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5日星期日

墙外楼: 沙钢船务为何韩国扣“海娜号”游轮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沙钢船务为何韩国扣"海娜号"游轮
Sep 15th 2013, 15:05, by 墙外仙

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豪华邮轮"海娜号"13日16时驶离韩国济州港时遭当地一家法院扣押。海航集团确认,与江苏沙钢船务有限公司存在法律冲突,沙钢方面通过韩国国内的代理公司向韩国济州地方法院提出了诉讼,韩国法院受理后对"海娜号"进行了扣留,该轮只有向债权方缴纳30亿韩元(约合1600万人民币)的保证金之后才能获准离港。海航工作组已前往济州,由于适逢周末韩国法院休息,无法及时办理缴纳保证金放船的手续。

由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属邮轮游艇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营运的"海娜号"是中国第一艘豪华邮轮,全长223米,船身宽31米,最大航行速度每小时21海里。全船共有739间客舱,最多可容纳1965名游客。该轮本月11日从天津港出发,原计划前往韩国首都首尔,进行六天五晚观光游览,总计搭载1659名游客和650名船员。

海航质疑韩国法院没有管辖权。海航认为,海航物流板块的大新华轮船公司与江苏沙钢集团旗下沙钢船务之间是正常的经济纠纷,且当事各方已约定适用英国法律,由英国法院管辖。韩国法院在没有管辖权、没有扣船依据的情况下,仅凭一纸保函,对非涉案船只乃至非涉案当事人旗下资产强行进行扣押,涉嫌严重违反国际公约,此举致使邮轮上2300多名中国公民失去人身自由,严重侵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权益。海航将保留通过法律途径追究沙钢一方责任的权利。

那么,沙钢船务为何不在国内申请扣押执行,偏偏要在韩国济州申请扣船?不仅给众多中国游客带来不便,还有损中国企业的形象。

《沙钢船务关于 "海娜号"邮轮在韩被扣事件的情况说明》指出:目前,债务人大新华公司因拖欠多方租金已在香港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因此,海航集团作为担保人必须履行担保责任。沙钢船务为此多次同海航集团沟通,要求其依法履行担保责任,但海航集团拒不履行。在多次努力无果的背景下,沙钢船务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追索海航集团资产,并向韩国济州地方法院提交了扣押海航集团资产的申请,济州地方法院按照司法程序于2013年9月13日,裁定扣押了"海娜号"邮轮。

"海娜号"邮轮11日从天津港出发,大约要13日才能到达济州岛,济州地方法院在13下午就扣押了该轮,可以说办案效率挺高。邮轮扣押后,中国驻济州总领事馆积极与韩方相关部门联系,国家旅游局14日晚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取得联系,要求韩方尽快放行该邮轮。陈俊杰领事介绍说,韩国相关政府部门、海航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组以及中国驻济州领事馆已经召开了协调会。但由于适逢周末,韩国法院休息,暂时无法及时办理缴纳保证金放船的手续,所以游客暂时还只能滞留在船上,但他们都已经办理了离境手续。

看来,韩国的法院是绝对的依法行使权力,政府干预无济于事。如果在中国,政府一声令下,以大局为重,以游客利益为重,放船的可能性极大。而且,干扰法院办案的因素还有很多。在韩国,即使中国政府积极协调尽快放船,也只能在下周工作时间海航办理缴纳保证金放船手续后,"海娜号"邮轮才能离开韩国。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沙钢船务与海航集团纠纷始末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沙钢船务与海航集团纠纷始末
Sep 15th 2013, 15:04, by 墙外仙

1、 沙钢船务作为出租人于2008年8月6日与大新华公司签署了"Dong-A Astrea"轮的期租合约,合同租期最短为82个月,最长为86个月,并由海航集团为大新华公司提供履约担保;

2、 同日,海航集团就该租约为大新华公司作为承租人提供履约保函,在担保函中,明确规定,海航集团就租约中的所有条款进行无条件的履约担保;

3、 该船于2010年4月20日交付大新华公司使用;

4、 大新华仅在准时支付前10期(每15天一期)租金后,从2010年10月开始违反合同,延迟支付并最终停付租金;

5、 2010年12月,由于大新华仍拖延支付租金,沙钢船务不得不要求海航集团履行担保义务,但海航集团不予理会;

6、 2011年2月17日,沙钢船务赢得针对大新华和海航集团的第一个伦敦海事仲裁委员会裁决令,金额约515万美元,但他们未予履行;

7、 2011年4月3日,大新华持续不付租金,沙钢船务又赢得了第二个伦敦海事仲裁委员会裁决令,金额约231万美元,但他们仍拒不履行;

8、 沙钢船务被迫于2011年3月在印度扣押海航集团子公司的一艘海峡型船舶"Bulk Peace",大新华和海航集团迫于压力支付了第一个和第二个仲裁裁决令的欠付租金;

9、 但令人极其失望的是,大新华在后续的履约中继续违反合同,不付租金。沙钢船务根据租约规定和国际航运惯用做法,对大新华该船转租后的承租人发出留置租金通知;

10、 因为大新华和海航集团仍持续欠付租金,沙钢船务陆续赢得第三个、第四个和第五个伦敦海事仲裁委员会裁决令,金额分别约394万美元、315万美元和394万美元。尽管沙钢船务多次要求大新华和海航集团遵照租约规定和仲裁裁决令支付租金,但大新华和海航集团仍不予理睬;

11、 2011年11、12月,沙钢船务针对第三、第四、第五个仲裁令向香港法院申请了对大新华轮船银行账号的扣押保管令,并获准;

12、 2012年1月17日,沙钢船务撤回船舶,终止合同,并对大新华和海航集团尚未执行的合同追偿损失;

