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2日星期五

墙外楼: 廖伟棠:“公共知识分子”死了吗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Host Unlimited Domains

Unlimited Domains, Unlimited Disk Space and Unlimited Transfer For One Low Price.
From our sponsors
廖伟棠:"公共知识分子"死了吗
Nov 22nd 2013, 12:42, by 墙外仙

廖伟棠 香港作家、诗人。曾出版诗集《野蛮夜歌》、《八尺雪意》等,文集《衣锦夜行》。

继某些媒体及某些迷幻网民之后,又多了一篇宣判"公共知识分子死亡"的文章,意料不到的是,此文出自向来理性的连岳先生笔下。虽然他有他自己独特的论证方法,但他在定义"公共知识分子"概念之时,就落入偏见。

中国的"公共知识分子"经历过一个井喷期,连岳先生就是第一批被公众理解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之一。他的"我爱问连岳"专栏,受众是最普通读者,他充当的一个"解惑"功能,是古代公共知识分子——师(不是士,士可独善其身,师必须与他人发生知识层面的关系)所拥有的三个功能最基本的一个。至于"传道",则是公共知识分子成立的一个更高要求,道有多种,亦有各种传法,只要你决定传,就进入了公共领域,目前各种网络媒体的大热,更造成了传道的神话化大跃进。

但如今的"道",往往被简单化为立场和意见。中国不少"公知",其实是所谓"意见领袖"。一个缺乏成熟诉求和意见表达机制的社会,往往渴盼的是这种领袖,但公共知识分子本身不带有领袖性,只有在中国权威崇拜的传统中,才错误地制造了"公共知识分子=精神导师=权威=领袖"这一幻觉。我想,连岳和我,都是反对这种幻觉的。而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是意识到自己的公共身份的知识分子,是意识到自己除了是导师、学者、艺术家、名流之余,还有基本公民身份的人,这样他才意识到他必须与同样遭遇各种不公义的其他公民一起发声,这既是救人也是自救,谈不上牺牲,只不过因为他拥有更专业的知识和更具影响力的话语空间,他可以多做一点。

像是自嘲,连岳文章的第一个误读是:"'公共知识分子'是无私地关心公共利益的一群人",当然他是在描述他所观察到的中国公众对"公共知识分子"所作的超人期待,但他却沿接这这个误读去进行引申和批判,最后把批判直指这种被虚构的"公共知识分子",而不是批判这种误读的成因,竟至于推论出"历史上曾有不少类似今天'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为了自己改造世界的梦想,不怕坐牢和死亡,结果有人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样很不准确的过度引申,使"公共知识分子"成了一顶人均可戴的帽子,竟然被套到历史上各种狂热分子、乌托邦主义者头上了。君可记得,当代几个最著名的公共知识分子如奥威尔、罗素、阿伦特、萨伊德、桑塔格等,都是反对这种狂热者的。

连串误读带出连岳的最大误区,就是在"公益"与"私利"问题的权衡之间,他为了宣告公共知识分子之非,使用了狂热分子爱用的非此即彼:"任何人都不要代替他人追求利益,任何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云云。

首先,公益不过是公共知识分子追求的其中一种。其次,私利不是一种单纯、独立的价值实现,它需要保障,需要妥协和让利,如果纯粹的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社会,不一样是一个丛林社会?公益作为一个最大公约数,对私利有着适度的制衡与引导,才能让每个人的私利不因为其中某个强者的私利受到侵害。在嘲笑左派的道德洁癖的同时,请不要过分善良地想象个人主义者,尤其是那些市场决定论者。像铅笔社这样的组织,不就认为只要符合商业利益、商业规则,连儿童买卖妇女买卖都是可以接受的吗?

依我看,目前"大V"式微,话语权分散,并不是公共知识分子的死亡,充其量是公众幻象的言论救世主的死亡。在去V状态,公共知识分子将不再背负上述幻象的误读包袱,这样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反而能披沙沥金再现、重新发挥作用。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公共的工具,而是公众所领受荣辱、损益的最敏感的实验者与公益共谋者,他们没有优越性,但也没有原罪。

"公知"之死,其实可以作为一个善意的预言去理解,在良性环境、参政议政正常化的公民社会,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主动、自然地关心公共事务,那时就不存在专门的"公共知识分子"了,只有"知识分子"。关心公益和私利(包括他人的私利)将成为他们作为一个普通公民的权利。

连岳:"公共知识分子"必然死亡

"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国从香到臭,不过十来年时间。最初,在言论市场抢份额的人,许多在争戴这顶帽子,甚至有人在自己的微博认证资料晒出"公共知识分子";现在,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把这全归结于"有关部门的打压",我觉得简单化。有关部门固然对"公共知识分子"没有好感,但现在只凭有关部门之力把某个群体彻底污名化,也不太可能了。许多人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嘲弄、挖苦和不满,有些或许是随波逐流,但更多是发自本心。我亲耳听到一位立场与官方相反的民间人士,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极端不屑。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反感,带有普遍性,它才最后走向死亡。"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舶来品,这么快死在中国,其实值得高兴。

在西方,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引述,可以找出不少。那些话语看起来相当美妙,不过我始终理解不了。几年前,有个采访,谈到"公共知识分子"话题,我认为,只有"私人知识分子",没有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

