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1日星期三

墙外楼: 讲一个真实的在日本的本土黑帮与上海帮的斗争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Free national bestsellers for your eReader - Fiction, Nonfiction & more! Join 1.5 million book lovers now. Sign-up in under 10 seconds to get the free daily email.
From our sponsors
讲一个真实的在日本的本土黑帮与上海帮的斗争
Dec 11th 2013, 12:40, by 墙外仙

日本的黑帮多如牛毛,基本上10几个人就能凑成一伙,最大的两伙是关东的住吉会与关西的山口组,其余的黑帮大多是挂靠这两个大帮派。至于武器的话大多是东洋刀一类的刀具,用枪的不多,枪大多都是从驻日美军那儿搞来的。一般只要黑帮闹得不凶,不死人,不开枪,日本警方基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从80年代开始,中国的非法移民(俗称黑人)越来越多,东京这边的话,最有名的是上海帮和福建帮,实际上福建帮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组织,应该全部都是福清人,乡土观念很重。他们一般喜欢打家劫舍,然后东西由上海帮盘下来去销售。上海帮组织比较复杂,核心层类似于中央ZZ局,是集体领导,不光有上海人,也有东北人和湖南人。上海帮直接参与违法的行为很少,更喜欢在幕后倒手赃物赚钱。这些赃物一般会流向日本本土黑帮控制的当铺,在国内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也会运回北京上海。如果有纠纷,上海帮也不会直接出手,而是喜欢从外面找物美价廉的东北或福建籍打手解决。
某一年福建帮从某公司撬保险柜,撬出一堆债券,他们交给了上海帮,上海帮也搞不懂这些债券到底值不值钱,就去找了事务所在涉谷的住吉系的石井会,石井会说这笔债券不值钱,就给了上海帮1千万日元盘下来了。过了快一年吧,上海帮才打听到这笔债券市值10亿以上,心里不平衡了,就去找石井会谈,黑帮之间的谈判可不是北野武电影里的那种在咖啡馆里先说几句客套话,去谈判之前石井会就给他们的马仔(不是他们自己的人,是外面找来的混混、暴走族这种,这样出了事在警方那里可以不承认跟自己有关系,也可以把这些炮灰交出去顶缸)发防弹衣,结果去了一看,上海帮找来的人手一把AK47!这下也不用谈了,两边打几个电话就各回各家了,然后石井会又给了上海帮八千万日元,跟第一次的凑在一起一共是9000万,这事儿就算结了。
这次的只算个小事,真正比较严重的是在新宿一个山口系的帮派干部(并不是后来国人YY的山口组老大)被中国人砍了,然后山口系几个帮派联合起来发难,派一帮混混跑到歌舞伎町一家中国人控制的AV录像带店扔燃烧瓶,然后等着里面的人跑出来的话就拿日本刀砍,没想到从里面跑出来的中国人手里拿着枪,抬手就是一枪,打倒了一个混混,剩下的混混就一拥而散了。这事儿最后闹得太大,警方出面,好像是一个叫后藤还是古藤的高层找到上海帮和山口组的谈判,最终是上海帮交出了一个东北人抵罪了事。

真正的黑帮战争,实际上谁都不会轻举妄动,因为黑帮之间也有一个底线,真的事态搞大了无法收场,大家都是输家,所以一开始都是斗狠,气势上胜了,谈判才有优势,所谓武斗i,就是为了后面的谈判增加筹码的,所以不会有血淋淋的你死我活,也不会轻易搞对方的高层,因为人家也会盯着你的高层。当然,中国黑帮有人力资源的优势,日本黑帮真要是下决心去砍人,连入狱之后的安家费、封口费都要准备好的,上海帮这边,当年1万日元都有福建和东北籍的亡命之徒肯去。

总的来说,黑帮之间平时还是满和谐的,毕竟大家都是求财,只要井水不犯河水,不影响做生意捞钱,大家都不会大打出手,这才是黑帮的生存之道,也是警方愿意看到的。
———————————————————————————————————————————
11-20 update
没想到随便写的一段,赞同竟然已经过百了,很感谢大家。我想对质疑我所说的真实性的几个朋友写几句:以上的事情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我是去日本留学的,也没有胆量拿着AK47参加黑帮火拼),但是由于一些原因,跟上海帮的一个高层走得很近,亲眼目睹了很多他们做生意的方法(比如奢侈品的盘货、整理、销售),跟日本黑帮的商业交涉(使用的语言是日语)等等。至于日本的黑帮,跟涉谷的石井会、六本木的日本兴业也有一些很粗浅的来往,所以对于在东京的黑帮组织活动,应该比那些天天在家里坐在电脑前对着岛国AV撸管的中国屌丝们、以及口口声声说小时候就在参考消息上面看到类似的故事的留学日本山梨县这么高大上的地方的学术精英们更有发言权。