13、 沙钢船务向香港高等法院递交针对大新华的清算申请,追偿大新华欠款;

14、 2012年9月13日,沙钢船务无奈之下向英国高等法院申请对海航集团担保责任的诉讼;

15、 2012年11月1日,沙钢船务从伦敦仲裁庭获得第六个即最终仲裁令,并赢得5800多万美元的仲裁结果,以及相应的利息和费用,但大新华还是不履行仲裁令;

16、 由于大新华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在2013年4月被香港高等法院批准清算;

17、 沙钢船务多次要求海航集团履行其担保义务,并向海航集团提出解决方案,均遭拒绝;

18、 沙钢船务向韩国法院提出扣船申请,韩国济州地方法院于2013年9月13日对"海娜轮"进行扣押。

综上所述,沙钢船务针对大新华、海航集团采取的所有措施均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故"海娜号"的扣押是由海航集团一而再,再而三违约造成,海航集团必须承担其担保还款责任,由此产生的所有后果应均由海航集团承担。沙钢船务对扣押"海娜号"造成1659名旅客滞留表示关切。

沙钢船务有限公司

2013年9月15日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那个游轮被韩国扣留是怎么回事啊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那个游轮被韩国扣留是怎么回事啊
Sep 15th 2013, 13:43, by 墙外仙

一天新闻也没有说明,三千多人就那么被扣了吗?

看新闻似乎是另一家国内企业申请扣押的,游客及船员的问题是由于已经办完了离境手续所以暂无法安置,只好滞留船上

两个中国企业约定用英国法律是什么情况?

新闻说了,两家公司都在香港注册,适用伦敦法律

和棒子倒是沒直接關係,兩家國企在互捏

我一开始还以为棒子疯了,大陆旅游市场不要了,仔细一看新闻,原来是国内企业丢脸丢到外面去了

这个什么沙钢和济州法院真是一对奇葩。

求问奇葩为啥是债权公司和法院而不是债务公司?

欠债不还的多了去了,当不得奇葩这个词。沙钢的奇葩在于A公司欠他钱他勾结韩国的法院扣B公司的船。济州法院的奇葩在于不归他管的案子他为了赚诉讼费就敢接,而且不仅扣货,连人都敢扣。我要是中国的独裁者我直接开军舰去要人了。
另外。债权公司债务公司啥的我看着真别扭,没这种说法的。

那为啥扣的不是cdefg或者甲乙丙丁戊或其他公司,而独独扣了b公司?

你这算是明知故问吧,B和A是一个妈啊。

欠债不还的多了去了,当不得奇葩这个词。沙钢的奇葩在于A公司欠他钱他勾结韩国的法院扣B公司的船。济州法院的奇葩在于不归他管的案子他为了赚诉讼费就敢接,而且不仅扣货,连人都敢扣。我要是中国的独裁者我直接 …

扯蛋 大新华轮船本身就是海航旗子的子公司,作为母公司,本身就要承担连带责任
按照海商法,韩国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相同的案例世界上多的是

沙钢称其欠5800万美元
国美、海航因30亿欠款交恶
海航子公司连传资金链麻烦 大新华物流被指拖欠船租
海航圈钱迷局:激进收购屡败 净资产99亿负债868亿
海南航空资金链命悬增发 80亿中60亿用于还贷
4210亿帝国巨额账单信托拒客 海航摇晃
海航遭招行抛弃求救浦发 负债率高遭多银行封杀
海航拟赔游客每人1500元 同意方可下船

就我看到的这些新闻,海航就是个专门欠钱的

新闻说了,两家公司都在香港注册,适用伦敦法律

香港不是说是中国的吗?
怎么用伦敦法律?

邓公的50年,包括法律体制

如果不是为了约定用伦敦法律,何必要注册在香港

第一,你下边的回复也说了,A和B是一个妈,这要是自然人的话自然谁欠钱找谁去,而在法律上的公司的话,人家本来就是可以找B要钱的啊。
第二,你上边的回复也说了,人是因为手续问题滞留的,法院没扣人。
第三,这案子是归济州法院管的,两家香港公司约定适用伦敦xx法,人家这法律规定产生纠纷了全世界任何港口收到申请之后都可以依法扣船。

第一错,不能直接找B要钱。
第二错,人是优先于货的,你不能因为要扣货为由限制第三者人身自由。什么手续问题扣人不合法。
第三我不知道你说的对不对。姑且保留意见。

事件原因是江苏沙钢集团旗下沙钢船务与海航集团旗下大新华轮船公司发生经济纠纷。被扣的是海航旅业的资产,韩国法院对非涉案船只乃至非涉案当事人旗下资产强行进行扣押,涉嫌违反国际公约。

 《沙钢船务关于 "海娜号"邮轮在韩被扣事件的情况说明》全文如下:
  1 、沙钢船务与海航集团经济纠纷情况。2008年8月6日,沙钢船务(注册在香港)与海航集团下属公司大新华轮船有限公司(注册在香港,以下简称大新华公司)签订了租船协议,即沙钢船务出租一条海峡型轮给大新华公司,海航集团为大新华公司出具了担保函,该轮于2010年4月20日交船给大新华公司,但大新华公司于2010年12月起就拖欠直至停付租金。对此,沙钢船务根据合同约定,向英国伦敦仲裁庭提交了仲裁申请。2012年11月2日,仲裁庭裁决:大新华公司须支付沙钢船务5837.57万美元(不包括利息及律师费用等约700多万美元)。同时,沙钢船务向英国高等法院提出了要求海航集团履行担保义务的诉讼。目前,大新华公司因拖欠多方租金已在香港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因此,海航集团作为担保人必须履行担保责任。沙钢船务为此多次同海航集团沟通,要求其依法履行担保责任,但海航集团拒不履行。在多次努力无果的背景下,沙钢船务不得不在全球范围内追索海航集团资产,并向韩国济州地方法院提交了扣押海航集团资产的申请,济州地方法院按照司法程序于2013年9月13日,裁定扣押了"海娜号"邮轮。
  2、对因该邮轮被韩国济州地方法院扣押而造成1659名游客滞留济州岛所带来的不便,沙钢船务深表同情。沙钢船务认为,公司申请的是扣押邮轮,而不是扣留游客,并表示愿意积极配合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妥善处置游客滞留问题。沙钢船务表示,如海南航空(600221,股吧)旅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不愿承担对旅客应有补偿,沙钢船务愿意先行垫付旅客返回国内的交通费用。
  3、沙钢船务与沙钢集团没有关联,沙钢集团不拥有其股权。