一个知识分子的观点与行动,即使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形成舆论焦点,也无法改变其私人属性,他总是有其自私的目的。人们趋向于不信有一个无私的面包师,一个无私的菜贩子,因为要从他们哪儿拿商品,你总得付出金钱。人们却趋向于相信容易出现无私的"公共知识分子",我想,这可能和人们看一个观点不需要付钱有关。而"公共知识分子"在被关注中,已经可以实现自己的私利:得到名气、作品大卖、粉丝上涨、收入增加。

久假不归,时间一长,人们就相信了"公共知识分子"是无私地关心公共利益的一群人。有些立志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也用这个严格要求自己。任何一丝与私利相关的怀疑,都容易引发形象的崩溃。"为了公共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是高尚的、值得追求的",这条规则慢慢成形,牺牲得越多,越容易得到赞赏。

牺牲逻辑有个天然缺陷,就是反人性。牺牲少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如牺牲多的"公共知识分子"牛逼,牺牲多的"公共知识分子",又不如献身的"公共知识分子"牛逼,大家比赛凄惨。"公共知识分子"也希望追随者牺牲,放下私利,不然就是"猪"、是"犬儒"、是"自愿的奴隶"。为了面子,一时吃了激将法,或许年轻人会跟着喊两句,但人性毕竟是人性,它总要在人身上起作用,"公共知识分子"自己不会去牺牲,追随者自寻死路的也稀少。当人性与某个观念始终冲突时,多数人会清醒。

最后的疑问是,就算违背趋利避害的人性,真有几个稀缺的"公共知识分子"受苦受难时,大众欠不欠他们?毕竟,他们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战。答案是,谁也不欠他们的,追求牺牲可以视为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但不能以"我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要求大众关注或补偿,一是大众没有和他们签订契约;更关键的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不少想法,可能还会损害他人利益,历史上曾有不少类似今天"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为了自己改造世界的梦想,不怕坐牢和死亡,结果有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受害的大众也无法要求他们赔偿。

任何人都不要代替他人追求利益,任何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经济证明,这才是积累财富、知识和人才的最快途径,也是变革世界的好办法。有利于私利,就是有利于公益;不利于私利,就是不利于公益。公益这个词,甚至没有存在的意义。任何鼓吹"为了公益放弃私利"的人,最后都不会让人喜欢,这么鼓吹的君王,是为了收割臣民的私利,这么鼓吹的"公共知识分子",观众一看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还得靠体制供养,追随者自然逐渐散去。

"公共知识分子"的死亡,是因为其本身就是虚构的怪物,无论中外知识分子在上面花多大力气,堆砌多少警句,都活不久。我希望一切打着"公共利益"的人,都没有市场,无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来自民间,我祝愿人们永远只追逐私利,那样才能避免被形形色色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公共利益"拐去地狱。

相关日志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邵建:巧言令色的知识分子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acebook for Business

Download this free ebook to learn how to use content & advertising on Facebook to effectively generate more sales leads for your business.
From our sponsors
邵建:巧言令色的知识分子
Nov 22nd 2013, 12:40, by 墙外仙

《礼记·表记》云:"情欲信,辞欲巧",传为孔子言。但,《论语·学而》章:"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两句话有百分之五十的意思相同,含义却一褒一贬,令人费解。和朋友车中聊天时,一时想不起《礼记》中的话,却想起了巧言令色,不仅将两句混同,同时把孔子的贬义说成了褒义。朋友说我搞错了,当即百度。果然,孔子认为花言巧语又面色伪善的人,很少能仁。但,巧言令色的"巧言"不就是《礼记》所谓的"辞欲巧"吗。一个人说话,不但要内心诚实,还要言辞巧妙。为何"辞欲巧"是正面的,"巧言"又是反面的呢。

让我产生这样混淆的,是胡适。1959年胡适在台湾《自由中国》创刊十周年的纪念会上有过一次演说,题目是《容忍与自由》。《自由中国》是一份言论杂志,对国民党日益持批判态度。尤其像当时台大教授殷海光这样的作者,几与国民党势不两立。这次纪念会上,胡适借他学生毛子水引用《礼记》"情欲信,辞欲巧"的话,引渡到孔子的巧言令色,说:"从前有人因为孔子看不起'巧言令色',所以要把这个'巧'字改成了'考'(诚实的意思)。毛先生认为不必改;这个巧字的意思很好。"

胡适引毛子水的话借题发挥,实际上把孔子的巧言令色给正面化了。一个词或一句话要看它的语境才能确定意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毛泽东那里是得过且过,敷衍了事。可是在胡适那里却是要负责任。毕竟你选择了做和尚,那就得撞钟。同理,巧言令色在胡适这里不仅言辞上要巧妙,而且态度上要容色和顺(朱子集注:"令,善也",令色即"善其色")。如果要让人把话听得进去,无疑说话要巧,态度要善。接着,胡适当场背诵了一段他认为《论语》中的"第一等"文字,那是孔子就一言兴邦和一言丧邦与鲁定公的对话。胡适认为这段话:"不但文字美妙,而且说话的人态度非常坚定,而说话又非常客气,非常婉转。"其实这既是情欲信,辞欲巧,也是巧言令色。