—————————————

12-2更新

本来随意写了一些,没想到收到这么多赞,很感谢大家。再多讲一点吧。
知乎上大神很多,关于日本的黑道,常识性的大家肯定都很懂,我就不多说了,讲一讲我了解到的一些琐事吧。

东京的黑道以住吉系的居多,新宿的话关西来的山口系有一部分,但现在基本上也是相安无事,大家都有自己的地盘,井水不犯河水,总得来说住吉系的黑道控制的地盘稍微好一点,都是涉谷、六本木这些油水比较足的地方。六本木最大的帮会是2个:小林会和日本兴业,涉谷最大的就是石井会了。这些帮会表面上都有合法的身份,而且成员大多素质比较高,跟白领一样天天上班穿西装打领带,待人接物也比较有礼貌,跟印象中传统的黑道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也看不起比较恪守传统的山口系黑帮,认为山口系的黑帮非常老土(现在的山口系的家伙还喜欢烫头)。

黑道最大的财源一般是以下两个:各种合法以及非法的贸易,保护费。有关贸易,不便多讲,讲讲保护费。

黑帮收保护费的传统由来已久,他们一般是在过年的时候,给开店的送一个花圈。在日本送花圈是表示祝贺的意思,类似于我国的新店开张送花篮。而收到花圈的店家,就会到黑帮的事务所,跟人家谈今年的保护费该给多少,因为这个保护费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一般来说饮食业的最便宜,黑帮送个花圈开价要100万日元(一整年),只要开店的有本事,甚至能讲到20万。至于风俗业、赌博业的开价就更高了。另外,除了开店的,那些占道摆地摊卖银首饰、T恤衫和盗版DVD的,一般也会按月给黑社会交钱,涉谷中心街和道玄坂的价格差不多是一个铺位、每个月4~5万日元,然后会有一个介于黑白两道之间的中间人,统一把这些钱收上来再交给黑帮。因此在东京,只要有人在涉谷、新宿或池袋这样的闹市区摆摊卖东西,除非上级硬性指派任务,一般警察都不会管,因为他们也知道只要敢在街上摆摊,肯定是跟黑道打过招呼的。而且黑道之间控制的地盘也不一样,收保护费的话,大家都很小心,不会跨界,因为一跨界就会引起纷争,一有纷争警察就会介入,到时候大家的日子都不会好过。

另外,这些黑道收保护费也不是每一家都敢收,比如麦当劳星巴克这样的大规模连锁店,他们也不会去碰。之前曾经有合法团体组织flea market,结果竟然有一个小喽啰不明就以,跑过去要钱,摆摊的打电话找中间人,中间人根本就没把这个小喽啰放在眼里,说这是合法的flea market,不是平时的占道摆摊,跟你们不发生关系。这个小喽啰后来也就再没出现过。

对于风俗业和赌博业的保护费,一般也是以送花圈形式,但双方讨价还价的手段更复杂隐晦,有的时候即使店主把价钱讲下来了,但黑帮也不是善类,他们会到这家店里做不花钱的消费,喝酒、唱歌、找小姐陪酒,一玩一个通宵,然后拍拍屁股走人。一个礼拜来个两三次,一年下来,比省下的保护费损失更大。因此,老虎机店和地下赌场一般是不会讲价钱的,要多少给多少,一个是因为这些地方是高危场所,需要黑帮去保护,另一个也是因为这些地方来钱的确很快很容易。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宫廷戏码:张成泽被捕是因试图让金正男取代金正日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housands of Free eBooks

BookBub brings you free & bargain national bestselling eBooks in the genres of your choice! Sign up now & join 1.5 million happy readers.
From our sponsors
宫廷戏码:张成泽被捕是因试图让金正男取代金正日
Dec 11th 2013, 12:50, by 墙外仙

被舆论称为是朝鲜的薄熙来的朝鲜第二号人物张成泽日前因反党,反政府而遭到逮捕之后,外界对张成泽遭逮捕的真正原因有不少猜测。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引述韩国韩国《Herald经济》报说,张成泽遭逮捕同金正日的长子金正男有关。

金正恩接班后,张成泽和金正恩之间就经济改革和对外政策存在分歧。张成泽试图让金正男夺权,最近还派亲信和金正男接触,此事被金正恩发现后立即遭到清算。据透露,张成泽与金正男关系极为亲近。

