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11日星期二

墙外楼: 西峯: 回乡楼市见闻录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Save on Cookie Cutters.

100 shapes on sale, up to 40%, at Sur La Table!
From our sponsors
西峯: 回乡楼市见闻录
Feb 11th 2014, 14:03, by 墙外仙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一:江苏南京

所在地:江苏/南京

见闻提供者:LeoZhang999

南京市人口数量816万(2012年底),虽然是省会城市,南京在江苏省内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的那种,生活节奏比较慢(相较上海),发展也中规中矩,在省内南京占据了最好的行政资源、教育资源、地理位置,但论GDP总量,苏州遥遥领先,拼人均GDP,无锡高于南京。

我对南京经济的感觉是,稳中有进。其他行业不太了解,IT业这块发展的不错,特别是软件外包产业,印象里润和,文思、海辉,诚迈等在南京就没停止过扩张,另外得益于华为、中兴推进在南京的研发中心建设,拉动高了南京IT业的薪酬,也带来了高额的购买能力,拉高了周边的房价。另外,北京上海成本高企,人员流动性高,很多企业还是愿意把研发中心建在南京。特别明显的是我们单位所处的科技园,当时我们过来时,基本是开租后瞬间租满(园区有退税优惠)。

南京楼市在2007年以前属于估值洼地,偏远一点地方(当时的观点是偏远,现在的江宁已很繁华),江北江宁2000~3000就能置业,河西龙江区域的房价不过5000~8000,而当时深圳关内的房价基本已经没有1万以下的了。南京楼市第一波调整的低点是在2008年底,在2009年以前,南京的房价远低于周边的杭州、苏州,市内核心区域房价在1万~2万,市区1万以内置业,可以买到相当不错的房子,近郊房价在4000~6000左右,远郊房子还有2000~4000的。2009年南京的房价第二次暴涨,南京的房屋均价也第一次破万,破万以后就再也没回到过1万以下。

2013年南京的房价是第三次大涨,但比起2009年那波的上涨幅度只能是小儿科了,不过鉴于房价已处于高位,基本已经把毕业的家庭条件不好的3年以内的那些挤出了购买行列。

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前几年在一起共事的那些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在我的影响下(至少我这么认为)基本都已置业,最迟的一个赶在2013年大涨之前。如今还没有置业的,特别是刚毕业不久家里条件又不好的那些小孩,基本处于买不起的状态了,南京近郊的房价早已破万,远郊也难找到8000以下的房子。当前同事里边看跌房价的少,看涨房价的多,没买的,真的因为实在买不起。需要自己攒首付,自己付月供,毕业3年以内的,除非单位特别好,其他的基本没戏。

整体我对南京楼市的感觉是,刚需凶猛,放租的租金回报尚可。

当前南京的房屋均价是1.75万(数据来自于安居客二手房均价,我不太信政府的统计口径),中心区域带好学区或比较高档的小区能卖到4万以上,城区房价整体在2~3万这个区间,近郊1~2万,远郊6千到1万。2013年中,南京把高淳和溧水两个县并入了南京市,这等于把南京的版图扩张了近一倍,未来南京的房地产市场还大有可为,但刚需们估计要被挤到更远的地方置业了。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二:陕西汉中

所在地:陕西汉中
见闻提供者:沧海一豆Isaac(雪球网友)
————————————————————

1、陕西汉中,西部四线地级市,经济在全省属落后,自然环境在省内属一流。位于一个面积不小的河谷盆地中,城建基本上没什么限制。整体经济不发达,有一些三线留下来的老工业,人口大量外流(常住人口比户籍人口少近20%)

2、市区新建楼盘基本3000以上,好地段(风景好或较繁华的)价格4000多,部分高端盘多层部分有破5000的。从收集到的房产广告来看,自2010年以来价格基本上没有上涨。

户口这个没有特别了解过,但省上有本市山区迁出数十万人口的计划,落户应该较为容易。

政府这几年以各种名义圈地,东西南北几个名头超大的新区加起来接近现有市区的10倍,政府指望2020年市区人口超过100万。但目前受制于资金和政策的原因,几片已经开发到一半的项目被叫停(已经为此征了大片土地并修好了一大堆俗称"炮楼"的安置房)。

3、许多楼盘(特别是4000以上的高档盘的高层部分)被各类单位以"团购""限价房"等名义大量买走,实际价格往往只相当于标价的七成以下。西部小城体制内人口占比极高,多数人家都有一个以上这类购房机会,本地58同城赶集贴吧上转让购房指标的广告极多,对市场冲击非常大。这类"限价房"实际上算是"单位集资建房"的复活版本,据说也算保障房性质,虽然有违初衷但确实极大增加了供应。

家就在本市的年轻人,基本家里早早就给准备好了房子,很少听说有贷款的。按揭购房的主力是在市区工作的辖内农家子弟和一部分进城农民,但符合这些人承受能力的房子往往在郊区(当地标准,绝对距离不远但缺乏配套生活不便),很多人宁愿购买市中心较老的二手房。

开发商良莠不齐,恒大是目前唯一进入的全国性大开发商。房屋质量问题、烂尾纠纷、土地产权纠纷时有发生。整体开发品质仍然落后,有几个商铺算是不错的配套了(总共就40万人的市区难道还能整个万达不成)

4、本地指望新增购买力的卖点主要有三:山区移民、回乡置业和旅游度假。第一条的人口购买力太低且市区缺乏足够就业机会,多数选择在县城购房或在集镇自建房后出外打工。第二个也就是少部分在外打工有一定成就的辖内农村人口买账,主要消费对象是那些4000多的高价盘的"市场价部分"。城市子弟出来的没听说谁专门回去买套房子就为过年住几天的。至于第三条广告做得山响,本地确实有不少在省内属于稀缺的山水景观,但仍欠有效开发和宣传,在全国范围更是没什么吸引力,指望这个炒热楼市短期内很难。

居民整体心态温和看空,用我娘的话说就是没有年轻人的城市还有什么搞头,很少有人把本地房产当做投资对象。当然普遍也认为价格不会再怎么跌,毕竟"钢筋水泥也差不多值那个价了"。子女不在本地的老人,购房多为改善居住条件并将原有的单位建房出手(毕竟这些老房子地段往往非常好,且购置没花什么钱)给在外的子女购房用,囤房的少见

总体上,楼市完全由自住需求支撑,相比一线城市的火热算是另一极端。但另一方面,只要政府不作死大建新城(或者穷得建不起新城),当地也无大量游资出现,房价也无出现泡沫和崩盘的可能性。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三:另一面看上海

——————————————————-
所在地:上海
见闻提供者: coffeebeanMM(雪球网友)
———————————————————
看了下写上海的帖子不多啊,来写下。

上海,也称魔都,房价凶猛。

爸妈家的房子,在上海中环,靠近复旦大学和五角场,周边配套不错,02年妈妈同事买的一期,当时是3700/平方,几个月后开二期,变成4500/平方,还好妈妈英明买下了。05年我们搬入的时候,价格变成接近1万/平方。08年10月左右卖17000/平方,现在卖35000上下。

当时我们小区对面的另外个小区,规模比较大,因为是上海建工造的,所以比我们小区要贵1000块。第一批买入的很多都是温州投资客,晚上穿过那个小区的时候亮灯率很低。这十年经过几次洗盘,大部分是自住客了。

自己现在住的房子,属于内环,靠近一个大公园和一所大学,10年下半年买入的时候3万/平方,前几周路过中介,看挂牌差不多是4万/平方。

周围的同学朋友,上海本地的,过去几年因为结婚的关系大都在父母资助下买了房。只要是工薪阶层的,基本上买房都是穷尽了双方父母和自己工作几年的大部分积蓄,大部分人买的都是90-100平方的房子。第一份工作时,公司里的外地同事,因为看到05-07年房价涨得那么快,想想以后应该也是在上海工作下去的,也大都买了房,但是因为工作时间短,而且很多人当时还没对象,能力有限,所以大都买的比较偏远,在外环那一带,当时07年左右的价钱在1万/平方左右,现在很多基本也都是3万左右的档次了。

除了结婚等原因的第一次置业之外,随着宝宝的出生,许多周围的朋友觉得当时的房子小了点,比如要请个住家保姆,比如父母来照顾孩子可能得住上一段,所以有些朋友会把自己当初买的小房子卖了,再加点钱,再贷个款,再去买个大点的房子。由于房价实在太高,而且二套房的首付要70%,利率上浮,一对80后小夫妻能够在不卖掉目前住房的情况下再去买一套房,这样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所以,我对之前帖子里有人说的上海的同事基本都有两三套房这个说法是持保留意见的。如果不是有拆迁或者父母的大笔资助(比如官二代富二代或者一些高级知识分子),这对80后的人在上海而言应该说是比较难的。

关于上海房价未来的看法,因为实在太多外来人口不断涌入(媒体披露过,上海一年级小学生50%以上都是外来孩子),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很多教育,医疗资源都集中在市区内环中环以内,所以基本上同龄的朋友们大都认为,内环中环内不太会跌。事实上,过去几年上海房价的走势基本是,暴涨à一段时间不太涨或者略微小跌à 再次暴涨,如此不断循环,从某种程度似乎也验证了这样的看法。

但另一方面,很多早期通过投资上海房地产发了大财的人,却越来越担心整个中国的系统性风险。一个在上海有10 套房子的第一份工作的partner,在12年年底把自己在上海住的房子之外全都抛了去曼哈顿买房。自己公司里的许多高管,70后出生抄了整个中国大底的人,也都在部署卖房移民。自己一个76年的朋友,就在11年国庆在波士顿买了哈佛旁的房子,每个月的租金去掉税,管理费等等,还有的多。自己公司的CFO,也在去年国庆去芝加哥买了公寓。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四:转型中的慈溪

————————————————————
所在地:浙江宁波慈溪
见闻提供者:@胡晓山(新浪微博网友)
————————————————————
老家在浙江慈溪,整个县大概100万当地居民。慈溪是宁波下面的一个县级市,是传统的百强县,一直以来就排名在前十名,近几年已经跃升到前五了。经济自然非常发达,中小企业集群模式的民营经济是起特色。比较发达的产业有——家电,电气,塑料配件,小五金等,大都可以归为外向型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轻工业。由于民营企业发达,遍地都是大大小小的工厂,当地居民的富裕程度也是可想而知。豪车,奢侈品,早在五年前就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主流消费,酒吧、饭店、洗脚店等第三产业也非常发达。当地有大量的外来人口流入,映像中,外地人口的流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中期,具体到底有多少外地人口,我也不去找了,有一个现象可以说明外地人口占比的大致比例——到了年末,大街上的人流量明显减少,非常类似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四:转型中的慈溪

