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邵宇
最近笔者耳边总是回响着两个乐曲旋律,一个是《环太平洋》:这部时髦电影不仅仅是奥特曼打小怪兽的男人浪漫,也同时具有强烈的地缘意味,它告诉我们未来的TPP世界是怎么样的,美日结亲才是太平洋的王者,中俄的机器人都不靠谱,几下就被打残。还有一个就是《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的,这就是当下的自贸区之歌。历史再度押韵,2013年,这是一个炙热的夏天,在中国的东海边又画了一个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横空出世。
三大时代背景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有着以下三大时代背景:
第一个是全球贸易竞争。源起是美国试图丢掉对自己没有多少油水,又没有更多话语权的WTO,另起炉灶,开始自己能够主导的游戏——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来取代WTO,围猎中国制造和金砖五国,逼迫他们二次入世。目前,参与TPP谈判的国家和地区已经增至12个,覆盖全球GDP的50%。同时,21个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启动了PSA谈判,内容覆盖金融、快递、传播、电信、电子商务、运输、观光、物联网、移动通信、互联网等几乎全部服务业领域。这三大协议一旦成形,可能成为重新构建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新载体,甚至以此制定新的世界经济规则,并强化既有的"中心—外围—边缘—蛮荒"的世界权力(利)分配体系结构。
中国也被迫同时积极地在三线作战以应对,一线是中欧贸易协商和自贸区谈判,先对冰岛、瑞士,然后再推进到中心国家;二线是巩固东南亚与东北亚,中韩自贸区第六轮,中日韩自贸区第二轮谈判都在推进;三线是金砖联盟,德班峰会就力图打造一个平行世界,小三驾马车(IMF vs 储备库,WB vs 金砖发展银行,WTO vs 工商理事会)正在启动。
中国对于包括TPP及RCEP在内的,有利于促进亚洲地区经济融合和共同繁荣的倡议均应该持开放心态,早参与早受益,才有可能在谈判中掌握一定的主动权,不被边缘化。由于新一轮的游戏规则基本都是美国定的,如果整个国家要进去可能有困难,这意味着要跨越可能长达数十年的历史阶段,这对于整体依旧落后而且地区间生产力差距巨大的中国经济来说,有其现实难度。升级确实势在必行,但也一定有个顺序和时间。这时可以发挥中国传统的"摸石头技术",换一个做法,先让局部的自贸区主动门户洞开,所有国家都可以来自由投资和贸易,做一个对接的小窗口,并可以适当将其中的某些高商业标准映射到整个中国制造和服务业。如果试验失败了,由于限定范围,影响也有限,而一旦成功,就可以进一步扩大推广并全面对接整个中国经济。
第二个背景是中国自身的改革需求。其实大家都清楚,TPP等就如同"三体世界"派遣过来锁定中国高速增长能力的"智子"一样,其目的是全面封杀中国制造及其后发优势。后发国家采取的是把30年当300年用的"超级赶超"和"大推进"策略。原有的WTO规则是有漏洞的,它不针对生产过程,集中注意力在关税削减环节,也对汇率行为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在笔者的《中国秘笈:摸石头、山寨机和锦标赛》一文中,我指出中国过去的核心驱动力本质上是——半市场化的要素垄断定价加速了资本积累和促进了国际贸易竞争优势;低版权模仿加国内市场扩张迅速积聚了制造业产能,而各级政府的GDP锦标赛形成低成本的基础设施、货币投放和国有经济垄断。而TPP的设计则直击中国秘笈的软肋——提升要素价格和削弱国家资本主义行为。如果直接遵守其中的环保、知识产权、劳工保护以及国有企业等条款(还有农产品),就等于自废武功。