韩国政府有关人士也认为,朝鲜对张成泽的处罚程度是史无前例的,这可能和威胁金正恩体制有密切关系。

韩国统一部有关人士预测,从以往的例子来看,张成泽可能会受到严厉处分,最轻也会被关进政治犯收容所。

另有专家认为,由于张成泽入党40年,人脉又很广,这次被肃清的人数有可能达到2万多名。

不过,韩联社今天报道说,张成泽落马后,其亲信之一、朝鲜驻华大使池在龙仍然公开参加外交活动。池在龙昨天访问南非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此前,出席了古巴驻华大使馆主办的宴会。他今晚有可能参加由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主持 的驻华外交使节晚宴活动。

韩联社评论说,这可能意味着池在龙将继续担任驻华大使这一职务。

而与此不同的是,在张成泽被肃清前,朝鲜大举召回了张成泽在海外的亲信势力。张成泽的侄子、朝鲜驻马来西亚大使张勇哲家属和张成泽的姐夫、朝鲜驻古巴大使全英镇家属5日回国,全英镇此前已被召回。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楼市有价无市是啥征兆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Get consumer insights

Are consumers aware of your brand? Do they prefer your competitor? Get the answers from SurveyMonkey Audience. We have the insights you need to make better decisions
From our sponsors
楼市有价无市是啥征兆
Dec 11th 2013, 12:32, by 墙外仙

  当价格上升到畸高位置时必然抑制需求,使得需求下降、价格走低,最终使得价格和需求相互作用达成新的均衡。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房地产市场绝不会成为例外。

  北京楼市出现有价无市,中介称超400万二手房难出手。(据12月10日《北京晨报》)

  无独有偶,青岛也出现了二手房难以脱手,挂盘几个月无人问津的现象。

  从专业研究机构数据看,据链家地产市场研究中心统计,12月第一周,北京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环比下降6.2%;北京二手住宅成交均价环比下降4.25%。广州经纬行研究中心的监测数据也显示,11月份,广州十区两市新建商品住宅签约均价环比下跌9.4%,同比下跌6.17%。

  从成交量看,中国指数研究院9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周监测的43个城市中,逾五成城市成交面积同比下降。中原集团研究中心所监测的54个城市数据也显示,12月前5天新建住宅同比11月份成交下降约6%。国土资源部三季度中地指数显示,房地产业投资总额下降31.6%,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27.5%。

  这些数据均表明全国主要城市包括一线城市房价出现松动、滞涨甚至有价无市迹象。而这次与以往大为不同。过去也曾出现过短暂性的房地产成交量下滑、房价滞涨现象,但那是在行政手段调控强力措施出台背景下,是在民众对调控给予厚望预期情况下。而这次多城市商品房有价无市、出现滞涨迹象几乎完全是由市场内生机制发挥作用的原因。

  从微观经济分析,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即:需求与价格呈现是反向关系。当价格上升到畸高位置时必然抑制需求,使得需求下降、价格走低,最终使得价格和需求相互作用达成新的均衡。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规律,房地产市场绝不会成为例外。

  从宏观经济学分析,中国内地房地产的畸形发展,房价畸高已对整个经济造成巨大侵害。房地产价值极度膨胀,房价泡沫式暴涨,其虚幻财富效应显现,使得房地产具有巨大的吸金效应,将社会总投资、总需求、资本等主要生产要素都吸引到房地产行业里,造成百业凋敝,特别是实体经济不景气。进而使得社会总需求包括总消费水平受到严重打压。

  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表明实际支出会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这就是我国内需始终启动不起来的原因之一。而同时,房地产膨胀、房价暴涨抑制了总需求,反过来最终也殃及房地产本身,使得商品房需求也受到打压。一开始出现有价无市,成交量下滑等迹象,不排除最终房地产泡沫破灭,房价崩盘,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可能。北京等城市出现住房有价无市现象或已是先期征兆。这至少表明中国房地产市场并没有脱离市场规律,或许放手让市场机制在房地产市场发挥作用"天塌不下来",甚至比行政手段调控效果要好。

  虽然判断拐点为时过早,但是,房价确实有见顶征兆。总之,中国的国民产出已经支撑不了如此庞大的房地产泡沫价值,中国国民收入很难支撑如此畸高的房价。房地产泡沫破灭是迟早的事情,高房价掉头向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马少华:《环球时报》喜爱的修辞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Acquire Clients Globally!

Attention Advertisers: What's your CPA? Have Us Acquire Additional Clients for You Utilizing International, Localized PPC on AdWords, Bing, & Facebook Exchange!
From our sponsors
马少华:《环球时报》喜爱的修辞
Dec 11th 2013, 09:06, by 墙外仙

一、《环球时报》社评最爱用修辞

中国媒体评论,与过去几十年居高临下的宣传教化的姿态相比,当代的突出特点,就是更为平等(因此也更为强烈)的说服动机。尤其是在多元的——乃至冲突性的议题背景下。这个特点表现在写作方面,就是修辞的自觉使用——我不是指文艺学意义上的那种使词句优美的修辞,而主要是指古希腊公共辩论时代就已被开发出来的、具有强烈说服效果的修辞。

在我看来,在我国的《环球时报》社评中,修辞意识最强烈,修辞案例也最丰富。

《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卢新宁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评价《环球时报》社评:"他们喜欢将象的概念具体化,当他们把现今的中国比作'堆满问题却充满希望的码头',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比作'再次装修',把西方的干涉比作'自摆乌龙',把诺委会的作为比作'构筑人类观念的三八线'。"

对于一般说来要比新闻报道要抽象一些的评论来说,满纸"形象"不是总要比满纸"抽象"更有亲和感吗?