我们先来看一些慈溪基本经济数据。201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711元,同比增长10.5%;全市GDP 948亿元,增长9.4%,增速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但全市11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565.06亿元,同比增长仅仅1.9%。相反房地产增长迅猛:当年完成开发投资127亿元,增长65.2%。商品房全年销售80亿元,增长32%。

从房地产对比工业企业,我们大致能够推测慈溪制造业的困境,以及整个慈溪经济结构目前的困境。

慈溪房价,最早一次上涨是在2003-04年,在这之前,主流的新房大概在2000-3000每平米,在这之后,迅速上涨至8000左右。这个价格一直维持了不少年;第二波上涨是在2008年四万亿大投资之后,2010年达到高峰。中高档的楼盘推升至16000-18000,一般的也在12000-15000之间。绿城开发的顶级楼盘甚至攀升至25000-30000每平米,并且很快并消化大部分。当地有钱人集聚的某个连排别墅楼盘,单栋别墅上涨至1000万左右,而在03年前,仅仅是50万-100万。2011年以后,房价开始回落,2013年并没有跟随一线城市的反弹而反弹。目前来看,中高档的楼盘已经下探到12000-15000一线,而非一线开发商的楼盘已经下探到8000-10000,之前提到的那个别墅楼盘已经下跌至800万左右。

也是在2008年之后,一线开发商开始陆陆续续的到慈溪来开发房地产。雅戈尔、绿城、华润置地是最早的,之后有金地,保利,复兴,2013年还有碧桂园和龙湖地产。楼盘供应是非常大的。但是,消化新增楼盘的主要是当地人,原因是因为慈溪的产业无法吸引,或者说无法容纳高收入劳动力,大量外地人在当地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劳动,他们的收入根本无力负担这样的楼价。伴随着房价上涨和一线开发商的入驻,慈溪的主城区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扩张,而且还在继续,拆迁也成了必然。当地拆迁的政策,分为基本农田和宅基地两类。基本农田的补贴非常少,个人认为是一种抢劫。我们家的地拆迁时支付了3万一亩的拆迁费,而之后绿城买入的地价大概是700多万一亩;宅基地的拆迁费相对比较充裕,一般来说,有房子建筑成本的补贴,建造期间的租房补贴,以及建成后按每人80平米的房子形式的补贴。

当地人对于买房的热情,肯定是很高的。但是,不得不说,08年之后的那几年几乎是个顶峰。公寓房,拆迁房,工业用地,商铺,甚至是农村的宅基地交易实例,经常能够耳闻。目前虽然已经经历了一波下跌,但是当地人对于买房的风险,几乎毫无认识。手上没几套房子,那在社交场合绝对是要被鄙视的。

从负担能力来看,由于制造业积累的存量财富,房贷给家庭的负担并不大。但是有一点是需要说明的,由于当地居民大都用用大大小小的工厂,而工厂的负债率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从个人的实际感受来讲,08年之后的那波加杠杆,以及之后的一系列政策,严重的威胁到了慈溪的金融健康。地下钱庄,民间借贷,高利贷非常流行,时不时的会听说工厂主逃跑,或者工厂因为联保被清盘破产的事情。工厂的资金链的健康程度严重的威胁着慈溪房地产的稳定。

我个人对于慈溪的楼市并不看好。我觉得能够维持目前的楼价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而楼盘销量肯定会逐年下滑。哪天看到开发商因为资金链紧张,大折让的甩卖,我认为是不奇怪的。

一个地区的房地产,背后是非贸易品的价值。有人说,房地产就是非贸易品的折现,我认为不无道理。慈溪,建国前,是以西瓜、盐、棉花为主要产出的农业区,工业沉淀一穷二白,主城区是建国后从慈城迁来的,文化、教育、医疗、商业、交通、景观资源向来贫乏,不要说和宁波、杭州这些二线城市比,甚至和周边的几个县级市比起来,都是缺乏沉淀的,这样的非贸易品沉淀显然无力吸引外地人口的流入。

而由制造业吸引来的外地低端劳动力人口,又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无力形成有效的消费需求——这一点可以从城郊的农民房出租火爆得以应征。当地人的消费需求毕竟有限,而且随着传统制造业越来越失去盈利能力,当地年轻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宁波,杭州,或者上海北京这样的大中城市。

过去由于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财富效应支撑着当地房价的上涨,在未来几年中几乎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新增财富效应了。中小企业,大都在经历痛苦的转型,而这种转型对于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来说,几乎是九死一生。汇率,劳动工资,利率,原材料的波动,产能状态,环保等各个方面都在威胁着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的生存。除非由国家层面导入大规模的国有企业投资或者技术帮助,我对于未来5年的慈溪经济非常的悲观。

面对需求端的疲弱,以及这几年城区扩建和改造所带来的供给端的扩大,慈溪的房地产自然也将是风光不再。

从文章开头,12年的经济数据中,多少在应征我的这一观点。虽然悲观,但毕竟是自己的家乡,祝福家乡吧,能够在痛苦的转型中,找到新的希望,一如他们的先辈,带着满身的海咸味,和不甘贫困的冲动,奔赴全国去寻找富裕的希望。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五:中原郑州

———————————————————————
所在地:河南郑州
见闻提供者:@imliver、@Makalokaine (雪球网友)
———————————————————————
@imliver:

河南省郑州市,人口1000万多点吧,著名的屌丝之城。主要商贸业吧,近两年引进些富士康等劳动密集性企业。

河南人口大省,我本人是小学时随父母工作调动到了郑州市,郑州市土著很少,工作认识的人(机关单位)基本没啥老郑州。从小到大的同学都是郑州土著,但有经济实力的不多。

地市到郑州市的人很多,除了刚毕业的屌丝多之外,很多机关单位的。做生意的普遍感觉都比郑州土著强。郑州土著有钱的很多都是都市村庄的,出租个房子,做个生意之类的,感觉在郑州市弄个家庭年收入20万应该是不太难。

房价方面这两年涨的很快,我看安居客发的郑州市涨幅从2011到20113年涨了40%,我觉得数据靠谱。

郑州市几个脚手架多的地方涨幅确实很大,带动一些二手房也涨了不少,而且据说新房卖的还不错。25000左右的建业天筑据说卖的就不错。政府说房价均价7000多,其实位置不太偏的基本没9000以下的啦。郑东新区的高层基本12000 ,二手房多层的电梯房基本15000 ,大多20000左右。

郑州就是太缺乏多层的电梯房。据说周边地市的人很多都在郑州市买房。郑州市老城区面积很小,近几年框架急剧拉大,感觉有些泡沫,但也不大。像我们30来岁的买个2套房以上的很多。

房价对有点经济实力的人来说确实不算高。虽说不便宜,估计房价在这种省会城市不会咋跌。至于涨幅估计看郑州市本地经济情况和地市经济情况啦,中原城市群里面虽说没啥富裕城市,但也不算太穷,中国包括河南人多,估计房价不在于人均收入,而在于能买起的人是否够多,有整个文章的话希望西峯给我发份,谢谢。

@Makalokaine:

数字基本都对。但年收入没有20万这么高,普遍家庭年收入要低很多,这个朋友大概描述的是自己的圈子。

他说的数据是没错的。不过逻辑有问题,基本应该都是看到或者听到的数据。像我们去聊天,一般都会说哪个小区,谁是开发商之类的。然后关于电梯,应该是一梯几户的问题了。

整体来说,市区价格我觉得还好。东区是贵的。 最贵的是银河丹堤2期的260平方户型,2.4-4.2万。我是对那个结构不满意,所以没买。而且郑州是刚刚开通了地铁。如果有心研究地铁的人,会知道每条线路的规划,然后在对应的地铁口去投资的。所以不谈具体个股,只聊宏观,意义不大哈,要说具体位置具体小区才有得聊。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六:江城武汉

————————————————————————————
所在地:湖北/武汉
见闻提供者:@冷酷的Noah(新浪网友) / @鹤鸣(雪球网友)
————————————————————————————
@冷酷的Noah(较为乐观的看法):

武汉人口截止2012年底,根据公开统计数据为1012万。武汉本身的经济实力放在全国来讲是上不了档次,关于武汉,全国人民估计只记得鸭脖子和李娜。

这两年感谢满城挖的阮成发书记,反正弄来了武汉人民干几辈子都还不起的钱。城市基础设施原先落后上海十五年,现在拉近到只落后十年左右。由于经常在武汉上海两地互相跑,个人感觉武汉人买房,还是比上海人幸福得多。幸福在哪里?数据列出来看看,都来自统计局。武汉上海两地公务员灌水的水平估计也差不多,我就不挤了:

2013武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0000元(来自市长唐良智报告)。

2013上海城镇居民人均收入43851元。

2013武汉二手房均价8800元。

2013上海二手房均价30000元。

按照统计局的数据,武汉人一年能买3.4平米,可以买个小洗手间,上海人一年能买1.4平米,大概还能把马桶放进去,当然,上海人民还是很自豪的。

若各位觉得统计局数据不可信,那我来举个实例来对比。武汉地理核心地段江汉路,往北直线距离8公里,武汉常青花园,大型社区组团,建于90年代末,有地铁,房屋均价8500左右。上海地理核心地段南京路,往西直线距离8公里,花木镇,大型社区组团,建于90年代末,有地铁,房屋均价30000左右。无论是个人感觉还是灌水数据,就买房而言,武汉人幸福感肯定比上海人高一大截。

去年一年由于自己需要买房,跑了很多楼盘与二手房。看很多现象比较有趣,供大家参考一下:

1. 单价过万的房子涨得很慢,单价6000-8000的房子涨得很快。

2. 大量武汉周边人士来武汉买房,几条铁路与高速像抽水机一样把湖北其它地方人都吸过来,出武汉市小城镇人口在下降。

3. 拆迁户买房很凶猛,购买力很强,而且拆迁后购房,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最后来说说年轻人买房。武汉,大学毕业四五年,总体来讲年收入在五万很正常。小两口毕业五年后能有个七八万收入。如果准备花50万买房,现在出手,还能在轻轨或者地铁末端买个靠谱的80平米的二手房。虽然看上去远一点,不过首付只要15万,还30年的话,月供大概只有2500元。如果你能力正常,再干五年,这么点月供算不上什么。显然这在现在的上海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你就像我一样,想过点懒散的日子,不去想发大财,武汉还是挺宜居的。

@鹤鸣:

近两三年,武汉房价涨幅最大的是主城区边缘地带,内环可比地段和楼盘的房价涨幅不大。买房的主力是80年代出生高峰一代,家里出首付,也只能在靠边一点的地方买。城市中心区(二环以内)因城中村改造带来的供应非常大,价格被抑制。

长期来看,巨型城市房地产价值的结构性分化与房价总体波动的重要性相当,而人们往往不重视这一点。比如主城区边缘带教育、医疗和商业等配套太差而且难以改变(特别是中小学和医院),80后购房高峰期过后,前景黯淡。

城市中心区2008年以前的房子大多在120平米以上,武汉十个城区120平米以上二手房平均每周总成交不到30套,而挂牌量超过六万套。大部分地段一般、小区环境一般的大面积存量房有价无市,随着时间的推移,折旧、未来的房产税以及加速老龄化带来的家庭人口结构变化,将使这些房子的财富幻觉大大缩水。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七:天堂杭州

杭州以其天堂之名吸引着省内外的移民。其房价也一直位列全国城市前列。2012年后,杭州的房价基本处于滞涨状态。未来的走势如何?让我们看看文中的观点。

所在地:浙江杭州

见闻提供者: @陈达博(新浪网友)

我主要以杭州主城区楼市进行啰嗦,像余杭区萧山区从行政规划上来说,虽然也算主城区,但由于这两个区没有同城待遇,和其他区是不同的,所以在本章内就对这两区的房产不赘言了。

一、杭州市区区域与楼盘板块分布

在写杭州楼市之前,首先得先简单介绍一下杭州的市区版图,我认为这对于杭州楼盘分布、楼市价格乃至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杭州之所以出名、之所以成为人间天堂,其实和那一潭湖和围绕着西湖的那一圈山密不可分。从风景来讲,这湖水、这青山,无疑是上天赐予杭城人民的最好的礼物。但是这山这水同时隔绝了杭州往西南的城市扩展,还顺便连带着湖水山地一圈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风景区。为了保护西湖,杭州人民也算牺牲无数,连以前最市井最繁华的的湖滨延安路等商业地带都一律限高。其余的贴近风景区的一些地区就算适合居民居住,也因为各种生活配套无法跟上,无法成为大型的居民区,而成了宾馆、饭店甚至军队政府办公场所。从某种程度来讲,用"三面云山一面城"以及"一城山色半城湖"两句,拿来形容杭州的城市地貌是最贴切的。除了西湖山水之外,还有一条潮水汹涌而为天下知的钱塘江,则隔绝了杭州往南扩张的脚步。

正因为此,1990年之前,杭州真的很小。一共也就6个区:上城区、下城区、拱墅区、西湖区、江干区、半山区。主城区框架基本上是这样构成的:教工路(或学院路)以东,文一路德胜路以南,钱塘江以北,秋涛路以西。这个主城区区域现在依然是杭州市最核心的区域(该区域工作日车子限号通行)。对于老杭州来说,这就是他们认为的杭州主城区:这涵盖了上城区、下城区的大部分、西湖区的一小部分、江干区极小一部分。杭州最好的医疗、教育、商业资源也集中于此。湖滨解放路——武林门延安路是绝对的市中心商业十字轴线,在很多年内,杭州人民的各项生活内容基本在该区域完成。这就是杭州的最核心地块,也是很多人认为的这里才是真正的杭州。

当然了,老市中心地方小,新楼盘多年难得,那价格自然就高了。所以老市中心的新房房价,对于普通人来说毫无意义。以目前还在售的新楼盘来讲,从新华园(45000 )到武林一号(70000 ),这样的单价看着都是让人绝望的。所以,普通人的新房梦只能从外围开始。

幸好,杭州不是永远那么小的,屌丝们也会有春天的!90年代后,全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轰轰烈烈的开始,杭州也未能免俗,开始了向四周扩张的脚步。普通人的新房梦也有了实现的可能。

杭州城东:

说到城东的扩张,最绕不过去的就是钱江新城板块。钱江新城东临钱塘江,南靠复兴地区,西依秋涛路,北至钱塘江二桥、艮山西路,占地面积约15.8平方公里。原来该区块是破旧厂房及部分农田的混合地块,从2001年前后,杭州市开始了钱江新城建设。

如今新城内醒目的"日月同辉"标记不仅是杭州新地标,区域内林立的高档写字楼和高级宾馆、豪华shopping mail更代表着杭州城市建设从城市1.0版向2.0版的蜕变。我们都知道,虽然摩天大楼不能代表现代化,但是现代化肯定有摩天大楼。这里以后必将成为杭州最重要的商业中心,最集中的总部中心,最时尚的都市中心。虽然现在离成为目标尚有一段距离,但是该区域的建设已经初露端倪。在这么重要的地区,房产的价格当然也是极为惊人的。目前该区域内几乎没有新的住宅项目,二手房价格基本稳定在35000 以上,超豪华的那种40000 ,50000 都有的,但是都不具备特别代表性。一些名为商业地产但实际可以用来居住的商品房,基本价格也在35000 左右。

城东新城则是钱江新城向东,向北的另一个延伸段。该区域隶属江干区所有,由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负责管理。根据官方解释:城东新城是杭城的东大门,上海、宁波进入杭州主城的必经之路。根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城东新城位于"一主三副六组团"总体布局结构的几何中心,南接钱江新城,东联下沙副城,是杭州实施"决战东部"战略的核心平台。杭州最主要的两大交通点,东站综合交通枢纽中心及杭州汽车九堡客运中心均位于此,另地铁一号线穿过大部分区域,其发展潜力和交通便捷性毋庸置疑。因该区域完全属于新建城区,一切都是由零开始,且建设时间较短,故生活配套基本等于零。但是潜力可期,故目前价格基本在22000 。

至于下沙副城,从副城这个名字上讲大家都知道这应该是离杭州主城区很远的一个地方了。但从交通上来讲,从下沙管委会到武林门(现在市中心)距离也就20公里,离钱江新城(未来市中心)则更近了。此外地铁一号线又是从下沙始发的,这在交通上又为下沙加了分。下沙最让人担心的其实是工业污染,毕竟这个区域原来是杭州唯一的国家级工业开发区。目前下沙管委会附近楼盘(金沙湖附近)价格16000-18000,沿江板块12000-15000。

在杭州东面的楼盘中还值得一提的,是九堡板块。从时间上来讲,九堡板块是杭州最早出让的土地板块。早在1993年,九堡沿江板块就有土地出让了。但是到目前为止,九堡的仍然有楼盘在售有地块未开发。这与以前杭州市政府只管卖地不管后续的作风有很大的关系。一些关键交通要道拖到现在才建设完毕,这不仅拖延了周边地块开发商的建设及卖房节奏,更阻碍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九堡沿江板块17000-20000 ,九堡客运中心附近16000-18000 。

下沙的楼盘和城东新城(含九堡板块)的楼盘是目前最适合"新杭州人"实现购房梦的地方。

杭州城南:

1996年,杭州市跨江新设立了滨江区,由原来萧山区的西兴、长河、浦沿三镇组合而成。这是杭州由西湖时代向钱塘江时代迈出了第一步,也是杭州市区向周边扩大的很重要一个阶段。杭州有了江对面的主城区,杭州也成了跨江的城市。杭州楼市的滨江板块就此开始形成。因为全是新区且为区级待遇,所以滨江区规划起点较高,建设重点集中,生活配套跟上的较及时。滨江板块到了2010年以后,其价格已经与主城区持平。目前非高大上楼盘的新房毛坯价格在23000-25000。至于高大上的楼盘,则早早超过25000 了。

因为滨江与老市中心只隔了一条江,从地理距离来说,那还是相当接近的,所以不少小康型家庭,在选择实现购房梦的时候,将滨江列为第一选择。

杭州城西:

2002年,杭州市对西湖景区的管理体制作出重大调整,成立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合署,实行"两块牌子、 一套班子"、"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同时逐渐将西湖区所辖景区范围的区域,全部划给了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为了弥补所划走的行政区域,又在后来的日子里,将三墩、留下、转塘原来隶属于余杭的三镇划到了西湖区名下。又利用开发西溪湿地的契机,将蒋村等周边的区域也划给了西湖区。杭州的大城西概念逐渐丰满。

三墩板块、申花(西湖区)板块、西溪板块都在西湖区区域内。因为无论从地域上讲,还是从规划上说,西湖区所要面对的区块较多,故发展极为不平衡。如拥有较多环境资源的西溪板块,离城区较近的楼盘价格极高。而虽然同处于同一板块的,但是离市区偏远的楼盘,则价格还是较为平易近人。西溪板块现在从16000-26000都有。三墩板块虽有地铁概念,但是地理距离实在离主城区太远,价格基本维持在20000左右。留下、转塘则尚未形成板块概念,基本上在18000左右。申花板块则分属于西湖和拱墅两个区,因为生活配套已基本跟上,且与主城区地理距离较近,其楼盘价格已基本为杭州市主流价格,目前基本维持在22000~25000。

这里还要提到一点的就是,1992年就成立的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是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十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之一。度假区位于杭州市西湖区上泗地区,区域总面积为26.66平方公里。度假区与西湖风景名胜区毗邻,东临钱塘江,西靠龙坞、灵山风景区,地势开阔平整。这个度假区基本由西湖区政府托管。该度假区与杭州主城隔山,与滨江区隔江而望,环境相当优越。但由于生活配套几乎等于零,所以这里的之江板块还是属于富人的第三住宅区域,或者周边学校(中国美院)老师的最爱,价格普遍不高,基本在15000 ,当然了,别墅排屋除外。

杭州城北:

1990年杭州将拱墅区和半山区合并成新拱墅区。在后来的时间里,也将一些其他区管辖的地区,如石桥、祥符等地也划归于拱墅区,这样大城北区域逐渐形成。拱墅区与西湖区一样,新扩区域较多,各区域之间发展极为不平衡。比如区政府附近的桥西板块,现在已经是高富帅的最爱。因为由运河的环境资源,加上区政府的生活配套优势,价格在22000~25000。而一些如什么北软板块、大桥西板块、田园板块,价格多在16000-18000左右。当然了一些开发商的品牌溢价则完全可以突破以上范围。比如同在田园板块,金隅田园外最高只能到18000 ,但是绿城西子的田园牧歌则轻松突破22000。

杭州的南面是江,西面是山和湖,只有东面和北面范围较广,最适合延展。所以北面星罗棋布的分布着不少零星楼盘,如石祥路沿线,运河支线沿线等等,但由于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再加上城北与各大商业综合中心的距离,导致其楼盘定位较为偏下。毕竟在黄龙商圈上班的,可以选择城西的楼盘,钱江新城商圈的呢,可以选择城东的楼盘,至于武林广场商圈的,既可以选择滨江,也可以选择城东。所以城北的楼盘客户聚拢度远远不及其他区块。

二、杭州的房产价格的历史变化

1998年,杭州主城区商品房新房房价基本在3500~5000之间,考虑到当时大家的收入,其房价还是略贵的。尤其是当时房改不久,市场上有众多的二手房甩卖。这些房子房龄不老,结构也尚可。与二手房相比,新房是非常没有性价比的。除了一些略有余粮,为小孩结婚而贡献首付的家庭外,大家似乎都没有购房的需求。所以当时新房价格不温不火,这阶段在我的印象里应该是持续了蛮久的。当时最热的楼盘是万安城市花园,位于中河路沿线,绝对的景观和市中心,医院学校就在身边,其价格是当时的标杆5000。

2001年,杭州的主城区已经扩张了不少,滨江、城西的大面积楼盘开始交付。由于有大量远郊新房入市,所以老市中心楼市单价基本上还是维持在5000 左右。当时最热的应该是贴沙河(杭州古城河)的沿线一带新房。离武林广场近,又有贴沙河公园景观,单价在6000左右。而武林广场的白马公寓是杭州最大的豪宅,达到了7000。

2005年,这个时候,全国楼市已经开始有很大的升温了,温州炒房团应该也是那个时候出现的,而杭州楼市的价格自然也是高歌猛进,轻松破万,当时人人都觉得房价怎么可能那么高,但是没想到的还在后头。

2007年,房价热的发烫,前几年的几次"空调",让大家更加意识到房价只能升不会跌,这个时候杭州老的主城区已经基本没有什么新楼盘了,大部分的楼盘都在曾经的远郊,现在的市区里面了。当时钱江新城板(当时一片荒凉,啥也没有)块房价已达到15000 。而一些所谓的豪宅,则轻松达到了20000。

2008年,金融危机,各大开发商均风雨飘摇,纷纷开始打折抛售,下沙沿江板块回到了5000 ,新的主城区也能找到15000 的新房子。

2010年,经过最汹涌的那波狂涨,杭州主城区已经找不到20000以下的新楼盘了。

2013年,其实杭州楼市房价在2012年之后一直处于滞涨状态,总体价格和2012年相比基本持平,这与北上广深房价的一路高歌猛进拉开了不少距离,与南京等城市相比,杭州的房价不再让人咂舌。

三、杭州楼市的消费群体和房价波动

从一定程度来讲,杭州不是杭州人的杭州,而是浙江人的杭州。在没有限购政策之前,但凡有点能力的浙江小私营业主,怎么着都要为自己或者为家人在省城购套房,所以从房屋一开始市场化销售以来,杭州的房价一直都排在北上广深之后,深为大家所知的。所以杭州楼市的消费群体,不仅仅是杭州人,确切的说是浙江人,消耗房价的是浙江经济。

因为有浙江那么多大大小小的"老板"的购房需求支撑,所以2012年之前杭州的房价一直就像近期的创业板指数,气贯长虹。就算有一段时间回调,但是等回调之后,其房价的拉升就可以轻松就吃掉前期的跌幅。"杭州买房绝对不会亏"这仿佛成了真理。

但是很多人没有想到的是,十年的房产牛市,其实已经将改革三十年来浙江制造业红利消耗殆尽了!像前面有位老家在慈溪的网友提到的那样,慈溪房价上涨无力的现象其实也体现在了当前的杭州。只是由于杭州的政治地位、城市定位且户口优势均大大优于慈溪,故目前来说,房价尚有余力上涨。但从未来三年来看,我不认为杭州房价还能大幅提升。能在目前地价基础上能卖得动房子已经很好了。当然了,前提是中央政府仍旧保持目前的经济政策。

至于为什么浙江经济这两年为什么这么一塌糊涂,那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四、未来杭州房产展望

未来三年内杭州房产大概会有四个可能性:

第一个可能:新鲜面粉一定会比过期面包贵。老城区内,新鲜出让的土地楼面价格一定会大大超过隔壁区域老房子的市场售价。

第二个可能:品牌面包一定会比普通面包贵的多的多。2009年以后,很多房产大鳄出现在了杭州,比如万科、保利、中海、龙湖、绿地等。但从结果看,虽然房企大鳄销售业绩不错,但是在杭州影响力似乎都一般,品牌溢价率更是几乎没有。甚为可惜的是,保利、中海竟然和杭州本土房企的昆仑、华元一起,被网友评为了最烂楼盘的"四大金刚"。反而是杭州本土房产的绿城和滨江,在楼盘品牌建设上,远远走在了前列。

同一地块同样品质的楼盘,未来品牌开发商开发的房子将会比非品牌的开发商的房子贵很多很多,会超过20%。

第三个可能:最好最遥远的面包不如最近最方便的馒头。杭州的地铁规划应该是非常失败的。所以远郊的很不错的新楼盘价格将会在很长的时间里面,敌不过市中心老小区房屋价格,特别是那些有学区房概念的老小区。

第四个可能:松软可口的面包永远是稀缺的。成熟区域的新房价格将非常坚挺,不会因为经济的波动而发生变化。盼望着武林壹号此类房产房价跌回到30000 的想法,恐怕会是猴子捞月般的空想!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八:福建厦门

见闻提供者:匿名
—————————————————
转了一圈没有看到厦门的,那就来写写自己的老家,也算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二线城市。

1. 福建厦门。GDP全省第3,全国50左右,人均全省第1。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全市常住人口约360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一半,并以每年约10万人口左右的速度增加。

2. 厦门房价均价约2万元,去年上涨16.9%,仅次于北上广深,高居全国第五(国家统计局数据)。厦门和香港类似,是岛型城市,岛内均价3万+,6万8万不出奇,近岛一圈2万+,再往外一圈1万+,全厦门1万元以下的新开盘项目已经绝迹。房价高企的原因个人认为是供不应求(土地供应量严重不足,需求端的话,据说是个福建人就想在厦门买个房子。。。)

3. 周围基本都是有房族,但是对贷款的承受能力相差迥异,这也主要是家庭经济状况决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基本上想买房的都买的起(说明房价还不算贵?),说起前景也是异口同声的一个字:涨!基本上亲戚们都达成了未来5-3-2的共识(岛内5万,近岛一圈3万,再往外一圈2万)

4. 个人看法,厦门的稀缺性在福建省内是毋庸置疑的,环境条件在全国名列前五,在省内的产业基础较好,使得人口一直保持净流入状态。同时供应端较为稀缺,岛内近3年只出让了2块住宅用地,岛内的人口密度已经超过了香港的人口密度,新房库存量较少,这些数据都是促使厦门房价上涨的推动条件。个人认为,房价涨势还会继续维持,长期来看,房价是否能涨到更高水平,将有两个主要条件决定:1.厦门的产业是否能够继续升级,经济总量能否持续高速发展,这将决定未来人口的流入速度。2.岛外较大的潜在土地供应能否在供应端真正体现出来。

5. 虽然也算半个相关从业人员,对于房价,本人也是各种看不懂(说真的,已经很贵了,但分析一圈下来,似乎还能更贵)坐等各位答疑解惑。

回乡楼市见闻之九:蜀都郫县

我来说说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郫县。夹在成都市西部,都江堰东边。
早年郫县最出名的豆瓣。现在最出名的是农科村。因为郫县是农家乐的发祥地。每一次在深圳吃过农家乐的成都人都会留上悲伤的眼泪,尼玛,这也叫农家乐?是的,大量的当过要员先后造访过郫县农科村。棕色路牌你懂的。
四川当地人有个说法,叫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可是后来机场修在双流,这下子双流县就不出叫花子了。
至于为什么有金温江银郫县这个说法呢?还是得回到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温江和郫县均处于成都上风上水的方向,被都江堰灌溉的那个舒坦喔。在两次大地震中,这两个地方,连同成都市区,那叫一个毫发无损。因为上善若水嘛。一个冲积平原,地下都是软的,你动他动,你不动了他也不动了。记得当年地震之后,郫县被划为灾区,国家分配了一个城市对郫县进行对口支援。支援的人过去一看,还支援什么喔?你们去支援我们算了。你们不是骗我们的感情吗?郫县人说,那你们回去嘛,人家也就回去了。支援结束。
据说中兴通信给全部成都籍的员工开过一个单独会议,说你们先别走,等我们成都分部搞好了,到时候你们想回去也不迟。
刚看到温州同学们说,温州人混的好的都滞留他乡了。可是成都就奇怪了,成都人到哪里都觉得,这里不行。我还是要找个时间回去。所以这次去成都就看到了这样的地产广告:一个地产商打在另外一个地产商的楼盘里面的:叫做。回家的路。
好嘛,不是在说郫县嘛,怎么说着说着又说成都了。你不晓得女人逛街买衣服会买回来一堆袜子末!
这也不能全怪我。因为成都已经把周边的几个县收编了。变成了他们的区。就是独独还没有摆平郫县。他们目前做到的就是把公交车一路又一路的往郫县开,往郫县的乡镇上开。先在交通上消灭你嘛。行政上的统一,往后慢慢谈。
为什么一直谈不妥呢?坊间传说是,郫县说,收编我也可以,反正我们最有钱的科技园,INTEL领衔的区域已经被你们收编成了高新西区,现在富士康领衔的工业港,你们也是眼红的。可是我们的条件是,你们得叫蜀都区。成都就不干了,安,你们叫蜀都?那我们叫什么呢?你们叫成都撒!我们不叫蜀都,我们那里埋的望帝丛帝他们不同意喔。那我们那里还埋着诸葛亮和刘备他们两爷子呢。这个这个资历是不是浅了一点呢?有点拿不出手了哈哈。
谈不下来,那就还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嘛。于是乎县城最好的中学于是被成都大名鼎鼎九中挂牌接管了。另外一个最牛叉的中学,石室中学也把分校办过去了。学费一年4万。五朵金花的泡桐树小学有样学样,也办个分校。学费一样,4万一年。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应该就是清华的套路了。到处圈地。也准备办的分校。合同在秘密谈判中。
钱不能被学校挣光了。于是华西医院也把分部弄过来了……跑马圈地,一个都不差啊!
最积极的当然是修房子的那些哥们了。点兵点将:最早的大盘05年左右吧,应该是在高新西区那里的中海国际社区。当时我妈妈还去看过,3000多。现在应该10000多了。懒得去看了。然后一堆小盘子在那里驻扎下来。然后到了07年的光景,中信承包了郫县县城的规划。第一块地被龙湖拿下了。修了当时最贵的房子,大概价格在6000多。现在应该过万了。之后中信自己也修了一个盘子,现在都还在卖。均价也在6000多。
总结一下的话,入住的发展商大约如下:中海,龙湖,中信,花样年,华润,铁二局,五局,置信,绿地等等。
2014年,开工了。匆匆返回深圳。郫县的同学在微信上晒出一堆飞机票。他们开始旅游了。
郫县的人口,面积之类的百度知道。
不晓得其他地方有没有泡沫,反正郫县是没有的。
因为在最新一期的城市排行榜中,成都位列准一线城市榜首。多项指标超过深圳。第二机场也开工建设。而郫县,作为成都上风上水的最佳卫星,也迟早全面落入成都的虎口之中。被全盘接管只是时间问题。