长姿势了,原来香港还是英国法律啊,那基本法是当宪法用,英国的算是民法和刑法?

你们还能指望海航干出多正经的事情来?海航就是个空手套白狼公司。估计是把另外一家公司在钱上惹毛了。海航也算航空业的奇葩了,估计会是作死但是不会死系列,谁让他是航空业

什么大新华,什么首都航空,什么金鹿公务机,什么西部航空,还有一些罗圈债的酒店和大厦。看热闹吧。

民营巨鳄对阵国企大象。

海航是垃圾企业,靠的是庞氏骗局和海南房地产,关心他干嘛。

沙钢牛逼啊。敢引进境外势力来挑战央企。估计是有底气。。。

估计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否则纠纷没法解决

传说沙钢有韩国股东

国企长期耍流氓。民企生存艰难

海航是屁国企 两民企在那玩呢
就是可以看看海航这次后续会受多大影响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谁是造谣者?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Want new traffic sources?

Download a copy of our complimentary eBook today, and read about sources that most marketers are not aware of.
From our sponsors
谁是造谣者?
Sep 15th 2013, 14:53, by 墙外仙

中新网广州8月30日电(奚婉婷 龚璇)广州警方30日通报了3起利用网络散布谣言案例,其中广州一男子在新浪微博上造谣污蔑"狼牙山五壮士",被警方处以行政拘留7日。

   据警方介绍,8月27日0时27分,新浪微博有网民发布信息称"狼牙山五壮士实际上是几个土八路,当年逃到狼牙山一带后,用手中的枪欺压当地村民,致当 地村民不满。后来村民将这5个人的行踪告诉日军,又引导这5个人向绝路方向逃跑。"该信息引起众多网民的转发及评论,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广州越秀警方通过网络巡查发现该不实信息后,立即组织民警开展调查,于29日21时许在越秀区文化里某居民楼将信息发布人张某(男,广州人,46岁)抓获。经审查,张某承认自己虚构信息、散布谣言的违法事实,目前已被警方依法予以行政拘留7日。

朋友们看到我转这条"新闻",自然不难猜到,这个广州的"张某"就是我,拈花时评。但是,大家肯定不知道,造谣的到底是谁。

"广州越秀警方"称张某承认自己虚构信息、散布谣言的违法事实。意思很清楚,这条微博帖子是我拈花原创,目的在"散布谣言"。果真如此吗?幸好我有一个为网友称赞的习惯,如果是我转的帖子,只要字数足够容纳,我一定会将帖子的原创者或者被我转贴者名号注明。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尊重原创,避免侵犯作者的知识产权。大多数的原创作者都很注重这一点,毕竟作者是花费了心血的,微博虽短仍是一种创作。

有的时候帖子转来转去的,原创者早已成了佚名,但我至少会将被我转贴人注明在帖子里面,毕竟转贴者也是花了心血的。这条帖子便是如此,在警察给我签名的打印件上,清清楚楚地注明了这是一条转贴。这一点我也向警察作了说明,他们是绝对心知肚明的。

但是为什么越秀区警方要发布新闻说:经审查,张某承认自己虚构信息、散布谣言的违法事实?这样说有没有目的,目的是什么?我当然不好妄加推测。不过联想到大约两周前也是这个"越秀区警方"的三名警员造访寒舍,要求我删除两条微博帖子没有得到满足的事实,大家应该可以看到这件事情的端倪了。

经我这两天搜索查证,这条帖子的内容早在零七年就出现在网络,与我拈花何干?我为什么要"承认虚构信息,撒布谣言"?

这是我在北京青年报搜到的信息

2OO7年7月18日,有网友在百度贴吧里发布名为《被吹得夭花乱坠的狼牙山五壮士的真相》的文章,不少网友跟帖回复试图进—步了解鲜为人知的"故事"。

2O11年12月14日,百度贴吧里—篇名为《狼牙山五壮士的真相原来是这样!》的帖子里作者写道:"1985年我曾随—个'上山下乡'工作组在狼牙山所在地的易县管头乡做过半年的农村状况调查工作,有幸聆听了—位老先生对五壮士故事的另—种描述。"

"这5人只不过是几个共产党的散兵游勇,来村里后要吃要喝,稍不如意就打人。由于几个人手上有枪,村民们也不敢对他们怎么样。后来有人想出了个办法,偷偷地把 他们的行踪告诉了日本人,于是日本人就来围剿他们。"传言中对于细节的描述十分生动,也让不少网友对五壮士的英雄形象感到怀疑,在未核实清楚的情况下,他们也成了这则传言的二次传播者。"听说5个人中有3个是当场被打死的,后来清理战场把尸体丢下悬崖。另两个当场被活捉,只是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又从日本人手上逃了出来。"

我为什么要承认虚构事实散布谣言?我比越秀区警方更傻吗?公开向各大新闻单位散布谣言?居然还没有做好功课,没想到这是一条六年前的"谣言"!更为可笑的是,给我的罪名居然是"扰乱公共秩序",我转发了一条帖子,居然能扰乱了公共秩序?我有那么大神通吗?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还把我的手提电脑给没收了,真是没地方讲理了。