比如,2012年6月,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演邀请22个国家,却没有邀请中国。《环球时报》社评《有点"孤独"是中国崛起的正常境遇》就有这样一段修辞:"中国遥望这个军演,当然不会舒服,但这种不舒服应像要出门游玩正好碰上下雨般不愉快一样很快被忘却,而不应长久影响我们的心情。看上去宏大的环太平洋军演,其实是美国的一个'小动作',是美国因种种现实问题长期郁郁寡欢时给自己办的一次大派对。"

这是把国际战略描述与普通人的生活语汇"接通"的修辞策略。严肃的议题也轻松化了。这在《环球时报》社评中比较普遍。

再看这个——2012年4月18日社评《东京花钱买不到钓鱼岛主权》:"石原培育了一些日本人在全球化时代神风队飞行员般的慷慨激昂和悲壮,他给日本人戴上3D眼镜,那些成队驶来的中国商船看上去就像攻击日本的航空母舰。日本成了随时都需要奋不顾身进行保卫的国家。"

——这不是很有一种奇妙的画面感吗?

二、修辞的水深了去了

当然,《环球时报》社评的修辞效果,并不仅仅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以克服普通读者的阅读理解负担;也不仅仅是创造新奇的表达效果,在观点的传播中取得形式上的竞争优势。其实说到修辞,这里面的水太深了。

有一部美国的批判性思维教材,由余飞、顾友倩两位学者译入中国,叫做《批判的思考》。它对修辞有这样一个界定:"有时在不提供理由的情况下,说话者和写作者也能使人们接受一个判断,或者影响某人的态度或行为。我们把这叫做修辞。"

你看,这个对修辞的定义,其实并不太友好,是吧?还有比这本书说得更不客气的。《三联生活周刊》2011年第48期曾有书评介绍过英国《每日电讯报书》书评编辑莱斯的新著《你是跟我说话吗?从亚里士多德到奥巴马的修辞》,其中写道:

"修辞是语言的游戏,是它在说服和勾引,激发和欺骗,惊吓和误导,它使罪犯被判刑,接着又在上诉时使那些罪犯获释。它使政府上台和垮台,使理智的成年人淡定地朝着机枪挺进。修辞就是由这些东西组成的,成双成对的词语;排比、重复的句子;半真半假的话,悦耳但无意义的话,虚假的对比、抽象的名词和没有根据的推论。"

正是针对这一类对于修辞不太友好态度,当代西方倡导"新修辞学"的英国著名学者图尔敏才用这样一句话为修辞抱不平:"与逻辑的'形式证明'相对照,对修辞学的损害名誉的描述是'不诚实的说服'"。

——他认为修辞学被损害了名誉。

关于"在不提供理由的情况下,说话者和写作者也能使人们接受一个判断"这个对修辞不够友好的定义,如果不举出一个案例,人们不太容易理解。那么,我就举出一个来吧——

英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培根,中国人大都知道。因为他的一本《培根论说文集》,在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版本之外,在中国还有多种译本。其中有一篇《论国家的真正伟大》有这样一段修辞:

"无论是生物体或是政治体,没有锻炼是不能健康的;对一个国家来说,一场正义和荣誉的战争是真正的锻炼。不错,内战像寒热病的发热;可是对外战争就像运动的发热,有维持身体健康之效;因为在懒散的和平环境中,勇气将要软化。"

你看了这一段,可能会认为对外战争对于国家是必要的。但他除了把国家比喻为生物体,把对外战争比喻为运动之外,却没有为国家发动对外战争提供真正的理由。
实际上,正是建立在这种比喻之上的"国家有机体论",后来被德国纳粹的军国主义理论和民族扩张理论积极吸收了。

我引一段墨索里尼的话为证:

"法西斯主义不相信永久和平的可能性,也不相信其效用,因此,法西斯主义拒绝永久和平主义——它源自放弃斗争以及怯于牺牲的懦弱行为。战争将所有的人类活力提升至最高的张力,并将高贵的标志印在有勇气迎接它的人身上。"

(引自(美)利昂·P•马拉达特著张慧芝,张露璐译《意识形态:起源和影响(第10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0年版,256页》)