如果读过胡适这篇《容忍与自由》,你不难感觉到,该演说本身不啻是巧言令色的现身说法。胡适其实是在表示他对《自由中国》的不同看法,但表达得很诚恳也很委婉。他不主张《自由中国》对国民党持激烈的对立态度,也不赞成杂志对国民党抱多深的成见。甚至主张和国民党关系日益恶化的《自由中国》开纪念会也请国民党人来参加。晚年的胡适早就不像殷海光那样是一个批判型知识分子,他的经历和身份使他和虽为专制政体的国民党有着复杂的关系。按照胡适的自我认领,他和国民党的关系就像他所认可的孔子和鲁定公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必然使胡适和国民党走得很近。因此,殷海光在自己的弟子面前经常批评胡适,有时话还说得很重,比如说胡适:"唯恐忤逆现实的权势,思想则步步向后溜。"

胡适和殷海光,其实是两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那天在车上从巧言令色,由此聊到了这两种类型的知识人。不用说,作为《自由中国》的一支笔而且是铁笔,殷海光是典型的"批判型知识分子"。该杂志所以触怒国民党,多来自殷的文章。只要言论允许,殷对国民党的批判毫不容情,十分锐利。平时也绝不与体制打交道,而且后来还身受国民党的迫害。这不但决定了殷海光对国民党的态度,也决定了他对与国民党有合作关系的胡适之的态度。

1928年国民党执政后,走出《新月》"人权论战"阶段的胡适,便开始逐步从"批判型知识分子"向"建构型知识分子"转化。后者和体制有着较为良好的互动关系,它主要不是从外部对体制批判,而是从内部对体制建言(包括批评),从而对其施加影响。这种知识分子经常会受到批判型知识分子的诟病,说重了,他们就是奴才;说轻了,他们想做"帝王师"。的确,后者是想得君行道,即促进体制转换以实现自己的道统。读胡适日记和年谱,不时可以看到胡适独自面对蒋介石,正如孔子面对鲁定公。在蒋面前,胡适说话从来没有委屈过自己的意思,但在表达上却是那么婉转。真正是情欲信、辞欲巧、色欲令;得体又得力。

对专制体制的转型来说,上述两种知识分子都重要,它们一个面对社会,以批判为主;一个面对体制,以建言为主。两者缺一不可。但似乎这两种知识分子往往于对方缺乏同情之理解。殷海光当然不理解胡适,他对胡适的批评并不公正。但你可以想象胡适面对蒋介石时可以像殷海光那样拍案而起吗,除非你是要把事情搞砸。同样,胡适也未必理解殷海光和此时的《自由中国》,他们已经不是体制内而是体制外。他们的文章是对社会发言,不是对蒋发言,因此并不需要情欲信辞欲巧。相反,批判的力度更重要。如果说胡适的巧言令色具有合理性,那么殷海光的直言正色亦有正当性。说话对象不同,彼此言论的游戏规则也就相异。

我们今天也存在着这两种知识人,同时也存在着这两种知识人之间的隔膜。批判型知识分子对与体制合作的建构型知识分子往往有一种道德优越感,看不起对方,甚至视对方为奴才。这其实不必,鲁迅说:横竖是水,可以交通。即使不愿交通,也要理解对方的工作。批判型知识分子可以坚执于"道",但合作型知识分子更要讲究"术"。彼此相济则天下大利;否则"道术将为天下裂",是为两伤。

相关日志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连岳:“公共知识分子”必然死亡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Facebook for Business

Download this free ebook to learn how to use content & advertising on Facebook to effectively generate more sales leads for your business.
From our sponsors
连岳:"公共知识分子"必然死亡
Nov 22nd 2013, 12:42, by 墙外仙

  "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国从香到臭,不过十来年时间。最初,在言论市场抢份额的人,许多在争戴这顶帽子,甚至有人在自己的微博认证资料晒出"公共知识分子";现在,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把这全归结于"有关部门的打压",我觉得简单化。有关部门固然对"公共知识分子"没有好感,但现在只凭有关部门之力把某个群体彻底污名化,也不太可能了。许多人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嘲弄、挖苦和不满,有些或许是随波逐流,但更多是发自本心。我亲耳听到一位立场与官方相反的民间人士,对"公共知识分子"的极端不屑。对"公共知识分子"的反感,带有普遍性,它才最后走向死亡。"公共知识分子"这个舶来品,这么快死在中国,其实值得高兴。

  在西方,有关"公共知识分子"的引述,可以找出不少。那些话语看起来相当美妙,不过我始终理解不了。几年前,有个采访,谈到"公共知识分子"话题,我认为,只有"私人知识分子",没有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

  一个知识分子的观点与行动,即使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形成舆论焦点,也无法改变其私人属性,他总是有其自私的目的。人们趋向于不信有一个无私的面包师,一个无私的菜贩子,因为要从他们哪儿拿商品,你总得付出金钱。人们却趋向于相信容易出现无私的"公共知识分子",我想,这可能和人们看一个观点不需要付钱有关。而"公共知识分子"在被关注中,已经可以实现自己的私利:得到名气、作品大卖、粉丝上涨、收入增加。

  久假不归,时间一长,人们就相信了"公共知识分子"是无私地关心公共利益的一群人。有些立志成为"公共知识分子"的人,也用这个严格要求自己。任何一丝与私利相关的怀疑,都容易引发形象的崩溃。"为了公共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是高尚的、值得追求的",这条规则慢慢成形,牺牲得越多,越容易得到赞赏。