回乡楼市见闻之台湾新北:小镇的重生

这篇回乡楼市见闻谈台湾新北市的一个小镇:三峡区。三峡的人口原本停止的增长,但是由于其离尘不离城的特色,引来外来人口的涌入。其房价也出现了上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在地:台湾/新北/三峡区
见闻提供者:@投资笔记(雪球网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北市三峡区,在台北大学旁。

三峡是台北最南边的区(实际上是一个小镇)。走高速公路离市中心约25~30分钟。小镇是没怎么产业,主要是寺庙观光。产品比较有名的是三峡黑猪肉、竹笋,不过市面上的猪大部分都是中南部猪山寨的。每年初六的时候会举行神猪大赛,通常冠军猪重量在1,700台斤上下。历年最重的是2,000多台斤。今年的冠军前两个礼拜出来,只有1,636台斤,是这几年比较小只的。

三峡位置在台北的边陲地带,到现在捷运(编者注:即地铁)都还没盖。20年前就说要盖了,也通过环境影响评估,但工程预算还没编。在少子化后人口基本上是零成长,但这几年开始有新进人口进来,主力是退休族。

由于台北的房价越来越高、人口老年化。于是很多父母退休后,把市中心的房子给子女,然后夫妻搬来三峡退休。另一批主力,则是世界各地回来的台商。1970年至1990年间,年轻时留学出国、去东南亚、去大陆做生意的,现在大多是退休的时候。回来买台北,发现市中心房价高、环境又差。三峡位置刚好离尘不离城。很多人看一下环境就来定居了。这几年人口从9万多人,增加到现在约11万人。

房价展望很难看的出来。市中心涨我们这里就涨。如果以后市中心跌,这里可能会下跌。不过因为退休族进来的越来越多,这边的房子都没怎么空置,反而台北市越来越多房子是空的。也许在少子化的环境下,房价反而会继续坚挺下去也说不定。

2005年后,三峡新房子大部分都盖在台北大学一带。当时是区段征收,将一大片农地改成建地。当然有征收的地方就有弊案,三峡也不例外。当初台北大学开发案闹得沸沸扬扬的,收押最大尾的是林百欣。他儿子最近在广州拆迁的时候,强行拆了一座妙高台(可能算古迹吧)。给我的感觉他们家都是搞土地开发的,有点争议。

关于三峡区房价泡沫论,从2008年开始有,到现在天天都有人讲。2006年的时候,三峡新成屋一坪约10万台币。我09年买的时候,一坪12.8万台币。现在一坪大概是30万台币,建商开价则是喊到40万台币去了。

最近三峡房市热炒的几个焦点,由于捷运征收用地的进度比较顺利、加上捷运必须自筹财源,去年送上去的土地开发案自偿率合格,大家对捷运能建好的信心越来越大。上个月又实施国道按里程收费,撤销收费站改成电子传感器,到市中心的过路费从原本的80元,现在一下子降到15元。其他的还有实验性的台北大学双语国高中试办、三莺大桥、新北市美术馆。由于是自己的家,当然是越来越有信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

1台斤=600克

1坪约合3.3平方米

1台币目前约合人民币0.207元

——————————————

回乡楼市见闻录之江苏南通

见闻提供者:雪球网友@闲情偶不记

一直关注楼市。我觉得这次的楼市见闻倡议真心不错,民间个体感受和官方发布能相互佐证才是可信的数据信息。

我老家在南通,南通以前被称苏北城市,现在算苏中。和苏州的常熟张家港隔江对望。到上海也就1-2小时车程。

这次回家乡南通过年,按西总指示在席前饭后有意识地就房产问题向几位亲友作了交流,只言片语、浮光掠影,仅记录未核实。

1、堂哥两年前在南通的新城区起点和老城区延伸点新建设的文峰城市广场(城市新商业中心)买了套电梯公寓,当时价格13800元每平,说是目前价格维持原样。

2、表姐2013 年在市区东侧边缘靠通京高架旁一楼盘购入170平一公寓,售价192万,据说同户型房子总价过年期间略有下浮两三万元而已。

3、姑妈家在南通市区西部的虹桥新村有一面积64平20多年房龄的房改房,现出租,租金每月1500元,据说要卖的话的在46万—48万左右。

4、姨妈家在南通市东郊的小海镇,整个乡镇基本被拆光了,这两年新建了三四个大型社区,高楼林立,农民们全被"请上了楼",几乎家家户户都拆迁返还到2-4套公寓房。一楼是车库,基本被前后打通改造成老人们的居所,因为老人不愿上楼,这样方便窜门和晒太阳。据说这些安置小区的二手房价格曾到过5000多,现在4000多。

5、一个亲戚说他公司老总在南通开发区3年前买过一套房子,当时要8000,现在只要6000多了。

6、一同学说南通开发区(城区东南20公里)新开盘的"碧桂园"的精装修的洋房广告打出来只要5680。别墅也只要13000—15000

另外据了解南通土著或者20年以上来通定居的人基本都有两套以上住房,他们目前对南通楼市持审慎乐观近些年不想买也不想卖。而近几年入通的外地人觉得南通的房价类比国内其他三线城市觉得贵了,有的暂时买不起,但一定要买的。

总的感受是南通城区房子坚挺,郊区和开发区的房子略有下滑。受益苏通大桥和苏南逐渐接轨,未来城区房价能稳住,不至于大起大落。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何田: 人口集聚决定房市发展,未来转变不可避免——回乡楼市见闻点评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何田: 人口集聚决定房市发展,未来转变不可避免——回乡楼市见闻点评
Feb 11th 2014, 14:04, by 墙外仙

很高兴参与@西峯发起、@万科周刊 支持的"回乡楼市见闻"征集,在亲自写了我第一次去但一直关注的成都之后,对各个城市做个点评,具体如下:

2月8日@西峯发过来的21份见闻中,从城市来看,大体分为五类:一是直辖及境外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台北三峡区等3个;二是省会城市,包括杭州、南京、济南、郑州、武汉、成都等6个;三是计划单列市,包括宁波、厦门等2个;四是东北沿海的三四线城市,包括浙江的慈溪(隶属宁波)、乐清(隶属温州)、平湖,江苏的南通,河北唐山某农村等5个(我特别感兴趣这个村在哪里,里面提到宅基地重建、农民自建房等诸多现在"新型城镇化"相关的东西了);五是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包括陕西汉中、湖北咸宁、湖北松滋、贵州安顺、山西怀仁等3个。

除一份匿名外,以上城市见闻来自雪球网友@蓝白苍穹 @coffeebeanMM @投資筆記 @ LeoZhang999@大风飞扬 @imliver、Makalokaine 鹤鸣 JIM的春天 uvt125 风险控制第一 闲情偶不记 我家的黑皮皮 沧海一豆Isaac 水果沙拉liu woodpin Amos Zhang keke216 以及新浪网友陈达博 冷酷的Noah 胡晓山,感谢大家提供的材料,如有遗漏还请指出。

第一部分:各类城市特点总结

1、 直辖及境外城市:房价高、供应少、成熟市场特性逐渐显现

北京、上海、台北(三峡区)三个城市见闻各有特色,北京只说了三环内的楼市,对改善性需求、房价、收入水平很乐观,认为家庭年收入30-40万很普遍(比魔都上海作者预期好多了),未来三环内房价突破10万很普遍,最大问题可能来自政治危机;上海作者则认为本地人两三套房不常见,很多朋友出国,抛出上海房子去海外置业,对未来预期不佳;台北三峡位于远郊(把他跟北京、上海放一起是因为不想再单列一类,而他所属的台北也算国际大都市),人口增长主要来自中心区和海外转移的中老年人(离尘不离城),产业以旅游/农业为主,当地特产黑猪肉有好多滥竽充数的,这一点跟我们倒是很像。

总体感觉,把北京、上海两篇文章放在一起,给人的感觉是无论房价还是收入水平对比,帝都完胜魔都。我们的统计数据也是这样,2013年北京新房价格累计上涨近30%,上海约15%。出现这样的情况,应该更多是两名作者生活圈子的差异而不是城市本身,比如北京也有很多对当地没信心抛售房产的案例。但这样的对比还是挺有意思,案例中提到的央企、政府官员、金融街、学区房等庞大的"刚需",是北京不同于上海的重要特征。