这是培根没有想到的。培根不能任其责。但这种依靠修辞进行思想与说服的方法,恐怕难辞其咎。

其实,反法西斯的西方民主国家领袖,在论述国家的伟大时,对于这种基于"国家有机体论"的修辞的力量,也没有免疫力。比如,美国总统罗斯福1941年的一篇演讲:

"国家像人一样有一个身体——它必须以我们时代的目标为标准,得到吃、穿、性、活动和休息。"

"国家像人一样有一个脑袋——它必须了解情况和处于戒备状态,它必须了解自己,了解邻居的希望和需要,这个邻居就是生活在这个狭小世界范围内的所有其他国家。"

"国家像人一样不止是各个部分的总和,它还有更深、更广、更持久的东西。这就是关系到它的前途的东西——唤起民众最神圣地保卫其现在的东西……"

"它是精神——它是美国的信念。"

你看,他只是为了说明"美国精神",竟然把国家与人一一对应起来,居然还谈到了国家的"性",倒令人无从索解了。

而我们习见的"国家脊梁"或"民族脊梁"的修辞,也无非是这一脉源远流长的"国家有机体论"思维模式基础上产生的赞语。只是到了2010年,当一位原央视主持人被某机构评上"国家脊梁奖"机时引发的争议中,我才有机会看到一篇对这个词语的尖锐批判:

"在政治、文化领域套用自然科学术语是用词不当。把国家、民族想象为一个有机体,不过是在政治、文化领域对"有机体"这一化学词汇的滥用。在习惯于用整体论的方法进行思维的人们那里,这种拟人化的词汇混用(活用)才是有效的。对于反对用整体论的方法思维的人们来说,国家、民族由一个个的人所组成。这些人不可能像动画片里的"变形金刚"那样被当成零件来组装成一个超人的活体。

国家不过是由独立的个人按一定规则结合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里,每个个人仍然是独立的行为主体,个人对于共同体的作用和价值固然存在大小之别,但每个人在生命与权利诸多方面却是等价的,不存在谁谁是少不得的心脏、脊梁,谁谁是可有可无的毛发、指甲。"

——这是2011年8月2日《南方都市报》"虚拟@现实之乐天马专栏"的文章。我读了这一番话,心有戚戚焉。长期以来,我就觉得,应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揭示人们思维和表达的误区,揭示表达方式——修辞对人们思维的限制。这正是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批判性思维对人们现实观念的重要影响作用。而这篇文章则揭示了表达方式背后的思维方式、世界观。

三、《环球时报》社评修辞的强悍与委婉

好了,上面我想说的只是:修辞的水很深。不过,我们倒是不必对修辞抱什么成见。我还是拿《环球时报》社评中一些有意思的修辞案例来说吧。

比如,藏在隐喻中的贬抑是最为常见的案例。说白了,就是人常说的"骂人不带脏字"。

在2013年4月一篇社评《无论起因是什么,朝鲜都做过了头》中有一句:"朝鲜政权在使劲跺脚、敲锣,震动了世界。"

这个形象的描述是一个隐喻:它暗示朝鲜像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孩子一样。其中潜藏着负面评价。

隐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修辞格,按亚里士多德在《修辞术》中的说法,就是:"若诗人说阿基里斯'像一匹狮子似的冲了上去',这是一个直喻;而若说'狮子冲了上去',就成了一个隐喻。"——这看似很简单,就是不出现喻词"像""如"和比喻的本体。但上述《环球时报》社评的隐喻更"隐",它隐去的是明确的贬意。因为这么明确地贬抑一个国家可能是不太合适的。

同样的案例还有:在2012年4月的一篇社评《一次在南沙海域维权的成功之举》中,有这样一句:"中国没有向菲律宾嘴里塞糖果哄它的义务。还请菲律宾自重。"。什么人才会让人"嘴里塞糖果哄"呢?自然是小孩子。但是,我可没说啊。

在对外关系议题的社评中,《环球时报》的社评,还有更狠的。

2012年7月的一篇《中国在南海是被蚊子骚扰的"被动"》中,有一句:

"中国看上去被动,但我们是被蚊子骚扰着的被动。我们可以晃晃头避免被咬,但急了我们可以动手打这些蚊子。"

2012年5月9日的社评《常此摩擦,中菲不动武将是奇迹》明确表达了对菲开战的诉求。文中有一句:

"菲律宾在黄岩岛海域的骚扰挑衅像一块嚼过的口香糖粘在中国脚上,要彻底把它蹭干净看来不太容易,中国将不得不在很长时间里感觉脚底下黏糊糊的。但中国的确要把鞋底找个硬处使劲蹭几下。"