更为蹊跷的是,这次对我执法的居然是越秀区公安分局治安大队,什么时候治安大队管到网络上来了??治安大队对网络有执法权吗?如果有的话以后会不会扫黄的、禁毒的、甚至行政科什么的高兴就能管到网络上来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成立网络分局?不如都给治安大队管好了,看谁不顺眼就给他安个扰乱秩序的罪名抓起来,天下太平!再把"作案工具"给没收了,还能赚一笔。

我自问玩网多年,从来没有编造过一个自的谎言,这也是我能得到不少网友错爱的最重要原因之一。没有人是喜欢读谎言的,要得到网友们的喜欢,至少必须是一个比较诚实的人。那么言论自由有边界线吗?如何划分言论自由与犯罪的区别?以警察的水平能做到正确区分吗?我个人认为法院、法官更加适合担任这样一个角色。假如我受到了公正的审判,我愿意接受一切惩罚而无怨无悔!

这次的这件事情,我不希望就此结束。我希望我的遭遇能拿到法庭上接受审判,所以我希望就此事提起行政复议乃至诉讼。但是多年来对我施加的经济封锁使我失去了经济能力。有律师愿意免费同我一起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我希望有,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希望这个国家不再有文字狱,不再有人因言获罪!

另外,当天我被越秀区治安队关在一件审讯室内,在一把用不锈钢焊成的椅子上整整坐了将近二十四小时。如同我当天承诺的那样,我希望问候各位经办人员的高堂!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简略谈谈李嘉诚这个人, 房地产的警告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Want free Kindle ebooks?

Sign up to receive the best freebie Kindle ebook deals in your email every day.
From our sponsors
简略谈谈李嘉诚这个人, 房地产的警告
Sep 15th 2013, 13:32, by 墙外仙

此人懂金融,是华人金融与华人商业,地产业方面的罕有的杰出之士和重量级大亨,很多人可能不清楚他在金融上究竟有何建树,其实你去研究他的历史吧,他在历史上的几次大手笔都与经济危机股市崩盘产人们对经济前景极度悲观时出手买入资产有关系,可以说是他标志性的几次出手,时机与眼光俱佳。

此人在繁荣时也保留大量现金流为其经营之道的核心,在危机时他手上握有的巨量现金就足可称王,他历经几次石油危机,他经历香港几次经济大衰退与严重的股灾,全球债务危机与银行业倒闭危机,经历亚洲金融风暴,是不折不扣的商业之王,他的股市眼光人们可能不知道,他在2007年五月警告香港与内地市场股灾可能已经暗流汹涌,九月警告市场疯狂后是一场严重的危机,当时许多人讽刺这位杰出的商业投资战略家不懂股市与金融,2008年三月对市场对股市与香港楼市再度发出警告,同时指出美国的次贷危机将深刻打击全球金融市场,股市并不值得买入,当然现在我们大家都知道他的这些警告与后来发生了什么?这还是最近一次他的市场观点。

据本人研究许多相关资料所知,他六十年代出道,七十年代搞房地产成就事业基础,他在八十年代初全球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时悄然买下香港和欧美,东南亚多地的产业土地为其后来事业的更大腾飞奠定了基础,在市场最低迷时买入的东西实际上在最繁荣时会形成超级巨额利润,在这里我们不能不佩服这位老前辈的战略眼光与对市场,经济,金融核心发展逻辑的深刻把握,同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预设进入大陆市场,他在世界石油市场经历了八十年代的不景气后一九八六年前后进后石油与能源市场,他实际上获得了在能源上的巨大利润,从这一系列战略动作来看他实际上对金融风险与危机十分了解,手段与眼光毒辣,几次大危机的考验与洗礼成就了这位杰出的商业大亨,他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开始超过李兆基成为当时华人商业圈子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可谓善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他常说的话是一家企业只有握有足够多的现金流才能在危机年代获得廉价买入战略性资产的优势,同时也只有握有巨额现金流才能利用好一切战略机会,而在危机年代拥有充足的现金流既可以保证企业安全的度过灾难性的环境,也可以利用手上的巨额现金保证从银行借出更大的钱来收购大量便宜的资产,然后等待经济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长期投资收益,这绝对是可观的战略投资方法。

最近他的抛售资产到欧洲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新兴市场本轮周期的严重警告,未来几年人们将领会到这些警告意味着什么?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王建: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衰退的现状与原因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aunch your idea today.

Type FRIENDS in our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box for a free LaunchBit Startup Guide and turn your dream into reality!
From our sponsors
王建: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衰退的现状与原因
Sep 15th 2013, 08:55, by 墙外仙

  香港自二战后至回归前的长时期中,曾经保持着长期的增长与繁荣,与韩国、新加坡和台湾地区并称为"东亚奇迹"中的"亚洲四小"。但是在1997年回归以后的15年里,香港的经济增长率却显著低于其他"三小"。都地处东亚,都长期面向美欧市场由出口拉动增长,近20年发展又都是逐渐被中国大陆经济所牵引,香港的经济增长能力却为何绩不如人呢?