  牺牲逻辑有个天然缺陷,就是反人性。牺牲少的"公共知识分子",不如牺牲多的"公共知识分子"牛逼,牺牲多的"公共知识分子",又不如献身的"公共知识分子"牛逼,大家比赛凄惨。"公共知识分子"也希望追随者牺牲,放下私利,不然就是"猪"、是"犬儒"、是"自愿的奴隶"。为了面子,一时吃了激将法,或许年轻人会跟着喊两句,但人性毕竟是人性,它总要在人身上起作用,"公共知识分子"自己不会去牺牲,追随者自寻死路的也稀少。当人性与某个观念始终冲突时,多数人会清醒。

  最后的疑问是,就算违背趋利避害的人性,真有几个稀缺的"公共知识分子"受苦受难时,大众欠不欠他们?毕竟,他们是为了"公共利益"而战。答案是,谁也不欠他们的,追求牺牲可以视为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但不能以"我是为了公共利益"而要求大众关注或补偿,一是大众没有和他们签订契约;更关键的是,"公共知识分子"的不少想法,可能还会损害他人利益,历史上曾有不少类似今天"公共知识分子"的角色,为了自己改造世界的梦想,不怕坐牢和死亡,结果有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受害的大众也无法要求他们赔偿。

  任何人都不要代替他人追求利益,任何人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经过几百年的市场经济证明,这才是积累财富、知识和人才的最快途径,也是变革世界的好办法。有利于私利,就是有利于公益;不利于私利,就是不利于公益。公益这个词,甚至没有存在的意义。任何鼓吹"为了公益放弃私利"的人,最后都不会让人喜欢,这么鼓吹的君王,是为了收割臣民的私利,这么鼓吹的"公共知识分子",观众一看也是为了自己的私利,甚至还得靠体制供养,追随者自然逐渐散去。

  "公共知识分子"的死亡,是因为其本身就是虚构的怪物,无论中外知识分子在上面花多大力气,堆砌多少警句,都活不久。我希望一切打着"公共利益"的人,都没有市场,无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来自民间,我祝愿人们永远只追逐私利,那样才能避免被形形色色的"公共知识分子"和"公共利益"拐去地狱。

相关日志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蘋果日報:西班牙通緝江澤民 控滅藏族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53 Brilliant Homepages

Your homepag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ges on your website. Flip through these 53 examples of brilliant homepage design to inspire your own website strategy.
From our sponsors
蘋果日報:西班牙通緝江澤民 控滅藏族
Nov 22nd 2013, 09:59, by 墙外仙

【大陸中心╱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國務院前總理李鵬遭下令逮捕?西班牙法院前天針對江、李因涉及在西藏實施種族滅絕罪行,發出逮捕令。江澤民等5名中國前高官未來若踏上西班牙或承認西班牙法院逮捕令的國家領土,可能被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洪磊昨要求西班牙改變錯誤決定,不要向藏獨勢力發出錯誤訊號。西班牙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因是司法案件,對於中方回應不置評。
胡錦濤已遭調查

路透報導,西班牙法律規定,若有西班牙人在海外遭人權迫害,西國法院可發出逮捕令,要求嫌犯到西班牙法院受審。兩個支持西藏的團體和1名西班牙籍僧侶於2006年引用相關法條,向西班牙法院告發江澤民、李鵬等5名1980、1990年代的中國高官,指控他們在西藏實行種族滅絕罪行。法院於前天對江澤民等人發出逮捕令。上月,中國前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因涉嫌西藏種族滅絕罪行,遭西班牙法院調查起訴。
起訴案荒唐可笑

中國西藏新聞網前天報導,中國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主任朱維群上月曾被問及胡錦濤等遭起訴案時說,起訴行為「荒誕無稽可笑」、「有這種想法的人只會自取其辱,如果有哪個國家的法院接受這個起訴,也是自取其辱。」朱說:「我願意用中國老百姓的一句俗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有種的你就來吧!』」

相关日志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邓亚萍:我们(即刻搜索)代表的是国家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5 Infographic Templates

Design beautiful, attention-grabbing infographics without having to start from scratch. Download these 5 free fully-customizable PowerPoint templates.
From our sponsors
邓亚萍:我们(即刻搜索)代表的是国家
Nov 22nd 2013, 11:01, by 墙外仙

南都周刊

"我们本身代表的是国家,你(百度)不用打败我们,你应该多帮助我们,多给我们出主意。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履行国家职责。"

作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女性之一,40岁的正局级官员邓亚萍最近陷入了舆论的批评旋涡。

仅就政治成就而言,邓是"乒乓外交"的开创者庄则栋之后,中国最成功的运动员。她曾获得多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和4枚奥运金牌,并拥有清华大学的英语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的中国当代研究硕士学位,以及剑桥大学的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

此后,邓转向政界,历任北京奥组委官员,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并在2010年就任人民日报副秘书长,及人民网旗下的一家国有互联网公司——人民搜索(后将品牌改名为即刻搜索)总经理。

但即刻搜索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三年过去,根据CNZZ发布的10月份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排名,即刻搜索的市场份额几乎为零,甚至比排名极为靠后的有道搜索(市占率0.17%)还要少。