这并不是说新兴国家未来就没有任何发展空间了,而是说它们只有退守食物链的低端甚至底端,很难再次有弯道超车的可能性。发达经济体之所以可以给出如此的高规格,说白了就是它们原始积累完成得早,产业升级得快,新竞争优势已经建立起来,并主导了游戏规则,可以按自己的偏好和比较优势来切割蛋糕。简单的说,就是用知识(密集型产品)换劳动(密集型产品),后发国家老是用鞋子、袜子换win7、万艾可肯定是吃亏的。这之间相差的不仅仅是人力资本水平,而是整个知识投资、积累、管理和创新的整个体系和体制。
但这并不等于是说,它们制定的所有游戏规则都是错误的,不少规则也符合市场发展和经济升级的内在规律的要求。所以中国须用积极态度对待,其中一些合理的规则同中国自身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是兼容的。例如欧美判定所谓"市场经济地位国"标准的交集包括:1)货币自由兑换,或者汇率转换依据市场力量;2)有关成本、投入、销售和投资方面的商业决定是依据市场信号做出,反映供求,没有严重的国家干预,主要投入成本很大程度地反映了市场价值,特别是其中的工资部分;3)进而企业有一套根据国际会计标准独立审计的,并使用于任何目的清晰的会计审计报告,企业受到破产法和财产法的管辖,营运的合法性和稳定性受到保障。4)生产方式的国有或国家控制程度,特别是国家对资源分配、企业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以及针对合资企业设立或外国投资的限制程度。
因此还是得采用最小公约数原理,找到其中的交集并推进自身的转型发展,跟以前的漫无目的摸石头相比较,这里的目标更清晰,时间节点明确,倒逼力度和效果应该更强。同时完全可以借此规则约掉或者消解掉大部分既得利益和利益集团,最终建立国际通行的规则以尽量避免更多不合理的利益固化(绝不可能消除,哪个国家都有)和路径依赖。中国目前的困境有点类似一个天龙八部里的"珍珑棋局",只有大胆落子,才能绝处逢生。其实所有所谓的用"开放促改革"的政策的基本原理都是这个,不管你叫它GATT、WTO、TPP、还是人民币国际化什么的。因为改革的目标是市场化,而国际化不过是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的市场化而已。所以如果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改不动,那就不妨开放多些、大点。因此设立上海自贸区也正是本届政府力图推动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第三个背景是人民币国际化。尽管中国现在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国,第二大的资源消费国和未来的最大消费国,但中国在目前全球货币竞争格局中仍然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从2009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正是突围之举。貌似规模已经不小,香港现在官方口径7000亿,实际可能有1万亿,台湾也有4000亿,加上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就更多了。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总量中比例依然很小。9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人民币的日交易量已经达到1200亿美元,远远高于三年前的340亿美元,这使人民币成为全球外汇市场中第九大活跃的交易币种。其在全球外汇交易中所占的份额也从2010年的0.9%上升到2.2%。但别忘了中国是第二大经济体啊!