2、 省会城市:杭州从天堂到地面,南京、济南补涨,郑州、武汉、成都发展当中

作为少有经历过暴涨与显著下跌的城市,杭州案例对楼市历史表现、当地政府规划、各区域特点说的很细,民营经济的兴衰是决定当地楼市前景的重要变量。而南京、济南2013年房价涨幅较大,恰好都是经济一直不如同省苏州、青岛等地的省会,或许这是因为中央控制力加强带来的。这也告诉我们,在分析各地楼市时在除了GDP之外还要考虑财富集中度、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集中度等。

郑州有郑东新区,武汉有"满城挖"书记,成都有规划和建设甚至好于北京的天府新区,三个中西部城市都面临类似的供应过大问题,大家都表示买房压力小于京沪,但需要注意的是,IT业发达的成都都难以提供丰富的晋升空间,不知道更多的中西部城市,如何为新进城居民提供更多职业,这才是房市长久发展的根本。

3、 计划单列市:宁波高峰已过,厦门因面积小、环境优势而有长足空间

宁波房价上涨主要集中在2011年以前,近年来基本没涨反跌,跌幅基本在20%以内。与同省的杭州类似(后面还有乐清、平湖等地也一样),宁波房价的调整与当地民营经济的困境密切相关,作者对未来走势不乐观。但厦门(我2012年春节在厦门过,城市不大,环境很好,岛外正处于大规模开发期)则不同,过去一年房价涨幅居全国前列(百城指数显示涨幅居第二位,仅次于北京…),城市面积小,人口增长多,作者认为未来房价可能"5-3-2",即岛内5万,近岛一圈3万,再往外一圈2万。

以前做研究时,我曾经想过把计划单列市(除了上面之外还有大连、青岛、深圳,以及虽然不是计划单列市但经济异常发达的苏州)的楼市拿来单独分析。对外开放早、本地人口少、城市面貌新、没有大规模旧城改造、经济发达、环境宜人是这些城市的共同特点,与南京、济南、沈阳等经济相对一般但因为省会聚集大量"老钱"、"政府机构多带来更多灰色收入"不同,这些城市要么靠旅游地产和外来投资性需求(如厦门、大连),要么靠大量的外来普通阶层,如苏州,房地产市场与其他城市有一定区别。或许以后有机会详细分析吧。

4、 东部三四线城市:浙江的平湖、乐清、慈溪等地高涨后正在下行,唐山某农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有"亮点"

与杭州、宁波等发达城市类似,同属浙江的平湖、乐清、慈溪,尽管目前房价较高,但普遍正在下跌当中,如乐清之前最高3.5万,目前1.5-2万,作者认为未来可能继续微跌。供应量过大、本地居民房产多、当地经济减速导致外来人口减弱或收入水平下降,是东部三四线城市的普遍困局。位于江苏的南通,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下行,但也表现出供应量大、销售不畅的局面(数据显示,2012年底南通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超过40平米,目前已卖出去的土地和在建项目相当于每人15平米左右,后面有详细图)。

有意思的是位于河北唐山某农村,开始大规模平房改造,农民上楼如火如荼,一部分自住(水费、物业费免20年,收电费),一部分卖给外来人。村支书的权利很大,连春节发的每人1000元购物卡也只能在他家的超市买东西,但村支书也难呀,部分拆迁的赔偿款没结清,镇委书记被抓,多出来的房子无人送也不好卖。展望未来,村支书将成为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节点。还有个不好评价的人情冷漠:车撞人后逃逸没人管;老光棍在家死了甚至变臭,这可能是发展当中必然面临的问题吧,有点像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圈地运动"。

5、 中西部三四线城市:陕西汉中、湖北咸宁/松滋、贵州安顺、山西怀仁等,人口净流出,经济发展是大问题

中西部三四线城市应当聚集了中国最多的户籍人口,但人口外流严重,如汉中2010年人口普查比十年前少了20%,房价基本不涨,大规模拆迁、集资建房,本地居民收入低,月收入2000是普遍现象。有个有意思的看点,如贵州安顺,一楼商铺最高达13万/平,地下商铺7万/平,作者认为泡沫很大。

过去几年,我在研究中国城市房地产投资吸引力时,将研究范围从35个大中城市扩大到全国近300个地级城市,包括了大量东中西部城市,得到一个大体的结论:中西部绝大多数城市都可能面临供应过剩问题,而东部沿海地区的三四线城市,由于经济发达,吸引更多人,问题相对不突出,这次收到的文章体现出来的情况大抵如此。但这次还发现,东部三四线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扩张快、大拆大建供应规模大、房价已超出多数居民收入的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

第二部分:对目前形势和未来走势的几点看法

1、 全面把握各地市场困难之极,房地产市场没有真正专家,实地查看至关重要

本次楼市见闻的意义在于,发现了更多非专业文字和观察数据。虽然部分参与者属于房地产或相关从业人士(包括我在内),但基本不依赖官方统计数据,而是凭借草根观察或亲友访谈的方式来获取当地信息,表现形式更加鲜活。对个人感知的关注,可能是这次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正如微博兴起后传统媒体的逐渐消亡,话语权逐渐向普通人转移。

另一方面,个人观察难免以点带面,并非当地市场的全面体现,比如北京的作者实际上只说了"三环内"的北京,与绝大多数刚需(80后或刚刚毕业没几年的外地进京"屌丝")基本无关。中国指数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五环外成为北京新房成交的绝对主力,其中五六环之间成交面积占比突破50%(53.9%,2010和2011年分别为40.6%和44.4%),六环外接近30%,五环以内只占约15%。2013年北京房价涨的多的就是五六环,比如房山区的万科长阳半岛2010年来从12000左右到现在近30000,四环以里的高端住宅或二手房涨幅相对较小。比如上海是中国高端住宅需求最大的一个城市,2013年1-11月,上海800万以上的新房共成交5451套/675亿元,北京为3689套/488亿元,比上海低约30%。

要真正把握各地房地产市场变化,唯有结合案头的数据分析和实地的楼盘调研,长此以往才能获得真正的感受。

2、 人口聚集是经济发展和房市走势的关键,城镇化速度放慢和老龄化背景下,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放缓是必然

无论是刚需猛烈的北京、上海,还是人口净流出的陕西汉中等中西部三四线城市,一个城市经济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本质上取决于其对人口的吸引力及其这部分人口的创造力和购买力。成都、武汉等地由于较强的教育实力和区位,厦门由于环境和对外开放政策,乐清、南通等地由于民营经济和相对较低的成本,引来众多企业和人口进驻,最终带来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市场起步上扬。

据联合国的预测,2011-2020年,在城镇化率达到50%之后,城镇化速度将从过去1.4%左右降至1%左右,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从之前十年的2000万人以上下降到1700万人左右;另一方面,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已接近30平米,除广东、北京、上海等外来人口多的省市外,绝大多数省市都在30平米以上。人口流入减少、现有居民住房充裕(就像多篇"见闻"中提到的很多城市人口净流出、当地人均两套房等),将使得未来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空间缩小。

我们预测2011-2020年住宅需求总量约160亿平米(包括120亿平米的商品住宅和40亿平米的保障性住宅,报告完成于2012年底),其中50亿来自新增人口,60亿来自原有居民改善,50亿来自拆迁(与前一项一起都可视为改善型需求),预计中国商品住宅的年高峰在13-14亿平米之间(2013年已达到11.6亿平米,未来个位数乃至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因此,居民收入水平能否持续增长、拆迁速度能否保持将是住宅市场发展的关键,改善性需求将逐渐取代首次置业市场绝对主力。

3、 供应过剩与不足、房价高涨与下跌同时上演,不同区域和城市的结构性矛盾难以缓解

1441b2c519e9a93fa213f3de
图:2010年及未来3-5年典型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
查看原图注:住房潜在新增供应=2011-2012年竣工面积+2013年初在建未竣工面积+已供未开工土地*容积率;城镇人口按2010年末城镇人口及城市化率走势估算。
数据来源:CREIS中指数据、fdc.soufun.com

在总量难有大幅增长、新建规模连续多年超过销售和竣工规模的情况下(2011-2020年商品住宅总需求约120平米,但2013年在建商品住宅49亿平米,其中15亿平米新建,销售11.6亿平米,竣工7.9亿平米),三四线城市供应过剩的问题需要警惕。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测算,2010年,三类典型城市人均住房面积分别为30平米、30平米、36平米。据测算,所有在建及待建项目竣工后,三类城市的人均住宅面积将分别达到36平米、44平米、49平米,分别提高6平米、14平米、13平米,多个二三线城市潜在供应十分充足,明显超出当地人口实际需要。

7亿城镇居民当中,近三亿外来人口(他们可能是农民工,也可能是有小城镇户口但在大中城市工作生活)的居住需求如何满足可能是影响未来住房市场的重要变量。目前政府的期望是放开中小城市落户,政策落地能否改变大家都就业和居住习惯(以后清华北大之类高校毕业生,如果有一半甚至更多离开北京,可能北京的房价问题就解决了),是城市结构矛盾能否改变的前瞻性指标,我个人不看好。

展望未来,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与二三线的高供应可能长期存在,政府的托市行动(或者任何一届中央都力争的"稳")仍将持续,通过加息、控制流动性、允许地方政府或信贷违约等方式来刺破流动性泡沫是万万不敢的,房地产市场的纠结仍将持续。

4、 房市混乱局面难以缓解,在房价之外我们更应关注个人偏好的变化

房地产市场作为关注度最高的市场,承担了中央、地方、个人、银行等诸多"利益相关群体",因此"回乡楼市见闻"在春节期间得到这么多人的响应。我毕业以来近8年都在房地产业,虽然近期转向互联网金融热潮,但仍在搜房体系当中,肯定还是做跟房市有关的事情。房价上涨下跌与多数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我也一直乐此不疲,写的报告和言论大都指向房地产市场量价变化和未来走势判断,经常为早一天完成所需报告并给客户而兴奋。

但实际上,在房价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关注的东西。比如我近期重看《浪潮之巅》,该书记录美国IT行业的诞生、泡沫、回归,IBM、微软、苹果等诸多知名企业的诞生和浴火重生;比如互联网金融概念下的P2P贷款、众筹、比特币,在互联网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对数据价值的重新挖掘,服务于中小企业和个人,改变了传统金融的诸多弊端(当然,互联网金融还在成长当中,问题也不少,但互联网作为一种摧枯拉朽的工具,已经并将继续改变我们的社会,房地产业也不例外);比如《老二非死不可》、《商业的常识》等有关投资和商业的书,重构了我以前的部分偏见,让我发现社会和商业的种种亮点。

展望未来,新一届政府的长效机制仍在摸索(包括但不限于土地制度改革、房产税收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城镇化和人口政策等),短期难以改变市场运行态势,房市混乱局面仍将持续。在房价之外,我们应当更加关注人的价值,关注人来人往背后的原由以及个人偏好的不断转移。对开发商及相关从业者而言,随着85后、90后进入社会和房地产市场,我们以往对社会的判断都会发生重大改变。万科最近密切关注小米、阿里、海尔等房地产之外的企业,也是要借外力来完善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

正如《浪潮之巅》、《伟大的博弈》、《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史书"给我的感受:在这个时代,唯有变化才是最大的不变。积极拥抱变化并转型,才能有未来。

祝大家马年吉祥,想神马就有神马!