  1

  第一个原因是制造产业外移,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原因,也是讨论最多的原因。自中国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就把60年代以来发展成功的轻型制造业向中国内地,主要是珠三角地区进行了大规模转移,韩国、台湾和新加坡自80年代以来虽然也有产业外移趋势,但显然不如香港转移的如此彻底,所以自1997年以来,香港本地的制造业仍在继续萎缩,但其他"三小"的制造业却还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根据新世纪初期对香港经济的有关研究,说明香港本地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率是40%,转口的附加值率是20%,离岸贸易只有不足8%。

  在上世纪70年代,制造业占香港总产出的比重曾高达30%,直到80年代中期仍高于20%,但是到新世纪初已下降到5%,2010年已不足1.7%。从工业占总产出的比重看,目前香港已经减少到只有其他"三小"的1/4~1/5。因此制造业这个高附加值产业的长期持续衰退,显然是香港经济增长能力长期下滑的重要原因。

  2

  第二个原因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内地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香港的优势相分离。回顾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增长轨迹,前十年具有显著的"轻型化"倾向,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开始从计划经济的传统模式中走出来,转向了低积累、重消费的增长轨道,同时由于在80年代还是国有企业为主体,而国企在获得经营自主权后,有明显的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倾向,因此在整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增长始终是个人收入与轻工业的增长显著超过了储蓄与重工业的增长,而这种增长模式与香港向内地大规模转移轻型制造业的过程是高度配合的。特别是在珠三角地区,由于长期地处海防前线,建国以来没有布局重工业,所以轻型工业比重显著高于中国北方地区,就更容易接受香港的轻型产业转移。从香港对内地的投资结构看,60%的投资投资珠三角,超过1/3的企业注册在珠三角,成为拉动广东省经济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率先起飞的强大动力,而香港企业的产业转移也取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巨大的投资收益,并带动了香港本地经济的转口、进出口等贸易的高速发展,是推动香港经济从7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后期这近20年中繁荣发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中国经济自90年代初期开始就酝酿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转型,从重工业比重看,在1978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还占工业总产出的近80%,到80年代中期曾一度下降到45%以下,但是到1990年又回升到50%,同时,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从1988年的7.7%,猛升到1993年的超过20%,同期内中国经济的总储蓄率则从33%上升到42%,超过了新加坡为世界最高。这个变化已经不是在传统体制下由国家强制发生的,而是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自然出现的,反映的经济现实,是中国居民在80年代这十年中满足了家用电器消费后,等待向汽车和住宅等更高级消费品升级前所必须进行的储蓄过程。

  90年代后期,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推动中国的改革向产权层面发展,开始给中国城市微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在经历了十年的居民储蓄阶段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城市居民也开始具备购买住房与汽车的能力,1998年政府又推动了住房制度改革,因此到90年代后期,在中国逐渐出现了对住房与汽车的需求,到2002年下半年开始出现了居民对住房与汽车的爆发性需求,而这两大需求成为了拉动中国经济在新世纪出现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住房与汽车的生产都必须由重工业来支撑,例如,一台汽车至少需要一吨钢,十层以下的住宅每平米需要30公斤钢,十层以上还要翻倍,这就引起了中国的工业产出结构"由轻而重"的长期变动过程。从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出的比重看,到2010年已经从90年代初期的50%的上升到71.4%。从珠三角地区看,90年代以来工业结构也是越来越"重",广东省1993年轻工业比重还高达2/3,到2000年就已经对半,目前则超过了60%。

  但是香港在向珠三角地区转移了自己的轻型产业后,却没有像其他"三小"那样继续了本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步伐,而是跨过重化工业阶段,直接迈向了金融、地产、贸易和文化、旅游、教育等代表的服务业,这就使得香港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与中国内地90年代后期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动方向不匹配,甚至是渐行渐远。由此,一方面内地经济难以继续从香港经济中获得产业升级动力,另一方面,香港的服务产业亦难以从内地经济的高速增长中获得动力。

  第三个原因是新全球化改变了东亚地区原有的产业与贸易格局,香港经济则由于朝向服务业而难以适应这个变化。冷战结束于90年代初,接着开始出现了新全球化过程,到新世纪初新全球化出现了"奔腾"化的发展。巨大的外部需求不仅是拉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又一巨大动力,也由于美欧发达经济体的产业资本向中国转移,使中国的贸易结构得到提升。1994年是中国出口结构的一个转变点,这一年的机电产品出口开始超过了传统的轻纺产品出口,到2011年,机电产品出口额已经是轻纺产品出口额的3倍,占出口比重也从1994年的18%上升到48%,而这个变化是拉动中国经济朝向重工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随着发达国家在制造产业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转移,使东亚地区原有的产业与贸易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产业,利用中国发达的基础设施与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建立起新的全球装配制造业中心,而日本、"亚洲四小"和东盟诸国则与中国展开制造业内部的水平分工关系,负责零配件的供应,这样,长期以来东亚地区各经济体对美欧的贸易,大量转变成与中国的贸易,中国对美欧的贸易则急剧增长,并形成大量顺差。因此近20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东亚地区与中国的贸易增长,是围绕着这种新的产业分工联系而展开的,但是香港由于制造业萎缩,与内地在制造产业联系方面是日益松弛,香港与内地的贸易关系就难以出现80年代那样高速发展的盛景。例如,1995~2011年中韩贸易增长了足足20倍,同期内地与香港的贸易只增长了不足6倍,而导致中韩贸易获得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机械电子工业的发展,需要从韩国大量输入零配件。到80年代末期,内地与香港的贸易还占到中国与亚洲地区贸易总额的一半,到目前这个比重已经下降到只有15%了。

  第四个原因是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带来了区域结构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对香港的服务产业也有着明显的负面影响。改革前30年,中国经济的空间结构特征一直都是"东轻西重、南轻北重",即工业结构越往南往东就越"轻",相反北部和西部的重工业比重更高。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前半期,由于经济结构的"轻型化"倾向,就使得国内需求集中指向了珠三角这个轻工业比重高的地区,加之香港对珠三角地区的轻型产业转移,是珠三角的轻工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因此使广东省的经济增长得以在长期内领先全国。但是进入到90年代中后期,随着中国产业结构朝向重化工业,需求重心就开始向珠三角以北地区转移,这种"经济增长极北移"的现象,使工业、贸易与投资活动都不断向珠三角以北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带,尤其是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由于香港在地域上远离中国新的经济增长极,香港的服务产业优势就更加难以发挥。