中国确实是想这些人民币在海外多一点、飞久一点。但客观的说,如果不满足这些资本的回流获利的动机,人民币的海外总量还是无法做大的,而构建回流闭环就需要巨大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包括基础和衍生)来容纳和吞吐。目前上海最大的优势是有全国最全的各种各样的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要素市场,因此上海一定会成为人民币回流最大的目的地和集散地。过去没有自贸区,资金进来的龙头要直接接到内地的资产市场,需要通过QFII管道或者借道贸易途径才能获取人民币资产。有了自贸区之后,"金十条"和上海配套"42条"很多都可以在自贸区里先行先试,就可以先建立一个庞大的金融资产缓冲区和蓄水池,完善人民币的全球循环路径,并且最终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打通资本账户,进行双向投资、相互渗透,实现金融资源的全球优化配置,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项重大使命
简而言之,上海自贸区肩负四项重大使命:
一、贸易自由化:即没有海关监管、查禁、关税干预下的货物自由进口、制造和再出口。上海要做贸易中心,尽管有航运的优势,但是比不过舟山和宁波,所以上海的目的不是做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伦敦不过就是几百万标箱)。这里面最核心部件有两个,一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包括资金、运营和营销),另一个就是构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离岸贸易的最核心要点是解决跨国公司的资金管制问题,自贸区内企业允许搞一个国际资金池和国内资金池,当中设计有互联互通的管道,力图实现外汇资金集中运营,以便建立跨国企业的全球资金管理中心。这样的贸易就是订单和资金环节是在上海完成的,货物未必经过上海的港口。自贸区不会做成集装箱的堆场,并探索同大长三角周边地区的错位竞争和有效协同合作。更重要的是,推进与自由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配套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运金融交易平台,允许境内外企业参与商品期货和航运远期交易。在自贸区内将允许境外期货交易所指定或设立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一旦建成,将替代韩国釜山和新加坡LME仓库的部分作用。
这些设计这不仅会促进相关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行业(包括出口信用保险、融资租赁、检测维修、审计会计等)的发展,还降低了跨国企业进行全球资源调配和商品价格风险管理的门槛和成本,将助力于自由贸易港的繁荣。
二、投资的自由化: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非禁即入,除了负面清单规定不能干的,其他都可以干。这特别针对的是服务业——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社会服务、文化服务,六大领域全部开放。实践证明,不管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凡是对外开放比较彻底、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竞合的领域,都会发展较好、竞争力变强。因此自贸区内投资会大部分实行备案制,取消外资持股比例或经营范围等诸多限制。预期率先在试验区范围内改革投资项目管理、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及变更管理、工商登记这三个环节。船舶运输、资信调查、融资租赁、检测维修、演出经纪、电信增值、娱乐文化、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众多现代生产型和生活型服务性行业,都将对内外资实施公平的准入标准,欢迎国内民营资本和海外直接投资。
其实这应该也是正在进行的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的预演,中方同意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与美方进行实质性磋商。对外资的"国民待遇"将首次延伸至"准入前",并不再依赖当前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来进行行政控制,用以交换美国对等的更透明的外资准入审核流程。这一点对于中国政府机构改革来说也是意味深长,目的是消解既有政府部门的审批权以及相应的设租、寻租能力。
投资当然也是双向的,鼓励中国资本从自贸区向海外直接投资。可能未来在自贸区,对外投资只需要备案。鼓励成立对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并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支持富余产能向境外有序转移,让自贸区同时成为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平台,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此外,在区内有可能会创新外汇储备的运用方式,例如拓展外汇储备委托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转贷款渠道,综合运用多种方式为用汇主体提供融资支持。