本文免翻墙链接:谷歌镜像 | 亚马逊镜像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宋鲁郑:索契冬奥会,看俄罗斯的强大与脆弱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Looking for a help desk?

Try Freshdesk - the preferred helpdesk of over 15000 businesses. So easy, sets up in two minutes!
From our sponsors
宋鲁郑:索契冬奥会,看俄罗斯的强大与脆弱
Feb 11th 2014, 13:20, by 墙外仙

  斥资五百亿美元精心打造的豪华索契冬奥会,正如法国媒体所评论的,成为"沙皇"普京的光荣时刻。俄罗斯也以此成功宣示了强盛大国的回归。

  确实,仅仅巨额投入,就已经直白地展示了今日俄罗斯的实力——负债累累囊中羞涩的西方,再也没有以经济实力展示自己制度优越性的能力了(当然嘴还是硬:奥巴马就说美国不缺场馆,不用花这么多钱)。国际社会向来是现实的,苏联解体后一直想抱西方大腿的乌克兰在最后一刻重返俄罗斯怀抱,根源就在于此。俄罗斯出价一百五十亿美元和下调30%的天然气价格就瞬间将欧盟击溃。

  然而,俄罗斯如同大病初愈的巨人——九十年代的民主和自由经济试验几乎毁掉了它的元气,在向全球展现力量的同时依然未能掩饰其弱点,甚至与生俱来的、基因式弱点。
冬奥会揭幕伊始带给世人的不是喜而是惊。倒计时大屏幕仅仅到五就罢工黑屏了,开幕式必须创意般展示的五环只剩下了四环。全球注目之下接连发生这样严重的硬件问题,绝不是组织上的原因,而是俄罗斯制造业实力的真实写照(可资对照的是,印有四环的T恤第二天就在中国的淘宝网站上和国外部分网站同步销售了,而且还有中国式的幽默:T恤的质量比索契的五环更靠谱)。

  俄罗斯经十月革命再度成为世界强国之后,加工制造业一直是其短板。哪怕他们在太空赢得先机,长期领跑美国,但在地面上的加工制造业却毫无起色。最终日常生活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成了苏联模式去道德化、去光环化乃至国家解体的重要原因。

  俄罗斯在普京时代虽然再度崛起,除了政治恢复稳定、成功镇压分裂势力和迅猛打击财团寡头之外,根本的还是世界能源价格的暴涨。俄罗斯昔日畸形的经济结构并没有多大改变。今天的俄罗斯仍然基本上依靠出售能源——燃料和能源产品出口比重接近60%——换取日用工业品和其他高科技产品。所以,冬奥会开幕式上发生的令俄罗斯尴尬甚至蒙羞的一幕,并不意外(台湾有网友戏言是中国大陆造的,言外之意则是俄罗斯连这个也造不了)。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前苏联在和西方的激烈对抗与封锁中形成了偏重能源和重工业的经济结构,也一直未融入国际劳动分工体系。对能源等原材料的过度依赖,导致在苏联时代,俄罗斯经济就出现了大规模的"去工业化"现象,工业品不仅单一而且质量低劣。更重要的是,俄罗斯上下形成了路径依赖,既不愿意搞创新,更不愿意冒风险。这大概就是经济学原理上的"能源诅咒效应"。或许,试图改变现状也是普京投入巨资承办冬奥会的动机之一,就如同申办奥运会也有促进更大开放的目的。在全球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开幕式瑕疵,将成为激励俄罗斯上下的"索契":追索的契机。

  以俄罗斯的地缘政治份量,对外它能依靠的恐怕只有中国。无论是叶利钦倒向西方的时代还是西方处于经济危机急需救助的时期,俄罗斯都无法得到西方的技术支持。正如普京曾经批评的: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一些俄罗斯企业试图收购西方部分拥有先进技术的公司,哪怕是个汽车企业,都遭到无情的拒绝。俄罗斯想通过购买技术提升自己是不可能的,西方的企业也不会把核心的技术卖给你。

  俄罗斯第二个短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普京身上。1999年最后一天,普京成为俄罗斯的最高领导人。当时中国的国家领导人是江泽民。现在中国已经经历两次制度性轮替,进入到习近平时代,而站立在俄罗斯权力之巅的依然是普京。

  我们当然可以赞叹普京的奉献精神,可以赞叹他超强的能力,也可以他是民选的作理由为其辩护。但事实却是,俄罗斯的政治传统过于依赖强人。纵观整个俄罗斯的历史,无论实行什么制度,只要有强人,国家就强盛。否则国家就衰败。同样一套制度,在斯大林手上,就可以决定欧洲乃至世界的命运,在戈尔巴乔夫手上,几年间就可以令国家解体。同样是民主制度,在叶利钦和普京手上就截然不同。俄罗斯的普京现象也是传统胜过现实政治制度的另一佐证。然而,一个过于依赖强人而不是制度的民族,大起大落式的命运就不可避免。

  如果说经济发展路径依赖难以改变,那么政治路径的依赖恐怕就更无法撼动。

  诚然,许多国家和民族都有伟人现象,戴高乐之于法国,邱吉尔之于英国(此二人在二战后就迅速被选民抛弃),但伟人对国运影响如此巨大,俄罗斯大概是唯一。中国传统上也是一个十分依赖于人治的社会,但今天的中国已走向制度化,国运更是去个人化。虽然在西方的理论体系中,中国是专制,俄罗斯是民主,但显然中国的政治文明已经走在俄罗斯前面。全世界包括俄罗斯自己,都会有这样的疑问:没有了普京的俄罗斯会走向何方?面对中国,却不会。

  冬奥会开幕后,赛场出现大量空席,成为重大体育盛事少有的景象。这不由得令人联想起俄罗斯要想重新成为世界大国的第三个软肋,即人口的加速凋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经历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并且还在不断加剧的非战争因素人口危机。全国人口自1993年起灾难性地持续减少,当年全俄人口为14829.5万,较上年减少3.1万,1995年同比减少5.9万。此后,人口下降速度明显加快。到2002年,在全俄89个联邦主体中,共有66个出现人口负增长,农村近1/3的居民点人烟稀少,有的早已空无一人,不到10人的村子占到了全俄农村居民点的22%。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十多年呈负数,造成人口构成急剧老化,社会劳动力储备日益萎缩。

  这被俄罗斯人口学家称作第四次人口危机。与前三次分别由战争和饥荒引发的人口危机显著不同,此次危机发生在和平时期,并且持续的时间空前漫长。其后果将严重影响俄罗斯民族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潜力,并不可避免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其国际影响力。

  俄罗斯人口危机,表面上看是出生率下降(没有计划生育却比中国都低)、死亡率上升(特别是新生儿死亡率高)、人均寿命低(比中国低4.49年),但根源却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民主化大转型。

  苏联的突然崩溃和混乱的民主转型演变为一系列社会危机。社会生存环境的极端恶化导致酗酒、吸毒和疾病的蔓延,也导致暴力事件和恶性事故迭起,从而造成了大量人口的非正常死亡。有数据显示,90年代俄罗斯人口的非正常死亡率达到了战后的创纪录水平。政治体制的突变,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瓦解,民众生活水平的下降,对未来的茫然和担忧,大量无序的人口迁移,民族的纠纷,社会的动荡,家庭的不稳定,价值观的转变,凡此种种极大地提高了养育成本,并因此限制和压抑了人们的婚育意愿,年轻人普遍不愿生育,离婚率高得惊人。

  80年代,俄罗斯每年每千人中结婚人数在10人左右,离婚人数约占结婚人数的40%;90年代每年每千人中的结婚人数下降到5-7人,而离婚比率却大幅上升,离婚人数占到了结婚人数的60%,甚至更高。所有这些造成了俄罗斯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怕的断层式剧降。可以说,第四次人口危机是俄罗斯民族为社会转型付出沉重代价的一个具体表现。

  目前走向民主带来的成本还在延续,根据俄罗斯和联合国人口机构的预测,到2050年,俄罗斯人口将减少至7000万至1.2亿之间。

  别说成为一个世界大国、强国,就是一个文明的维系,没有相当规模的人口做支撑都是不可能的。今天的俄罗斯是否还有未来,取决于人口危机是否能够化解。至少到目前来看,尚是无解的挑战。

  俄罗斯最后一个软肋就是腐败。俄罗斯出现腐败爆炸是进入民主化转型时期。没有了党纪和国法的俄罗斯,变成了贪官污吏和黑手党的天下。根据德国透明国际的廉洁排名,俄罗斯长期在120到140余名左右徘徊(中国80位左右,得分也一直在提高)。腐败对俄罗斯的直接影响就是大量资金外逃,同时国外投资锐减。在世界银行投资环境评估报告中,哈萨克斯坦位居第47位,而俄罗斯仅为120位。不少在俄罗斯从事经营活动的企业不是在俄注册公司,而是在国外注册。俄罗斯从海关到税务,从司法到护法,国家工作人员办事"不透明并缺乏问责机制",简而言之,就是系统性腐败。

  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腐败也十分严重,但和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的腐败一直处于被遏制之中而不是恶化之中。2014年,亚洲政经风险顾问公司发表了17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度贪污评比报告,台湾名列第八,排在大陆之前(最严重的前三名是印尼、泰国和柬埔寨),从中可以看到2013年大陆反腐的成果。更为奇特的是,腐败在中国并没有产生其他国家阻挠经济发展的现象。我们可以说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腐败很严重,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三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很迅速。俄罗斯则是腐败很严重,经济很混乱,社会在倒退。

  当然,腐败只是外资停滞不前的一个原因,政治的稳定性也极为重要。虽然俄罗斯是民主国家,从理论上讲民主制度能够提供最稳定的合法性,但俄罗斯过于依赖普京一人的政治现象显然和理论较上了劲。反观中国,流入的资金一直远远超过流出,而根据研究,外逃的资金大多又回流。海外一向以批评中国闻名的程晓农教授,就认为贪官的钱70%都流回中国。不管谁都对中国如此有信心,中国投资环境还需要质疑吗?2014年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时,竟然喜不自禁地宣称,美国已经超过中国成为全球最佳投资国,也同样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俄罗斯所无法比拟的投资环境。

  面对俄罗斯,同为转轨国家的中国确实要反思几个为什么:为什么俄罗斯有财产申报制,却依然腐败,而且比中国更严重?为什么俄罗斯免费医疗,人均寿命却远远低于中国?为什么俄罗斯普选民主,却依然塑造的是强人政治,政治文明远落后于中国?