这一类在感觉上显得"粗直"的修辞,都增加了《环球时报》在对外部冲突议题中的强悍风格。这已经同以往党报评论在涉及对外关系议题中至少大面儿上保持的平等姿态相距甚远了。

与"粗直语"相对、相反的一种修辞格,就是委婉语。

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其实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语汇中,比如,"厕所"就是委婉语,尽管你已经不觉它委婉了,所以你接受了更委婉的"洗手间"。
我录一段我们学院教务秘书的一段通知,你看看其间哪个词是委婉语:

"鉴于去年有学生毕业论文重复率过高,得到学校责令其延期毕业的处罚,今年,恳请指导老师从学生撰写论文开始,就务必提醒并严格把关。"

——其中,"重复率过高"就是委婉语。它实际指的是什么?你明白的。

而《环球时报》社评中有一些委婉语,同样表达强悍立场。

在《环球时报》9月18日社论《回望918 中日实力已发生历史性逆转》中有这样一段:

"中国老百姓上街抗议日本等'列强',曾是孱弱中国对抗外部侵略和挑衅的主要表现之一,直到今天它仍是中国社会很突出的爱国主义习惯。或许这一页该逐渐翻过去了。中国已是有国家力量的大国。美国的民众从不上街抗议外国,美国靠的是行动。但中东的弱国小国只有民众抗议这一个办法。中国的对外反应应向大国强国的做法逐渐'转型'"。

这一段有委婉语之效,即它认为,中国的对外反应应当转变得像美国那样:"行动",而不只是"抗议"。而谁都理解美国那样的"行动"是什么。我们通常用比"行动"一词更负面的词语来描述之,并批评那样的"行动"。所以"行动"就是委婉语——它是"战争"一词的委婉语。

然而,在其英文版《Sep 18 offers chance to reflect on war》中,这一段却似乎更为"委婉":

"Demonstrations used to be one way that China dealt with invasion and provocations by other countries when it was a weak country. It is still the means through which Chinese show their patriotism. Perhaps we should gradually leave such means behind us, as China has grown powerful."

——在这一段中,中文版关于像大国那样"行动"的意思不那么突出了。只明说:"随着中国的强大,我们应该逐渐告别示威游行这种方式了"。

这是不是因为,这种本来就需要委婉表达的意思,在外部世界可以直接看懂的语言中需要更加委婉呢?

四、《环球时报》社评的修辞在中、英不同文本中的差异

由此,我顺便谈谈《环球时报》社评的修辞在其中、英文版两张报上的差异。

一种最简单的差异,就是中文版社评中有的修辞,在英文版中消失了。

比如,前面列举的"蚊子""口香糖"的修辞,在相应的英文版中都没有。可能是因为翻译不出来,也可能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对一个国家的蔑视。

一个比较典型对比案例是:在2012年7月的社评《菲律宾不值得中国集中精力琢磨它》有一句:"菲律宾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中国外交大战略中的一个'玩偶'。它耍浑,我们就给它来硬的。它软下来,有了一些教训,我们也可以给它台阶下。"其中,"玩偶"这个修辞,英文版中换成了"small player"——小玩家,两者明显是不对称的。英文版之所以换成"small player",这不仅因为后者其实更准确,而且因为前者具有明显贬抑性。

在2012年1月21日《环球时报》中英文版的同题社论《中国是什么样的龙"》中发问:"中国是条什么样的龙?这个问题是忧虑的,甚至不怀好意的。"

而其在英文版(Chinese dragon waits for recognition)的相应句子则是:"中国是一种什么龙?这个问题是充满忧虑的,有着含蓄的动机"。(What kind of dragon is China? It's a worrying question to ask, with implicit motives.)

相较而言,"不怀好意"所表达的负面的、攻击性的意思,就比implicit更明显。后者直译就是"含蓄",是中性的。此例反映出:在表达负面的、攻击性的意思方面,中文版比英文版表达得更为明显。

2011年12月27日的社评《"抗议之年",思想不能输给口号》与英文版同题社论提到:"在西方,抗议成了社会的出气阀,主流社会对抗议很宽容,同时也很蔑视。"
而英文版对应的文字中,"同时也很蔑视"这一分句竟然不见了。

但也有的时候,反过来,在中文版里没有的内容,英文版里却被加上。比如,2012年3月27日社评《舆论不应鼓动超现实的福利目标》有一句:"曾有名人在两会上宣称美国的电话如何便宜,后被证明说错了,但没受到什么谴责。"

这是谁啊?没提。而在相应的英文版中,则指明此人为崔永元。于是,中文版中的"名人"就成了修辞——"崔永元"的委婉语。

这可能是考虑给英文读者留下更详细的信息,而给小崔留下一个面子。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网上炸锅了 海归导演借新剧影射中共末路?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Free national bestsellers for your eReader - Fiction, Nonfiction & more! Join 1.5 million book lovers now. Sign-up in under 10 seconds to get the free daily email.
From our sponsors
网上炸锅了 海归导演借新剧影射中共末路?
Dec 11th 2013, 09:06, by 墙外仙