三、金融的国际化:笔者认为这才是自贸区的真正内涵,其终极目的就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须要过的一关是放开资本项目管制。预期在自贸区内,投资和贸易相关的资金可以自由兑换,利率、汇率都是市场决定的,会积极探索面向国际的外汇管理改革试点,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外汇管理体制。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推动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发展,扩大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保险等领域的使用。
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以及民营资本与外资金融机构共同设立中外合资银行(可能具有有限牌照)。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鼓励其建立综合交易平台,全面放开产品创新。也允许自贸区的金融机构去海外发债,拿钱回来之后可以贷款给自贸区里面的企业,并突破现有存贷比的限制。
这些资金完全可以对接区域内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众多需求,注意到这也是"金十条"和上海配套的金融"42条"里面的重要内容,例如可以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消费、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及绿色环保等领域;满足在建续建工程和项目的合理资金需求,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工程建设;以及支持居民对大宗耐用消费品、新型消费品以及教育、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的合理信贷融资需求等。
目前的流动性环境其实也很简单,犹如"围城",海外的资金廉价希望到国内来套利;国内不少的资金获利良多,希望到海外去抄底。目前居民的净资产180万亿,笔者预期即便放开也不会全部逃光,更多的情形是离开、转换身份以后再回来,就像当时香港回归前后的情形。法官问劫匪,为什么抢银行?回答是因为那里有钱,为什么投资新兴市场呢?因为那里高增长赚得到钱。金钱不眠,广义套息来来去去都很正常,关键是保持中国实体经济的稳定成长和增长预期。实际上各主要经济体都不反对对短期资本进出附加有某种形式的临时管制措施(包括托宾税),风险应该可控,切勿因噎废食。而且自贸区绝不是一个温室,而是一个货币竞争的真正的学习班和竞技场。
预期未来自贸区金融方面的发展愿景是很大的,首先是初步实现香港、新加坡、澳门、瑞士、开曼、维京群岛等具备的自由贸易和离岸金融等功能,允许区内符合条件的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同时考虑借助类似纽约的国际银行便利设施(IBF)、东京的JOM等的设计,培育在岸离岸分离型的金融中心,例如可以设立现有各金融(要素)市场的自贸区版或者说"国际板",建立起天文量级的人民币"资产池"以容纳海外人民币和国际货币的投资(投机)需求,再通过建立适当的通道和管道(可以是额度、地域、账户类型、交易类别或者产品等),部分打通离岸和在岸市场,实现有限的互联互通,允许资金在一定的范围或者限额内相互渗透,建立分离渗透型(先单向再双向)金融市场。在风险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全面放开资本账户管制,最终形成类似伦敦的,全面渗透型和内外一体化的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四、行政的精简化:自贸区将实施"一线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新模式,"一线"指国境线,"彻底"被不断强调。因此自贸区建设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要在现有的开放试点里,化繁为简,减少行政成本,提供一条整合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有效路径。
可以预见,未来在自贸区内,质检工商等所有的市场行政管理职能都会汇总到一个机构,而分散在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也可能都并在一起只有一个金管局,所以真正意义的大部制改革完全可以在试验区里实现了。其最终目的是——制度翻新,甚至整个管理体制的创新式再造,建立集中统一的市场监管体系,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透明度,履行投资者权益保护功能,并进行地方立法试验(未来3年自贸区暂停实施”外资三法”和文化保护法的有关规定)。这即是实践"小政府"和服务型政府,高效的市场化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从一般投资审批转到强调国家安全和反垄断监管),有效的和审慎的风险管理,这是全新的执政理念,也是理清市场和政府最优边界的最新尝试。
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在自贸区内更多的市场形成、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方面的工作交给市场自己,例如自律的行业协会、同业机构和社会团体,去自行完成并形成规范。至于期望中的税收优惠倒不是自贸区的卖点,预期会给予注册在试验区内符合条件的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参照技术先进性服务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区内符合条件的公司从事离岸业务收入,也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仅此而已。其实自贸区真不需要什么特殊政策,需要的是创新、放松管制和小政府。