  索契开幕式最令人惊讶的应该是对苏联时代的正面表现:红色的幕景下,经济高速增长,科技突飞猛进,人民安居乐业,充满民族自豪感。这当然令西方大哗。法国新闻台I-TELE第一时间邀请专家点评,认为是对文明社会的公然挑衅。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则将这一段剪掉!(美国人干的,自然不属于侵犯民众的知情权,应该属于新闻自由的范畴)。其实没有切身经历民主转型灾难的西方是很难理解这一幕的。这未必表明俄罗斯要重回历史,而是以此来表达俄罗斯民族对昔日强盛的眷恋和对未来强盛的憧憬。只是,俄罗斯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重回大国之巅呢?

Shop Amazon Gift Cards - Perfect Gifts Anytim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人民币被高估了吗?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人民币被高估了吗?
Feb 11th 2014, 10:20, by 墙外仙

在市场认为人民币实际上呈单边走势,外国政府仍在不断要求中国让人民币升值之际,一些人却持相反的看法。

总部位于伦敦的分析公司Lombard Street Research的Diana Choyleva上周在一份报告中称,人民币估值不是太低而是太高了,未来将会走低。

Choyleva认同市场的一个普遍观点,即中国将人民币人为压低了很多年,期间积累了庞大的外汇储备。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仍被低估了,并预计人民币将继续升值。另一家总部位于伦敦的机构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预计,到2014年年底人民币将升至1美元兑人民币5.90元的水平,目前水平是1美元兑人民币6.10元,2010年是1美元兑人民币6.80元。

在2012年资本流入中断后,去年资本再次流入中国,这表明市场依然认为中国的资产定价具有吸引力。

但Lombard Street持不同看法。该公司估计,人民币在2011年达到了"合理价值",在继续逐步升值后,现在估值已经过高。

由于确信中国急需资本,长期以来中国的决策者一直鼓励资本流入,但限制资本流出,个人每年转移出境的资金不得超过5万美元。

尽管有很多绕开管制的办法,比如虚假贸易申报和难以追踪的比特币交易等,但投资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仍具难度。

据报道中国的领导人计划最早于明年放宽资本管制。但放宽资本管制可能带来的结果却难以预料。Lombard Street相信,如果放宽管制,资本流出的势头将比资本流入的势头强得多,因为投资者渴望有机会将大量现金转移出国,投资外国楼市或股市。

Choyleva在报告中写道,资本自由流动的结果更有可能是中国的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进而压低人民币汇率,推高国内利率。

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的巴尤米(Tamim Bayoumi)和奥恩佐格(Franziska Ohnsorge)做出的估计不谋而合。他们在去年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称,尽管资本账户一旦放开会导致双向的大规模资本流动,但资本流出将占主导。他们估计,资本 流出将可能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1%至18%。这会给人民币带来下行压力。

人民币走软将为中国疲弱的出口业重新注入活力,但同时也会推高进口商品价格,阻碍中国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拉动型增长模式转变的过程。

中国央行认为,目前人民币汇率接近均衡水平,并否认央行定期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等同于操纵人民币汇率。

国有《人民日报》海外版周一的一篇头版文章说,人民币可能还有小幅升值的空间,但它正在接近合理价值。《人民日报》是中共的喉舌。

这篇文章说,人民币未来将继续面临上行压力,不过升值空间将变窄,双向波动将成为新常态。文章还说,持续贬值的可能性不大。

就在从兰特到卢布等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因一轮市场动荡而纷纷下跌之际,今年年初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却持续升值。

但人民币汇率到底应该处于什么水平,以及中国资本流出的势头是否超过资本流入的势头,将成为全球经济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中国市场对于从铜到葡萄酒的各种商品而言日益重要。如果Lombard Street预言准确、人民币果然下跌,中国市场的重要地位将严重受损。

link to Chrome web sto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

墙外楼: 老愚:请做好告别人世的准备

墙外楼
网络热门话题追踪 
Take the Style Quiz

Join JustFab and get one pair of extraordinary shoes or bag every month, handpicked for you by our fashion experts.
From our sponsors
老愚:请做好告别人世的准备
Feb 11th 2014, 10:20, by 墙外仙

春节回关中老家,最震撼的事情是一位壮年邻居的死亡。

当同一条街道的迎亲鞭炮响起之际,他倒在村外的壕沟里。

过年的事情已准备停当,肉、菜、水果、干果一应俱全,在东北念书的儿子已归家,小女儿刚生了一个闺女,正在"坐月子",他和妻子等着出嫁的长女带外孙回来。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男主人勤勉、干净、和善,女主人热情、能干。他在建筑工地当领工,月薪六千元。知情人透露说,他家里存款已经有二十好几万。这一家人享有村人的祝福和尊敬。

他没有留下一句遗言。

有人说,前一天他还说,过年后要去延安打工,年薪十万。"给儿子买房娶媳妇",这是他最重要的动力。

他是突然死亡的。当新年的脚步邻近,他打算拉几车土垫垫后院。在野外拉屎的平娃,看见他突然倒下去,几分钟也没有起来,就边提裤子便喊:救人了!救人了!医生赶来,心脏已经停摆,他死于心梗。

我们一直觉得死亡是慢慢靠近自己的,而且自己要比这个对手强大。事实是,死亡就是突然出现的,他一下子就掐住了我们的脖子,让我们来不及吐出最后的心声。

我们把死亡推倒自己生命的尽头,极少去作死亡的准备。有一个朋友说,他对高龄的父母采取旁敲侧击,以墓地安置做诱饵,期望引出他们对后事的处置来,但父母们总不愿意谈论这个话题,他们觉得那是很远的事情。

我以前曾接触过一个退休老头,身材魁梧、一生坎坷的他,在七十五岁的时候,制定了一个活到一百岁的计划,每天怎么运动、调息,服用什么保健药等等,都一一计划好。他身体硬朗,活到八十几岁应该不成问题,但再往上走,明显有点一厢情愿了。在他面前,谈论死亡当然是不合时宜的。

这次在西安,又碰到了一位耿直的文化人,声称要做最后一个右派,八十出头的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活到一百二十岁。

他们要把自己的生物体存在本能发挥到极限,却未有人在大限降临之前,解决自己的信仰问题。这都是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产生的强迫症或幻觉,即使能活到目标寿数,又有多大意义?他们不敢正视自己的真问题,只好以外在的举动回避之。

想起父母,我觉得他们是明智的。在六十岁时,他们就请人打好了棺材。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回家省亲的我,来到父亲开办的造纸厂里,几个工匠正甩开膀子剖啊凿啊,母亲笑盈盈地说,咱们这儿的规矩是,棺材钱长子出,这是喜事。一副棺材六百元,两副一千二百元,我掏出二十四张簇新的五十元票子。做好的棺材吊放在院子一角,两位老人有时会端详一番那上面的图画:天堂里的风景。母亲说,她不行的时候,就赶紧给她穿上寿衣,千万别往医院送。父亲说,人都有那一天,害怕也没用。在母亲离世之前,他们已经悄悄商量好了身后事。

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与其在恐惧中被虚无吞噬,不如勇敢地面对,在神智清醒的时候做好告别的准备。

去年有一本畅销书,名曰《再不说,就真来不及了》,这是一本美国人讲述自己一生秘密的小书,打动了很多中国人的心:"直到此刻,在我生命的终点,我才明白,我们在世界上最想要的东西其实就是那一点实实在在的爱,无论它来自家庭还是任何人,有了它,就有了活着的理由,就有了一切;没有它,人就会变态,就会疯狂,就会通过想象去寻找一个爱的替身。上帝的存在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世界很缺爱。""其实,有爱的人就是神,他们能把别人也变成神。"……

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秘密变得毫无意义。但即使如此,人们总是难以放下,在权衡与焦虑中带走了许多宝贵的东西。人一生总有难以启齿的事情,有追悔莫及的事情,在离开人世之前,若不能将它们和盘托出,恐怕是最大的遗憾。最后的话语,对自己是解脱,可以安详地离开尘世,对后辈而言,无疑是一笔财富,他们能从中体会人生的真味,看透诸多虚妄,让自己短暂的一生充满快乐。在中国,因为人们刻意的回避,造成许多人总是在仓促中告别人世,因而留下无尽的遗憾,如安葬地点及其方式,财产的分割,与亲朋好友的告别等等。

倾听父辈最后的心声,我们可以试试别的方式,比如与他们聊人生,在了解他们真实一生的过程中,获得其对身后事的想法。明智的父母应该及早清理自己的人生,将自己的心事告诉儿女,获得理解与支持,在离开人世前完成自己的心愿,并适时留下遗嘱。

人生应该这样,啼哭而来,欢欣而去。人生犹如一场旅行,累了,到头睡着了。如此而已。我们短暂的生命结束了,但宇宙仍在运行。

Shop Amazon's New Kindle Fire

相关日志

You are receiving this email because you subscribed to this feed at blogtrottr.com.

If you no longer wish to receive these emails, you can unsubscribe from this feed, or manage all your subscriptions