上周,惊讶的中国网民发现,即刻搜索关闭了多项产品服务,而提供的搜索结果已经全部转向另一家国有互联网搜索公司——盘古搜索。一些媒体援引不具名信源的消息称,即刻搜索已与盘古搜索合并,总经理邓亚萍在2年内花光20亿投资,已"不知去向"。

从常识的角度看,这几乎全无可能。一是即刻搜索的母公司,上市公司人民网在过去几年的财报中从未提及"20亿"这笔不小的开支,事实上从公开资料看,即刻搜索在过去几年一直小有利润,净资产也略有增加。

其次,人民日报社并未公示任何有关邓的任免决定,而且,即便真的亏损了20亿,邓亚萍也远没到需要跑路的程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远洋在过去两年中亏损了200亿元,主要责任人魏家福也并未被限制离境。

基本上,这并不比其他大型国企的公司和人事变动更引人注目。根据《证券时报》8月的报道,即刻和盘古两家合并为新公司,CEO另有其人,而邓亚萍和盘古原CEO王红宇都并未有进一步的安排——二人的风格风马牛不相及,但业绩半斤八两,最大的共同点是谈及企业目标时,喜欢提"国家使命"。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国家使命"?邓把它"搞砸"了吗?

重要使命

尽管在过去3年的任期内,邓亚萍并非一个缺乏媒体曝光的人物,但外界对她的工作状态,还是几乎一无所知。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邓是个勤奋的人。新闻里经常会有她代表即刻搜索与很多政府部门打交道的报道,在部分员工私下交流的只言片语里,她几乎天天加班,对业务的把控也非常到位。有员工曾说,"她在做一个决策的时候,知道的公司细节比谁都多,我们都感觉好有压力"(见本刊2012年第37期报道《CEO邓亚萍》)。此外,她2012年还在百忙中翻译了一本《体育经济学》。

但同时,无论是接受专访,还是多次在业内公开场合露面,她从未像其他互联网传奇人物那样,有惊人之语和任何谈得上特别的见解。基本上,她都在重复同一个意思,也就是即刻搜索网站上的公司目标:"(公司)承担着建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一代大容量网络搜索平台的重大任务,在国家文化传承、形象传播、信息安全、舆论引导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关于这个"重要使命",在2010年新闻搜索1.0上线时,邓亚萍曾说过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我们本身代表的是国家,你(百度)不用打败我们,你应该多帮助我们,多给我们出主意。我们最重要的不是赚钱,而是履行国家职责。"

即刻搜索的设计,似乎也主要围绕着履行这一职责服务。它的搜索结果几乎没有任何广告。还有,它专门开辟了一个食品安全搜索服务,设立了一个曝光台,还推出过一个抢火车票的功能。

尽管外界有传言说,技术类员工占比超过80%的即刻搜索,核心的搜索技术来自与外界的合作,但不可否认它提供的搜索结果还不错。一些业内人士比较了它和百度的一些搜索结果,发现即刻大部分时候能够提供基本满意的结果,甚至有时还会好一点。

但有时外界也很困惑,即刻究竟肩负着什么样的使命。比如邓有次在某论坛上说要走向国际,但同时又说要专注中国民生。再比如,你可以在它的搜索结果里找到被新浪微博屏蔽的消息,但在百度里找不到。事实上,在即刻搜索上线之初,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方滨兴甚至还曾经对邓亚萍建议说,可以在即刻搜索上显示twitter的搜索结果,以与百度差异化竞争。

可以肯定的是,从企业愿景的角度看,即刻搜索和盘古搜索的合并绝不会令人感到意外。后者的"移动搜索战略"愿景目标是:以随身、随心、可信赖为服务理念,以民生化、生活化服务为核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后者去年面向全国高校开展的"盘古搜索杯移动搜索创新大赛",曾因与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文化建设相结合,获得北京市宣传部官员的赞赏。

理想与现实

2012年邓亚萍参加央视《开讲啦》节目的录制时,面对"为什么每次转型,都转向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这个问题时说,自己之前在体育上的成功,来自"不断自我纠错。永远保持勇往直前的精神",所以她相信即刻也会成功,因为"行业不同,但成功的规律相通"。

但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创意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绝非"勇往直前"这么简单。即便对人民日报这样年发行300万份,拥有28家媒体和一个上市公司的大型央企来说,也没有任何例外。

比如,钱绝对是一个很不容忽视的因素。2010年,时任人民网总裁的何加正,曾在国家启动全国重点新闻网站转企改制试点时表示,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资本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决定网站未来的发展。

"以前有很多战略性的规划,由于资金所限,没法实现,有了新的体制和机制,就可以尽快把人民网做大做强。"何说,"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都是非常艰难地走出来的。"

即刻搜索显然没有能复制上述几家国有新闻类网站的成功。没有迹象显示即刻搜索在几年的成长中究竟得到了多少资金,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母公司的账面来看,不会有20亿这么多。

但另一方面,搜索引擎确实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互联网门类。比如邓亚萍曾希望利用的"后发优势",其实并不真的存在。《浪潮之巅》一书的作者,前谷歌科学家吴军曾说,对搜索的理解,非搜索公司一般要比搜索公司差,而且即使比后者做得好,尚且未必能成功。做得不好就更不用说了。

这已经是一片典型的红海,市场领先的谷歌和百度公司高管均在不同场合分别说过,这两家公司已经不是单纯的搜索引擎公司。正如谷歌研究院主任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曾说的,"我们没有更好的算法——我们只是有更多的数据。"