可扩展性和复制性
那么自贸区的可扩展性和复制性又如何呢?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自贸区自身区域是否有扩展空间,28平方公里很小,现在做的很多文章其实是在28平方公里以外的(例如临港新城)。因此未来扩张是留有空间的,主要要看试点的效果。其实长三角的广阔腹地,以致整个中国实体经济和金融需求的支撑、以及上海对亚太和全球的贸易触角、投资辐射能力,并且能够使得境外境内两种资源有效对接,才是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力能级,因此不排除未来自贸区会推广到浦东甚至是上海全境。二是其他地方自贸区会不会跟上,管理层是有可能会放出其他赛马来进行平衡和竞争,目前等待加入自贸区试点的区域名单很长,例如前海(对接香港)、福建(对接台湾)、广西云南(对接东盟),新疆(对接中亚),内蒙古(对接蒙古)、天津(对接东北亚)等。也有传言几个地区已经在上报方案,但感觉短期内可能还有一些难度,主要是这一次自贸区的制度创新的力度、尺度之大,难度之高,对于现有行政机构来说都有一个消化和适应的过程,如果短期内多次复制,可能会导致他们的工作过度负荷,无法有效响应。
目前来看,因为有关法律停止实施的时限是三年,因此上海自贸区第一个试验期和保护期应该最多就是这么长,当然一旦试验成功,就不排除会继续扩大口岸开放,实现由点带面的大规模突破。当然由于各自定位不同,探索之路必然也不尽相同。对上海自贸区而言,更多的比较是来自于香港。笔者认为目前来看,香港无需担心,上海不会取代香港地位,一来两者地域遥远辐射空间重叠有限,二来是香港在基础设施、商业环境(包括法律)、人才和语言方面的国际化优势短期无法超越(包括税收优势)。但香港也必须发奋图强并有所突破,目前其地产经济的本性,国际套息资本赌场的地位,以及空心化的实体经济,特别是在引领珠三角一体化方面乏善可陈的贡献和微弱意愿,肯定会削弱其既有的政策和历史优势。最终竞争结果会是怎样,难以预测,只能这么说——有竞争就有效率,良性竞争会扩大大中华经济体的整体生产可行性边界和提高居民的总体福利水平。
未来前景和投资机遇
根据申报方案,涉及投资、贸易、金融、行政法制多项改革试点的上海自贸区,希望能够用两至三年的试验,推进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开放,以及综合实现一系列创新改革目标。
因此在TPP、TTIP、PSA的围追堵截和二次入世的外在压力下,在内生改革需要动力和推力的重要关头,作为七大改革顶层设计,至上而下拉动新三驾马车的核心抓手,以及自下而上的全面积极试验和回应,上海的自贸区试验意义非凡,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它是一项真正的国家战略。其意义绝对比肩甚至超越第一轮以开放促改革时建立的深圳经济特区,这正是当下中国全力推进改革的一个缩影,它不是一两项税收优惠,也不是招商一两家骨干企业,而是机制和体制的真正全面创新和升级。这是一个完整的,从经济体制到监管体制再到行政体制改革的综合试验区,它将创造出一个符合国际惯例、自由开放,鼓励创新的市场经济环境。在贸易方面,新一代全球规则将深入整个制造过程,这里制定的规则将最终映射到整个中国制造;在金融方面,庞大的资产市场和财富管理商业机遇将不断扩展,一个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有机会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崛起。这也是上海的新机遇、新使命和新征程。
无需讳言,尽管自贸区前途光明,道路则难免曲折,其中的难度和挑战巨大,因为这是政府自身革新交出权力的过程,既是灵魂也是利益的改造,均绝非易事。先前媒体报道的各部门的阻碍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可能央行是其中比较积极的,因为人民币国际化是它内生目标,也可以竞争到目前仅属于美联储这宇宙第一大央行的地位和话语权。但不幸的是,这又是技术上最复杂和风险最大的环节。中国的官僚科层体系高度等级化,如果对自贸区仅仅是做了地方层级的人事安排而不配备国务院领导级别的协调机构的话,央地博弈可能还是会面临窘境,继而导致推进力度和效果有限。这也是未来自贸区发展的最大的风险之一。一段时间以来,跟投资者交流,大家共同而且本能的反应就是too good to be true(好得不像是真的)。这应当是市场的直觉和担忧所在,必须引起决策者的高度重视,这里是全世界目光交汇的中国热点,某种意义上,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由此,我们总体上看好上海自贸区由于试点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深化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等众多投资机会,这将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金融等行业构成利好。建议关注三条主线:1、企业入驻需求增多,负责园区管理、建设以及周边区域房产开发的公司或将受益(关注森兰和前滩项目);2、随着贸易自由化的推进,以及相关税收、汇率政策优惠,相关港口、航运、机场、物流、仓储、商贸等行业发展将直接受益;3、离岸金融创新或将推动大量企业进入试验区开展相关业务,离岸金融结算以及经常项目贸易融资、结算带来金融服务业需求提升,建议关注上海本地的金融企业。
相关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