  3

  表三说明,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极向北移动,特别是向长三角地区移动的趋势是极为明显的。珠三角地区在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经济比重的显著下降,当然主要是因为香港是发达经济体,因此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就广东省本身看,GDP占三大地带的比重还是上升的,从1997年的13.7%上升到2010年的18.6%,但是贸易的比重还是从1997年的49.2%下降到2010年的32.4%,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也从1997年的39.%,下降到2010年的21%。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广东省的GDP总值目前还是全国第一,人均GDP却早已被江苏与浙江超过,中国重工业最发达的辽宁省,2011年的人均GDP也已经追上了广东。从工业总产值看,2010年广东是8.6万亿元,而江苏是9.2万亿元,因此从工业规模看,广东已经被江苏超过。由于重工业是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轻工业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重工业比重高的地区,其人均附加值也会高于轻工业比重高的地区。2011年江苏省的重工业比重是73.4%,,而广东当年是61.5%,因此江苏的人均工业产值就比广东高出了46%,最终反映为2011年江苏的人均GDP比广东高出了22.6%。而广东在全国工业中的地位下降,对香港服务业的发展就具有长期影响。

  第五个原因是香港服务业难于和内地的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也直接受到珠三角地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发达,服务业发展日趋成熟,服务业逐渐本地化的巨大影响。例如,2011年广东省的进出口贸易也有超过四成不经过香港而由本地直接出口。2000年,广州港的货物吞吐量还刚刚超过香港的一半,但是到2011年已经比香港高出1/3。目前珠三角地区正在兴建高铁网络,建成后在半径300公里范围内将形成"一小时"都市圈,将整合进珠三角范围内的所有主要城市,由于基础设施更发达,产业联系也更紧密,估计服务业脱离香港而更加本地化的倾向也会更加明显。

  由于90年代后期以来珠三角地区贸易的本地化趋势,香港的转口贸易增长率到新世纪初就到达了顶峰,其后就不断滑落,1991~2000年是年均12.9%,2001~2005年是年均8.7%,2006~2011年则是7.5%。转口贸易下滑也促使香港转向新的贸易方式,就是发展服务于内地的离岸贸易,有分析说明,香港的离岸贸易额已占到内地贸易总额的13~14%,但正如前面分析指出的,离岸贸易方式的附加值率远低于本地产品出口和转口贸易方式,2010年只有6.7%,因此贸易方式的变化虽然是香港寻找新经济增长动力的重要举措,却不是找到了更强的增长动力。

  以上是从制造业以及香港以外的角度分析香港问题,下面还需要对香港本地的服务产业结构做一些分析。自香港回归以来,历届香港特区政府都把"四个主要产业"和"六个优势产业",当成是香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主要促进发展对象。这四个主要行业和六个优势产业,共十个产业无一例外都是服务产业,目前在经济总产出中占了2/3,在全部就业中也占了60%,因此分析这十大产业的发展状态,对于我们理解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就具有重要意义。

  分析产业发展优势一般可以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做尺度,计算方法是用一个产业占GDP的比重除以其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如果比值大于1,就说明该产业的人均产出高于全体产业水平,相比于其他产业就有更多增长空间,会引起生产要素向该产业流入,反之则反。下面我们就对香港这4+6个产业目前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4

  表四数据说明,所谓"六项优势产业",没有一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也没有一个产业的比较优势能高过金融和贸易物流这两个产业,"四个主要产业"中的旅游和专业与工商服务这两个产业的比较劳动成产率也低于"1",也无法与金融和贸易物流相比。而金融和贸易物流不仅比较劳动生产率显著高出其他服务业,并且规模大,占了香港全部产出的41%和十大服务业的62%,这种情况说明,尽管金融和贸易物流以外的其他服务业的增长势头近年来还不错,但这八大服务业中的哪一个,在未来很长的时间内都难以替代金融和贸易物流这两大服务业的地位。

  问题也就在这里。香港的金融与贸易物流产业相对于香港其他服务业的优势之所以特别明显,正是因为这两大服务业与内地的实体经济联系最紧密,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内地的实体经济早就产生了与香港服务业分离的趋势,所以这两大服务业的优势随着内地服务业的崛起,或者正在被消弱,或者迟早要被消弱。

  从贸易与物流这个香港第一大产业看,自2005年以来的年均增长率比香港经济的平均增长率还低40%,因此2005年还占到总产出的28.6%,5年以后就下降到了2010年的25.5%。香港金融业的优势目前虽然很突出,但却是建立在目前中国还没有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还没有国际化,国际资本进入中国需要借道香港的背景基础上。必须看到,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大的平原,面积超过20万平方公里,是珠三角平原面积的20倍,未来20年将会形成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都市群,会集中3亿城市人口与中国40%的经济总产出, 因此以长三角庞大的经济规模为支撑,上海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迟早会超过香港。

  综上所述,香港经济没有实体产业优势是所有问题的逻辑起点。服务业分成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像教育、医疗、文化等都是生活性服务业,这类服务业的增长依赖于居民收入的增长,而居民收入的增长则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最紧密的就是制造业,是制造业的分工发展与产出增长才引发了对金融、贸易和物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而香港由于近20年来制造业明显萎缩,与内地在制造产业方面的经济联系日渐淡漠,与内地经济原有的贸易与物流方向就很容易被改变,金融业的地位也很容易被逐渐崛起的长三角新制造业中心所取代。