由独立制片人投资拍摄的历史片《大明劫》前月底在内地公开上映,影片虽然讲述明朝末年故事,但引起观众和评论界联想当今内地社会,视之为「借古喻今」的好作品。影片透过崇祯皇帝启用名将名医打救摇摇欲坠、瘟疫蔓延的大明王朝,但最终失败,告示人们「王朝兴替自古皆然」是历史规律,似有为中共政权敲响丧钟、劝当政者顺势而为之意。

历史电影《大明劫》借古喻今,暗喻中共穷途末路,引起舆论热议

这部由留美海归谢晓东编剧、青年导演王竞执导的历史题材影片,10月底在内地戏院公映,真实的情节和场景有别于众多粗制滥造的古装剧获观众叫好外,影片表达出对现今政治的强烈影射性,更引起观众热议,影评界一片叫好,甚至有评论感到好奇,这样一部「借古喻今」的作品,是如何通过电影管理部门审查的;也有评论赞创作者高明:历史的真实和艺术创造巧妙结合,使审查者无可挑剔。

按史实借古喻今难挑剔

影片在戏院上映刚一周,内地各影片网站即纷纷播放该片,有关该片的评论更是铺天盖地。据悉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城市街头已出现DVD版,成为又一部因内容涉政治话题而引起社会关注的影片。虽然内地报章影评版都避免提及该片透露出来的政治意味,但互联网上评论则直截了当,挑动读者神经。不少评论指,《大明劫》讲的是明末,理却在今朝,「只有儍子才看不出,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甚么道理」!

影片情节都据历史真实而写,如明朝末年瘟疫蔓延全国、李自成攻打开封京城告急、崇祯从死牢放出名将孙传庭要他带兵打救江山、孙传庭怒杀贪官污吏抢土豪财产充公、名医吴又可写著名《瘟疫论》等。但最打动观众的,是片中不少人物对白。「大明朝气数已尽」、「国之将倾,何人能医」、「瘟疫可治,但人心难复」、「王朝更替,自古皆然」、「历朝历帝皆是始兴终衰」等,被网民热传,更借古喻今影射中共政权。

权力垄断难敌王朝更替

导演王竞接受内地媒体采访时,不愿解读影片寓意,但他坦承《大明劫》是一个历史题材,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片子。它不仅仅是一部明朝电影,你能从片中看到你所处的时代。」内地影评人胡赛萌则指,《大明劫》告诉人们,有人愚蠢地以为自己可以永远垄断权力,幻想民众永远驯服,但他们忘了王朝更替是历史规律;「那些幻想江山一统万年的统治者,真该好好看看这部《大明劫》,殷鑑不远啊!」

舆论赞借古喻今

「少见的历史好片,对现实的影射可谓精到。」

「这不是在讽刺影射我们伟大的和谐社会吗?」

「既尊重历史,又与今天的现实合拍,值得回味!」

「习大大(习近平)应率领政治局集体观看,照照镜子!」

「在医道与世道间敍述了一段无奈历史,比起当下粗制滥造的片子优秀多了!」

「王朝更替,自古皆然,但就是有人视历史规律不见,高喊甚么千秋万代永不变色。」

「在高速发展、高度迷失、高端娱乐的今天,这样现实主义历史题材电影实不多见。」

「那些幻想江山一统万年的统治者,真该好好看看这部《大明劫》,殷鑑不远啊!」

「求那些影评家们,尽量用保护的笔调评论本片,别把它捧到中宣部那里,成为禁片!」

资料来源:豆瓣网/天涯网/新浪网

经典对白

「难道天要绝我?」

「国之将倾,何人能医?」

「此次治瘟,事关大明存亡。」

「你觉得大明朝,气数已尽了吗?」

「得人心者得天下,你们知道甚么是人心吗?」

「我觉得此症绝非伤寒,更像是人吸入了邪气。」

「我并非嗜杀之人,但孰轻孰重,总得有人做出决断。」

「该征的不能征,该杀的不能杀,我到底为谁而战?」

「瘟疫可治,但人心难复。王朝兴替,自古皆然,惟医道长存。」

「历朝历代,皆是始兴终衰……我朝积弊已久,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

「你们都是害国之贼。天下糜烂,百姓从贼,皆因饥饿,百姓饥饿,皆因无地可耕。」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奇客资讯:Lantern确认遭防火墙封杀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Save on Cookie Cutters.