事实上,即便对资金和人员充足的大型互联网公司来说,2013年也是梦断搜索的一年。仅仅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就有国内互联网市值排名第一的腾讯公司,放弃了自己的搜索引擎"搜搜"。紧随其后,云云搜索被新浪收购,而另一家大型门户网易也放弃继续使用自己的搜索引擎"有道"。

即刻现在的状态,很容易让人想起邓在《开讲啦》上说的,"压力无法承受的时候,就放一放。"

进退之间

既然如此艰难,为何还一定要进军搜索?《人民日报》在2010年发表的《走近搜索引擎"国家队"》一文,引述了人民日报社长张研农的讲话,指出商业搜索引擎"追逐利益良莠不齐","我们必须抢占搜索引擎这一产业制高点,举起搜索引擎这一信息海洋中的灯塔,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利器维护国家权益"。

文章还提到,早在2008年,中央就决定将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搜索引擎,纳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划。

这并非中国独有的想法。一份由工信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10月份编译的《二战之后欧洲的产业政策:我们学到了什么?》中提及了欧洲国家在搜索引擎,乃至更多的创新产业上曾付出的努力,例如法国的"Quaero",和德国的"Theseus",以及俄罗斯、土耳其、伊朗等国的"国有搜索引擎计划"。

俄新社2010年对此引述的一名项目承包商的观点,很能解释这种思路的逻辑——新的市场参与者很难从领先者那里抢到市场份额,但国家完全有能力建立二号搜索系统,为所有国家机关的电脑安装国家搜索系统。国家不需要为该系统的推广投入资金,可以按照社会公益广告的形式投放电视广告和户外广告。

但几年过去,上述项目无一例外都因为种种原因夭折了。英国《金融时报》讥笑它们是"被误导的、毫无必要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典型例证"。

尽管如此,几年后这种情绪仍在继续。例如最近关于斯诺登"棱镜"事件的过度解读。据路透社报道,德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建议记者,拒绝使用谷歌与雅虎的搜寻引擎与电子邮件服务,因为它们确信美国国家安全局(NSA)与英国电子情报中心GCHQ会定期截获这两家公司的数据。

今年10月, ZDNET上,有关韩国的一篇文章呼吁政府介入搜索引擎市场以保证"信息安全"。文章说,中、俄、韩是少有的本土搜索引擎占据大市场份额的国家。但是在移动端,这一情况正在发生变化。文章引用了截至今年10月的半年内的移动搜索数据,发现google正在悄悄超过韩国本土最大的搜索引擎Naver。

到目前为止,即刻、盘古合并后的新的搜索引擎"国家队",尚未表述自己的目标是否仍与之前的"国家使命"一致。没有信息显示,他们是否正在考虑《二战之后》一文在结论中表示的观点:

"本文中所描述的事件,会让我们对政府通过直接干预来提高竞争力,以及政府选择优势技术和产业的能力产生怀疑。"

但是,这些已经不是作为官员的邓亚萍需要焦虑的问题了。她在媒体和网民的讥讽和谩骂前,优雅地保持着沉默。这很容易让人想起她在《开讲啦》上谈到面对失败时的态度, "压力无法承受的时候,就放一放。"

相关日志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财新特稿: 白手套米晓东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5 Infographic Templates

Design beautiful, attention-grabbing infographics without having to start from scratch. Download these 5 free fully-customizable PowerPoint templates.
From our sponsors
财新特稿: 白手套米晓东
Nov 22nd 2013, 12:32, by 墙外仙

  秋海汲清的股东们

  2007年1月,米晓东在中石油长庆油田总部所在地西安,参股设立了陕西秋海汲清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秋海汲清),并担任法人。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主营石油技术开发、转让及咨询,石油器材的研制、生产及销售,机械产品、仪器仪表、计算机软硬件的销售和石油机械工程施工,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米晓东出资50万,占股10%;北京人陈刚出资450万,占股90%。

  秋海汲清曾于2007年9月在北京设立了办事处,不到两年后注销。办事处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望京新城的方恒国际办公楼,与周滨的中旭阳光能源有共同的地址。工商资料显示,秋海汲清北京办事处住所的产权人为詹敏利。正如财新网《拉古娜海滩的黄家》所披露,詹敏利是周滨的岳母,并曾是中旭阳光能源的大股东和现任监事。2007年,该住所房产由米晓东作委托代理人替詹敏利买下,115.5万元的房款一次付清。

  秋海汲清公司成立9个月后有一次增资记录,米晓东和陈刚各增资到100万和900万元。2009年5月,陈刚退出,将其股权转让给了长春人张效达和北京海淀区户籍的王源源,两人各持有100万和800万元股份,同时股东会决定将公司地址变更为西安中登德胜洋楼公司所有的一处200平米物业。王源源在工商登记资料中填写的身份证号码显示,她出生于1981年9月,比米晓东小11岁,但其身份证无法在公安系统库中查出。

  2010年4月,米晓东也从秋海汲清股东名单中消失,将100万元的股权转让给王源源,公司法人亦变更为高忠辉。2012年6月26日,王源源的900万元股权转让给王乐天,秋海汲清的股东变为王乐天和张效达。