  世界上不乏纽约、伦敦等服务业比重和香港相若的城市经济体,它们在长期发展中都能保持住持久的优势地位,而香港却在服务业发展仅20年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颓势,这其中的道理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不同之一,就是需要远较制造业为多的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接触,纽约和伦敦等金融中心,都是处在本国制造业的中心位置,与本国实体经济之间是"零距离"接触,但是香港由于"一国两制"的原因,却有着边界和通关的麻烦,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虽有人才优势,却无空间与时间的优势,一旦内地的服务业发展成熟,就会出现本地化趋势。

  所以,香港没有实体经济优势,服务产业与内地实体经济又是"两张皮",越来越贴不到一起,就是15内来香港经济逐渐丧失增长动力的内在逻辑,这个逻辑不改变,再过10年香港还是走不出低增长的格局,甚至可能更糟。

  面对香港回归以来经济活力下降的情况,中央政府也想了许多办法,采取了许多措施来提振香港经济,自2003年内地与香港签署CEPA以来,到今年已经连续签署了九个补充协议,但总的来说是"文不对题",因为这些措施的出发点都不是想要如何用好香港的关键战略地位,如何发挥出香港本来就拥有的制度和市场优势,而是以内地对香港减税、让利和开放各类市场方式来为香港"输血"。前几期的CEPA是着重于对原产于香港的制造业产品怎样减税和开放市场,后几期则集中于服务业市场的开放与香港人才的引进。试想在制造业已经萎缩到不足经济总规模2%,而且还在萎缩的时候,CEPA能让香港的制造业起死回生吗?在"一国两制"通关不便的背景下,开放服务业的结果就只能是香港的人才向内地流动,内地的生意却很难向香港积聚,而香港人才大量北上的结果,是只能让香港的服务业在制造业"空心化"后,也发生"空心化"倾向。所以这10年来尽管CEPA已经搞了九期,成果却乏善可陈,就并不奇怪了。

  香港的问题虽然是由于制造业的过早衰退,但是走回头路去重新振兴制造业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因此香港的出路还是在于如何发挥香港服务业的优势。由于服务业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香港服务业的前途就仍取决在未来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中,会处在怎样的地位,拥有怎样的优势,以及能发挥怎样的作用。这样的地位、优势与作用,显然不是立足于香港能观察到的,而是必须立足于中国长期发展的大局才能观察到。

——

香港落后于新加坡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几乎没有制造业企业家,企业家无能,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香港在97前的纺织、服装、玩具等四项产品称冠全球,97后纷纷搬迁到中国大陆。新加坡则不同,产业结构历经四次升级(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占GDP比重跟日本德国一样(20%)远高于英法美(13%)、香港(1-2%),四大支柱产业是石化、电子、精密机械、生物医药,本土大型著名制造业企业有SemCorp胜科、ST新科、特许半导体、立邦、SPC新加坡石油、创新科技等等,外来的制造业巨头更多,像罗罗发动机、雅培、壳牌、住友、三井、埃克森美孚、REC光伏等等在新加坡各有数亿美元投资额的大工厂。举例来说明新港两地企业家的差距,李嘉诚原先做塑料行业,之后专做房地产和水电厂投资;胜科和新科从修船起步,逐渐造船、造钻井平台,如今占领了世界钻井平台七成市场份额。

不是人家的地盘,不是人家的人种,指望英国佬用心去经营?阻断产业升级,使实业空心化,让香港回归后衰落以归咎于土共,可能正是他们的施政目标。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李嘉诚撤资连环计:等待中国危机 欧洲只是跳板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aunch your idea today.

Type FRIENDS in our "How did you hear about us" box for a free LaunchBit Startup Guide and turn your dream into reality!
From our sponsors
李嘉诚撤资连环计:等待中国危机 欧洲只是跳板
Sep 15th 2013, 09:34, by 墙外仙

最近几个月,亚洲首富李嘉诚连续在香港和内地抛售大量资产的举动引发外界的忧虑,因为素有"超人"之称的他,数十年商海遨游鲜有败绩,一举一动颇受关注。阴谋论者称李嘉诚用脚投票,是对香港批评者的无声抗议,同样也是对内地楼市泡沫的提前离场。当然,也有嘲弄者,认为它放弃了中国这块投资热土,脱亚入欧缺乏对乡土的情意。

坦白说,大家现在看不清楚李嘉诚此举的真实意图和最终效果,但我们可以找到商业教父高瞻远瞩、未雨绸缪的例子,也可以找到商业大佬虚张声势、声东击西的例子。前者有巴菲特在2007年减持11亿股中石油H股,当时市场一片惋惜之情,笑侃股神也有走眼的声音不绝于耳,后来的结局大家都知道,巴菲特虽然少赚了二十亿,但也是获益200多亿后才撤,如今站在中石油股价山巅的股民可能还欲哭无泪吧,难保当初他们也不屑于巴菲特的决定。

后者则有那个流传深广的柴斯菲尔德家族神话:1815年6月18日的英法战争中,惠灵顿指挥的英军在滑铁卢打败了拿破仑指挥的法国军队,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情报员马不停蹄地跑回伦敦把胜利的消息先通知了内森.罗斯柴尔德,内森并没有大量买进英国公债,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让交易员大量抛售英国公债。由于被大量抛售,英国公债的价格开始下跌,越下跌越有人跟着抛售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几个小时后,英国公债的价格只剩下原价的百分之五,这个时候,内森又让交易员大量买进英国公债。随后他成了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

后面这个故事可能有后人添油加醋的成分,不过商业领域的三十六计丝毫不少见。

所以,笔者以为李嘉诚此举很可能是一个连环计,包括了以退为进、隔岸观火、趁虚而入等多项考虑,而且很可能一举多得。首先,李嘉诚从香港起家,贵为亚洲首富,香港市场的作用毋庸置疑,所以,对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而言,情感是不可能脱离香港的。所以,他的撤资不是不爱香港,也不算不爱中国,这都是商人的商业算计。

