統一台灣」為首要目標,因此在1979年提出的「一國兩制」,本來是為台灣而設,只是後來不得不解決香港問題,才將此用於香港。

根據黃文放的回憶,直至1981年4月,中國政府還未作出決策,還期望英國不要提出香港前途問題,不要逼中國表態。相信不少人都知道,新界租約問 題,是1979年港督麥理浩訪問北京時,主動向鄧小平提出的,當時麥理浩要求鄧小平,同意港府批出的新界土地契約,有效期可以超越1997年,鄧小平拒 絕;同時,亦明確告訴麥理浩,中國關於九七問題,現在未有政策,而且希望英國人不要太早提出這個問題。鄧小平又說,到了九七年,無非兩個可能:一個是中國 收回,另一個是維持現狀。但不管怎樣,中國都會採取特殊政策,充份照顧香港的特殊情況,請投資者放心。及至1981年4月3日,英國外相卡靈頓勳爵 (The Lord Carrington)訪華,再向鄧小平詢問中國如何處理九七問題,最後鄧小平回應:「對這個問題現在不能說更多的話」,事後,鄧小平終於指示有關部門, 研究香港問題。(見該書頁3-7)

黃文放解釋,所謂有關部門,就是由廖承志,召集國務院港澳辦、新華社香港分社,連同調查部(中國官方情報機關)、對外經貿部和中國銀行,開會研究如 何處理香港前途問題,當時新華社香港分社主張以「澳門方式」維持香港現狀──即中英兩國確定香港主權屬於中國,但仍維持英國管治,而港澳辦則準備兩個方案──收回香港主權和維持現狀。隨後,鄧小平向廖承志說:「再簽一個不平等條約,我們就都變成李鴻章,任何一個政府都會垮台。」最後,廖承志領導港澳辦及新 華社香港分社草擬報告,向中共中央正式建議九七年收回香港主權,但要同時保持香港的自由經濟制度,並保留香港政府的原有官員。到了1981年12月,中共 中央書記處會議正式拍板,決定九七年收回香港。(見該書頁9-13)黃文放又提到,在上述的中央會議,最後趙紫陽講了一句話:最衰是英國人,如果等中國國 力更強大才談這問題,不是更好嗎?(見該書頁13)

之後,鄧小平指示廖承志須在三個月內,交出解決香港問題的具體方案──即如何制定特殊政策,俾能做到既收回香港主權,又能維持香港的長期繁榮,從而 繼續為中國所用。1982年1月廖承志成立小組,研究上述政策,黃文放亦是成員之一。(見該書頁13-14)之後,北京確定「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 治,五十年不變」的方針,往後的事,都是眾所週知了。

9
1984年香港政府出版的《中英聯合聲明》及其三個附件草案全文封面

「一國兩制」是「冇辦法中嘅辦法」,但可行性是。。。

黃文放在憶述上述過程後,隨即指出:

「這是至今中國的決策方式。科學的決策是經過詳細考慮、驗證後作出決定,但中國最民主的決策方式也只是首長碰腦袋,幾個領導人開個碰頭會,腦袋一碰作出決策,然後回過來去考證是否行得通。」(見該書14)

相信黃文放是暗示,科學的決策,應該是先研究收回香港又同時保持繁榮的可行性,之後才決定是否真的收回香港主權,而非先決定收回香港,之後才去研究收回香港後保持繁榮的具體方法,從而證明中央領導的決策是正確。

對於鄧小平來說,若九七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而非1979年後中國對澳門的名義主權),但又要維持香港的繁榮及國際地位,「一國兩制」可說是 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但是,當時不少論者,已質疑沒有了英國管治,香港賴以成功的各種制度,究竟可否維持?即使這樣也可維持,中國又能否自我約束,不破壞香 港原有的運作模式呢?1984年1月13日,信報老闆林行止就在社論〈烏龜背蝎子過河的教訓〉中,以烏龜比喻九七後的香港,用蝎子比喻中國政府,質疑一國 兩制是否可行:

「毒蠍的回答出人意外,牠說:『龜兄龜兄,難道我不知螫你一下我們就會一同葬身河底嗎?可是,這是我們蠍子的習慣,要改亦改不來啊!』」

總的來說,施諸於九七後香港的「一國兩制」,究竟係能保長治久安的可行之策,還是只係內容粗疏淺陋的權宜之計,經過接近十七年的試驗,相信大家都心裏有數。

今後香港的兩大核心問題

最近北京發表一國兩制「白皮書」,令筆者覺得要藉著追溯一國兩制的前世今生,來了解「一國兩制」的本質。這樣,我們才能明白九七後香港種種問題的根源,並進而思考香港的未來。經過上述的歷史回溯,筆者認為今後香港,須面對兩大問題:

(1) 「一國兩制」不能解決「香港問題」,咁以後點算?
新界租約期滿,產生了「香港問題」,本來中英兩國希望以「一國兩制」來解決。可是事實證明,這個辦法,越來越行不通,這表示「香港問題」至今仍未解決,這樣,究竟香港未來,該如何走下去呢?

(2) 中國民主化未必是「香港問題」的答案
有很多人認為,只要神州巨變,中共一黨專政結束,民主中國建立,香港問題自然就迎刃而解。可是,經過上述的歷史追溯後,筆者大致認同《香港城邦論》 作者陳雲所說──中國民主化未必是香港問題的答案,反而可以是香港作為自治城邦的末日。從歷史來看,中共似乎已是現代中國歷代政權中,最願意維持香港「境 外」地位的一個,若然中共倒台,日後的中國政府,會否樂於見到香港繼續享有猶如國家般的高度自治權──有自己的奧運代表隊、邊境關口、護照、貨幣以至不同 於海峽兩岸的英式法制,實屬疑問;因為香港現有的自治權,其實遠遠超出一般國家的地方自治權(即使瑞士聯邦的州份,都沒有自己的邊境關口),而更接近邦聯 (Confederation)中的一個主權國家。可是,香港享有如此廣泛的自治權,是源於西方侵略中國的歷史,而且與中國民族主義的「大一統中央集權」 思想,格格不入,而日後的中國政府,無論民主與否,都不一定能打破上述的民族主義情意結。民主化後的西班牙政府,至今仍不忘收復直布羅陀,因而常與直布羅 陀發生糾紛。直布羅陀的經驗,對思考香港未來,或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直布羅陀與西班牙關係的歷史,可參考拙文:〈城邦難為也要為〉)

最後,我希望香港人,以及全世界所有愛護香港的朋友,都不要氣餒。只有深入了解問題,才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當大家認真思考、討論「香港往何處去」7時,香港的未來,就有希望了。

  1. 此書屬「內部發行」,但在香港多間大學的圖書館可以找到。此書有香港版,名為《回歸的歷程》(香港:三聯書店,1997年),但內容比大陸版,是有所刪減,此書在各大康文署圖書館可供借閱。
  2. 黃華:《親歷與見聞:黃華回憶錄》,(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7年),頁237,轉引自高望 來:《大國談判謀略──中英香港談判內幕》,(北京:時事出版社,2012年),頁44
  3. 李後:《百年屈辱史的終結 香港問题始末》,頁40-41
  4. 白莎莉、胡德品著,林藹純譯:《說吧,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9年,頁95-96
  5. Beijing to FCO, no. 1076, 19 October 1971, FCO21/855, 轉引自MARK, CHI-KWAN, 'Development without Decolonisation? Hong Kong's Future and Relations with Britain and China, 1967–1972',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Volume 24 , Issue 02, April 2014), p 333
  6. 《毛澤東外交文選》,(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1994年版),頁602-606,轉引自高望來:《大國談判謀略──中英香港談判內幕》,頁48
  7. 中文大學社會學者劉紹麟博士,在其著作:《香港的殖民地幽靈--從殖民地經驗看今天香港的處境》(香港:守沖社,2005年),提出港人須討論「香港往何處去」。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