  记者在工商部门查阅的公司变更登记审核表显示,从2009年到2012年发生的这几次股权变更,均为按注册资本金的原价货币转让。但秋海汲清2009-2011年度的年检资料显示,这三年公司利润分别达到35.44万元、8315.12万元和1.45亿元,年末资产总额分别为1012.32万元、9319.10万元和2.39亿元,负债则都只有几十万元。与高额利润形成对比的是,2009-2011年度秋海汲清的营业收入都很小,分别只有83.21万元、148.91万元和478.38万元。如果年检报告所填属实的话,这是一家没有什么实际业务的"钱袋子"公司。

  财新记者11月8日曾致电秋海汲清的西安办公室,接线人员称该公司主要从事接待工作,没有石油开发业务,很少见老板王乐天和张效达。

  财新记者获得的一份盛京银行最高额质押合同显示,2012年5月22日,王源源和张效达曾将各自的900万元和100万元秋海汲清股权出质给盛京银行长春分行,王源源当年6月将股权转让给王乐天后,后者承续了该笔质押担保。2013年1月28日在陕西省工商局登记的股权出质设立文件显示,王乐天与张效达以秋海汲清股权(合计评估值为1000万元)质押,所担保的主债权是盛京银行长春分行2012年5月22日发放的一份最高额不超过5亿元的三年综合授信(包括贷款、贴现、信用证、保函、银行承兑汇票等),债务人(受信方)为吉林华海能源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华海能源)。

  盛京银行即原沈阳市商业银行,其年报显示,华海能源集团是盛京银行的并列第六大股东,拥有2亿股份,占股5.41%。

  秋海汲清目前的大股东王乐天,亦是华海能源的创始人,生于1954年1月,1980年代曾在北京中央国家机关任职,后离京下海经商,是东北地区的能源大鳄、隐形富豪,号称"中国私人油田第一人"。王乐天1995年注册成立了一家名为吉林华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的能源公司,1999年创立吉林华海能源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华海能源下属8家全资或控股企业,包括吉林石油天然气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吉林石油)、中亚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亚石油)、吉林省华海石油化工技术有限公司、吉林天卓石油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此外还在陕西和海外有项目,并且投资参股于北京中恒盛证券报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国信大教育发展有限公司。

  吉林石油是1996年中石油吉林油田与华海能源50:50成立的合资公司,其开采油田区块包括吉林省乾南油田、民北油田及英台油田,开发面积80余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2.3亿桶。

  中亚石油成立于1997年6月,在香港和北京均有注册,原称中汇石油有限公司。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1999年的一份《关于199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勘探开发海洋和陆上特定地区石油(天然气)项目认定的通知》(财税字(1999)63号)文件显示,1997年12月,中汇石油与中石油签订了松辽盆地吉林民47、吉林民114、吉林乾130三个区块的石油开发和生产合同,三个区块的合计开发面积达188.6平方公里,合同期限均为30年。

  2001年,中亚石油又进军中石油的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获得了比在吉林油田更大的开发权。当年12月7日,中亚石油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订了《大庆肇州油田州十三(三至六区块)区块开发和生产石油合同》,12月28日又收购了加拿大泛华能源有限公司1996年8月与中石油签订的《大庆肇州油田州十三(一至二区块)开发和生产石油合同》中的合同权益,拿到了大庆肇州州十三油田完整的开发权和生产权,其开发面积108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3.11亿桶。另外,中亚石油还握有2005年获得的大庆肇413油田(面积60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1.79亿桶)的开发权。目前中亚石油的董事为王乐天、王乐涛,主要股东为在英属维尔京群岛注册的Sino Time Development Limited。

  有消息说,王乐天为专注于中亚石油转战大庆油田的区块(对外称中亚油田),已在十年前将其在吉林油田的区块(对外称华海油田)卖给亿阳集团;收购时,华海油田已经发展到员工大约2100人,拥有油井、注水井300多口,年产商品原油大约50万吨,而当时整个吉林油田的年总产量不过750万吨。

  但亿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伟对财新记者否认了接手的说法。"我和王乐天8年前有过一面之交。"他说,"但我们没买王乐天吉林的华海油田。"

  关于中亚油田的产量,一名自称为中亚员工的网友提供的数字是,截止到2010年,中亚石油的油井、注水井总量达到550口,年产量破100万吨级。而有媒体2006年的一份报道称,仅开发面积108平方公里的大庆肇州州十三油田,当时年产原油就达到40万吨。

  由于没有拿到王乐天华海能源旗下各石油公司与中石油的合作合同,无从知晓合作细节。但此前有媒体报道称,中汇石油与吉林油田的合作方式是前者投资开采,后者负责布井和设计开发方案,所产原油由中石油按市场价统一收购,收入分配上吉林油田拿两成,中汇石油拿八成,待收回投资成本后,中石油方面与民企按四六或五五分成。

  王乐天还经营有百货商场的生意。1997年他成立香港卓展百货集团,1999年长春卓展时代广场开业,至今仍是长春市最顶尖的高端百货商场,之后卓展时代广场又相继在沈阳、哈尔滨开业。2010年底,王乐天的香港卓展收购了位于北京五棵松商圈的大型商业项目华熙乐茂购物中心,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不过东北商界将卓展称为"王乐天最小的企业"。2011年卓展曾准备赴港上市募资3亿-4亿美元而未果。2008年王乐天还曾打算将石油板块单独上市,亦未成。