前面说了,李嘉诚发迹于香港,但是同时也受制于香港,因为这个6000多平方公里和700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拥挤了太多富豪,而自由港的定位,使得它成为市场竞争最充分和发达的地方,所以,任何行业都不太可能获得超额利润。目前,香港发展的短板也很明显,不仅要面对全球经济放缓的压力,同时,更要面对内地越来越强悍的竞争,尤其是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获批,以及广东、天津自贸区的接连申请,香港的制度和区位优势必将继续降低,它的吸引力也将降低,在这个时候,李嘉诚所持有的香港物业当然也会盛极而衰。

尤其是李嘉诚这样的商人,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大风暴来临之际,他都会敏感地出售资产,这就像是种庄稼成熟了就要收割,玉米熟了如果不摘下来,风雨一来就会烂在地里。所以,现在李嘉诚撤资香港一是因为之前的投资已经成熟,可以摘果子了,二是因为播种要等下一季,现在需要土地休养和轮种,三是欧洲正提供了一个好机会。

欧债危机让那个欧洲不少公用事业都受到影响,因为成为一定的价值洼地。2010年、2011年,李嘉诚先后以700亿港元与300亿港元收购英国电网与水务业务,2012年7月,又耗资235亿港元收购英国管道燃气业务。目前,李家控制着英国天然气近三成市场、四分之一的电力分销市场以及约5%的供水市场,而英国媒体更称,李嘉诚要并购"整个英国"。

在笔者看来,并购英国不过是夸张之词,这一系列举动很像李嘉诚在下军旗,那就是看到对手可能会出炸弹,那就把手上几个大棋弄进行营。欧洲当然就是资产的"行营",因为它刚刚经历过议论金融海啸,各大市场的风险都已经释放的差不多,甚至可以说有些过度。从概率上说,欧洲短期再度发生危机的可能性非常低,尤其是美国经济正在比较强劲地复苏,欧洲也会跟着受益,这个时候进军欧洲,有抄底的性质,也是看好了复苏的气象。

另外一方面,李嘉诚所选择的多是公用事业这种收益非常稳固的板块,通常在10%左右,即便是经济危机再次到来,也绝对不会受到沉重打击,因为经济再不行,水还是要喝要用,电也是完全离不开,燃气也是如此。这个投资理念与巴菲特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老人家都喜欢消费垄断企业,可以长期持有。但是,李嘉诚在欧洲的投资也未必会是长期,它更可能会作为一个跳板,多年后重返亚太的跳板。

"李嘉诚此举很可能是一个连环计,以退为进、隔岸观火、趁虚而入,再一举多得。"

不信的话,你看香港,尤其是大陆,在这波金融海啸面前,其实中国刚好成功度过了这一次劫难,四万亿投资刺激确实将中国经济重新拉回上升通道。也就是说,金融危机的影响没有沉重打击中国,这是好事,但也有坏事,那就是经济的风险没有释放完全。全世界的发展经历都表明,经济发展是有周期律的,十年一次的金融危机几乎是大概率事件,所以在风险没有释放的时候,就把危机控制住了,这也埋下了另一个伏笔。

就像天花,据说长痘之后,最好的治疗方式不是让痘不发出来,而是让痘发出来,让里面的毒与脓破肤流出,才可能带来生的机会。所以,现在的中国,无论叫新经济还是金砖国家,发生风险的几率都远高于欧美。在这个时候,已经成熟了一茬的庄稼,当然要赶紧收割。一旦中国经济有风险,香港也很难独善其身,这就是为什么李嘉诚要从大陆与香港两地同时撤资。

但是,从中国撤资,到欧洲投资,只是李嘉诚的连环计的前两环,他不会就此离开中国、离开亚太,因为同样的道理,对于资本而言,没有国籍可言。欧洲的公用事业本来就非常成熟,不可能获得超额的利润,而且这个领域换成李嘉诚或者换成巴菲特,其实服务上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改变。李嘉诚不是比尔·盖茨,也不是乔布斯,他不是依赖技术革命而成为世界富豪,所以他要想始终保持财富或者事业的平稳增长,光是依靠欧洲公用事业是不够的。

因此,欧洲也只是李嘉诚的跳板,他在等待中国的危机到来,无论是由楼市泡沫崩溃导致的经济危机,还是由地方债务危机造成的金融风险,只要是危机发生,那就是挤泡沫、减风险的好机会。一旦在未来五到十年里,中国经济发生这样的大危机,那对于李嘉诚就是绝好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中国各级政府一旦发生财政危机,就是钱不够用了,债务还不了,最有可能用什么方式找钱?答案当然是出售国资,国资里会有资源、土地,但是那时这些并是不最值钱的,或者说不是人们最想买。如果楼市有危机,你低价买来土地,还要大规模开发,而市场也不会短期恢复,这虽然是好生意,但是盈利恐怕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恢复。资源同样也是如此,现在山西的煤炭愁卖,不也就是这个道理,换不来现金流。

所以,那个时候来临,中国最抢手的生意应该就是公用事业,目前它基本上是被国家控制和垄断的,一旦发生危机,它也是最容易出手被卖,而且还可以卖出好价钱。毕竟,水电煤可以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即便危机来临了,生活还是要继续,这些开支必不可少。这个时候,李嘉诚就可以携欧洲的产业优势重返中国,无论是技术、管理,还是服务,欧洲在公用事业领域的积累都比中国高了一个档次。那么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既可以通过出手公用事业换来急需之钱,又能顺道改造升级中国的公用事业,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它面子、里子都赚到了,李嘉诚当然不会亏,所拿到的不也是一个相当于现在欧洲公用事业的"抄底价"。

到这个时候,你才会看懂李嘉诚的连环计有多么的厉害。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