100 shapes on sale, up to 40%, at Sur La Table!
From our sponsors
奇客资讯:Lantern确认遭防火墙封杀
Dec 11th 2013, 09:07, by 墙外仙

基于Kaleidoscope的P2P中继实现的Lantern在中国已经基本无法使用。开发者发表声明,称后备服务器遭封锁,表示早已预料到这一情况:"这是我们让 Lantern 保持为邀请/测试模式的原因之一,不仅是测试程序的功能,也是了解如何不断避开审查者。 我们允许用户索取邀请的方式意味着任何人均可以注册,包括审查者。 如果您刚好与一个审查者同时注册,你们将共享同一后备代理,而审查者最终会封锁此代理。 这意味着,同时注册的所有其他用户也将被封锁。 我们最初想让有兴趣试用程序的每个人都能轻松访问,但由于有更大的用户群,我们正在调整邀请流程。 以后,要进行访问,您将需要获得目前可访问的 Lantern 用户(具有完全有效的 Lantern 版本的用户)的邀请。 现在我们需要集中有组织地发展信任网络,以保持不被封锁。"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闾丘露薇:外劳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ree Bestselling eBooks

It's easy: sign up in under 10 seconds, tell us what kind of eBooks you love & we'll email you a list of deals every day - FREE! Join now!
From our sponsors
闾丘露薇:外劳
Dec 11th 2013, 09:32, by 墙外仙

2000
(新加坡外劳骚乱现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加坡发生外劳骚乱(外籍劳动者),看了不少新加坡网友的讨论,提到最多的一个词,那就是"Reality"。不少网友感叹,这次骚乱,终于可以让很多人正视现实,正视那些一直以来被刻意或者非刻意忽略的问题。

不少网友指出这样的现实:新加坡的发展需要外劳,兴建地铁、祖屋、开巴士,但同时不管是政府还是新加坡人,并不希望这些外劳出现在日常生活的视野中,于是外劳们被安置在偏僻的宿舍里面。至于发生骚乱的小印度,虽然在市中心,但一直以来透过政府的宣传,让人觉得那是一个充满了危险的地方;新加坡需要外劳们的劳动付出,而雇主们,从政府到个体,都不愿意付出相应的金钱,从而导致了外劳群体普遍低工资、缺乏公平和医疗保障层层问题。

政府和社会,通过各种方式告诉这些外劳:这个城市并不欢迎你们。

这是不是太短视了呢?如果觉得这样的做法不会产生任何后果,大家是不是太天真了呢?

因为一辆巴士撞倒了一名外劳,结果导致了一场骚乱。其实,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看看中国,很多的群体事件都是因为一场意外,结果导致外来工人和本地人之间的冲突。还记得2011年,广东增城新塘、潮州古巷以及浙江湖州织里曾经发生过类似的冲突吗?表面上看,区别只是在于新加坡的外劳针对的是来执行公务的救护车、交通警察,而不是"民对民",只是,谁又知道,新加坡的这场骚乱是不是因为肇事司机是新加坡人呢?

一年前,一百多名在新加坡的中国巴士司机罢工,要求雇主改善居住环境以及调整工资。结果,29名司机被遣返,四名司机被判6个星期的监禁,理由是,他们没有按照要求,提前14天申请。事实上,在新加坡外国人被禁止参加游行,加上外劳们没有工会组织,这使得他们的诉求根本没有机会表达。也因为这样,中国司机们的举动,被称为在新加坡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大规模而且透过媒体让公众知晓的罢工,这是第一次。

新加坡政府强调的是法治,而本身对外劳已经不满的新加坡人,亦不少赞同政府的这种行为,因为严厉惩罚违法者才能够维持社会秩序。但是劳工权益组织发表声明批评政府还有舆论,没有"充分分析和思考新加坡的劳资关系,以及对低收入工人缺乏保护的现状"。

只是,忽略暴露的问题,采取短期产生效果的措施,这是不少政府喜欢做的事情。而一些民众在政府的诱导下,也不去关心深层次的原因。一些新加坡民众担心会不会再出现五六十年代的种族冲突,显然,下意识里,已经把小印度和里面的人群规划到了"危险"或者"潜在危险"的一列,只看到他们的种族,不去关心他们的身份。

相对富裕地区,大量外来劳动力的出现,除了在于补充本地的劳动力不足之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商家出于节省人力资源成本开支的算盘,美其名曰"竞争力"。本地人看不起外来工人,因为他们的收入根本不足以让他们维持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从这个角度来看,势力的本地人和商家一样,享受着外来劳工的廉价劳动力。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本地劳动力因外来劳工的出现,收入迟迟不能提升,就业机会也在减少。

说来说去,好像雇主们最为划算,重商政府乐见其成。只是,当矛盾积聚,不知道哪一点小火花就会引爆的时候,商家和政府,包括整个社会,都要付出成本代价。

所以,选择视而不见,真的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