  中亚石油的北京办公室在东四十条南新仓商务大厦A座十七层,与同样以王乐天为法人的北京中汇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000万元)的注册地址相同,王乐天为法人的另外一个投资公司"北京天天兴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4亿元)登记在隔壁。

  中亚的办公室很大,前台后背的墙上写着中亚石油有限公司和香港卓展集团的字样。与这几家王乐天公司同处一层的,是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

  转手获利亿巨的陕北油田

  但这还不是王乐天石油版图的全部,一个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秋海汲清公司倒手,也不是米晓东、周滨与王乐天"商业合作"的全部。

  财新记者根据秋海汲清位西安未央区的办公地址,还查到一家注册地相同的石油公司——陕西德淦石油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德淦石油)。由王源源担任法人代表的吉林天卓石油开发有限公司(下称吉林天卓)是德淦石油的独资股东,张效达是德淦石油的法人代表、执行董事兼总经理。王源源和张效达正是2009-2010年从米晓东手中买下秋海汲清的接盘者。成立于2007年10月的吉林天卓,两个法人股东皆为王乐天掌中企业——北京天天兴业投资有限公司和吉林华海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德淦石油在网络上刊登的多份招聘启事显示,德淦石油下属两个项目部,分别是与长庆油田合作开发的长海项目部和长印项目部。2010年底发布的一份招聘启事称,长海项目部总投资额2.76亿元,长印项目部总投资额2.90亿元,截止到2010年7月,公司员工200多人,日产原油300多吨,其中长海项目部员工180多人,日产原油150多吨;长印项目部员工30多人,日产原油180多吨。按2010年7月国际原油平均价格75美元/桶计,这两个区块日产值达到111.35万元人民币,合年产值超过4亿元。

  而到2013年11月1日最近发布的一份招聘启事显示,德淦石油员工已增至800余人,年产值超过13亿元。

  2011年德淦石油的年检报告透露,公司全年营业收入仅为331.7万元,全年利润总额却高达1.09亿元,年末资产总额12.37亿元。

  招聘启事称,其地质勘探、采油工程和生产管理岗位的工作地点分布在陕北榆林市定边县、延安市吴起县和宁夏的盐池县。吴起当地的中石油员工向财新记者介绍,长印项目中的印子台对外合作区块归属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长海项目区块位于盐池县,归属长庆油田第五采油厂。

  同样,从吉林华海能源集团公司2012年校园招聘简章看,其采油工程、石油地质和企业管理类应届毕业生的工作地点为北京、长春、大庆、松原和西安。松原是中石油吉林油田总部所在地,西安是中石油第二大油田长庆油田总部所在地。德淦石油和秋海汲清公司办公室所在的中登大厦,与长庆油田总部大楼分别位于西安市北郊主干道未央路的两侧。

  8月26日,原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兼大庆油田总经理王永春因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王永春1983年-2004年一直在吉林油田任职,曾担任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8月27日,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冉新权、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总地质师王道富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华林等三人亦因涉嫌严重违纪被纪委部门调查,其中王道富1982年-2008年一直在长庆油田工作,2003年1月-2008年2月任长庆油田分公司总经理,是冉新权的前任。

  王乐天旗下华海能源、中亚石油、德淦石油在中石油旗下吉林油田、大庆油田和长庆油田的拓展令人侧目。如果说1997-2001年吉林油田和大庆油田对外承包部分"低品位"区块是在国际油价低迷(徘徊于25美元/桶)的背景下批量进行的,那么2006年后国际油价已经是一路飙升,2007年初60美元/桶,到年底时已上摸至100美元/桶,远高于开采成本,王乐天仍能拿到长庆油田的区块,确属神通广大。

  但答案其实又无比简单。这家拥有中石油长庆油田两个高产区块开采权的德淦石油,同样是王乐天从周滨等人手中买下来的公司。

  财新记者查阅的工商登记资料显示,2007年12月,北京海天永丰石油销售有限公司(下称海天永丰)出资500万元,全资发起设立德淦石油,其主营业务范围与秋海汲清相同。海天永丰的股东,正是周滨的岳母詹敏利和徐祥玲,两人分别出资350万元和150万元。2005年商务部核准了一批公司的成品油批发经营资格,其中亦包括海天永丰。

  但成立不到半年,海天永丰在2008年5月就将德淦石油转让给了王乐天的吉林天卓。2009年2月,海天永丰也在北京注销。

  由于无从了解德淦石油与中石油签订的《区块开发和生产石油合同》详情,周滨及其亲属获得长海和长印项目开发权的价格、开发年限、分成比例等具体细节尚不得而知,目前亦不能确知王乐天为接手而支付的对价。但北京一位与王乐天有业务接触的商界人士向财新记者透露,2008年前后,王乐天曾告诉他,进入长庆的陕北项目,是通过李华林牵线认识的米晓东和周滨,"周滨他们转手就赚了5个亿"。他亦证实,王乐天在1990年代时即与还在吉林油田的王永春相熟。

  "他们都是一个圈子的。"这位人士说。

  另一位熟悉石油圈的人士亦曾向财新记者指出,中石油高层被查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长庆油田的对外合作开发问题,"蒋洁敏2006年11月当集团总经理后,将长庆油田的两个'相差很大'的区块'换包',批给相关人对外合作。当时相关副总也签字了,但写的是按照蒋总的批示办"。

相关日志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